我国各省的结婚习俗

我国各省的结婚习俗,第1张

黎族人民结婚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有送聘礼、送娘、迎亲、逗娘、饮福酒、对歌、送亲、收席等。其中“逗娘”最具有风趣。

“逗娘”在黎族不同的支系中(黎族有赛人、杞人、 侾人、美孚人、润人等五个支系),其形式和方法均各不相同,对赛人、 侾人来说,“逗娘”主要是在婚礼酒席间进行的,赛人的送亲队伍把新娘送到新郎家后,新娘和陪娘当天的饭是由新郎家的成员一点点地喂给,她们吃饭时,围观者很多,她们每口只能吃几粒饭,而每张开口都会引起哗然大笑。在这种氛围里,多有勇气的新娘和陪娘都不敢张开大口吃。所以,只好忍饥挨饿地度过新婚之夜。侾人逗娘同样在酒席间进行。他们预先为新郎和新娘备好两大碗“福酒”,为陪娘也同样也备好一大碗一大碗的酒。都要求一饮而尽。他们对新郎、新娘要求特别高,要求他们饮酒时,一不许吐,二不许有酒滴漏,如有违者一定加倍罚酒。要求他们饮酒为快,饮醉了才表示夫妻同甘共苦、白头到老,而对于陪娘来说,也只有醉了,才表示她们的庆贺是诚心诚意的。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黎家逗娘习俗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如海南岛琼中县的杞人,他们的逗娘是在洞房里进行的。他们先在洞房里点着一盏油灯,然后对着灯光摆上两张小椅子,逗娘的人们在洞房门口围观,他们看着新郎和新娘在洞房里相争座位。按照杞人的习俗,坐在前边的身影可以遮住后面的,前面的就是主人,后面的一切都要顺从主人的指挥。所以,新郎、新娘为了争座位,为了谁主谁从而争得不可开交,此时围观者的挑逗起哄也随之进入高潮。如果新郎和新娘原来情投意合的,在相争座位时,他们就会明争暗让,如果碰上迫婚者,女方往往担忧婚后会被丈夫欺负而拼力相争,其气氛、其场面可以说几乎达到白热化程度。合亩制地区的杞人又不一样,他们的逗娘是在婚礼后的第二天进行的。婚礼后的第二天上午,陪娘和送娘队全伍中的年轻姑娘都聚集在一块,她们将新郎家煮好的糯米饭放在木臼里舂,舂烂后捏成一团团好带回去分给没有参加婚礼的大小和小孩。舂臼时,欢快的“舂米谣”伴奏着木杵和木臼的撞击声,听了令人轻松愉快。她们越舂越有劲,唱得越欢。这时,逗娘的小伙子们已悄悄地来到附近,他们策划着如何搞突然袭击,使姑娘们措手不及。他们只要把姑娘们的糯米团抢走,姑娘们只好空手而归,到那时,亲友们都会骂她们不中用。其实姑娘们早有准备,等抢糯米团子的战斗一打响,男女之间的嬉笑声便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场合,最吃亏的是不留神的小伙子,他们只顾玩耍,莽莽撞撞,不是给姑娘们上起下落的木杵敲打着头手,就是被姑娘们拉住手脚,有的甚至被姑娘们用糯米糍糍得满脸都是,特别是那些糊到头发的小伙子就更加麻烦,他们不仅要洗刷几天几夜,而且还要受到亲友们的嘲笑。这样的逗娘活动气氛虽然相当紧张。但是,在这里,人们会看到许多滑稽、幽默、引人哄堂大笑的场面。青年男女在逗乐中增强了友谊。

美孚人的逗娘更为风趣。举行婚礼的那一天,专门安排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为新娘挑嫁妆,当把嫁妆挑到新郎的家门口时,新郎家突然冲出几个男子汉,一刹间就把嫁妆抢走了,紧接着闪电般地拿出一盆早已准备好的熟猪肉,瞄准妇女的头顶便倒。此时,如果是动作敏捷的人立即拉开衣角,就可以盛到许多猪肉,但是碰到动作迟缓的妇女,就只能让猪肉汤淋得象落汤鸡似的,两手空空一无所得。而围观者越是碰上这种情况,喝彩、助威的情绪越高,对受淋者的酬谢越高。这样的逗娘活动,受淋者虽然要费很大的力气去洗刷头发、身体和桶裙,但是,为了新婚庆贺,美孚支系的妇女都乐意去充当这样的角色。她们认为淋得越准,淋下的猪肉越多,助兴的人声越高,人们越看得越新婚夫妇,夫妻往后的日子就更加富裕。

除了上述富有特色的逗娘活动,绝大部分的逗娘活动都安排在送娘的时刻。黎族送娘时新娘家把全村寨的姑娘都动员起来,人越多新娘感到越光彩。送娘队伍一般都从早晨出发,她们爬山涉水,走到新郎的村寨时,夜幕已经降临。这时,“逗娘”就开始了。参加婚礼的小伙子们们,他们带着火把聚集在寨门口,送亲队伍一到,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火,想照一照,看一看新娘和送娘队伍中的姑娘。可是,他们越是心急。姑娘和新娘越不想让他们看,她们把脸都藏在竹笠里。小伙子们越想瞧,她们把脸遮得越严。这时想不出更多办法的小伙子们,就用情歌来引诱,或用挑逗性的语言设法让姑娘答上腔。可是,越是这样,姑娘们越不理睬,最后小伙子们只好狠心用火把熏她们的脸,用棍子绊她们的脚,闹得姑娘们东躲西走,村道上到处是喧闹声、笑声。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这样一边逗乐,一边走,尽管新娘和姑娘们的脸都被火把熏得黑一块,紫一块,但是,她们都兴致勃勃,乐在其中。

黎家的“逗娘”,不仅给婚事增添了快乐的气氛,而且给更多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提供了接触的机会。因此,“逗娘”在黎家各个支系中,一直流传到今天。

无论是少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打节�送聘礼�、讨庚�问女方生期�、定亲�求女方放话允婚�、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保留和展示了土家族婚礼与其它民族的差异性。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丧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哭媒人”、“哭辞祖宗”等。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风土味,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哭嫁歌中“哭戴花”唱词是:

金花银花不见藤,

只见金花不见人。

金花银花头上戴,

头上响铃闹沉沉。

八宝耳环金圈子,

牙签插到胸当门……

经以上唱词描述,一位装饰艳丽,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娘“开脸”、“上头”后,当晚哭嫁达到高潮。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被看成一生头等“喜事”。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礼俗中贯穿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在老北京的旧式婚俗中也得到了反映;从订婚到最后结合,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礼仪程序。

保亲

保亲,即介绍婚姻,俗称说媒。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过门户帖,双方各用一红纸折子,写上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等,由媒人传递,即《仪礼》中所说的“问名”。随后,男女双方长辈选择吉日和适当场合互相探视,了解对方家庭财产状况、家庭名声、姑娘品貌、姑爷身世等,是否门当户对。

合婚

经过互相查访,双方主婚人均无异议,再过“八字帖”。男女双方各用一红纸的折子,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叫“合婚”。因每个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时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占干、支各一个字,四个部分共计八个字,所以叫批“八字”。星命家称男女两方属相必须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

然后由“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和”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以及忌什么属相等项,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叫“龙凤帖”。这就是旧时的结婚证书。

放定

放定即结婚。旧日有放小定和放大定。少女订婚后,习惯上要改变头型发式,过去少女留辫子,一般不扎辫根,一过小定,就要扎上红辫根。讲究一些的家庭放小定时,男方要送女方首饰四样:戒指一个或一对;镯子一对;耳环一对;项圈一个,金、银或银质包金不等。放大定意味着男女双方联姻已成最后定局。这时,男方要向女方送财礼,女方亦公开索要,有时双方讨价还价,成为买卖婚姻的集中表现。

按老北京礼俗,女子出嫁的头一天送嫁妆,请男宾(四人至八人),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叫“陪奁”。

嫁妆的多少一般根据女家家庭经济状况决定。当年老北京有童谣唱道:“月亮月亮照东窗,张家姑娘好嫁妆,金皮柜,银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锭儿粉,棒儿香,棉花胭脂二百张……”

迎娶

迎娶也叫“迎亲”。迎娶有搭喜棚、布置喜房、安排娶亲人员、发轿、仪仗、响器、轿子、新人上轿下轿、娶新归途、婚后琐礼等许多细致讲究和仪式。办喜事的热闹情况,一切排场在迎娶仪式中有着集中表现。 满族人结婚十分讲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结婚那天,姑娘来到男家门外,新郎要弯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箭。然后在伴娘的搀扶下脚踩铺地红毡,来到院中神桌前,同新郎一起行拜天地礼。满族拜天地仪式俗称“拜北斗”。

拜天地后,新郎要用称杆(或用马鞭)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用称杆挑盖头,以示称心如意。揭盖头时,新郎用手摸新娘的头发,意为结发夫妻。新娘越过一个预先设下的火盆,再跨过马鞍,走进帐篷面南“坐福”,行坐帐礼。行坐帐礼时,由伴娘为新娘开脸,即用红线绞掉脸上汗毛,同时梳头改发式。

新婚之夜,洞房内点燃一对蜡烛彻夜不熄,新郎新娘要吃交杯酒,还要吃半生不熟的饺子,“生”取生育之意,意为“生儿育女”。洞房外由一人或数人唱喜歌(满语称为“拉空齐”),谓之“响房”。

上海婚俗--新娘换鞋

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议婚 :

  从朋友到爱人这个过程,一般是有男方家托人上门提亲,就是传统的媒人。最好找个媒人是双方都认识的人,媒人介绍过家人后,双方家人可坐在一起吃个饭,认识下。

  订婚:

  如果双方觉得合适,就可以谈谈订婚环节。男方先要去算下订婚的日子,然后通知女方。通知女方的时候男方要准备礼品

  男方第1次去女方家要带4样礼品 烟 酒 干果 糕点。

  订婚当天男方要为女方准备聘礼: 定婚钱 五金。改口要准备改口红包。

  择吉 俗称“要好送好”。

  男家派人到女家讨新娘生辰,一般第一、二次女方不答应,以表示女家舍不得将女儿嫁出,借以抬高身价,第三次才表示同意。生辰讨回后,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生辰选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后,写出婚单,注明结婚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带衣料、脸盆、化妆品、牙刷、牙膏、梳子、镜子、肥皂盒等。送往女家,谓之“送好”。

  嫁妆 要由男家来人预先抬走,或娘家人提前一步送去,嫁妆多少,视女家经济情况而定。

  拉嫁妆路线 与结婚当天路线相同,也要燃放炮竹。

  结婚当天:

  娶亲时忌走原路,一般是出东进西,路上如遇井、石、庙宇、坟地和十字路口都须放鞭炮,或用红毡遮蔽。

  一般在早晨五时左右出门接亲,带着鞭炮。红包 接亲人数提前算好。

  回到男方家,出来个大姑娘,手端托盘,上放酒和用红纸封的进门礼(钱)相迎,然后由一位“全备”妇女手持火把围新娘的轿(车)转三圈,以示驱逐路遇的邪恶。新娘下车时足不着地,新郎抱着新娘,站在红毡上与新郎同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新娘从红毡上步入洞房。

1结婚前如何祭拜天公

祭拜对象:天公祭拜地点:在正厅前用两张长凳架上一张八仙桌,称为“顶桌”,顶桌下面另置下桌;两桌都围上彩缎面的八仙彩。

祭拜时辰:结婚前日;凌晨11时(子时)至1时开始祭拜。供品:上桌第一排供:五果(香蕉、李子、凤梨、米糕、生仁),六斋(木耳、金针、豌豆、菜心、香菇、蚕豆、桂圆、海带等任取六样),扎红纸的面线(聚成塔状),清茶三小杯。

下桌供:半生熟的五牲,红龟稞,发稞,酒五小杯(作为供奉天公的从神用)桌旁两侧:各系带尾青的全支甘蔗。祭拜程序: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婚事一切顺利—望空行三拜九叩礼(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敬酌第一次酒—掷茭以问神明之降临—神明既降,敬第二次酒—有祈祷于神明者,掷茭以请示神明(一边掷茭一边念欲祈求的事,并许下答谢的报酬)—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爆竹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燃放爆竹(可省略)—第三次献酒->掷茭,问神明是否餐毕—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注:祭品中的鸡不能用母鸡、白毛鸡、腊脚鸡,最好是阉鸡或公鸡。讲究的人还会祭上全猪羊。

另一种较为简便的祭拜方式为: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平安—(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2结婚拜天地都有那些程序

结婚拜天地作为大婚之日的关键程序,分简和繁两种,繁的方式可能现在大部份地区,大多数人都会省掉,而采用简要的程序。作为一个宗族仪式,它仍然属于宗教范畴。一般宗教上讲的拜的是神灵、上帝之类的,而结婚的拜堂仪式,对拜天地的那一揖,其核心是让上天作证,而不是真的拜天上什么虚无的东西。拜祖宗这一揖,则是对祖宗的召告与宣誓(意思就是告诉祖宗,今天某某某结为夫妇,男方将继承祖宗传承之德,秉德持仁,将我姓发扬光大,某女从此日正式列入我氏宗谱,成为我氏子孙之母,将助夫旺子,发扬良德,效尤乡邻)。拜父母之揖,则作为谢恩之揖,表达对父母抚育子女之艰辛,今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即从今日兹始,同时也表示不论今后子媳如何都将永远是父母的子女,父母永远是最大。最后一拜为夫妻对拜,此拜一方面代表感谢对方不弃自己愿携手共渡今生,二是表示今后双方将永远相敬相爱,这一揖有感谢与宣誓的意义。

所以,拜天地时,先由家中长辈,最好是新郎的父亲,净手点烛烧香。先烧纸币,再点香烛。香火案上要红烛双燃,五香飘烟(就是五柱香充分点燃,香案上五柱,香案下一柱,大门外一柱),这一过程是用香与纸币通告列祖列宗到堂准备受拜。接着要有司仪先生唱示,司仪先生会朗声唱告:

请新朗新娘堂前就位!

一拜天地祖宗,叩首!叩首!再叩首!

二拜高堂父母,叩首!叩首!再叩首!(即使父母仍然健在,但此时父母必须尊位祖宗之列,如果觉得不直接,就直接夫妻同时将头转向父母方向叩拜)。

三拜夫妻百头偕老,此时夫妻转身与对拜访,只揖拜但不叩拜。

当第三拜也就是夫妻对拜完毕,炮竹、音乐要齐呜,司仪会宣告夫妻入洞房,这时才由新郎牵着新娘进入洞房。

整个拜天地仪式结束!

3结婚出发前祭祖程序

结婚祭祖,是中式传统婚俗重要流程之一,百姓大多看重并且恪守。这一源远流长的风俗,给百姓家喜庆热闹的婚礼,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的色彩。

归纳起来,结婚祭祖有三种情形:

一是新郎祭拜自己的家族先人。旧时,结婚的前一天傍晚(也有的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新郎的父亲或长辈)备好香、纸、蜡等祭品,领着新郎来到家庙祠堂或祖坟上香、烧纸、磕头,并由喜主念叨:“某某结婚,请列祖列宗回家吃喜面、喝喜酒”等等。其实,这也是“请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后人婚事圆满顺利”的一种愿望。“文革”期间家庙祠堂被拆毁,表面上看此俗已废,但在当时的确有一些家庭,子女成婚之日依然在家里偷着祭祖,只是不让外人知道罢了。“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俗逐渐恢复,有的按旧俗到祖坟地上香烧纸磕头祭拜,有的在家谱或先人的遗像前鞠躬祭拜。

二是新郎祭拜女方的家族先人。老辈子年间,结婚的当天上午,新郎迎娶来到女方家里后,即在“毡迎客”(男方)和“送亲客”(女方)的陪同、指引下,郑重地跪拜女方的家谱或先人牌位。新郎作为“半拉儿”的身份,祭拜女方家族宗亲,既表明自己从此正式成为女方家庭的至亲,也是敬重和缅怀女方先人的一种形式,无可非议。改革开放以来,旧俗尽管依然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村子发生的变化也比较大,现在不少的新郎进门以后,已由过去的上香磕头祭拜,简化为“三鞠躬”。当然,新郎进门以后究竟祭拜与否,关键要看女方的家里是否有祭拜的准备,有则拜,无则免。

三是上喜坟。所谓“上喜坟”,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傍晚,或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领着新郎,携带红色或粉色祭品,在亡故的亲人坟头上压红色或粉色纸,在坟前上红色香,烧红色或粉色纸,“浇奠”红酒。蓬莱境内的北沟、大辛店一带,有些村子将这种祭奠称之为“上喜坟”。上喜坟的风俗现在尽管不普遍,但在乡间仍见其踪。

结婚祭祖,同清明节扫墓一样,并非封建迷信,而是借婚姻大事之机,缅怀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教育儿女不忘自己的“根”,这完全在情理之中,也是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民间婚俗中的具体体现。

4婚礼上一拜天地什么什么的仪式的意思是神马

西安贝蒂婚庆小王老师温馨提示:

“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中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即“拜堂”。汉族婚姻旧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已有。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5古人结婚怎么拜天地

婚嫁婚嫁程序:旧俗“三茶六礼成亲”。

“三茶”,即三次送礼。宁都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送茶”。

“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

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八字”。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

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贴”、“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

俗称“报日子”、“定茶”。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新。

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

婚嫁礼仪:过去时兴“花轿”,男方发轿到女家将新娘抬回。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

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新娘进门后,拜堂,饮交杯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

迎娶时,男方要出多种财礼给岳父母的“辞神礼”、给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开剪礼”、厨师的“开杓礼”,以及小孩凑热闹的“开门礼”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

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招亲:旧时,男到女家招亲,俗称“招郎”。

改嫁:旧时,寡妇改嫁,非常艰难,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谚语。约定再醮日期,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家,偷偷溜出村庄(绝不能经过“后龙山”)。

到了半路换鞋上轿。改嫁的寡妇人称“夜桥婆”。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凡结婚者,男方亲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亲厚友贺礼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丝绸、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艺装饰品者,讲究实用的则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关系者多“凑份子”相贺(多为现金),每份多少不等。现金用红纸包好,俗称“红包”。主家下帖宴请送礼者。近年,喜宴之风愈来愈盛,规格也越来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亲友多送些衣料、时装等物品,以示祝贺,也有相助之意。

  下面是现在聊城结婚的具体细节,供你参考:

  山东聊城冠县一带农村结婚习俗(细节)

  参加了个婚礼,是聊城冠县那边的,挺热闹把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同乐!!

  新娘新郎是媒人介绍的,(现在农村大多数也是自由恋爱了,介绍的越来越少了)不过在介绍之前他们就认

  识,是小学同学

  结婚前一些时间,女方家里准备好了嫁装,等结婚那天女方带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准备好的是:一座新房子,再加床等用品结婚前几天,新娘要找好伴娘和化妆盘头的人员伴娘一般是自己院里的(直系或旁系亲属)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家先出车来新娘家拉嫁装(这一趟新郎不来),等拉走嫁装之后新郎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新娘家,进新娘家后,要亲手给新娘带上喜花,女方要准备给他们做喜面然后新郎和女方全家人合影冬天新娘穿的一般都是里面套着一身红的套装,外面套婚纱,婚纱外面披两条红绸缎(也有披一条的)新娘要离开娘家,伤心的哭泣,不想离开新娘上车时,要换双新鞋再上车然后就一路的回新郎家去了记得回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定不要是一条,不能走回头路新娘要随身带的有:铜镜和糖果,在半路时,新娘把铜镜翻到正面来,是辟邪的

  来到新娘家,新郎把新娘从车里抱到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男方院里的人,在院子的上头摆上两把椅子,是让新郎的父母坐的他们在院子里举行了:一拜天地,二拜爹妈,夫妻对拜的礼节在举行仪式的中间,有好多人和新娘新郎闹,让他们抱一个,还有人跑过去把两人推到一块越闹越旺,如果没人闹的话,就显得不太好啦然后让新娘入东屋或西屋里吃喜面,新娘子吃了不能咽,得吐到门后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新娘进喜房,里面的人把门关上,不让进,给新娘新郎出难题,让新郎把新娘抱起来,应该说是举起来,让里面的人看到为止进入喜房,又是一顿闹闹一会,就该新娘子给大家磕头了,其实也不是真磕,主老婆婆喊着人名,最后掬一个躬就行了磕完头,亲朋好友都开始拿"头钱"都拿完后,让新郎妈当面数,最后由她出钱凑个整数,给新娘收着这些都完后,开始吃饭,新郎家自己请的厨师,在自家做每个村上都有这样的厨师,手艺很不错在吃饭期间,新郎和几个人轮番敬酒,新郎不喝再后来就是双方父母聚聚,在见面时,摆上好菜好茶,但谁都不能动,只能看,这是习俗,不知道什么原因

  然后新娘子随父母回家,等新郎晚上去接回来接回来后,可就是进入了闹洞房阶段了,不过俺没参加,没能见识当晚的热闹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再接下来就是每天都有男方院里的人请新娘吃饭,认认门

摘要:辽宁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辽宁的嫁娶文化又怎么样呢?辽宁地区都有哪些结婚风俗的流程呢?辽宁的少数民族又有哪些结婚风俗流程呢?结婚是一辈子中尤为重要的一件事,婚礼也即如此。准备在辽宁结婚的你,知道结婚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下面本文为大家盘点了辽宁的结婚习俗文化流程,告诉你在辽宁结婚时都要注意些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一辽宁汉族结婚习俗

(一)“喜车”出发

新郎由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二)“喜车”到达新娘家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堵门”逗趣;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摆出单膝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至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三)“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聚宝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男方父母合影;

(6)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四)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五)“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候,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六)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敬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火,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花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父母或兄长在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宴席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酒店门口;

(5)男方父母适时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赏钱;

(6)如果酒店给老丈人桌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赏钱;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棵,用红丝线系活结。

(七)团圆饭

新郎父母和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的婚姻表示祝福。

二满族婚嫁习俗

满族结婚日程需3天。第一天请帮工,杀猪、搭炉灶,接远方亲友或送请帖。

第二天雇吹鼓手,陪同新郎携带供品及纸箔等去拜祖陵。新娘在送亲奶奶和诸友的陪同下,到男方事先选好的、离男方家不远的寓所住下,俗称“打下处”。女方把嫁妆送至男家,摆到门前案上,俗称“过箱柜”,也叫“亮箱底”或“摆嫁妆”。男方设迎风酒招待女方送嫁妆之人,称“下马杯”。

第三天是正日子。在日出之前,男方用轿把女方接到男家。新娘由女方哥哥或叔叔抱上轿穿大红袍,头蒙红布(俗称盖头红)。到男方家时大门关闭,喇叭鼓乐齐奏,等到一刻钟左右,再将大门打开(俗称劝性)。轿进院中时,鞭炮、鼓乐齐鸣。新娘由两少女搀扶下轿,走在红毡铺地的路上。院中摆一张桌子(俗称天地桌),桌上摆放供品,点燃蜡烛,香炉焚香。新郎、新娘来到天地桌前,一起向天地桌跪拜三叩头(俗称拜天地)。然后,新娘仍由两少女搀扶走到新房门口,在房内等候的新郎用秤杆把新娘的红盖头揭下,示意“称心如意,夫妻好和”。门坎上放一马鞍子,新娘跨过马鞍子进房,示意“缅怀先祖骑猎生活”。在新娘进入新房时,人们用五谷杂粮向新娘打去,示意“不要把鬼神带进屋内”。新娘进入新房后,先拿棍子搅猪食缸,示意“今年养猪肥大”,然后拿棍子捅捅灶炕,示意“以后灶好烧不倒风”。新娘到新房面向南坐在炕上,俗称“坐福”。坐福后,新娘梳洗更衣,临下地时由新郎的弟弟拉一把,示意“小叔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往后日子富贵荣华”。新娘下地后,拜见亲友宾客,向长者敬烟。宾客饮宴时,由新娘婆婆领着,到宾客酒席前,向宾客鞠躬敬酒表示敬意。在宾客未走之前,新娘不得随意谈笑,要垂手站立于宾客之旁。当晚,青年人在洞房里围住新婚夫妻,尽情地说笑玩闹,俗称“闹洞房”。也有的在屋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拉空齐”,直至深夜方才罢休。

婚后第三天,由妯娌、嫂子带着喜娘去男方祖坟祭扫,并向坟墓敬烟,示意“认祖归宗”。第五天或第七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住上7-9天,俗称“回门”。

三回族婚嫁习俗

在迎娶的前一日,男方请女方家亲人来到家中恭听教长朗诵古兰经,称“念喜经”,其意为答谢真主之保佑,祈祷真主保佑两宅吉祥如意,新婚夫妇百年好和、永相缱绻。娶嫁之日,新郎衣冠楚楚,恭听父亲训以迎亲之礼,拜别尊长并选一幼童坐于花轿之中,称为“压轿”,其他陪同人则坐在车里。至女宅门前,停轿、停车,女方执事、亲眷先迎新郎下车(或下轿、下马),后迎压轿的小客人,并以红纸包钱酬谢,再迎前来接亲的婆家客人进堂。新郎正式行拜见岳父母礼。岳父让女婿于上座,其余宾客陪于两旁。

闹喜也是回族婚礼习俗中的突出内容,但不是闹新郎、新娘,而是闹公婆。一般要掀起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花轿到来之前,第二次是在写“依扎木”之后,开席之前。闹喜的方式是给公婆脸上抹锅底黑。至今在义县一带还沿袭着这种风俗。

洞房之夜,由新郎嫂嫂、婶母等给铺被褥,同时往床上扔花生、枣、栗子等,意为早立子。回族婚姻,必限于同族人,如与它族论婚,对方要改奉伊斯兰教。因此,回族不少人家都有姻亲关系。然而,即或旧时代,他们也不在同宗族辈数不相当的近亲中通婚。近代回汉通婚者比以前略有增多,但回男娶汉女的多,回女嫁汉男的少。

四锡伯族婚嫁习俗

锡伯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婚女嫁,一般都由父母包办。清代编入满洲八旗的锡伯族,是允许同东北一些少数民族通婚的,锡伯族有抢婚、明媒正娶等婚姻方式。抢婚有象征性、半硬性、硬性三种情况。明媒正娶是清代南迁盛京各地的锡伯族传统的婚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新事新办,婚礼方式简化多了,有的基本上和汉族一样。

五朝鲜族婚嫁习俗

朝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得通婚。传统的朝鲜族婚俗包括议婚、定婚、纳彩、结婚等程序,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一些繁杂的婚礼程序,如新郎婚礼中的“奠雁礼”、“互拜礼”、“侍妄礼”;新娘婚礼重的“舅姑礼”、“生活礼”“初日”、“姻亲见面礼”等,都大大简化了,新事新办已成时尚。在结婚大喜的日子,人们吹起唢呐,敲起长鼓,唱歌跳舞,十分热闹。新娘、新郎家仍摆“大桌”,并设宴款待亲朋,新郎、新娘接受长辈及亲友们的祝福。

六蒙古族婚嫁习俗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通婚。祭火是结婚仪式中的立宴礼仪。把新娘接来后,在院中燃一堆篝火或放以火盆,新娘新郎对火跪拜,祭洒奶酒。将酒洒入火盆,表示婚姻取得神的承认。祭火后,新郎新娘脚踩白毡走向新房。蒙古人认为白色象征吉祥如意。赞荷包是在祭火完毕新郎新娘走到新房门口时的一种仪式。荷包是新娘事先亲手刺绣交给男方的。赞荷包就是赞颂新娘心灵手巧、技艺高超。赞颂结束,将荷包抛向空中(有的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由男方祝词人举着的木杈上),围观的人去抢。仪式结束,新郎新娘方可入洞房。

看辽宁传统文化知识大全听东北大鼓赏大秧歌学剪纸知辽宁

辽宁饮食文化特点辽宁饮食文化介绍

辽宁方言有哪些特点辽宁方言特色介绍辽宁地方言概述

辽宁文化辽宁文化特色辽宁民俗文化

辽宁有哪些特色节庆活动辽宁的特色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东北大鼓流行在哪些地方东北大鼓艺术特色概述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又是人一辈子的大事,所以在我国的各个地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婚姻嫁娶。长期以来,每个地方都形成当地特色的婚俗。在合肥,也有特别的结婚习俗,体现了丰富的 合肥文化 内涵,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合肥的传统婚俗,突显合肥地域文化的特色,汇南北婚俗之精髓,又不失个性。如在成婚那天,合肥的新娘进洞房前,要与新郎交换鞋穿,双方穿着对方的鞋,共入洞房,表示夫妻同行和谐(鞋),白头到老。

 花轿将至男家时,以三声炮通报,男家也放鞭炮迎接。临门,先由两位长嫂各持一火把迅速绕轿一周,并唱道:“老嫂燎轿,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佞之气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佞之气,这叫“燎轿”。然后,新郎在轿前长揖三次,恭请新娘下轿。接着,“全福人”打开轿帘,由大姑小姑扶新娘下轿,并说:“要想发,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此时,大门紧闭,必须由新娘上前喊道:“娘!开门。”这叫“改口”。婆婆在门内问:“来家是否听话?”“一切都听婆婆吩咐。”有问必答,直到满意后才开门让进。合肥有些地方,故意把喜轿拦在门外,叫也不开,谓之“憋性子”。

 新娘下轿时,有一位“全福人”手拿米斗或簸箕,装上米谷和豆子,往轿里和地上抛撒。近代,改用金银纸屑。新娘下轿后,脚仍不能沾地,由几块红毡或布袋铺在路面,交替向前延伸,新娘一一踩过,谓“传袋”,旁边有人喊“一代传一代,十代传十代……”一直喊到万代才罢。

 合肥过去有给新娘挑盖头的习俗,就是在客人中选一能唱者,用秤杆挑盖头,边挑边唱:“小小秤杆圆溜溜,出在鲁班山里头。张班砍来李班修,一路明星照到头。拿到长街做买卖,人家请俺挑盖头。我把盖头挑起来,娘婆二家都发财……”唱完挑起盖头就走,后由东家用香烟、糖果等物换回。气氛十分欢乐。

 闹房,有文闹和武闹,文闹是新人对诗、对唱、互相考问。武闹,有的出于善意,只是语言动作粗了些;有的则过于庸俗,甚至野蛮,如把新娘按倒在床上,脱鞋脱袜,扒衣服,语言带挑逗性,甚至不堪入耳。无论文闹或武闹,家人一般不予阻拦,称“闹发闹发,越闹越发”。通过闹房增加欢乐喜庆气氛,同时尽快克服男女生疏感,打破僵持局面,促进感情融洽。

 闹房至半夜,吹鼓手吹起喇叭,大放鞭炮“送房”,亲友告辞。伴娘送来酒菜与成双碗筷,新人喝“交杯酒”,旧时称“合卺”,是指新郎新娘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的意思,古时合卺是指破匏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匏就是匏瓜,俗称葫芦。匏瓜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又合二为一,因为匏“苦不可食”,用其盛酒,象征同甘共苦,成琴瑟之合,合而生育,共建美好生活。后来改为喝交杯酒,所用器皿,由匏改用酒杯。所谓交杯,即新郎、新娘各执一杯,先喝一口,然后换杯互饮。现在为手臂交叉,互饮对方杯中酒。

 饮过交杯酒,伴娘和“全福人”等告辞,新婚夫妇铺被就寝。

 有的地方在新人就寝之后,有人躲在窗沿下偷听新婚夫妇窃窃私语。合肥民间有“三听”,即“婆母听”、“姑嫂听”、“亲友听”。“婆母听”有的是“听病变”,以防房事发生意外;有的是“听人品”,从言语察看新娘的品行。“姑嫂听”主要是从新娘的言语中看以后是否好处;“亲友听”大都是恶作剧,找些笑料。有些新人早有准备,整夜没有声响。

 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归宁”,俗称“回门”。夫妇同往,称为“双回门”。娘家以酒宴招待。回门的意义不仅在于女儿探望父母和其它娘家人,同时因女儿嫁夫,人生巨变,遇到诸多新的问题,又难以对外人启齿,只好利用这个机会当面请教母亲。对新郎来说,拜门认亲熟悉岳父家庭和亲属关系,以便增进往来。父母通过接送、过礼、进餐,表达心理祝愿,规劝女儿、女婿。回门一般是当日返回。肥西高刘一带,一个月后娘家来人接回女儿,住满一个整月,称为“住对月”,俗语有“三天回门六天接,一个月回去住对月”。

河北结婚习俗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河北结婚习俗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别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14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