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过年习俗

浙江上虞过年习俗,第1张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一、春节

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正式节期为农历正月初一,但在头年十二月(腊月)中下旬即开始购置年货、洗扫掸尘、舂年糕。腊月二十三称“小年夜”,做糯米汤团祭送灶神,意为封住灶神嘴巴,不使其上天说坏话。腊月三十称“除夕”,贴年画、春联。除夕夜,祭祖先,吃丰盛的团圆饭,称“分岁”,桌上必备一碗“元宝鱼”,意为“年年有余”;一碗鲞冻肉,意为“有想头”,均只摆不吃。桌上还有年糕、粽子,意为“年年高中”。家中若有人外出,要为其摆放一副碗筷,以示“阖家分岁”。小辈向长辈敬酒,大人向儿童分压岁钱。农户把农具横倒,意为“让其休息”,晚上12时接灶神。正月初一开门放爆竹,称“开门炮”。人人穿新衣,俗语“三十夜的吃,年初一的穿”。初一早餐多吃莲子桂圆茶、年糕、粽子、汤团、藕茶等点心。族中男丁去祠堂祭祖,然后小辈拜见长辈,亲邻彼此互拜。除夕夜至年初一要说吉利话,俗称“过年话”,忌哭泣、打骂、争吵,年初一忌借钱、讨债、扫地。正月初二开始出门向亲友拜年,俗称“拜岁”,有“小时外婆家,大时丈人家,老来姐妹家”的俗语。拜岁可持续到正月底,称“拜大麦岁”。正月里,大的村镇邀请戏班演戏,庆贺新春,祈祷丰年。

解放后,春节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多数习俗被保留,但迷信色彩已大为减少。文化部门在春节期间多安排文娱体育活动,党政军机关召开茶话会、拥军爱民座谈会、团拜会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定假期3天。

二、元宵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据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记载:“元宵街市接竹棚悬灯,各社庙赛神以鼓乐剧戏为供……里中少年于月下较武止,聚观如市,贵游好市者放烟火争胜,自嘉靖倭奴犯境,遂不复再”。但各地仍有演“灯头戏”习惯,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演戏5天5夜。

三、清明

清明是踏青、扫墓的日子。家家做艾青麦果(米粉掺青艾作的蒸饼),俗称“亮眼麦果”。娘家要给出嫁不满一年的姑娘送艾青饺子,称为“望青”。清明天亮,牧童将牛赶到田里,任其吃草子,任何人不得干涉,称为“放青”,俗谓“吃了清明露水草,就要开始耕田了”。

四、立夏

是日称人,意为称了体重不会疰夏。立夏吃笋,称“健脚笋”,俗谓:是日吃了健脚笋,一年干活脚不酸软。忌坐门槛,说坐了门槛要疰夏。是日小姑娘穿耳洞。

五、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吃粽子。门窗、床铺遍插菖莆作剑、艾条为旗以“避邪”。室内洒雄黄酒,乡里有做黄荆烟堆熏室内的习惯。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酒、黄鱼、蛋黄)。小孩额上用雄黄酒写“王”字,吃炒豆。姑娘精心缝制香袋,佩带胸前,以驱“五毒”(蛇、蝎、蟾蜍、壁虎、蜈蚣)。东乡,端午日要吃方糕(大糕),并馈赠亲友。

六、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是鬼节。民间有做“兰盆”习俗,请道士做道场,超度无主鬼魂。也有请绍兴“大班”演目莲戏。傍晚时,人装扮成鬼王,判官奔跑于荒野坟地,召唤鬼魂,天亮前送走。解放后,此迷信习俗已废。

七、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是团圆节。亲朋之间互赠月饼,未过门女婿尤重此礼,要给女方送月饼、秋牯鸭(即雄鸭)。晚上吃月饼、水果赏月。此俗至今不变。

八、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登高节日,是日亲友相约登高。吃米粉做的重阳糕,谓之“重阳登高步步高”。

九、冬至

冬至以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而受到农家重视。冬至以后,春花作物不能再下种,有“冬至种日麦,夏至一日啄”的俗语。旧时有做冬至习俗,先祭祖,后全家饮宴。是日,外出者要赶回家中团聚,俗称过“小年”。

上虞,位于浙江省北部,是一座美丽的小城。上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浙江省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之一。

上虞的景点非常丰富,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最受欢迎的景点当属上虞古城,它是上虞历史文化的象征,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然保留着古城的气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古代,感受上虞的历史文化。

此外,上虞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例如灵隐寺,它位于上虞市区,是一座古老的佛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游客游览上虞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此外,还有许多如梅溪湖、渔洋观等自然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此外,上虞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例如花灯节,它是上虞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每年花灯节期间,上虞的街道上都会挂满各种各样的花灯,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上虞的传统文化。

总之,上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风光的小城,有许多值得游玩的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上虞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上虞的景点非常丰富,令人流连忘返,让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上虞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体验到上虞的美丽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上虞是一座美丽的小城,值得游客去探索,感受上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上虞清明节习俗具体如下:

1、毛脚女婿望端午 送印糕享甜蜜。

端午节,对于上虞的“毛脚女婿”们来说,可是头等大事,关系到能不能“一招制胜”搞定老丈人、丈母娘。女婿们头次上门“望端午”的重头戏,当然就是送印糕了。

印着福禄寿喜、牡丹菊花等吉祥图案的印糕,一直都是上虞人民喜爱的传统小吃。来自广州的谢先生,今年年底将与女友结婚,得知上虞女婿“望端午”的习俗,他赶紧咨询了一圈上虞的朋友,找到好吃的印糕店,早早预定下20箱印糕。

2、传承龙舟精神 弘扬娥江文化。

上虞史上就有举办龙舟赛的记载,现在可以在曹娥江上看到龙舟竞渡。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据史书记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挂艾旗招百福 插蒲剑斩千邪。

一个水里生,一个土里长,一个挺拔如利剑,一个曲折如花边,菖蒲和艾草两种植物,因端午在各家门楣上相遇。端午期间,上虞百姓会把艾草、菖蒲绑成一束插在门上,浓郁的香味随风飘进屋内,那就是经久不衰的时节味道。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艾草、菖蒲就像一道灵符,传递着人们趋利避害的美好祈盼。在梁湖街道潘家陡村,宋大伯一家仍然坚守着每年端午挂艾蒿、插菖蒲的习俗。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40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