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西安回族婚俗 西安本地回民,虽然只有两、三万人,但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生活中,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当今汉族,又不同于阿拉伯民族的独特婚俗,长久不衰,保留至今。 说媒时,先由男方家选好吉日,比如星期五(主麻日),派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媒(女方找男方说媒,则叫“倒反媒”)。说媒时女方家先不给媒人倒水,直到最后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之后,才倒水给媒人,这叫“给话”。媒人把水一喝,婚事就算说成了。若媒人是女的,男方家里还必须派个男的去女方家,与女方的父亲握手,表示婚事已成,这叫“上领”。而后是男方给女方送聘礼,当天晚上,女方再给男方回礼,然后双方择一吉日“去人”。“去人”时,男方请来十几个亲友到女方家去,男方的“哈娃尼”(意为主人,比如舅舅)与女方的父亲握手,然后是阿訇讲话,接着吃“换茶”(甜食),以示庆贺,再共选一吉日,定为结婚的日子,写好请柬,发送到各个亲友家中。接着,男方给女方送去彩礼,这叫“开剪”。 结婚的前两天,男方要给女方送去结婚礼服等衣物。结婚前一天是“发海棠”。这时女方家要送“陪方”(陪礼),有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自行车及各种衣料和日用品等,由十几个小孩抬着送至男方家中。按民俗,女子出门后不得均分家产,所以,娘家的“陪方”往往很多。“发海棠”的晚上,男方由陪客相陪到女方家中,阿訇在女方家念“返伊扎卜”,新郎头戴白帽,新娘头盖手绢。阿訇问男女双方本人是否愿意成婚,男女答道:“愿意”,则此婚就成了,否则,此婚就结不成,这叫“阿訇证婚”。接着,阿訇端起盘子,把核桃、枣、糖等物扬向院中,小孩纷纷上前抢拾。仪式刚完,新郎就得赶快朝外跑,而新娘家的亲友在这时要迅速抓住新郎,往他脸上抹黑,图个喜庆热闹。
新娘在出门前必须请人“刮脸”,即把新娘脸上及额前的毛发用丝线绞去,然后打扮一新。按习俗,新娘晚上才被送到新郎家去,婚礼中的一切娱乐活动在晚上才开始进行。所以,天黑以后,男方家才派女客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女方家里用“换茶”(甜食)招待。等到阿訇念完经,有人就高喊:“起发”,新娘就在自己的亲友和男方迎亲女客的陪同下离开娘家,来到男方家里,这叫“相送”。男方家里又宴请送新娘的亲友,而后由新娘与男方的亲友见面,男方的亲友先一天也给新娘送来了“拜礼”(即见面礼)。接着,众人用铁链把新郎捆起来,绑在树下或石柱边,给新郎抹黑,这叫“耍女婿”。而后是“耍媳妇”,众人纷纷与新娘开玩笑,逗得新娘哭笑不得,满脸羞红,然后把新郎与新娘推到一块,让他俩出节目,就这样,一直要持续到夜里二、三点钟时,亲友们才逐渐散去,新娘吃完娘家送来的饭食后,新郎送给新娘一些钱,而新娘则给新郎一些东西(如衣服等),然后,两人才进入洞房休息。 第二天早上四点钟,天还没亮,新娘的母亲派人送来十个荷包蛋,这叫“打门蛋”,新娘的婆婆就喊媳妇起床。“邦布达”(晨礼)后,男亲友们则来到新郎家纷纷贺喜,接着新娘的娘家派人给女儿送来早点。新娘刚吃完,新娘的舅舅或哥哥就来到新郎家,接新娘回家。新娘带着众人送她的“拜礼”回到娘家,让娘家亲友看,这叫“接食”。当天下午,女方家请新郎去“回门”,新郎要在陪客陪伴之下前往,女方家早已备好席面和“换茶”,在吃饭中仍要“耍女婿”。比如在女婿喝的茶水中放些辣子;等女婿张嘴吃饭时,围观的亲友又故意嘲笑新郎的嘴大、牙黑等,弄得新郎哭笑不得,满面通红,众人则哈哈大笑;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第三天,婆家还要给先一天来接新娘的她舅或她哥送去四件礼物,叫“四色礼”。下午四、五点时,新娘在娘家住了一夜之后,又在姑嫂的陪伴下,带着“拜礼”和其它礼物回到婆家,婆家再宴请众人,娘家又给新娘送来晚饭,称为“回食”。按习俗,新娘结婚后的四、五天中,顿顿要吃娘家的饭,所以,一日三餐,均由娘家的亲戚们送来,饭很多,往往十几个人也吃不完,所以,男方家又把多余的饭菜送给亲友,再给送饭的女方亲戚们还礼。新娘回到婆家后,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礼物,分给送“拜礼”的亲友以示还礼。第四天,新娘的舅舅或哥哥又来接新娘回家,这次在娘家少则住五。六天,多则住半个月,具体住多长时间,由婆婆定,而新娘必须提前一、二天在亲友的相陪下回到婆家,再给婆婆送来礼物。至此,长达半月之久的结婚仪式才算完成,新郎、新娘便开始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此外,在西安回民地区还沿袭着一种奇特的婚姻仪式,这就是借父母的丧事成婚,叫做“孝里赎媳妇”。这种婚俗明人许浩在《宾斋日记·乘凶》中记载;“按唐德宗义章公主下嫁张茂宗,茂宗有母丧,上命借吉成婚。”到宋代提倡节孝,这一习俗在其它地方慢慢消失,而西安回族却把它沿袭下来。具体程序是当男方的父(母)去世之后,男方家里若需要一个媳妇,这时,原来已订婚但未过门的新娘则在给亡人送葬的当天早上,穿着出嫁的新衣,来到男方家中,此时男方家里哭声震天,人人挂素。新娘在男方亲友的帮助下,换上一身白色的孝服,在遗体脚后,掏出手绢哭丧。按习俗,只有过了门的媳妇才能给遗体行礼,而未过门的新娘行了礼,则表示此时已经过了门,只是还没有举行结婚仪式罢了。等到亲友将遗体抬走,这时新娘再换上来时穿的新衣,回到自己娘家,赶快购置结婚用品。而新郎家却要一面办理丧事,一面忙着办理喜事。等到第四十天时,按丧俗,仍要给亡人过“帖”,同时再正式举行结婚仪式,新娘家也要送“陪方”,也要“发海棠”,其仪式同新娘出嫁时毫无差别,但除新郎外,男方家的一些亲友们仍要给亡人戴着白色的孝帽和丧服,而女方的亲友却是大红大绿的穿戴,这是在丧期里办喜事的特点,但婚礼依然热闹非凡,并不比其他婚礼逊色,不过目前这种习俗在回民地区已经比较少见了。
请采纳。
法律分析:回族还严禁血亲、近亲之间结婚。特别是严格禁止同母、女、伯母、婶母、姨母、乳母、岳母等长辈结婚,也不许同亲妹妹、乳妹、侄女、甥女、儿媳以及有夫之妇结婚。回族这种文明进步的婚姻习俗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人的血缘关系非常混乱,近亲、血亲结婚之现象普遍存在。伊斯兰教创立后,这种现象才得到了禁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典法》
第一千零四十一条 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法律分析:法定结婚年龄为:男性是20岁以上,女性是18岁以上。必须按实岁计算,不能按虚岁计算。不能按阴历计算。提倡晚婚。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以此制定补充规定。一方面考虑适当提高法定婚龄有利于广大青年的身心健康、工作和学习,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同时也注意到法定婚龄过高,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也脱离群众、脱离农村实际。回族和汉族没有结婚限制。但文化、饮食、习俗、信仰也很大的差异,比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生的动物、动物血。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开始提倡婚姻自由信仰自由,不同的民族之间通婚也变得常见起来,汉族的男人也不用加入伊斯兰教才有能娶回族女孩,而是尊重他本人的意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不是民族的问题,是信仰的问题,穆斯林不能跟非穆斯林结婚,不要天真的以为非穆斯林很容易能接受伊斯兰,他说可以尊重你,尊重是不够的, 结婚以后不但有爱情,还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生活方式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出现很多问题,不得不离婚 , 按照伊斯兰教这样不算结婚,算通奸, 你想一直做通奸吗? 你要跟真主说什么?“我一直在做通奸”
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个回族穆斯林,还是汉族?
必须也是信仰穆斯林的否则等于背叛了你的宗教!
你要明白,你是作为一个回族穆斯林被你的爸妈养大的。跟非穆斯林结婚,你会伤心他们,你爸妈也会放弃你,他们为了你吃苦,你要浪费他们好几年的努力,的辛苦。
不要浪费时间,也不要折磨你的家人,没结果
大家怎么说“如今说分手我真的好难受” , 难道没有好的穆斯林男生, 分手以后肯定你会找到更好的穆斯林男生, 好的穆斯林很会照顾你, 相信真主
如果汉族真心加入伊斯兰教, 那不会有问题
不要把自己做便宜的货, 你要做爱, 让男的求你, 尽量得到你, 付出很多, 问你爸爸, 不是随便上床
一般来说回族家庭里面,如果是男的想找个汉族女的结婚,家人是不反对的,因为他们会认为儿媳妇嫁进来,就表示回族又多了一个人。而如果回族家庭里是女孩,他们会认为嫁给一个汉族人,就表示回族又少了一个人。回族人是很团结的民族,他们希望自己的人口越多越好。
关于这个说法,我们邻居就是回民,也是他和我们这么讲的。
但是我个人认为,只要2个人真心相爱,以后可以幸福的生活,管他什么民族的界限呢?都可以有跨国婚姻,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什么不可以的。
信仰是信仰,习惯是习惯,在回族里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说不可以嫁给别的族的男人,爱情是没有国度和种族的界限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人,我有好几个同学都是娶的回族的女孩,所以LZ你说的不对,那个女孩子除非是不喜欢你,根本没有什么回族的只能嫁给回族的这一说
呵呵,是个问题。我有同学也是回族的,她爷爷就不特别喜欢她汉族的妈,鬼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这汉族的妈,你看过一本书吗叫《穆斯林的葬礼》说的就是回族和其他民族结婚,由于宗教造成的悲剧。其实你找一个回族的话,可能比较轻松一点。但还是希望你找一个喜欢的,我感觉还是喜欢最重要,不论什么民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