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氏,是古代女子结婚后,随庞姓丈夫,就是庞姓男人妻子的书面称呼。
某氏,是中国从五代以后已婚妇女留在官私簿籍上的“称谓”,为“某氏”,是在依附丈夫前提条件下认定。丈夫故去,或因其它原因需要她们以法人资格或独立人身份出现于公共场合、官私文件(如案牍、契约)中时,就是把丈夫的姓氏加在妻子的姓氏前面,如刘王氏、赵邢氏等等。
因为他的儿子因为得了心理疾病已经把儿子折腾死了,所以为了不连累儿媳妇,只能这么做。王安石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改嫁的儿媳妇是小儿子王雱的老婆庞氏。据历史记载,王安石的这个小儿子,少年聪颖,才华出众,是同龄人中的杰出人物。王雱小时候,有个人给他家送了一只獐和一头鹿。因为年龄小,他无法分辨这两只。客人就故意问他如何区分,他机智地回答说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这回答让大家出乎意料。
这位天才在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踏入官场后,他发现官场上比他想象的还要黑暗。也许是因为从小过于顺遂,导致他一时难以接受官场的明争暗斗,得了心理疾病。自从他得病后,最大的异常之处在于他对老婆和孩子的态度。王雱与庞氏结婚后,第二年妻子就生下一个儿子。正是这个时候,是王雱的病最严重的时候。
据历史记载,他一直觉得儿子长得不像他,所以他觉得这个儿子一定是妻子对他不忠,是和外面的奸夫生的孩子。后来,他的大儿子就被他折磨死了。儿子死后,妻子庞氏整天哭泣,而王雱依然纠缠着她,经常找一些小事和庞氏吵嘴。王雱的这些过激的方式都被王安石看在眼里,他看到儿子的心理疾病没有好转,不仅折腾死了外孙,还让妻子整天以泪洗面,她也有可能被王雱折磨死。
他是一个懂道理的人,知道这些错误在儿子身上,庞氏从来没有任何错误。考虑了很久之后,王安石自作主张地让儿媳和儿子离婚。不仅如此,他为了维护儿媳妇的名声,他为庞氏找到一个好丈夫。后来,风光地把庞氏嫁了出去。当时,京师的民间流传着这个故事。其实,王安石为儿媳妇找别的夫婿,是明智又不得不的做法。儿子王雱的心理疾病一直没有好转,会一直拖累庞氏。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她改嫁。
厐这个姓氏的详细来源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乡为氏》所载,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受封于庞乡,因以为氏。 《郡望百家姓》云,庞氏望出始平郡相当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户县一带。《通志氏族略》云,望出谯国,也就是谯郡,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即今安徽省亳县。庞姓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庞涓魏国大将军。
庞姓起源参考之一
「庞」源出:
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在载,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受封於庞乡, 因以为氏。
家族名人
庞涓 战国时魏将,与孙膑同学兵法於鬼谷子,因嫉膑之能而刖其足。后魏、齐交战,膑为齐将,困涓於马陵,涓智穷自刭而死。(并不是给孙膑射死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庞统(179~214)三国时襄阳人,字士元,德公之侄。少时朴顿,未有识者,往见司马徽,徽甚异之,称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刘备召以为治中从事,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佐刘备取蜀。后因围雒县,攻城时中流矢而卒,时年三十六。
地望分布:陕西户县,安徽亳县。
庞姓起源参考之二
庞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庞姓的起源十分古老,远祖可以上溯到古代部族领袖黄帝时期,上古时黄帝的孙子古帝颛顼有八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庞降”,庞降的子孙后代就以“庞”为姓。因此,这支庞姓起源于黄帝嫡裔。到了周代,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毕公高受封为诸侯,封在毕地,爵位公爵。毕公高的一个庶子被封到庞乡,他的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庞”为姓。因此这支庞姓起源于周王朝王室之姓,姬姓。庞姓后来在南安郡发展成 望族,世称南安望。
姓 氏 来 源
姓氏: 庞 祖籍: 庞乡
祖宗: 毕公高 郡望: 始平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历史名人
庞氏在历史上始终拥有较好的声名。战国时期,就有与孙膑斗智的魏将庞涓;三国时期有与“卧龙”诸葛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庞统为刘备谋士,可惜英雄,竟中流矢而死;魏有将军庞德;宋有宰相庞籍、医学家庞安时
姓氏来源
庞姓是周文王是后裔。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庞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因受封于庞乡,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受封地名“庞”作为姓氏。而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庞氏出自姬姓,是有4000多年的古老姓氏。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之后,他的儿子庶受封于庞,后代因以庞为姓氏,望族出于谯国。望族居于始平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部;而谯国郡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毫县。
玉林市辖5县(市)两区,境内地形多样,山川河流平原丘陵皆有分布,树木郁郁葱葱,动植物丰富,极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所以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不少原始人类在此生活繁衍。
这些原始人类在玉林福绵马头岩大岩洞、福绵竹山、兴业龙安石井岭、城北竹山、容县石头镇大神岭和打铁岗等地生产和生活。
他们打磨石器、狩猎、采果,过着简单而无忧的生活。
这些人是与5万年前的桂林甑皮岩人及1万年前的柳江人一脉相承的,是现代壮族祖先的一部分。
就是这些人发展起来的西瓯、骆越族及其后裔,与后来的汉民族一起构成玉林人的主流。
唐代以前,玉林广大区域主要还是少数民族居住,少数定居此地的 慢慢也入乡随俗,成为既保留有汉文化特点又吸收了部分原住民文化的人群。
玉林辖区内,从先秦时期至南北朝,一直是古百越族居住之地。
其中主要为西瓯、骆越及其后的乌浒、俚、僚等族群。
现代壮族与他们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
这是现代民族学研究的通识,也是现代社会的共识。
但可以肯定,居民多数为西瓯、骆越及其后的乌浒、俚、僚等。
这从各县市区有史可证,先后出土且分布很广的100多面从汉代至唐代的铜鼓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因为铜鼓是骆越族及其后裔所制造和使用,有铜鼓出土的地方即说明此地过去有少数民族存在。
秦王朝南迁号称50万 ,实际上只居留于广西桂东北及桂东的一些地方,有无 实际到达今玉林境内还是未知数。
目前为止,仅在桂东北的兴安发现秦城、桂东的一些地方发现秦代遗物或遗迹,但今玉林市境内既无秦墓也无其它遗迹,似乎从另一方面说明 足迹尚未到达这方土地。
但汉代统一岭南后,汉族人到广西的增多了,影响有所扩大。
特别是东汉时马援南征,所到之处,通渠道,修城廓,其部属有的留居于骆越人中,即是史籍记载的“马留人”。
这时期,玉林境内有 的可能性才大大增强。
贵港发现大量汉墓、南流江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道、玉林出土五铢钱、玉林境内大量与马援有关的传说与遗迹等,都充分说明 确实在此留下深刻影响。
但同时,从中也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 的居住地和遗迹,都局限在交通要道沿线和治所附近。
西瓯、骆越和乌浒人仍是玉林大地上的主要居民。
他们仍然是玉林的主要开拓者。
但既然同居一地,必然会发生交往交流,包括语言文化婚姻生活习惯等等。
在保留自己特点的同时也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文化和字汇,同样,少数民族中的一些先进分子也吸收了部分汉文化。
现代粤语系中的古代汉语字汇及语音,应当是这一时期奠定的基础。
南朝及隋、唐时期,史书中对于包括玉林在内的岭南地区民族记载还是俚、僚等族属。
但这一时期,由于东晋、南朝时期战乱频起,大批北方人南迁,有可能进入玉林境内。
同时,由于从南朝至隋唐时期都左右着岭南局势的宁氏家族和冯氏家族(特别是冼太夫人主政时期)主动接受中央 领导,推行民族团结和睦政策,带头实行和汉族的通婚,积极吸纳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从而使得原住民族慢慢丧失少数民族特性而向汉族靠拢转化。
据史书不完全记载,现玉林一带唐代户口在7万人以上,其中容州17087人,牢州11756人,郁林州9699人,白州9498人,绣州9773人,禺州17048人。
毫无疑问,其中相当部分是汉化了的少数民族。
这部分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及南迁至此的 ,正是现代玉林人的先驱。
至宋代,玉林原住民族要么已经同化,要么迁移它乡,还保留本民族特性的居民在玉林大地上已经成为少数,而汉族一跃而成为玉林主体民族。
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而言,直接指明玉林古代少数民族的有限记载始于宋代。
宋初的《地理志》有“郁林州夷人,居山谷……”及“废党州古党洞夷人……巢居夜泊”的记载。
这里所指郁林州,州治实际在今兴业境内,而废党州古党洞,也是在今兴业县卖酒、小平山、北市、龙安一带。
所谓“夷人”,根据相关文字推定属于现代壮族前身的一部分。
这说明至宋初,作为现代壮族的前身俚僚僮等族属,已经不再作为主要族群存在于郁林州、南流县等地(即今兴业、玉州、福绵)。
从唐五代至两宋时期,相当数量的 到达玉林。
如容县的封、关、张姓等、玉林的陈姓、陶姓、钟姓、庞姓等迁入,还有其它无法考证的众多姓氏也迁居玉林。
事实上,宋朝时,玉林一带已有“主、客”之分。
在户籍记载中的“主”户,应当就是前代已定居此地的 及已经汉化了的原住民。
所谓“客”,实际上就是唐宋时期迁至此的 ,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客家人,也就是从其它地方迁至此的北方人。
数量有多少呢?据史料不完全记载,当时已经有6700多户迁居至今玉林一带。
其中,“容州普宁郡,户,主,一万零二百二十九;客,三千五百四十七”;“郁林州,户,主三千五百四十二;客二千三百”;“白州,户,主三千七百二十七,客八百六十二”。
这是玉林客家人祖先最早的记载。
明清时期,伴随着官府镇压及防范瑶民等少数民族起义的需要,其它地方的瑶、僮、俍、 被迁至玉林安置,而大量汉族也因种种原因从邻近省份或地区迁移到玉林,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互相融合交流,最终形成了现代玉林人。
瑶族在玉林的聚居,主要是绵延250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的结果。
据相关学者研究认为,瑶族是从唐宋时期才开始南迁广西的。
何时到达玉林大地,目前还无法考究。
但是从相关资料可知,明清时期存在于玉林的瑶族相当部分是 安置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属于自由迁徙而来。
民国版《兴业县志》引用史料有“明洪武二年,瑶人王龙关反,主簿颜珍剿平之”的记载,说明最迟在元朝已有瑶族在兴业县定居。
容县瑶族既有流动不定的过山瑶,也有定居的瑶族支。
主要存在于容县南部地区。
过山瑶这一支,性好迁徙,实行火葬。
博白和北流瑶族都属于 安置而来。
明朝绵延250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使得朝廷头痛不已。
所以天顺、成化年间压制下瑶民起义后,就把瑶民安置到各地,设瑶目管制。
在这种情况下,博白瑶,“自明成化年间平大藤峡起义后来县治。”北流瑶则是天顺年间被安置在县治南部。
史书另有陆川山子、博白山子之记载,实际上也都属于瑶族之一支。
容县僮族及北流僮族皆与瑶杂居,分布在容县及北流南部地区。
北流 则是清康熙年间从柳州迁置而来,居住于县城。
玉林“狼人”自明代始入境内。
所谓“狼人”,实际上是土官统治下的居民,“狼兵”即土官统治下兵丁。
“狼人”具有兵民合一身份。
古代玉林少数民族最值得一提的是“俍人”。
俍人,从明清时代一直至民国,都被称为带有侮辱性质的“狼人”。
其实,俍这一名称,乃来源于壮语,所谓“俍”就是土官,“俍人”或“俍民”,就是土官统治下的居民,“俍兵”就是土官统治下的“兵丁”, “俍目”就是替土官办事的头目,“俍田”就是属于土官所占有的山地。
本居住于左右江流域,明代因兵寇不断,募充戌兵而分散到各地。
直隶郁林州俍,居住于“州东北四十里抵大容山”的范围,明正德年间被募充戌兵,其后授田编户,谓之熟俍。
博白俍人,是明代成化年间朝廷平大藤峡起义后,从贵县三江独木村调到博白守石梯、界牌诸隘。
陆川俍人,则是明初来自宾州。
兴业俍人,明成化年间入县境。
这些俍人,具有兵民合一身份,授田耕守,别置俍籍,设俍目管之。
明清两代,大量汉族人出于各种原因(如因任职至仕而留下来、因经商而定居、因战乱而流落、因军屯而世居等)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迁入玉林境内,广泛分布于辖区内各个角落,如玉林苏姓始祖明洪武年间从广东顺德迁居州佩、玉林晏姓周姓黎姓来自江西吉安、玉林大部分李姓的始祖来自湖南长沙府、玉林州佩蒋姓来自湖南、北流新丰李姓始祖则来自福建、玉林州佩张姓自广东来玉林经商而定居、玉林高山牟姓始祖因宦而定居玉林、福绵唐姓因军而居玉林、玉林南门陈自陈应定居兴业龙安后至明代时子孙扩散到各地、定居兴业大平山阳护的陶姓至明代时子孙扩展至陆川县,容县潘姓自河南、卢姓自江西、陆姓等自广东迁入。
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姓氏也都在这一时期从各地迁入玉林居住。
明清时期玉林较稳定的环境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汉民族人丁兴旺,定居地不断扩散,从而使得不同民族杂处相间,为玉林最终的民族融合创造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先进文化的吸引、融化及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歧视,且伴随着与汉族的交流融合,语言、文化、风俗、服饰等日益接近、同化,慢慢的也就失去了少数民族习性。
久而久之,原来是壮族或瑶族聚居地的居民,也说不清自己祖宗是壮族或汉族,而想当然为汉族了。
应当说,由于玉林从古至今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居民也没有像其它地方一样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间融合过程是渐进式的,保留了更多古代地方传统特色,在语言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受外来影响少,就保留了更多古代的语音语调,这也就是为什么玉林话流行范围小的主要原因。
可以这么说,操玉林话的人群,其根基都建立在玉林数百年至一千多年的地方语言基础上,操其它方言的人群要么定居玉林的时间相对少,要么是保持客家人语言累世不变。
注:本文有关资料引用自下列地方志:《容县志》、《博白县志》、《北流县志》、《兴业县志》、《陆川县志》,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光绪版《玉林州志》、民族学家黄现璠《壮族通史》、《玉林市地名志》、清嘉庆版《广西通志》。
恕不一一说明。
您是想问越南庞姓人口有多少吗?越南庞姓人口有17万。据中华庞氏网统计,越南是海外庞姓人口最多的地方,有17万人。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08年,庞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101位,人口总数约270万。海外庞姓人有30万,其中越南最为集中,有17万人。
战国时魏国将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涓后仕魏惠王,自认为能力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其膑骨(即膝盖骨),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今山东范县西南)。
源自周代;
望出始平。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庞姓的源流和郡望。
一州冠冕;
五部侍郎。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末刘备谋士庞统(179-214),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雅”。司马徵称这“南州士之冠冕”。后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建安十九年(214年),进围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率众攻城,中流矢而死,追赐爵关内侯。下联典指清代尚书庞锺璐(1822-1875),字宝生,又字华玉,江苏常熟人。道光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光禄侍卿,内阁学士,吏、户、礼、兵、工等部侍郎,后迁工、刑等部尚书。卒谥文恪。
贤才第一;
孝行无双。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寿春人庞严,字子肃,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文章语言峭丽,为人刚强不阿。太平年间官至京兆尹,后为翰林学士。下联典指北宋江陵人庞天佑,在家乡教授经籍。父亲病了,他割大腿上的肉给父亲吃;父亲双目失明,他号啕大哭。祈求上天保佑,还为父亲舔双腿;父亲死后,他背上土封墓,又在墓旁筑庐守孝,昼夜号哭。真宗时,旌表其门。
南州冠冕;
宰相田园。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襄阳人庞统,字士元,曾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刘备取得荆州,以他为谋士,与诸葛亮同任军师中郎将。后跟从刘备入蜀,建议刘备进兵成都,被采纳。当时名士司马徽曾说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首位、第一)”。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西夏兵侵犯边境,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修筑城寨,募民耕种,严肃军令,加强防御,并筹划议和。宋、夏和议后,回京任枢密副使,继任参知政事、枢密使,皇佑年间任宰相,封颍国公。晚年作诗有句:“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
治平世泽;
南州家声。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庞德公从子庞统,字士元,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
东土祥鸟;
南州凤雏。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三国蜀汉·庞统。 朱紫谁为号;
青山绝点埃。
——庞蕴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居士庞蕴《杂诗》中诗句联。庞蕴,字道元,衡阳人。工诗,《全唐诗》选有他的诗作七首。 千秋功烈留三国;
一代忠贞属二师。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庞统祠联。祠在四川德阳江镇白马关侧,始建于蜀汉,祀蜀军师庞统。
愿以铁锤平社会;
欲将机杼织人生。
——庞人铨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剧作家庞人铨(1898-1922)自题联。庞人铨,湖南潭人。
才非百里腾骥足;
颂民地天乐桑耕。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末齐备谋士庞统的事典。鲁肃在庞统被免耒阳令后说:“士元(庞统)非百里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提展其骥足耳!”
从古大才非百里;
至今有庙祀双江。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德阳市庞统祠墓二师殿联。 孝妇感天,曾闻鲤跃;
德公避世,偕隐鹿门。
——佚名撰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广汉人姜诗的妻子庞氏,随夫侍奉婆母,极为孝顺。婆母喜欢饮长江水,她便按期去长江汲水。婆母嗜鱼,据说家门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有双鲤跃出来。下联典指东汉末襄阳人庞德公,躬耕于襄阳南岘山,与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友善,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侄子庞统为“凤雏”,被誉为能知人。刘表曾以礼相请,他不去,刘表问:“先生不肯受官禄,将拿什么留给子孙呢?”他答道:“人们都把‘危’留给子孙,我却留给子孙‘安’。”建安年间与妻子一起隐居鹿门山。
陜西户县,安徽亳县
「庞」源出
庞姓来源有四:1、出自姬姓,为毕公高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所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后世子孙以邑为氏。2、出自高阳氏,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据《百家姓注》所载,颛顼八子之一庞降,后世子孙以祖上的名为姓。3、襄阳庞姓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据《汉书·王莽传》所载,西汉西羌人中有庞恬;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又,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姓;今满、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繁衍播迁
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蜀有庞德公之侄庞统,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了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满清军队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 、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庞涓:战国时魏国将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涓后仕魏惠王,自认为能力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其膑骨(即膝盖骨),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今山东范县西南)。
庞统: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刘备谋士,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为刘备军师中郎将,后在进军雒县途中,中流矢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庞德:南安狄道人,三国魏名将。先从马腾,后事张鲁,后同张鲁一起降曹。曹操知其勇猛善战,拜其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擒,不屈而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