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她是皇太极的妃子,皇太极死后顺治和康熙两朝都是小皇帝登基,孝庄太后对清朝政局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换句话说他是孝庄太后的小叔子,也是清朝前期的名将、权臣。而这两个人物在历史上还有过一段"情缘",相传孝庄太后曾经嫁给多尔衮,但是被清朝官方模糊淡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多尔衮对皇位的竞争与顺治即位皇太极去世之前,没有指定继承人。而这个位置的空缺,也导致清朝内部的竞争。皇太极是有儿子的,比如他的长子豪格,已经三十多岁正值壮年,是竞争皇位的有力人选。然而古代继承制度不仅有父死子继,还有兄终弟及。何况清朝在当时也没有受到中原政权文化的彻底影响。所以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也是一个有力人选。
多尔衮心里想当皇帝,但是手中的力量不足;豪格受到更多的力量的支持,但是也不能视多尔衮、多铎的两白旗于无物。于是多尔衮退而求其次,扶立一个皇太极的小皇帝,既能够得到皇太极死忠的同意,又方便自己辅政擅权。于是顺治即位,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靠着自己的手段操控权柄,如日中天。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孝庄太后和多尔衮这两个人,向来都有情缘的传说。在《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因为多尔衮放弃帝位,拥立顺治成为皇帝,导致当时的人都为多尔衮感到歉然。趁这个机会,多尔衮与自己的心腹范文程定计:先让顺治视多尔衮为父;等到这个计策成功之后再以"不可使父母异居"的理由促成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婚姻。
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在清朝无疑是一件大事情,一定存在一些文献资料。但是在正史当中却找不到任何记载,只有野史偶有提及。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在《清朝野史大观》中也有解释,因为纪晓岚认为这不是一件值得彰显的好事情,请求乾隆皇帝把这些资料都删了。所以"是后遂鲜有知者。"
孝庄下嫁的侧面证据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没有正史记载,但是还是有一些侧面的证据。首先在清朝早期的习俗当中,在父亲或兄长去世后,儿子或者弟弟是可以娶不带血缘关系的后母或者嫂子,是存在的情况。这一点在古代一些周边民族中也是常见的情况。孝庄太守嫁给小叔子,不符合中原政权的文化,但是在清朝前期却有其根基所在。
其次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称呼就是"皇父摄政王",在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他下葬的礼仪就是用皇帝的制度,还被追封为宗义皇帝,后来才被削夺。另外张煌言还有这样的诗句:"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体恭逢太后婚。"被视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最直接证据。
最后孝庄太后本人也有一个要求,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后,不要与皇太极合葬。孝庄太后个人的说法是不愿意打扰皇太极,希望和子孙葬在一起。但是仍然有人认为她是因为曾经与多尔衮有过一段情缘,心中对皇太极有愧,才不想与皇太极合葬。不过这件事终究是没有正史记载,目前的证据也不够充分,所以才会出现这样长久且强烈的争议。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
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历史上孝庄下嫁多尔衮了吗?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根据史学家研究,她们是有真情在的,但是政治不允许感情用事。据史学家研究,孝庄确实是下嫁了,只是碍于汉人的风俗,没有昭告天下罢了。还有,孝庄和多尔衮确实是青梅竹马,不过没有电视剧上写的那样罢了,多尔衮的元妃是孝庄的亲姑姑,也就是孝端的亲妹妹,但是它比孝庄还要小两岁,比多尔衮小三岁。因为年龄原因,他们三个是一起长大的,因为孝庄和多尔衮的元妃是一起嫁过来的,而皇太极比孝庄长30岁,所以没什么夫妻感情可言,她嫁给皇太极是绝对的政治因素,但是皇太极对她很好的。后来,多尔衮帮福临得到了皇位,还彻底统一了中国,孝庄半是感激半是长时间的感情,自然俩人就好上了(毕竟那时候孝庄和多尔衮都只有30岁)。《孝庄秘史》确实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但是有好多地方都歪曲了史实,比如说,多尔衮的元妃和他的感情是很好的,和孝庄的感情更是实为姑侄、情如姐妹,顺治继承皇位也是她的意见,为的是科尔沁旗的光荣嘛。后来是生病死的,因为她和多尔衮没有后代所以就被后人编了很多故事了,其实是多尔衮自身不育的问题,后来从多铎那里领养了一个,还被顺治给杀了。
历史上记载,孝庄是没有下嫁给多尔衮的。从从皇太极禁止族内相婚,到顺治年间大力提倡妇女守节,最后甚至禁止在内各官命妇再醮,三十年(天聪三年,1629年——顺治十七年,1660)中,满族婚姻关系,由带有氏族时期残余,转变到基本上以汉族的封建伦常为准绳,变化极大。在这种总的趋势、环境和氛围中,作为著名政治家的孝庄太后,不可能族内相婚,公然改嫁,还颁布大婚诏书。孝庄从来也不愿出头露面,她怎么能在这种异常敏感的问题上,采取如此反常的态度呢。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她下嫁给多尔衮,后来的康熙也不会对其如此的感情深。
那么孝庄对多尔衮到底有没有情呢,这也是孝庄非常聪明的地方,也是孝庄的军事头脑的地方,其实是有情的,孝庄利用这份情牵制多尔衮这个说法或许有那么一点,孝庄对于清朝的兴亡起着绝对性作用!
孝庄皇后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
孝庄这辈子做了四件大事,孝庄皇后辅佐三代清帝的女人,这四件大事每一件都艰难无比,每一件事都堪称伟大,她被后人堪称近代武则天,其实大部分觉得她的军事才能政治头脑胜过武则天。
第一,洪承畴降清。
第二,策划福临登基。
第三,定都燕京。
第四,辅佐康熙。
正史显示孝庄并没有下嫁给多尔衮,但是孝庄和多尔衮应该是有些暧昧不明的关系的,具体两个人有没有恪守人伦我们也不能知道了,但是我想孝庄作为一个精明的女人,不会做出这样伤害自己名声的事情。
孝庄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孝庄,所以孝庄生下的福临并没有多少筹码可以继承王位,如果皇太极没有暴毙,相信皇位可能轮不到福临去坐,但是事实上是皇太极还没来及立下下一任继承人就暴毙了,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就掀起了争夺皇位的大战。
当时双方实力不相上下,福临的出现缓解了这一局面,多尔衮退让了一步,同意让福临坐上王位,就这样年幼不出彩的福临就成了顺治帝,顺治虽然当了皇上,可是真正的大权并不在他的手中,而是在多尔衮的手里,当时的多尔衮是皇父摄政王。
所以,应该不会是孝庄为了让福临坐稳皇位而下嫁给多尔衮,孝庄是何等精明的人,她不可能让世人诟病的,但是当时福临没能亲政,多数时候是多尔衮和孝庄商议朝政,二人经常在一起,应该是多少有些暧昧关系的,只是说到下嫁可能性太小了。
后来人流传说孝庄下嫁给多尔衮都是张煌言说的,张煌言是什么人呢?张煌言是一个反清人士,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大官,怎么可能那么清楚的了解皇宫内的情况呢,很有可能就是他愤恨清朝,所以根据宫中传出来的传闻故意编写的,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听得人多了大家就觉得这件事好像是真的,所以这一切并没有历史依据,我们不能听信一个反清人士的胡言乱语,毕竟多尔衮和孝庄都是高层人士,如果二人真的成婚了,历史肯定会有记载的。
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来得及指定皇位继承人。当时最具有实力竞争皇位的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双方争夺激烈,各有自己的拥护者和势力。但是让人惊愕的是皇太极的庄妃突然下嫁多尔衮,多尔衮退出竞争,推举庄妃与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帝,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管实权。在影视剧和一些野史中多是这样的说法,那么庄妃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
清代野史中记载,皇太极比庄妃大二十余岁,且晚年健康不佳;多尔衮比庄妃仅大一岁,皇太极在世时两人早已暗生情愫,甚至通奸。皇太极突然离世,作为地位不高且育有一位皇子的庄妃无论是为自己的将来还是儿子的将来着想,嫁给多尔衮,使儿子夺取皇位,让多尔衮为其效力,似乎合情。
在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媳等这类现象十分正常。从这方面看,庄妃下嫁多尔衮并不违背伦理,也是合理的。
从一些史料上看,也有证明孝庄嫁给了多尔衮。《清朝野史大观》中,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后范文程建议:摄政王丧妻,皇太后新寡,“皇上既视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此事在当时流传甚广,尤其是对于反清的汉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大丑闻。
南方抗清的张煌言《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讽刺皇太后本该喝做寿的酒却喝了结婚的喜酒。还有一个最间接的证据就是孝庄临终遗命死后不合葬在皇太极陵墓。
但关于孝庄太后是否真的嫁给了多尔衮,史学界还有争论,这也被列为清初三大疑团。因为关于她嫁给多尔衮的史料多出自野史和一些反清人士的诗词创作中,可靠性有待考证。且受影视剧对他们青梅竹马形象的塑造,让人认定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