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刘晓燕的老公是薄战士。
薄战士,出生于安徽阜阳界首市泉阳镇集东行政村,演员、编剧、导演,代表作品《苦命儿子孬种爹》等,2009年“十大江淮戏曲民星”。薄战士生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农村,邻里纠纷、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尊老爱幼意识不强等不良现象仍有存在。
他和妻子刘芳、儿子薄小彬、女儿薄小苹开始自编自拍自演电视剧,利用乡亲们看得懂、能接受的电视剧形式将其一一展现,让乡亲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一台普通的家用摄像机和一套并不专业的录音设备,这就是薄战士的电视剧录制工具,“演员”除了妻子儿女,还有乡亲邻居。
扩展资料:
薄战士的电视剧通过正规的发行渠道在安徽、山东、江苏等地销售并十分畅销。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日益活跃,农民已经不满足于文化大院和街头的演出。
薄战士拍摄农村法制题材电视剧,在追求自己艺术道路的同时,也娱乐和教育了农民,普及了法律。在拍摄电视剧的道路上虽然有过磕磕碰碰,但执着和不遗余力,以及可以张扬个性的农村文化土壤,让薄战士一路走到了今天。
-薄战士
影视作品中“古代迎亲”的唢呐曲有《抬花轿》、《百鸟朝凤》、《迎亲路上》、《迎送调》、《金蛇狂舞》。
1、《抬花轿》一种传统民间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之一,表现形式以唢呐演奏为主。由于历史悠久,音乐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2、《百鸟朝凤》是一首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的民族乐曲。其前身是《百鸟音》,这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优秀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3、《迎亲路上》是一首由民族乐团谱曲,民族乐团编曲,民族乐团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少数民族器乐曲集CD》中,由恒大音乐公司发行于2017-10-01。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4、《迎送调》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编曲,网络歌手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迎送调》中,发行于2018-05-06。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5、《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该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奥运会这一全世界人民的节日的欢腾气氛和浓郁的中国特色。
刘晓燕,安徽阜阳人。
民间艺人,代表作品有:
《科学养妈》《唢呐杏花女》《刘百万补鞋》《刘小燕嫁老外》《唢呐村的闹剧》等等。。。。。
如果要买碟片的话可以到当地的音像店去买就可以了。她的作品主要分布于安徽,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建议你登陆http://anhuiuanhuinewscom/yingshang/
来源: 八里河风景区网站
端公戏
“端公”是旧社会的一种传统职业,专门为人家唱喜道吉。民国期间,端公在沙南、沙北广大农村较为流行,1940年前后,发展成“端公戏”,它的传统剧目多低沉悲哀,如“休丁香”、“薛凤英上吊”等,很受当时民间的喜爱。新中国建立后,提倡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端公改行,端公戏也随之绝迹。
民间灯舞
1、龙灯:最早是单人手舞,年长日久逐渐发展为现在的龙灯。用竹篾扎制成龙的骨架,以布制成龙的体形,再用彩纸画贴成龙鳞,一般9-13节,节节相连,转动灵活。每节下安装一个木炳,舞动时由一人执柄,随龙头舞动的线路前后左右盘旋,蜿蜒起伏,多姿多彩,甚为壮观。龙灯多在元宵之夜或重大节日表演。县内各大集镇均有龙灯班。
2、旱船灯:又名彩船灯。用竹竿扎制成船的框架,以彩布绫花装饰成彩船,演员由船工、水手、旱船娘等6人组成。表演时笙笛胡琴演奏曲牌,演员围船起摆。此灯多表演一些旧的传统剧目,如《水漫金山》、《陈妙常追舟》等片断。演唱地方小曲,委婉动听,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多在农历正月十五或重大吉庆节日演出。
3、狮子灯:一般以双狮为主。每张狮皮由两人操作,一人持狮头,一人持狮身(一手紧握持狮头者的腰带;一手背后握狮尾巴摇摆),头尾配合十分默契,行动宛如真狮。表演时锣鼓齐鸣,唢呐吹奏,戏玩狮子的人扮武士状,手持绣球于两狮之间,向狮子挑逗嬉戏,双狮摇头摆尾,相互追逐,翻滚腾跳,或穿桌子,或滚绣球,或打滚戏玩,气氛欢快热闹。
4、跳马灯:俗名“犟老婆骑驴”。则男女二人扮演,以女角为主,扮为新媳妇骑驴回娘家,小叔子执鞭护送。整个舞蹈情节以“犟”为主,表现了“驴犟人更犟”的性格和叔嫂友好的亲切关系,生活气息十分强烈。5、小车灯:一般由7人扮演。一人扮推车老汉;一人扮拉车小伙,手执莲花落;一人扮新妇(俗名小车娘子)“端坐”车上;二男二女扮迎送青年,男的舞霸王鞭,女的双手执巾、扇,随锣鼓起舞,7人以新妇乘坐彩车为中心,模拟推、拉、迎、送等动作,惟妙惟肖。锣鼓一停,弦笛齐奏,边舞边唱。
6、彩轿灯:由6人扮演。取材于旧时嫁女。待嫁之女乘坐于扎制的彩轿中,前有轿帘,轿后仅一独杆,故又名“独杆轿”。一轿夫抬轿后独杆,左右伴娘各一人,迎送小伙各一名。随着锣鼓节奏,起轿发轿,轿夫诙谐打趣,嫁女及伴娘翩翩起舞,迎着小伙嬉戏寻闹,做出护轿动作。高潮时,男的滚翻鱼跃,女的襟飘带舞,别具情趣。
7、马叉:演员6-10人,扮古代武士状,头扎英雄巾,身着筒衣,袖口、领口均绣有图案花纹,腰缠绦带,脚登武士靴,通身以蓝色为主,手执马叉。杠杆两端各装三股铁叉。挥舞起来马叉在演员身上各部位上下翻滚,有时马叉骤然腾空,演员再用身体某部位承接,极为精彩。解放前,颍上最有名气的是搬运队中的马叉班。
8、肘阁:主角多以少儿扮演。以特制的铁杆,下端固定在强有力的男子肩臂、腰间,上端固定在扮演的少儿肋下、腰、腿各部位,防止晃动,保证安全。扮演传统剧目《白蛇传》中的《断桥会》、《借雨伞》、《水漫金山》等片断。
9、高跷:木棍中间各安装拐子,以托住双脚,高者3米多,低者亦在2米上下。扮演时,男绑拐子不露足,女拐两棚,上棚绑脚不露,下棚饰假金莲。扮戏有《萧恩打鱼》、《宝钗扑蝶》、《翠屏山》等。锣鼓、唢呐起奏,即走各阵式,如“十字花”、“铁锁柜”、“二龙出水”、“扯四门”等,沿街表演,情趣动人。
10、焰火:制作花炮的能工巧匠,扎制成各样焰火故事,有《老和尚搬家》、《猴子戳马蜂窝》、《八仙过海》、《火里金刚》、《火烧红莲寺》等,燃放时五彩缤纷,蔚为壮观。城乡古会多有此举。1945年秋,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在南关外体育场(今颍上一中校址)放焰火。1980年农历四月初八时,城关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时,在东关面粉厂放焰火,周围数十里群众扶老携幼赶来观看,热闹非凡。如今放焰火已经成为城乡重大节日,有组织的盛大喜庆活动。
11、锣鼓棚子:它是一种形式清雅、浑重的民间歌舞。融吹、打、歌、舞为一体。每班由10-12人组成。前面由五人敲打锣鼓开路,后面紧跟的是四人抬着一个大方桌,桌上摆放笙、箫、笛、管及弦乐之类的民间乐器。方桌的四脚上扎着彩棚,盘龙罩顶。乐队边走边打,沿街游行,并做出各种神情的表演。有鸣炮邀请演唱者,灯班停下,弹唱民间小调,跳起旱船、车灯舞,也用“四句推子”演唱故事小段。
锣鼓棚子始于何时,无考。1942年前后,城关、杨湖、南照等地都有此种灯舞,解放后失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