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21年9月至1929年6月,就读并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本科学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进入协和医院妇产科,从住院医、总住院医一直做到主治医;1939年至1941年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代理主任、主任。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停办。1941—1946年挂牌“林巧稚诊所”自行开业,同时创建中央人民医院(中和医院)妇产科并任主任,兼北京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教授。1948年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该院并任妇产科主任、教授。
林巧稚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在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2
谢希德--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开拓者之一
谢希德,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21年3月19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当今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物理学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科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学会的工作做出突出的贡献。
3
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也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4
曾凡一--开演唱会的海归女科学家
曾凡一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开个人演唱会,出版个人专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一个人身上重叠。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凡一教授。
2010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她获得了第六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而她母亲黄淑帧是第三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得者,母女俩同获巾帼创新奖,这是头一回。在她心里,科学是神圣的,而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艺术让科学插上想象的翅膀,科学艺术由梦想变成现实。
奉献于事业。曾凡一,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1月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0年8月10日,被授予“上海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她将她的时间都奉献于事业和工作当中,曾凡一曾说“我从来没想过留在美国,我父亲当年回国费了些周折,但他一心想着报效祖国,坚决要回国。他影响了我。”
曾凡一,女性科学家,生于1902年。她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她的科学研究主要聚焦于遗传学和生物化学。
曾凡一的人物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首先,她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当时的中国社会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而不是追求学术事业。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坚持追求学术研究,并最终成为了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其次,曾凡一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她在当时还未成为主流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先河。她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最后,曾凡一注重学术研究的实践应用。她的研究成果应用广泛,不仅对学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她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总之,曾凡一的人物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她的勇气、创新和实践应用精神,不仅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激励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广东医学院生物科学学校4月9日中午公布讣闻:我党***员、广东医学院专家教授、博导、我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生物科学学院教授赵勇朋友患病于2021年4月8日在广州市不幸逝世,长年45岁。
4月9日早上10时左右,广州中山大学生科院官网首页由鲜红色变成黑白色。
认真工作奉献自己“尽管年青,可是他为学十分认真细致,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作出了多种开拓性工作中,是该行业科学研究的引领者。简直太遗憾了。”4月8日,年仅45岁的广东医学院性命科学院院长赵勇专家教授患病在广州市倏然离逝。闻此死讯,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科学学校松阳洲专家教授哀痛痛惜道。
4月11日早上,全国各地分子生物学界的多名生物学家从全国各地赶来广州市,与赵勇死前的朋友亲朋好友一起,送行赵勇专家教授。当日中午,赵勇死前的领导干部、朋友、学员等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园内,一起悼念这名热爱祖国的生物学家、学员的优秀老师和党的好干部。
赵勇的生平赵勇,男,1976年6月生,湖北当阳人。1998年5月添加我党。1998年6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科学学校,获理学学士学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武大生物科学学校,获理学博士学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6年3月在武大从业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2006年4月至2011年6月在国外得克萨斯州莱斯大学从业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并出任助手老师。2011年6月担任广东医学院生物科学学校专家教授,列任国际交流与沟通交流科长、人才培养纪检书记、校长助理、生物科学学校领导班子、校长等职。
作为生科院校长,赵勇直到2020年4月初仍在仍旧履行职责。3月27日至28日,赵勇参与了广东医学院举办的2021年春天工作报告,并紧紧围绕人才的培养作了专题调研。4月1日早上,生科院召开工作会议,传递以上院校工作中会议精神,赵勇也要和往常一样参加。
他是对着科研来的归国时,多家著名高等院校给赵勇给出了优渥的工资待遇标准,但他最终挑选了广东医学院。“事实上,赵勇的挑选十分恰当,他便是那么一个人,不图注和利,但求真实办事。”松阳洲说,他是对着科研来的。
赵勇新员工入职广东医学院后,迅速就创立“细胞衰老与病变”试验室,变成广东自主创新科学研究精英团队“靶向治疗非特异抗癌药物和疫苗研发”的核心人物,再次从业端粒分子生物学科学研究和个人变老的科学研究。
赵勇教授在细胞衰老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他是国内研究端粒调控与细胞癌变关系的最优秀科学家之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含授权)国内国际专利近十项,为端粒生物学及癌细胞生物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讣告中写道:“赵勇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在教学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团结同事,热爱学生,深受同事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他治学严谨,成就卓著,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他爱校敬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人事人才工作、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赵勇同志的逝世是中山大学和生物学界的重大损失。赵勇同志千古!”
各界缅怀“赵勇老师鼓励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要多思考,想清楚之后再进行实验工作,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不要当技术员,要作一个会思考的科研工作者。”——赵勇教授团队成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海英副教授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时被他充满活力的科研热情和精神所感染。谦虚能干、朴实奋进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与赵勇有过五年合作经历的上海交通大学曾凡一教授
“赵勇教授非常注意身体健康,在较长时间伏案工作之后,他常常活动筋骨。他的状态非常好”——学生回忆
“花开未放东风老,月堕何堪镜蒙尘。千山有泪哀知己,万户同声悼友人。”——得知赵勇逝去的当天,马文宾教授将深深的遗憾附之于诗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