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儿门前一树槐
姐家门前一树槐,手把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儿几时开。不是奴家巧口辩,险乎说出望郎来
郎在对门唱山歌
(陕南民歌)
郎在对门呢唱山歌呃,姐在房中哎织绫罗。
郎在对门呢唱山歌呃,姐在房中哎织绫罗。
那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唱的歌谣哎好哇
唱的奴家脚趴手软手软脚趴脚趴手软手软脚趴
踩不得云板丢不得哟梭哎,绫罗不织哟听山歌叻喂哟!
烟花易冷 - 周杰伦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编曲:黄雨勋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 年轮
浮图塔 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 一曲古筝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 认真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迹一生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伽蓝寺听雨声盼 永恒
《十里亭》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多少皇帝都无道,多少无道帝王君。
前朝后汉表不尽,听我唱本《十里亭》。
南京有个马公子,每日学堂攻书文。
七岁上学到十五,满篇文章记在心。
十月初一放了学,闲暇无事放风筝。
谁知一下断了线,一气飞到半天云。
公子撵到要去拾,对直落在花园门。
公子想把花园进,听见里面脚步声。
把在墙头去观看,一位**好爱人。
身材好似一颗柳,走路赛过观世音。
面如荷花初出水,脸蛋好比桃花红。
眉毛弯弯樱桃口,如同凤凰藏花荫。
上穿红绫大花袄,下穿拖地水罗裙。
三寸金莲缓缓移,好似仙女下凡尘。
扇子遮面微微笑,**必定风流人。
公子悄悄摸进去,假装看花不做声。
**正在往前走,抬头看见一书生。
书生连忙陪笑脸,倒叫**吃一惊。
忙用长袖掩了面,紧移莲步上楼亭。
公子害怕机会错,忙上前去打问询。
你的爹爹姓什么?你的母亲哪里人?
你有姐妹人几个?你的排行第几名?
**听问怒气生:
管我爹娘名和姓?管我姐妹几个人?
我的花园由我走,何必叫你谈操心。
你是谁家浪荡子,私进花园为何情?
还不给我走出去,我要来关花园门。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下面是我为你带来《凤阳花鼓》教案及 反思 ,希望大家喜欢。
《凤阳花鼓》教案
教学内容:花城版广东 教育 出版社音乐第六册第三课多彩的乡音(二)第一课时《凤阳花鼓》。
教学思路:
教学分析:
《风阳花鼓》一曲选自安徽流传已久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歌曲还表达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讨生活的一种心情。歌曲演唱形式是通过边歌边舞的形式进行,歌曲充满安徽风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节奏平稳,略带有跳跃性,衬词非常有韵味特色。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背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欣赏《花鼓新声》,感受作品的情绪,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 学 唱歌 曲学习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并能流利的歌唱与表演。
2、歌曲中衬词部分的学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鼓、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唱民歌互动。
(1)师: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生:江苏《 茉莉花》;新疆民歌《哇哈哈》
(3)师:旬阳民歌《兰草花》。
师:你们还听过哪些旬阳民歌生答:
2、师:民歌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反映当地的乡音之美,乡情之浓。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乡音》,(板书:第3课多彩的乡音)让我们了解不同地方风格的民歌。
师:这节课,我们将一同走进安徽,欣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3、了解旧歌的历史背景,分析歌曲情绪。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凤阳花鼓。(出示凤阳花鼓)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锣鼓相间,歌词都是教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贫困讨饭的象征。我们一起欣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板题:凤阳花鼓)
(课件 放音乐)
老师: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悲愤 痛苦 难过 同情……
板书:速度 较慢
二、新授歌曲《凤阳花鼓》
师:如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甚至走出了国门,受到外国友人的赞誉。我们不妨先听为快吧!
1、欣赏歌曲《凤阳花鼓》。(课件:范唱)
师: 说说 新的《凤阳花鼓》与从前的《凤阳花鼓》在速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速度,较快。情绪:喜庆、欢快、热情。
板书:速度 较快 情绪 欢快
师:(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请听老师范唱一遍。)
2、教师范唱。
3、听音乐律动,学生用手拍出音乐中的强拍。
4、听唱歌曲。(1遍)
5、教唱歌曲。师唱 曲谱 。
师:你对哪个部分的唱词最感兴趣
6、学习衬词部分。
生:得儿另当飘一飘……
师:这是模仿打击乐器发音的衬词,
操练:
A教师用小镲示范一遍。
B有感情的唱出这一部分。(唱出喜庆之气)
师:让我们怀着喜悦之情,跟着老师的琴声来唱一遍。
7、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歌曲表演
1、不同形式演唱。
师:老师用了独唱的形式,你们用了齐唱的形式,还可以用哪几种演唱形式(男、女生对唱;领唱、)
2、为歌曲伴奏。
师:不错!不错!同学们唱的真不错!如果我们能为歌曲配上伴奏,那就更好了,我们一起来吧!
用小锣、小鼓、双响筒为歌曲编创伴奏。(每样乐器请学生出来单独编创节奏,然后学出编的最好的,一起为歌曲伴奏)
师:听了这首欢快的歌曲,我们一起舞起来吧!
3、表演。
四、拓展(欣赏)
师: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再欣赏《花鼓新声》舞蹈片断。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凤阳的人民一起走过了苦难的昨天,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衷心地祝愿凤阳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凤阳花鼓》反思
从选择教学内容,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等等,围绕教学目标我不断的推敲教学过程,虽然真正上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是准备的过程确实非常的漫长。(想必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上完公开课以后,感觉紧绷的思维总算有了释放,所以静下来,不断自我反思:
1、就教学目标而言
我把重点放在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学生能基本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歌曲旋律的特点,感受安徽民歌的风格。课下听课老师们反映这一目标基本达到。但是通过简单节奏伴奏,学生能用常见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这一目标相对过于抽象,没有具体化,这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没有重心。
2、就教学过程来说,
(1)教学时间把握,相对不够好,之前在教学设计中有有关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这一环节,相对用去较多的时间,所以感觉在后面拓展环节有一些草草结束。
(2)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我采用“节奏式提问”的方式,主要用途是为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出今天学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也无形中让同学们掌握到《凤阳花鼓》中较难的一句节奏型。(X X X X X X X X X X X-)可能是刚开始上课,学生们看到很多老师来听课,有点紧张,所以热情不是非常高涨,我也没能完全带动起学生,这也是我教学 经验 不足的体现。
(3)在教唱中,解决难点时,如果能让唱好的学生领着小组一起练,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课前,我对歌曲进行了分析,认为歌曲的难点在最后一句衬词“得儿飘得儿飘飘铃铛飘飘飘一飘”的演唱,所以在教唱环节,我给学生设计了分局卡片,请学生模仿我的演唱。一开始学生有些胆怯,在我多次范唱下终于有学生敢大声摸唱出来。课后评课的老师对我说我在教唱中能够找到重点难点进行教唱是可取的,但是在形式和 教学 方法 上还不够有效。大家建议可以请唱对的学生纠正唱错的同学;或者请唱对的学生领他们自己的组进行练习从而进行整组过关。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通过以点带面更好的解决了歌曲难点。
(4)演唱的形式如果能多样些,给学生多一点表现和互相点评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更好的体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唱《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风格。对于课堂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课堂形式还是有欠缺的。在教唱环节中演唱的形式只有全班唱,师生轮唱两种,个别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所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3、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环节,我觉得时间不够充裕,因为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小组合作也非常认真,如果能让更多的小组有表演的机会将更好。
凤阳花鼓曲艺简介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名录。
1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及反思
2 星星变奏曲教案及反思
3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4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及反思
5 《溜溜山歌》音乐优质教案
6 《父母的爱》作文教案及反思
李秀英(秀英):芳龄二十似观音,聪明乖巧更多情,生得不高又不短,白罗裙子色色新。
马瑞(马公子):年方十八一公子,眉清目秀赛潘安,一袭青衫读书人,两眼轻瞟风流郎。
马白:早春三月,青草绿叶,家无产业,心中不悦。本家姓马,年过十八,家道中落,父母早亡。且看,桃花红来梨花白,不如出门行开怀,无心读书成大器,做个风流穷秀才。
马唱:早春三月好风景,桃红柳绿闹盈盈,眼前光景看不尽,只欠今生男女情。
马白:不知不觉来到李家花园,但见一袭罗裙飘过,原来是李家**采花,待我上前仔细瞧个分明。
马唱:**采花绿叶中,好比仙女美娇容,头上牡丹插一朵,万绿丛中一点红。口似樱桃红一点,脚下金莲红绣鞋,白罗裙子色色新,好比观音到眼前。
秀白:奴家李秀英,待字闺中二十年,今日出门来采花,好生欢喜。看前面来了个书生,待我前去瞧个分明。
秀唱:风流倜傥一公子,眉清目秀文书生,青衣难遮聪明气,目显灵光非凡人。马公子向秀英拱手,秀英向马公子回礼。
马白:小生这厢有礼了。
秀白:小女子秀英有礼了。
马唱:人在牡丹花下死,就是做鬼也多情,若与秀英同罗帐,死在黄泉也甘心。
马白:我看今日朗朗乾坤,定是个好日子,就在此地坐等红日下山吧!
马白:转眼已是月明星稀,鸟鸣蛙唱,待我前去叫声秀英姐。
马叫:秀英、秀英……
马唱:秀英房门早关起,不如抽身回家去,
马叫:秀英姐、秀英姐……
马白:我随身携带了金耳钗,拨开秀英姐房门,叫声姐姐依不依。
马唱:盗开房门走进去,叫声姐姐乱情迷,但见姐姐在高床,不知姐姐依不依。掀开罗帐见红妆,伸出手掌摸衣裳,摸到姐姐心头处,叫声贼子莫轻狂。
秀白:朗朗乾坤,大胆贼子,敢入闺房,将你扭送官府,王法不容。劝你快出房去,免受官刑。
马白:姐姐,在下马公子是也,请听我言。
马唱:不是盗贼不是鬼,而是十八年少人,白日见姐心欢喜,夜里入房来共枕。姐今不把情来做,宁死房中不出门,只求姐姐怜小弟,戏水鸳鸯共天伦。
秀唱:我父本是官家身,岂容你这下等人,我若今日依了你,二人同罪一路人。
马唱:月里嫦娥也成婚,七仙也配董永身,哪个房前无烟出,哪个少年不怀春。小生本是有情汉,记姐恩情心头上,姐今若把情来做,死在黄泉也心甘。
秀唱:听郎说得千般好,秀英芳心也动了,今日有缘来共枕,切莫再寻花和草。燕子衔泥要口紧,年少行事藏在心,人前莫说秀英姐,一人独记姐芳名。
合唱:郎有心来姐有情,那怕山高深水行,郎脱袜来姐脱裙,鸳鸯戏水好调情。姐做狮子先倒下,郎做绣球抛上身,姐拿锦被盖郎身,少年遇着有情人。
:
十里亭,一般是指乡间古道供行人避风雨,纳凉御寒及歇息的凉亭。
这里特指江南民间戏曲《十里亭》,这是晚清时期民间流传的一本言情八股小说唱段,叙述了一段爱情故事:马公子夜行入室,与李秀英**一段风趣的对话之后,终成眷属。
花鼓子歌词:
《十里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多少皇帝都无道,多少无道帝王君。前朝后汉表不尽,听我唱本《十里亭》。南京有个马公子,每日学堂攻书文。七岁上学到十五,满篇文章记在心。十月初一放了学,闲暇无事放风筝。谁知一下断了线,一气飞到半天云。公子撵到要去拾,对直落在花园门。
公子想把花园进,听见里面脚步声。把在墙头去观看,一位**好爱人。身材好似一颗柳,走路赛过观世音。面如荷花初出水,脸蛋好比桃花红。眉毛弯弯樱桃口,如同凤凰藏花荫。上穿红绫大花袄,下穿拖地水罗裙。三寸金莲缓缓移,好似仙女下凡尘。扇子遮面微微笑,**必定风流人。
公子悄悄摸进去,假装看花不做声。**正在往前走,抬头看见一书生。书生连忙陪笑脸,倒叫**吃一惊。忙用长袖掩了面,紧移莲步上楼亭。公子害怕机会错,忙上前去打问询。你的爹爹姓什么?你的母亲哪里人?你有姐妹人几个?你的排行第几名?
**听问怒气生:管我爹娘名和姓?管我姐妹几个人?我的花园由我走,何必叫你谈操心。你是谁家浪荡子,私进花园为何情?还不给我走出去,我要来关花园门。
花鼓子简介
花鼓子,又称安康花鼓子。是流传于安康地区的一种地方民间音乐流派。花鼓子主要分布在安康市汉滨区、宁陕、石泉、旬阳、汉阴、白河、紫阳、平利、岚皋、镇坪等县的广大农村地区,其中汉滨区、旬阳县区的花鼓子最具代表性。
花鼓子多在新人嫁娶、祝寿时表达祝福,营造当时的喜庆氛围。丧鼓子,多在丧白喜事时奏唱,以述说逝者生前故事,表达悲伤之情,营造当时的悲伤氛围。
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16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146 I-3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 武功县文化馆 147 I-4 柳毅传书 长武县文体旅游局 148 I-5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 咸阳凯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49 I-6 吹箫引凤传说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 150 I-7 韩城古门楣题字 罗建民(渭南市) 151 I-8 劈山救母传说 华阴市图书馆 152 I-9 烂柯山传说 洛川县文化馆 153 I-10 美水泉传说 甘泉县文化馆 154 I-11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155 I-12 龙安茶传说 岚皋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156 I-13 药王孙思邈传说 铜川市耀州区文化馆 157 I-14 孟姜女传说 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 158 I-15 仓颉造字传说 洛南县文化馆 159 I-16 花木兰传说 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 160 I-17 陕南歌谣(包括红军歌谣) 汉阴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161 I-18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 汉中市群众艺术馆 二、民间音乐(7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162 II-13 民歌 凤县民歌 凤县文化馆 黄陵民歌 黄陵县文体事业局 靖边信天游 靖边县文体事业局 泾河号子 泾阳县文体广电局 汉江号子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安康花鼓子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神木酒曲 神木县文体事业局 163 II-14 民间鼓吹乐 澄城鼓吹乐艺术 澄城县文化馆 秦汉战鼓 黄建民(咸阳市) 监军战鼓 永寿县文体事业局 威风战鼓 眉县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 五圆鼓 合阳县文体事业局 韩城“谏公”鼓吹乐 韩城市西庄镇杨村村委会 164 II-15 唢呐艺术 子长唢呐 子长县文体事业局 旬邑唢呐 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65 II-16 高陵洞箫艺术 高陵县文化馆 166 II-17 吴起弹口弦 吴起县文化馆 167 II-18 延长曲颈琵琶 延长县文化馆 168 II-19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 定边县文体事业局 三、民间舞蹈(14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169 III-26 鼓舞 西山刁鼓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 韩城黄河阵鼓 韩城市文化馆 华阴素鼓 华阴市图书馆 志丹羊皮扇鼓 志丹县文体事业局 黄龙猎鼓 黄龙县文化馆 洛川对面锣鼓 洛川县文化馆 合阳撂锣 合阳县文体事业局 西乡打锣镲 西乡县文化馆 170 III-27 龙舞 勉县五节龙 勉县文化馆 三原老龙 三原县文化馆 171 III-28 潼关南街背芯子 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72 III-29 潼关踩高跷 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73 III-30 绥德踢场子 绥德县文化馆 174 III-31 潼关古战船 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75 III-32 吴堡水船 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76 III-33 贯溪地围子 西乡县文化馆 177 III-34 石泉火狮子 石泉县文化旅游局 178 III-35 安康彩莲船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 179 III-36 蜀河双彩车 旬阳县文化馆 180 III-37 泾河竹马 泾阳县文体局 181 III-38 吴起铁鞭舞 吴起县文化馆 182 III-39 东寨十八罗汉 三原县文化馆 四、传统戏剧(3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183 IV-23 皮影戏 周至皮影戏 周至县文化馆 扶风碗碗腔皮影戏 扶风县文化馆 同朝皮影戏 大荔县文化馆 定边道情皮影戏 定边县文体事业局 洋县皮影戏 洋县文化馆 汉阴皮影戏演技 汉阴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旬阳道情皮影戏 旬阳县文化馆 184 IV-24 傀儡戏 周至大玉木偶戏 周至县文化馆 洋县杖头木偶戏 洋县文化馆 185 IV-25 商洛道情戏 商洛市剧团 五、曲艺(4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186 V-16 长安道情 西安市长安区文体广电局 187 V-17 蒲城石羊道情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88 V-18 高陵曲子 高陵县文化馆 189 V-19 横山说书 横山县文体事业局 六、杂技与竞技(2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190 VI-2 澄城表演特技“上刀山” 澄城县文化馆 191 VI-3 华山拳 华阴市华山太极武术协会 七、民间美术(10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192 VII-11 剪纸 旬邑彩贴剪纸 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永寿民间剪纸 永寿县文体事业局 洛川剪纸 洛川县文化馆 黄陵剪纸 黄陵县文体事业局 延川剪纸 延川县文化文物馆 193 VII-12 面花 华州面花 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 澄城面花 澄城县文化馆 神木面花 神木县文体事业局 194 VII-13 刺绣 洛川刺绣 洛川县文化馆 延川布堆花 延川县文化文物馆 城固架花 城固县文化馆 乾州布玩具 乾县文体事业局 195 VII-14 澄城手绘门帘 澄城县文化馆 196 VII-15 礼泉皮影 礼泉县文化馆 197 VII-16 富县熏花 富县文化馆 198 VII-17 吴起油漆画 吴起县文化馆 199 VII-18 绥德炕头石狮子 绥德县文化馆 200 VII-19 佳县庙宇木雕雕刻技艺 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 VII-20 城固泥塑 城固县文化馆 八、传统手工技艺(30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202 VIII-32 蒸馏酒酿造技艺 户县龙窝酒手工酿造技艺及习俗 户县文化馆 太白酒酿造技艺 陕西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黄陵轩辕酒制作技艺 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203 VIII-33 土织布技艺 武功土织布技艺 咸阳市武功县苏氏 才女若兰手织布有限公司 洋县黄家营土织布技艺 洋县文化馆 蒲城土织布技艺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4 VIII-34 中华老字号老孙家羊肉泡馍及清真菜品制作技艺 老孙家饭庄 205 VIII-35 中华老字号春发生葫芦头泡馍系列制作技艺 西安市春发生饭庄 206 VIII-36 普集烧鸡制作技艺 武功县普集烧鸡店 207 VIII-37 三原金线油塔制作技艺 三原县文化馆 208 VIII-38 咸阳琥珀糖制作技艺 咸阳市秦都区文体事业局 209 VIII-39 扶风鹿羔馍制作技艺 扶风县文化馆 210 VIII-40 蒲城椽头蒸馍制作技艺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11 VIII-41 富平太后饼制作技艺 富平县文化馆 212 VIII-42 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 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13 VIII-43 子长煎饼制作技艺 子长县文体事业局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214 VIII-44 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榆林市榆阳区文体事业局 215 VIII-45 西乡牛肉干制作技艺 西乡县文化馆 216 VIII-46 上元观红豆腐制作技艺 城固县文化馆 217 VIII-47 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 紫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18 VIII-48 渭北花袱子印染技艺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219 VIII-49 张氏风筝制作技艺 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 220 VIII-50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 高陵县文化馆 221 VIII-51 传统杆秤制作技艺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222 VIII-52 乾州四宝制作技艺 乾县文体事业局 223 VIII-53 陈仓银器传统制作技艺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 224 VIII-54 澄城砂器烧制技艺 澄城县文化馆 225 VIII-55 吴起擀毡技艺 吴起县文化馆 226 VIII-56 陕北窑洞建造技艺 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 227 VIII-57 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 汉中市汉台区龙江镇文化站 228 VIII-58 汉中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 汉中市汉台区文化馆 229 VIII-59 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富平县文化馆 230 VIII-60 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 西安市长安区文体广电局 231 VIII-61 长安寺坡村“添碟子”制作技艺 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事处 九、传统医药(1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232 IX-1 孙思邈养生文化 铜川市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十、民俗(13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 233 X-28 庙会 横山牛王会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横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西安都城隍庙民俗 西安市都城隍庙管委会 蕴空山庙会 华县民间艺术研究所 医陶始祖与雷公庙会 白水县文化馆 香山庙会 铜川市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34 X-29 民间社火 西安大白杨社火芯子 西安市未央区文化馆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 南郑县文化馆 丹凤高台芯子 丹凤县文化馆 235 X-30 跑骡车 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36 X-31 蒲城罕井秋千民俗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37 X-32 渭北细狗撵兔竞技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38 X-33 华阴司家秋千会 华阴县图书馆 239 X-34 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 周至县文化馆 240 X-35 华夏财神故里祭祀活动 周至县文化馆 241 X-36 长武庙宇泥塑礼仪 长武县文体旅游局 242 X-37 安塞转九曲 安塞县文体事业局 243 X-38 谷雨公祭仓颉仪式 洛南县人民政府 244 X-39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 户县文化馆 245 X-40 渭河南忙罢古会 咸阳市秦都区文体事业局
安康本来就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遗传的地区,各地移民的大量定居,又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方志有云:“错居多诸方之人,声音五方皆备”,就是说安康的人口构成为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安康文化受多方影响,南北融合,东西荟萃,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使得民间艺术百花园呈现出形式多样,品样繁多,风格殊异,色彩斑斓的景象。这里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安康花鼓戏,安康道情,安康曲子以及舞龙灯等四种民间文艺略加介绍给大家。
安康花鼓戏。安康花鼓戏包括“八岔戏”“小调戏”“大简子戏”三种地方小型歌舞。它最早来源于湖北郧襄一带(包括襄阳、樊城、枣阳、宜城、郧县、均县、房县等地),后来沿汉江传入安康,与各地山歌调子融合在一起,逐形成一个定型的地方剧种。安康尤以旬阳、汉阴、紫阳、平利花鼓最有代表性。
小调戏,除了本地原有的小调曲调和小调戏之外,大多是凤阳花鼓戏的回流。凤阳花鼓的吹腔名目与梆子腔联唱的形式,原系汉江流域的产物,后沿长江东去,在江南长期流传过程中,经与当地唱腔的碰撞与融合,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江南移民的迁入定居,富有江南韵味的小调很快在新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大筒戏大量剧目主要来自鄂西,在汉水中下游发展兴盛起来。大筒戏在鄂豫陕边界流传较久。后与上述两种合流,清初,鄂西花鼓艺人随移民的迁入不断流入安康,更加促进了安康花鼓戏的发展和繁荣。随着安康花鼓戏的蓬勃发展,三种声腔同台分演,艺术风格逐浙趋于统一。但因各地演出形式不同,其称谓也有差异:安康称“二棚子”,“地蹦子”,“拉花儿戏”,“花鼓子”,“大筒子”,“风搅雪”等;并且还有“八岔”和“土岔”之分;表演形式及唱腔与陕南其它地区大同小异。
由于花鼓戏用人不多,对舞台的要求也很随便,只要有八仙桌一张即可开台,客店的大炕上能凑合。如在庙会演出,只需用桌子拼一小舞台,三方围以芦席则成;春节闹花灯后走演出,多以二人抬一八仙桌随队行动,无条件的地方就在地下演出也可,因而又称“地蹦子”。因而,花鼓戏无论平川高山,大沟山岔均可随时演出,极为方便。安康花鼓戏的戏目十分丰富,传统剧本总计约一百多个,其中小调戏有《站花墙》、《卖翠花》、《吹鼓手招亲》、《嫁嫂》、《卖绒线》、《吴三宝游春》、《贾金莲回河南》、《石榴娃烧火》、《金果闹学》、《李狗看花园》、《黑宝打草鞋》、《十月小怀胎》等数十个剧目。基本上反映地方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尤其是山区人民的劳动与情爱;八岔戏多系表现封建礼教束缚下,男女大胆恋爱,痴情不谕的故事,诸如《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进店》、《白扇记》、《山伯道友》、《坐西楼》、《大反情》、《小反情》、《胡彦昌辞店》、《王婆骂鸡》等;只有筒子戏剧目较多地涉及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诸如《鞭打芦花》、《凤英卖酒》、《窦公送子》、《湘子化斋》、《山伯访友》、《铁板桥》、《蓝桥会》、《霹雷报》、《阴阳错》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才智,讽刺剥削阶级的贪婪、狠毒、愚味。
另外又由于花鼓戏长期潜居劳动人民之中,替下层社会的群众说话,表演反抗封建礼教的“越轨行为”,加之它演出方便,不局限场合,演员与观念常常融为一体,演到高潮时,观众中也不时有人跳上台去参加演唱。因而历来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诲诲盗”、“有伤风化”的“词滥调”,予以压制和扼杀,从而大大限制了花鼓戏的成长和发展,不少的地方官都,曾经会禁止“花鼓戏”进城演出。如《洵阳县志》在记载本邑风俗时云:“春祈秋报,戏会梨园,亦观蜡之遗意。至多方装演,各诸渫亵,妇女杂观,名曰‘花鼓’。村民牧童曼声长歌,游手博徒托身溷迹。暗伤风化,莫此为甚。长吏严申禁约。”所以很多花鼓戏班社都只能活动在偏僻山乡。只有个别“风搅雪”的“二江湖”(即兼演二簧的班社)经过发展,方可进城演出。
安康道情。安康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属于山西“晋北道情”(神池道情)的变异曲种,以演皮影为主,有地道风格。清咸丰、光绪年间兴盛时,五里、恒口方圆百里就有三十多个班社。道情以板腔体为主,间以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曲牌,是一种由说唱音乐过渡为“影戏”的戏种,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等,音色独特而动人。伴奏乐器多为兼司:鼓师一人兼渔鼓筒和非子(即碰铃),正调皮弦一人,反调中音板胡一人,竹笛一人(兼唢呐),梆子一人,其他乐器(锣、拔、小锣)分别由皮弦、板胡兼司。道情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兴板、紧板、摇子和滚白等。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分,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
有造诣的艺人,十分讲究唱腔和乐器的配合,以唱腔刻画人物、表现剧情,非常丰富细腻,或高昂激越,或低旧缠绵,或愤怒,或悲切,或喜悦,或诙谐,峰俗跌宕,起落有致,惟妙惟肖,令人如痴如醉,乐器伴奏接腔送调,烘托气氛,准确贴切。或布阵列队,或鏖战撕杂,或情深意绵,或分恨万般,无不恰到好处,道情腔调更有特色的是“麻黄”,每种板式一段唱词结尾时,争台人合唱一句号子,其深厚委婉,气势磅礴,每遇静夜演唱,唱腔悠扬回荡街巷,萦绕村野,真可谓余音绕梁,情趣盎然。
安康曲子。安康曲子属民间座唱戏曲,亦称念曲子。据考清代中叶安康已盛行此曲,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把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歌小调编纂加工成套曲的形式,使其成为能演唱且具有故事情节的词文说唱音乐。多为的单自唱,或一人唱众人合,伴奏以三弦为主,辅以月琴、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还有牙子板,碰铃等打击乐,气氛热烈。多在茶馆、酒肆的书场上演出,颇受文人墨客和一些官绅名流的青睐,逐渐进入文人雅士及上流社会的文化娱乐圈,唱词多出自举人、进士、秀才之家,后流传广泛,遍及城乡,平民百姓也竟相仿效,日久相沿,推而广之,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到民国年间盛极一时,“曲子”不再只是流浪艺人们糊口度日的技艺,而成为广大城乡普遍盛行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安康、旬阳一带尤为盛行,如旬阳、城关、蜀河、小河等地,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饭后茶余,或厅堂,或场院,三四人合作,弹三弦,打小碟,或念白,或唱曲,别有一番情趣。
安康曲子演唱分曲牌联唱体和民间歌谣体,据传有108调,不仅每个单独的曲牌有完整性,而且组合联结的曲牌也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演唱题材广泛,讲究文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流行于旬阳的曲子唱腔,分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月背调又称“大调”,是曲牌过缀体,有曲牌70多支,唱段多以“月头”起唱,“月尾”结束,中间插用“背弓”“背尾”“慢诉”“紧诉”“三朵花”“银纽丝”“雪花飘”等曲牌,而正弓调是以一曲叠唱多段歌词来演唱叙事或抒情小段,故又称为“小调”,多是借用民歌中的小调,曲牌名称也是小调歌词的内容标题,如“小四景”“放风筝”“忙我郎”“长夜欢”等。以旬阳曲子坐唱的主要剧目有《挡曹》《拷红》《闺怨》《秦琼观阵》《贤士叹汉》等。
龙灯舞。龙灯舞是夜晚玩灯的主要形式,灯队每到一家,视场地太小,将仪仗灯排到在主家大门两旁或均匀分布在玩场四周,由珠灯引导龙灯左右来回游动一圈(称金刚折),再由下而上盘旋一个反复(称螺丝盘顶),而后进行喝彩,彩词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好”。一阵过后,再换成滚龙耍法,玩够四个方向(称耍四门),便玩螺丝盘顶,待演员集中时再唱谢彩词转场。灯笼的形式花样繁多,主要有金刚折、螺丝盘顶、单龙出洞、双龙出洞、巨龙翻身等。玩灯笼的高潮是龙灯的翻身舞,大有翻江倒海之势,但技艺较为简单,演员可以按龙头绕圈的幅度逐节扩大并要照顾到尾节持把人力所能及。单独玩龙灯时也可站在板凳上,珠灯在地上活动,因离地面较高使观者对龙产生腾空飞跃的感觉。
“站龙”是龙灯舞中的佼佼者,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旬阳的“蜀河站龙”。蜀河给龙来源于湖北麻城宋阜镇,为麻城利民(老艺人)肖柏古移植。“站龙”是夜间观赏的龙灯,以竹木为骨架,粉纸糊面,彩笔描绘,内点蜡烛,龙头高丈余,重百斤,具传,仅龙头内就要点蜡烛83支,连头带尾长10余丈,平年12节,闰年13节,每节缀三个吊灯。龙头的木架上置有铁环,行走起来,自由活动,犹如真龙一般,其造型逼真,气势壮观。耍龙的人腰缠老布数围,置龙头灯竿于肚上,双手握竿,左右摆动。整架灯规模宏大,担当此任者必须力气过人的膘壮汉子,几人替换,方可胜任。“龙灯”前还有火红的“海珠灯”上下左右逶迤前导,燃放硫磺硝烟,以壮声势,渲染气氛。节日的夜晚,锣鼓轰鸣,硝烟弥漫,一条通体明亮的的彩龙腾云驾雾,走街穿巷,给夜空带来神秘而壮观的景象。 “滚龙”是安康春节社火中白天表演,以表现龙形象的民间舞蹈,以竹木为骨架,用布、纸绑扎而成。其头用皮纸裱糊,饰以彩绘,龙身以整匹布绘成,覆盖于若干节竹木架上,长三五丈不等,很多地方多以青白二龙或红黄二龙对舞,欢快激昂的锣鼓唢呐吹打伴奏,硝烟弥漫中,两条巨龙犹如腾空飞跃,追扑着前导的珠灯,忽上忽下,亦似波涛起伏中二龙戏珠。其表演套路有各种名目,如“单龙戏珠”、“二龙抢宝”、“蛟龙盘柱”、“苍龙游海”等;其动作的变化又有“龙摆尾”、“蛇蜕壳”、“漫游”、“翻腾”等。表演者热情奔放,技艺娴熟,彼此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落;观众则意往神驰,尾随相跟,百看不厌,乐此不疲。一项表现民族精神,充满乡土气息,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就这样年复一年,世代相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