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村花老赵婆子担心婚后个人发展。在大多数逃避婚姻的人眼中,婚姻意味着牺牲和奉献,因为两个人的生活远没有一个人来得轻松自在,且婚后有很多外界因素限制,自己的事业、爱好都没有办法继续保持发展下去。所以至今还没有结婚。
**《七月与安生》讲述了两个从13岁开 始就相识的女孩七月与安生的成长。
**就是改编自安妮宝贝(庆山)早年作品的《七月与安生》,故事收录在她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里,还曾被改编成同名舞台剧,江一燕出演,当年也引起众人瞩目。小说只有30页纸的厚度,拍成**后银幕上足足撑了将近两小时。
七月与安生从小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七月温柔漂亮、文静乖巧,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而安生性格阴郁冷僻、桀骜不驯,除了七月没有人愿意和她来往。两个表象看上去极端相反的、带有符号化特质的女孩,其实恰好就是彼此的投射,她们是对方的映射,显现出自己另外一面所隐含的被压抑的天性。
对安生的描述来源于七月男友家明的判断,典型的“安妮宝贝”句式:“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颗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安生天生具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在故事中她通篇都是较为强势、鲜明,更具有力量的那一个,虽然这种性格让她此后颠沛流离。
七月和安生在十三岁相识,也是完全处于被动之中:“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1、
其实走进**院之前,我一直以为《七月与安生》是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标本式青春片,本来嘛,出轨、流产、堕胎、三角恋、闺蜜撕逼等国产青春片五大标配它一人占了四个。更何况小说作者的风格本来就是戴着银镯的森女系文艺女骨子里都透露着的那种明媚忧伤。
但是当坐在**院里,看到火车里的周冬雨对前来送别的马思纯喊,“如果你让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的时候,我竟然看哭了。
说好的国产标本式青春片呢?
所以我抹了抹眼泪收起心里那股傲娇的不屑,决定安安静静地认真看下去。
这一看不要紧,竟然真的融入到了她们的故事里,以至于散场后跑到kfc吃东西也一直沉浸其中无法抽离。
怎么说呢?
这其实是一部直男看不懂也跟他讲不清楚的**。
因为两个女孩间的感情足够坚定真挚,也足够扑朔迷离。
你想把她定义为《阿黛尔的生活》那样的蕾丝片,但是当安生和七月一并躺在床上的时候,你在她们的眼里看不到一丝欲望,虽然清瘦的安生一把将七月揽过说“来,躺在我厚实的臂弯里”的时候嘴角眉梢都是一派豪迈。
你也不能把它看成是《NANA》那样的两个女孩相遇相交相互治愈的简单故事,因为在nana和莲的故事里,奈奈一直都是旁观者和祝福者。可安生不是,至少“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状态不是,七月、安生和家明这明明就是三个人的**啊。
为什么说表面上看呢?
因为 安生自始至终就不爱家明 。
她爱的始终是七月,可是这种爱不是情爱,是一种掺杂了友情和亲情又界于爱情,并且爱七月就像爱自己一样深的独特情感。
安生走的当天,发现安生脖子里那条家明贴身吊坠之后,七月哭了很久。她说,她对自己感到失望。失望没办法爱安生和爱自己一样多。失望人生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和人分享。
情感付出的多寡与深浅自来都是相互的,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其中一方只能退出。安生选择退出,她把原本属于她的舞台让给了苏佳明。
退出的安生最终出走,但是这场出走与其说是对远方的渴望和对喜欢自己的吉他男的追随,不如说是一场逃离和对自我的放逐。
她实在太爱七月了。
因为太爱七月,所以无法忍受原本只属于自己的七月被家明抢走。
因为太爱七月,所以无法直视内心对家明的小小悸动,虽然那只是小小的悸动,却也是对七月情感的一种背叛。
2、
安生这个孩子实在可怜。
父亲早逝,母亲也不怎么尽职,用安生的话就是“我妈妈经常出差都不在家。”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耀武扬威地把小车停在学校门前,凶巴巴地找女儿要家里的钥匙。
可是安生并不想让母亲回家。至少看上去是。
十三岁的安生像一株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头发一甩,眼睛一瞥,透着一股子倔劲儿。
七月家的浴缸里,两个身体刚刚发育的小女孩儿羞赧地审视彼此的身体。看着七月身上洁白的内衣,安生一脸好奇。虽然她嘴上不说,心里却是说不出来的羡慕。
对身体刚刚发育的小女孩来说,在内心的隐秘之处都无比渴望戴上人生的第一只文胸,它对于女孩的意义更甚于高跟鞋,因为那是她们身体日渐成熟的信号,是迈进“女人”世界的入场券。而对青春期身体发育最敏感的人除了女孩自己,最先知觉的一定是女孩的妈妈。囿于对身体变化隐秘的“不耻”,文胸这样的礼物只能由妈妈赠予。
但是很显然在这上面,安生的妈妈失职了。
“母亲”这个词对安生来说是陌生的,它只是户口本单页上一个人的名字。具有法律意义,代表母女关系。“家”这个字也不具备任何意义。她手里的钥匙能打开的只是一栋空荡荡的房子。
所以安生从小就喜欢到七月的家里去。
因为那个家里有热热闹闹的欢声笑语,有吃包子不能只吃馅不吃皮的生活气息,还有记得安生喜欢吃土豆片的叔叔阿姨。
作为安生唯一的朋友和唯一的家人, 七月带给了安生她不曾感受过的女性的温柔和家的温暖。
她贪恋这种感觉。
后来安生靠四处打零工的钱租了一间房子,房子简陋,家徒四壁。
但躺在床上的女孩们却前所未有地轻松快乐,眼睛里满满地都是对未来的畅想。可是这种单纯的快乐在“苏家明”三个字凝固在空气里之后就戛然而止。
后来安生决定以自我放逐的方式结束这场三个人的纠葛。七月有了家明,小城没有她的立足之地。更何况远方有着叫做“未知”的巨大诱惑。对于流浪,毋宁说安生喜欢,不如说那是她不得已只能采取的生活方式。
一个没有家的人,只能四海为家。
万水千山走遍的安生后来还是回到了镇江,因为无论走多远,远方永远在那里,山的那边还是山。再喜欢大海,也不能在海上待一辈子。
而 安生需要的只是一个家 。
母亲死了,安生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剩下七月。
3、
对于缺乏谋生技能的女孩来说,无论在哪里生存,生活模式永远都不会变。
而远方的魅力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本事赚钱的人。
安生可没有什么赚钱的本事。
虽然她不是那种游手好闲靠男人吃饭的女孩,但她的确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有过在职业学校学习的经历,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过的东西抛之脑后,一直靠打零工度日。没什么人生规划,过一天算一天,所以她也没有存钱的习惯。没钱了去夜场跳跳舞,海上飘够了就上岸。
社会上混久了,安生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偷不叫“偷”,叫先用后买。骗不叫“骗”,是傻子愿意付钱。所以十几岁的安生偷耳环来取悦七月的妈妈,二十几岁的安生靠骗红酒来赢取两人午餐。
但是这种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所需的方式得不到七月的认同。就连红酒事件,两人也借着机锋和酒意抛出了潜藏在他们心里的炸弹——苏家明。在七月眼里,安生是世俗人眼中那种不安分的小三,不动声色地暗送秋波。但在安生眼里,家明才是她们世界里的第三者,这个自己看了几眼就开始三心二意的男人根本不值得七月相信,更遑论托付终身。
安生对家明的注意,虽然是因为他身上具有的那种跟七月相似的气质,但更多的却是他七月男朋友的身份。她不想被隔离在七月和家明这段亲密关系之外,她想参与进去。
她也不在乎分享,她在乎的是七月太在乎。
可是爱情的唯一性注定了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分享的。
但安生不知道。在安生的意识里,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没必要分那么清楚。
甚至 在她的生命中根本就没有“自我”这个概念。
“坏”孩子的调皮捣蛋也许一开始只是想引起家长的注意,那是他们保留自尊地获取关注和爱的一种方式。但是当调皮捣蛋发展为“不务正业”,当“不务正业”成为他们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个孩子多半已经在生命的旅途中迷失了方向,并把“特立独行”当做获得存在感的方式。因为没有“自我”,所以生命没有目标,生活浑浑噩噩。安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
她的人格也并不独立。
没有独立人格就不能拥有真实的自我。也就很难把握“朋友”这种亲密关系的尺度,连带着也分不清人际关系的边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极端的如《贤者之爱》里的百合,她把劫掠好友真由子生命中重要的一切当做生命的目标和存在的价值。折中的像安生, 她把七月当成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但是安生不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生命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的唯一性啊。
4、
其实七月又何尝不是。
表面上看,在她跟安生的关系里,她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安生需要靠向她乞求才能获得赦免和原谅。但实际上七月这个乖乖女的骨子里一直压抑着放荡不羁的基因。她需要靠安生来获得陪伴,也需要靠安生来体验自由。别忘了,十三岁军训时的那块石头可是七月抓住安生的手扔出去的。
所以七月与安生之间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但她们俩的故事是一个悲剧。
因为七月死了。
死在27岁,一个女孩正在绽放的花样年华。甚至来不及及尝一尝初为人母的喜悦,也来不及跟父母亲人一一告别。她生前最大的愿望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像安生一样。因为她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活在对真实自我的压抑里,活在一眼就能望穿一生的平淡里。但是被压抑的欲望并不会就此消失,它只会潜滋暗长,并在一个不经意地瞬间爆发出来,以一种剧烈的方式。
所以七月后悔了,她后悔跟家明结婚。她决定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但命运无常,七月的苏醒却是人生真正悲剧的开始。
其实导演在**里讲了三个结局。
第一个结局里,安生有了爱人和自己的家,七月没有怀孕。她在看望了安生之后便去完成了自己周游世界的梦想。这是**中 小说 里的结局。
第二个结局里,七月生下孩子后去远方寻找自我,安生独自一人抚养七月的女儿。这是**中 安生告诉家明那个的结局 。
第三个结局里,27岁的女孩在生完孩子后死于大出血。没有什么环游世界,也没有什么老赵和咖啡馆。这个结局才是故事的 真正 结尾。
我并不觉得这是导演的故意卖弄。 因为这三个结局分别是,安生希望的,家明可以接受的,还要老天安排的。
但是真正的人生没有那么多戏中戏给不符合期待的那个人更改故事的结局。生活的严肃之处就在于他的不可预知。
生命也本是具有多重可能性的变体,只是在做出选择的当下,扼杀了未知的几率,一步步地选择才造就了现在的结局。
蒋勋说,个体的孤独性并不能被他者取代,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 所以世界上没有另一个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个体。而个体生命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那只有一次的人生啊。
前不久看完了一部好评率很高的**——《七月与安生》。虽然故事情节有些滥俗,讲述闺蜜和男友的三角恋,但是**拍得很细致,两个女孩的人生和成长历程都着重做了渲染,也让我们看到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七月与安生从踏入中学校门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为了朋友。她们一个恬静如水,一个张扬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却又互相吸引。
到后半段,两个人的人生完全交换了,安生成了安稳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着的安生。
安生遇见了老赵,活成了安稳的七月。
七月在结婚前夕发现家明并不爱她,和安生在一起,她舍不得放手,对家明说,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回来我们就结婚。
直到婚礼前前一天,她告诉家明,你要逃婚,这样我才可以名正言顺的离开。然后她背上了行囊,义无反顾的去了远方,那才是她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执念和向往。
我们和七月一样,表面沉静,内心却有很多不安分的想法,我们学着讨好父母和大人,做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却忘了怎么讨好自己,总觉得差一点什么。只是我们没有放下一切的勇气,依然在挣扎,还无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我们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有一份很安稳的工作,有一个恋爱很久的对象,父母就在身边,过着平淡的小日子。
**中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该顺其自然还是去争取?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每个人的选择也不同,有些人希望过些简单的平凡的生活,有些人想要体验不同的人生。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有人在远方咬牙坚持自己的梦想,有人在小城为家人奋斗;有人忠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有人甘于平凡享受生活;有人想要打拼一番大的事业,有人归隐山林自耕自足。
世间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人能评判谁过得不幸福,只要做出的选择无愧于心,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会感到后悔,随心而活,便已足矣。
怕就怕你不甘心,不敢争取想要的生活,又说服不了自己,这才是最可悲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舒适圈”
“ 舒适圈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游资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但是当我们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的时候,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感到不舒适,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适圈内。但假使我们不刻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圈,让自己有机会克服不同的挫折与挑战,自己的发展及进步就会很慢,也无法发挥潜力。 ”
或许每个在舒适圈的人,都想要跳出现有的圈子,去尝试不一样的、新鲜而刺激的生活;而逃离了舒适区,面对各种打击感到不适,又退回到原来的状态。
所以,七月厌倦了安稳的生活,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想要接触未知的人和事,也逐渐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漂泊的生活;安生的离开是因为对家明的感情,她四处漂泊,走走停停,一直在逃避,反而开始渴望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渴望得到爱和温暖。
作家周冲写过一篇文章《我问什么离开体制?》
当身边所有的长辈都在说“你会后悔的”,她忠于自己的内心,下定决心离开,为了正式辞职的准备,|“疯了似地读书和写字,哪怕上厕所,也要开着文章朗诵,刺激写作欲和语感。夜里翻书,睡着以后做诡异的梦,醒来就拿出备在床边的纸记下来。”
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对的,她也从来没有因此后悔过,反而评价之前的状态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我用来犹豫和痛苦。无时不刻的受缚感,无处不在的逃离欲,无孔不入的焦虑和自我厌烦。”
很多时候当我们特别迫切的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使知道希望渺茫,还是想要试一下,哪怕会撞得头破血流,好歹圆了自己一个梦,也没有了遗憾。
大老师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不容放弃的,当这个事情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没有它你活得不开心,根本不会考虑放弃。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和自己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如果心中有理想,不妨大胆一点,对自己狠心一点,拼尽全力的奔跑一次;倘若真的强求不来,努力争取了也没有收获,再选择顺其自然也不迟。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爱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爱里未必没有谎言和恨。而成长,太漫长,终其一生也许都在追逐一段漂泊的得失,或者寻求一段安稳的意义。
林七月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学生时代的她认真学习,听家人的话,乖巧懂事,在她身上几乎可见我们每个平凡人的身影,是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标准结果。家人和老师都喜欢她,她应该有很多朋友。但她选择了安生,她的家人也喜欢安生,大概是因为自由放纵的安生犹如波澜平静里的一颗小石子,带给人刺激的快感,也如同暗淡日子里的灿烂阳光,令人觉得温暖又美好吧。七月很乖,但总会是太安静了,她和她的家人或许都需要安生这样的孩子带来的生活的乐趣。
李安生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的一个愿望,像一只自由的鸟,一阵随意的风,一段悠扬的旋律。她随心所欲,军训时偷偷藏了一只松鼠,罚站时跑去打响警报铃,爆炸头,不爱学习,泡吧,笑起来大声又洒脱。在想要长大却又被规则束缚的时代,我们太渴望变成安生了,七月如是。可我们又没有勇气毅然割舍众人的期待与喜爱,而去成为一个只被自己喜欢着的人。安生也知道这些,所以,她明白,七月需要她这个朋友,如同孤独自由太久而渴望安定温暖的七月这样的朋友一样。友情不是无私的,至少一开始,是各取所需的,人性使然。
影片开头,七月的小说里些,七月与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窦靖童迷幻的歌声想起,I told a lie,she made a truthIt's not a crime,it's just what we do奠定了影片清冷现实又残酷的基调。七月选择与安生在一起,她渴望自由,要舍弃一部分的安定;安生选择陪伴七月,她靠近太阳,温暖了很多,但她的寒冰势必会消融,她的自由有了羁绊。那时她们还没有长大,日日夜夜都期待着长大,未来是什么样子呢,很遥远但似乎很美好吧。
小城是七月与安生共同生活的地方,从13岁到15岁那三年,她们形影不离,双生姐妹花是从那时候开始缠绕着生长的,同睡一张床,骑摩托车穿越小巷子的每天街道,潮湿温热的风穿过她们的皮肤,随记忆一同渗入血管里。七月与安生亲密无间,她们迫不及待地向对方分享一切,少女的友情是这样的,渴望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仿佛有人分享了,一切事物便有了血肉可以传承延续了似的。她们听喜欢的歌,穿一样的衣服,一起上学下学,在一起久了,经期时间都会变得一样,内心的价值观和外在的审美都会惊人相似。女孩子之间的友情就是这样神奇,男生不会懂得的。
可是,唯有男友是不能和好友一起分享的。七月一开始不知道,等她知道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很多东西就是这样,一定要经历曲折的过程,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得到结果。我们称之为成长的代价,现实又残酷。
七月第一次和安生谈起苏家明时,安生的表情有些失落,女孩对友情认真起来,也执迷得令人紧张。安生害怕另一个人会跟自己来分食七月的爱,也许她心里最清楚,执意不谈恋爱的七月,甘愿爱上一个麻烦的男生时,这力量有多可怕。安生沉默着,良久,开口反反复复地问七月是不是认真的,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不知道安生的心中,会不会在那时已经无意滋生了小恶魔,为了报复抢走七月的苏家明,也为了不再仅仅只爱自己的七月。所以她介入了七月与家明的爱情里,是主动也是被动的。
感情说来是毫无道理的,明明对七月很喜欢的家明,怎么会在第一次见到安生时,眼里就生长出了星星的光亮呢?他既然喜欢的是七月这种温柔乖巧无声无息的植物一般的女孩儿,那为什么又会沉溺于安生这朵散发着妖冶诡谲气息的**花之中呢?谁也说不明白,家明自己也不清楚。所以自始至终,他对安生的爱是隐忍而克制的,想宣泄,可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足够的信心,自己是否爱安生比七月多,自己是否能掌控这样的女子。心是控制不住的,但行为可以。他的懦弱,缓和了矛盾,但之后种种,确实是因他而起。
七月、安生还有家明之间的关系,在影片中,展现得立体深刻而全面。并不是国产青春**中闺蜜抢男人然后撕逼的烂俗戏码。
安生也喜欢家明,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第一次在酒吧里见到这个干净清爽,长相好看的大男孩,还是在山顶的寺庙里看他的玉观音时,四目相对的瞬间,抑或是从知道七月喜欢这个男孩子起,她就喜欢上了他。不是要争执,而且七月与安生这两个太要好的朋友品味是一样的,就连爱情的选择上,也无处可逃。
我说过的,大多数女生都能成为七月。七月明明知道自己的男朋友对闺蜜有意,在庙外看到一切却并没有拆穿。一方面,她是想同安生较量,看家明最终会选择谁,也要证明自己比直来直去的安生聪明得多。另一方面,她是理智的,也是软弱的,她害怕现有的关系破坏。爬山时,风那样好,最爱的两个人就在自己身边,她不想失去,如果装傻和隐忍能让一切维持现状,那没关系。比起劈头盖脸一顿谩骂,失去朋友和爱人,然后眼睁睁看着他们在一起,自己孑然一身,七月承受不起这样的结局。所以她选择当好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成为七月这样的好人,在一段稳定的关系中生根发芽岿然如山,谈不上对错,我们都倾向于选择利息,而不评判对错。
可我们要成为安生,太难了。安生是喜欢家明的,所以她接受了家明的玉观音,某种程度也算是给自己选择退出的补偿吧。她要放弃自己喜欢的人,也要离开这世上唯一爱自己的好朋友,太艰难了,却不得不这样做,如果不想失去的话。"七月,如果你想让我留下我就留下"安生在知道七月已经看到自己脖子上的玉观音时,对车窗外的七月这么喊道。她仍然希望就在她身边,希望得到她的原谅,也希望家明和自己之中,七月会选她。
但是没有。即使明明早就知道事实,七月还是不能释怀。安生走后,七月流不尽的眼泪是因为,她意识到了自己有多自私,却无可奈何。小时候,七月会专挑肉包子里的肉馅吃,不管别人是否也喜欢。而安生,会在餐桌上主动把肉馅让给七月,她说自己不喜欢吃。长大后,安生会把七月喜欢的家明让给她,假装自己不喜欢。而七月,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一切,没有留下安生,她选择成全自己。这时候,她开始意识到成长究竟有多残忍了。爱人,她是不能分享,也不能让的。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七月当然没有做错,人总是自私的,安生也是为了保全七月对自己的爱才离开的,不是么。选择不同罢了。
七月与安生分开的那里面,蒙太奇镜头粗略带过,如同MV一般的场景叙述,有些快。但是安生不在的日子里,七月与家明的生活太安稳了,学习生活乏善可陈,按部就班地沿着家人规划的轨迹走,不得偏差。而安生,每段恋情都快而短暂,迅疾得无从下笔去描写,她有过很多地方,混吃混喝,摸爬滚打,并没有过上很好的生活,她仍然是计划家明的,只是问候浅浅,礼节而克制地止于每封信的结尾,"问候家明"。在她觉得疲倦的时候,七月却心生不安了。她羡慕安生,渴望终有一天要成为安生那样的人。于是安生回来了,家明走了,七月的心也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
七月与安生第一次发生了正面冲突。许是既妒忌安生的自由,又心疼她流浪的委屈,再夹杂着针锋相对的言辞,撞到了家明这道枪口上,七月爆发了。憋了那么多年,她第一次说出口,安生对家明有情。安生羡慕又嫉妒七月生活在象牙塔下的安稳,她经不起任何大风大浪,她是失望的,她说穿了七月当初不愿留下自己的心事,一针见血。大家都在忍,都觉得自己委屈。两人在酒吧不欢而散,安生又走了,她不知道是七月变了,还是自己变了,小城和她们都回不去小时候的模样,她没理由再留下。
家明去了北京,城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和安生还是不可避免地重逢了。安生不再流浪了,但也不甘安定,找了一个有妇之夫,打算随他走。家明与七月的婚礼,她也不打算参加的。三个人的关系有些尴尬,很多事就是这样,即使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只要不开口,表面的风平浪静就能如毒品般麻痹内心。可以下一秒,安生的梦就破了。打算结婚的男人死于车祸,安生一无所有,她被接到家明家照看,日日酗酒。随之破灭的,是七月的梦。
七月一直无条件信任家明,但这次,她是不安的,以至于亲自来到北京。她想要安抚自己的疑虑,掩耳盗铃,却对家明迟迟不愿结婚的想法不闻不问。当她见到安生与家明一同出现在家门口时,仿佛回到很多年前,她在庙外见到四目相对的安生与家明。蛰伏了很多年的噩梦,终究还是要来了。
七月与安生发生了第二次正面冲突,七月责备安生的薄情寡义和欺瞒,安生责备七月的暴戾与偏激,可吵着吵着,两个人终究是开不了口了。为什么那么多年的友情要毁在一个男生身上,她们想不通,也不情愿。可现实如同凶猛的海啸冲击着她们,她们还是逃不开。
这次是七月先离开了,她回到小县城,一如既往,选择原谅家明,充耳不闻,等待家明回去和她结婚。安生也离开了,离开家明,再选无数次,她还是会在两个人之间选择七月的。但七月的答案,和很多年前一样。
家明会回去的,于他,于任何人都清楚,七月更适合他,他需要一个贤惠懂事成熟的妻子陪伴此生。当他拿着出租屋的钥匙和储蓄卡到七月面前求婚时,毫不意外,只是觉得,家明的台词,撩妹指数一百分。
“租了一间房,不大,够两个人住,我怕钥匙丢了,你帮我保管吧。这是我这两年的积蓄,你看够不够。”
"那我先收下了,不够再补。"
以为到这里该结局了,是众望所归的,两个人经历冲冲磨难,男主角终于意识到自己内心所爱,回头是岸了。这是国产青春剧的套路,浅显又庸俗。还好没有。这不是一部单纯的青春爱情片,一开始就说过了。我们还不知道安生怎么样了。于是故事还在继续。
家明在结婚前一天逃走了,七月似乎料想到了这一切,不哭不闹异常平静。她终于自由了,虽然孤独,但有了重生的勇气。从这一刻开始,她要过安生的人生了,流浪不止,漂泊却不孤独,潇洒自由,随心所欲。生活里的得失在这一刻再清楚不过。安稳的生活如同陆地般离她远去,她跋山涉水,出发了。她明白,是可能会快乐但很辛苦的生活,是她很多年前就渴望拥有的生活。
七月在外面漂泊累了,中途想要停歇的时候,她想到了去找安生。一去多年前,流浪累了的安生回到小县城找自己一般。七月站在教室外等安生,短头发,长风衣,笑容很温柔,却较之从前有了一股坚毅和柔韧。她明白,她的七月,不再是一株经不起风吹日晒的柔嫩植物了,她或许长成了一颗大树,或是仙人掌,不用倚赖自己的保护了,很是欣慰,又有些失落。但重逢的喜悦总是欣喜的。尘归尘,土归土,过往恩怨随了风,她们还是躺着一张床上什么都聊的好朋友。
安生并没有和家明在一起,她选了一个平凡的男子共度此生,呆头呆脑的老赵,不帅,但看得出很疼安生。七月很诧异,安生有一日会心甘情愿回归生活,留一头温柔的黑发,西装线条柔软,愿意结婚,她波澜壮阔的山川河海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她是真的累了,从认识七月开始,从享受七月和她的家人给予自己平静的温暖开始,走到今天,应该走了太久太久了。七月是喜悦的,有人爱她保护她,她不用再漂泊了,可七月也是遗憾的,安生豪情壮志的自由之心归于平寂,那么她还会是自己艳羡的安生么。
故事到这里该结尾了,说故事的人口干舌燥有些疲倦了,而故事里的人风尘仆仆遍体鳞伤,跨越万水千山,只为了走到少时梦想的地方看一看吧。如果我们喜欢理想的童话,就把这里当作结尾吧,各自安生。
可还有家明,我们不知道他怎么样了。于是另一条线把他牵出来了。
影片一开始采用倒叙的手法,安生向编辑否认自己就是七月所写的小说中的主角,安生读着过去的故事,却在生活里遇见了从过去走到现在的人,家明。两个人在地铁上重逢,告别时说过的"再见"一语成谶真的再见了。礼貌性地问候,然后分别了。安生拾起家明遗落的名片,随旧时信笺以及玉观音放在一起,是个不轻的伏笔。
最后,小女孩李瞳瞳趁安生睡着,偷出名片,联系到了家明。鬼灵精怪的小女生,思想很独立,用自己的零花钱请家明喝咖啡,与初中时偷耳环送给七月妈妈的安生截然不同。
小女孩说,安生是她的妈妈,小说中的家明就是她的爸爸,还说,小说是安生写的,七月是她的笔名。还没完全弄清状况时,又是重重一击,于观众,于家明,也于匆忙赶来发现事情暴露了的安生。
家明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男主角,他确实有权知道故事的结局。七月去远行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想念安生,于是回来找她了。生下孩子,七月离开了,如同她之前同安生的约定一般,
“我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你一样”
"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你想去多久就去多久"
七月离开了,留下的孩子由安生抚养,李瞳瞳,是七月和家明的孩子。
家明也许是责备七月的不负责,也许是责备自己的不负责,他没说更多,确定了自己还能再来女儿,他便走了。安生比家明更了解七月,她也更有资格照看七月的孩子,他是清楚的。
这是影片的第一个结局,家明所想要知道的结局。
而影片的第二个结局,才是真实的。七月死于生产大出血,在安生曾向往离开人世的二十七岁,代替她离开了。她想要过安生的生活,连带安生的愿望。二十七岁,她是绚烂的。安生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读者。
影片的第三个结局,是安生和七月都渴望的。七月没有带走安生,也没有为安生留下,她离开了,天南地北四海为家,在海上漂泊不知归途,去滑雪,参加篝火晚会,在游轮上赚小费,她重复并继续着那些年安生经历的人生,把生活过成了小说。安生以七月的身份记录下她们永垂不朽的生命,在小说的终结篇里,她也让七月永远活在了她爱着的旅途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以七月的外表和安生的内心。
影片最后,七月渐渐走向灯塔,那是乌斯怀亚,世界尽头。某种意义上也是预示着七月的生命走向某个不知名的终点,在那里得以永恒。
如愿过上安稳生活的安生,踩着漂泊流浪的七月的影子,日夜等待着她有朝一日觉得疲倦了会再回来,她们从来不曾分离。安生在日子里温柔妥帖,七月,也将永远留在热烈茂盛的少年时代里,以爱之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