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宇宙最新发展情况

中国宇宙最新发展情况,第1张

较详细的学术情况和我国学者的表现:

(1)星系宇宙学 刚完成的2dF星系巡天(25万个星系光谱)和类星体巡天,引起天文界的关注。SDSS最近公布的第一批观测数据(DRI)以及微波背景各向异性的观测资料(WMAP),这些一流的观测资料结合在一起,科学家描绘出宇宙演化的一幅一致而清晰的图像。今天宇宙学发展到了一个被称之为“精确宇宙学”的新阶段。暗能量暗物质的模型得到了大量观测资料的支持。关于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数以几十万计的星系光谱和百万计的精确的CCD多色测光资料(from SDSS),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会上争论的焦点大多在宇宙结构的起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物理性质方面。

总的说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但在某些方面已出现一些亮点:1)上海天文台马普小组的研究工作被至少四个大会邀请报告详细综述,特别是Primack在其30分钟的报告中,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讲解了该小组最近有关盘星系角动量的工作,并称该工作为解决星系角动量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机制;2)景益鹏在S220大会上作了题为“What X-rays tell us dark matter halo shapes”的邀请报告,并作为Panelist组织了题为“How serious ar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ld dark matter The shapes and extent of dark halos” 的session辩论;3)候金良和夏晓阳分别在S217大会上作了口头报告。这说明我国星系形成研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4)从SDSS 和2dF对星系宇宙学作出的突出贡献, 联想到我国的大科学工程LAMOST完成后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2) 当前国际上正在预研一批天文大设备,如30-100米口径的巨型地面望远镜(GSMT,CELT,OWL等),下一代空间望远镜(65m JWST等),空间太阳系外行星探测设备(TPF,Darwin等),巨型射电望远镜(阵)(ALMA,SKA等),未来的天文研究特别是星系宇宙学、恒星形成、太阳系外行星探测等前沿课题主要将依靠这些设备,如果我国不研制也不参与国际合作研制,将来我国的天文学研究将无法进行。

第一个有关未来大设备的会是JD08“Large Telescopes and Virtual Observatory:Visions for the Future” ,这个会共两天,苏定强是两位Co-Chair之一,负责Large Telescopes部分(7月17日第一天的会), 并具体担任Session 2 的主席,这天共有7个邀请报告,包括天文目标和主要的未来大项目,最后苏定强作了小结。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台长,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NOAO)台长,SPIE前主席,两位IAU前秘书长都参加了会议,对这些大项目极为重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艾国祥台长也参加了Session 1的会议。第二个会是7月22日的Working Group on Future Large Scale Facilities。第三个会是7月23日举行的澳大利亚天文工业日(澳大利亚天文界为吸引工业界参与天文大设备而举行的),同样有许多IAU领导和大天文台的台长参加了第二和第三个会议,参加第三个会议的还有一些澳大利亚官员。

现在有一种观点:人类已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大设备就是天文学上的工业革命。

有两件事要特别提一下:三次会议,三位不同的报告人,每一位在讲到SKA时,都首先介绍中国的方案FAST,并放出FAST的,7月21日大会出的报纸介绍SKA时,第一张照片也是FAST。另一件是:有一个未来大项目是南极望远镜,在会下我们见到了一个澳大利亚天文学家提出的16米南极望远镜方案,它就是以LAMOST为蓝本的,并以一整页的篇幅刊载了LAMOST的图。

(3)与太阳物理有关的有S219和JD03,JD07, JD12四个会,我国约有20位代表参加了这些会 。S219 Stars as Suns:Activity,Evolution,and Planets,把恒星、行星和太阳联系在一起,新颖、广泛,从太阳上的微小耀斑到恒星中的行星系统。方成在S219上有一个口头报告。张洪起、田莉荣、汪景琇在JD03上各有一个口头报告。汪景琇是JD07的SOC成员,张军在JD07上有一个口头报告。

(4) 行星彗星方面有S219,JD02,JD14,SPS1和Working Group“Astronomy from the Moon”,太阳系探测仍是这方面的前沿课题,我国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但在一些领域这种差别正在缩小。倪维斗等提出,并在会议上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单飞行器激光天文动力学(ASTROD-Ⅰ)空间计划概念与NASA和ESA正在进行的LISA空间计划各有所长,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

叶叔华在Working Group“Astronomy from the Moon”会上报告了她和欧阳自远合作的“中国探月计划”,内容为2005年的测月试验项目和仪器设备等,报告与讨论共15分钟,得到热烈鼓掌。对中国的测月试验项目较多,表示有兴趣和支持。

(5) 虚拟天文台(VO)是一套基于互联网的天文研究基础设施,诣在实现世界范围内主要天文研究资源的无缝透明融合,VO将使天文学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成为开创“天文发现新时代”的关键之一。1999年VO的概念首次提出,2002年6月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IVOA)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02年初提出了开发中国虚拟天文台的设想,2002年10月China-VO成为IVOA的成员。

JD08的第二部分(第二天的会)就是虚拟天文台,随后在悉尼又召开了IVOA会议,我国赵永恒、崔辰州参加了这两个会。建议我国有关方面重视这个新方向。

(6) 天体测量已不是当前天文学的热点,但它是天文学的基础之一,我国老一辈天文学家在这方面取得过突出的成绩,金文敬并当选为Commission 8的主席,这次她也是JD16的SOC成员。但现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萎缩,恐怕仍当有极少数几位优秀的中青年天文学家去继续这方面的工作。

此外,我国天文学家彭秋和,徐仁新,韩占文,王晓峰,俞志尧,徐振韬分别在S218, S218,JD05,JD05,JD21和IAU Commission 41/ Interunion Commission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上各有一个口头报告。 刘次沅是IAU Commission 41/ Interunion Commission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的SOC成员。

许多中国天文学家反映参加这次大会,了解到了天文学的最新进展和世界各国的动向,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与国外学者作了很多讨论、交流,也谈了合作意向,收益非浅。

这次大会也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我国天文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次大会,6个Symposium和21个Joint Discussion,共有约226个邀请报告,约559个其它口头报告,中国天文学家只有一人被请做邀请报告, 12人做其它口头报告。这些会,共有约350位SOC成员,包括约50位主席,其中只有三位是中国天文学家,一位担任主席。当然,中国天文学家的poster文章是很多的。出现以上情况,部分出自有些外国学者对我们不公,部分出自有些中国天文学家没有投稿,但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承认中国天文学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高水平的成果太少了。

3 关于申办2009年IAU第27届大会事

经过领导批准和认真的准备,2002年12月中国天文学会向IAU正式递交了2009年在中国上海举办IAU第27届大会的申办书,这个申请得到了我国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我国1935年就加入IAU,将近70年还从未在我国(包括台湾、港、澳)举行过IAU大会,上海完全有条件承办这样的大会,2009年7月22日在上海并可看到罕见的日全食。这次申办是中国天文学会上一届理事会提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特别是前台长赵君亮和宋国玄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国家自然科基金委并拨了二十万元专款支持这项工作。

申办2009年IAU第27届大会的一共有四个城市、国家,它们是:Rio de Janeiro (Brazil),Quebec City (Canada),Shanghai (China)和Honolulu HI (USA)。

答辩是7月15日上午在IAU执委会(EC)扩大会议上进行的,我国进场的是苏定强、张双南、赵君亮、宋国玄四人,由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张双南主讲,他准备充分,英语流畅,讲得很好,讲完后获得了热烈的掌声,离开会场时IAU主席Pacini一直送我们到会场门口并和张双南握手分别。

7月24日上午IAU EC开会最后决定主办27届大会的国家、城市。中午12点50分会议刚散,苏定强见到IAU主席Pacini走出来,即迎上前去,他一见苏定强就说“很抱歉,最后通过的是巴西,我也正要找你,我们找一个地方坐下来谈”,坐下后,他说:“这次主要是考虑地理分布,最后给了巴西”,苏说:“中国1935年就加入IAU,将近七十年了,还从未在中国举行过一次大会,这次是第一次申请就没有成功,太遗憾了”,他说:“是的,所以会上争论得很激烈,最后中国只差了一票”。Pacini还谈到:“会上还有人说上海太热,不像悉尼,巴西凉爽”,苏说:“会场、旅馆都有空调,这个理由不对”,他说:“我也没有办法,我确实很抱歉”,他劝我们申办再下一届的大会。看来Pacini教授本人确实是真诚的、友好的。谈话结束后,过了一会苏定强遇见IAU上一任秘书长(现在是IAU EC顾问)Andersen,他说:“主要是因为1997年在日本(亚洲)举行过IAU大会,所以这次通过了巴西”,他劝我们申办再下一届大会。

在24日下午的闭幕会上,Pacini教授的讲话与中午有一点不同,他说有四个国家和城市申办27届大会,考虑到天文学的发展和地理分布,最后定了巴西。中国天文学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很可能与申办没有成功也有关(但也不能过于强调这一点,因为天文强国美国和加拿大也未申办成功)。至于是否申办2012年IAU第28届大会,建议在下一次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上讨论。

4.中国天文学家在IAU中的任职

这次会上中国天文学家方成当选为IAU副主席,这是继叶叔华之后,第二位我国天文学家获此殊荣。南仁东当选为Division 10和Commission 40的副主席(三年后他将成为主席),我国天文学家被选为Division副主席,这是第一次。另据不完全消息:我国天文学家赵永恒,崔向群,汪景琇,黄 珹,翟造成继续连任Commission 5, 9, 10,19, 31的组委, 周済林,甘为群,马月华新当选为Commission 7,12,15的组委。我国推荐的59名新会员,全部为IAU所接受。这些都是好消息。

在IAU第25届大会期间,我国天文学家金文敬是Commission 8的主席,苏定强是Commission 9的主席,苏主持了Commission 9的工作会议。金文敬和苏定强是2000年IAU第24届大会结束后开始上任的,工作了三年,在IAU第25届大会闭幕后,现在他们都已卸任了。

5.其它需要说明的事

这次IAU修改章程,按照ICSU的新定义,今后将采用National Member一词代替原用的Country/ Region 和Adhering Organisation 两词。苏定强起先曾担心会出现两个中国的问题,在7月14日下午国家代表会议上发言,不赞成这样改。后来,经过向IAU EC顾问、前任秘书长Andersen详细了解:这是ICSU定义的,National Member表示的是该国家的组织,并不是国家,他说这事肯定是经过中国科协同意的,且IAU与中国原有的协议:中国大陆用China Nanjing,中国台湾用China Taipei 不变。在第二天晚开幕式国家代表关于修改章程的表决中,苏定强投了赞成票。

7月14日下午这件事出现后,当晚苏定强与远在北京的王绶琯先生通了电话,当天深夜又与代表团顾问叶叔华先生通了电话,第二天早晨与Andersen谈话时又请了崔向群,她英语非常好,以便准确理解Andersen的话。在弄清情况后苏才投了赞成票。

这次开会,廖新浩担任提名委员,甘为群担任财务委员,分别参加了IAU这方面的工作会议,认真地完成了他们的职责。

7月22日中国天文学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在悉尼会议中心前合影留念,可惜部份代表已先期离澳。

IAU第26届(下一届)大会将于2006年8月14日至25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

这次开会,正在澳大利亚ATNF做博士后的王娜,对来自国内的代表十分关心,为大家做了很多事,在此向她表示感谢。

叶叔华、方成、崔向群、甘为群、褚耀泉、景益鹏、张双南、王正明、赵永恒、李广宇、马月华为本总结提供了各方面的材料,特此说明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有两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20多人;现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20多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定强 (非全职)、崔向群 (非全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君骅 (非全职)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崔向群 (非全职)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张思炯 、肖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朱永田 、李国平 、张振超 、毛伟军 、李新南 、袁吕军 、王国民 、章海鹰 、顾伯忠 、宫雪非 、胡中文 、袁祥岩 、张勇 、侯永辉 、陈忆 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建设运行有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设立的科研部门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研制中心,并建有主动光学、系外行星探测、自适应光学、激光光谱技术、主动面板、镀膜、低温等20多个专业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太阳仪器研究室、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室、镜面技术实验室、大口径光学技术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研制中心:望远镜工程中心、南极天文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签订所系合作协议,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建天文光学超分辨探测联合实验室,与长春理工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相继与英国伦敦大学光学实验室、TTL公司和西班牙ING和埃及国立天文台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北大天文系毕业。在本科学习期间,陈建生老师曾经数次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过我。这件事几天之前白热化之后,我在参与一个旨在表明年青一代(现今天文界博士后和研究生)对镜系统支持的公开信,预计今明两天会公布。

综上所述:本人完全支持 3 镜系统,暂时不建都比建 4 镜强。实际上,国内从事天文科学研究的人员于 3 镜的支持绝对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从国家层面,LOT 希望能够在“十三五”完成立项、2018 年底开工。这里要交代一个背景,就是国际上的一批下一代 30 米级望远镜已经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包括中国参与 10%的三十米望远镜(TMT)。而目前世界上已存在的 10 米级望远镜(如下图)多达 13 台,其中最大的是加纳利大型望远镜(GTC),口径 104 米。国家希望建成 12 米望远镜,打出一个时间差,在 30 米级望远镜完工之前成为世界最大的光学/近红外望远镜。所以整个项目的时间确实非常紧。

◆先喜欢化学,后爱上天文,在上海肇光中学读初中时,苏定强并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那时候,他的兴趣在化学上。初中快毕业时,又迷上了天文。

◆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家庭药箱中的药,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初中开始时我的成绩平平,是黄云锦老师的教导,使我渐渐成为班里功课最好的前一、二名学生,一个人遇到一位好老师往往能使他的潜能迸发出来。”苏定强深情地说。

◆初中快毕业时的一次英文课上,老师讲到由北斗七星找北极星的方法,苏定强实际去看了,激起了对天文学兴趣的萌芽,接着他又去买了一些天文书籍来读,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陈遵妫先生的《天文学概论》,渐渐的他的兴趣转移到了天文学上。

◆1952年秋的一天,苏定强在自己家里使用口径挡小到仅9毫米的望远镜,第一次看到了月亮上小如砂砾(望远镜倍率也不高)的环形山时,他兴奋极了,并且持续了好几天。不久,苏定强买到了一个焦距长达1米的平凸透镜,用它做了一架望远镜,当口径挡小到35毫米左右时,能清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太阳黑子、木星椭圆形的视面和四大卫星。

◆结交了钱明华、李挺、张家瓛和叶建国等一批爱好科学的朋友,经常一起观测天象、讨论各种天文问题。1952年底,他们决定订制一个口径5英寸的透镜,做一架性能更好的望远镜。他们在储蓄箱上写的两句话是——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征服遥远无边的宇宙。等攒到足够的钱,苏定强跟同伴向上海吴良材眼镜公司订制了这个透镜。由于焦距太长,这块透镜被装在一条长木板上,始终没有架子,观测不便,但却能较清楚地看到不少天象。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几个孩子的家长对科学活动都十分支持。

◆1955年,苏定强进入南大天文系就读,走上了专业天文之路。在此之前,他又认识了张志方、马家衡和李瑞亨三位热爱科学的朋友,并向自己磨制了口径6英寸望远镜的青年科学家杨世杰进行讨教。在杨的指导下,也磨制了一个口径6英寸的镜头。自学完了普通天文学教程,做完了全部习题。

◆“我要强调的是,爱好和向往产生的是对科学的感情,而要成为真正的专家,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钻研;如果不在深度上花苦功,那是没法走向科学的远方的。”

◆卡塞格林系统和折轴系统是大望远镜中的两个重要系统,传统上,这两个系统采用不同的副镜。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苏定强提出了两个系统共用同一个副镜的设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折抽系统,其中加有一个中继镜的系统已在我国216米望远镜中采用,这个系统并可获得极佳的像质。著名天文光学家迈纳尔(Meinel)将此系统中的中继镜命名为SYZ(表示苏定强、俞新木、周必方)中继镜。欧洲南方天文台的VLT——四架82米望远镜,也采用了共用副镜的设想和类似的折轴系统。此外,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苏定强和俞新木设计的216米望远镜卡塞格林焦点改正器,像质显著超过了国外的同类设计。

◆ “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是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之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国内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它保持全国第一达19年。”苏定强告诉记者。

◆1972年苏定强和王亚男建立了由像斑均方值和畸变值构成评价函数和勒文贝格(Levenberg)的阻尼最小二乘法编制成的光学系统优化程序。1981年苏定强又和王兰娟将它扩展到了非球面光学系统。直到上世纪90年代,此程序一直是我国天文光学系统设计和研究用的主要程序。

◆1968年,苏定强领导的小组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李奥(Lyot)双折射滤光器。以后,这方面的工作又经过艾国祥等的创造性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研制双折射滤光器水平最高的国家。

◆1986年,苏定强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用透棱镜改正大气色散,英国的42米望远镜和英澳天文台的39米望远镜用的就是带有透棱镜的改正器。同年,苏定强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应用主动光学产生按传统概念不能实现的镜面面形连续变化的光学系统的新设想。

◆2000年开始,苏定强、崔向群、王亚男等几乎与世界同步,开展研究并提出了30-100米中国未来极大望远镜的方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望远镜研制水平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距,LAMOST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与他们已处在有能力研制30-50米未来极大望远镜的同一起跑线上。”苏定强欣慰地说。

◆苏定强有着一串耀人的获奖纪录: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曾四次获中国科学院奖,以上各奖苏定强均为第一获奖人。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此外,苏定强还获过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第二获奖人。

◆尽管苏定强提出用主动光学实现在观测中望远镜镜面面形不断变化的光学系统,是大口径兼备大视场的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实现的关键,可以说为LAMOST研制成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苏定强却再三强调,是王绶琯首先提出了研制LAMOST的设想,是崔向群领导的专家们研制成功了这架望远镜,在LAMOST的研制中崔向群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一台大望远镜,参加研究和制造的有近百人。每一次成功,都是集体的功劳。”苏定强真诚地对记者反复关照不要拔高他个人。

◆2003年,苏定强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苏定强说:“我一生中有41年是在搞望远镜和天文仪器研究、设计的,但我很喜欢理论,大学毕业后,曾自学过数学、物理。在南大,有一位名教授说过,如果你想学好一门课,最好的办法是去教这门课,我觉得他讲得很对,我对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是很感兴趣的,前几年没有人教这门课,我就毛遂自荐,任务接下来,正好是我爱人过世的那段时间,当时广义相对论我只自学了一半,年龄已经71岁,压力真大,那个学期我推辞掉了所有的出差,几乎每天都学习、备课到半夜十二点甚至到凌晨一二点,深夜,只有两只可爱的小狗陪着我。这三年中,我教了两遍《广义相对论基础》和两遍《宇宙学引论》课。”

◆“我是苏东坡留在常州的一支后裔,老家在城北沿河苏家村,祖父是农民,如今这里已属于常州新北区。”最后,老人提起了苏东坡和家乡。

这座貌似导弹发射架的白色巨塔,是刚建成的具有世界上最强光谱获取率的巡天天文望远镜。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落成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将被用于目前世界最前沿的天文学重大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银河系结构、暗能量。

  耗资235亿元人民币的这座超级望远镜,包括572米×44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667米×605米的球面主镜和焦面三部分组成的光学系统。其中,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可以在观测天体的过程中随时变成需要的非球面面形。焦面上装配着可自动定位的4000根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因此望远镜可同时观测多至4000个天体的光谱。

  中国科学家创造性地设计和建造的这座望远镜,在技术参数上一举超过此前雄居世界第一的大视场巡天仪器——美国斯隆数字巡天望远镜。

  项目总工程师、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崔向群研究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用这样的设备观测深空天体,既远又多。”

  上世纪90年代初,新的超级观测设备带来的天文学重大发现令中国天文学界心情急迫。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王旁加官)院士和苏定强院士瞄准国际天文研究中“大规模天文光谱观测严重缺乏”的突破点,提出了一种“大口径与大视场兼备的天文望远镜”新概念以及整体设计的创新构想。崔向群率领的团队对这项战略工程进行了任务细化和详细论证。

  7年的艰苦工作,终于造就了这台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它的光谱获取率也居世界第一。

  LAMOST中最具创新的部分,是工程人员将24块六角形平面子镜拼接成反射施密特改正镜,观测过程中通过子镜的变形来消除主镜成像的球面偏差。从而更精确地获取天体光谱信息。

  崔向群说:“我们在反射镜上同时采用了薄镜面主动光学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并行可控式光纤定位技术解决了同时精确定位4000个观测目标的难题。这都是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

  斯隆巡天计划创始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家唐纳德·约克教授在回复新华社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说:“中国的望远镜无疑可以获得比斯隆巡天望远镜多得多的高通量科学数据。巡天计划中,数据为王。LAMOST每调试一次观测,可以得到最多4000条天体的光谱,达斯隆巡天望远镜的5倍半,比世界上任何一台仪器都要强大。”

  著名天文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理查德·埃里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子邮件采访中说:“我目前无法确切地知道LAMOST究竟能探测多远的天体,但我毫不怀疑它在观测速度和深度方面绝对领先的优势。”

  LAMOST建成后,科学家即将展开尖端的天文学研究计划。LAMOST项目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褚耀泉说:“我们尚未清楚了解银河系的结构。LAMOST对上千万个星系、类星体等河外天体的光谱巡天,将在河内天体物理和银河系的研究上,诸如恒星、星族和银河系的结构、运动学及化学等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除了应用这座威力强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中国天文学家还正尝试把遍布全国的天文观测设备集成为国家虚拟天文台。一旦整合各种观测力量、提供前所未有海量数据的虚拟天文台网络成为现实,中国天文学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2450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8
下一篇2023-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