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共有人口657万余(1990年统计),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分别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称“诺苏”、云南红河彝族自称“罗罗”、圭山、弥勒一带的彝族多自称“撒尼”和“阿细”。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证: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共分为6个方言区,四个次方言区,二十一个土语区、二十二个次土语区。
尽管各种方言、土语、次土语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但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本民族中、青年交流无更大的障碍。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众自古就有使用双语 (如彝-汉,彝-白,彝-哈尼……)和多种语言的传统语言习惯。这种庞大纷繁的少数民族语言现状,构成了一个极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语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书古彝文称为“倮文”、“僰文”、“夷文”、“毕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字。
火把节
彝族传统体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摔跤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年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过去在滇东的弥勒、路南一带,祭“密枝神”(传说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黄金季节。
祭祀这天,由村寨里的毕摩(专伺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和长老领头,人们跟随用长杆抬着“挂红”用的红布入场,绕场一周,然后烧香祭拜,最后年轻人围着挂红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仪式结束后,便开始进行摔跤、舞狮子和斗牛等各项文体育活动。
在摔跤比赛之前,先由裁判作一个简短的仪式,仪式结束,选手才脱下上衣,下穿短裤,蹲在场边,意思是向裁判请求开赛。
裁判则热情的迎上前去,将选手扶起,绕场一周,并且用彝语高喊:“勇士们,来吧!莫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继后,一个个应战者先后出场。
裁判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眼力,判定选手的体重和年龄,将对方领进场内,随之一场激烈的摔跤比赛景开始了。根据参赛的人数多少,在摔跤场上可以同时进行几对,甚至几十对。
彝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的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摔跤的过程中,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
这种规则与国际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训练的选手,便可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视为平局。连续战胜两个以上对手的就能得奖。
彝族摔跤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许多选手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被称为“云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将龙文才,以他的抱腿绝招,战胜了很多名将,曾获得73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的全国冠军。
射驽:弓驽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猎用的工具。弩形状似弓,是用坚硬的岩桑树或梨树做成。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射程较远。
由于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林中经常有野兽出没,所以男子外出,弓驽从不离身。射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传统节日里比赛时,多以决出谁射的又远又准为胜。
火绳: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多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举行,是彝族民间独有的一个群众性体育项目。
跳火绳以男、女青年为主,所使用的火绳是用细藤条拧成,长短因人而异。比赛前给火绳上浇上松油、桐油,或拴上沾好煤油布条。
一般选择一块平坝,平坝的两端划上起点和终点界线为比赛场地。比赛的距离没有严没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间。
参赛者事先要在起点作好准备,待一声令下,选手第一件事就是先点燃火绳,然后像单人跳绳一样甩动火绳跳跃前进。
跳火绳比赛,以先到达终点为胜,除了单人跳外,也有集体跳。
比赛过程中,只能跳绳前进,如中途带着火绳奔跑,则被视为犯规。由于这项比赛是燃着的火绳比赛,一般多选在夜间进行。所以场面十分壮观。
赛马:赛马是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一般在过年或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举行。赛马场跑道为周长约三、四百米椭圆形跑道。比赛时,所有的赛马和骑手们都需精心打扮。
骑手身着盛装,骏马要备上多彩的马鞍,还要套上镶有金银珠宝的马笼头。
比赛时,以速度最快,最先冲过终点者为胜。除赛马外,还有骑马跨栏、骑马钻火圈等表演项目,胜利者的马也将身份倍增。
打磨秋:又称“磨担秋”,因这项活动很像推磨般的旋转,故得名。广泛流传于贵州省大方县的彝族民间,尤以当地百纳彝族乡的四位彝族姑娘最具代表性。
“磨秋”类似汉族的转压板。选用直径50厘米、高1米、顶端稍小的木柱,取一条相同直径6米长的横木,中间凿一个圆洞。
两端各坐重量相当的一人或二人。落地一方用脚蹬地,使木旋转,随即做卷身、翻滚、骑杆等动作,既优美又惊险。
其中难度较大的卷身上、骑杆回还、翻滚等,是彝族小伙子的拿手绝活。除此之外,打磨秋还是昆明、楚雄一带彝族青年择偶的一种方式,打磨秋时男女各压一头,互相旋转取悦对方,博得对方的好感,便继续交往,在民间很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结成连理的。
打磨秋在其他兄弟民族中间也有流传,只是称谓各不相同而已。
打铜炮枪:又叫火药枪,形状似步枪,但枪身稍长,用火药点火,自制铅巴做弹丸,击发时声音如同放炮。
在彝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都把它作为打猎用的主要武器。除狩猎外,在彝族传统节日中也进行铜炮枪射击比赛,最终决出谁最快、最准。
爬油杆:是楚雄州牟定县“三月会”上举行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三月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县城所在地共和镇举行的盛大集会,历时三天。
在热闹的会场上,每次都要进行传统的爬油杆比赛。赛前,先竖一根高耸入云的剥了皮且非常光滑木竿在会场中央,竿顶飘动着五颜六色的彩带,并在杆上挂上油袋子,要求参加爬竿赛的青年裸臂赤足,爬杆时需绕过杆上的油袋,一口气爬上杆顶为胜。
当然,若不小心碰破油袋,则油就会流得满杆满身都是,要想取胜那就难了。
(景颇族、黎族等也有这项运动,其方法大同小异)
蹲斗:彝语叫“互布吉则”,意思是雄鸡斗架。劳动之余,男子常进行蹲斗比赛。双方各为一、两人。都采取蹲式,两手合掌并于胸前,呈半蹲状态,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右肩撞左肩,不准用手推;以碰撞使对方的手、臀部先着地为赢。另一种比赛方法是蹲着绕圆圈或走“之”字形,参加人数不限,以坚持时间最长为胜。
舞铃铛:彝族传统文体活动。流行于贵州六盘水彝族聚居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割火草节”举行。相传已有300多年历史。舞时数名青年两手各执五只彩绸扎连的铜铃,两足脚踝上各挂一串(十只)小铃挡,边跳边舞,节奏明快,动作协调。跳至高潮时,每两人叠起“罗汉”,或作各种难度较大动作,如:“背翻摇铃”、“弓卧斗”等。比赛时评委根据以技巧难度来决定胜负。
赶老牛:流行于云南昆明富民地区,又称“赶老牛”。“”一般在土场上进行。场地面积长、宽12米左右即可。土场中间挖一直径30厘米、深10厘米的窝,场地的边沿再挖若干个窝,距离相等,窝的多少根据参赛人数而定,每窝1人。
“老牛”是一个直径5厘米、长12厘米的木疙瘩。上场的人各持一根120厘米长的木棍赶“老牛”。比赛分攻、守方,以场地中间的窝为界,攻守双方人数相等,场地中间的窝旁设一名防守,比赛开始,由防守一方开始赶“老牛”到了面前,进攻队员开始争抢,并积极配合。一方如先把“老牛”赶进对方任意的一个窝里,即赢。如一方进攻,自己所守的窝被对方抢占则算输。
赶老牛比赛,对输者要进行惩罚,窝被抢占或“老牛”被赶到窝中的人要唱一支山歌,或跳个舞,然后继续进行。
(另外还有斗鸡、斗牛、攀岩、跳弓等活动。)
斗鸡
斗牛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音乐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的舞蹈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三步弦”--又称“烟盒舞”,“跳弦”,是有一百余套动作的舞蹈。取蜜舞是表现人们在挖地时突遇蜜蜂袭击时的情景;芦笙独人舞则是一种动作临场自行发挥的舞蹈;“锅庄”舞则是由于舞蹈的人们队伍围成锅庄形而得名。
阿细跳月:一种彝族集体舞,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老年舞缓慢轻松,随着笛子的节奏,男子弹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翩翩起舞,女子则双手叉腰起舞时而旋转摆腿,时而围圈齐跳,时而相对而舞。青年舞则节奏明快,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团中央已把阿细跳月作为青年集体舞向全国各族青年推荐普及,还曾经在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现在阿细跳月已成为我国和世界青年交谊舞的传统节目。
阿细跳月:流传于云南省弥勒、路南一带彝族民间,是一种载载舞的演唱形式,曲调简单便于传唱,多用于节日、集会的欢乐场所。
月琴调:流传于四川省凉彝族民间,原是一首月琴曲,曲调轻快、明朗,可歌可舞,是各地都熟悉的彝族音乐。
舞蹈:
打跳:“打跳”彝族称“古蔗”,广泛流传于各地彝族民间是一种自娱性舞蹈, 各地区“打跳”的风格有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的“打跳”比较粗犷、浑厚。在称谓上也有差别,又叫“打歌”、“跳歌”、“叠脚舞”、 “叠左脚”、“左脚舞”、“三跺脚”、“芦笙舞”、“阿垂乐”等等。
歌舞与花灯小戏:流传于云南蒙自县一带。是彝族舞蹈与当地的花灯融汇演变出的新舞种。
烟盒舞:滇南彝族民间歌舞,遍布于滇南十多个县市,共有二百余种套路、跳法。这种彝族民间舞涵盖面甚广,既有原始初级的“三步弦”、“一步半”、“两步半”,又有绝活技巧的“猴子扳包谷”、“倒挂金钩”、“仙人搭桥”;有抒情传情的“踩谷种”、“大理弦”、“大小翻身”;有故事情节的“哑巴打草鞋”、“鸽子渡食”、“撵秧鸡”等。
此外,还有部分套路已具有舞蹈小品和近乎小舞剧的因素。
各种礼仪歌舞:彝族人民热情好客,以礼敬宾的礼仪饮宴歌舞习俗源远流长。
早在南诏时期,即有各种宫廷宴乐礼制和专门用以礼仪活动的十余种歌舞。而今,在滇西多数彝民聚居区还广泛流传着较为完整的“捧盘舞”、“跳菜”之类专用于待客敬宾的传统歌舞。
其它彝区也流传着“酒礼舞”和一些同类传统节目。
彝族民间吉祥物: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种,多用来制作餐具、酒器、马具、武器和家具等。
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彝族以红色象征勇敢、热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贵、庄重和尊严,**代表美丽、光明和富贵。
彝族漆器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造型古朴、色彩明快,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彝族男女均戴耳环、戒指、手镯。男子喜欢在左耳佩戴缀有丝穗的红**大耳珠;妇女则穿双耳,并在领口上戴镂花银牌。
彝人待客贵在酒”,“无酒不成敬,无酒不成礼。” 彝族人喝酒不分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圈,端着酒杯依次轮流喝,这种喝酒的习俗叫喝“转转酒”。
彝族人对人很真诚,凡是到彝家做客,主人都要端出酒来,与客人一边谈心一边劝酒,对客人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彝家没有错喝的酒。”直到客人醉倒才不再劝。
彝族传统节日
火把节:广泛流传于各地彝族民间,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也都有火把节;但时间和内容各不相同。彝族火把节源于一个传说,目的是驱除害虫,保护庄稼。一般都在彝历虎月(公历7月下旬)举行。过火把节时,各个村寨的彝族,人人燃起火把,绕着田园驱虫。
火把节期为三天三夜,同时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其中包括摔跤、赛马、斗牛和种歌舞娱乐。是各地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
彝族年:流传于四川凉山等地的彝族民间,时间不固定,也不统一,一般多在农历十月上旬举行。目的是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求五谷百登,六畜兴旺一。
如果次年获得丰收,这个日子便作为好日子,否则另择吉日进行。彝族年除祭祀外也要进行各种大型文体活动,其中摔跤、蹲斗赛马、转磨秋必不可少。
祭龙:流传于云南石屏彝族民间的节日,每年春节后第一个马日举行。节日一般选择在一棵参天大树下作为祭龙地点。各村寨分别举行祭龙仪式,也可几个寨子合在一起举行,过去祭祀时不许妇参加,祭毕,要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传统节日- 岁时节日及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较集中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民俗。彝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彝历年、密枝节、插花节等,按其传统的社会功用,可分五大类:祭祀性节日、节庆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社会性节日、农事性节日。 祭祀性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密枝节、祭宫节(跳宫节)、祭龙节、祭火节等。其中火把节最为盛行。 年庆性节日主要有凉山彝族的彝历年和云南哀牢山区彝族的“二月八”。 纪念性节日主要有云南楚雄彝族的插花节。 社交性节日主要有云南大姚彝族的服装节和楚雄牟定彝族的三月会等。 农事性节日,则如大、小凉山彝族农历六月中旬的剪羊毛节、荞菜节。 火把节-:
火把节,是包含有祭神祭田、祈求丰收、送祟祛邪等民俗内容的彝族的传统节日。四川、云南彝族一般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贵州彝族则多在在历的六月初六左右进行。节时,晚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火仪式,各家以松木、细竹、苦蒿杆扎成火把,从屋的上方照亮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口中念道:“烧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臣!”举火把绕屋一周后,汇入村寨的火把 队伍。燃后,举行篝火晚会,跳舞唱歌,通宵达旦。火把节一般历时三日,节日期间举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等文娱活动。云南永仁彝族在火把节时,每家房屋前立一根高约七八米的巨型火把,一直燃烧三个晚上,以求六畜兴旺,人丁安康。贵州彝族过火把节时,最有特色的是赛歌,赛歌是青年男女交际择偶的大好时机。广西彝族在火把节期间杀牛祭山,然后举行赛马、斗牛、摔跤、踢毽等娱乐活动。 密枝节:
密枝节,是云南弥勒西山、石林地区圭山,以及巍山等地彝族祈求丰年的一种节日,一般在农历的冬月间举行,届时,由各家捐款买羊宰杀,前往林中祭祀密枝神,以求保佑庄稼丰收。祭祀完后,全寨人上山赶麻雀一天,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谈情说爱。祭宫节(跳宫节)-:
跳宫节(祭宫节)是广西隆林那坡地区和云南东部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四五月举行。祭龙节-:
祭龙节是流行于云南石屏、元阳、巍山等地彝族中的盛大节日,每年有二次或三次,第一次在农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在秋收前举行。以每年第一次祭龙最为隆重。彝历年-:
彝历年一般是在秋收后农历十月中下旬,不同地区、不同村寨选择年节的日期不尽相同,一般节期为三天,第一天叫“库施”清晨在家门口烧燃堆火,迎接祖灵而祭祀祖先。接着,各村寨杀年猪、烤荞饼,送酒肉到父母家。第二天叫“多博”,孩子们带上熟食到附近的果树下聚餐,中年男子结队外出拜年,中老年妇女留在家中待客,青年男女则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或进行赛马、荡秋千、角力等娱乐活动。第三天叫“阿甫阿玛博基”,即送走祖先。清晨,人们举行仪式,敬送祖先,祈求祖灵福佑子孙。然后,举行赛马、摔跤、磨秋、跳锅庄等传统的娱乐活动。 二月八:
“二月八”,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哀牢山区彝族人民庆贺旧岁丰收的节日。节时,全家人团聚吃一顿丰盛的年饭,然后,老少相携,走村串寨,访亲问友。到晚上,青年男女在村寨开阔的坝场上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山区的彝族男青年在节日期间还要荡藤秋,飞越深涧,姑娘们在观赏中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插花节-:
插花节是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中的一种传统佳节,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举行。节时,人们采集火红的杜鹊花、山茶花等,编成花环挂在门上,并用花插在门媚、房角、畜厩、耕牛的角和农具上,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如将花插在老人的头帕上,则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把花插在情侣的发髻、衣服、芦>>
彝族都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 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每年夏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贵州彝族地区也有于六月初六举行。有关这个古老的节日的来源,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传说。其中较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唐代南诏王皮罗阁欲吞并其他五诏,以夏历六月二十四祭祖为名,召各诏诏主前来祭祖,预先建松明楼阴谋杀害他们。嶝赕诏主妻慈善(白节、柏节)夫人劝其夫勿去,不听,不得已以金镯戴其夫臂上。届时诸诏主果真被皮逻阁以火焚楼烧死。待五诏主夫人前来收尸时,惟慈善夫人因镯独辨其夫尸骨归而葬之,后皮逻阁强娶慈善为妻,她守城抵抗,因食尽自杀。有说在六月二十四日,慈善夫人烧起松枝火把照着亡夫的灵魂回家;也有说慈善夫人与皮逻阁大战,她号召人民把无数火把捆在羊角上,驱使羊群乱窜,满山火把,吓得南诏将士魂不附体,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自后人们为纪念这个悲壮的历史事件,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就燃起松枝火把。但在四川凉山地区,又有传说古时天上有个大力士斯热阿比,他听说人间有个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间与阿提拉八比赛摔跤,结果斯热阿比失败。回奏天神后,天神就遣害虫到人间糟踏庄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号召人们燃起松枝火把驱虫,结果战胜了天神。这些传说和神话,反映了彝族先民不畏 ,敢于斗争的反抗精神。
由于彝族分布较广,因此火把节的仪式和内容各地不尽一致。四川凉山,届时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晚间多以村寨为单位,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以祛灾祈福。然后,相聚一块烧起篝火,老年人教育大家放牧时,要防止牲畜践踏庄稼,话毕开怀饮酒,欢喜若狂,青年男女翩翩起舞,尽情欢唱,以预祝人畜平安,庄稼丰收。云南巍山彝族,届时每户人家都要在门口竖起一个小火把,村村寨寨还要在广场上竖起一个大火把,到夜晚火把熊熊燃烧,互相饮宴、赛马,并用松脂撒火把上,发出耀眼火花,电含有消灾祝福之意。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节日那天彝族男女都穿盛装;尽情跳舞唱歌,还燃火把举行摔跤、斗牛等游乐,云南武定和禄劝等地,人们在这天要举行赛马、打秋千、射箭等活动,并插火把于田埂之上,青年男女歌舞达旦。贵州彝族群众,节日晚上,家家点燃火把,一些人手持火把在村寨周围 ,并到田边、地头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
除共同性的火把节外,各地还有一些地区性的传统节日,如川、滇大小凉山及滇东北、贵州某些彝族地区的年节,云南大理地区彝族的“拜本主会”,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的“密枝节”,等等。
相传历史上彝族一年为十个月,因此彝族传统过年日期与汉族的不同,后因受汉族的影响,大部分彝族地区都在夏历正月过春节,只在川、滇大小凉山及滇东北、贵州某些彝族地区,还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年节。在凉山称“彝族年”,滇东北、贵州称“冬月年”。1950年前,凉山彝族年没有固定的日子,各地亦不统一。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在秋收后某一个月的下半月,由巫师毕摩选择吉日举行。如去年获得好收成,则这天便作为吉日继续沿用,否则,再由毕摩另行选定。过年时,凉山一般人户都要打牲畜献祭灵牌,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盛装宴饮欢度。但曲诺、阿加等级的人户,届时必须向主子送半边猪头,以表示人身隶属关系,即使主子住处很远,也不能豁免。在滇东北和贵州某些地区,彝族于夏历六月,还有过“小年”的习惯。
云南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等地彝族的“密枝节”,于每年夏历十二月初十举行。“密枝”系当地各村寨一片茂盛的树林,为人们崇拜的神树,同时各村寨男子杀绵羊前往林中祭祀,由巫师诵经祈祷庄稼丰收,人们还上山赶雀,青年男女并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此外,在云南楚雄小黑箐梁子彝>>
彝族的重要节日是什么 彝族:最看中摔跤运动 火把节为隆重盛大节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万余(1990年统计),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分别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称“诺苏”、云南红河彝族自称“罗罗”、圭山、弥勒一带的彝族多自称“撒尼”和“阿细”。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证: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共分为6个方言区,四个次方言区,二十一个土语区、二十二个次土语区。
尽管各种方言、土语、次土语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但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本民族中、青年交流无更大的障碍。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众自古就有使用双语 (如彝-汉,彝-白,彝-哈尼……)和多种语言的传统语言习惯。这种庞大纷繁的少数民族语言现状,构成了一个极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语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书古彝文称为“倮文”、“k文”、“夷文”、“毕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字。
火把节
彝族传统体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摔跤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年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过去在滇东的弥勒、路南一带,祭“密枝神”(传说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黄金季节。
祭祀这天,由村寨里的毕摩(专伺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和长老领头,人们跟随用长杆抬着“挂红”用的红布入场,绕场一周,然后烧香祭拜,最后年轻人围着挂红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仪式结束后,便开始进行摔跤、舞狮子和斗牛等各项文体育活动。
在摔跤比赛之前,先由裁判作一个简短的仪式,仪式结束,选手才脱下上衣,下穿短裤,蹲在场边,意思是向裁判请求开赛。
裁判则热情的迎上前去,将选手扶起,绕场一周,并且用彝语高喊:“勇士们,来吧!莫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继后,一个个应战者先后出场。
裁判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眼力,判定选手的体重和年龄,将对方领进场内,随之一场激烈的摔跤比赛景开始了。根据参赛的人数多少,在摔跤场上可以同时进行几对,甚至几十对。
彝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的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摔跤的过程中,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
这种规则与国际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训练的选手,便可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视为平局。连续战胜两个以上对手的就能得奖。
彝族摔跤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许多选手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被称为“云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将龙文才,以他的抱腿绝招,战胜了很多名将,曾获得73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的全国冠军。
射驽:弓驽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猎用的工具。弩形状似弓,是用坚硬的岩桑树或梨树做成。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射程较远。
由于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林中经常有野兽出没,所以男子外出,弓驽从不离身。射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传统节日里比赛时,多以决出谁射的又远又准为胜。
火绳: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多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举行,是彝族民间独有的一个群众性体育项目。
跳火绳以>>
彝族除了火把节,还有哪些节日 30分 火把节: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时候,彝族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冲人敌阵,击溃了前来侵犯的敌人。从此人们过火把节是纪念和庆祝战争的胜利。彝族过火把节,要举行摔跤、斗牛和歌舞活动,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们擎着火把,朝火把上洒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楚雄昙华山有下残暴荒*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欺骗彝族人民说里面有仙女在织布、绣花。强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园”去供土官*乐,逼死了许多彝族姐妹。有个咪依嗜的漂亮姑娘,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进“天仙园”,取下头上戴着的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泡进酒里,与土官共饮,毒死了土官,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插花节,这一大,人们把采摘来的杜鹃花插在门前、屋后,挂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互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将杜鹃花插在另一方的头上,即表示对对方的爱情矢志不渝。
赛装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赛装节又叫服装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传说是纪念一位叫米波龙的彝族姑娘。她舍身除霸,死后变为美丽的小鸟。节日期间,当地彝族姑娘们身带数套花衣,齐聚在三台区跳歌场,围成圆圈,在小伙子的月琴、唢呐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会,退出跳舞场,换套新装,又来跳,以此比试姑娘的灵巧、富足和美丽。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
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评论(7)|103
玉簪瘦 |五级采纳率26%
擅长:文化/艺术社会民生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1条回答
2009-10-18 15:551988Michael|十六级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节日风俗?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彝族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僳僳、拉佑、纳西、基诺等兄弟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广泛流传在云南各地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多在农历6月24日或25日举行,一般为期3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民族盛装,男人前额扎成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用布或供巾缠头顶,男女都披着披毯。入夜,家家都点燃火把到田头地角照燎,驱邪除祟。节日里,还要举行斗牛、斗羊、赛马、射箭、摔跤、拔河、打秋千、歌舞等活动,其中最具特色、饶有风趣的是“泼火”。在彝族地区,人们用左手执一束燃烧的火把,而在衣袋或挎包里装满易燃的香灰粉,当火把挨近对方时,就用右手抓出一把加松香末的香灰粉,猛地朝火把上洒去,在对方的脚前或身后腾起一团耀眼的光焰。等对方惊喜地看着火焰像闪电般消失时,泼火的人已欢笑着跑开了。对方也举着火把向那人追去,以便以同样的火焰去回报他的热情。
彝族的主要节日是什么 彝族:最看中摔跤运动 火把节为隆重盛大节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万余(1990年统计),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分别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称“诺苏”、云南红河彝族自称“罗罗”、圭山、弥勒一带的彝族多自称“撒尼”和“阿细”。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证: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共分为6个方言区,四个次方言区,二十一个土语区、二十二个次土语区。 尽管各种方言、土语、次土语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但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本民族中、青年交流无更大的障碍。 火把节 彝族传统体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摔跤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年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过去在滇东的弥勒、路南一带,祭“密枝神”(传说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黄金季节。 祭祀这天,由村寨里的毕摩(专伺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和长老领头,人们跟随用长杆抬着“挂红”用的红布入场,绕场一周,然后烧香祭拜,最后年轻人围着挂红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仪式结束后,便开始进行摔跤、舞狮子和斗牛等各项文体育活动。 在摔跤比赛之前,先由裁判作一个简短的仪式,仪式结束,选手才脱下上衣,下穿短裤,蹲在场边,意思是向裁判请求开赛。 裁判则热情的迎上前去,将选手扶起,绕场一周,并且用彝语高喊:“勇士们,来吧!莫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继后,一个个应战者先后出场。 裁判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眼力,判定选手的体重和年龄,将对方领进场内,随之一场激烈的摔跤比赛景开始了。根据参赛的人数多少,在摔跤场上可以同时进行几对,甚至几十对。 彝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的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摔跤的过程中,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 这种规则与国际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训练的选手,便可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视为平局。连续战胜两个以上对手的就能得奖。 彝族摔跤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许多选手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被称为“云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将龙文才,以他的抱腿绝招,战胜了很多名将,曾获得73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的全国冠军。 射驽:弓驽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猎用的工具。弩形状似弓,是用坚硬的岩桑树或梨树做成。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射程较远。 由于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林中经常有野兽出没,所以男子外出,弓驽从不离身。射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传统节日里比赛时,多以决出谁射的又远又准为胜。 火绳: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多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举行,是彝族民间独有的一个群众性体育项目。 跳火绳以男、女青年为主,所使用的火绳是用细藤条拧成,长短因人而异。比赛前给火绳上浇上松油、桐油,或拴上沾好煤油布条。 一般选择一块平坝,平坝的两端划上起点和终点界线为比赛场地。比赛的距离没有严没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间。 参赛者事先要在起点作好准备,待一声令下,选手第一件事就是先点燃火绳,然后像单人跳绳一样甩动火绳跳跃前进。 跳火绳比赛,以先到达终点为胜,除了单人跳外,也有集体跳。 比赛过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