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第1张

1、服饰。白族服饰清爽大方。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妇女服饰各有千秋,从服饰可看出年龄大小、成婚与否以及地区差异。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2、饮食。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食。喜食酸辣,洱海的鲤鱼、弓鱼、鲫鱼是人们喜食的菜肴,“砂锅鱼”是大理著名佳肴。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油鸡、螺蛳酱等。

3、建筑。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高寒山区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则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一座端庄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4、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5、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

6、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白族的衣

——白族服饰(包括白族服装、金花阿鹏头饰、绣花鞋、扎染布等等)大理地区各地的白族服装各有不同,你可以参考大理的白族服装来研究。

网址:http://wwwbaizufushicom

如果要查看详情,点击周城文化进行参考。http://wwwbaizufushicom/zhoucheng/045html

白族的食

白族的食物,著名的有白族三道茶。还有乳扇、生皮、豆腐酸辣鱼、白杜鹃花菜、炖梅等等。详细参考周城文化:http://wwwbaizufushicom/zhoucheng/menuhtml

白族的住

白族的住所时很有名的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还有大理喜洲的白族住所,很有名气。详细参考:http://wwwbaizufushicom/zhoucheng/040html

白族的行

大理白族地区有很多古老的节日。著名的有大理白族三月街、火把节、绕山林等等。我只是给你大体上的参考。详细的你可以去百度搜索。打入“白族的节日”

白族还有许多活动,白族人非常喜欢歌舞。比如霸王鞭和八角鼓,还有对山歌,白族绕山林,白族调等等可以看出来的。

http://wwwbaizufushicom/zhoucheng/menuhtml

青姑娘节

传说青姑娘于正月十五跳海,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青姑娘节”。届时,全村的姑娘们要聚在一起,选出本村最美丽、最聪明、人品最好、歌嗓最亮的一位扮演青姑娘。有的村庄则用篾扎纸糊再加彩画的偶像来代表青姑娘。太阳落山时,全村女子簇拥着“青姑娘”从河边进入村中,一路手牵着手,踩着节拍边唱边舞,过街串巷,直到村中广场。然后围绕“青姑娘”吟唱整首长诗,诉说其痛苦遭遇以示悼念,直至月落西山方才散去。

蝴蝶泉

关于蝴蝶泉的由来,白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蝴蝶泉原名无底潭,潭后的云弄峰神摩山中盘踞着一条恶蟒。它可以忽而变作猛虎,忽而变作人形,经常下山吞食人畜、*乱妇女,百姓苦不堪言。一日, 有位名叫杜朝选的英雄猎人来到这里,得知恶蟒危害村民,便独自潜入山中,发箭射伤恶蟒。恶蟒逃跑后,第二天,杜朝选又再次跟踪追寻,在霞移溪口遇见两个姑娘在洗血衣,得之她们正是被恶蟒化作美少年骗进洞中供其*乐的姑娘,所洗血衣正是中箭的蟒皮所变。

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这不但有着民间传说的依据,也有着确凿的史料记载:

从民间习俗和神话传说方面来讲,三月街起源于观音讲经庙会。相传大理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名叫罗刹的恶魔盘踞。他专以吃人眼为生。观音大士来到大理,巧妙施展法术,制服了罗刹。为防止罗刹东山再起,每年三月十五日聚集万人于苍山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变的街场)讲经说法。观音大士为了不让百姓耽误生计,让百姓可以同时做些买卖,因而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以至历来也常将三月街叫作观音市。

火把节

关于火把节的缘由,白族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小王国),设计以祭祖为名火烧松明楼,烧死五诏诏主。其中邓赕诏主夫人柏洁远见卓识,事先已预计不测,事后又忠贞不屈,为刨丈夫尸骨,十指皆刨出鲜血。故火把节时白族青年妇女都要染红指甲以示纪念。有的地区,火把节当天小伙子们还要举行跑马活动,海东一带还举行赛船,都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顽强的抗争精神。

剑川石宝山歌会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侣得到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可以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对歌,终于击败了恶龙。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搏斗中丧生。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人们便年年上山对歌,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1、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白族绕三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

3、本主节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的一个宗教节日。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的保护神。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去拜神灵,希望可以保佑他们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

4、蝴蝶会

民间称为“蝴蝶会”,白族民间娱乐风俗。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是苍山去弄峰下蝴蝶泉边彩蝶最多的时节,大如手掌,小似钱币,五彩缤纷,美丽异常。附近群众纷纷前去观赏彩蝶,举行野餐,谈演洞经古乐,祈祷风调雨顺,年轻人借此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

5、海西海歌会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一年一度的传统海西海歌会,歌会的举办地点位于洱源县牛街龙门舍坝子天然的高山水库——海西海。

参考资料:

-火把节

参考资料:

-白族绕三灵

参考资料:

-本主节

参考资料:

-蝴蝶会

参考资料:

-海西海歌会

一,语言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相比,白语的方言总体上看差别不大。各地白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词汇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差异。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二,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三,住宿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四,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

五,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六,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中国网-白族

树枝探姻缘和草鞋定终身

——白族婚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居住在剑湖边的白族青年聚会的时间。每年这个时间,姑娘小伙子都会在黄昏时分划着小船到湖心,每艘船相隔20多米,大家在船头高声歌唱,寻找意中人对唱调子。唱到一定时候,小伙子会将预先准备好的烛灯点燃后放到湖面上,任其随风漂荡。烛灯漂到哪个姑娘的船头,如果姑娘把灯浇灭,说明姑娘不愿接受小伙子的追求。如果姑娘高高兴兴地接住烛灯,小伙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船和姑娘的船靠拢,并跳上姑娘的船,与其对唱“搭桥”调。接着两人可以通过对歌,一唱一答,进一步发展。

在云南兰坪、碧江等地居住的白族支系——那马人,青年男女一般从十六、七岁开始谈情说爱。那马小伙子要是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就会千方百计探寻姑娘经常走的山路。等姑娘出来时,小伙子就躲在岔道口,摘一把树枝,放在岔道正中,头朝着自己要走的方向。当姑娘走近时,小伙子一边向前走,一边不时向后观察姑娘的行动。

姑娘看到岔道口的树枝和前面的小伙子之后,如果朝树枝的方向走,表示她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如果不朝树枝所指方向走,说明她不接受小伙子。小伙子在前面看着,对姑娘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

那马人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们的鞋子,如果他们脚上穿着四鼻子草鞋,说明小伙子已经有意中人了。这四鼻子草鞋,就是姑娘送给小伙子的。那马姑娘从小就学打草鞋,一般送给兄弟姐妹和亲友的都是二鼻子草鞋,只有送给情人的才是四鼻子草鞋。

在大理,白族送订婚礼一定要以六计,比如16、106、266等,据说这时因为白族是六诏(唐朝时大理地区的六个部落)的后裔,祖先每年送给大唐的礼品都是六份,大唐回赠礼品也是六份,所以定亲往来礼品也必须是带“六”的。

在洱海东边居住的白族,婚礼保留有较多的古老风俗。结婚这天,新郎带着接亲队伍到女家接新娘,当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新郎会摸出三个蜡丸,一个接一个地向新娘家门口的石墩上砸去,发出三声巨大的炮响。原来这是他们自制土炸弹。炸弹的硝烟未散,小伙子端着装有香烟、酒、茶、糖的大茶盘,向客人一鞠躬,把客人迎进去。在新郎接了新娘回到自己家后,一进男方家门,新郎新娘就抢着往洞房中跑,看谁先强抢到洞房中的枕头,预示谁就是未来家中当家作主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66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