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不是移民国家,所以办理非常困难的,技术移民基本上不可能,投资移民需要至少在瑞士投资10万瑞士法郎以上,而这也不一定,要是想增加几率,则要投资近千万人民币。
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加入瑞士国籍须在瑞士居住满12年不过,只要在瑞士居住10年以上,就可以获得C类居住许可。
在瑞士入籍,则必须依次通过三道关卡,即需分别得到联邦、州和所在城镇的批准。在联邦这一层面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入籍条件是:外国居民必须在瑞士住满12年,12岁至20岁的青少年在瑞士居住的时间可以一年计作两年。其他入籍条件囊括方方面面,比如是否遵守瑞士的法律、至少掌握一种官方语言、是否适应瑞士当地的生活方式等,甚至还包括要学会晚上10点以后不要大声说话,更不能放水冲抽水马桶。在入籍调查阶段,移民部门会派专人到申请者居住的社区甚至楼层,了解申请者的为人、文明程度和邻里关系等。
如果侥幸通过联邦这一关,那也不能笑得太早,因为瑞士各州和所在城镇都有权自行确定入籍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往往相差很大。比如,对居住年限的要求会因地区而异:在弗里堡州,申请人必须在州内生活3年;在下瓦尔登州,则必须住满12年,并在一个地区住满3年。此外,对申请人的经济能力也有所要求。当然,瑞士对某些人入籍网开一面。例如,瑞士公民的外国配偶可在瑞士住满5年、结婚3年之后申请瑞士国籍。如果瑞士公民及其配偶生活在其他国家,外国配偶可在结婚6年之后申请瑞士护照。
就算在瑞士熬足年头,表现良好,核准入籍,那还必须交纳一笔不菲的费用。瑞士各州的收费标准各不相同。据瑞士联邦移民局估计,入籍平均手续费相当于当地2至3个月的工资。
了解米列娃和爱因斯坦第二任妻子艾丽夏的人认为后者更有魅力。浅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丰满奢华。但是,她的近视经常被人笑话,头发看起来也很乱。凌乱的头发并不是人们认为她和爱因斯坦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唯一特征。他们都有大鼻子,高额头,结实的下巴。结婚16年后,一名游客发现他们惊人地相似。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与相对论和天才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神圣的、温柔的人。然而,人无完人。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爱因斯坦的私生活》的书通过他两次婚姻的失败揭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
当爱因斯坦遇到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时,他充满了激情和浪漫。当时,米列娃正在德国一所综合中等技术学校学习。人们形容这个来自伏伊伏丁那的塞尔维亚女孩“可爱、害羞、善良、单纯、谦虚。”然而,她的同龄人认为她缺乏吸引人的外表,她的朋友说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女孩,但她太严肃和安静了。看着她,很难觉得她聪明。他们还形容她“瘦,弱,普通”,她有点跛脚。
另一方面,爱因斯坦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他五官端正,一头浓密的黑发,一双温暖的眼睛。虽然他对所有形式的体育锻炼都不感兴趣,但从青年到中年,他肌肉发达,精力充沛。
他们的友谊慢慢变成了浪漫的爱情。这让爱因斯坦的熟人大吃一惊。有一次,他的同事暗示米列娃一瘸一拐,说:“我永远不会娶一个身体不好的女人。”。爱因斯坦平静地说:“但是她有一副好嗓子。”
人们认为爱因斯坦迷恋米列娃是因为她的精神力量和智慧,而忽略了她的外表。爱因斯坦一生笨手笨脚。比他大三岁的米列娃很早就学会了做家务。大学的时候,她会做好吃的饭,自己剪衣服,让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爱因斯坦。
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遭到爱因斯坦母亲鲍莉娜的反对。当她意识到儿子这次是认真的,她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她对塞尔维亚人有固有的偏见。她不相信米列娃,不仅因为米列娃比爱因斯坦大三岁,还因为她有残疾。她认为米列娃是想把儿子推入泥潭,更何况当时两人同居是不道德的。然而,国内的反对适得其反,加深了爱因斯坦对米列娃的爱。不久,米列娃发现自己怀孕了。那时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她远离父母,还有两个月就要考试了。以后还有很多实际问题要考虑。但是米列娃爱爱因斯坦,并为怀了他的孩子而自豪。爱因斯坦当时去了苏黎世,米列娃写信通知了他。爱因斯坦回信表达了他的喜悦,但他说他还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他讲述了不久前发表的一篇物理学论文如何激励了他,他说只有那时他才能和米列娃一起思考未来。
米列娃在1902年生了一个女儿。因为分娩,她虚弱得连给爱因斯坦写信的力气都没有。没有这个孩子出生的记录。人们认为她出生在远离瑞士的地方,或者她父母在米利瓦的家中。米列娃的父亲写信告诉爱因斯坦这件事。很快,爱因斯坦在回信中表达了对爱人的同情,并在信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女孩健康吗?胃口好吗?谁在喂她?然而,没有数据表明爱因斯坦一生中见过他的女儿丽赛一次。他似乎更关心如何摆脱他父亲的责任。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几个月后,女孩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她仍然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如果她还活着,她已经90多岁了。
爱因斯坦微薄的收入可能是因为他对女儿缺乏关爱,尽管这并没有影响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订婚。如果米列娃有个儿子,爱因斯坦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不排除女生因为生病致残而被抛弃,但这些都只是猜测。
了解米列娃和爱因斯坦第二任妻子艾丽夏的人认为后者更有魅力。浅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丰满奢华。但是,她的近视经常被人笑话,头发看起来也很乱。凌乱的头发并不是人们认为她和爱因斯坦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唯一特征。他们都有大鼻子,高额头,结实的下巴。结婚16年后,一名游客发现他们惊人地相似。
孩子的出生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一位传记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的话说,“女儿成了他们婚姻中的一个结。”米列娃经常反省自己,自责。显然,她不想和女儿分开,认为是爱因斯坦逼她走这一步的。在晚年,爱因斯坦将米列娃描述为一个沉默寡言、怀疑疾病、容易抑郁的人。
后来,爱因斯坦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艾丽夏。了解米列娃和爱因斯坦第二任妻子艾丽夏的人认为后者更有魅力。浅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丰满奢华。但是,她的近视经常被人笑话,头发看起来也很乱。凌乱的头发并不是人们认为她和爱因斯坦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唯一特征。他们都有大鼻子,高额头,结实的下巴。在他们结婚16年后,一位游客发现了他们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又矮又壮,都穿着裤子和高领毛衣。
我对爱因斯坦艾丽夏感到很放松。他与艾丽夏的关系始于1912年复活节的最后一周。为了不引起米列娃的怀疑,艾丽夏把信送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爱因斯坦看完信后销毁了它。但是她很小心,不让他回答任何问题。在信中,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爱情不满导致的内心痛苦,抱怨自己没有机会“爱,爱”这个一见钟情的女人。
汉斯回忆说,每天早上,父亲一个人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晚上,他和朋友一起弹钢琴,经常去朋友家。里斯,一个朋友的女儿,后来成了米列娃的朋友。她曾在日记中写道:米列娃沉默忧郁。她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行走困难。但她的问题不是来自她的健康,而是来自爱因斯坦对另一个女人的爱和他对物理的毕生探索。
1913年7月,爱因斯坦被推荐了一份好工作。如果他同意,他将成为普鲁士科学院的成员,并获得柏林大学的讲台和物理学院的主席。没有人会请他教书,但他可以投身于科学。爱因斯坦接受了。米列娃不得不去洛迦诺,因为他的儿子同时患有流感、百日咳和中耳炎。
他的妻子推迟了他的旅行,爱因斯坦有更多的机会陪伴他的爱人。米列娃于1914年4月中旬抵达柏林。有一段时间,他们维持着看似正常的家庭生活。米列娃经常感到不开心,所以他非常想念苏黎世。柏林的生活让她越来越抑郁。她每天忙于家务,没有朋友。1914年夏天,她带着儿子回到苏黎世。儿子们以为他们会在假期后回到德国,但事实上,这只是父母婚姻结束的开始,米列娃再也没有回到爱因斯坦身边。
莱瓦离开后,爱因斯坦和艾丽夏结婚了。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婚姻无法维持。爱因斯坦的两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陆浩是一个商人,追名逐利是他的本性,在商场追逐多年,没有人情味。他爱的只有他自己而已,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都不过是言情小说的情节罢了。在自己的事业遭受危机、陆浩就抛下了任染,没有消息,没有电话,再一次将任染抛弃。任染值得更好的人,不应该在这样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1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是一档聚焦女性题材的电视剧,四个事业有成、魅力无限、美丽多金的都市丽人,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开始了自己的爱情之旅,遇到坎坷、遇到渣男,曾为爱情痛哭过、崩溃过,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她们曾在爱情里委屈求全,但最后才明白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如果在爱里失去了自我,那么这段感情就不值得。
2任染与陆浩任染与陆浩在公司相识,彼时他是高高在上权力之巅的总裁,坐拥资产、豪车,受人敬仰。任染是刚刚进入公司的小职员,她努力上进敢拼搏有着巨大的潜力。命运的轮让他们在此刻相遇了,他提携她,让她一步步成长、成为最出色的经理人。这好像是一切美好爱情故事的开头,但是陆浩对于这段感情的态度,似乎并没有那么真心。
爱情对他来说,在和前途相比较起来的时候,就变的没有那么重要了。两次抛弃任染,独留她一人在原地。爱情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和打磨以后,早已不再是当初最美好的样子了。任染不想自己再一次次的被伤害,所以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放弃这段感情。
爱情应该是彼此成就,互相付出,如果平衡被打破,独留一人在原地默默的付出,而那个人却无动于衷,那么这段感情也该画上一个句点了。所以任染做的对,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
在20世纪的科学奥林庇斯山上,爱因斯坦居于最高的荣誉地位。爱因斯坦属于少数最有资格代表和标志这个世纪人类思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天才之一。他以其创立了相对论的非凡智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掀起并领导了一场变革科学观念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也是民主与和平的热切倡导者和坚持科学技术应造福人类的原则立场的科学工作者的人格榜样。就其影响的深远而言,在20世纪所有著名的科学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他匹敌。
早期生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Ibert Einstein 1879-1955)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的马尔姆。双亲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个小业主,依靠亲戚的资助经营一家电器设备工厂。
幼年的爱因斯坦略显迟钝,四五岁时还不大会说话,在学校里表现也极为平常。4岁那年,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他觉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那枚指针;这种惊奇感构成了他探索事物的原委的初始动力。
尽管双亲完全没有宗教信仰,但爱因斯坦在幼年时却深深地笃信宗教。到了12岁,他在阅读通俗科学书籍的过程中认识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都不是真实的。于是,他中止了宗教信仰而产生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其结果对一切权威的怀疑。以后我们会看到,这种怀疑以及由此引发的批判精神是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的真正过人之处。
同一年,爱因斯坦得到了一本几何教科书,他贪婪地读了起来。几何原理的明晰性和可靠性给他以难以形容的印象。几何学的纯粹思维竟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纯粹的程度,使他惊奇不已。他初次领略到理论和谐的美妙。这种理论和谐后来便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15岁那年,父亲的工厂再次倒闭,全家迁往意大利的米兰,只把爱因斯坦留在慕尼黑继续读书。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优异,其他科目却很糟。他不喜欢这所德国学校,也不想做一个德国人。他想去米兰和家人团聚。为了使这次逃跑显得全面些,他弄到了一张医院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休养。实际上,这些努力是多余的,在他逃离学校之前,学校把他开除了,理由是他搞坏了班级的风气。逃跑变成了驱逐。
一到米兰,他就宣布放弃德国国籍。他接受了父亲的劝告,认识到想谋求职业必须先取得大学文凭,于是投考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他的优异数学成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却因其他成绩的拖累而没通过入学考试。大学校长建议他去中学补习一年,再来投考。他在瑞士阿劳市的阿尔高州立中学学习一年,17岁的时候终于考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和数学。在此期间,爱因斯坦生活窘迫,每月靠亲戚资助的100瑞士法朗生活。还要省20瑞士法朗交纳加入瑞士国籍的归化费。1901年爱因斯坦取得瑞士国籍,同年毕业。
毕业后,他想留校担任助教,遭到拒绝。随后他试图谋求中学或技校教师的职位,也没有成功,于是,只得担任家庭教师,偶尔也在中学替别人代课。1902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一份固定的工作——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专利审查员。1903年结婚,新娘是他在苏黎世的同学——塞尔维亚姑娘米列娃·玛丽琦。
辉煌的1905年
专利局的工作使爱因斯坦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而且工作并不繁重,使他能有许多空闲时间从事研究。爱因斯坦对此非常满意,甚至认为这是最适合物理学的工作方式——从事与物理无关的职业,闲暇时从事研究。
爱因斯坦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牛顿、安培、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马赫等各流派哲学著作,许多文学古著,德国古典音乐……他从这些不同的文化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但从不定于一尊。如马赫对牛顿力学的批判对他很有启发,但马赫不重视理论思维、不承认原子存在却一直受他的批判。多元的文化品种,活跃的文化因子,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通过随机碰撞,产生出新的组合,于是创新力喷薄而出。1901年起,他开始在德文科学杂志《物理年鉴》上发表研究成果;1905年他的研究达到高峰。
那一年,《物理年鉴》发表了他的5篇论文。第一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第二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让和一个启发性观点》成功地把两个相互矛盾的光学理论——波动说和粒子说结合在一起,大胆地提出了光的量子化理论。这一学说澄清了长期存在于光学中的理论混乱,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诸多费解的实验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研究奠定了量子论的基础,由此衍生的波——粒二象性观点经过另一位物理学家——法国的德布罗意的发展,成为物理学家最基本的世界观,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这一成就使他赢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金。第三篇论文《在热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讨论了涨落现象,阐明了几个非常重要但未能精确测得的物理常数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的工作打消了理论界对分子实在性的疑虑。
以上3篇论文已是辉煌的成就,但是与第14篇相比则显得黯然失色。 这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开创了一场真正的革命。20世纪初的物理学孕含着深刻的危机;在经典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致命的矛盾,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有些人甚至已提出了非常接近正确思想的方案,但是,只有爱因斯坦才敏锐地认识到,矛盾的核心在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他在向束缚人类向千年的经济和统摄科学界近300年的权威挑战。
爱因斯坦动情地说:“牛顿啊,请您原谅我。”牛顿是伟大的,牛顿力学的伟大成就曾使人们认为科学大厦已经构筑完美,后人所能做的不过是零星维修而已。但爱因斯坦认为真理在于无穷尽的探索,谁也没有权利以真理的化身自居,如果自以为占有了终极真理,那就会在“神的笑声”中塌毁。爱因斯坦最喜爱的格言是,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而真理的追求需要独立思考,不囿于传统观念。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马赫的真正传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条件。多么疯狂而又光辉的思想!这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爱因斯坦的学说论述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的物理现象,这一被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成为物理学革命的起点。在随后发表的5篇论文中,他进一步发展了相对论,阐明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修正了经典物理学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包括核弹在内的原子能利用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长期以来,对于宇宙的传统观念,由一个人把它全部打翻了!难以设想,当人们接触爱因斯坦的光辉理论时该是何等惊讶!而这一切竟出自于一个年仅26岁的专利审查员之手
登上顶峰
爱因斯坦在科学界掀起狂飚,他的成就奠定了学者生涯的基础。1908年,他受聘为伯尔尼大学兼职讲师,次年又受聘为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副教授,不久,升为教授。1911年他接受了奥匈帝国布拉格德国大学的教授职务。1913年,柏林请他担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1914年他赴德国就职,又重新获得德国国籍。
其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家机器动员了一切力量支持这场罪恶的战争。爱因斯坦坚定地固守和平主义立场。他在各种场合宣扬反战思想,甚至加入了反战组织“新祖国同盟”。也许是他的学术盛名和“古怪”的名声救了他,否则这位科学巨匠早被当做破坏分子处决了。他遭到同事们的孤立,婚姻也濒临破裂。令人惊异的是,他的最伟大的科学成果,却正诞生于孤独的处境之中。
爱因斯坦认为狭义相对论也没有穷尽真理,他勇于创新,不断前进,于1915年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在逻辑上,这是狭义相对论思想的延伸和推广,把匀速直线运动下的时空变换推广到变速运动和引力场存在的情况中。这是爱因斯坦最辉煌的成就,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它极为深划而又普遍地描述了物理世界的状态,其核心在于时空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的扭曲,变速运动即归结为扭曲时空中的自然运动。爱因斯坦彻底革新了时空、引力、质量、运动以及由此衍生的动量、能量等观念,从极简单的逻辑假定出发构造了描述宇宙的普遍而又统一、和谐的理论。就是这个激动了每一位物理学家的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科学的晖光穿透了战争的喧嚣。英国科学家仔细地研究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光线在恒星附近将受引力场的作用而弯曲。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决定在1919年5月29日发生日全蚀时对这位敌国科学家的理论进行决定性的检验。两支远征队实施了这一计划,结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完全相符。
相对论的成功使爱因斯坦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那只有少数人能看懂的深奥理论使他得到全世界的崇拜,相对论以及四维时空和爱因斯坦的名字联结在一起,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各国大学纷纷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他开始应邀赴世界各地访问,讲学。在他50岁生日时,他收到了成千上万的礼物和难以计数的贺信、贺电,邮电局不得不专门为他设了一个信箱。在荣誉的包围和追逐中,他和第二个妻子——他的表妹爱尔莎依旧坚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他没有被盛名所累,仍然专心研究,闲暇以演奏小提琴和湖上泛舟为乐。给他增加工资时,他惊讶地说这么多钱可让我怎么办呀!在欧洲讲学,他坚持坐三等车厢。日内瓦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的盛典上,他却头戴草帽,穿得普普通通,而且说不要“因为搞这样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烧死”。有一次,他的孩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出名,他笑答:“你看,一个盲目的甲虫在一个球面上爬行,它意识不到走过的路是弯的,幸而我能意识到。”他还说:“我自己受到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因为我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爱因斯坦非常厌恶物欲主义,他直言道:“我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认为精神自由比物质享受重要得多,高尚得多。精神自由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这种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与习惯的束缚。”爱因斯坦把内心的自由看得与外在的自由同样重要。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也才能推动科学、文化、社会的进步。因此,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是追求精神自由境界的一生。
爱因斯坦淡泊名利,远离尘嚣,但同时却深切地关注人类尤其是犹太人的命运。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全力支持和平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加入了国际联盟的国际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广泛宣扬和平主义思想。他曾竭力宣传著名的“百分之二理论”。即只要有2%的人拒绝服兵役,战争就不会爆发。由于爱因斯坦的努力,这一思想传播甚广。他也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想在耶路撒冷创立犹太大学,为此,他们希望得到美国人的资助。1921年春·爱因斯坦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魏茨曼(后来的以色列总统)结伴前往美国募捐。爱因斯坦的美国之行引起巨大轰动。募捐非常成功。
正当爱因斯坦声名如日中天之际,对他的攻击也开始了。一战结束不久,德国反犹右翼分子掀起了反对相对论的逆流,爱因斯坦遭到恶毒攻击,甚至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随着纳粹势力的疯狂膨胀,排犹运动和灭绝人性的种族纯化思潮也有恃无恐,甚嚣尘上。1932年冬爱因斯坦赴美国讲学,归途中他得知希特勒已攫取政权。纳粹势力席卷德国,第三帝国挥起屠刀,对犹太人的清洗已全面展开。当爱因斯坦在比利时港口登陆时,他已无家可归了。
纳粹德国把爱因斯坦称为“犹太国际阴谋家”和“共产国际阴谋家”,动员了学术界对他进行声讨,并且悬赏2万马克要他的人头。爱因斯坦毫无畏惧,坚决斗争。他断然拒绝为纳粹“讲句把好话”,公开谴责法西斯毁灭“一切现存文化价值”,是一种“精神错乱状态”。他宣布放弃德国国籍,退出普鲁士科学院。在欧洲短暂停留后,他登船前往美国,受聘为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在那里他渡过了最后的
英雄晚年
纳粹的倒行逆施震惊了爱因斯坦。他意识到德国已对世界和平和文明构成严重威胁,战争不可避免,要维护和平必须打败纳粹德国。他再次利用自己的影响参与政治活动。不同的是他一反过去的绝对和平主义立场,号召世界各国青年武装起来准备同纳粹德国作殊死的斗争,在二战危急关头,1939年8月,他担心希特勒率光研制出原子武器,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制造原子弹。这封信促使美国大力发展核武器研制工作。然而,具体的研制工作爱因斯坦本人并没有参予。后来,他得知在并无必要的情况下,原子弹轰炸了无辜平民时,非常气愤.深感科学一定要为世界和平服务,而不能让核阴云笼罩于世界。于是,他在人生的最后l年,为和平事业奔走呼号,成了全世界著名的和平旗手。爱因斯坦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高扬着人文精神的大旗,预示着曾普遍对立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至今影响甚大。他多次强调科学要造福于人类,“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观,在当今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更显出熠熠光彩。
二战结束后,他从和平主义立场出发,致力于建立出界政府和永远消灭战争的运动。他认为建立世界政府是维护和平的最佳方案,建议把联合国改组为世界政府。他的政治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反对核战争,要求终止核武器研究,完全、无条什禁止核武器并清除现有核武器储备;反对美国扩军备战,反对限制和剥夺公民白由的麦卡锡主义。—些右翼分子污蔑攻击他是美国的“敌人”,威胁要取消他的美国公民身份,扬言要传讯他。爱因斯坦以大无畏的精神,拒绝传讯作证,声明即使“必须坐牢和准备经济破产”也决不屈服。
爱因斯坦关心世界和平与民主,但他的研究却从未因政治活动中止过。1952年,以色列政府推举他担任总统,他没有接受。广义相对论完成后,他主要致力于相对论的发展和完善工作。在理论物理的核心中蕴涵许多哲学问题,因此,他在晚年从事了相当多的哲学探索。在爱因斯坦的后期研究中,继续探索真理追求创新,最富雄心的是构造统一场理论的努力。爱因斯坦试图以统一形式的理论描述电磁场和引力场,如果这一理论获得成功,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将得到最完美的阐述,而且根据爱因斯坦的设想,统一场理论将可以描述微观尺度的运动,量子论将作为大理论的一个推论。可惜他的努力没有成功。
最后,需要对爱因斯坦和量子理论的关系作一下说明。量子理论是与相对论并立的物理学革命的另一分支。1905年爱因斯坦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中阐述了光的量子化思想。随后他又运用量子化方法处理的比热问题并取得巨大成功。但从1911年搁下量子理论研究转而从事相对论研究后,他没有再直接从事构造量子理论的工作,不过仍密切关注量子理论的发展。1924年爱因斯坦收到印度年轻的物理学家玻色寄给他的一篇论文,玻色提出一种把辐射看成光量子气的理论。爱因斯坦向学术界推荐了玻色的成果并加以发展。同年,法国的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实物粒子具备波——粒二象性。这是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然而当时没受到应有的重视。爱因斯坦研究了德·布罗意的理论,并提出了几种检验方案。正是爱因斯坦的支持使物理波理论最终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和被广泛地接受。
1927年,完成了构成新量子力学的综合,这个新理论本质上是统计的,它认为企图得到确定值的理论,在原则上是没有意义的。用它描述系统状态时,一般仅能给出概率值,而不能给出确定值。这种统计解释是爱因斯坦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信仰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完备性和秩序,追求理论的和谐与统一,而统计解释则与他的信仰抵触。从此,爱因斯坦与以玻尔为代表的坚持统计解释的科学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公开论战。论辩一直持续到爱因斯坦逝世。迄今为止,大多数科学家支持玻尔的意见。不过,现在就做出孰是孰非的断言似乎为时尚早。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在两位伟人的论辩中暴露了出来并得以澄清。应该说,这也是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特殊贡献。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25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因病逝世。根据他的遗嘱,没有举行葬仪,也没设坟墓、纪念碑和纪念殿堂。然而,他的文化品格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他已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在我们的世界,爱因斯坦是支撑时代的巨人。多少代人将同我们一样以钦佩和感激的目光仰视英雄的身影。
爱因斯坦的爱情观,爱情史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是“天才”的同义词了。我记得,张五常在《卖桔者言》中说过,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凡人是学不会的。他说,你又不是爱因斯坦,他的方法跟你有什么关系?,大致上确实如此,我们中很多人都已经不把他当作普通人看待了。在人们心目中,爱因斯坦――包括其他许多伟大的学者――已经成了某种非人类的奇特生物,或者至少也是一种不同的人类,他们的生活只与书籍、方程式和古怪的行为有关。,我一度也是这样以为,觉得爱因斯坦更接近神,而不是人,从来没有试图去理解他的生活,也没有考虑过接近他心灵深处的可能性。昨天,我读完了《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丹尼斯奥弗比,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这本书,这才第一次惊奇的感觉到爱因斯坦离我并不遥远,他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要去理解一个名人的话,首先关注的无非是这么几个方面:他的童年、受教育的经历、他的爱情和婚姻状况。几乎所有的传记作品,这些方面都是着墨的重点。为什么?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这些经历,在这些方面我们最能够互相理解,也最能够体现我们作为人的共同性。,《恋爱中的爱因斯坦》讲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爱情故事。如果说他的智力高高在上,令我们只能高山仰止,那么他的 经历无疑将大大拉近他与我们的距离,暴露出他作为凡人的一面。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与他有染的女人多到简直难以计数。依我看,他最拿手写作的无仅是物理学论文,他的情书也是异常打动人心。,下面,我想根据此书,大致勾勒一下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似乎还很少有人提起这些事呢。其中有些内容,无疑将突出的显示他作为一个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爱因斯坦之伟大的确信和崇敬。事实上,我因此更理解爱因斯坦了,科学道路的枯燥和艰苦,常人难以体会,异性的温暖和爱抚只是他的生活中的最后一点安慰而已。,爱因斯坦第一次恋爱是在17岁(1896),当时他正在为进入瑞士联邦工学院而补习文史课。他爱上了补习老师的女儿玛丽,后者比他大2岁。两人几乎都要订婚了,双方的家庭也都很支持。爱因斯坦在一封给玛丽的信中,这样写道:,这一刻如果你在这儿,我会不畏任何理由,给你一个惩罚的吻,好好地嘲笑你一番,这是你该得的,甜蜜的小天使!至于我会不会有耐心?对于我心爱的人,淘气的小天使,我还有别的选择吗?,第二年(1897),爱因斯坦去上大学了。像我们见过的所有爱情故事一样,两人依依惜别,保证经常见面通信,玛丽还答应为爱因斯坦洗脏衣服。结局当然也跳不出俗套,爱因斯坦来到大城市后,觉得玛丽是个乡下姑娘,未免有点土气,此外他已经迷恋上了物理学,玛丽在智力上也达不到他的要求。所以在这一年的11月,他就提出两人应该停止通信。,可怜的玛丽无疑是异常伤心。“我的爱人,我对你信中的一句话不太明白。你写道,你不想再和我通信了,可这是为什么呢,甜心?”她寄给他一个茶壶,过了很久,她都以为他病了,爱因斯坦才回信说这个礼物很傻。,瑞士联邦工学院1897级学习理论物理的学生共有5个,其中一个是女生,名叫米列娃马里奇(MilevaMaric),来自匈牙利。她21岁,是5人中年龄最大的,比爱因斯坦大4岁。,她无疑相当聪明,在数学和物理上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后世的物理史学家甚至争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观点一部分来自于她。)作为同学,她和爱因斯坦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换学习笔记。这对爱因斯坦这样情感丰富的男人来说,很难不产生一些奇特的感觉。,但是第一学年过去以后,她并没有从家乡再回到学校所在的苏黎世。我们现在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也许她对理论物理感到了厌倦,不再想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了。不过,也有可能她感到一份危险的感情就要来临,从而选择了逃避。,她的缺席肯定让爱因斯坦很难受。他通过同学,打听到她去了海德堡大学,于是寄出了一封长信。信中声称,如果她感到无聊了,就可以给他回信。她沉默了一个多月,终于回信了,其中对她的突然离开表示了歉意。,其后的几个月,两个人的通信越来越少,最后终于中断了。但是事情并不像表面上显示的那样,米列娃一定是在心中苦苦挣扎。1899年2月,她终于投降了。她告诉爱因斯坦,她就要回来了。爱因斯坦立刻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许诺把自己的笔记借给他,“你这个小逃兵!”,4月份,在离开6个月后,她又回到了苏黎世,重新见到了爱因斯坦。不知她是否意识到了,这样选择的后果,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那个个子不高的男人从此永远联系在了一起。,由于缺了半年的课,她必须拼命补习,赶上了同学的进度。所以,她几乎每天晚上都到爱因斯坦的住处借学习笔记和相关书籍,两人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了。他们开始把对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了。,爱因斯坦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只要我们活着,就一直是学生。”,第二学年很快结束了,米列娃和爱因斯坦又要离开学校了,各自回家了。那是1899年的夏天。,爱因斯坦的母亲在苏黎世不远的一家乡下旅馆中租了几间房子,用来避暑。对于爱因斯坦来说,那里的一大收获是他发现旅馆老板有个可爱的17岁女儿安内利(AnneliSchmid)。两人相处得很愉快,爱因斯坦在她的日记本上题了一首暧昧的诗。,娇小而漂亮的姑娘,,我该在这里为你写些什么?,我可以想到很多,,包括在柔软的小嘴上的,一个吻。,如果你对此感到愤怒,,请不要开始哭泣,,最好的惩罚就是――,也给我一个吻,这首小小的问候词,,是为了纪念你那无赖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们两人还将见面。最终在1910年,安内利为爱因斯坦生下了一个私生女。,1900年7月28日,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了。他和米列娃的关系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这时,双方的家庭都表示出剧烈的反对。因为,他是德国的犹太人,而她是匈牙利的波希米亚人。,不过,这对恋人还是在苦苦的坚持。,爱因斯坦写给米列娃:,我们愚蠢的分离的日子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我很快又能和我的心上人在一起,可以吻她、拥抱她、煮咖啡、大声吵闹、工作、大笑、闲逛、聊天……直至永远!,我已经等不及要再次和你相聚了,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小坏蛋、我的小顽童、我的捣蛋鬼。既然我想到了你,我完全相信我不想再惹你生气或嘲弄你,只想一直像个天使一样!哦,多美妙的幻想!,而你也爱我,是不是?哪怕我又变成一个充满怪念头的恶作剧的无赖,像过去一样情绪阴晴不定!,当我能够再次紧紧地搂着你时,那该有多么高兴!我的小顽童,我的小游廊,我的一切!,你再也不乐于过平庸的生活,是吗?一个尝过自由滋味的人再也不能忍受镣铐了。我是多么幸运,找到了你,一个和我平等又和我一样坚强而独立的生灵!除了你,我和任何人待在一起都会感到孤独。,米烈娃对她的朋友这样总结爱因斯坦,“一个如此粗暴的家伙,可我还是这么爱他。”,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并不顺利,他在整个西欧寻找工作机会,但是总是遭到拒绝。而米列娃因为学业被耽误了,必须继续留在苏黎世准备毕业考试。,1901年4月,终于有一家学校表示,愿意请爱因斯坦去当数学老师。他因此欢欣鼓舞。他和米列娃两人一起到瑞士、意大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做了一次徒步旅行。,5月初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刚刚开始融化,蓝色的湖泊上飘荡着雾气,高山上到处都是怒放的美丽花朵。这个时候,也许就是他们两人关系中最幸福的时刻。,爱因斯坦后来写道:,在这里,想你是唯一让我觉得生命是真正有意义的事,要是思维也能有一点生命,有血有肉,那该有多好!上一次,当你允许我以自然创造的那种方式贴住你亲爱的娇小身躯时,那是多么美好啊!为此,让我温柔的吻你,你这个甜蜜的灵魂!,很自然的,米列娃怀孕了。,这次旅行以后,两人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果过去是他需要她,一个年长些的女子、顾问、拉拉队长、培养者和信徒,那么在未来将是米列娃需要他了。”,爱因斯坦正在一步步走进宇宙的最深处,探索时空的奥秘,并不愿意为一个孩子花费多余的心思。米列娃则因为怀孕、以及爱人不在身旁,而变得情绪暴躁,离群索居。她没有通过7月底的毕业考试,和导师的关系也在恶化,她的科学生涯就此永远结束了。,此后,爱因斯坦一直对米列娃保持着不冷不热的态度,他可能觉得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会对他的事业产生拖累,而宁愿不去想它。从米列娃的怀孕到分娩,他都不在她身边。,1902年1月,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一个女孩。但是,这对年轻夫妻似乎都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他们放弃了抚养权,把孩子送人了。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了下落,历史学家认定她很快就死了。,米列娃产后变得忧郁,她想和他尽快结婚。但是爱因斯坦依然是不慌不忙,一付镇定的样子。虽然这时他的经济状况已经稳定下来了,但是他们的感情上还是存在问题。他的父母依然强烈的反对这门婚姻,他对米列娃的忧郁也有了一些厌烦和警觉。看到他不急于做出决定,她的心中不由充满了不安全感。,在她的催促下,考虑到她为他做出的牺牲,爱因斯坦最终还是同意结婚了。1902年10月,他们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年老以后,爱因斯坦在一次采访中承认,他对这次婚姻有一种“内心的抗拒”,之所以结婚更多的是因为责任,而不是爱。在他们相遇6年以后,他对她的爱正在冷却,对她的负面看法正在上升。他这样评价米列娃,“她非常渴望学习,也非常聪明,她有某种天生的洞察力,但并不善于形成概念。她完全不是心胸狭小,而是不相信别人,不善言辞,而且抑郁。”,但是,至少在刚刚结婚后,爱因斯坦不是这样认为。他也曾对幸福的婚姻充满期待。他给朋友写信报告说:,好了,现在我是一个已婚男人了,和我的妻子一起过着非常快乐、舒适的生活。她对一切都照顾得很好,烹调出色,而且总是令人感到愉快。,当米列娃回娘家时,他给她写信:,现在,快点再回到我身边来,三个半星期已经过去了,一个出色的小妻子可不能再让她的丈夫一个人待着了。家里的一切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你很快就能收拾干净的。,20世纪的最初十年对爱因斯坦来说,是忙碌的十年,对现代物理学来说,则是决定性的十年。他一个人就改变了宇宙的面貌。等到这个十年快结束的时候,他在物理学家的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科学世界已经完全的对他打开了。,但是,米列娃却被留在了这个世界的外面。她被排斥在他科学生活的外面,两人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她凄楚的给朋友写道,爱因斯坦只要有一点点空闲的时间,都花在和孩子玩上。而她则好像是他的母亲,和他的科学生活距离遥远。,1909年,他少年时遇见的那位旅馆老板的女儿安内利,从报上看到他的名字,给他写了一封信。爱因斯坦立即给予了热情,也许是太热情的回复。安内利的回信被米列娃看到了,她把这件事捅给了安内利的丈夫。,爱因斯坦对此深感愤怒,随后又转为冷淡,他们两人的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1911年,米列娃出现了若干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这使爱因斯坦不再对他们之间的婚姻抱有任何希望了。,1912年的4月,爱因斯坦回了一次柏林。他母亲现在住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堂姐埃尔莎爱因斯坦。埃尔莎比他大3岁,4年前离了婚,现在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他们两人小时候就认识,现在又重逢了。,他们一起到柏林城外的万塞进行了一次旅行,也许发生了一些浪漫的关系。爱因斯坦的感受是这样的,“当我想到我们到万塞的旅行时,我彷佛是到了天外天了。如果我能再去一次,不管什么代价我都肯给。”,但是,当他重新回到米列娃身边后,他对和埃尔莎的关系又感到了绝望。在5月底,他们两人一起旅行的一个月后,他写信断绝了这段罗曼史。,我感觉到,如果我们建立更紧密的依恋,这对我们两个人和所有其他的人都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我今天最后一次写信给你,再次使自己听任于这一无法避免的事,你也必须同样去做。你知道,并不是心里的冷酷或者缺乏感情才使我这样说,因为你知道,和你一样,我也无望地背负着我的十字架。,但爱因斯坦显然并不是那么决绝,,如果你有困难的时候,或者除此以外你觉得需要向什么人吐露心声,那么请记起你还有一个堂弟,无论是什么问题,他都会同情你。,这种关系在近一年之后又得到了恢复。1913年3月14日,埃尔莎以祝贺爱因斯坦生日为由,给他写信。爱因斯坦很快回复了。从此,他们的通信越来越密切。7月,爱因斯坦告诉埃尔莎,他明年会到柏林来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经常见面了。,8月,他偷偷又去了一次柏林,见到了埃尔莎。回来以后,他又开始写那些甜蜜的情书了,“我又在苏黎世了,但是再也不同以往了。现在我有了某个可以以真正的乐趣想起并为她而生存的人了。”他同时宣布,他已经搬到一间单独的房间,并且避免和米列娃单独在一起。,今天我才刚刚收到你的来信,就已经坐下来准备给你写回信了,这真有点丢脸了。但是我和你一起心满意足地度过的那些时间,给我留下的是对愉快的交谈和亲密的共餐如此的渴望,以至于我无法抗拒地要伸手去拿那些能代替现实地可怜的纸……,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一起营造一个吉普赛式的小家庭,那该多么美啊。你完全不会知道这样一种只有微薄的需要、不必伟大的生活会有多迷人。谁会说我们不可能实现这样的一天?,而关于他的妻子,她是一个不友善的、缺乏幽默感的人,她自己在生活中一无所得,而且只要她一出现,别人生活中的喜悦一下子就被控制住了!,1914年7月,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大吵一架以后,正式分居。,他表示,如果要重新开始生活,米列娃必须满足以后条件:他送洗的衣物和各种衣着用品要以整齐的方式保管;米列娃每天向她的房间提供三顿饭,不准弄乱他的书桌;她必须放弃与他所有的个人关系,并且不能在孩子们面前批评他;他不会和她一起旅行或者出现在公众场合,除非是装装门面而已。,他还有以下几点指示,,你要明确地迫使你自己遵守以下与我有关的几点:1你不要希望从我这里看到什么心软,也不要对我有任何指责。2当你对我讲话时,如果我要求,你必须马上终止。3在我的要求下,你必须马上离开我的卧室或办公室,不得反对。,面对这样苛刻得近似侮辱的要求,米列娃通过朋友,表示同意遵守。但爱因斯坦彷佛还嫌不够一样,进一步说:,我准备要回到我们的公寓中去,因为我不想失去孩子们,我也不想他们失去我,但只是为了这个原因。经过发生了所有这些事情以后,我们之间要维持同志般的关系已经不可能了。,他警告如果不能保持他们之间公事公办的原则,他还会寻求分居。,“面对这样的无情,米列娃如果想要保持精神正常,除了放弃这段婚姻以外,实在是别无选择。”。1914年7月底,他们达成了分居协议,为正式离婚铺平了道路。,而对埃尔莎,爱因斯坦这样说:“现在你有了我可以为你做出牺牲的证据了。”,1918年6月,爱因斯坦与米列娃草签了离婚协议。米列娃并不愿意离婚,但是由于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加上抚养孩子的经济重担,以及爱因斯坦一再的要求,她只能同意。,爱因斯坦答应,如果他得了诺贝尔奖,所有奖金都归米列娃。他警告说:“当然,我只是在没有异议离婚的情况下才会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如果你不同意离婚,那么除了6000马克以外,我一个子也不会多给。”,米列娃的朋友看了这种冷酷无情的信,叹息道:“总而言之,事先没有任何通告,刀就架在了脖子上了。”,不管怎样,爱因斯坦总算从这场不幸福的婚姻中脱身而出了,似乎可以开始他一直想要的那种新生活了。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爱因斯坦又爱上了其他的女人。他不知道应该和谁结婚了,是和埃尔莎,还是和她的女儿伊尔塞?,伊尔塞是埃尔莎漂亮的长女,1918年刚满20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爱因斯坦和她们母女住在一幢房子里,天天有接触。,伊尔塞对爱因斯坦爱上她感到非常困扰,她也知道母亲和爱因斯坦的关系。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爱因斯坦非常爱我,也许超过了一切可能爱我的男人,他昨天甚至自己也对我这样说了。”她透露他曾经承认,他和她在一起时,他很难控制自己的 。,但是,伊尔塞并没有爱上爱因斯坦。“如果两个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友谊和同志之情,他们之间当然应该是像我对爱因斯坦的这种感觉。我从未感觉在身体上有接近他的愿望或者最轻微的渴望。”没有 ,伊尔塞无法维持一段婚姻,而且她也害怕会变得不再爱他,甚至怨恨他。“最后一点,但一样重要,我会感到有点像被出卖了的奴隶。”,伊尔塞很怀疑爱因斯坦想有一种三角式的家庭生活,他可以因此同时享有埃尔莎的烹饪和社会关系,以及和伊尔塞的性关系。伊尔塞说,爱因斯坦还告诉她,如果她不想为他生小孩的话,那么她不嫁给他会更好些。“我也的确没有这种愿望。”她声称。,此外,伊尔塞还觉得“侵占了她母亲这么多年耐心奋斗以后才最后得到的地位是不对的”。,1918年11月,瑞士苏黎世法庭开始审理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案。爱因斯坦在法庭上承认他与柏林的堂姐有通奸行为。,1919年2月14日,法庭判决爱因斯坦与米列娃正式离婚,那时离爱因斯坦40岁还差一个月。爱因斯坦除了负担诉讼费用以外,还被罚款100法朗。他被宣布为通奸者,并禁止两年内再婚。这条处罚只在瑞士境内有效。,1919年6月2日,爱因斯坦与埃尔莎结婚。,与埃尔莎的婚姻,是爱因斯坦一生中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婚姻。1936年,埃尔莎去世以后,爱因斯坦没有再娶。,但是,他的放纵行为并不因此减少多少。无论是在柏林,还是后来在美国新泽西的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都与许多女子发生过风流韵事。他写给其中一个女人的信是这样的:,亲爱的……我努力工作着,同时也快乐地想到你……这封信是在巨大的困难下写成的,因为埃尔莎随时有可能回来,因此我真的必须注意着……昨天是如此美好,我现在仍然充满着喜悦……我会在5点钟出现在老地方,或者可以更好,如果你能安排好的话,就定在4点50分……吻你,我亲爱的,来自你的AE。,此外,爱因斯坦也是妓院的常客。他无数次的光顾过苏黎世和柏林的那些风流场所。,1948年,米列娃死于一次中风,之前她已经处在绝望的半身瘫痪中。人们在她的床垫中找到了8万瑞士法朗。她被埋在苏黎世一个没有任何记号的坟墓中。,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死于腹部动脉瘤爆裂。,1918年4月,为了庆祝普朗克60岁生日,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会发表演说。他说,,我同意叔本华说的,引导人们通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其中令人痛苦的粗糙状态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摆脱一个人自身总是在变化着的欲望的羁绊。……就像画家、诗人或者哲学家一样,科学家努力要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使这个宇宙及它的结构成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这是为了以这种方法去寻找到他在狭窄的个人经历的漩涡中无法找到的宁静与安全。,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心声,因为他希望“摆脱日常生活令人痛苦的粗糙状态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所以他对那些美好的东西都没有抵抗力。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一桌精美的菜肴,一个绝妙的念头,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吸引,使他想要靠近。但是,他又无法在她们身上倾注太多,所以他也无法从任何单独的个人身上得到幸福,只有依靠不停的追逐新的对象,来满足自己的这种需要。,最终,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是失败的。终其一生,他都没有找到过幸福。虽然,你可以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恋爱之中,但是无意义的追逐和性满足,比不了白头偕老的关怀和信赖。所以,爱因斯坦只有把自己埋入物理学,独自构筑他深邃的时空,到宇宙的深处去寻找“他在狭窄的个人经历的漩涡中无法找到的宁静与安全”。,总结:不要和不懂你的人在一起,因为智商差是这世上最难弥补的距离。一个远不如你的人,和你的价值观相差甚远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理解你的好。反而你的优点,会成为他眼中的缺点。你坚持的东西,会成为他眼中的难搞。所以说,与其被烂人挑毛病,还不如慢慢等懂你的人出现吧。爱因斯坦
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约翰娜·斯比丽(德语:Johanna Spyri,1827年6月12日-1901年7月7日)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出生于瑞士,最有名的作品是《海蒂》(Heidi)。
1852年,约翰娜·厄塞与她的丈夫伯恩哈德·施皮里结婚,丈夫是律师。在苏黎世的时候,她开始写乡间的生活。她第一个故事为A Note on Vrony's Grave,关于一位受家庭暴力女人的一生,出版于1880年;次年,她用四星期写就《海蒂》,故事出现大人与小孩。
海蒂是叙述一个孤女,与祖父一起生活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故事,并以生动描写风景而闻名。
扩展资料:
她的丈夫与独子伯纳德都在1884年去世。最后孤独一人并投身于慈善事业,在1901年她去世前共写了五十多个故事。她葬于苏黎世Sihlfeld-A公墓的祖坟。作为杰出名人,施皮里夫人的肖相被印铸在1951年发行的邮票,以及2009年发行的20瑞士法郎纪念币。
2010年4月,一位教授发现一本由德国历史老师赫尔曼·亚当·冯·坎普写于1830年的书,该书可能被施皮里夫人用作海蒂的雏形。
1830年故事的标题为“阿得黑德,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这两个故事情节与意象有许多相似之处。施皮里夫人的传记作者雷吉娜辛德勒说,这完全是可能的,施皮里夫人可能已经熟悉这故事,因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有很多书的家庭。
-约翰娜·斯比丽
谍影重重
剧情简介
谍影重重1
取材于著名的作家罗伯特-勒德姆的畅销小说《伯恩的身份》,讲述的是一位在大洋中获救的超级间谍(马特-戴蒙)的故事。在一艘意大利渔船把这位失忆的男子从大洋中捞上来时,他已经奄奄一息。
他在康复之后受到了追杀。尽管全然不知自己的身份和背景,但是在格斗、语言技能和自卫方面表现出来的出色的能力表明了他拥有危险的经历。在一位开始对他怀有敌意的女子--玛丽(弗兰卡-波坦特)的协助下,他开始竭力弄清自己的身份以及遭到众多杀手追杀的原因。
伯恩的身份剧情介绍:
一艘意大利渔船在海上捞起一个人。这人身上被人射进两颗子弹,还有刀伤,奄奄一息,更奇怪的是他身上还有微缩胶卷和一个瑞士银行户头的密码。被救醒以后,这个人的健康迅速恢复了,但是他却完全想不起自己是谁。至于怎么会被人射伤,怎么流落到海上,身上的东西又是怎么回事,更是头绪全无。可是他一定要找到答案。——谁能没有身份地活下去?剧照(13张)
渔船把他放在了巴塞罗纳,他将往苏黎世去,依靠身上唯一的线索——瑞士银行密码,来寻找自己的身份。在苏黎世他找到了那个对得上他密码的保险箱,打开以后发现里面有一把枪、大量现金,还有六个国家的护照,上面都有同一个名字:杰森·伯恩。更妙的是他发现自己身手极佳,可以几乎不费力地以各种方式打倒或杀死对手,而且他一张口竟然会说好几种外语。他去了瑞士的美国使馆,结果惹出事来,逃出来以后他决定去巴黎。这时他碰见一个叫玛丽的女子,答应开车送他去巴黎,他则付她两万块钱。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上开始出现了几班人马,到处搜寻这个身份不明的人,目的只有一个:终结他。CIA也毫不令人吃惊地掺和进来。潜伏的危险和不知身份的迷惑下这个没有名字的人渐渐接近了真相。 男子来到苏黎士银行写下了那个神秘的账号,按一切程序检测完毕以后,银行把保险箱拿给了他。打开保险箱后,他惊呆了,一把手枪、多国钞票、六国护照和一个巴黎的住址,而且六本护照上写的都是同一个名字——杰森·伯恩,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冒险的旅途…… 在美国使馆内,伯恩认识了一个女孩叫玛莉。她正与工作人员争吵。伯恩的举动被安检人员发现,警察上前抓住伯恩,但都被他三拳两脚打翻在地,他逃出了使馆。 正当伯恩无处可逃之时,遇到在使馆见到的女孩玛莉,他请玛莉开车把自己送到巴黎,付一万美元,到巴黎之后再付一万美元,玛莉惊喜,同意将伯恩送到巴黎。 CIA(中央情报局)的人也在寻找失踪的“伯恩”,因为伯恩是中情局的干员,被派出去执行被称为“绊脚石”的暗杀行动,但事情现己败露,CIA决定除掉伯恩,因此派人到处寻找伯恩。
谍影重重
玛莉开车送伯恩前往巴黎途中对他产生好感,决定帮助他。伯恩始终没有搞清那个帐号、护照等等是怎么回事。他拿着巴黎的地址穿过数条街道寻找门牌号。找到之后他稍做安顿,突然一个杀手闯了进来经过一番激烈的撕打,杀手跳窗而亡。伯恩感到自己己被跟踪,带着玛莉马上离开了。伯恩劝告玛莉不要跟着他,否则很危险,自己则要留下来把事情搞清楚。但玛莉并没有离开伯恩,为了安全,伯恩给玛莉改变了发型。CIA在调查案子的同时,伯恩也在加速搞清事情真相。 沃姆伯西在家中被杀,CIA认为是伯恩干的,因此他一直都在被追杀。自己到底是谁?是在顶替谁?这一切令伯恩百思不得其解,他到过停尸间,走访过渔具商店经理和航海保全部,结果都令他很失望。伯恩被八方追击,玛莉决定带伯恩到朋友伊蒙家中暂避,但是在这里也同样被盯上了。伯恩拿出一笔钱让玛莉赶快逃离这里……伯恩告诉玛莉离开后千万不要同任何人联系。 伯恩电话中约CIA的头目在巴黎新桥见面。CIA趁此机会加大警力,一定要除掉伯恩,伯恩在与康(CIA的头目)对话中揭露了他的阴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