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结婚习俗
农村结婚很讲究,不管是结婚的时间,结婚的地点,以及方向什么的都有关,很迷信,一直沿用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农村结婚风俗都有哪些吧!
媒说
这个程序是必须的,不论你是青梅竹马还是两小无猜,也不论你是如胶似漆还是已经好到了肉里头,更不管你是生死与共还是难解难分,这个程序是必须要的。倒不是父母有多大面子,也不是说要传承“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的古训,实际上是父母为你站的一班岗,也就是说,当你的发展产生危机的时候,这是一张挡箭的牌子。
当然,有的父母自然会考虑所谓门当户对因素,也有的父母会对你选中的对象来个二次考察,把好进口关,还有的女方父母确实也有明媒正娶的思想,总之,父母自有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
看亲
即“相亲”。由媒人向男家介绍女方晶貌、家庭情况后,男家初步同意,便遣媒人请庚帖,叫议亲。也有先相亲的。一般未婚男子都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被看的姑娘又往往故意避开,只能看到她兄弟姐妹,藉以推测她的模样,俗称“摸姻缘”。所以有“相亲相舅”的谚语。新式婚姻就没有这猜谜式的前奏。
合婚
媒人将女方庚帖送交男方父母,男家就将庚帖压在灶君神龛前,如三日内家中无盘碗打破、小孩跌伤或与人争吵等不吉利的小事,便初步通过,也有再去问签诗或请算命先生合婚。解放后,此种风气在农村尚存。即使不迷信,但在熟知女方家况不宜作亲后,正好借口神灵示意免得结怨,女方家属也能乘机收回“面子”。
定亲
男家合婚满意后,就由媒人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开合”,然后双方商定聘金数和嫁奁厚薄等,称“议聘”。再由男家遣人到女家“小定”,以戒指及四样礼物为聘,女方以鞋袜等回礼。再由男家送聘金、彩礼及“糖金奶”。待择定婚期,通知女方,名“送日”。双方都设宴请客,称“饮定酒”,客人要送陪嫁品。
送年月
就是到了瓜熟蒂落的状态了,就去找算命看年月的先生选择结婚的日子,也就是算得上是最后一次向女方家作一定补尝。
结婚程式
好了,进入正题了。婚礼一般是三天,第一天称为搬弄,也就是搬东西,第二天为正宴,每三为复宴。
请客,这是为婚礼作准备阶段。农村结婚不象城市里去发请柬,要在婚礼前一天,由新郎或新娘挨家挨户去相请,“本人明天结婚,请早点来帮忙。”由于农村一般居住较分散,俸请的人一天都会精疲力竭。一家有事百家帮,同时也忘不了嘱咐一句:“代床被盖。”
回门
婚后次日,新娘先谒见舅姑长辈,叫“相见”。第三日,新娘由小姑引导,介绍左右邻居老少称呼,献糖茶,或以糖果糕饵点茶,受饮者给以赏钱。左右屋行遍,然后下厨房,拜灶后,学习做饭菜。第六日,新婚夫妇赴外家相见赴宴,称“上门”。次日,外家再到新郎家赴宴,称“会亲”。
农村结婚祝神礼是中国传统农村结婚习俗之一,是指在结婚仪式上向神明行香、祷告、献祭等的传统仪式。在农村社会,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事情,因此要进行祭祀来祈求神明赐福,保佑新人幸福美满。
农村结婚祝神礼形式多样,通常在新房或宅前搭建神坛,上面点燃香烛,摆放糕点、烟酒、肉类等供品,由家长带领新郎、新娘及宾客一起向神明作礼拜、祷告、行献礼等。祈愿新人今后的婚姻美满、子孙昌盛、家庭幸福。
该习俗在中国各地农村地区均有流行,尽管当今社会的风俗不断变化,但农村结婚祝神礼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许多地区的农村人仍然坚持传统的习俗和仪式。
法律分析:结婚证应该去县级民政局办理,如果你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在乡镇设有便民婚姻登记机构,也可以去那里办理。办理婚姻登记与派出所无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一千零五十条 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