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婚礼婚书内容是什么

汉唐婚礼婚书内容是什么,第1张

首先,我想先确认一下您的问题是不是指,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依照周礼的礼制,使用汉朝或者唐朝元素的布景和道具,穿着汉唐时期的古装礼服,来进行的复原传统文化的汉唐婚礼,婚礼仪式上所用婚书的内容?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我要问得这么详细,说实话,我就在汉唐礼艺(成都汉唐婚庆)工作,所以对这个比较熟悉。简直是我们入职培训的科目之一。。。

 

其实要是严格意义上讲这个婚书,就是三书六礼其中之一的“婚书”,要说实在内容,说实话,目前没有存世的汉代或者唐代的婚书来佐证,但根据史料记载,和一些文献上的考证,大体内容就是记载了一下结婚的当事人,以及结婚的时间和地点,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结婚证。

 

个人建议,没有必要较真一定要按照汉唐时候的内容或者格式去填写,因为这个很难考证,也没太大必要,我们知道它起到的作用是结婚证的作用就可以了。我们汉唐礼艺的做法是:男某某,哪里人,于什么时间订聘,女某某,哪里人,于什么时间许配,什么时候结婚,加一些海誓山盟的话,一般都是新人自己心里的誓言,基本就可以了。证婚人可写可不写。。。

附两张照片供你参考:

汉唐时期的婚礼主持人称作什么?

司仪,也叫主持人——是将主题、嘉宾、程序及目的跟听众有机的联系起来的那个人。司仪就是古时候的主持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司仪的解释是“举行典礼或召开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现在的司仪就是主持人。

1 官名。《周礼·秋官》有司仪,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 北齐 有司仪署, 隋 唐 因之,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 宋 以后不设。 明 代之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 清 废。参阅《通典·职官八》、《明史·职官志三》。

2 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吴晗《哭公朴》:“拿了通电宣言的底稿,到处奔走,邀约签名的有 公朴 ,办印刷、分发的有 公朴 ,主持《民主周刊》的有 公朴 ,有些会场中当司仪的还是 公朴 。”

3 谓举行典礼或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九章:“他代表工作队,按着主席团的布置,负责大会的司仪。”

汉服婚礼致辞选择良辰吉日,男方家庭当日早起(是日夙兴),告于家中祠堂(先祖)曰:、某之子某、年已长成、未有伉俪、已议娶某郡某之女。今日纳采、不胜感怆。

后男方派遣宾(男方本人或委托他人)及其媒人挟书并带上雁、礼物前往女方家中求亲。(带上执事)

宾和媒人到达女方家门口后,女方家庭的主婚人(一般人女方家长、长辈,长辈不在则为长兄或叔伯)出门相迎。二人相对行礼。

而后进入门内,宾、媒人从门右侧进门,主婚者从左侧。进入堂中后,宾左主右,媒人立于宾南,皆再拜(行礼两次)。

此时,执事端着带来的雁礼物书信来到厅中。媒人对主婚人行礼后曰:“吾子有惠、贶室於某。某亲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主婚人还礼并曰:“某之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执事将新郎家的书信交给(双手)媒人,媒人交给(双手)主婚人。后将礼物和雁交给主婚人,主婚人交给随从。主婚人告于家祠,后升堂。宾主西东相向坐,宾起身,诣主婚人曰:“某慎重婚礼,将加卜筮,请问名。”主婚人进曰:“某第几女,妻某氏出。”主婚人将女方的姓名字生辰八字写在红色丝绸或金纸上,附上回信交给宾和媒人。(方法同媒人授书时)退堂,主婚人设宴款待宾和媒人,辞别时酬币于媒人及其媒人的随从(执事)。媒人回到新郎家复命。新郎家告于祠堂。定亲既成。

这里就好好说一下汉服婚礼相关的事情吧。大部分人都是几乎是了解了大半的本地的婚庆礼仪公司之后感叹这些机构基本都是对汉服婚礼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的,最后婚礼服饰自备、流程自己策划、布景自己设计,对于专做汉式婚礼的机构来执行具体(他们也没办过明制婚礼,但好在对这方面也比较了解,而且他们也只做现场布置和灯光音响)。汉式婚礼(汉服婚礼)当前基本分为周制、唐制、明制,其中最广泛最常见的周制(也有很多婚庆机构直接称之为汉式婚礼)极不推荐,尽管包括老吧主在内的许多前辈在早期汉服运动中花了很大力气去推周制的各类服饰礼仪。首先是因为当前市面上所有的“周制婚服”都是臆造出来的玩意,可以说是高档影楼装,或者说是脑洞大开原创古风服饰,包括了所有“正规”汉服店售卖的所谓“周制婚服”,而绝大多数婚庆机构的“汉婚”都是让新人穿着“周制婚服”,然后用各种影楼装打扮伴郎伴娘来拼凑个“汉式婚礼”出来。在仪式方面也过于追求“古”与“高大上”,追求庄严肃穆,往往造成婚礼总体气氛阴暗诡异。最为奇怪的是周制婚礼往往把主婚人给安排在新人中间同案坐,喧宾夺主意味很浓。这里推荐唐制、明制婚礼,相对来说服饰、礼仪都会靠谱很多,尤其推荐明制婚礼,明代保留至今的记载很是充分,服饰、礼仪靠谱容易考证和置办,而且时代贴近,社会结构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也符合民间对传统婚礼的印象,社会、家人亲属的接受程度会极好(满堂喜庆凤冠霞帔大红袍乌纱帽谁都不会说什么)。

《群芳谱》中称,香气“能疗人心疾,不独调粉为妇人面饰而已”。在古代,中国古人极其信奉“香气养性”,很早就开始用鲜花等芳香植物做成熏香。

《乌夜啼》词云:“绣香熏被梅烟润,枕簟碧纱厨。”

两汉时,“熏香”开始在贵族中流行开来。所谓“熏香”,就是把衣物放在燃烧香料的炉子上熏烤,使香气散发出来,沾到衣物上。

这种专用炉子叫作“熏炉”或“香炉”。为了防止衣服被烧到,外面会罩上一个罩子,这个罩子古人称之为“熏笼”。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中,除了香囊外,还出土了熏炉、熏笼。当然,熏香并非只熏衣服,还熏被子、熏房间。

宋李石《乌夜啼》词中所谓“绣香熏被梅烟润,枕簟碧纱厨”,描述的就是熏被的情形。

汉朝用香之盛是以前没有过的,用香甚至成为一种宫廷礼制。《汉官仪》记载:“尚书郎入直台中……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早在先秦时已出现熏香。1997年,在陕西凤翔雍城遗址曾出土过一只战国时期的凤鸟衔环铜香炉,而且同一时期熏炉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发现。

熏炉是汉朝贵族家庭必备器具之一,其中又以名为“博山香熏”的熏炉最出名: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模拟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景象,并由此而得名。

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便曾出土过一只精美的“错金博山熏炉”。

汉代还有一种专门用来熏被窝的超小型圆状香炉,叫“熏球”,因为放在被中始终不会翻倒,人称“卧褥香炉”,亦叫“被中香炉”。据《西京杂记》,“熏球”最早是一名叫房风的人发明的,可惜“其法后绝”,后到西汉时由工匠丁缓复制成功。

作为佩戴和熏烧的香品,自然都是固态的。在古人所消费的固体香品中,后期更多是“香药”。这是一种人工合成香品,又称“合香”,多依“香方”制成。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便记载了多种“熏衣香方”。

具体的仪式尚未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大致的婚礼习俗还是有一些零碎的记录的。

首先是结婚前夕(仅限正室如皇后,太子妃),夫妻双方要斋戒三日、七日(不同朝代不同讲究)。

国师在婚礼前一天宰乌牛白马设坛焚香祭天。

婚礼当天,京城内所有人包括百姓的服装同样有讲究,不得穿一身白(白衣、白裤、白鞋、白帽、白腰带同时)

由宣旨太监率领仪仗队按照指定路线抬花轿进王宫。

花轿在祭天台停下,新郎用弓及雕翎箭对天射一箭,寓意是向天传信,因为皇帝是天子,意思就是上苍的儿子(上苍才是最大的神,玉皇大帝只是天界的头,上苍同时掌管天地人三界,具体人物乃鸿钧道祖。后来民间逐渐衍变为射三箭)

之后新人拜完天地,要移驾到皇帝的起居所(**中或者婚礼行业所谓的汉唐婚礼,在王宫宣政殿举行仪式是不对的),跨马鞍和过火盆主要是明朝时期兴起的,之前并没有提及。

之后新人入门前要先共品龙凤饼,这个在唐朝和宋朝最为盛行。

之后入皇帝寝宫,皇帝和皇后高坐,如果是年轻皇帝结婚,那么就是皇帝的母亲高坐,之后给皇帝先行君臣大礼,之后再行父子之礼。同时皇帝也要赠与新娘一件如意。

之后鼓乐齐鸣,仪式完成。

因为你的问题比较笼统,在汉代,唐代,宋代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明代基本是沿袭了汉,唐,宋的许多内容,包括借鉴了元朝的迈火盆和跨马鞍,同时把皇室的婚礼逐渐开始百姓化。

1、《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古典名曲,为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

2、《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为古代中国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

3、《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又称《浔阳月夜》、《浔阳曲》,是古典民乐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浔阳(今江西九江)江上月夜。因其意境深远,乐音悠长。

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5、《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是中国名曲。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

汉式婚礼全流程干货攻略。

汉婚全流程一婚前礼:

1、三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方交予女方之书柬。

礼书:过礼之书·礼物清单,纳征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用。

2、六礼。

纳采:议婚·男方遣使上女方家求婚。

问名:索要女子姓名、排行、生辰等。

纳吉:合算八字,卜占吉兆则初步议定。

纳征:过大礼·派遣使者纳送聘财。

请期:择定合婚良辰吉日,征女方同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汉婚的历史渊源:

1、为什么叫“婚礼”

汉族祖先认为一天之中的吉时为黄昏时分,行娶妻之礼也会选择在这时举办,所以那时娶妻典礼又称“昏礼”,后来不断演变便叫成了“婚礼”。

2、“汉式婚礼”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周朝便出现了最完备的汉族式婚俗礼仪“六礼”,后来在秦、汉、唐、元、等朝代有所调整或删减,先秦浑厚、、汉唐大气、宋明雅韵。

汉婚全流程一正婚礼:

1、请神·请祖先见证。

2、沃盥·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

3、对席·新人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

4、同牢·新人共食同一牲畜之肉。

5、合香·新人交换杯子把苦酒饮尽。

6、解缨·新郎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红缨。

7、结发·将剪下头发用红绳结上放于瓠盆。

8、执手·紧握双手,患难与共,永不分离。

汉婚全流程婚后礼:

1、新郎新娘给父母奉茶。

2、成婚后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股脩的竹器到公婆门外。

3、新娘过门三天后要下厨,以尽孝道。

4、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领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

汉婚婚服:

1、周代。

崇尚端正庄重,黑与红相配。

2、秦汉。

延续周礼,以黑色为尊。男女着玄黑婚服,下裳镶黑边。

3、魏晋。

玄学盛行,开始出现白色婚服。

4、唐泉。

以华丽为美,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新娘着“钗钿礼衣”,即大袖十衫长裙,披帛,层数繁多,再套上广袖上衣。

5、明代。

与唐宋相反,绿男红女,新郎: 着绿色官服,新娘:着红色风冠霞帔,头戴凤冠,红布遮脸,身穿真红色大袖衣,或圆领蟒服、大红色褶裙。脖戴项圈天官锁,肩披霞帔,手臂缠上定手银,脚穿红缎绣花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2961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