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公无私
释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近义词天公地道、光明正大、公正无私、公事公办
反义词自私自利、假公济私、徇私舞弊
构词方式联合式
典故晋平公在位时,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县令合适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热烈拥护。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祁黄羊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这两件事,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出题点近义词、反义词、语法关系
2 克勤克俭
释义克是能、能够。指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后泛指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近义词艰苦朴素、节衣缩食
反义词挥霍无度、好逸恶劳
构词方式联合式
典故古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成灾。舜帝时,把治理水患的任务交给了禹。当时禹刚结婚四天,但他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患的征途。在长达十三年的艰苦岁月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进去看一下。大禹治水成功后,舜见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禹,他对禹说:“大禹啊,你是一个贤能的人,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是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
出题点近义词、反义词、语法关系
3程门立雪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近义词尊师重道、尊师重教
反义词班门弄斧
构词方式偏正式
典故进士杨时,想拜程颐为师,但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出题点近义词、反义词、人物关系
4孔融让梨
释义孔融让梨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懂得礼让。
近义词让枣推梨
反义词寸土必争、你争我夺
构词方式主谓式
典故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出题点语义关系、人物关系
5缇萦救父
释义缇萦救父的典故体现的是孝。
近义词卧冰求鲤
反义词六亲不认
构词方式主谓式
典故汉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为救父亲,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年就去除了肉刑法。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
出题点语义关系、人物关系
6季札还愿
释义季札还愿告诉我们要遵守诺言,体现诚信。
近义词言而有信、一诺千金
反义词言而无信、自食其言
构词方式主谓式
典故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墓前。
出题点语义关系、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 典型例题
例题1(2018广州)大步流星∶寸步难行 与( ) 在内在逻辑上关系最为相似。
A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B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C动荡不安∶放荡不羁
D江河日下∶蒸蒸日上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题干中“大步流星”指的是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寸步难行”指的是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二者属于反义词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大公无私”指的是办事公正,没有私心;“公而忘私”指的是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去讲究个人恩怨,二者为近义词关系,排除。
B项,“大刀阔斧”指的是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雷厉风行”指的是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迅疾,亦指果断、干净利索,二者为近义词关系,排除。
C项,“动荡不安”指的是局势不稳定,不平静;“放荡不羁”指的是不受传统约束,敢于打破传统,向往自由生活,二者不属于反义词关系,排除。
D项,“江河日下”指的是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蒸蒸日上”指的是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二者属于反义词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
因此,选择D选项。
例题2(2018江西)缇萦救父∶孝
A孔融让梨∶义
B季札还愿∶智
C毛遂自荐∶礼
D尾生抱柱∶信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缇萦救父的典故体现的是孝。
第二步,分析选项。
A项,孔融让梨的典故对应的是礼,不符合;
B项,季札还愿是讲要遵守诺言,体现诚信,不符合;
C项,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对应的不是礼,不符合;
D项,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与信字对应,符合。
因此,选择D选项。
例题3(2013浙江)程门立雪∶尊师敬道
A草木皆兵∶泰然自若
B按图索骥∶事半功倍
C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D叶公好龙∶情有独钟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程门立雪”与“尊师敬道”都指尊重师长,二者属于近义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草木皆兵”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两词为反义关系,排除。
B项,“按图索骥”意为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与“事半功倍”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C项,“扑朔迷离”与“错综复杂”都指情况复杂,难以辨别清楚,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项,“叶公好龙”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指口是心非,并非真正爱好,与“情有独钟”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
成语在类比推理当中常从词意、结构等方面来考查,在对成语进行记忆的时候应着重掌握这几个方面,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扫清成语盲点,华图在线判断组将为大家以成语系列的形式详细阐述有关考点,这样可以让大家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记忆考点,争取帮大家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一起加油吧!
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作家,学者,翻译家常常如是说,语气中带着七分___自豪____三分___遗憾____。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
填“自豪 遗憾”
1、结婚造成的经济压力过大
现在的结婚彩礼,已经不同于过去几十年前那样,有套“四大件”就可以了。现在结婚,大部分女方都希望男方能有房有车,就算没有这些要求,社会给予男性的要求也至少是,婚前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在几年之内在XX地区买到XX平米的房子。
女方这样的行为,并非都由于“拜金”。有不少女生或其家庭本身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女方家庭之所以给出这样的期望,主要还是希望结婚后生活条件能好些。
但是对于适龄的男性青年来说,这未免就有些强人所难。二十多岁,如果原生家庭条件一般,自己进入社会打拼又不过几年的时间,也没多少经济基础,除去彩礼,如果还想要买房买车,那就少不了贷款、父母帮衬,甚至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钱。如此一来,年纪轻轻就背了一身债,自然会吓退不少年轻男士,因此经常能听到他们说:“这两三年,暂时不会考虑结婚。”或者是:“五年以后,如果我做到XXXX(何种)成绩,再考虑结婚吧。”
2、青年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婚姻关系的精神追求
我们不难发现,越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越是不可能过早步入婚姻,甚至可能成为“不婚主义者”。
谢耳朵有句台词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和我给自己的一样多。”
对自我本身孜孜不倦探索的男性,知道如何取悦自己,如何通过有意义的事情来“内求”以充实自我。有一部分不愿意结婚的男人,本身对于恋爱和婚姻这件事,不报以过高的期望,在他们眼里,结婚还不如多给自己些时间,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他们当中很多人并不是片面地反对“婚姻”,而是希望自己能遇见那个真正灵魂契合的另一半。这一点虽然并不涉及具体的条条框框,看似要求不高,但是实际上却很难达到,因为精神共鸣的要求,远比美貌、金钱、年龄等要高得多。所谓知音难遇,如果没遇上,他们万万是不会将就着去结婚的。
因此,之所以许多优秀的男人选择不结婚,是因为他们并不想委屈自己。
3、青年人对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
在探讨“为什么现在的男人不愿意结婚”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它同“为什么现在的女人不愿意结婚”这个问题进行类比。两个问题的答案,不乏一些相似之处——适龄的男女青年们都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正在逐渐提高对婚姻质量的要求。
我认为没有彩礼我也会选择结婚,只要俩个人真心相爱就行,结婚不是扶贫,无论你扶贫他还是他扶贫你都是不好的。
你的婚姻中有彩礼吗?
你要彩礼或者出彩礼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
“我想了好几天,怎么也想不明白要彩礼除了让大家都不开心之外,到底在婚姻中还有什么作用!”一个将要结婚的同事,因为彩礼的问题和女朋友产生了分歧。
从男性的角度看,彩礼几乎是阻碍婚姻的最大因素。
类比女性的“不愿意出彩礼就说明你不爱我”,男性往往会认为“执意要彩礼或者执意要高额彩礼,说明你不爱我”。
那么结婚可不可以没有彩礼呢?
“无彩礼婚姻”男人自然是非常愿意的,女人能同意吗?
我们不妨从女性的角度去看,听听女人的想法。
女人能否接受“无彩礼婚姻”?,三个女人三个答案,揭示婚姻真相。
02
李女士:完全不能接受“无彩礼婚姻”。
在我看来,彩礼是开启婚姻的第一把钥匙,没有彩礼的婚姻很难能幸福。
不给彩礼的男人一般分为两种:
第一种,没能力支付彩礼的男人。
结婚不是一件小事,“有情饮水饱”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婚后生活、抚养孩子都需要花钱,彩礼都给不起怎么保障婚后的生活质量?
当然,有些男人确实可能会是“潜力股”,但这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女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总不能拿自己的青春碰运气吧。
第二种,有支付彩礼的能力不愿意给彩礼的男人。
结婚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就要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生活了,如果在一开始男方就觉得我就没有彩礼重要,那么他又怎么保障婚后几十年里他能一直重视我呢?
所以不管是出于为自己考虑,还是为未来的婚姻生活考虑,我都不能接受“无彩礼婚姻”。
03
王女士:如果男方家境较好我可以接受“无彩礼婚姻”。
相比虚无的口头承诺,我更愿意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彩礼是感情的“试金石”。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和有钱人谈感情,和穷人讲现实。”
这确实很矛盾,但并不是没有逻辑。
就像评价一个人喜不喜欢吃馒头一样,从来都不是看他吃不吃馒头,而是看他选不选择馒头。
没有选择的时候吃馒头不一定喜欢吃馒头,有包子、米饭、面条的时候还选择吃馒头才是真的喜欢吃馒头。
如果我是一个不要彩礼就可以结婚的女人,我将会不知道和我结婚的这个男人,是因为我不要彩礼才和我结婚,还是因为真的爱我才和我结婚。
所以我觉得如果真的要进行一场“无彩礼婚姻”那么男方就一定要有选择,他的家境可以让他不在意有没有彩礼。
04
宋女士:彩礼是一件不能商量的事情。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没有谁是为了彩礼结婚的。恋爱中的两个人能走到面对彩礼的这个阶段,大概率女方就已经做好了要嫁给男方的准备了。
一个女孩已经做好准备要嫁给你了,满心欢喜的憧憬未来的婚姻,你突然来一句:“能不要彩礼吗?或者彩礼能少要一点吗?”
站在女方的角度上,如果是你,你会不会觉得糟心?
对彩礼讨价还价是一件“斯文扫地”的事情。彩礼可以讲价,感情可以讲价吗?
再说了,几乎所有的女人出嫁都有彩礼,凭什么到了我这彩礼就要打折扣或者不能要了?
如果大多数婚姻都不要彩礼,那么我也不会要彩礼。如果别人结婚有彩礼,那么我结婚也要有彩礼,不要求比别人多但不能比别人少。
05
三位女士虽然各自的理由不同,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不能接受“无彩礼婚姻”。
不管是李女士的“彩礼是开启婚姻的第一把钥匙”;还是王女士的“彩礼是感情的试金石”;
亦或是宋女士的“不求比别人多但不能比别人少”。
都在传达一个观点:“我都嫁给你了,难道你不应该出彩礼吗?”
在这些女人眼里,“我嫁给你”就是一种付出,男人需要为这个付出做出回应。
然而越来越多的男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从各自的原生家庭里走出来组建新的家庭,在这个过程中男人和女人要共同承担婚姻的责任,即“你嫁给我,我并不欠你什么”。
彩礼上的分歧,婚后生活中的争吵,大多来源于此。
06
这两种观念,无法武断的说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
但有一点很明确:想要婚姻幸福,双方就必须要懂得彼此妥协。
女人不能因为“我嫁给你了”就心安理得的要求男人无限付出,男人不能因为“婚姻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就转而推卸自己本该承担的婚姻责任。
婚姻的真相不是女人嫁了一个愿意给彩礼的男人就会幸福,也不是男人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女人就能幸福。
而是两人之间懂得彼此妥协,降低自己的需要满足对方的需要。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举例
赋:
例1《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例2《无衣》,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比:
例1《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例2《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兴:
例1《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风雨连连天昏蒙,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例2《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个貌似忠厚老实的男子,假借“贸丝”的名义来到心仪的女子家中求爱,单纯的女子被他的甜言蜜语骗住了,不但喜欢上了他,还不辞劳苦,远送他“涉淇”,情意缠绵地请他不要着急生气,约他秋天前来订婚迎娶。
扩展资料
1诗经的历史价值
《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
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如《天作》记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为郊祀天地时所歌。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
反映了其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宝贵的民俗材料。
参考资料——诗经
参考资料——赋比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