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的起源与发展

【高分求】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的起源与发展,第1张

婚礼虽是世界各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仪式,但新娘婚礼上穿婚纱的历史却不到200年时间。在西方,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与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但在19世纪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并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至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以一身洁白雅致的白色婚纱示人,以及皇室与上流社会的新娘相继效仿后,白色开始逐渐成婚纱礼服的首选颜色。象征着新娘的美丽和圣洁。现在,白色婚纱已经是婚礼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除了保留自己本民族的婚礼服饰外,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白色的婚纱。此外,在西方,新娘会将结婚礼服细心保存起来传承给后代子孙,让圣洁的婚纱成为美丽的珍藏和爱的传承。

相较于欧美,中国婚纱礼服行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初期,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挂和凤冠霞帔,自古以来,中国的结婚礼服就是以红色为主,因为传统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所以古代新嫁娘往往是身着红色礼服,头戴凤冠。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这件嫁衣也因此寄托了女孩子少女时代全部的梦想。现在的女孩虽然不再会自己缝制嫁衣,但嫁衣一定要量身定做,手工缝制,才能显现它的珍贵和唯一。

新娘服饰的习俗可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 (Victorian Times),结婚时新娘穿的服饰与“某种旧的、新的、借来的和白色的东西”有关。因为旧的东西与新娘家族和她以往生活有联系。新的东西代表新娘未来的幸福新生活中能有好运和成功(good fortune and success)。结婚时穿戴借的东西能给婚姻带来好运,这可以是一件婚礼服、一块手帕、一件首饰。白色的东西被认为是纯洁和忠贞的象征。

关于新娘披婚纱的习俗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包办婚姻的时代,新郎在婚礼上正式娶新娘前,新娘的脸都要盖起来,这样,等新郎看清新娘时,即使不喜欢她的容貌,也为时已晚了。另一种解释是,新娘佩带婚纱是为了在婚礼那天不被在空中游荡的邪恶鬼魂伤害。

新郎抱新娘过门槛的习俗则源于罗马时代。那时的人们认为,如果新娘第一天进新家门槛时绊脚的话,将会带来厄运,把新娘抱过门槛就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结婚戴戒指的习俗,一般认为始于17世纪。在那时的婚礼上,牧师按顺序从左手食指摸起,边摸边说:“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Spirit)”,刚好摸到无名指。

新娘拿花(carrying flowers)的习惯起源于古时。人们觉得香味浓郁的花草或香料可以驱除邪恶的鬼魂、厄运和疾病。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当情人们通过互送鲜花来传达各自不同的情意时,花便有了更多的含义。如苹果花(apple blossom)代表“好事的到来(better things to come)”;红色的玫瑰代表“我爱你”;白色的玫瑰代表“纯洁”;勿忘我(forget-me-not)是“真挚的爱情和记忆(true love and remembrance)”。

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

  说到中国的传统婚俗,人们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但甫一提到异国婚俗,人们除了想到婚纱,教堂、牧师之外,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其实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正是这些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法国:白色婚姻

    白色是浪漫的法国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服饰,乃至所有的布置装饰,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应该是纯洁无暇的。婚礼上,新娘子必会准备名为“Weddingarmosre”的柜子作嫁妆,柜上刻有手工精细、象征健康以及繁荣的图案,是以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称;而新人才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称,名为“Coupdemarriage”意思为“婚礼之杯”

  德国:德国人的“疯狂”

    与德国人一直崇尚的理智与冷静不同,他们的婚礼更多呈现出疯狂的一面。德国人在婚礼中会举行Party(派对),派对中,新人会被戏弄,这有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闹洞房”,其中重头节目就是兴高采烈地将碟子掷碎。到了婚礼举行之日,新人会坐在由黑马拉的马车来到教堂。而在婚礼举行的地方,会用红色丝带和花环封着出口,新郎须以金钱或答应举行派对作交换条件,新人才可以通过出口,这在德国的传统婚礼中叫做“ropingthecouple”。另外,在婚宴中,以碎扁桃仁制成的糖果,混有香料的酒和啤洒是款客的主要食品。

  希腊:手套中的糖

    希腊的新娘子会在手套中放一些糖,代表把甜蜜带进婚姻生活。希腊人喜欢在婚礼中跳传统的圆舞招待宾客。婚礼举行时,其中一项程序是由诗歌班的领唱者训示新郎要好好照顾和保护妻子,新娘子则会轻拍新郎的脚掌以示尊重。新人会用簿纱包着裹以糖衣的扁桃仁,然后分派给宾客,以象征丰足和美满。

  意大利:甘与苦的婚姻

    意大利人的婚俗跟希腊人的婚俗颇为相似,他们同样喜欢以传统舞蹈中接待宾客,他们的传统舞蹈名为“Tarantella”;此外,他们也同样喜欢分派裹以糖衣的扁桃仁给参予婚礼的嘉宾,不同的是这些扁桃仁在意大利文化中象征着甘苦与苦的婚姻。另外,意大利的新娘准有一个名为“busta”的小袋子盛载现金和礼物。

  英国:贮放时间最长的蛋糕

    传统的英国式婚礼,新娘会手持象征好运的马蹄练,若新人住在郊外,则要与观礼嘉宾步经教堂,并于途中洒满橙花。英国人的婚礼多在正午举行,随后安排午餐聚会,称作新婚早餐。而英式的结婚蛋糕由大量水果制成,并在蛋糕面上饰以碎扁桃仁,顶层唤作“ChristeningCake”,有“诞生之瓶”之意,会保留至第一个婴儿出生。

  捷克:给你买路钱

    在捷克婚礼中,女傧相会把迷迭香的小树枝扣在宾客的衣服上,以像征生活美满及坚贞不变。礼成后,神父会在教堂外将新娘交予新郎,并训示新人要努力完成对方的心愿。然后新人踏过一段铺满丝带的路,新人的亲友要付款让新人通过。

  苏格兰:格子裙、风笛及鞭炮

    传统的苏格兰格子裙是新郎必穿的礼服,富于苏格兰特色的风笛声会响澈整个婚礼会场。和中国人相似,苏格兰人还会放鞭炮以赶走不祥及邪恶之物。

  俄罗斯:岁岁平安

    俄罗斯婚礼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在说完贺辞,干杯后把玻璃杯抛向天花板,环璃杯跌成碎片,象征一新人将有美满的婚姻,这就有“岁岁(碎碎)平安”的意思。另外,从新人在花车车头缚上的装饰可知道他们期望第一个婴儿是男还是女,若是小熊就代表想生儿子,若是洋囡囡就代表想生女儿。

  瑞士和荷兰:环保婚姻

    瑞士和荷兰的新人最有环保意识,他们会在新居种一棵松树,喻意好运和百子千孙日本:“和服”新娘日本人喜欢在婚礼中以含有“庆祝”意思的糖果“Kyogashi”款待宾客。新娘子会穿上丝制的结婚专用和服,上面织有新娘的家族饰章,还会戴上假发饰物。在婚礼中,长辈和嘉宾会在干杯时致贺辞,并细诉新人的相爱故事。

  菲律宾:永恒的爱

    菲律宾人通常会在婚礼会场挂一个装饰鲜花的巨型大钟,里面藏着一对白鸽,完成所有程序之后,新人会拉动系着大钟的丝带,让白鸽自由飞翔以象征永恒的爱。观礼的嘉宾会轮流与新娘和新郎跳舞,并把金钱钉在他们的衣服上,有时候双方的亲戚朋友还会比赛哪方得到的金钱较多。

  韩国:“两点”红新娘

    韩国新郎会穿上大礼服,新娘的嫁衣则是七彩的丝织服,配以长袖子和黑丝顶冠。新娘的化妆会在脸颊上点两个红点,有抵抗邪灵的意思。

  阿拉伯:“恸哭”婚礼

    新娘会穿着装饰华丽的土耳其长袖袍子,手脚则会画上红褐色的格子花纹作为装饰。阿拉伯人会将观礼的嘉宾人分男女来接待,观礼的女士会依习俗为新娘出嫁而恸哭。

  阿根廷:花水浴

    在阿根廷一些地区,青年男女在订婚或结婚时,有洗“花水浴”的习俗,所谓“花水浴”,即在入浴前把整蓝鲜花撒在水面,洒浴时用花瓣揉搓全身,他们认为水是圣洁的,花是喜庆的,而“花水浴”正可以代表美满和吉祥。

  墨西哥:盐、酒和面包

    传统的墨西哥吉卜赛婚礼,新人被喂以拌了盐的酒和面包。这意味着除非世界上再没有盐、酒和面包,否则,这对夫妇的爱是不会消失的。

  印第安:“昂贵”的婚姻

    印第安人认为珠宝可以抵抗饥饿、疲倦、疾病及恶运,所以新郎及新娘会戴上银贝壳和绿松石等珠宝首饰。在印第安文化里,水象征着洁净及纯正,新娘及新郎会进行洗手仪式,代表把旧日的恋爱和悲伤回忆通通洗掉。还有印第安人认为东方是代表将来的方面,所以婚礼的所有仪式都要面向东方。

  非洲:扫帚与婚姻

    非洲人民风淳朴,新娘要来起辫子,盖上面纱,作盖怯与娴淑状;参与婚礼的主持人、嘉宾及观礼者则必须穿上传统的非洲长袍。依非洲习俗,一对新人要跨过饰满鲜花的扫帚,象征跨进人生的新阶段。在婚礼中,非洲人会以鼓声及库加舞典助兴,并把酒倒于地上,献给神明。

  加勒比及百慕大:水果蛋糕

    加勒比及百慕大的婚礼食品十分特别,他们传统的结婚蛋糕是深色水果制成,其中包括酒酿的莱姆果、佛手橙;蛋糕的形状奇多,其中以花园的造型最为普遍。在百慕大,新人还亲手栽种一棵树,象征子孙绵绵

婚姻的起源

早期的人类社会,即原始社会,与动物的群居没有本质上的分别,不存在固定的夫妻关系,更毋庸提婚姻关系。雌雄之间的交配,完全是随意性和随机性,只是自然生存法则的一部分。雄性之间对雌性的争夺,是自然间优胜劣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更强壮的雄性,才可能有机会将自己的基因繁衍延续生存下去。这一阶段雌雄之间的关系,只具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

随着人类的进一步进化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游猎为生的人类群体,开始形成以部落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组织。各个部落之间,因为各种资源的争夺,经常会有争斗,胜利的一方,常常将失败一方的女性,掠夺为战争的胜利品。抢劫得来的女人,就成为了胜利一方男性的私有“财产”,成为了有主之“物”,男人就会时时守护,不允许其他男人侵犯。这一阶段的男女之交,才具有了固定性和专属性,慢慢发展,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男女关系,这就是夫妻关系的雏形。

随着经济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步丰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社会属性的需求逐步取代自然属性的需求。一是为防止近亲之间的繁衍后代,提升后代因素质量的需求;二是为减少男性之间为争夺异性,而普遍发生争斗和冲突的流血事件以及战争,维护社会组织的稳定和和谐的需求;三是为维护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即家庭的相对稳定,从而维持社会组织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基于以上三种需求,维系固定夫妻关系的制度应运而生,这就是婚姻制度。通过婚姻制度,来约束男女婚配的对象,以及婚配之后男女的归属性,以此来杜绝男性为争夺女性而产生的各种争斗以及各种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所以,婚姻制度的本质,是维系相对固定的男女关系,有序而不乱夫妻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古代,*与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据《诗—雄雌序疏》中的说法,“*”不为大恶,“乱”则是鸟兽行,曰禽兽行,在诛绝之科也。

聘礼的由来

聘礼,延续了几千年,如今仍然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存在意义与当时已经截然不同。在社会生产非常不发达的先秦社会,男性是家庭组织的主宰,女性是男性的从属品。所以,女性一旦出嫁,就基本上成为了男方的家庭“私产”,所以在出嫁前,男方必须给予女方家庭一定的经济补偿,这就是聘礼最开始的本意。《曲礼》中“女子许嫁缨。”中的“缨”,即贝与皮,贝与皮都是古代的钱币。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曲礼》)。婚姻六礼中,纳征或纳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足已说明聘礼在婚姻之中的重要地位。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聘礼更多的成为了婚礼的一种过程和形式,而不再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补偿。甚至反过来,许多男性通过婚姻,获得大量女方家庭的资助,有些人还因此改变命运。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之后,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仍然给予司马相如百余名仆人、数百万钱币和大量的财物。

秦朝末年的名士张耳和陈余,也都是因为娶了娘家很有钱势的老婆,得到了娘家的资助,才开始显贵。 张耳娶了有钱人家的女儿后,从贫困中摆脱出来,以老婆娘家的金钱支持广泛交游,广招宾客,后来做了魏国外黄的县令,名声日益显现。陈余,也是娶了当地一位有钱人公乘氏的女儿,公乘氏资助他学习游历,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增长了见识才干。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本质

封建社会的婚姻,崇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男女婚姻,当事人的男女双方,不能自主,结婚前连面都见不上,完全是听凭父母做主。父母考察好了之后,再请媒婆上门提亲。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父母首要考虑是门当户对,主要还是对方的经济实力,能不能付得起聘礼,能不能有助于婆家的家业,之后才会考虑婆家风门庭。帝皇之家,儿女的婚姻,考虑的是政治联姻,是否有助于自家的江山永固;诸侯将相之家,儿女的婚姻,考虑的是对方的家族实力,是否有助于乘势借力;平常人家,儿女的婚姻,考虑的也是经济实力和未来可能的政治前途。

至于男女双方的性格是否合拍,容貌是否相悦,将来生活是否和谐,则基本不在考虑之列。秦末的陈平,仪表堂堂、温润如玉,是个标准的美男子、大帅哥,而且学识非凡,才华横溢,却仅仅是因为家里贫穷,拿不出聘礼钱,所以老大年纪了仍然找不到老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各个民族和国家都有传统的婚礼仪式,是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和基督教婚礼,为三大文明圈的婚礼。在各国、各地大部分文化里,通常都会发展出一些结婚传统与习俗,有许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原始象征的意义,逐渐演变为世俗婚礼。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是在傍晚。

2、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

3、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因此,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刘刚教授介绍说,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分。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古代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在《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昏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这就是中式婚礼。

(一)婚礼起源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二)三书六礼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 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过大礼) 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纳采 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而古代较为朴实简单,具《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

仪式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中式婚礼中没有此环节,此环节为西为中用)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母亲盖上盖头,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参考资料:

-中式婚礼

新娘为何被抱上花轿

西方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新郎把新娘从送亲马车或轿车上抱进新房里的画面。而在中国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中,恰恰相反:新娘出嫁时,要由哥哥抱上或背上花轿。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中。例如在蒙古草原东部的喀刺沁旗与科尔沁部,“清晨,送亲的时辰一到,新娘被叔父或兄长用毡子抬上彩车”(王迅等《蒙古族风俗志》(上),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这种习俗有什么讲究

有人认为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产物: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已婚妇女同配偶之间仅是一种性伙伴关系,尽管两厢自愿,但夜合日离,各自依然从母系家族居住,彼此间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以继承私有财产为特征的父权制出现后,已婚女子因历史传统使然,继续维持“从母居制”,甚至保留群婚习惯,这就迫使丈夫采用种种手段“在传统的范围内打破传统”(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确立“从夫居制”,由此保证子嗣血统的纯正和财产关系的稳固。在这些手段中,包括了已非原始意义上的“抢婚”行为,即用某种公认的形式,把事实上已经建立配偶关系的女子强娶回家。在这场女子留恋母权制而男子要确立父权制的斗争中,女方的兄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常持配合男方的态度。直到适应父权制的女“嫁”夫家的婚姻形式稳定之后,历史的风习依然有所残存,新娘“哭嫁”,并由兄长硬背着送上花轿,就是这种残存风习的表现形式之一。

也有人认为,兄长背新娘上轿象征着郎舅权威的确立,其源头也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在普遍实行“从母居制”婚姻形式的情况下,郎舅等母系亲属对处置和保障姊妹、外甥的生活事务和权益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因而拥有特殊的权威。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尽管血缘关系的延续和财产的继承等,均已按父系来进行,但郎舅作为母系亲属的代表,仍旧对维护姊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权益享有一定权威,习惯法谓之“舅权”。所以,传统婚俗中,新娘要由兄长背上花轿,其道理就同新娘要由兄长送亲,并在男家被尊为上宾一样,都是为了以这些象征性的动作,使郎舅权威得以确立,并获得婚姻当事人与社会的认可。有的新娘没有兄长,便由舅舅背上花轿,其缘故亦在于此。

还有人认为,新娘由兄长或舅舅背上花轿,其实是土地崇拜观念的反映,甚至有一个民间故事为证:很久以前,有一位刘老汉,生了五男二女。他趁风调雨顺,年成不错之际,头年为长子娶亲,来年送次女出嫁。谁料从此家境衰落下来。后有人告之:“土能生万物,地可长黄金。你家姑娘出嫁时,带走了地里的财气,所以旺了夫家,损了娘家。俗话说‘娶媳满堂红,嫁女一场空’,其奥秘就在这里。”刘老汉恍然大悟,待下一年再嫁三女时,特意关照儿子把妹妹背上迎亲花轿,使她脚不沾地地被抬走,以此保住自家地里的“财气”。后邻居们纷纷仿效,逐渐形成流播各地的送嫁风气。有些地方唯此犹嫌不足,还特地备一双新鞋,待新娘被背上轿子后,再用这双从没落过地的鞋子,把她脚上的鞋子换下,以此确保万无一失。再往后,亦有许多地区就用“上轿换鞋”来取代“郎舅背轿”,因为这要省便得多,而同样可以保住娘家土地里的“财气”。

以上各种观点,虽都言之成理,但都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资料来印证。可以说,新娘出嫁为何要背上轿子,至今仍旧是一个难解之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47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