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有哪几个种类?从身份和年龄如何区别?

白族服饰有哪几个种类?从身份和年龄如何区别?,第1张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大理白族织绣纹样以花卉图案较为常见,如头巾、围腰、飘带、背带、草帽带、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为主。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 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 彩因年龄而定。少女、**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 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白族的裤子 过去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现裤子均改变,几乎与汉族相同。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白族的首饰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白族服饰的发展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远古时代,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

  南诏时期,大凡华贵的衣服,都要用精丝织成的丝、锦、绢缝制而成。南诏王、清平宫的服饰皆用锦绣,外缀虎皮,异常灿烂。在唐代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对所描绘的王族和官员的服饰,作了详细的描述。《南诏德化碑》碑阴载用“二色绫袍”做功臣赏赐品。《释名·采帛》:“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轻且薄,以精丝纺之。为了使服饰更加美丽,人们除了在衣服上制作刺绣图案,达到美化服饰的目的。公元800年,南诏向大唐朝廷献演大型歌舞《南诏奉圣乐》,还以别的方式来表达,演员们穿南诏民族服饰,衣裙、鞋帽上彩画鸟兽草木花纹。“八彩”艺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演进。所以说南诏时期白族织染刺绣、工艺美术方面的造型设计水平之高,在我国南方是少见的。它将织、染、绘、绣融为一体,是唐代白族地区纺织业和服饰艺术蓬勃向前发展的显著标志,对研究当时的白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上层服制、服式的基本形,式相对固定下来,相应的百姓服饰质量也有所提高,出现了刺绣的服饰,绢类面料虽没官家华贵,仍不失质粗形美之感,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服饰有一个显著特点:注重色调与装饰彩染和刺绣较普遍。服饰的类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社会习俗、文化情趣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构成白族的“服装文化”。这一文化对以后元、明、清的白族服饰的演变一直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近代,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白族的服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但白族服饰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剪裁、编排。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习俗在形成个人的行为中起的作用远超过了个人对传统习俗所能发生的任何影响……。”故南诏大理文化在现代白族服饰中遗制犹存,赁白族服饰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始终保持着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独特传统。[

可以的,妈妈给儿子做两床被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称为“婚庆被”或者“喜被”,寓意着祝福新婚夫妻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定一铺一盖也是可以的,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不用拆开拉开就可以使用,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搭配使用不同的被子。无论是从传统习俗还是实用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都是合适的。

绢花制作过程如下:

1、沿着窄边穿缝,第一针可以扎在中间的透明部位,第二步缝在边缘地方,这样可以让线固定的紧致。

2、沿着宽边缝制,直接连针缝制,到头后拉紧。

3、再转到窄边进行缝制,按照一样的针法,到头后,将另一根绢布按照同样的方法缝制。

4、当第二根绢布也缝到第三条边后,用针勾住第一根绢布起针的那条边,连接起来,然后拉紧绢花,将线在中间绕上两圈,打结。用手打理好绢花即可。

绢花也称京花儿,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装饰色彩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指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中国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用丝 织物制花的技艺。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

此后绢花制作传入日本。明朝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大街是北京绢花的发源地。2008年,北京绢花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绢花又向着实用方面发展,有戏剧花、胸花、帽花、装饰瓶花、生日蜡烛花、礼品花、宴席盆花、结婚礼服花、光荣花等。绢花行业近年来又涌现了大批技艺新秀,一代新人在成长,古老的绢花手工艺后继有人。

在白族的文化体系中,龙文化是怎样的?白族和龙有何渊源?高度发达的白族文化体系中,白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贯穿于白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作为当事人和见证人,接受和见证白族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它融合了白族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地域性。所谓的结婚礼服是女孩订婚当天穿的新衣服。它是由衣服和配件组成的。黑色和红色是最基本的,宽松大方的颜色是最基本的风格,风格和颜色是最鲜明的象征,体现了自然美。

在这些神话中,我们可以理解传说中的龙与白族之间的不解之缘。白居易的神话经历了从与龙抗争到与龙共存的过程,实现了人与龙的结合。这一时期的转型也与白族同胞所经历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白族历史悠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凝聚着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2017年,白族服饰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顶帽子的嘴边镶着两条黑色的辫子。在下层边缘附近有一株直径约7厘米的向日葵和孔雀。一些人还在“墙”帽的左侧装饰一个有标签的啦啦队帽花、银丝、金鸡或标准米尖。当新娘戴帽子时,必须将床铺牢牢地系在后脑勺上,将帽子放在上面,然后用一根长针固定。从白龙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古代诸夏龙的部落文化和三国时期的汉龙文化对白龙文化的影响,基本上导致了原始白龙文化的诞生。唐初以后,受印度斯拉夫佛教、韩仙密派、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以龙为主体的亚生态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决定以“白族”为统一民族。从这些龙传说的发展可以看出,白族同胞对龙的信仰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白族有保护白人的传统。海湾里的男人喜欢包白色或蓝色的包头。他们经常穿白夹克、黑领、宽松裤、胡须裤腰带、剪刀和布鞋,有的穿绣有美丽图案的手提包,看起来诚实漂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553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