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风俗:满族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和传统、满族饮食以面食和米饭为主,喜欢将食物做成圆形或方形、满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满族的建筑风格独特、满族的婚俗独特而繁琐。
1、满族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和传统。
在满族的传统文化中,礼貌和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满族人常见的见面礼是鞠躬,称呼他人时使用“您”而不是“你”,这些都是表示尊重他人的方式。
2、满族饮食以面食和米饭为主,喜欢将食物做成圆形或方形。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和烤肉,这些都是在家庭聚会或节日时常见的食物。满族人也喜欢喝奶茶和酸奶等饮料。
3、满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主要包括长袍、马褂、帽子和鞋子等。满族男子的服装比较简单,通常是长袍和马褂,而满族女子的服装则比较华丽,常包括长袍、旗袍和珠宝等。
4、满族的建筑风格独特。
主要表现在住宅和寺庙等方面。满族的住宅通常是三合院或四合院,门口张贴着对联,内部布置着重于中堂和火塘。满族的寺庙则通常是小巧精致的建筑,供奉着观音、关公等神像。
5、满族的婚俗独特而繁琐。
主要包括订婚、结婚和丧葬等环节。满族的订婚方式比较特别,被称为“指腹为婚”,即由双方家长在孩子尚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商定婚姻。结婚时,新郎要穿长袍马褂,戴着帽子,新娘则要披着婚纱。
中式婚礼的礼服叫唐装。
唐装是传统的婚礼礼服,他特别的庄重,特别喜庆,因此结婚的礼服都选唐装。
1、新中式婚服--秀禾服
现代化的中式婚服,秀禾服比较龙凤褂更为有自然亲和力,并且对人的身材要求不高,胖瘦都可以。在画上美 美的 新娘妆,发型上选择发簪、流苏、金饰、、玉坠、吉祥物吊坠等等中国风的饰品来装扮新娘。
2、新中式婚服--小凤仙
小凤仙装是由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袍和西洋文化的设计演变而来的,剪裁较修身,衣裳较为贴身。价格方面比较的话,也更便宜。但要注意的是,小凤仙在古代是妾侍所穿的,所以有的新娘会介意这一说法。
3、新中式婚服--龙凤褂
龙凤褂的特点是用金丝银线绣成的裙褂,剪裁上吸收了西式服装特点,色彩亮丽,每一件都是一针一针缝制。主要是刺绣的密度区分,传统上龙凤褂是:“穿一次,嫁一次”,所以在试穿龙凤褂的时候不能同时试穿一整套,要分上、下半身两次分开试穿。龙凤褂比较适合修身的人穿,娇小纤瘦的新娘穿起来会比较显身材。如果是身材较丰满的新娘,建议提前试穿,避免穿上后会显得臃肿。
4、新中式婚服--旗袍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特色衣服,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气质,然而又可以穿出一种成熟味道。旗袍是非常挑人的,身材、颜色、款式。要搭配的好,搭配不好就会给人感觉怪怪的。新人们对旗袍的要求越来越高时,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良,旗袍成为了婚礼婚宴中敬酒环节的婚服之一。
1、旗袍
在中式礼服中,最能展示新娘身材的就是旗袍,旗袍对身材的要求比较高,不过现在有很多改良过的新式旗袍,给新娘更多的选择。
2、秀禾服
中式婚礼秀禾服是由满族服装改良而来的。相较于旗袍,秀禾服更多了一些汉人的温婉跟柔美,而且秀禾服可以在床上展开,形成十分亮丽的造型,而龙凤褂是直筒的,无法实现其延展性。中式的秀禾服体现的是江南女子的柔美跟端庄。古人结婚讲究的好彩头跟好寓意,中式婚礼秀禾服背后还有不少的历史寓意。在秀禾服上一般是龙凤刺绣,百鸟,鸳鸯等等主题,龙凤的话寓意吉祥美满,鸳鸯代表的是爱情的忠贞跟美好,百鸟是寓意美好,平凡自在。
3、龙凤褂
龙凤褂是近现代在秀禾服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中式婚礼服样式,在广东、香港地区尤其受到欢迎。与秀禾服相比,龙凤褂采用立体剪裁,收腰、收袖更加贴合女性身体曲线,让新娘的好身材尽显无疑。在刺绣工艺上,龙凤褂更多采用金、银线,图案更为华丽,特别适合搭配黄金头饰或黄金手镯。
4、凤冠霞帔
凤冠指的是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因用凤凰点缀而得名,凤凰是上古传说的神鸟,非常的高贵,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带上凤冠,一般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配戴,古代的平民不能佩戴,平民出身贫寒,没有资格,而明清时女子一般婚礼用的彩冠也叫凤冠。霞帔,又称“霞披”、“披帛”,是古代的妇女一种披肩服饰,因为形美艳丽如彩霞,所以叫“霞披”,披帛是用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古时穿着凤冠霞帔成婚的女子,除了佩戴华丽的凤冠,身上的婚服的制作以及花式也是有讲究的,精致的妆容,首饰的佩戴等等,成就了女人一生之中最美丽的时刻。这种婚礼服饰流行于有身份地位的人之间,后成为了百姓也可以穿的婚服,直到解放之前被废除,现在又重新流行起来,在新郎来接亲时,新娘穿的就是传统的凤冠霞帔。中国传统的婚服以红色为主,凤冠大多为金色,交相呼应,十分的耀眼,虽然西式的白色婚纱很漂亮,但是我觉得中国的凤冠霞帔更有韵味。
响棚
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吉日订妥后,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
第一天,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新郎到女方家,进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有人陪着在一个单独的屋内住下。在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满族风俗亮轿
第二天,选定良辰,请新娘上轿,新娘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
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但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人。
满族风俗迎亲
迎亲时,新郎骑马,领花轿至女家,新娘上轿,新郎骑马绕院子一周,新娘乘轿缓缓随行,名曰“引轿”;绕行一周后,新郎下马,进到屋中行跪拜礼。然后,骑马领轿返回,新娘身着红衣,头蒙红布,怀抱用红纸条捆成的二根麻秸杆端坐轿中。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是12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轿了。这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
满族风俗箭射新娘
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 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 “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角虚射四箭。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满族风俗离娘肉
到了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然后才能动身。
当娶亲的队伍回来后,新娘蒙红盖头,由两个伴娘从轿中搀出,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上铺上红毡。拜完天地,再搀入洞房。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马鞍上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然后新娘再跨过去。
当新娘子跨过去之后,伴娘便随手拿起两串铜钱,给新娘子两个肩头各搭一串。一进门,一个小女孩手拿宝瓶壶,壶中装着粮食,壶口用红布扎着,这时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此时还要撒五谷。
满族风俗拜堂
新娘娶到家之后,新郎、新娘拜堂,新娘开脸并改梳发型。再出来拜佛父、拜神竿和神后、拜公婆,款待亲友。在这过程中,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然后将它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盖头揭下后,新郎要用手抚摸新娘的头发。秤杆揭盖头取“称心如意”的意思,抚摸头发,象征白头皆老。
满族风俗吃水饺
新郎新娘结婚当日行完各种礼仪后,需吃子孙饽饽(水饺)。子孙饽饽惯例由女家预备,由送亲太太随嫁妆送至男家。它比平日所食水饺略小,饺馅由猪肉、葱、姜、油等配制而成,饺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弯月型。还有一种俗称饸子,需做两个,取其夫妻和合之意。新婚宴后送别亲友后,还要举行家宴。这时,新娘要坐在炕下,端菜、端饭,伺候家人。
满族风俗洞房
新娘被搀到屋里后,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被称之为“坐福”。“坐福”时不能下地,到了晚上由伴娘和亲友们送新娘子入洞房。在洞房的炕上插 3支箭,然后再点上长明灯。有些地方,新郎还要求得新娘的同意才能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入洞房上炕时那花烛不能吹灭,要用扇子扇灭。
只能穿代表皇帝的衣服,即龙袍但龙袍的种类繁多,而且更换频繁,有时一天要更换好几次
清朝皇帝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龙袍上缀有象征皇权的日、月、星辰、山、龙、火等12个图形。
满族服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这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种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首先,它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即历史给它留下的深深痕迹。满族承袭女真族的旧俗,其中也包括发式、服饰。女真族的男子是剃发编辫,满族男子亦是辫发垂肩。
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人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每见巧兽之踪能不动声色地置之于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满族则步其后尘,颇爱穿皮,只是按满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满族服饰的地方性特点也十分突出。由于地处寒冷,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惯,这同汉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发绾髻,扎系布帻有着天壤之别。
满族人的帽子“寒暖异制”, 即冬天戴皮帽, 春、 秋戴暖帽,夏戴草编凉帽,并在帽子顶点缀着“红缨”,即醒目又艳丽。至于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东北才有,当初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时期,努尔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男子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
女子旗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 、袖口 、领口、 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 、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这样缝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扩展资料:
服饰历史
编辑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参考资料:
回族
蒙古族
壮族
藏族
傣族
白族
维吾尔族
彝族
哈尼族
朝鲜族
满族
布依族
苗族
佤族
瑶族
水族
羌族
土家族
裕固族
塔塔族
满族服饰承袭了女真传统,早期尚白。由于射猎生活的需要,无论男女均身着袍服。在关外时期以皮毛制品为主,清朝入关后分为单、夹、皮、绵四种材质。满族袍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窄袖、捻襟、带扣袢、衣裳连结,窄袖前端接有一个半月形的袖头,因形状酷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又名箭袖(穆麟德:waha)。平时穿着将袖头挽起,作战或围猎之时放下,冬季还可以起到御寒作用。满族通常还在袍服外面穿着一种长至肚脐的对襟短褂,因为起初是在骑马作战时穿着,所以称作马褂,无袖的称作马夹或坎肩,主要为八旗“军服”,之后随着清朝推行易服政策在中期普遍流行开来,成为“礼服”。在东北满族聚居区或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上仍可常见身着传统服饰的满族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