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广东最早人类活动的地区,也是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是著名的石都、禅都、六祖故里、龙母故里。在清末至民国期间,有不少云浮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前往香港发展,当他们有了成就之后,都会情寄桑梓,以各种形式回馈云浮家乡,成为云浮旅港乡贤。那么,比较著名的云浮旅港乡贤都有谁?他们又有哪些值得一提的事迹呢?
第一章:莫贵良
莫贵良(1925——2013),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夏洞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会长及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肇庆云浮各邑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曾任广东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合会常委、广东省外商公会顾问名誉副会长、广东省海外联谊会理事、广东省侨联会顾问、广东社团总会名誉会董、云浮侨联会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名誉顾问、广东工专校友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理事、愉园体育会名誉会长、港九树胶塑胶鞋业商会会长、莫贵良降雪基金会名誉董事长。
莫贵良青年求学穂市,毕业于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前身),1947年赴港定居,在港从商数十年,先后创办了钜昌行实业有限公司、加拿大莫氏投资有限公司等。1956年,莫贵良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春交会上,应邀签署胶鞋总经销合约,以钜昌行实业有限公司为总部经销国货,为国产轻工产品走向世界市场作出显著贡献。1964年,莫贵良获邀参加工商界回塘头参加东江供水典礼;1965年以后,莫贵良每年与夫人一起获邀参加春节酒会。
莫贵良是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始人之一,他领头组织筹办、注册,使同乡会创会成功。之后,莫贵良连任三届会长,并被尊为创会会长。同时,莫贵良还领头组织香港肇庆云浮各邑同乡总会,并任永远名誉会长,为云浮、肇庆社团组织作出贡献。莫贵良对家乡感情深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与家乡密切联系,曾向县人民医院赠送一辆汽车。为扩大云浮知名度,莫贵良广泛发挥社交优势,多方邀请知名人士到云浮观光。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李冲曾邀请香港著名商人霍英东访问云浮,霍的访问,不但捐资兴建了英东体育馆,更有名人效应,为提高云浮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件事中,莫贵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莫贵良还邀请当时省港澳各界知名人士到云浮观光,为宣传云浮起到了积极作用。
莫贵良是较早为家乡兴学育才、捐资办学的旅港乡贤之一,在家乡先后捐建有莫贵良中学、富朝教学楼、月明教学大楼、安塘中心小学莫爱莲夫人教学楼,并捐出其祖屋莲苑大宅兴办莲苑幼儿园,还与夫人朱雪映捐建云浮中学雪映图书馆;这些捐建项目落成时,他还邀请省港澳知名人士参加庆典,为宣传云浮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莫贵良还为广东省及肇庆地区的建设慷慨捐资。
第二章:黄来
黄来,曾用名黄福来,1936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云贡汉坑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主席、同乡总会董事会第六届副会长、第七届会长及第九届香港肇庆云浮各邑同乡总会主席,曾连任三届香港电气工程上回会长,后为永远会长及顾问,并为港九电业总会永远名誉会董。
黄来出身贫苦家庭,只读了几年书,1947年赴港,他勤奋好学,且对机械与电器知识学有专长,为事业成就打下了基础。黄来从1948年开始从业维修马达、碾米机和小型变压器,1954年创办了永兴电器公司。黄来一边从业,一边晚上读夜校学英语,文化的充实,使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后来,后来看准塑胶玩具包装,就于1965年创办华达电机制造厂,研制了气动力真空成型机,这不仅是香港首创,而且比美国进口机优越,经过推介,销路十分兴畅。1976年,黄来转为从事电气工程业,再开办永兴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由于黄来在电器业上取得了骄人成绩,1987年他被推选为香港电气工程商会会长,他领导商会维护自身利益,为商会谋福利。当时,香港政府提出法例草案,从事电气工程必须考牌,黄来代表商会向港府建议,应分A、B、C三级,A级只是技术简单的电气工程,只要到工程商户证明有二年工作经验即可,而B、C二级则要严格考牌;港府接纳了黄来的建议。
黄来于1990年加入香港云浮同乡总会,从第四届起被推选为副会长,他热心团结乡亲,乐于助人,和蔼可亲,处事得当,为发展会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受拥戴。黄来情系梓里,热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为解决行路难,捐资修筑大坑至云初公路,为兴学育才,投资在家乡汉坑建成黄联小学,同时,还先后为兴建云浮中学联谊楼、云浮三中、云安中学、思劳中学蓝好楼及黄来综合楼、冲坑中学黄来教学楼、布贯小学、申浩小学、黄联敬老院、思劳冲坑卫生院、英东体育馆、肇庆体育馆、云安杜鹃花生态园等捐资多达五百多万元,还在云浮工业区投资二千多万元兴建升达气体制造有限公司。
第三章:吴国洸
吴国洸,1928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城北西塘人,毕业于云浮中学,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人之一,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总会第一至第四届董事会主席,曾任云浮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云浮海外联谊会名誉顾问。
吴国洸于1948年赴港定居,在冯强胶厂工作,1952年胶厂停产,吴国洸加入皇家香港警队,警衔升至警署警长。1975年,吴国洸退休后,即想尽办法与家乡取得联系,为乡亲传讯息,服务乡亲。吴国洸是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人之一,他在居港乡亲程振球、莫贵良的晓谕下,广泛联络乡亲,以多种形式组织活动,不辞劳苦地串连发动旅港乡亲们回乡探亲、观光,接待云浮各界人士到港考察,协助乡亲们在乡间解决侨务问题,使多数乡亲深感组织同乡会的必要性,造成一呼百应之势,迅速达到组成同乡会的目的。
吴国洸在同乡总会日常工作中,经常传达家乡讯息,分享家乡发展情况,得到广泛拥戴,连任同乡总会四届董事会主席。吴国洸曾放弃香港多次的高薪聘请,曾在1984年担任广州花园酒店保安训练教官。1987年,同乡总会部分会董与云浮水电局合作,兴办拔萃鞋厂,吴国洸乃合股人之一,被其他各股东推为驻厂总经理,他携眷返回云城,效力于鞋厂的建造及投产工作,他以身作则、艰苦创业、团结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鞋厂业务蒸蒸日上。吴国洸与夫人为家乡的教育、医疗、卫生、敬老等事业捐资四万元及物质一批,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第四章:李硕芬
李硕芬,1924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泰安新围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名誉顾问,先后任董事会教育部主任、福利部主任、财务部主任、交际部主任,第六至第七届董事会副主席,曾代理同乡总会书记。
李硕芬于1924年出生于香港,后于1930年返回云浮,19473月31日年再次返回香港。李硕芬回港初期,在其兄弟的理发店当理发工,1947年报考皇家香港警察并被录用,警号为633号。1957年,李硕芬调往侦探部工作,至1984年6月退休。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退休后,李硕芬一直都是热心帮助乡亲,为在港乡亲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帮助新到港乡亲排期领取身份证,使他们能够在港安居乐业。一些在港乡亲家中办理红、白二事,都喜欢找李硕芬作参谋,李硕芬也乐意为乡亲出谋划策,是在港乡亲心目中名副其实的“二叔”。李硕芬退休后,更致力于为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献计出力,联络各方乡亲,云浮河口敬老院、河口卫生院、河口中学、红光小学等的建设,都离不开李硕芬的多方奔走,为这些项目的建设争取到在港乡亲的支持。同时,李硕芬虽然薪俸微薄,但他平时节衣缩食,在有需要时慷慨解囊,资助家乡架桥筑路等公益事业,据统计,历年来他共捐资达十万多元。
第五章:陈况祥
陈况祥,1930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下白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人之一,总会永远名誉主席,总会第一至第七届董事会副会长,兼任第七届董事会主席;1984年起,历任香港肇庆云浮各邑同乡总会副会长、云浮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是香港天康国际有限公司董事。
陈况祥于1930年出生于香港,曾因父患病,举家返回乡下,1947年再次返回香港。陈况祥先后从事过理发、汽车维修、摩托车维修、无线电设计及安装维修等行业,艰苦的岁月和经历,传统势力的压抑,造就了他踏实、深沉、朴素的性格。陈况祥不断努力,先后创办东方金属影印制品厂、天祥电业制品厂、天康国际有限公司、增城新塘石下工艺制品厂等实业,取得了事业上的骄人成就。
香港云浮同乡总会筹办期间,陈况祥积极为同乡总会注册事务多方奔走,劳心劳力;同乡总会成立以后,陈况祥一直热心会务,除经常捐资补充总会经费、支持春节联欢会活动外,还经常回会出席各种会议,参与会务管理和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陈况祥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慷慨捐资,曾为云浮中旅社捐赠旅游车一辆,并且先后为云浮中学、安塘中学、香港云浮同乡总会云浮会址、云浮英东体育馆、云安中学、云安杜鹃花生态园的建设捐资,为家乡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六章:李林兴
李林兴,1931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桐围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同乡总会董事会第一至第四届副主席、第四届代主席、第五至第六届主席。
李林兴于1949年赴港从事理发职业,经营好彩理发公司。1955年,李林兴参加理发化妆工会;1958年,李林兴在该会当核数员;1969年,李林兴任该会主席,1991年兼任书记,1969年和1979年参加内地活动。李林兴曾主持在伊丽莎白体育馆大兴发型化妆表演及为劳工子弟学校筹款等活动。
李林兴于1981年参与香港云浮同乡总会筹备工作,任筹备委员。同乡总会成立后,李林兴任该会第一至第四届副主席、第五至第六届主席,积极推动会务工作,尤其在维护香港人长远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在董事会或会员大会上发表正确意见。李林兴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兴建安塘中心小学、架设桐围自来水工程捐资,并为支持家乡的敬老、办医、扶贫、救灾等事业不遗余力。
第七章:严昌运
严昌运,1929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思劳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名誉主席,同乡总会第一至第三届副主席、第四至第七届副会长,曾任云浮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云城区侨联会名誉会长。
严昌运于1949年以前赴港就读高中,1950年回广州投考南方大学未果,遂回乡执教,1962年重返香港从事建筑搭棚业。1980年,严昌运积极参加香港云浮同乡总会筹备组建工作,被选为第一届总会副主席。严昌运积极协助主席推动会务工作,联络乡亲,组织内地观光、联谊活动,1966年起被选为总会副会长。
严昌运情怀乡梓,为家乡公益事业出钱出力、任劳任怨。思劳中学、冲坑中学、云贡小学、鸡村小学、双华小学、邓发纪念中学、云浮中学、云安中学、云浮第三中学、王明中学、腰古中学、芙蓉小学、布贯小学、黄联敬老院、云浮人民医院、云浮英东体育馆等的建设,都有严昌运的捐资。黄来捐建黄联小学时,严昌运还受黄来委托协调关系、管理工程。严昌运积极参加家乡各项联谊活动,在各社团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第八章:李钜
李钜,1926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冲边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董,同乡总会董事会第二届总务、第三至第六角副主席、第七届副会长。
李钜自幼在港读小学,日寇沦陷时回乡,1948年回港,从事过理发业,后转从商,做士多生意。1983年,李钜加入同乡总会后,积极参与总会各项活动,是总会的积极分子。李钜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及敬老事业。1990年,李钜以花甲之年,仍然担任初城建校筹委会委员,与初城的在港乡亲走家串户,为初城建校筹集资金,李钜带头捐资一万元;学校建成以后,李钜又发动在港初城乡亲建立了初城学校基金会,作为长期奖教奖学之用。
筹建河口中学和河口敬老院,李钜是筹委会委员,他和冯金、李硕芬一起在港分工负责,向乡亲筹款,他们为了筹建学校、敬老院,不辞劳苦,各方奔走,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任务。同时,李钜还为初城学校、初城街道、冲边道路、云浮中学、云安中学、英东体育馆的建设慷慨捐资。晚年的李钜,时常会出现在河口各中、小学校,为师生讲授云浮在港乡贤的事迹,勉励师生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奋斗,笔者在河口香港海员希望小学、河口中学上学时就曾听过李老先生演讲。
第九章:冯金
冯金,1923年12月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田心栈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董,同乡总会第一至第三届福利部主任、第四至第七届副主席。
冯金出身贫苦家庭,只读了几年小学,即作木器学徒,1946年赴港,在港澳之间来往做木器、床板、凳,在太古船坞做木工,又曾做过豆腐、做过地板工程等,后从事装修工程,开设永兴行。业余时间,冯金热心同乡总会联络乡情,专做为乡亲谋福利的工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支持会长、主席发展会务工作。
冯金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尤其是河口筹建中学、敬老院、卫生院,冯金与李钜、李硕芬都担负筹款工作,串联发动乡亲支持,受到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好评。冯金先后为田心小学、河口卫生院、河口中学、河口敬老院、英东体育馆等的建设捐资十万多。冯金不但出钱,而且不辞辛劳,为家乡建设筹集资金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家乡群众的称赞。在云浮市区总会联谊大楼基础建设期间,冯金也不辞辛劳,积极贡献力量。
第十章:陈国添
陈国添,1954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岔路罗石村人,1996年加入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是该会第六至第七届董事会秘书副主任,曾任云浮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陈国添于1954年生于香港,70年代中学毕业后从事制衣业,80年代创办佳业针车公司。1994年起,陈国添担任议员职务;1999年,在香港分区议会选举中,陈国添以3790得票当选而被媒体传为香港分区议会选举“票王”。由于陈国添工作出色,1997年6月29日,英国查尔斯王子亲手将“英女王荣誉奖章”颁赠给他。陈国添是香港沙田区议会博康村民选议员、沙田区议会发展及房屋委员会主席及青少年暑期活动委员会委员、沙田区博康村泰楼互助委员会主席、沙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委员、香港童军总会新界地域营地及产业委员会委员、屋宇署承建商注册事务委员会委员、沙田区体育会名誉会长及副主席。
加入同乡总会以后,陈国添更加热心为乡人服务,关心家乡建设。陈国添积极参加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捐资支持会务工作,为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第十一章:林正文、谭镜良
林正文,1935年生于香港,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扶卓村人。1986年,林正文加入香港云浮同乡总会,任该会第二届董事会康乐部主任、第三届董事会教育部主任、第四届至第七届董事会副主席,曾任云浮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先后担任深水埗大厦业主立案法团委员、民政事务署黄竹坑及赤柱分区委员、赤柱商会主席、黄大仙分区委员、大坑村居民委员会主席、南区灭罪委员会委员。
林正文在学校毕业后,跟父亲做过铁匠,当过机器厂工人和副厂长,曾经营过客运和·货运生意,后来在赤柱等区开设时装和体育用品连锁商店。加入同乡总会以后,林正文满腔热忱,积极为总会的会务发展出钱出力,为家乡公益事业慷慨捐资赠物,如先后为河口敬老院、河口卫生院、云浮天主教堂敬老院、云浮中医院等捐献物资。
谭镜良,1933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布贯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顾问,总会第一至第五届副主席、第六至第七届副会长。
谭镜良于1949年赴港读书,曾在其父开设的超然美容院理发,1954年在程振球的振昌公司做文书,曾任宜发证券公司经理,1958年在港工学院读夜校,1964年自营集邮业务,开设友联集邮公司。谭镜良是同乡总会创会会董,1980年同乡总会筹委会成员,是注册小组成员之一,同乡总会成立后在担任副主席和副会长期间,协助主席和会长为发展会务做了大量工作,经常义务为总会处理各项日常事务,任劳任怨。谭镜良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如先后为乡卫生院、安塘中学、布贯小学、布贯公路、云浮体育中心、云浮人民医院、云浮中医院等捐资捐物。
第十二章:程国祥、林嘉
程国祥,1932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马岗上呈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会员,该会永远名誉顾问、第二届董事会教育部副主任、第三至第五届董事会总务副主任、第六至第七届董事会总务主任。
程国祥先赴港从事理发,后开设豪华理发公司,在云浮开设有冠龙理发公司。作为同乡总会创会会员,程国祥支持组建同乡总会,并且从第二届起一直负责总会的总务工作,掌管总会名册、契约及策划各项事务,协助各执行部门办理执行未完成之事宜,特别是在每年的春节联欢活动中,他作为筹办人员,工作上认真细致、大方得体,为会务福利开展作出了贡献。此外,程国祥情寄家乡,先后捐资兴建总会云浮会址、云浮英东体育馆、云浮中学、马岗小学、河口中学、河口敬老院等。
林嘉,1949年8月生于香港,今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益南大田头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主席,该会第六至第七届董事会副会长,九龙总商会会员,香港嘉捷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嘉捷洋行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嘉捷旅游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嘉60年代曾在广州读书,70年代在美国半工半读,80年代开始经商,先是回内地收购土特产进行转口贸易,80年代后期成功收购了香港一间电容厂,并创办了香港嘉捷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嘉捷洋行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嘉捷旅游贸易有限公司三家公司,他一直致力发展农业,先后回乡六都、思劳、南盛、等地投资种植麻竹笋,又倡导当地农民使用高效有机肥料;进入21世纪以来,他又着力于林业的发展。大面积推广种植南抗杨,带动农民耕山致富。1993年2月加入同乡总会以后,林嘉模范履行章程,积极参加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捐助经费支持会务,并为家乡公益事业捐物捐资不遗余力,还牵线引资,大力支持家乡的建设。
第十三章:李焕霞、吴少娟
李焕霞,1949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初城村人,是香港瑞华制皮厂董事长蔡瑞干的夫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顾问,总会第五至第七届副会长,曾任云浮海外联谊会顾问,云浮旅港罗村同乡会副会长。
李焕霞1949年生于香港,英华中学毕业后,从事过护士、教师、文员、会计等职业,期间在红磡理工学院进修秘书商业信札。李焕霞与祖籍南海罗村的香港人蔡瑞干结婚后,一直协助蔡瑞干经营管理瑞华制皮厂的生意,经过夫妻二人齐心合力,生意蒸蒸日上,先后在深圳、恩平投资开设分厂,在东莞开办了胶鞋制品厂,投资在饮食业上,是香港、九龙多家酒楼的股东。1991年加入同乡总会以来,李焕霞时刻关心该会的会务发展,经常联络会董、会员,共商总会发展大计,积极参加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捐资支持总会,并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先后为总会云浮会址、云城区侨办、云安中学、云城区政协办公楼等捐资,还与其兄李国泉多次为河口敬老院、初城学校捐资,为支持家乡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吴少娟,1934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城北西塘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主席,总会董事会第一至第三届妇女部主任、第四至第五届副会长。
吴少娟于1959年赴港工作,结婚后随丈夫吴炳(恩平人)经商,1980年与丈夫一起加入香港云浮同乡总会,筹办云浮同乡总会会址时,伉俪同捐二万元,1989年再捐一万元,在会务工作上,她积极参与,大力发展会务。吴少娟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与丈夫吴炳一起捐资五万多元。
第十四章:陈翰池
陈翰池(1879——1957),又名陈成,今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冲坑村人。陈翰池少年家贫,只读了两年书就辍学,16岁到佛山做锯木工人,由于诚实、聪颖、好学,受到老板赏识,当了五年工人后,老板支持他在禄步办起友和桂皮庄,专门经营桂皮生意。在陈翰池的苦心经营下,生意蒸蒸日上,业务不断扩大,先后创办和经营梧州公栈桂皮庄、梧州志成锯木厂、广州泰兴和机械锯木厂、香港志成机械锯木厂、澳门谦源炮竹厂、肇庆新街万和隆日杂商店、粤桂港澳万和隆运运输公司、安达运监公司等实业,成为当时云浮县最有名的实业家。
有所成就后的陈翰池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38年投资家乡兴修东、西水利工程,解决冲坑一带十一条自然村两千多亩受旱农田的灌溉问题,同年,捐资修建了冲坑至古律的新桥、冲坑往白诸的河伯桥、冲坑通大湾的头播河桥等三座桥,还捐资兴建了思劳往腰古墟途中的金岗岭茶亭。陈翰池更加热心家乡的办学教育事业,1942年为云浮中学捐建教室一间,1943年捐建云浮西山中学(今属阳春)教室一间,捐建腰古蓉华中学教室一间,1946年牵头在家乡冲坑办学,组成建校筹委会和校董会,担任董事长,经三年努力于1948年建成占地十一亩的冲坑学校新校舍(崇学堂),该校有八个教室、一座教室宿舍和一座西式礼堂,全校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陈翰池每年捐献稻谷5000斤作为学校奖学基金,实现学生入学不收费,并向学校捐赠图书一万册。1957年,陈翰池病逝于香港,享寿七十九岁。
第十五章:陈又山
陈又山(1878——1980),字又山,别名瑞山,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石头地村人。陈又山少年时在县城书院读书,后在广州广雅书院毕业,民国初年任云浮县劝学所所长,1924年至1927年间任国民革命军萧秉良师的旅长。
1929年秋,陈又山获悉土匪围攻安塘红营迳口、抢掠民财,立即在县城借调驻军一个连的兵力,亲自带领围剿土匪,打伤匪徒数十人,枪毙被擒匪首、匪徒十多人。1932年,陈又山创办大兴股份公司,开采南乡大石山的石头,年产两万吨,还铺设运输小铁轨三公里,用手推矿车把石头运至西江黄湾码头上船。1940年初,陈又山牵头组织董事会筹建腰古蓉华中学,学校建成后任名誉校长,同时,与张子才等人组织云中学校新校舍筹建委员会,在春岗山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完全中学。1947年4月,陈又山任重建腰古新江民众医院董事长,重建被日军军机炸毁的医务所、病房、殓房、饭堂、厨房、治疗室等一系列设施,同时在南山河降水口创办实业。陈又山还先后出任县奖学基金会主任、宾兴善善堂董事长和县修志馆馆长等职。1948年夏末秋初,陈又山举家移居香港,在香港元朗青山道创办一个以养鸡为主的农场。1980年,陈又山在香港病逝,享寿一百零三岁。
陈又山之子陈崇范(1908——1998),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抗战期间担任第七战区中将兵站总监,1947年11月21日任少将军衔,同年退役,1948年赴港,经营红水桥农场,1998年在香港病逝,享寿九十一岁。
图源:网络
资料:《云浮同乡总会会志》
江门市是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之一,不属广州。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a href="http://jsjjiangmengovcn/typenewsaspid=541" target="_blank">http://jsjjiangmengovcn/typenewsaspid=541</a>
1 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二胎以上子女及有配偶又与他人生育的,按超生处理。(参阅第第四十八条):
2 社会抚养费罚款标准(参阅第五十三条):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额三倍以上六倍以下
3 江门2008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为17196元,按3-6倍计算,需缴纳的社会抚养费为:5-10万(通常按最低标准收费)。
4 由于社会抚养费罚款标准是近地均收入来计算的,既是非婚生的可以到山区农村地区找人入户,则5000元可以了。
潮汕春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年)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年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年,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年,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 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六、掼春(挑礼盒)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桩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春节里,鞭炮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七、家庭赌博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
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赌博,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天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赌博时的紧张和担心。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习。
八、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宇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十、吃七宝羹。
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食“七宝羹”,它是采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羹,以此来取吉兆,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并说“七宝羹”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1]
十一、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王若飞、秦邦宪(博古)、李秀文、邓发、黄齐生、李少华、黄晓庄、赵登俊、魏万吉、叶扬眉。
1、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青年时代,王若飞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
1923年由法国***党员转为中国***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并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
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秦邦宪(博古)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中国***早期***之一、中国***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博古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
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过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后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全党普及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4月8日,博古、王若飞等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3、李秀文
李秀文(1907—1946),广东省东莞长安镇人。1925年与叶挺结婚,1946年4月8日,李秀文与叶挺在由重庆乘机飞往延安途中,在山西黑茶山地区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9岁。
4、邓发
邓发(1906年3月7日-1946年4月8日),原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前期***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 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和东征战役。
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后任闽粤赣边特委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
长征中任纵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运委员会书记。
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45年9月代表解放区职工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
1946年4月8日,同博古、叶挺、黄齐生等人一同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吕梁市兴县黑茶山遇难。享年四十岁。
5、黄齐生
黄齐生,即黄禄祥(1879年—1946年4月8日),近代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后任四川歇马乡村建设育才学院文史教授,壁山正则艺专文史教授;多方奔走,从狱中营救出我党***王若飞(黄齐生是其舅父),并随赴解放区考察,在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1946年4月8日,与叶挺、王若飞、秦邦宪返回延安时,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飞机失事中不幸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6、李少华
李少华同志(1917年-1946年4月8日),四川省苍溪县人,中共党员,民国二十二年在家乡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46年4月8日,李少华乘坐的飞机在黑茶山失事,年仅29岁。
7、黄晓庄
黄晓庄,青年音乐家,系黄齐生之孙。1946年4月8日,在重庆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中共代表、中央委员王若飞、秦邦宪,回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请示,机上还有黄齐生之孙黄晓庄,因为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机上人员不幸全部殉难。
——黑茶山空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