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原始群婚阶段
中国近现代学者研究上古时代的婚姻制度时,基本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作为他们重要理论来源的摩尔根的影响。马克思在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最古是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中国学者一般也认同这个观点,认为两性关系应该带有刚从猿类脱胎过来的习惯,以小群体方式生活,无所谓婚姻家庭,有着毫无节制的性交关系,处于杂乱无序的群婚状态之中。当然,所有这些观点都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人类是从猿转变过来的。
中国古代学者无从知道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但某些记载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游,乃是男女两性间的自由结合,媒,乃是婚姻的中介人角色,聘,则是两性结合所经过的社会程序。根据类似的表述,学者们推测说:原始群婚之早期阶段,兄弟姐妹、上下辈之间的婚配是毫无限制的。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想象。<吕氏春秋>云: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管子君巨篇>也云: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这一点,在神话故事里也有踪迹可寻。有人说,夏娃是从亚当身上抽出的肋骨所成,那么,亚当与夏娃应该也是上下辈关系。同时,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还与其母合伙生了四子,应该也是远古时期上下辈无序的一种记忆遗留。
其二:血缘婚
它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制度类型,也叫班辈婚,兄妹婚。恩格斯说: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辈份来划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的,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伏羲、女娲传说。他们本是兄妹俩个,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人类遭遇灭顶之灾,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为延续人类种族,兄妹两个不得不结合。这一神话在唐朝李冗的<独异志>里有完整的描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象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这个传说,交待不出伏羲女娲是怎么来的),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也不知是妹妹害羞,还是后世说故事的人害羞,仰或是说故事的人替 妹妹害羞,总之,妹妹用扇子盖住了脸)。
伏羲、女娲的兄妹婚,汉代画像中也有所反映,二人皆人首蛇身,缠在一起。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墓出土,墓门东侧支柱顶上有燧人氏、伏羲、女娲三人合抱图。燧人氏是伏羲、女娲的爹,学者郑慧生先生认为,燧人是第三者,呵呵,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恰好反映了原始群婚上下无序的特征。而山东费县南武阳东厥画像,燧人端坐中间,两手扶着伏羲、女娲,只玉成二人,自己不再申办奥运-重在掺乎了。南阳画像石中也有发现,伏羲、女娲站在燧人的肩膀头上,应该是燧人退出的意思。总之,伏羲、女娲的故事是原始群婚向班辈婚的过渡。
东汉梁武祠石室里,有这样一幅画像:伏羲、女娲蛇尾相交,两人上方,尚有两小儿,也在相交,他们应该是伏羲、女娲的后代。同时,伏羲下方一男子正在扯伏羲的袖子,女娲下方一女子也在扯女娲的裙子。形象地反映了班辈婚的特征:同辈通婚,而且,同辈之间,不分你我。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共妻共夫。曾有人戏问: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这没错;亚当和夏娃成亲,这也没错,但是,亚当和夏娃的亲家是谁?对啊,诸位有兴趣,就研究一下。
其三:抢亲婚
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制作为补充。女子在古代,可能也是被视作财产的,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抢去。按现在的眼光看,抢亲肯定是不文明的,但是学者们认为,可不能小看这一抢,这一抢,抢出了文明,抢出了优生优育。看看自己内部人生出来的畸形、弱智婴儿,再看看抢来的女子生出来的白胖孩子,古人终于悟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直到如今,偏僻的乡下仍有同姓不婚的所谓族规。
《易经》爻辞里有一段,被学者认为是反映抢亲现象的。云: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翻译过来即是:一群人乘马飞速而来,不是来抢财产的,是来抢亲婚配的呀。还有一段: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也被学者认为是抢亲过后的情形:抢亲的人骑着马儿飞速而去,山路上留下一串可怜的哭声。
有学者认为,中国旧制婚俗里,仍有抢亲的遗留。比如男方迎娶女方,女方要蒙红盖头,据说原始意思是为了防止女子半路伺机出逃,或者,妨止她们记下回家的路。这一手,跟土匪绑人,用黑布蒙其眼一个道理。学者们这样一推测,叫我看来,婚姻仪式里好多勾当都象抢亲了,比如,乡下迎亲仪式中,前有火铳开路,紧随其后的是十几个半大小子,手举各色小旗招摇,新郎身后更有众多的弟侄等青壮年护卫,咋看咋觉得象抢。而女人臂弯上所戴手镯,我们不妨把它想象成手铐。至于某些山区的哭嫁习俗,更是让人怀疑,新娘子是被人抢走的。到后来,抢亲成为一种仪式。广西云南傈僳族,娶亲时,双方约好地点,抢那么一番。男方结伴持刀,女方假装呼救,女伴亲属佯救,男方扔钱财,女方亲属拾钱归。这个,估计就是现在乡下迎亲时,新郞所扔的红包。至于河南西南的某些落后山区,直到解放前,仍有抢寡妇的习俗。这可是真的抢,没有事先的约定,谁抢到手算谁的。而寡妇也不是那么好抢的,她们也有武器,那就是月经裤头,月经带之类的,中国社会看不起女人,认为这些东西比较晦气,所以,这些东西是寡妇们保护自己的最佳生化武器。鸦片战争时,广州将军杨芳也用这一手对付过英国侵略者,只是效用不大。
还有好事者,证明《关睢》也是首抢亲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想媳妇想得晚上睡不着,怎么办?王振择先生说,那就只好抢啦。李长之在自己的<诗经试译>中如此解释:好逑,等于配偶,逑,即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冤家。冤家,仇逑,不是抢亲又是什么?
另从辞源的角度,有人开玩笑,说,婚,就是人发昏后的一种行为。但<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娶妇以昏时。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者马上据此断定:天黑才敢结婚,肯定是抢婚了。否则,为什么不放在白天呢?
其四:族外婚
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的一个标志。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学者想像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把本族女子嫁给外族。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如“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与赤龙合婚生尧”、“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等等,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族外婚,又称普那路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保留有班辈婚的习惯,兄弟共妻,姐妹共夫。孩子,称所有的男人为父亲,称所有的女人为母亲。比如,商代仍保留有上古时代的称谓习惯,商代卜辞中,武丁称他的父亲为父甲、父乙(这个才是武丁的生父)、父丙、父丁、父戊,是为多父;称他的母亲为母甲、母丙、母庚(这个才是他的生母),现代社会,许昌地区的称谓也值得研究,称父亲为爹,父亲之兄为大爹,父亲之弟为小爹。总之,很有意思。而中国旧的婚俗,兄终弟及,姐死妹继,甚至姐妹二人同嫁一人,比如尧女,娥皇女英同嫁舜,大周后小周后同嫁李煜,从上古到新中国新婚姻法执行之前,这些旧俗也一直被社会道义所认可。前几年流行的一个民歌,大坂城的姑娘,歌词里有一句我始终不明白: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你说新娘子为什么要带着妹妹来呢?现在我才明白,估计是妹妹是陪嫁的,实乃班辈婚遗留。刘心武做《人民日报》总编时,刊发一篇小说,《伸出你的舌苔或者空空荡荡》,里面也触及了西藏地区的这种民族风情,遭到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大学生的抗议,导致刘心武下岗。总之,不管是做学术,还是做文学艺术,都得讲政治。否则,政治找你的事儿。
这里想说些多余的话,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春秋以后,“天神感应”说也不再有市场。可是到了西汉,人们为了拍刘邦的马屁,不惜给刘邦他爹戴个大绿帽:刘媪刘大妈在山坡上睡觉,龙附其身,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嗨,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一手,自污! 族外婚还有一些变种,比如有关女儿国、丈夫国的故事。1981年<哈尔滨日报>报道,南美洲巴西边界,有一个女儿国,全国没一个男人。每年到一定的日期,从另一个哈姆诺族过来一批男人,和她们配合成婚。男子离去后,女方生子。来年再相会,女孩子被留下,男孩子被抱走。另,我国古文献有关记载也比较多,<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女子之国。<三国志><后汉书>等载: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但这个解决不了生男咋办的问题,所以郭璞注<山海经>,云: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至于<西游记>里,大家都知道老猪同志进了女儿国,喝了人家女儿河里的水,怀了胎,最后又做了人流。至于丈夫国,<山海经>与<淮南子>都提及过,既然女儿国都是自力更生,自己生孩子,那丈夫国怎么解决子嗣问题呢?<太平御览>卷361引<玄中记>:丈夫民,殷帝大戊使王英采药于西王母,至此绝粮,不能进,乃食木实,衣以木皮,终身无妻,产子二人,从背肋间出(我估计跟金蝉脱壳差不多),产子二人,其父则死,是为丈夫民,去玉门二万里。这些天方讲夜谭式的故事,应该是族外婚的变种吧。
其五:对偶婚
马克思说:在普那路亚家族制下,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同居生活的事实,而这是社会状况的诸条件引起的,每个男子在其若干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因而有了向对偶婚过渡的倾向。
这个我信,人是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他(她)在众多可能的对象中,会有所偏好,有所选择。选择的结果,便是对偶婚的产生,它是普那路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式。
对偶婚分两个阶段或两种方式,第一,望门居制,据说大禹和涂山氏就是这样搞的;第二,居妇家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易洛魁人。
其六:一夫一妻制
有10可能是女主,2个确定是女主
莫倾城(女主)
楚国第一美女,秦问天的第一位妻子,温柔美丽,炼丹天赋极佳,拥有七窍玲珑心,六阶炼丹师,被药皇收为弟子,成为药皇谷圣女,现实力仙台境三重。已和主角成婚,现在位于长青仙国。
青儿(女主)
和主角的邂逅是在仙池宫,青魅仙子的弟子,拥有不弱于莫倾城的美貌,问天成为苍王传人之后负责保护问天,为人单纯,在问天因倾城施展妖神祭变成云中大鹏鸟后,为让问天变为人形求助于家族,为问天讨到大涅仙法,实为仙域一方巨擎长青大帝之女,封号长青公主。秦问天的第二位妻子。姬帝之徒,登仙榜排名第五,天生仙王体质,空间体质。秦门成员。现实力中阶仙王境。
白晴
楚国白家之人,因为父亲背叛秦问天而脱离白家,因出众的天赋加入了幽州城玄阴殿,白家与问天的恩怨了结后原谅了父亲并将他们接到了玄阴殿,在天命榜之争中主动承受问天攻击以求问天原谅白家,后进入大夏皇陵得到乱天魔皇的传承,为救凡乐众人被困绝地魔像崖,在魔像崖得到裁决传承,加入万魔岛成为裁决女祭司,以仙王境界就被封为裁决大祭司。后进入天道圣院修行。现实力为初阶魔王境,喜欢秦问天。
北冥幽皇
来自青玄仙域北方北冥仙朝公主,和秦问天同随往上界天的太古仙域。现实力中阶仙帝境,喜欢秦问天。
夜千羽
长生界离火宫境内倚天城大势力之一的千羽宫宫主,倚天城第一美女。实为曾经的传奇大盗夜帝之女。盗寇首领,曾在攻击贺兰帝君控制下的一座矿脉时遇见秦问天并将其带走培养。现因救问天而被离火宫囚禁。实力顶级仙帝,喜欢秦问天。
紫晴轩
与问天同为天符界弟子且参加东圣仙门仙宴试炼任务。但试炼失败,仅排名第六。之后与问天一起启程前往古帝之城,现实力仙台境,秦门成员,进入天道圣院修行。问天的师妹。
南凰云曦
南凰氏南凰女帝之后,南凰氏新一代传承圣女,古凤血脉,实力强大,现实力为中阶仙王境,古帝之城登仙榜第三,后加入秦门,问天的至交好友,喜欢问天。进入天道圣院修行,现在位于古帝之城。
贺兰明月
荷兰帝君之女,平时为人骄傲放纵,秦问天跟北冥幽皇最初降临之地即为明月的领城。后问天加入盗寇等等种种事情皆因她起。最后被问天灭杀在贺兰帝宫中,实力仙王境。
云梦怡
千年前的天钰公主的后人,问天在死鬼老爹的记忆碎片中发现云梦怡与死鬼老爹当初从大夏王朝带出去的人相似,在望天碑止步于第二十六阶,天命榜第十,进入大夏皇陵得到大夏古皇传承,后参加仙武界试炼,现实力天象境。
若欢
秦问天的师姐,容貌美丽,妩媚动人,帝星学院弟子,现实力天象境。
秦瑶
秦问天的义姐,非常美丽,现实力天象境。
林仙儿
望仙楼弟子,皇极圣域第一美女,拥有不下于倾城的外貌,喜欢秦问天。
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1、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读古书时,常见古人对婚礼的描述,虽说自西周以降,古人婚礼基本形成定式,如《仪礼》中专有“士昏礼”,《礼记》也专辟“昏义”一章,但由于中国社会的变迁,加之不同民族的不断融合,民间婚俗的差异其实一直存在。
2、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就有这样的记载:“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卢,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青布幔”云云固与汉人传统的婚屋不同,其仪式也与汉人传统大异其趣。
3、《礼记昏义》载亲迎之礼云:“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从《酉阳杂俎》的记载看,似乎北朝的婚礼中,交拜的仪式在女方家门外即告完成,其后的迎妇仪式,更多的是原始社会抢亲的遗迹。这一点从其后“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中可以得到印证。“拜阁”大概就是婚后婿携妇回门(回岳父母家)之义,此日,妇家亲朋杖打婿,义在泄愤。
4、《礼记》所载,婚姻之事,前已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诸环节,结婚日,子承父命往迎妇,妇之父(主人)筵几于庙(祖庙)以告祖并拜迎准婿于门外,婿执雁(如今日鸡)入,“执雁”,王船山先生说是“摄大夫之盛礼也”,可见隆重,至于“再拜奠雁”,表示婚约受之父母,当然不会如原始时代之抢婚。迎新妇出门上车后,准婿需先亲驾车并“御轮三周”,即让车轮转三圈。据王船山先生说,“轮三周”的距离约为五丈六尺四寸。然后男方先行回家在门外迎候,然后便是行合卺(剖瓠而各用其一)之礼。
5、由上引材料可知,至迟至北朝时,野蛮时代的婚俗,至少在仪式上仍存,以至于有时,“杖打婿至有大委顿者”,听之骇然。
到了唐代,“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霍。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躏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霍枳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见《酉阳杂俎》)于北朝时又不同,与《礼记》所规也大有差异。
6、古礼婚姻成礼要复杂些,《礼记·曾子问》说:“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诸侯嫁女,亦有致女之礼,于三月之后,遣大夫操礼而往,见《公羊》成公九年。何《注》说:“必三月者,取一时,足以别贞信。”然则古代的婚礼,是要在结婚三个月之后,才算真正成立的。若在三月之内分离,照礼意,还只算婚姻未完全成立,算不得离婚。由此可见,婚礼一直在变化。
其实,传说成书于西周的《仪礼》所载之“士昏礼”也还算不得太古老,在远古时,婚嫁简直就算不得喜事,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后代一直将昏仪列阴礼的缘故。古时迎亲只能在夜里,车马服饰都必须是黑色。所以结婚的婚写作“昏”,必须在日头落下才可行礼。
7、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古人有“昏事不贺,人之序也”的说法,可见其来有自。到了周时,这种情况已有改变,“士昏礼”被列入“五礼”中的嘉礼,到了汉朝,皇帝竟要下诏书,禁止民间嫁娶备酒食相贺了。
8、到了唐代,“婚礼,纳采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予婚礼以许多美好的象征,皆表现与远古时代的意趣已完全不一样了。
扩展内容:古代婚礼的礼仪顺序:
1、议婚: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以雁作为礼物,叫做纳采。所派遣的执雁,向女家父母请问女子之名,叫做问名,这时女家要设酒进行款待。
2、纳吉:男家得知女子之名,即进行占卜,看婚姻是否吉利。获得吉兆,要告知女家,仍用雁作礼物,叫做纳吉。
3、订婚约:男家要送给女家束帛,鹿皮(两张)等礼物,叫做纳薇。最后,,男家再用雁向女家请问合婚日期,叫做请期。
4、迎亲:到了婚期,新郎亲往迎接新娘,乘黑漆的车,前面有人执烛前导,后面有两辆从车。到女家,新娘已打扮好,立在房中。新娘之父迎于门外,把新郎接进家中。这时男方仍有雁给女方,新郎行礼而出,新娘随行,她的父母不送出。新郎亲自驾车,请新娘上车,然后由专门的驾车人代替新郎赶车上路。新郎便乘上自己的车,先到自己家门外等候。
5、礼成:新娘到达,由新郎接进家门,设宴共食。宴后,新郎,新娘脱去礼服。新郎入室,亲手摘下新娘的缨饰,这时撤出室内的烛,婚礼遂告完成。
参考资料:
婚礼(人生仪礼之一)_
六礼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