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行为叫什么

这种行为叫什么,第1张

在心理学上,这可以称之为:白日梦

当然这不是真正的梦而是一个名称而已

白日梦产生的原因及评价

1、疾病因素。

2、流程单调重复、枯燥。

3、对当前所做事情不感兴趣。

4、正在从事的活动不需要太多的脑力支持。如果这时候没有明确目标,脑力资源可以释放,形成白日梦。如走路、因病卧床等。

5、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书籍、影视等。或者一些能引起情绪大幅波动的事情,如批评、受欺负、恋人或家庭成员的矛盾等。

6、自身修养。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对学习工作生活的规划能力与白日梦频率成反比。

7、对社会或生活的不满。

8、药物影响。

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白日梦的危害。认为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研究发现。白日梦是人的本能的休息和放松机制。这就是说,白日梦是健康的、安全的,不需要担忧,更不必有意抑制。

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白日梦的大量出现更是正常的。

只有在白日梦严重干扰日常实际生活时,才需要寻求治疗。但这种现象在因白日梦而咨询的患者的少数。而要消除白日梦,抑制并不是推荐的方法。只需要提高生活的丰富性,离开单调枯燥的流程,就可以改善。注意力转移训练也是很好的办法。至于真正成为疾患的白日梦,往往都有幻觉的出现。这时必须检查排除有无精神药物(包括毒品)的影响,鉴别是否存在癔病或精神分裂症的其它症状。

据9月14日《大公报》报道,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称,科学家发现偶尔做“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在心理学家看来,白日梦就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如在工作间歇,幻想自己中了大奖,或正在向往已久的某地旅游。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当研究对象做白日梦时,他们的脑部看似“正在休息 ”,实际上却相当活跃。亚特兰大松河心理治疗协会的心理医生魏斯也表示,导向正确的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因此他有时会用这一方法诱导心理疾病患者走出眼前困境。

从心理学角度看,白日梦对心理健康究竟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激发潜能。幻想的题材多为个人关心的事情,由于不受传统思维形式限制,往往会迸发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案。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说:“想象力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时,‘白日梦’能为你提供答案”。在经典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常常见到幻想的影子,文豪巴尔扎克就常与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作曲家勃拉姆斯也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当他冥想时,乐思才会不间断地从脑海中跳出。

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言谈举止大都中规中矩,心理学称此现象为“人格面具”。而幻想往往超越现实,伴有一定的欣快感,让人们的心绪变得更宽广。当人们沉浸其中时,现实世界变得很遥远,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梦幻般的陶醉状态。

改变自己的机会。幻想能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审视自己。在清醒意识层面,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抽象的、概括的,观察事物也有选择性。而在幻想中,我们对内心的体察要细致全面得多。另外,平时由于受自尊、面子的影响,人常常会欺骗自己,但在幻想中却会直面现实。因此幻想可以提供一个全方位看待自己心理、人格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幻想的提示,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行为方法。

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如果我们把大把时间都用来幻想,并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则显然是心理障碍的表现了。所以,我们还应面对现实,把幻想作为辅助手段,发挥其积极作用。

这是一场延续了二十余年的灭门之事,犯罪嫌疑人雷某畏罪潜逃二十六年以后,终于落入法网,此案终于得以昭雪。此案的成功告破,也意味着曾轰动一时。起初只是最简单不过的口角之争,却逐步演化为犯罪行为,仅仅因为邻里之间的纠纷便引发了两个家庭彻底的悲剧。

一、事情的经过。

这件事情还要追溯到1994年,家住在云南宣威市普立乡支戛村的雷某益和妻子,一如往常去地里干农活。忙活了一整天,见天色渐晚,雷某益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吃饭。这时候听到有人在远处喊:雷某益,你母亲跟雷某松家又吵起来了,你快回去看看!

听到这样的话之后,雷某益立刻放下手中的东西匆匆忙忙往家里跑,而回到家中之后,看到母亲躺在门前的地上。经过雷某益地仔细询问之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1、雷某益之母与雷某松争吵的原因。

母亲和对方争吵的原因在于,家里的大树不知道被什么人盗伐了,而邻居雷某松家里却堆着一些新鲜加工出来的木板。因此,雷某益的母亲严重怀疑自家被偷伐的树就是被邻居家给偷走的,一时气不过,便去雷某松家询问。

但是在询问过程中,雷某松概不承认,双方便发生了争吵,言辞激烈之余便动起了手,母亲还被晏某揪发并且拖到了外面地上,完全不在意对母亲的伤害。

母亲一边哭诉一边痛骂不讲理的强盗邻居,看到自己年迈的老母亲被别人这样殴打在地,再加上自己家里前些天也丢失了很多的东西,也怀疑是对方偷的,雷某益顿时冒了一股火,怒火中烧之余便来到雷某松家门前。

2、抡起斧头击倒雷某松的妻子晏某。

雷某益一脚踹开了门,还没等自己质问对方的偷窃行为,雷某松的妻子晏某便直接破口大骂。这让本就在气头上的雷某益更是怒火中烧,顺手抄起了雷某松门口放着的斧头,直接砍向了晏某的头。斧头锋利的程度不容小觑,再加上雷某益力气很大,晏某直接倒在血泊之中。

砍完晏某之后的雷某还没有消气,杀红了眼的他,跑到门外抱了一捆玉米杆进屋,放到雷某松家堆放木板的地方进行点火焚烧。熊熊大火顿时点亮了漆黑的夜色,火光倒影出现在了雷某益充满血色的双眼。

3、再次抡起斧头,击倒雷某松。

而正当雷某益准备离开时,却被雷某松和弟弟雷某举堵在了门口。雷某松看到乱成一团的家,深感震惊,直接拿起手中的捕猎工具,抵住雷某益的脑门,质问他做了什么。雷某益也没有解释,就这样死死地盯着对方,似乎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因为很慌乱,所以导致雷某松手中的工具没有打响,这也就意味着自己将面临血光之灾。雷某益看着无可奈何的雷某松,再次抄起了刚刚杀过人的斧头,迎面朝雷某松的头就是三下,雷某松应声倒地。

4、最后抡起斧子,然后击倒了雷某举。

雷某举看到情况不妙,为了保命转身撒腿就跑。但目击了一切的他,又怎么能逃脱杀红眼的雷某益。雷某益追上了他,朝着雷某举的头部就是一斧子。

最后雷某举也倒下了,三条鲜活的生命就在火光之中离开了人世。这时,雷某益点的火已经烧了起来,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的雷某益,站在火光前,看着自己满手的鲜血,还有雷某松等人的尸体,愣了一会儿,回过神来便赶紧扔下斧头逃跑,消失在了一片夜色之中。

二、雷某益潜逃消失。

事发现场的情况太过惨烈,大火烧得满天通亮,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臭味。当时,很多人被这一惨状吓得都不敢出门,最后雷某松家的房子全没了,只剩下空壳。而被斧头击中的雷家三人也在失血过度中,没有了生命气息。

这一事情发生之后,宣威市立刻展开了侦查工作。但是二十多年前的侦查条件不比现在,再加上大火的原因,现场没有留下什么线索,而雷某益逃跑之后就像人间消失一般,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甚至没有回来见自己的老母亲一面,就这样不见了踪影。

三、追捕攻坚战。

办案民警也无可奈何,侦查多年也始终没能找到他的藏身之处。即使时光蹉跎,也没能熄灭办案民警的一腔热血,为了追寻找嫌疑人,民警在调查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案件拖得久远,办案的人员也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是新上任的工作人员总是会继续认真地摸排、梳理这一命案所留下的种种线索,还有其他老同事的极力协助,试图还原案件的始末。

普立派出所的民警每年都会到雷某益家进行走访规劝,希望能抓住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与此同时,办案民警还先后辗转贵州、四川、重庆、河南等多个省市进行调查。即便要跋山涉水,路途艰苦,但始终没有放弃对雷某益的抓捕。

2020年开展了积案的攻坚行动,这个雷家灭门案便被陈列为重点攻坚对象。宣威市公安局重新梳理案件卷宗,仔细采集了关于雷某家庭的相关信息,并上报给了上级公安局,希望能够得到重视并一举攻破。

十一月初,宣威市公安局突然接到了曲靖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通报。发现贵州省盘州市松河乡的贺某兴与雷某益的相貌高度相似,疑似为追捕目标。宣威市公安局立刻前往该地,对贺某兴的情况进行暗地走访调查,以免打草惊蛇。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贺某兴的出生时间和地点均无法核实,无人知道他的身世来历。警方暗喜,没有身份来历的嫌疑人,就是雷某益的可能性极高。

随后,宣威市公安局命案攻坚小组,再次前往盘州市松河乡开展工作,围绕着贺某兴展开严密地调查工作。并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之下,锁定了贺某兴,并初步确认贺某兴和雷某益就是同一人。当晚,潜伏已久的民警抓住时机,将雷某益当场成功抓获。

四、雷某益阐述这些年以来,自己的生存情况。

经过审讯,雷某益对自己的行为。据雷某口述,在案发后,雷某益匆忙之中,慌不择路,辗转到了贵州、内蒙古、山西等地。由于惧怕警方的追捕,每到一处都不敢久居,基本上都是在偏僻矿山上做苦力、打短工。如果有人怀疑身份或是要登记身份证件时,便匆匆逃往下一个地方。这么多年来,也没能得一时安宁。

但人心总是肉长的,雷某益也会经常思念家乡和遥远的亲人,但总是不敢回去看望他们。他曾在2001年偷偷乘火车逃回云南,化名贺某兴,在昆明一家摩托车修理店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勉强生活。

在逃亡的这二十余年,他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家,连自己老家地址,自己的年龄以及父母的年纪都记不得了。如果自己回去,又怕连累到家人,也担心自己被捕。

这么多年来,那一晚的命案,始终缠绕着他,每当夜晚之时,他的眼底不禁浮现出了拎着斧子的自己,满身的鲜血,在熊熊烈火之中,屠戮着雷某松全家,如同恶魔降世,他对这份恐惧始终魂牵梦绕,逃亡期间就没有做过一个好梦,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在世上活着。

五、雷某益落网,他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雷某益被押解回宣威之后,雷某益仰头长叹:这提心吊胆的日子终于到头了,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他谈到,自己的脑中,无时无刻不循环着那一晚的所作所为。身体虽然自由,但灵魂在已经被禁锢在那个火光漫天的小院,一遍遍承受着焚烧的痛苦。

虽然现在自己被捕,但是却也放下了心中的一块石头,不管接下来要面对什么样的处罚,都远远好过这持续二十多年的心灵折磨。

而在这场纠纷中,究竟孰对孰错?似乎并没有最后的赢家。如果时间可以逆流,回溯到26年前,雷某益表示不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不管是他自己的行为,还是邻居的行为,都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靠自己的意愿做事。

虽然邻居行为不当,但是雷某益触犯了法律。事后潜逃的他,终究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他的只有法律地裁决。现在这一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俗话说得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之后,即便逃亡天涯海角,也依旧逃不了法律的制裁。

六、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人活在世上,不能被非理性因素主宰自己的行为,做人做事都要过脑子,不能被感性思维占据了主导。一时冲动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伤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难逃其咎。面对事情,务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忌做出不好之事,最后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彝族的资料,彝族的资料! 1、彝族源起与称谓

彝族自称“诺泼”、“诺苏泼”。汉晋文献中称“夷”,唐代称“东爨蛮”,宋以后称“乌蛮”或“夷”。元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其后又称“倮倮”或“倮夷”。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最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在盘县淤泥河一带彝族老人中,有将“罗罗”说成“撸罗”,意为龙虎。“罗罗”还有“卢鹿”、“倮倮”等别译。由于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有封建文人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极伤民族感情。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 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各地区各支系彝族的统一名称。

盘县境内的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汉、三国之际,彝族便是贵州西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贵州彝族先民,有的学者认为是夜郎“夷族系统”的夷人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彝文古籍记载,东汉后期,彝族先人笃慕俄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世称“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赛、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子孙又繁衍为六个系,分别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认为,市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的后裔。早期入住的彝族先民少,被当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

盘县境内彝族现有龙陇姬安陆(卢、禄),班沙高李武、唐谢王张管、余恭姚石胡、毛顾甘赵杜、柳苏兰支普、万车尹周金、海田杨黄刘、耿董毕邓等40余个姓

2、彝族人口与分布

盘县境内彝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1992年撤区并乡以前,其聚居区主要有9个彝族乡,分别为:坪地彝族乡 、四格彝族乡 、松河彝族乡 、鸡场坪彝族乡 、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 、保基苗族彝族乡 、淤泥彝族乡 、 普古彝族苗族乡、马场彝族苗族乡、彝族人口96101人,另外,板桥镇、玛依镇、滑石乡、羊场乡彝族村寨也较多。

(二)民俗

1、婚俗

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四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

提亲。彝族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或经介绍相识后,常相约到野外对歌(译音称“曲谷”)或单独幽会互吐爱恋之情。直到谈婚论嫁,彼此对婚事都无异议后,男方的父母就要请介绍人到女方家试探。介绍人几经试探,觉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于是准备好酒、燕麦炒面等与介绍人一同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父母包办者,首次提亲女方父母不受礼,介绍人须三番五次上门,费尽口舌,方得允诺。盘县坪地乡一带还有所谓“投石落地,一言为定”习俗,即丢个石头看到落地,表示答应亲事。

定亲。由男方家择定吉日,介绍人领着男方及其父亲、叔、伯等,带一升燕麦炒面、两瓶酒和两段布(给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吃订亲酒。是时,女方家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象征阴阳相配)宴客,并邀族中长辈陪席。席间由主人分雌雄鸡头、鸡翅、鸡腿等,按宾主分食。饭后主人将宾主吃剩下的鸡骨进行仔细占卜,分析判断婚姻的吉福。然后将四支鸡卦(鸡股骨)雌雄搭配成对,用五色彩线捆扎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订婚凭证。

择日。两家经过反复协商同意后,由男方家择定送财礼的吉日。到时,介绍人带领男方及其至亲叔伯等(人数必须为双数),携带商定好的钱物、婚嫁吉日帖(结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杀鸡宰羊招待,并请族人至亲>>

关于彝族的资料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一)历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历史,说法很多,迄今无定论,传说有毕阿史拉则(1500年前)在大森林听神鸟传经记写毕摩经书一事。据彝族谱系,毕阿史则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县人,凉山解放后仍有石砌经库,(“文革”中被毁),其可推至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明清时代已相当发展,现在遗存的许多彝文碑刻,经典抄本,都是这段时间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各地的彝文总数在万字左右,但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统一的彝文规范方案,简化统一的819个单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彝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并有彝文记录的是从史诗《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话。史诗叙述了宇宙的变化,人类的起源,祖先的迁徙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故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以磅礴的气势,生动的形象,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乐

彝族音乐丰富多彩,歌曲、舞蹈、器乐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种曲调,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这是一种独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种或游玩演唱。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达渴望自由、爱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左,彝族称阿丝木莫左,是一种婚礼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种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动时演唱的歌曲,也是因为“阿古阿……哦叹嘎啦”为每段开头而得名。这是一种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为一队,列队边舞边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席创作,一般是主客双方各自组队演唱,参加者女均可。

乐器,彝族的民乐器较丰富,常见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唢呐、葫芦笙、皮鼓、铜铃以及木叶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传最为广泛。

彝族传统的舞蹈有:节日舞、婚礼舞、悼念舞、或丧事舞、宫廷舞和铃鼓舞、劳动舞和征战舞、对脚舞、赶街舞、手帕舞、手镯舞、轮翻舞等。

节日舞主要有欢度火把节跳的“都火舞”。这是一种大型的女子集体舞。舞蹈队形有圆圈式和双行横队排列式两种,而以圆圈式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组成,每圈有一人领舞领唱,其余舞伴都尾随其后边唱边舞,同时,每人左手持一把伞,右手拉着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个个舞圈。一个火把场上,往往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舞圈在跳舞。参加跳舞可达数百人、数千人之多。这是凉山彝区火把节上最为壮观的场面之一。

(四)彝族美术

彝族的美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并别具风格。

绘画,凉山彝族没有专门的绘画艺术,仅在毕摩的经书可以看到日、月、人、鸡、虫等图形,所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形,所画人物则系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支格阿龙。传说支格阿龙曾经射日月,并将地上的动物打小,因而在画支格阿龙的时候,伴随画日、月、人、鸡、虫等。这些由点、线组成的白描,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

雕刻,过去彝族的统治阶级的房屋、屋基、柱础、檐柱和锅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此外在常用的宝剑、长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丽的花纹。

刺绣,凉山彝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常在擦尔瓦、头巾、衣>>

彝族的生活习惯和资料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即将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粟米等杂粮磨成粉,和成小面团,加水煮成面疙瘩,也称疙瘩饭,有酸菜、豆豉、辣椒等即可,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粑粑是将杂粮面和好,贴在锅上烙熟,也有将和好的面发酵后,再贴在锅上烙熟,称为泡粑。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饭,一菜一汤,配以咸菜农忙或盖房请人帮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盐豆等菜肴。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是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吃饭时,长辈价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土+从)、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乙族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用煮过肉的汤煮酸菜加少许的辣椒,可解油腻、解渴、醒酒,并可解轻微的食物中毒,每餐不少。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制作“多拉巴”时先将黄豆磨成浆,连浆带渣与酸菜一起煮食,味鲜美。

彝族的历史 关于彝族 的族源,迄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氐羌说为主。土著说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氐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此外还有“西方外来人种说”,清末西方人带着人类学的眼光来到彝族地区,调查的结果是:“从彝族在体质上表现出来的体格高大、高鼻深目、古铜肤色等特点,认为彝族的血缘中应带有西方雅利安人或高加索人的血缘特征。尤其是当时的小凉山还处于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社会成员在等级划分上与印度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带入印度)有着相似性。并据此认为彝族是来源于西方或至少带有西方雅利安人的血统。 戴维斯在其1911年所著的《云南――连续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一书中提到彝族:我们越过4000英尺高的山峦抵达左曲倮倮村,村里的倮倮人可说是我在南方所见过最优良的类型,各自长得很高,鼻子笔直,面貌清秀。 “吕达真在其《倮倮人的人种学研究》《建昌倮倮》一文中提到彝族“是一个被战败的优秀人种”。 俄国人人顾彼德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也提到:“他们身材高大他们肤色一点也不黑,而象黑白混血儿,呈现奶油巧克力色,他们大眼睛亮晶晶的,总是炯炯有神,他们的相貌鹰钩鼻几乎像罗马人。他们头发漆黑,稍微卷曲相当柔软“。  “现代倮罗中,黑白两个群体是有体质上的差别。黑倮罗体格高大,有人说比欧洲人还高些。他们有鹰钩鼻,隆起的鼻脊与蒙古里亚型是十分不同的。” 因此看,彝族”西方外来人种“的说法属于无风不起浪。3000年前彝族祖先已分布于部分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等部族。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8世纪30年代,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全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国时期大部分彝族地区仍然处于奴隶制晚期或封建领主制社会。

>>

彝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

彝族火把节的资料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骏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 。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彝族'详细资料 彝族年少儿耍猪脚习俗的来历 古代彝族年期间,少儿有耍猪脚的习俗。过年的第二天,村子里少年儿童们带着各自宰杀下来的猪脚聚集这一习俗的来历,有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很有名的猎人。这个猎人有个独儿子,他很爱自己的独生儿子,把他当成宝贝,对他百依百顺。 有一天,儿子向父亲提出一定带他去打猎的要求。于是,猎人就带上自己的宝贝儿子上山打猎。 父子俩转了天,直转到下午,也没见有什么猎物。这时,猎狗也由于过度劳累,不肯进入林区寻找目标。无奈之下,父子俩找点水坐下来调点糌粑冲饥。正当他俩吃着,吃着,猎狗揪着了一只彝名叫“果补”的小动物,朝前撵去。此时,父子俩停下吃糍粑,尾随其后。 果补、猎狗、猎人父子均狂跑一阵后,过补被猎狗撵到一棵美丽的树脚下。果补一蹿,蹿到了树上,一晃就不见了,只见猎狗蹲在树下不停地狂吠。这颗树所开的话既有白色的、**的,又有紫色的,且花大无比,美丽绝伦,父子俩不知是棵什么树。其实,这是一棵彝语叫“伦补”的树。 这种伦补树属珍稀植物,可以移位。这时,不知道这种树特性的猎人对儿子说道:“你就在这里好好看护这棵书,我返回家拿来斧头和绳子,我俩把这棵树砍回来。”说完,转身走了。 猎人回来后,树子没有了,儿子也不见了。猎人伤心地哭了一场。哭着,哭着,他睡着了。朦胧中,只见伦补树美丽异常地出现在他的面前。果补在树上蹿来蹿去,自己宝贝的儿子从树上跳下来对他说:“爸爸,你为何如此伤心?我再也不能跟你回家了,希望你不要悲伤,赶快回去,以后过年的第二天,带着两只猪脚来给我玩。”就这样,猎人醒来,更加伤心地回去了。 为纪念猎人的儿子,以后,村子里的人们就在过年的第二天,让自己的孩子们带上宰杀下来的猪脚到伦补树、果补和猎人儿子消失的地方聚餐。从此以后,这一作法迅速流传开来,且延续至今。即使在 汉杂居受彝汉族习俗影响较大的地方,彝族年期间,少年儿童们都要耍猪脚的习俗。

彝族火把节的资料短一点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

等。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 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汉族的火把节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整个汉族中可以说是唯一进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的冬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秆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浇上油,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彝族人名字有那些 现在的明星有吉杰、宁静、何洁、前几年的有三鹰组合、动力火车、历史上有奢香夫人、夜郎王

篇一:南京梅园新村导游词

各位朋友,你们好。我们现在来到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梅园新村是一组欧美式的建筑,尽管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这几幢在我国革命史上意义非凡的小楼,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代表团办公原址。从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在这里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十个多月的和平谈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留下了不朽的一页。历史跨过了半个世纪,为了充分展示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的斗争生活,1960年在这里筹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兴建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在1998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又建成了周恩来图书馆并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以缅怀和研究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目前,纪念馆已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00多万人,每年观众数保持在50万左右,是全国优秀的爱国主义 教育 基地之一。

下面,我先介绍陈列馆的情况。

1990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谈判期间曾任周恩来政治秘书的宋平同志为史料陈列馆开馆揭幕。同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的乔石同志专程来此为周恩来铜像揭幕。陈列馆的馆名是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题写的。陈列馆工程曾获1993年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陈列馆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由庄重的展厅和典雅的庭院组成。建筑创作既强调历史环境的再现,又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庭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尊周恩来全身铜像,铜像高32米,重900公斤,是以当年周恩来步出梅园新村30号大门的一张照片为原型塑造的,神形兼备,表现出周恩来坚定、沉着、机智、从容的革命家形象,气度非凡,风采卓然;铜像下没有基座,仿佛周恩来正迈步向我们走来,表现了他一生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铜像脚踩红色大理石铺成的路,象征了他一生走过的是革命的道路。

铜像上方是高大的拱门,拱门上一组铁花拱圈门头线,是以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梅园新村30号大门为原型,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设计的,能让人感到真实、亲切、熟悉,与铜像相配令人依稀如见周恩来在龙潭虎穴中,谈笑风生出入梅园的情景。铜像后高高竖起的墙面上开着许许多多镶玻璃的小窗孔,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年特务监视的眼睛,西面山墙上四扇 浮雕 式的老虎窗就是当年军统特务监视站的历史再现。山墙上变形组合的马蹄莲花饰及雕有梅花图案的石刻透空窗就象征着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狼眼的环视中处变不惊,从容自若,傲霜斗雪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下面请到室内参观。

进入陈列厅,您现在看到的是展厅中央的这块汉白玉浮雕。浮雕高65米,宽33米,上面 雕刻 的是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与工作人员的形象。从下往上是: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吴玉章、叶剑英、陆定一、李维汉,这七位是代表团的领导成员。当时,代表团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上面那位女同志就是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她左边是协助周恩来工作的廖承志。后面三位刻画的是代表团工作人员的形象,没有具体的姓名。浮雕上人物由大到小呈“S”形排列,一方面象征着中国革命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另一方面预示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源源不断。人物的身边还有一些风和云的图案,表示他们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代风云人物。

浮雕后是一幅大型的油画——《梅园春色》,反映的是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的场景。油画上方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的亲笔题词——为真民主真和平而奋斗到底!这正是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和谈的宗旨,也反映了我馆陈列的宗旨。

下面请随我参观史料陈列。

请看第一部分——国共重庆谈判。

由于中国***的英明领导和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时,中国***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团结、和平、民主”的号召。但是,国民党企图独占抗战胜利的果实,坚持“内战、独裁、分裂”的方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关键时刻。然而,由于在抗战期间,蒋介石躲在地处大后方的四川保存实力,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都退到了西南和西北,所以在抗战胜利后一时来不及将兵力调往内战前线。国民党政府为了争取时间,加紧运兵、部署内战,同时又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摆出和平的姿态,一连向延安发出三份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中国***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决定接受美国政府的调停,派出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由延安飞往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多次单独会面,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在重庆签定。不久,毛泽东返回延安。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一方面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另一方面继续国共之间的和谈。12月2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歇尔来华调处中国内战,周恩来对他的来华表示欢迎。1946年1月,国、共、美三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2月,签署了《整军方案》,《方案》规定,中共部队缩编为十个师,仅为国民党军队的五分之一,表明中共为和平做出了真诚的努力和让步。但在这些《协定》和《方案》签订期间,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停止过对解放区的进攻。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也迁来南京,分别居住在梅园新村17、30、35号。常驻南京的领导成员是周恩来、董必武、陆定一、邓颖超、李维汉。

这里陈列的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期间的户口卡,还有证件、徽章。当时、在代表团工作过的同志先后有200多人,国民党警察机关为了监视代表团工作人员的活动。对所有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都进行了登记、备案。请大家注意看,当时每张卡上的户主都是周恩来,表明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户口卡是南京谈判的历史见证,十分珍贵,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再请看这块红绸,它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当年,同在《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工作的鲁明和林同两位同志结婚,大家欢聚在一起,邓颖超同志剪下了这块红绸,董老题了“天作之合”,同志们都在上面签名表示祝贺。周恩来和邓颖超还对新婚夫妇讲了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这块红绸让人感到当年婚礼的简单与朴素,但题字、签名、赠言又无不体现出这个特殊大家庭的温暖。

请看第二部分——国共南京谈判。

首先是“制止中原内战”的谈判。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时,国民党军正以30万兵力,将我中原部队6万多人层层包围在湖北宣化店一带,妄图一举消灭,内战一触即发。周恩来揭露了这一阴谋,驳斥了国民党当局散布的“中原无战事”的谎言。在他的据理力争下,1946年5月5日,国、共、美军事三人小组及工作人员60余人赴宣化店就地调处。途中遇上了大暴雨,到了黄陂县十颗松河时,河水冲断了木桥,吉普车开不过去。为了争取时间,年届48岁的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中共代表毅然蹚过了100多米宽、齐腰深的冰凉的河水。而当时,美方和国方代表都是被老百姓背过河或坐在吉普车里被抬过河去的。到达宣化店后,周恩来立即与中原部队司令员李先念、王震等一起研究,布署中原部队突围的具体方案,周恩来一夜未曾合眼。离开宣化店不久后的6月26日,正如周恩来所预料的——蒋介石挑起了内战,扬言“要在48小时内一举歼灭中原共军”。然而,我中原健儿早已成竹在胸,全部顺利突围。为这一切,周恩来付出了多少心血!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是历史的见证。

接下来是关于“黄河堵口复堤工程问题”的谈判。黄河原经河南转东北方向经山东流入渤海。1938年夏,国民党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炸开了河南郑州花园口的堤坝,使黄河朝东南方向改道。抗战期间的故道两岸连成了大片的冀、鲁、豫解放区。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国民党政府借口抗战胜利了,要让黄河回归故道,在花园口强行抛石堵口,实际上是企图以水代兵冲垮解放区。为此,周恩来亲赴花园口实地视察,最后终于达成协议“先浚河复堤,后堵口放水”,保护了数万解放区军民的生命安危。

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协助马歇尔调处中国内战。但由于在庐山借口避暑的蒋介石对谈判毫无诚意,一再提出要我方无条件退出大片解放区等无理要求,遭到我方拒绝,致使马、司调解宣告失败。

马、司调解失败后,国民党军又占领了张家口,蒋介石以为大局已定,便宣布要召开“国民大会”,谈判面临着破裂。当时,一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组成了“第三方面”竭尽全力在国、共之间奔走调解,希望能够恢复和谈。中共代表团为了教育人民、团结“第三方面”人士,接受了调解。但所有的调解努力都由于国民党一方面在军事上不断进攻解放区,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召开了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致使谈判大门被其一手关闭。

就在“国大”召开的第二天,即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梅园新村17号举行了告别性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他指出:中共坚决反对、坚决不承认一党“国大”,中共愿和全国人民一起为真民主、真和平奋斗到底。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三人提前返回延安。

1947年1月,美国宣布退出中国调处。同年2月,国民党当局发出通知,要求中共代表团成员返回延安,这就正式宣告了国共南京谈判破裂。

1947年3月,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全体成员离开南京。董老在南京机场向送行的朋友们说:“再见之期,当不在远”。后来,时局的发展正是这样,代表团离开南京后,仅经过两年零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解放了南京。

在二楼展厅,首先请看第一部分——领导和发展爱国民主运动。

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国民党政府不断扩大内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1946年6月,上海数万群众集会欢送“和平请愿团”到南京和平请愿。当他们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包围毒打,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后,于深夜2点赶到医院慰问了受伤代表,周恩来握着马叙伦的手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马叙伦回答;“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了!”第二天,周恩来就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严重抗议。就在“下大惨案”发生不到半个月,国民党特务又在云南昆明接连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周恩来闻讯后悲痛不已,愤然写下悼词:“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他还公开对中、外记者们说:“我们随时准备好了接受李公朴、闻一多同样的命运,要怕就不敢来谈判,来了就不怕!暗杀决不能阻止我们为中国之和平、民主而奋斗!”

大家请看,这是周恩来同志和董必武同志的仿真塑像,是以他俩在梅园新村30号院内的合影为原型塑造的。请问大家是否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告诉大家,董老比大一轮,所以他们是同一属相,而且他们的生日都是3月5日。

请看下一部分——为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努力。

国共南京谈判破裂后,解放战争打响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摇摇欲坠的国民党当局开始向我党乞求和谈。1949年1月,毛泽东发布《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进行和谈的八项条件。2月,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宣布接受中共的八项条件。3月,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抵达北平。然而,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终被蒋介石所拒绝,致使建国前夕的“北平和谈”宣告破裂。但是,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毅然决定全部留在北平。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时隔两日,即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一直积极寻求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要“和为贵”。1956年,周恩来会见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时说:“国民党和***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来合作建设呢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是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60年代初,根据周恩来概括并经毛泽东审定的中国***对台政策,归纳为有名的“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一是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是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都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四是双方互约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请看第三部分——梅园风范,万古长青。

这部分主要展现了建国后原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以及现在的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参观纪念馆的资料,体现了他们对纪念馆建设的重视和关怀。另外,还有近年来纪念馆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照片。还展出了纪念馆的部分研究成果及获得的奖状、奖牌。下面请参观办公原址。

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梅园新村30号,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办公、居住的地方。这幢房子是国民党政府安排给代表团使用的。在代表团没来之前,他们就在这所房子的周围安设了许多特务据点。马路对面的梅园新村29号、22号和离我们最近的31号都是特务监视站。国民党特务常利用31号的这两个窗口偷看偷听代表团的活动。同时他们还在这附近的街头巷尾布置了许多化了妆的流动特务——“裁缝”“鞋匠”“黄包车夫”“算命先生”等,跟踪、盯梢来访的客人们。郭沫若先生曾访问梅园新村,对代表团所处的环境深有感触。他在《南京印象》一书中曾写道:“……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代表团到达南京之后,为了安全,首先将30号院墙加高了近一倍,防止外面流动特务的偷看和破坏。接着,又在传达室上加盖了一层小楼,挡住了特务的监视视线,还可以通过楼上的临街窗口观察外面流动特务的活动情况。

代表团离开南京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这个院子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原样——那两棵柏树、这棵垂丝海棠(周恩来当年十分喜爱!邓颖超说过他选中北京的西花厅也是因为那里有海棠的缘故),还有围墙边的那四棵石榴树,它们都是当年的原物。

这幢房子的楼上,是代表团的机要科和秘书室。上面是三间低矮的小阁楼,一伸手就能摸到屋顶,在南京炎热的夏季里,里面就像个大蒸笼。窗户很小,通风又不好,但是为了防止31号特务的偷看和偷听,日夜都得用红、黑两层窗帘紧紧地遮住。最热的时候,机要科的同志们只好打一盆凉水,把脚泡在水里解暑,他们就是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汗流浃背、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周恩来和邓颖超十分关心大家,常常上楼看望同志们,给他们送一些菊花茶和绿豆汤解暑,并把代表团仅有的一台电扇送上楼给大家用。周恩来同志还风趣地说,你们是干__的,要注意安全,我住在楼下,给你们放哨!一席话让同志们感到十分亲切,也忘记了工作的疲劳与艰苦。

楼下这间是代表团的会客室。当年周恩来和董必武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民主人士、新闻记者、国际友人,也有国民党的谈判代表。请看,在会客室的桌上,放着一碗雨花石,这是代表团去雨花台凭吊革命烈士时,周恩来、邓颖超同志捡回来的。邓颖超同志说:“每当我看见这些雨花石,就使我想起无数革命先烈来。”他们还以此对代表团的青年同志进行气节教育。郭沫若先生对这碗雨花石感慨万分,在《南京印象》中有这样的描写:“雨花文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会客室墙角是落

地收音机,当年立下了不少功劳。因为,每当代表团在会客或开会时,隔壁的特务们总是竖起耳朵偷听,同志们就将收音机打开,将音量开大,干扰敌人的监听。会客室墙上的照片,是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在提前返回延安时与留守的董老就坐在这两张沙发上照的。会客室的里面一小间是代表团的小餐厅。当年周恩来同志很少在这里就餐。他一般都是与大家一起到17号的大饭厅里吃饭。这里平时就作为同志们的阅览室,现在里面的桌椅、报纸与报架也都是当年的原物。

请看对面两间,外间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墙上的照片就是1946年初夏深夜他办公时的情景。当年,邓颖超负责妇女界的工作。她就坐在靠门边的座位。

里间是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的卧室。里面是两张简单的小木床,床上的棉被他们使用20多年。橱柜上的小皮箱是1936年周恩来处理“西安事变”时开始使用的,在南京谈判期间用它存放衣物和文件,后来又带到北京使用。衣架上的太阳帽和黑西服是周恩来当年在这里时穿戴过的。周恩来同志十分爱惜这件西服,在工作或吃饭时总是习惯地戴上护袖,防止衣服弄脏磨破,所以尽管穿了很多年,看上去却还是很新。

周恩来同志在生活上非常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他有一副刮胡刀具从青年时代 留学 时就开始使用了,到1946年南京谈判期间已经相当旧了,刀架一边的一只脚已经磨掉,刀片上下都不方便,用起来很不顺手,可是周恩来同志却坚持不愿换新的。后来一直使用到1952年,直到刀架上的另一只脚也磨掉了,坏得实在不能再用时,才重新换了一副刀具。

下面请看汽车间,这辆小汽车是周恩来同志当年乘坐的,是原物,现在还可以开动。当年这部汽车一出去就会有特务的汽车跟踪,司机段廷英不仅机智聪明,而且有着高超的驾驶技术,他经常利用十字路口绿灯将要转换成红灯的刹那间,出其不意地加快马力冲过去,甩掉后面跟踪的特务。在南京谈判期间,它还护送了许多地下党和民主人士,从未发生过事故。

这间是周恩来的政治秘书宋平、陈舜瑶夫妇的卧室。这间是董必武的政治秘书欧阳方、邹德馨夫妇的卧室。

这里是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廖承志、钱瑛、李维汉四位同志办公、居住的地方。当年代表团由于住房拥挤,就以廖承志同志夫人经普椿的私人名义买下了35号。代表团在这个小院里加盖了这两座对称的小平房,既挡住了31号窗口的特务监视视线,也解决了住房问题。左边小间是当年宋平等同志办公的政治研究室,右边一间居住着董老的警卫员刘国安。楼上居住的是李维汉和钱瑛两位同志。楼下这间是廖承志同志的办公室和卧室。廖承志同志是代表团的对外发言人之一,当年他主要负责宣传和外事工作,墙上的照片是他1946年1月从重庆出狱时照的。

这间是董必武同志的办公室。当年他在代表团工作时已61岁了,年龄最大,大家都叫他董老。现在桌上的公文包是1945年董老代表解放区人民去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时使用的,谈判期间一直用它。桌上的铜墨盒是当年叶剑英、李克农、徐冰三位同志在北平军调部工作时送给董老六十寿辰的礼物。董老学习过的书籍还在这里。当年,董老的学习兴趣很广,除了学习马、列著作外,还有英文、哲学、历史等。相通的一小间是董老的卧室。虽然只有8个平方米,当年却居住着董老和夫人何莲芝以及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人。床上的用具都是他们全家使用了二十多年的:两床棉被是1945年重庆谈判时开始使用的;毛巾被是1937年时董老从武汉的一家旧货店买的;里面床上的印花床单由于使用了多年,一再缝补,最后何莲芝同志只好将它从中间剪开,把两边好一点的再对缝起来,继续使用。

这里是梅园新村17号,是当年代表团的办事机构驻地。右边这幢房子的楼上有代表团的军事组、妇女组、党派组和电讯室。楼下是小会议室、新闻组、新华通讯社南京分社抄报室、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办公室和卧室以及外事组的办公室和卧室。左边这幢房子的楼上是代表团同志们的宿舍,楼下是大饭厅。当年,国民党政府召开了一党“国民大会”的第二天,周恩来就是在这里举行了告别性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

至此,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情况全部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篇二:南京梅园新村游记

十一月一日 星期二 多云11月1日,我们四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旅游车,浩浩荡荡地到南京参观了总统府和梅园新村。我们先到总统府参观。总统府的门楼的柱子是标准的古罗马爱奥尼亚柱做成的,看看柱头上精致的卷涡纹样,就感觉到很美。进入大门后,就看见一应颇具中国特色的大堂,与之前的西式大门形成强烈反差。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就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悬挂在大堂正中横梁上。接下来,我们来到子超楼,它是总统府的重要建筑,30年代初期,中国建筑师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大胆探索了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

子超楼就是这种建筑形式的代表作之一。参观了总统府,我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梅园新村。梅园新村前有巨大的周恩来铜像。像后有许许多多闪闪发亮的小窗户,代表着许多闪闪发亮的眼睛,我走进梅园新村的大客厅,看到里面有许多档案材料,还有周恩来送给司徒雷登的敞口瓶,马歇尔赠给周恩来的公文包。另一个大厅里有周恩来和其他人认真工作的塑像。周恩来爷爷当年为革命在梅园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大家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该回家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总统府和梅园新村。

篇三:南京梅园新村游记

停在门口,仰头注视着这座布满绿藤的小院。曾经,周就在这里工作;曾经,敌人就在对面的小楼上监视着这里的一切……如今的小院早己人去楼空,但那份紧迫与庄严仍在小院中回荡着……

步入大门,我环顾四周,只见满院的青藤正旺盛地生长着,就如同我们正在争先恐后地努力超越他人的样子。绿藤掩映之间,映入眼帘的是周的铜像。他昂首挺胸、神态端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透露出了从容、沉着与机智,但更多的还是坚定。铜像的上方是一道梅花边框,同时记起在书中看过,周生前最爱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正如同中国***那样不畏艰险,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想必这道梅花边框就是为此而来吧!铜像的下方则是一块红色的大理石,那触目惊心的红色,它不仅代表着周一生都在红色的革命道路上奋斗,更代表着中国走过的革命道路上充满了凶险与艰辛,革命的漫长道路上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

接着,我们走入大厅,来到了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前。浮雕上面雕刻着12位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员。他们呈现出一个反着的“S”形。我出神地凝视着这块浮雕,渐渐地,渐渐地,我仿佛看见了中国人民充满坎坷的取胜道路,胜利的来之不易;看见了周看见中国革命道路源远流长,后继有人而露出的欣慰笑容。人群边的几朵祥云环绕在这12位党员身边,好像在讲述着他们当年叱咤风云时的英雄 事迹 。

离开汉白玉浮雕,继续参观。墙壁上的橱窗中,陈列着一篇篇周的 文章 与他生前曾经使用过的物品。然后,我们来到了梅园新村30号。那是周原先工作的地方。院落里两棵高大的松柏显得十分苍翠,我轻抚着那粗糙的树干,心里不觉有些震撼,这两棵松柏是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啊!它们不论严寒酷暑,都犹如两个绿色的巨人,守护着这个美丽而又神圣的地方。一阵微风吹来,树叶轻轻摇晃,一起进入我的眼帘的是一丛青翠的枝叶。我顺着那一抹绿光望去。啊!是桂花树!

猛然间,一道亮光如同划破了秋日的长空,照亮了我的脑海。对呀!这松柏与桂花树不就象征着***的崇高品质与远大的理想吗松柏的万古常青与坚韧不拔,不就在衬托着***员坚定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品质吗桂花的不张扬与花香的纯净疏淡,不也正是***纯洁、朴素的高尚品质吗想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周为什么要在工作的院子里种下松柏与桂花。为的就是激励自己在革命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呀!

最后,我又回到了的铜像前,充满敬佩地看着这位一生都迈着坚定的步伐,在红色的革命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伟人。一位位同样为革命斗争而奋斗着的人们浮现在我眼前……

彝族的忌讳是什么?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日忌彝族人的禁忌传统中有特定的一天可干可不干哪件事的习俗,称为日忌。巍山一带的彝族忌火把节次日下地干活,以防触怒火神带来不祥;正月初一忌串门,忌泼水吹水,以防财运丢失。

食忌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行为忌如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控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有 污的妇女制做祭祖的祭品和接近祖灵灵位。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服饰忌服饰在彝族人看来,具有神圣性,在穿戴时,禁忌被人触控,彝族男子头上的“天菩萨”,严禁他人特别是幼辈触动,假如被人触控过,就会冒犯神灵,“护身符”避祸求吉的功效,便也随即失去了。

家居忌彝族禁忌在室内吹口哨,大声喧哗,尤其是夜间在别人家里。

为什么彝族忌讳客人把食物带走

泰国、缅甸、印度、马来西来、印尼和阿拉伯

蒙古族的忌讳是什么?

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程序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民族禁忌了,下面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蒙古族的八大禁忌。

1、火 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溼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菸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2、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3、病 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4、产 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5、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6、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7、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在蒙古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8、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著袖子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著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另外,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菸、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彝族的图腾是什么?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物件。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他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了,用什么补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

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著虎形辟邪,墙壁上挂著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彝族的习俗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意义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资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彝族的彝是什么意思

释义:1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器。~鼎。~尊。2 常理,法理:~训(指长辈对后辈的日常训诲)。~伦。~常。~章。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川省

彝族的乐器是什么

彝族传统乐器 铿锵震耳大三弦

彝族大三弦用椿木或松木制做,琴长140厘米、筒长40厘米、筒径35厘米,

筒前口蒙以羊皮,筒后敞口。琴头顶端呈卷书状后弯,中央镶嵌小圆镜为饰,两

侧设三轴。琴杆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张三条粗丝弦或牛筋弦。缚弦上串

挂有若干小铁片或小铁环,可随跳乐动作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演奏时,背带挂

于颈项,琴杆横于腹前,琴筒置于右胯部,左手扶琴杆、手指只按外弦,右手执

拨片弹弦发音。音色浑厚、音量洪大。扫弦是常用技巧,以增强节奏

感和欢快气氛。

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村寨外的空场上,燃起高高的火堆,小伙子

们一边弹著大三弦一边同姑娘对舞,舞步刚健,节奏明快,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彝族的民族历法是什么

远古彝族发明使用的是"十月太阳历",主要内容是把一年分为365天,其中又分为10个月,每个月36天,剩下5天作为"过年日"不列入任何月份"十月太阳历"至今已近4000年的历史

如今的彝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大多使用公历和农历

彝族的资料,彝族的资料!

1、彝族源起与称谓

彝族自称“诺泼”、“诺苏泼”。汉晋文献中称“夷”,唐代称“东爨蛮”,宋以后称“乌蛮”或“夷”。元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其后又称“倮倮”或“倮夷”。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最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在盘县淤泥河一带彝族老人中,有将“罗罗”说成“撸罗”,意为龙虎。“罗罗”还有“卢鹿”、“倮倮”等别译。由于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有封建文人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极伤民族感情。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 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各地区各支系彝族的统一名称。

盘县境内的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汉、三国之际,彝族便是贵州西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贵州彝族先民,有的学者认为是夜郎“夷族系统”的夷人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彝文古籍记载,东汉后期,彝族先人笃慕俄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世称“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赛、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子孙又繁衍为六个系,分别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认为,市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的后裔。早期入住的彝族先民少,被当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

盘县境内彝族现有龙陇姬安陆(卢、禄),班沙高李武、唐谢王张管、余孔姚石胡、毛顾甘赵杜、柳苏兰支普、万车尹周金、海田杨黄刘、耿董毕邓等40余个姓

2、彝族人口与分布

盘县境内彝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1992年撤区并乡以前,其聚居区主要有9个彝族乡,分别为:坪地彝族乡 、四格彝族乡 、松河彝族乡 、鸡场坪彝族乡 、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 、保基苗族彝族乡 、淤泥彝族乡 、 普古彝族苗族乡、马场彝族苗族乡、彝族人口96101人,另外,板桥镇、玛依镇、滑石乡、羊场乡彝族村寨也较多。

(二)民俗

1、婚俗

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四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

提亲。彝族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或经介绍相识后,常相约到野外对歌(译音称“曲谷”)或单独幽会互吐爱恋之情。直到谈婚论嫁,彼此对婚事都无异议后,男方的父母就要请介绍人到女方家试探。介绍人几经试探,觉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于是准备好酒、燕麦炒面等与介绍人一同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父母包办者,首次提亲女方父母不受礼,介绍人须三番五次上门,费尽口舌,方得允诺。盘县坪地乡一带还有所谓“投石落地,一言为定”习俗,即丢个石头看到落地,表示答应亲事。

定亲。由男方家择定吉日,介绍人领着男方及其父亲、叔、伯等,带一升燕麦炒面、两瓶酒和两段布(给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吃订亲酒。是时,女方家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象征阴阳相配)宴客,并邀族中长辈陪席。席间由主人分雌雄鸡头、鸡翅、鸡腿等,按宾主分食。饭后主人将宾主吃剩下的鸡骨进行仔细占卜,分析判断婚姻的吉福。然后将四支鸡卦(鸡股骨)雌雄搭配成对,用五色彩线捆扎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订婚凭证。

择日。两家经过反复协商同意后,由男方家择定送财礼的吉日。到时,介绍人带领男方及其至亲叔伯等(人数必须为双数),携带商定好的钱物、婚嫁吉日帖(结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杀鸡宰羊招待,并请族人至亲作陪,酒过三巡后,送礼人拿出聘金及布匹等,交给女方父母为女儿置嫁妆。

嫁娶。此俗历时三天,分为发亲、接亲、迎亲、回门等程式。第一天晚上新娘梳辫子(古代彝族妇女以独辫表示未婚,两条辫子为已婚),先由嫂子或妹妹梳三下,后新娘自己梳成两条辫子。第二天晚上请女伴唱酒令歌、跳酒令舞。第三天,在起居室铺床,新娘及女伴相聚诉别情。亲友聚齐后,等待接亲客到来。发亲时,新娘要盖“吾薄”(盖头巾),由其兄或弟背到门外上马。之前,新娘骑的马要先由别人试骑跑三趟,以马不再排便为吉利。接亲当晚,男方家要根据女方家陪嫁妆奁的多少,组织相应人数的队伍前去迎娶(迎亲队伍人数不限,但只能是单数)。迎亲时,男方家早已在寨外对着大路口处用剥了皮的五倍子树枝搭起“迎亲门”,新娘到达时,“布摩”先念“退老神经”,然后杀一只未孵过鸡崽的母鸡抛越“迎亲门”,意即“驱鬼除邪”。整个婚娶间的仪式内容颇多。

2、丧葬习俗

历史上,彝族人去世后,实行火葬,葬礼隆重,明末清初才逐渐实行棺葬,葬礼场面也渐小。

彝族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举行斋祭活动,按祭奠规格的大小可分为:做斋(彝族:“数挣”),打嘎(彝族“吉赶”)。是时,要请毕摩(彝语译音,经师)择吉日,设斋场,装饰灵房,诵经指路,送葬抬灵。斋祭活动少则三天,多则几十天。斋祭期间,悲歌哀号,跳脚舞贯穿整个过程,礼俗繁杂,首先 请毕磨看日子

开路那天先扬大裙扬大裙要一棵方杆,一般是十多米高的莎树松树,砍来时所有孝子都要去跪接,树稍朝西,树脚朝东,毕摩在旁边念经。大裙的台数由亡人年龄而定,一般是天一台地一台,十年又一台,而且一般不要单数,即七十岁的按理是九台,但一般人家只要八台!再搭丧房

然后行白孝子在大裙批麻戴孝

在接待前来烧纸的家门及亲朋好友老后家小后家

到天黑在接待姑娘家

姑娘家要耍马舞海马舞狮马鹿象锣鼓喧天歌声振四方鞭炮齐鸣礼花冲破夜空场面最为壮观

然后给老小后家各姑娘家送火把

在请老小后家各姑娘家来烧纸

毕磨正式诵经打羊孝子洒水

最大的场面是转场,到了晚上选个地势宽敞的地方,上祭的人都聚在一起,把姑娘家和堂家外家拉来的牛都杀来上桌,升上大火,有几家烧纸就有几笼火,每家一笼,转场时由毕摩带着一家一家的转,一般都两三小时,转完还放烟花,各后家姑娘家有时还斗海马斗唢呐!死人下葬后还要进行合灵仪式,彝话叫邹欧,即演饰人类的生殖过程,还要会声会色的唱山歌!

法事完毕后根据定的时间起棺一般都在天刚亮

最后是发丧路好的地方孝子搭桥棺材抬走孝子身上过

到坟地后孝子跪下换衣服

老小后家各姑娘家倒酒发香烟答谢所有帮忙的在邻一家一家的洒水果 小糖 糕 在场的都抢好生热闹

主要为:

(1)接气洗丧

彝族忌人死在床上,故老人临去世之际,亲人迅速将其抱到堂屋的桌椅上为其穿衣。临亡之人脚踏装有粮食的升、斗,孝子扶其左右,并在临亡者口中含置一块硬币,为其洗脸、手、脚、剃发等。同时杀一只公鸡,谓之“引路鸡或接气鸡”。老人断气后即在门外鸣炮三响报丧,以通告寨邻族人,并将亡人收拾入殓,及时派两人带上酒、米等物品前去请布摩。布摩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择定安葬吉日,主持祭祀活动、为亡者念诵《指路经》,让其沿迁徙的路线返回发源地与祖先团聚。

(2)打嘎

据传,打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彝族祖先为其父母斋祭而发明的一种祭祀习俗。“打嘎”是为亡故的人祈祷解冤,以尽孝尤,是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最隆重且最具特色的悼念仪式。由于此俗较为繁杂,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般条件的人家难以承受,故现代六盘水境内许多地区彝族已丧事从简,甚至汉化。

打嘎分为热嘎和冷嘎。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人家,在老人去世后即时请布摩做嘎,谓之“热嘎”。经济比较困难的人家,先安葬死者,待积攒起相当的资金后再请布摩择吉日做嘎追念,谓之“冷嘎”。

3、节日

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过节前,各家各户都要酿咂酒,大扫除,搞卫生,并用新鲜树枝、木板在堂屋后壁中央处搭一神龛(彝语称“腊头顶”),用以摆放祭祀祖先的物品。神龛前用木杈支起一横梁,供奉的物品必须从木杈下越过才能摆放到神龛上(表示清净)。供奉前要打“醋炭”,供饭时先叫周围几座大山名,再按辈分依次叫亡故祖先,直到将本支至亲先故祖先一一供奉完为止。节日一般为三天,每天至少要如此供奉一次。第三天一早搞卫生,清理神龛(彝语称“腊头雅),将装饰物等拿到野外烧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彝族年已逐渐被淡化而改为过春节了,但特有的彝族礼俗仍不变。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举行节日仪式时,以寨为单位,杀牛羊等敬神,燃火把于田间,意为“驱邪除害,盼五谷丰登,保生灵平安”。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厚重,民族特色浓郁。近年来,此节日成了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参与的规模浩大的节日活动。节日当天,早餐后,便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斗牛、斗羊、荡秋千、赛歌等等。至夜幕降临,男女老少点燃篝火,打着火把,手拉着手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最后,姑娘小伙子围坐篝火旁唱歌跳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彝族火把节已渗入了现代社会气息,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彝王遇害,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牛角上绑火把战胜敌人,又说是为了纪念火把驱除虫害等传说。

彝族过的其余节日多与其他民族相同,有的节日内容略有差别。

(三)民居

彝族喜居有山有水的半凉山区,住房一般坐北向南。建筑用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均就地取材。如居住于石山地者,多为石墙房屋;居于林木多的地方,则多为木屋;居于多竹地区者,多为木柱,竹编织物围护四檐的房屋;亦有夯土墙房屋者。屋顶多盖瓦,间有盖茅草者。贵族传统建筑多为三重堂,即两进四合院式,一重堂为护院家丁住所,二重堂为伺从人员居所,三重房为主人居室。房屋大致分为长三间或长五间。

近现代六盘水境内彝族居民建筑多与汉族建筑相同。

(四)服饰

六盘水境内彝族服饰制作精细,款式独特,可分为头饰、身饰、首饰和脚饰等。头饰有包头、毡帽、额箍、耳环,以及儿童的巴巴帽、鱼尾帽、瓦水帽、兔耳帽、虎耳帽、珠珠帽、银饰帽等,身饰有右衽大襟长衣、右衽大襟短衣、围裙、腰带、披毡、大裤脚及儿童的叉叉裤等。首饰有戒指、手镯。脚饰有绑腿、手工布鞋(布底鞋、钉子鞋、绣花鞋、钩钩鞋等)、布耳草鞋等。

盘县地区彝族披毡,男穿羊皮背心,女著长裙的传统穿戴一直沿袭到建国以前。如今男女均包黑色或白色的包头。女性包头内要戴银制额箍,耳戴“C”形耳环。男女服装均为衣裤制,尚青、蓝、白色。男装,上穿对襟短上衣,下穿大裤脚长裤。女装,上穿立领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下著普通长裤。领口、前襟、袖口下䙓均镶花边。腰系挑花围腰,腰带于两侧自然下垂,长尺余。脚穿绣花鞋。手戴银戒指、手镯。节日盛装,衣裤边沿均绣花。背披“过朵”(无汉语称谓)。

六枝水城彝族服饰较接近。清初改土归流后,男性雉发结辫,头包长帕,衣有长短二式,普遍戴笠,披毡者渐少。民国年间剪除发辫。现代服饰各地亦有异同,如水城玉舍一带,男女均为衣裤制。男装,上衣为立领对襟,窄袖平摆,左右开短衩,布结扣,长覆胯,色尚白。下装为宽大的长裤,色喜黑或深蓝,头戴青帕。喜披毡或着白布“褡褡”,“褡褡”披在最外层,为立领、对襟、无袖,前襟短如上衣,后䙓长过膝弯,布结扣,前摆左右各有两个平行的衣袋,有花边或细碎挑花,人称“东方燕尾服”。女装,上衣为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布结扣,肋衩深尺许,大弧摆。领、袖口至裾均有以石榴花、卷草、涡纹、云雷纹为主的贴花图案,环肩、摆缘、衩缘也饰有相同图案的宽幅贴花或挑花,多为二方连续构图。贴花、挑花色尚红、绿、黄、黑、白五色,一般以黑、蓝色为底。下装为大裢脚长裢,脚口边缘饰贴花或挑花。女盛装还有云肩,云肩用大块云勾贴花,对称布置。有串珠流苏,以红、黄、绿三色为主,白布束腰。平常亦著“褡褡”。头帕黑色,以长帕围成盘式,前部上翘,呈“V”形装饰。现多从商店买丝帕或红花围巾包头。脚穿船形鞋,鞋帮贴花,头尖有统,鞋底用布或皮革。

彝族服饰花纹多以虎、太极、云勾、三角等图案为主,辅以花、鸟等图案。今六盘水境内彝族穿本民族传统服装者以中年以上者居多,青年以女性为多。男青年除彝族聚居区和少数偏远地区著传统服装外,其余多著普通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75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