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宿命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后结婚成家,重新组建的家庭。
其中第一个家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而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又变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而印度合一大学创始人阿玛巴关也说:“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系统成员的影响。
或许我们看不见,但那些父母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夫妻关系等又确确实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从某种角度上说,原生家庭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运。
02
原生家庭的第一大影响:
亲密关系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 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 情感 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
原生家庭是个人 情感 经验与两性相处方式学习的最初场所。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长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经历中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会在成年后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带入到未来的恋爱、婚姻中去寻找,给亲密关系带来困扰;而一个人在原生家庭被满足的部分,反而容易做出取舍。
就像民国才女张爱玲,自小缺失父爱,被父亲嫌恶、否定、殴打,甚至叫她去死,于是她长大后就会把自己对理想父亲的渴望投射在伴侣身上。先后两段婚姻,胡兰成比她年长 14 岁,赖雅比她大 29 岁。
而张爱玲自己也曾坦露自己的婚姻观:“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这种择偶观的形成,其实就是她对父爱的追寻。
张德芬老师也曾说过:“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会无意识地把爱人当成小时候的父母,继续和他完成我们未完成的课题。”
03
原生家庭的第二大影响:
性格特质
李开复说:“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在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短短一段话,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会带给孩子怎样不同的性格特质。
认识一位姑娘,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她的父母对她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对,就是一顿教训,甚至动手就打。
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她一直不敢与他人交流,始终无法融入集体之中。因为她心中有着很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感,总觉得自己是不够好,是不被喜欢的。
心理学上认为: 孩子的自信,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者发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自己必须听话,必须懂事,必须做得足够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那么,哪怕他之后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内心也始终是匮乏的。
所以,那些从小与父母亲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更有自信,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现社交困难等状况。
04
原生家庭的第三大影响:
亲子关系
我曾经看过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孩子犯了错,爸爸拿起鸡毛掸子就要打儿子,这时候,爷爷一手拉住儿子,一手抄起鸡毛掸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儿子!”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这种强大的延续性。 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和成长,那么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剧。
就像有些父母对孩子脾气很差,动不动就是又打又骂。孩子长大了,发誓自己绝对不对孩子发火,结果每次孩子一做错事,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坏情绪。
还有些孩子,从小就与父母关系冷淡,等他们长大后,想要和孩子亲近,却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对孩子好,而是因为他们不曾在原生家庭体会到好的亲子关系,所以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好好相处。想要改,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成长。
就像国际顶级家排导师伯图•乌沙莫所说:父母能够自然给予孩子的爱,通常是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爱。
作为一个父亲,如果我从我的父母那里得到很多爱,我对孩子的爱就会很自然地流动;如果我没有从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够多的爱,那么就很难把爱自然地给予孩子。
05
原生家庭的第四大影响:
金钱关系
路易斯 海 在《生命的重建》一书中列出了一些“与钱过不去”的限制性信念,包括:钱是丑恶、肮脏、邪恶的;我很穷,但是我很清白;我永远不会找到好工作,永远挣不到钱;赚钱是很困难的;我不够好,不值得拥有……
通常情况下,那些在物质上过得拮据,或者是拥有财富也始终感到匮乏的人,大多都有以上的某种或者几种限制性信念。
而这些信念,往往都是在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里塑造而成的。
就像有些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节俭,总是跟孩子说“赚钱不容易,你省着点花。”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配得感,不敢花钱,不敢对自己好。甚至变得非常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还有一些人, 因为童年一些遭遇,会对金钱有一种强烈的抓取欲。 总觉得只有金钱才能带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得到更多财富。
就像《人民的名义》当中的赵德汉,贪污两个亿,一分钱不敢花,就只是因为穷怕了。
金钱的意义应该是让人过得更幸福。但是对于这样的人而已,哪怕他从外在得到再多,也始终无法填补内在的匮乏。
06
如何疗愈原生家庭创伤,
活出爱与力量?
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童年时受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那么就会让成年后的我们依然陷在这个限制之中,并且越陷越深,苦苦挣扎。
所以,出于对自己负责,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因为无论是亲密关系、亲子成长、自身性格特质、还是你和金钱的关系,一个不曾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摆脱父母束缚和控制的人,是注定不可能真正做自己,拥有自己的人生的。
幸而,原生家庭之痛也并非无药可解。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对于前两次出生,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却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每个人都倾尽一生,在找寻自我的定义。或许探寻内心的路远比走向外界的路更加艰难,但我们都需要一些勇气去疗愈心中的那个“家”。
穿越原生家庭中的爱与痛,与内在父母和解 , 然后完成那个追寻幸福快乐的自己,重塑自己的人生。
为何发生这些状况两个原因,遭遇挫折情感的负性认知与婚姻的非理性期待。
情感里的负性认知
很多人把自己的经历和挫折,当成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把百态千面的社会现实狭窄的定义成自己经历过的现实,把人性的复杂,简单的定义成自己所经历过的深刻的单一层面,如果以前经历的都很好,就简单的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如果经历的很痛苦,就认为世界本就是痛苦的,而在情感中,不好的情感经历,会让很多人觉得情感太脆弱,觉得男人太渣,女人太婊,太势力。自己太悲哀。
其实,我们面见的经历的现实,永远是自己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碰撞后产生的某种结果。所以不同的我们,面对同样的世界和境遇,也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你简单的负化这种认知,你的生活现实会让你更加加深这种认知,自然,你的幸福就无从谈起。
而真正的幸福,从来属于真正的勇者,遇到挫折也会相信美好,他们会经营自己,成长自己,调整认知,以匹配自己想要的更好的生活,他们不会轻易妥协,遇到困难后,或许也会短暂迷茫,他们还是会调整自己,相信美好的生活会属于自己,而不断调整认知和行动,知道现实会回馈这种结果。现实世界里,真正幸福的人,真正幸福的婚姻,也都是经历过生活的挫折和婚姻的困境,最后为了正面的结果而变得更好和积极行动的人。
面对婚姻里的非理性期待
很多人把爱情想的太过美好, 看到电视和小说里描绘的爱情幻象,期待而不肯所谓的将就。其实他们不知的是,世间的每一种美好,其实都是需要曲折的获取和 精心的酿造的。幸福不是你等来了一个人,拥有了一段缘分,就能让你拥有幸福。但是很多人对幸福的期待,还停留在了爱情小说和**所构造的美妙幻想之中,期待中。内心渴望着有另一个人成全自己的期待,成全自己关于美好爱情的所有幻想。但是自己同时又知道,随着单身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可能性也就越来越低,不愿妥协的自己就产生“宁缺毋滥”的心态,以上就是不理智的爱情期待。
而理性的追求婚姻或者爱情的期待,需要你看到自己的现实,也需要你看到婚姻现状的现实。
你自己的现实是,你在婚恋市场里的真实竞争力,爱情他不是幻象,不是灰姑凉与白马王子,也不是小矮人与白雪公主。他是双方婚恋价值的势均力敌。
男方的婚恋价值主要有:经济状况,外貌,工作能力,学历,情商,性格,年龄,家庭背景。
女方的婚恋价值主要有:颜值,身材,学历,情商,性格,气质,年龄,家庭背景。
不管男女,都需要自己衡量自己在这些选项上面的优势和竞争力,然后以此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通常要找和自己优势项数量差不多或者最多相差一两个的,通常而言,你需要辨别出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舍去几个相对没那么重要的。而不是希望拥有很多优点却不想有什么缺点的。
而婚姻的现实是,从来没有完美的和爱情为你而备,在进入一段婚姻时,我们的性格,对关系的付出和接纳,也都没有那么完好和适婚。美好的婚姻需要在婚姻里去成长,去协调的。其实,深入经营的情感关系或者婚姻,是自己真正成长的一个契机,那是一个从一元生命个体到组建家庭,真正学会爱,学会为他人承担责任,开始去放下固定自我和接纳另一个生命和生活状态的一个开始。是你真正开始活出爱,和释放延展自我价值的一种生命进一步发出的能量。
因此,无论什么心理,去为自己的生命和结果负责,不简单的理解过去经历的伤痛,积极的,也认为自己值得更好,而去开创和经营属于自己的幸福,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看提问者的目的是想要探询孝顺父母的正确之道,还是在以提问为载体,表达自己的义愤情绪?
如果是“表达心中的气愤”那就直接觉察自己的情绪。察觉自己是否想要指责父母?或借一个公众平台,让大家为自己评评理?甚至希望父母这种观念受到大家的批判?如果有这些想法,自己可以朝内探索一下,您的愤怒情绪本身,是被允许的。也能理解您的感受。但这样的关系并非无解,也不须对立,我们可以,并不被愤怨的情绪带着走。
再者,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对这样的父母,如何去处理、和解关系?如何达成孝顺他们?
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于我们自己的亲人,无论是父母、配偶还是孩子首要是接纳,而父母根据海灵格先生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生命有其序位,父母亲在我们之上,是大的。我们在孩子的序位,是小的。父母亲在系统里的位置优于孩子,要接纳父母亲事实如是的样子。
另外,父母将我们养育长大,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和爱,不因父母有一些偏差观念,而阻碍我们对父母养育的爱与感恩。我们仍是爱父母,感恩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份给予不通过父母就不能达成的。
那么,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有偏差或个性化的观念有些还让我们感觉压力委屈、不舒服呢?
父母的观念也是在他的历史成长环境下形成的,被父母经由无意识内化和持有。比如“提问人”说到的,父母的回报要求,让她觉得小夫妻俩不吃不喝也无法达成满足父母。这观念可能跟她父母亲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有关,也跟其父母的个性特质或文化程度有关。我们不能因为父母有这样的那样的观念,就否认父母是比我们更高序位这个事实。不能否认对于父母,孩子必然爱父母,身上承载了父母给予的生命和爱。
爱与尊重,是不变的,也是必须的。我们也要发自内心,欣赏并热情地对待自己的父母。不因为父母的站分观念与我们的期待不合拍,而对父母亲否定或不敬。
父母亲可能也被观念遮弊、被情绪带走,没有用更好的方式来爱我们、没有带给我们更舒服的体验,以致于让我们感觉难以承担甚至难受、愤怒。
我们可以坚持向父母表达爱与欣赏与感恩,做这个不变的部分。孝敬爱戴父母本来是天经地义的。
对于我们能力所不能及,以及感觉不舒服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合理表达》等好的表达技巧,让父母看见并争取让父母理解和体谅我们,也接纳我们的做法和感受。这里面可能有许多的优质心理学和沟通的技巧和知识,可以帮到我们做得更好。与父母相处过程体验感更好。
这份与原生家庭父母和解的功课,并不是说教,它是可实践可走通的。也是我们自身幸福和育儿顺畅的必由之路。父母亲对于我们生命与幸福的意义与影响力,可能大过你的想象而这份和解,是你能去做到完成的,透过学习!!
欢迎关注《张丽芳说儿童心理》的百度直播账号,全方位读懂家庭中的老中青各层的关系,遵循生命本能的系统法则。让我们的子亲关系、两性关系、亲子关系,这三组生命至关重要的关系,都能表达爱、体验爱、活出爱,变得更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