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的风俗各地不同,普遍主要有以下风俗:
1、闹洞房
新婚之夜,城乡均有闹洞房的风俗,俗称“三日不分大小”,长辈晚辈,济济一堂,喧闹欢笑,认为越闹城发,一直闹到深夜。在闹新房的同时,亲友要茶盘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并唱撒帐歌,以取“早生贵子”之义。
2、回门
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到女方家中去省亲,称为“回门”,去时女在前,回时男在前,必须当天去,当天回。过去回门 小轿,现在步行或坐车。
同时在“回门”的当晚,举行一次“贺号”的仪式,由亲友用红牌子写上新郎的名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门。从此以后,别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则设宴待亲友。
对于结婚礼金的标准,一般来说,送多少要看和新人之间关系。在礼节上没有必要充胖子也不能坏了规矩,否则可能导致关系的急转直下甚至破裂。当然,送礼金原则上遵循量力而行。
礼金究竟送多少,基本上可以遵循这个价位:
最低——去过算数型:一人/200元,二人/500元,一家/800元
标准——礼尚往来型:一人/500元,二人/800元,一家/1000元
细分来说:
(1)普通同事、朋友:200元-300元比较适中,关系好一点的那就再加一些。同事之间也可以一起拼凑一个吉利的数字包个“大”红包。
(2)开裆裤朋友、死党:不少于600元。数字是不是要再往上走,就视你的荷包而定了。
(3)家里的亲戚:1000元以上。关系特别近的,家里长辈交情好的甚至上万,这就没个准儿了。
(4)领导、商务朋友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小提醒: 古语有云,礼尚往来。如果以前别人来喝过你喜酒的话,那么回礼的金额通常不少于所收礼金的数目。
中国古代以家族观念为重,形成了以家庭、家族为背景的婚姻习俗。当孩子长大成人后,要成家立业、传宗接代。由父母做主为子女完成人生大事,这是中国婚礼习俗的一大特色。
在婚礼习俗中,还有许多程序和仪式体现了中国婚俗的“礼仪”的特点。
①提亲
在中国的传统婚嫁礼俗中,婚聘程序有六礼,第一礼就是纳采,即俗称的“说媒”、“提亲”。传统的宗亲礼法中,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到当婚当嫁的时候,男家便派媒人向物色好的门户提亲。
提亲所带的礼品一般用雁。雁是候鸟,冬返夏往,来去有时,以此表示儿女已是谈婚论嫁之时,这个仪式也称作“奠雁”。后来提亲的礼品大大丰富了,如汉代的合欢、鸳鸯等等。民俗中将礼品分为四类,一类表吉祥,送羊代“祥”,送鹿代“禄”。第二类是夫妻好合的吉祥物,如凤凰的合羽、鸳鸯的合鸣。第三类是象征夫妇关系的,如以雁候阴阳喻妻从夫,以蒲苇喻妇女的柔顺等等。第四类是表示一般德性的,如乌鸦反哺、孝顺等等。
②问名和纳吉
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问名,或曰纳吉。男家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用来占卜吉凶,相当于后世的“请八字”。有的地方,问名后互换“草帖子”,无论古礼还是以后的民间习俗,择偶考虑的不仅是命相,问名还包括问清女子为谁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等等。
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不仅仅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更要通过“天神之光”来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种考察过程主要是通过“批八字”、算命相来进行。如果当事人命相好,婚事就进行,不好就免谈。有的则是把对方的“八字”供在厅堂神佛前放三天,如果在这三天期间,男女双方家中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便认为是大吉之兆,这门婚事就可以继续谈下去,也就是开始谈论聘金和嫁妆等。
③纳征
男女双方合婚后,男家送聘礼给女家,也就是古礼中的纳征,民间称为下彩礼,只有这项仪式后男家才可娶女方过来。送聘礼的时间,一般定于新娘正式过门前一天。
同时,男女两家互送婚书,男送女家叫乾书,女送男家叫坤书。这时男女两家都要宴请亲友,表示两家已结秦晋之好。对于聘礼,女方接受后,取出其中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12种礼物送还男方为答礼。然后,再由女家向男家献茶,男家接受女家的酒宴款待。男家要给每桌酒席奉银钱谢礼。
假如女家要陪送巨额嫁妆,就取出聘礼的一小部分作为回礼;反之,则女方客气地收下男方一小部分聘礼,大部分都以谢礼的名义还给男方。
④婚礼
纳征后,两家的婚姻关系基本缔结,接下来就该迎娶过门了。男女两家商议选定良辰吉日操办婚礼。
男女两家同意结婚日期之后,男方备礼上门迎亲。古代的婚礼仪式有时要持续两三天。近人婚礼多为三天:大典前一天,女家派人来“铺房”或“暖屋”;中间的一天是迎亲及迎来新娘后拜堂合卺,为正式婚礼大典;第三天“回门”。
在婚礼正日,从迎娶到闹房,其间仪俗丰富多彩。拜堂是婚礼上最突出的仪式,拜堂在唐代就已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在一些地区还盛行拜亲朋和送礼的客人。
拜堂之后,便是大宴宾客。婚宴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以营造喜庆气氛。“闹洞房”的习俗古已有之,汉代已十分流行。
闹洞房的戏耍逗乐增加了新婚的欢乐气氛。俗语说,“新婚三日无大小”,新婚的头三天,都可以找新娘逗乐戏耍。
⑤回娘家
婚典后的仪俗,是熟识姻亲双方的家族。在中国的婚俗上,成婚是完成了男女的结合,经过了迎娶、成妻和成夫的仪式外,还要举行“成妇、成婿”的礼。周代礼法是在成婚后的第二天新妇沐浴携礼见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飨新妇,行周代之礼。后世有“识大小”即新娘子辨认识记丈夫家的长幼三代的礼俗。古人重视“成妇”过于“成妻”。魏晋以来,新妇三日拜公婆,宾客列观。唐代在婚后次日拜见公婆,并拜新郎的尊长与故旧,称“拜客”。在古代,如果公婆不在世,要在三日后到寺庙行“奠茶”的庙见礼,后世与庙见礼用意一致的仪俗有“上新坟”或“喜坟”,即成婚的三天后,新郎领新娘一起到祖坟烧纸供祭。
婚嫁之礼以男家为重,女家亦要有“成婿”礼,成婿礼在民间俗称“回门”。时间是在婚典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宾客。一般说来,女家的礼数以此日为正,客人也是这一天来得最多。新郎在这里也要拜尊长,认大小。
另外,试厨也是婚俗中的一个重要仪俗,即新婚的第一天,新娘子下厨房做饭,伺候公婆,后世这种仪俗多是象征性的。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要喜庆 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婚礼筹备方面:
1不要以他人的意向来筹备自己的婚礼婚礼将把许多人,如亲戚、朋友和一些社会团体带到你的身边,但更重要的是它将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你筹备自己的婚礼时,应把焦点集中在你自己想要做的,而不是别人所希望你做的。的确,考虑别人的感觉是很重要的,采用一些象征性的行为将能取悦于别人,但千万不要做原本自己并不喜欢,而仅为了使别人高兴的抉择,也不要做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安排。
2不要邀请那些不相关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每增加一个客人就等于增加婚礼的预算。如果你有一个费用的最高限额(大多数人都有),你增加人数就意味着要降低其他方面的支出。宾客的增加就等于降低宴席质量。邀请那些你所关心的人和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地位的人。在婚礼的那一天,你一定希望被温馨熟悉的笑容围绕,而不是那些你认不出来的脸孔。
3不要迟到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新娘、新郎,也适用于所有参加婚礼的人。尽量让你的婚礼准时开始,如果无法准时开始,那一切都将随之而推迟。在举办婚礼的地方更将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你以后这里可能还安排了另一场婚礼。如果因为宾客没有到齐,使你无法准时开始,那么等候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4不要害怕出乱通常忙乱从婚礼的早晨就开始出现,一些小问题出现时并不一定会有人发现。如果大问题出现了,你也不能解决,所以不必惊慌,让别人替你解决,而你只需放松自己,保持笑容,去享受这属于你的一天。
5不要过于紧张一些新娘在结婚这一天沉浸在婚礼的渴望中,以至于采用镇静剂、酒精等药物来使自己平静下来。
6不要做那些对你不重要的事在传统婚礼中,你会发现一些世俗和传统的东西,它们并不重要。如果你不希望的话,你可以不用花童,甚至伴娘、伴郎。如果你觉得有些仪式显得尴尬,那就省略它。并没有法律规定你必须完全按照一定的程序。尽量采用自己的方式。
7不要忘记进食饥饿是新娘、新郎将面临的超乎想象的大问题。以为不吃早饭就可以使你在穿婚纱时显得苗条吗?不。早饭可能成为你一天内的最后一餐,而你需要能量。如果你胃不好,那就尽量吃一些咸的东西。如果到了婚礼开始时觉得胃不舒服,那恐怕就没有时间再吃东西了。许多新人因忙于接待客人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进餐。不吃东西使人没有精神,严重的可能还会晕厥。因此,在婚礼开始前一定要吃些东西,在宴席中也尽量吃一些。
8不要花太多的时间接待个别宾客这可能有些困难,但你要尽量用少的时间去接待每一位来宾。在婚礼那天,有很多你必须做的事情,敬酒、切蛋糕等。如果你用了很多时间接待来宾,那你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就将推迟,你可以最后抽出一些时间来招呼好友。
9不要让客人喝醉你不必让警察来维持秩序,但你必须提醒服务员注意来宾安全。同时让你的伴郎留意每位来宾。
10不要忘记发生的事情婚礼这一天将很快度过。几个月的安排都将体现在这一天。客人们会赞叹你的婚纱,鲜花,享受你为他们准备的丰盛的宴席。但最终,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聚会。婚礼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它把两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生活。在这热闹的一天中,试着记住一个或两个重要的时刻。在人群中找到你新娘或新郎的笑脸,以使在以后的日子里重拾这美好的回忆。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 铺房
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诫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汉族传统婚姻习俗
求 婚 南宁汉族居民的男子长至十七八岁,家长就托媒妁为儿子筹谋婚事。其婚姻的条件首先重门当户对,即所谓“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其次重年龄相近(一般男大女1岁—3岁为宜);再次重才貌双全。经媒妁介绍,男女双方及其家庭认可同意,便行“合命”。如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由媒妁把女方的“白命”送还女家,换取“红命”(即用红纸书写其年庚八字),送到男家。男家接到女方的“红命”之后,等到7天后才答复女家。在这7天之内,如果男女两家都没有发生不幸之事,说明这桩婚事顺合天意人愿,可以订婚。
订 婚 经“合命”后,双方认为可定婚,就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定庚)。郊区乡间的订婚礼仪是先由男女请村中知书识礼、会写文帖的人代写庚帖和礼帖,连同槟榔等礼物一起放置在帖盒里,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接到帖礼后,也写回帖给男家。其庚是在一张红纸在左边竖写男子的年庚八字,右边竖写女子的年庚八字,格式和字数要求两边相对称,而且字数一定要双数,以应“成双成对”之吉语。
送聘礼 订婚仪式过后,双方即确认为姻亲。接着就开始商议聘礼、嫁妆、结婚和迎亲日期等事项。
议聘礼 即男女双方商议聘礼种类和数额。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通知女家。在结婚日前一个月或20天左右,男方备办猪肉、羊肉、猪肚、猪肺、鸡、鱼、酒等礼物及庚谱红帖,其中写着:“催妆铺床”及迎亲日期,谱写“天长乾造某年某日健日”,搭以红绸一块,放莲子、花生、枣子,由媒人乘轿送往女家。女方接礼物后,即将年糕、粽子、糖片、绿豆、糯米、绿绸一块及名帖、启书、庚谱等作答,名曰送聘。是日,男女两家均各自设宴请亲朋,俗称“吃送日子酒”。送聘后距迎亲的前一二天,男家预备白面粉、红绳、面条等物,送往女家,名曰催妆。催妆后,男家即请两位好命人(即生有男孩女孩,夫妻双全的妇人)来安床,兼抱小孩在新床上互相嬉戏、撒尿、竞夺那撒下的红枣、花生、瓜子,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
迎 娶 迎亲时,男家备生猪、生羊、海味、饼、糖果、鸡、酒、花烛等礼物及礼目帖(帖左边写所送礼物清单,右边写“迎鸾之敬”四字),放入食格(即长方形油红漆的大木盒,外有框架),用人抬上,再由头插万寿菊花及柏树叶的媒人,乘轿送还女家,名曰过礼。女家即将妆奁由媒人带回(妆奁无论多少,但锡香案占锡高灯为必有之物),至男家时,男方即请好命的妇人搬入新房陈设。至夕,举行坐花烛、上号(父母取新郎别字写上或刻上牌挂厅上)等礼节。迎娶仪式是结婚礼仪的高潮,既热闹又隆重,男家和女家都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女方在新娘出嫁前夕,就约请结拜的十姐妹来陪伴新娘“唱家堂”,共诉依依惜别之情,或唱诉妇女的命运,祈祝新娘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姐妹们伴围坐在新娘两旁,轮流唱歌,两人为一对,依次轮流吟唱,直唱至桌台上的大花烛燃尽而罢。待到凌晨(旧时以鸡啼为准),新娘始开腔哭唱,有时姐妹们代唱,俗称“哭新娘”。新娘未上轿前,由一“扶新婆”(夫妻双全、有子有孙的老妇)把新娘从内房扶至正厅叩拜祖先、拜天地,另有一位老妇为新郎撒花,俗称“媒香”。当新娘叩拜祖先时,媒香即张开伞,把纸花和稻谷撒向新娘头上,表示新娘婚后象稻谷一样生育。新娘上花轿之前,须对父母痛哭,以表怀念其养育之恩和难舍之情。新娘坐的花轿未到男家大门,未经新郎揭开轿帘之时,新娘不能在途中贸然下轿。名望之家,还请有一位送嫁爷相送。迎亲队伍从新娘家返回时,新郎在前,新娘的花轿随后,其后依次为送嫁爷、媒人、媒香、伴郎、伴娘、送亲众姐妹、鼓乐队、抬嫁妆者,如陪嫁牛羊,则尾随最后。途中如遇有寺庙、祠堂,要绕道而行;途经村庄或圩镇时,要燃放鞭炮、奏鼓乐。一般中途不停留休息;如果路途遥远,须经媒人同意,才能歇息片刻,但新娘不出轿门。当新娘花轿到达男家门口时,新郎的结拜兄弟即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扶新婆将草把(常用黄茅草,据说此草能驱邪气)点燃,向轿门绕三圈。然后掀开门帘,扶新娘出轿,随即打开布伞,并撒以谷米或钱(此习俗据说是以前周公与桃花姑姑斗法,因周公斗输了,当桃花姑姑出嫁时,周公弄法术放了一只大公鸡在她的花轿顶上,待她一出帘门,便把她叮死。岂知桃花姑姑早有防备,吩咐男方在她出轿时以布伞挡避,加以撒出谷物,引开公鸡去叮吃,桃花姑姑便安全无恙,周公的计谋没有得逞。),将披红纱、红绫蒙面的新娘扶至厅前与新郎并立,向天地、祖先、父母行跪拜礼,俗称拜堂。而后双双进入洞房,扶新婆即用针线把新娘和新郎的衣襟缝在一起,以示永结不离。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之礼。有的当新娘入大门之时,新郎站在高处,叉开双脚,使新娘从其胯下通过,名曰骑龙头马,或行交卺酒时,扶新婆事先把新郎的裤头带端浸水倒入酒杯中,让新郎将此酒给新娘饮下,认为这样做新娘今后才会贴贴伏伏地听丈夫的话。
婚后礼仪 婚后次日晨,新郎新娘由媒人引导至厅堂,先拜天地祖先,后拜亲属戚友,谓之“拜双朝”。然后,由新郎家的两个妹子,一人托茶,一人托烟、瓜子、糖果等,由媒人引导逐一介绍鞠躬(原为跪拜),其妹子端上甜茶(茶里加入白糖、红枣、桂元肉),由新郎新娘举杯敬上,受拜者饮完甜茶,即往盘中放入红封包或钱币,其钱归新娘所得。也有的献上红蛋,新娘则以靴袜等奉翁姑,翁姑答以金戒指,各亲友亦答以采仪。拜双朝嫁爷和送亲的众姐妹们,被尊为上宾。餐毕,由男家掌礼部的执事,预先问媒人关于亲家各老辈的姓名、称谓、人数等,依次写好回门帖,连同礼物,一起交给媒人带回交给女家执事登记;同时还带领新郎新娘及众姐妹们返回女家,俗称“回门”。媒人把拜门帖和礼物交给女家执事登记后,就拿着门帖去拜见新娘父母、叔伯母等。其礼物除了鸡、鸭、猪肉、饼、面制品外,还有三种礼银:一是奶母银,给岳母,以示感谢岳母养育新娘之恩;二是奉给梳妆、扶新、撒花、煮食、小姨、小舅、集嫁奁者等;三是把男家赏给新娘的封包钱呈送岳父母、岳叔伯等内亲过目。然后请房族内和内亲饮回门酒。酒毕,新郎新娘于当晚返回男家。岳父母也送封包、糖糕、粽粑、鸡等,还礼男家。南宁城厢则在婚后第三朝,男家备烧猪、全羊、猪肚、鸡、鱼、包、饼、面、茶叶等礼物,送新娘回娘家,俗称“三朝姑爷回门”。是日中午,新郎乘轿送新娘至女家礼拜,下午四五时女家设宴。宴前由主婚人引导新人至各席前行一鞠躬礼,名曰“定席”。宴毕,复行辞席礼。第四日,新郎复应女家之请赴宴,与女家亲友戚属见面,名曰“拜四朝”。在一桩婚事中,媒人从中介绍沟通,两家奔走辛劳,所以男家封一个封包,送给媒人作答谢;新娘还做一对新布鞋送给媒人,感谢她奔波磨鞋之劳。此外,在整个婚礼仪式中,有几种人所送的封包礼银不能收取:即媒人、送嫁爷、伴娘、伴郎、掌礼部的执事、代为奔走的请客者、厨师、扶新婆、媒香、轿夫、安床妇等,即使他们送礼封钱,须得退还,并在封包背上写“璧谢”二字,表示“还璧归赵”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