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网红,什么小仙女

初代网红,什么小仙女,第1张

如今的“网络当红”时期,许多人靠着做“网红”出了名,这些“网红”不是靠秀才艺,要不就是卖货或者秀身材,但不得不说,也有一些有真才实学的“网红”们,靠自己的真本事行走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神仙颜值的苗族妹妹,当年她在水边穿着民族服饰的那张惊鸿一瞥的面容,迷倒了多少人。

这个有着神仙颜值的少女就是艾玛依娜,她绝对可以说得上是第一代“网红”了,在2005年的时候,有几个网友到四川来旅游,就在一片青山绿水下,他们看见了一个身穿民族服饰的女孩,长得简直貌美如花,赛若天仙。在偏远地方能遇到如此漂亮的苗族少女,网友们趁她不注意拍下她的照片,后来就把照片传到了网上,于是整个网络都轰动了,这个美丽纯真的苗族少女立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此后不久,尔玛依娜便走红于网络,网友们也为她取了仙女这个好听的名字。

其实,尔玛依娜自小就学习民族舞蹈,身材很好。如今她又因为长得漂亮出众终于走红于网络,尔玛依娜自从在网络上走红之后,就开始涉足“娱乐圈”,出演过多部影视剧,做过广告代言,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演艺明星,她在“娱乐圈”里红了一段时间就渐渐地销声匿迹了,据说,她是从台前去了幕后,开了自己的公司,做起了老板,据说她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了,而最近还有她的近照传到网络上,在照片中,她一头时尚的发型,穿着时尚的衣着,早已没有了当年那种清新的少女气息,时至今日,当年那个有着天仙般面容的女孩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也许,她对于现在的生活感到美满和幸福,人,毕竟都会长大,或许她可能更加喜欢现在的自己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打开腾讯新闻,阅读体验更好

过敏性鼻炎千万不要拖,2022新方法你得知道!

广告

清华

打开

腾讯新闻

参与讨论

血糖70以上,饭后一个习惯,血糖高连夜改善!

广告

长兴

意见反馈

举报中心

隐私政策

Copyright© 1998-2022 TencentAll Rights Reserved

羌族 节日 羌历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在此时各种农作物都收割完成,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羌民都把这一天作为喜庆丰收的节日而欢度此节。

春节也是羌民族最大的节日,意为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春节时间为除夕之夜至正月十五。

除夕之日每家都有贴对联的习俗。贴对联也有区别:在当年家里有人去世就贴挽联,用绿色或**纸来写对联,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而家无以上情况者都用红色纸来写对联,表示新年里大吉大利。

除夕之夜,羌族的习惯是合家团圆之夜。不管在外地工作或是做生意的人都要在此时回家与家人团聚,过上一个幸福吉利的除夕,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人们都要起早到水井里去背水,意为来年不缺水。还要到屋外去拿一些柴进来并念到招财进家之意的话,表示新年里天天有财进家门。另外这天不能说脏话及吵架,如有犯者,表示新年里家里有祸之意。还不能看见劳动工具,看见了意为新年里会很辛苦,故此除夕天都要把它们藏到看不见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上有不吃稀饭的习俗,意为吃稀饭表示这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民有拜年的习俗,有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老辈们新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有出嫁之女回娘家拜年的习俗,表女儿对父母的祝福和祝愿父母在新年里事事顺心。有未结婚而有女友的男子向女方拜年的习俗,表祝女方父母及女友新年快乐。有徒弟向师傅、学生向老师拜年的习俗,表感谢师傅或老师传授手艺或知识于他,并祝师傅和老师新年里吉祥如意。

正月初三有对死去的人办新坟和向死去的人烧纸钱祭奠的习俗。这天有不能串门的习俗,意为这天是死人的节日,故不能串门。

正月初四,这天意为新年开始可以开工的吉祥之日,所以这天有出工做事的习俗。这年有修新房的人都要在这天下基脚的习惯。

正月初五,这天意为狩猎者的吉祥日子,所以这天家里都要给男人(不分老少)用灰面粉做一个象动物的馍馍,然后每家出一些酒肉到寨子指定的地方去并带上猎枪,把形似动物的馍馍放在一起,用猎枪瞄准射击;如射中就意为这年里的狩猎有获。然后大家围在一起敬神、喝酒唱歌的习俗。

正月初九,这天全寨乃至全村的人有带上敬酒、刀头、香蜡到庙子里去敬神的习俗。

正月初六,这天全村人都要带上敬酒、刀头和香蜡到山顶上各寨的塔子上去供奉的习俗,表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

大年十五,这天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有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大年饭的习俗,以表春节的结束,新一年春耕的开始。

春分这天有不上山的习俗,意为这天是山里各种动物交配之日,见者不利。

惊蛰这天有不下地的习俗。

清明节这天有扫墓、立碑及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祭祀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是祭祀龙的节日,这天有起早用露水洗脸、洗身的习俗,意为这天万物都有药可治百病;还要扯各种草到回家备以后生病之日用。传说这天的各种草都有很好的药效。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意为喝了这种酒,以后蛇不敢缠你的脚。有插艾在门框上的习俗,表示对屈原的怀念。

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所以这天有祭祖、祭鬼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有用月饼、核桃、苹果等各种食物首先在房顶的塔子里祭月亮神以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为祭龙节,传说这天是龙抬头之日,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结束冬眠,故这天有剃头的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传说是所有的虫都不吃东西,所以这天有晒家里容易被虫蛀的毛衣、皮衣等衣服的习惯,免遭虫蛀。

五月初五,羌族的女儿节。这天全村的妇女到要穿上新衣服,到西湖寨山顶的塔子敬神,围着塔子唱歌跳舞,然后到各寨进行对唱山歌,来歌颂羌族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

青>>

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

羌族的民风民俗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偿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

羌族人的生活习俗 找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此外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3]

编辑本段羌族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

[4]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由徵、羽、宫、商角和徵、羽、宫、商、清角两种五声调式音阶的交替而形成的六声音阶歌曲中,角声与清角声不在一个乐句里或一个乐段里同时出现,并且只有以宫、商、徵、羽4声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4种调式。民间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声调式音阶较少,一般都是通过以五声调式音阶或六声调式音阶进行交替及转调形成的七声,因而使用七声的歌曲仍具有五声调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

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 性4种。 “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 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瓦西切玛”、“江得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 “席蹴步”音乐曲调缓慢>>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当地节日 当地节日  国际熊猫节 牦牛文化节藏巴拉节 扎崇节 雅敦节 祥隆节 祭山节 雪梨节 黄龙庙会 摩朗节看花节

羌族有什么习俗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 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 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 “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 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镇”, 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 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 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兽馍、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三 尔玛羌族文化

(一)传统节日:

农历10月初1是羌历年,在这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们会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一起跳起锅庄,还有一些祭祀活动。

以“感恩”、“ 祈福”、“ 和谐”为主题的2009羌族“俄苴”庆典在茂县曲谷举行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阿坝州茂县曲谷乡河坝村,羌笛悠扬,爆竹声声,唢呐齐鸣,锣鼓喧天,全乡2000余群众欢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兴高采烈,共庆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节,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国泰民安。

“俄苴”意为农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猎节,又叫男子节。记者了解到,曲谷乡是羌语标准音点(羌语普通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传承地,是羌族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乡。在这条偏远的山沟里,有流传千年的领歌节(“瓦尔俄足”,又叫妇女节)、狩猎节(又叫男子节),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构成共同的主题:感恩一切给予生活的惠及,规劝人们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还有历经千年的洪木基神塔,这里的人们每年都要举行“俄苴”庆典活动。

由于现在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们通过用面粉烧制兽形馍馍来狩猎,以纪念羌族中的一个神,其实是人,是因为羌族人们太崇拜他,对他的尊敬

狩猎节时德高望众的老人取圣火胜利而归。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们到山一株神树那里取圣火,他们用白石头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头是羌族的圣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楼,方>>

羌族有什么习俗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操这种语言的羌族居民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这些都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的语音变化,使用羌语的人口约有12万。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

经过调查研究证实,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点是,南部方言大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两种方言的基本词汇是相同的,虽然这些词在读音上有些差异,但有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小,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大。北部方言区靠近藏区,使用藏语借词和反映牧区生活的词较多,南部方言区靠近汉区,使用汉语借词和反映农区生活的词较多,并且还可以有和汉语相同的语序出现在口语中。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较场区、中部的沙坝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9万。其特点是,大多数地区有颤音,复辅音比较丰富,单元音都分长短、卷舌与不卷舌,有丰富的辅音韵尾、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也比较多,有重音,没有声调,轻重音在构词、构形等方面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构词或构形中有许多语音变化现象,如辅音的弱化、换位、交替,元音的和谐、脱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词没有“格”的语法范畴,指示代词只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动词有人称、数、时间、态、体、式的语法范畴。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篪区。20世纪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点是,没有颤音[r],大多数读作[dz]或[l],复辅音较少,北部方言的复辅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读成单辅音,有声调,起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没有重音。南部方言内部各地词汇差异较大,与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词所占比例少。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丹来越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有诗为证:“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尽低头。双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

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人的生活习俗 在四川人口约20万人。自称尔码、尔麦。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所辖的北川县。 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只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此后 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今日之羌族。秦代曾置湔氐道,汉 代设汶山郡,以后历朝均有州、县的建置。元、明在羌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改为流 官。羌区长期处在封建制社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区,创建了苏维埃 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与藏族联合联立1个自治州、21个羌族乡。羌语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字。实行一赤一妻制。崇信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 的原始宗教,诸神均以白石为象征。节日有酿的咂酒。农村羌民喜着麻布或棉布长 衫,外套羊皮褂子,依山垒石建屋,碉楼高丈余,古称“邛笼”。擅长掘井和建笮 桥。妇女善挑花、刺绣。行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从事农业,兼有畜牧业。民间 流传《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话故事。流行锅庄舞, 即“跳萨朗”。所用羌笛古今闻名。

饮食

猪膘为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茂县、汶川、北川等地。将猪勒死,把肉分割成条块,用 盐渍三至七天后,吊在屋梁上风干即成。 金裹银也是羌族传统食品。

信仰

白石崇拜 羌族信仰习俗。流行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但均无铜像,统统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屋顶的塔子上,屋里的神龛上、火塘旁,村外的山头上和神林中等。屋顶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头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顶上立有多块白石,除代表天神外,还代表别的神灵。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诚祈祝寿,燃香祭拜。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神林 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习俗。又叫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习俗。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长信仰习俗。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届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踩铧头 羌族信仰习俗。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冶病。一般情况下,端公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习俗。由端公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

居住

雕房为羌族传统民居。又称雕楼。>>

任命

羌族的婚俗,订婚要经过三道程序。第一,它们“张嘴”喝水,也就是让它们喝水。男女未成年时,男人向媒人求婚。如果他同意,他父母会提议一段时间。一个男人去一个女人家举行宴会,叫做“开胃酒”。酒席上,女士献了一笔钱,双方一开始都认为订婚成功。几个月后,男方家到女方家,准备了酒席招待自己的至亲,称之为‘小套酒’。这时要给一些彩礼,放在神坛上,以示尊严。在“大单酒”中,双方特意约定了婚期。这个男人要招待客人和他老婆的亲戚朋友。这时候男方要按约定出嫁妆,还特意给丈母娘准备了一分钱。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女生不允许出现,也不允许躲在自己的房间或亲戚朋友家里。

结婚

羌族的婚俗也有“女花之夜”、“酒席”、“送客”三种仪式。

“女人花之夜”由两罐酒组成,由女性准备,用来招待前来庆贺和送礼的客人,男士一瓶,女士一瓶。每个人都跳舞唱歌来庆祝。

“宴”是结婚的意思。这个人准备了三匹马来迎接她。一个新娘骑马,另外两个伴娘骑马。伴娘是他的亲生女儿。新娘穿着她嫂子做的特别的红色婚纱和红色绣花鞋。她哥哥把她抱出大门,骑上她的马。新娘用手捂住脸,大声哭了起来。有些人在哭,有些人只是在假装。父母将为新郎制作的鞋袜放入后口袋,让女儿带到男方家。乐队演奏唢呐为新娘送行。新郎拿起盒子,提起柜子,激动地送走了新娘。去参加婚礼的路上,如果路过亲戚家门口,亲戚会为聚会准备茶几、蛋糕、水果。炮手会放三支申报步枪表示你的到来。这个人的亲戚手里会有面条。伴娘和伴娘会马上进入茶几。在男人村,所有的村民都聚集在村头迎接新娘。

男厕所里,要给伴娘和骑士一些钱下马,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把米撒在门口的地上。厨子养了一只公鸡,把鸡血洒在门上辟邪。新娘和新郎马上进门抢座位。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露天坝上的盛大宴会就开始了。客人们吃、喝、唱、跳。他们首先唱的是酒歌《赞美新娘》。歌词赞美新娘的美丽,从头唱到脚,然后唱《赞美新娘》,赞美新郎端庄聪慧的性格。人们唱歌跳舞直到深夜甚至黎明。

第二天,主人又准备了两个“谢谢”的座位,仪式结束。结婚第三天,新郎和他的兄弟带着新娘回家,有酒有肉。新郎会待几天,新娘会待几天甚至几个月。有的人会待1-3年,才被老公带回来。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老年人和长辈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身迎接。宴席上老人、长辈坐上位,等他就坐后其他人才可入坐。要给老人、师长敬酒、敬歌、盛茶、盛饭。在屋里老年人、长辈坐火塘上方。家中或村寨举行的各种庆典上,老年人、长辈首先发言。饮咂酒时首先由老年人、长辈致开坛词并以长老顺序饮之,即使达官贵人也要让长老为先。路遇老人、师长,要让立路旁,骑马遇老人、师长,要下马行礼,问安。歌舞开始由老人长辈领唱。不得顶撞老人长辈。儿女、晚辈不得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对长辈要使用敬语。对小孩备加关怀爱护,尽力使其不受疾苦。

羌家好客尚礼,家中来客,全家热情相迎,问寒问暖。远客临门,立即备酒饭茶招待,并献敬酒歌。客人进房要让座于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客人谈话,不能随意打断。晚上睡觉,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于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长辈、老人和客人问安。有客人和长辈及老人在场不准翘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宾主有别。任何人不得把脚放到火塘上面。客人不能擅自进主人家未安排他住的任何房间,以示对主人家尊重。客人要走时,主人家要挽留,当要离开时,要在家中及门外敬送路酒并热情欢送到寨外目送一程。客人无论尊卑贵贱,踏入别人村寨附近要下马,不得吆喝嬉戏,以示对该村寨之尊重。

在节日喜事期间,以欢乐为本,不得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说脏话或讥讽他人,凡事要忍让、大度,宽以待人。遇人要主动问候、祝福。农忙季节要换工互助。婚丧大事全村寨共同操办,不分彼此。修房造屋全村出力无偿帮助。如遇各种灾祸大家援手相救不图回报。村中如遇死人,该村当年不开展大型娱乐活动,死者家属三年不参加娱乐活动,以致哀悼。

羌族有尚武的传统,以往每户至少有一名武装男丁,一般装备有:一把刀、一枝枪(多为明火枪)、一圈火绳、一个皮药袋(内装一千克火药和弹丸),还有一口袋烧馍、干肉等。每半月检查一次。每年正月初五左右打靶子,男丁各自带上肉和咂酒,牵猎狗到靶场,以熊形和獐形的馍为靶子,轮流射击。中靶,象征当年吉利,获得各种距离级别第一名的予以奖励和武士荣誉。打靶毕,大家饮酒、聚餐。举行祭山会或婚礼时,也往往举行打靶盛会,枪法好的得奖。

羌族有木刻传信习俗,这是在遇到敌情时,羌寨之间迅速联系集合武装丁壮的一种办法。木刻是长2尺左右的方木块,刻有痕印,上面捆一根鸡毛表示有急事,再加一块木炭表示非常紧急,绑个辣子表示不来要处罚。各寨要连夜按照规定的路线传送,并把本寨接到和交接木刻的时辰记上,以备追查。接到木刻后,各寨首领要立即集合本寨武装男丁,向指定地点出发,不得延误。

羌族有保护森林的优良习惯。由于羌族处于林区,很久以前就认识了森林的重要性,并将每村邻近的森林称为神林,认为与风水有关,关系当地羌民存亡,因此严禁砍伐。每座羌寨在冬季举行吊狗(有的地方以草人或鸡等代替)封山盟誓仪式。择毕吉日,全寨男子在寨边林间集会,把一只狗(或鸡、草人)吊在树上。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誓词:为了羌寨的万代幸福,必须保护好所有森林,严格砍伐神林。如有谁违反规定,乱砍树木,就会受到神灵惩罚,像这只被吊的狗(鸡、草人)一样。接着,每户男丁依次走向被吊之狗(鸡、草人),一边对其狠狠吐唾、棒打,一边说自家拥护封山,如果违反,愿受惩罚。有的地方则每人用枪射击一次狗或鸡、草人表誓。还有些地方,每生一个孩子时,就在一棵树上拴一绳子作为标志,将此树视同孩子加以保护。

羌族有诸多成文的乡规民约和不成文的习惯法。那些以维护私有制为核心,以维护阶级统治为本质的习惯法和条文已在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但以维护人权,平等互利,团结友爱,反对暴力欺压等等具有进步意义的习惯法仍延续至今,起着道德规范作用。

羌族还有许多禁忌。生孩子一般忌客三至七天,生男孩在屋门挂副枷单,生女孩则挂个背兜,表示忌客入内。家有病人,门上挂一红纸条,表示忌客。大牲畜产仔,也忌客入。

产妇未满月不准去河边、井边,不准进别家房门,更不准去神塔、神龛、庙宇等有神灵的地方。丧偶不满两年不准再婚,不准跨过火塘或脚踩铁三足架,不能吐唾于火塘。惊蛰不动土,春分不上山。逢戊日不动土、不上山、不干重活等。这些禁忌有的带有迷信色彩,有些不利于生产和健康。现已基本上改掉了落后习俗,形成了文明、现代的生活习惯。

按照羌族保守的习俗,结婚是可以的,而百姓和他们的邻居三天前就住在村子里,离新郎新娘的帮手很远。整个寨子一片欢腾。数百人将参加婚礼。它正在吃一个水垫。院子里支起了当地的炉灶和案板。炉子里的柴火很旺,锅里的热水在沸腾,来帮忙的人很忙。他们没有邀请厨师。他们是兄弟姐妹和邻居,都来帮忙。

结婚第一天,新娘的妻子会举行“花月酒”。新郎、他同时代的人、亲戚、朋友、介绍人都会去新娘家吃晚饭,新娘的轿子会被抬到新娘家去接她。这天早上,新娘邀请了村里所有的姑娘“谈夜”,通宵歌舞。天亮了,男方未婚妻催新娘上轿子。新娘一家人湿了眼泪,哥哥把他们抬上了轿子。

当新娘到达新郎家时,新郎的兄弟或表兄把新郎带到新家,然后向新娘致敬。结婚三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带了酒肉等礼物。将来,新娘将住在她母亲的家里。12月27日、28日,新娘回到婆家。

羌族的婚姻是由热情的红色韦科人牵着走的。男性后代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许下结婚的誓言,“闹酒”成了饭桌上的话题。于是乎,红主就继续来回跑。在男孩和女孩互相点头之前,“小酒”和“大酒”的花束会飘过羌族村落。

“交房日期”过后,两家就去了尚达混乱的婚礼筹备处,等待着新娘家过夜,男方家设宴的那一天。无论是“花夜”还是“盛宴”,两个结婚的寨子都会庆祝几天。

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

羌族有什么习俗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 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 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 “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 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镇”, 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 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 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兽馍、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三 尔玛羌族文化

(一)传统节日:

农历10月初1是羌历年,在这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们会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一起跳起锅庄,还有一些祭祀活动。

以“感恩”、“ 祈福”、“ 和谐”为主题的2009羌族“俄苴”庆典在茂县曲谷举行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阿坝州茂县曲谷乡河坝村,羌笛悠扬,爆竹声声,唢呐齐鸣,锣鼓喧天,全乡2000余群众欢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兴高采烈,共庆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节,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国泰民安。

“俄苴”意为农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猎节,又叫男子节。记者了解到,曲谷乡是羌语标准音点(羌语普通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传承地,是羌族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乡。在这条偏远的山沟里,有流传千年的领歌节(“瓦尔俄足”,又叫妇女节)、狩猎节(又叫男子节),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构成共同的主题:感恩一切给予生活的惠及,规劝人们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还有历经千年的洪木基神塔,这里的人们每年都要举行“俄苴”庆典活动。

由于现在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们通过用面粉烧制兽形馍馍来狩猎,以纪念羌族中的一个神,其实是人,是因为羌族人们太崇拜他,对他的尊敬

狩猎节时德高望众的老人取圣火胜利而归。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们到山一株神树那里取圣火,他们用白石头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头是羌族的圣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楼,方>>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羌族的民风民俗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偿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

羌族 节日 羌历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在此时各种农作物都收割完成,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羌民都把这一天作为喜庆丰收的节日而欢度此节。

春节也是羌民族最大的节日,意为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春节时间为除夕之夜至正月十五。

除夕之日每家都有贴对联的习俗。贴对联也有区别:在当年家里有人去世就贴挽联,用绿色或**纸来写对联,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而家无以上情况者都用红色纸来写对联,表示新年里大吉大利。

除夕之夜,羌族的习惯是合家团圆之夜。不管在外地工作或是做生意的人都要在此时回家与家人团聚,过上一个幸福吉利的除夕,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人们都要起早到水井里去背水,意为来年不缺水。还要到屋外去拿一些柴进来并念到招财进家之意的话,表示新年里天天有财进家门。另外这天不能说脏话及吵架,如有犯者,表示新年里家里有祸之意。还不能看见劳动工具,看见了意为新年里会很辛苦,故此除夕天都要把它们藏到看不见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上有不吃稀饭的习俗,意为吃稀饭表示这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民有拜年的习俗,有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老辈们新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有出嫁之女回娘家拜年的习俗,表女儿对父母的祝福和祝愿父母在新年里事事顺心。有未结婚而有女友的男子向女方拜年的习俗,表祝女方父母及女友新年快乐。有徒弟向师傅、学生向老师拜年的习俗,表感谢师傅或老师传授手艺或知识于他,并祝师傅和老师新年里吉祥如意。

正月初三有对死去的人办新坟和向死去的人烧纸钱祭奠的习俗。这天有不能串门的习俗,意为这天是死人的节日,故不能串门。

正月初四,这天意为新年开始可以开工的吉祥之日,所以这天有出工做事的习俗。这年有修新房的人都要在这天下基脚的习惯。

正月初五,这天意为狩猎者的吉祥日子,所以这天家里都要给男人(不分老少)用灰面粉做一个象动物的馍馍,然后每家出一些酒肉到寨子指定的地方去并带上猎枪,把形似动物的馍馍放在一起,用猎枪瞄准射击;如射中就意为这年里的狩猎有获。然后大家围在一起敬神、喝酒唱歌的习俗。

正月初九,这天全寨乃至全村的人有带上敬酒、刀头、香蜡到庙子里去敬神的习俗。

正月初六,这天全村人都要带上敬酒、刀头和香蜡到山顶上各寨的塔子上去供奉的习俗,表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

大年十五,这天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有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大年饭的习俗,以表春节的结束,新一年春耕的开始。

春分这天有不上山的习俗,意为这天是山里各种动物交配之日,见者不利。

惊蛰这天有不下地的习俗。

清明节这天有扫墓、立碑及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祭祀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是祭祀龙的节日,这天有起早用露水洗脸、洗身的习俗,意为这天万物都有药可治百病;还要扯各种草到回家备以后生病之日用。传说这天的各种草都有很好的药效。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意为喝了这种酒,以后蛇不敢缠你的脚。有插艾在门框上的习俗,表示对屈原的怀念。

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所以这天有祭祖、祭鬼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有用月饼、核桃、苹果等各种食物首先在房顶的塔子里祭月亮神以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为祭龙节,传说这天是龙抬头之日,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结束冬眠,故这天有剃头的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传说是所有的虫都不吃东西,所以这天有晒家里容易被虫蛀的毛衣、皮衣等衣服的习惯,免遭虫蛀。

五月初五,羌族的女儿节。这天全村的妇女到要穿上新衣服,到西湖寨山顶的塔子敬神,围着塔子唱歌跳舞,然后到各寨进行对唱山歌,来歌颂羌族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

青>>

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 ,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

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声)族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

羌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土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5分 高山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播种祭、平安祭、“阿立”定祭丰、竹竿祭、猴祭与大猎祭、矮灵祭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

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

羌族人的生活习俗 在四川人口约20万人。自称尔码、尔麦。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所辖的北川县。 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只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此后 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今日之羌族。秦代曾置湔氐道,汉 代设汶山郡,以后历朝均有州、县的建置。元、明在羌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改为流 官。羌区长期处在封建制社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区,创建了苏维埃 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与藏族联合联立1个自治州、21个羌族乡。羌语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字。实行一赤一妻制。崇信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 的原始宗教,诸神均以白石为象征。节日有酿的咂酒。农村羌民喜着麻布或棉布长 衫,外套羊皮褂子,依山垒石建屋,碉楼高丈余,古称“邛笼”。擅长掘井和建笮 桥。妇女善挑花、刺绣。行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从事农业,兼有畜牧业。民间 流传《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话故事。流行锅庄舞, 即“跳萨朗”。所用羌笛古今闻名。

饮食

猪膘为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茂县、汶川、北川等地。将猪勒死,把肉分割成条块,用 盐渍三至七天后,吊在屋梁上风干即成。 金裹银也是羌族传统食品。

信仰

白石崇拜 羌族信仰习俗。流行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但均无铜像,统统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屋顶的塔子上,屋里的神龛上、火塘旁,村外的山头上和神林中等。屋顶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头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顶上立有多块白石,除代表天神外,还代表别的神灵。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诚祈祝寿,燃香祭拜。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神林 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习俗。又叫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习俗。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长信仰习俗。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届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踩铧头 羌族信仰习俗。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冶病。一般情况下,端公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习俗。由端公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

居住

雕房为羌族传统民居。又称雕楼。>>

习俗

1节日

羌族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大年”,是羌族人家团年的重要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除夕之夜,要烧猪头肉敬献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再围坐在火塘四周守岁。一般初一不劳动,不走人户。初二以后开始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羌族还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又称”过小年”。原是在秋天收获粮食后,祭祀神灵和祖先,向神还愿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地欢庆的时间不一,一般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初十。主要的活动是还愿敬神和吃宴席。羌历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复,成为羌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羌区各地,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气候差异,举行的时间、次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

领歌节,羌语称“瓦尔俄足”。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如该寨有13岁至50岁妇女死亡,则当年不举行)。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随着羌寨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仪式更增添了新的内容。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羌族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婚嫁仪式主要有订婚和结婚。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爷”。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男方家就会备礼,请红爷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要征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后,红爷会带上猪膘、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吃“许口酒”。数月或数年后,男方家又请红爷携礼到女方家,以“小订酒”招待近亲,并请释比测算双方生辰八字,定下结婚吉日。随即,男方家要备重礼前往女家报期,并在女家办酒席,即“大订酒”,作为正式订婚礼,欢宴女方整个家族。

此后,两家开始婚礼筹备,期待着“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来。“花夜” 意即为新人举办的喜庆晚会,是结婚最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这一天,女方家高朋满座,桌上放着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说会道的迎亲队伍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双方要按照习俗进行盘歌比赛。盘歌即以歌盘问之意,方式为一问一答,所唱内容广泛,形式随意而风趣。次日清晨,舅舅给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红绸,新娘哭嫁,拜别父母、兄长和族人。到男方家门口,释比要做祭祀神灵的仪式,驱赶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气”后,再向新人祝福。众人为新人举行“挂红”仪式。新人在神龛前行礼,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白头,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亲人和宾客,最后夫妻对拜。

拜堂后新娘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人了。随后,众人欢宴。当晚,男家父母点香敬神,对新人祝福。所有来宾在院坝围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谢客日,主人再备两桌宴席“谢客”。新人要带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巴感谢红爷,表示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回门”。由新郎及弟兄背着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仅在女方家小住几日,而新娘可以住数日、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才由丈夫接回,开始家庭生活 。

3丧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历史最为悠久,《吕氏春秋·义赏》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扬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县沙坝、赤不苏、较场等地保留下来。每个家族有自己的火坟场。

大部分地区由于受汉族影响,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将土葬作为主要葬式,并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丧不请自到、协助料理丧事的习俗。丧家需及时通报亲属,向母舅家禀告逝者去世前后的情况,请释比杀羊祭祀、测算下葬时日。一般三天之后,众人在风水宝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坟前点篝火,烧柏枝,敬香蜡、烟酒、肉类,以示祭奠。葬后三日,再备祭品,并修整墓地。到此时,丧葬礼仪才告结束。

崖葬主要存在于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儿童不到三岁就夭折,用蜂桶或简易木箱装殓,置于山岩洞穴中 。

扩展资料:

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汶川县威州姜维城、理县箭山寨、茂县营盘山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发现了较多的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县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县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铜器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说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而且为探讨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同时,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

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駹羌诸多羌人部落。其中,牦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九襄镇),后继续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

白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参狼羌,主要在今甘肃武都市,特别是白龙江一带。冉駹羌则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各部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及中原各族达33年。之后,还有几个羌人部落相继兴起。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人部落有党项、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附国等,其中,西山八国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各部的统称。他们处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势力之间。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内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汉族,或在夹缝中生存,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和发展。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羌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叙事诗《羌戈大战》中记述:远古时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被迫西迁和南迁,南迁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强力壮的“戈基人”,

双方作战,羌人屡战屡败,正准备弃地远迁,却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他们在脖子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败了“戈基人”,终于得以安居乐业,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这段传说,反映了羌人迁徙的一段历史,与史书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印证了羌族的来源。

明末清初时,一部分羌族由四川迁往贵州铜仁地区,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后,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羌族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经向帝国主义、反动官府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军。1894年,羌族地区一个坤姓土司的残余势力,依仗封建特权,盘剥所属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户羌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他们一致向清朝官府列举了坤土司23条罪状,与封建土司的余孽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终于迫使清朝将坤土司“摘去顶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设立“官盐店”,对食盐实行垄断专卖,从中渔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装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盐店”,允许食盐自由买卖。

1921年,中国***诞生后,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县通化乡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众,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群起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团总。1924至1926年,理县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军阀苛捐杂税的压榨,2000多人攻陷理县县城,还攻打到汶川、茂县、松潘等地,斗争坚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们热爱人民的军队,积极参军支前。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在羌族地区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经过革命锻炼的羌族人民,继续不断地向反动派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

1942年,茂县爆发了“茂北事变”。茂县专区的专员和县长以“铲烟”为名,派兵洗劫了茂县北路蚕陵乡的一些村寨,引起当地羌、汉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他们消灭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队,并顺势直攻茂县县城,打垮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将县城团团围住。这次斗争虽然由于国民党的收买分化最后遭到失败,但斗争的声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显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1947年,茂县龙坪、三齐等乡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称为“龙坪事件”的武装起义。事件起因于国民党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为羌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这次斗争最后也因羌族统治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但再一次显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参考资料:

羌族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408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