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是朱允_后代么

朱三太子是朱允_后代么,第1张

朱三太子(朱慈焕)不是是朱允_后代,而是崇祯帝朱由检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母为田贵妃。

朱慈焕生平:

朱慈焕幼时被封为定王,在长大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

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焕开始了乱世飘零。他乞讨到了一户王姓乡绅家。乡绅见他气质特别,“细询根由”。没有城府的朱慈焕透露了自己的身份。

王乡绅是故明官员,见皇子沦落到如此地步,不禁“执手悲泣”,冒着风险收留了他,给他改名王士元,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五年之后,王乡绅病故,王家不愿意继续收留他,他只好流浪到江南当了和尚。后来浙江余姚一位胡乡绅到庙里游玩,见二十出头的朱慈焕容貌清秀,气质不俗,又满腹诗书,十分擅长围棋。

几十年后,蓬莱人李力远遇到朱慈焕,称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学渊博,且工手谈,精音律”,可见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胡乡绅极为欣赏,劝他还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于是朱慈焕落户浙江,也算是成家立业了。结婚后,朱慈焕以教书为业。岳父去世后,随着生儿育女,家累日重,他不得不四处寻找教席,还经常向一些地方绅士打秋风,勉强维持生活。

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哪里风声紧,他就赶紧带着一大家逃亡,几十年间流动于大江南北,历尽艰辛。虽然一辈子受尽委屈劳累,不过毕竟活过了古稀之年,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又有了孙子,也总算儿孙满堂。

康熙四十七年被捕,康熙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为罪名遭处死。

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朱慈焕,被押上了刑场,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至此,崇祯的子孙被彻底消灭。

扩展资料

朱允_的后代:

朱文奎(1396—?)

建文帝朱允_长子,母皇后马氏。生于应天府(今南京),祖籍安徽凤阳。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日,据说朱文奎出生后,太祖朱元璋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所以很不高兴。

建文元年(1399年),立为皇太子。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之后,与其父朱允_一起失踪。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为朱文奎上谥号恭愍太子,明绍宗朱聿键又上谥号和简太子。

朱文圭(1401年—1457年)

润怀王(或原怀王)朱文圭,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后被成祖长期幽禁于中都(凤阳)广安宫。建庶人被放出时已经五十六、七岁了,由于朱文圭自小便受到囚禁而无法和外界接触,所以被释放时连牛马都不认识,没过多久就死去。

-朱慈焕

-朱允_

电视剧里的历史只是背景墙。

你要是接受不了就当架空历史看好了。

当年看还珠格格我就当看地雷阵了,那叫一囧囧有神啊。

自康熙的爷爷皇太极之后清朝皇帝的女儿全部是公主(只有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的区别)

格格是王公的女儿以及皇子小妾名称。

回到宫女的话题:

宫女基本出身八旗,13-17岁入宫,进宫后没出身也没美貌的直接当丫鬟天天干活,干不好干不完就得挨打,毒打一般骨折是家常便饭,还经常吃不饱饭,13岁14岁想不开自杀的小宫女不少的。宫女自杀没死直接处于绞刑,自杀死了的抛尸荒野。无论自杀死没死成,宫女全家发配到伊犁或乌鲁木齐去当终生奴隶。有钱的聪明的或能忍的活到25岁可以出宫回家。古代一般14-16岁出嫁。一堆身心沧桑的老姑娘基本就混吃等死了。

ps:《宫锁心玉》的演员除了皇帝外全部人员年龄减半才符合那个时代实际情况。

秀女一般13岁-17岁参加选秀,宫女入宫更早。

皇子一般12岁13岁身边就有侍寝的,到14岁15岁一般娶福晋或侧福晋了。

孝庄是12岁嫁给皇太极的。

康熙结婚时12岁,皇后赫舍里13岁。

雍正14岁娶的正妻福晋那拉氏。

八阿哥16岁就当父亲了。

可是你看看连续剧中的演员年纪都多大了还在那装纯情耍冲动玩浪漫?糊弄小鬼子啊

崇祯共生7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明亡后,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流落民间,不知所终,但据后来朱慈焕被捕后交代,3个皇兄均已被清廷捕杀。朱慈焕因与四哥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朱慈焕,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明思宗朱由检的第五个儿子,母亲是田贵妃。后来清廷在修明史时,出于政治目的,称其5岁时夭折,被封“悼灵王”,又有“玄机慈应真君”之封。日后有多人冒充其造反,皆称他为“朱三太子”。朱慈焕还有个名字叫王士元。

朱慈焕5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九莲菩萨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太后好佛,宫中像作九莲座,故云。帝念王灵异,封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命礼臣议孝和皇太后、庄妃、懿妃道号。礼科给事中李焻言:“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乱徽称。”帝不听。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去“真君”号。

清兵入关后,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净尽,只有朱慈焕侥幸活了下来,并且活到了70多岁。朱慈焕幼时被封为永王,在成大长人的皇子中确实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12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

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焕开始乱世飘零,他乞讨到一户王姓乡绅家。乡绅见他气质特别,“细询根由”,没有城府的朱慈焕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乡绅是故明官员,见皇子沦落到如此地步,不禁“执手悲泣”,冒着风险收留了他,给他改名“王士元”,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5年之后王乡绅病故,王家不愿意继续收留他,朱慈焕只好流浪到江南当了和尚。

浙江余姚一位胡乡绅到庙里游玩,见20岁出头的朱慈焕容貌清秀、气质不俗,又满腹诗书,十分擅长围棋(几十年后,蓬莱人李力远遇到朱慈焕,称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学渊博,且工手谈,精音律”,可见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胡乡绅极为欣赏之,劝他还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于是朱慈焕落户浙江,也算是成家立业了。

结婚以后,朱慈焕以教书为业。待岳父去世,随着生儿育女、家累日重,他不得不四处寻找教席,还经常向一些地方绅士打秋风,勉强维持生活。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哪里风声紧,他就赶紧带着一大家逃亡,几十年间流动于大江南北,历尽艰辛。虽然一辈子受尽委屈劳累,不过毕竟活过了古稀之年,生了3个儿子2个女儿,又有了孙子,也总算儿孙满堂。

特别是到了晚年,赶上康熙盛世,政治局面日益安定。康熙为争取民心,6次拜谒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礼。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拜了南京明孝陵后,还向大臣表示要查访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尔等与九卿会议俱奏。”

虽然朱慈焕不敢出头去接受康熙皇帝的这个好意,但是皇帝对故明的态度如此“亲善”,他认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善终了。不料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大祸发生,这年四月他正和东家在书房下棋,突然闯入一队官兵,将他锁拿。

回忆起来,事发的根由是他几年前的一次口风不严。按理说,环境如此险恶,朱慈焕应守口如瓶才对。但是人总是有倾诉的欲望,特别是一个前朝皇子,如今却沦落为到处打秋风讨饭吃的可怜教书先生,自己身份如此巨大的落差,让他心里难免产生巨大的不平衡感。到了晚年,朱慈焕觉得自己可以松一口气了,所以有一次在酒后向一位交往很久的老友透露了一点自己的这个“秘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有爆炸力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浙江东部有一位志在反清复明的念一和尚,听说这个消息,就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打起了朱慈焕的旗号,在大岚山起事。(而在二月河小说《康熙皇帝》里,打着他名义的是杨起隆,曾在南京想用红衣大炮轰炸祭奠孝陵卫的康熙,事败后被屠戮。)朱慈焕闻讯大惊,立刻带着一个儿子由浙江逃到山东,没想到2年之后还是被抓了。在抓他之前,官员曾到余姚他的家中搜查。他家中还“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闻听官兵来捕,气势汹汹,知道大事不好,除了1个儿子外,其他6个人“皆投缳,六命俱尽”。

审讯结果证明他是清白的。虽然念一和尚打着他的旗号,但其实从来没有直接联系上他。官员们当庭让念一和尚来与朱慈焕对质,“及提先生对质,又云不相识”,证明两个人根本不认识。

朱慈焕为自己的辩护也是极为有力的。他说:“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审问官员也觉得朱慈焕所供有理,将审问结果上报给康熙帝。几年前皇帝还说过要访查一位明朝后代来当官,这个朱慈焕看来是最佳人选,所以官员对他很礼貌,给他好吃好喝,就等着皇帝下处理决定。

不料,事实证明,康熙所说的“查访明朝后裔”,其实是叶公好龙。如今真的“朱三太子”落网,他大喜过望。虽然康熙一生都以“宽大仁慈”闻名,对手又是一个75岁手无寸铁的可怜老人,他却绝不放过。皇帝发下谕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

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朱慈焕,被押上了刑场,眼看着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至此,崇祯的子孙被彻底消灭,真正是如《红楼梦》最后写的:直落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有明一朝,朱家皇族中有"两个"人物的行踪扑朔迷离。一者为建文朱允炆,而另一个就是亡国时的“朱三太子”。但翻开历史我们惊讶的发现所谓的“朱三太子”并不单单指的一个朱慈炯。原来“朱三太子”的主角有好几个,而他(他们)扑朔迷离的行踪也有很多版本。到底是哪个版本可信其实已经早都不重要,因为光“朱三太子”这个名头,其背后就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道,或者更准确的讲叫猜测。

1644年3月,李闯兵围北京,明廷倾覆在即。其时,明崇祯帝膝下尚有三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当城外呐喊声渐进之时,乾清宫中,崇祯含着泪亲手给他的这几个儿子换上了破衣,并叮嘱太子、时年十六的朱慈烺,“带弟出城,他日报父母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历史(或者说正史)所记述崇祯太子,就记述到这个地方。后来谈迁编著明史时,也曾有“今太子无踪,执笔,其何所适从”的为难。

折磨了清朝数十年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谁

探究跑出乾清宫的这三个崇祯最后的希望之星,所谓的正史一点指望也没有。现在我们只能靠所谓的野史、坊间的传言等等来猜测。

关于明末太子,显然“朱三”的知名度最高,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仔细的梳理一下,坊间的各种传言,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其实“朱三”这个名头有很大的张冠李戴的嫌疑。而这个嫌疑就是我们听到的很多故事其实是太子朱慈烺的而并不是朱慈炯的。那么为什么“朱三”的号这么响亮,而真正的太子朱慈烺反倒没这么响亮的名号或者说号召力呢把他们放在一起讲实在太绕了,所以不如我们把他们三个分开来说,这样就会更清楚一些了。

明亡于李闯,崇祯在煤山上以发掩面,留下绝笔后就“死社稷”了。人们的注意力这才开始转移到太子朱慈烺的身上,肯定是作为国本的朱慈烺,不会是永、定二王。一时间关于太子行踪,说法各一,有很多版本。

主要有:

一说,被李自成捕获杀死。

二说,被李自成挟持西行。

三说,被高起潜收留。

四说,被其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处死。

五说,逃至南京后被多铎捕获杀死。

六说,在广东出家当了和尚,地点也说的有鼻子有眼,就是阴那山灵光寺。

七说,跟建文一个样子,下了南洋,不知所踪。

那朱慈烺的下落到底咋样呢?个人浅析其肯定是死了,而且当时的民间肯定也是认定其死了,要不然后来种种的反清复明的大旗,写的就不会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号了。只有太子死了,人们才会打出朱慈炯的名头。

所以,太子朱慈烺的下落就是死了。《石匮书后集》中的两种说法,也跟坊间的被其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逃至南京后被多铎捕获处死的说法相互印证。

这两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当时李自成围住北京,带着几个太监的“朱三”们当时就逃出北京的可能性不大,被李抓住的可能性很大,而短短43天后,李自成就兵败一片石,然后又挟持他们出京,在混乱中“朱三”们趁乱逃出,这个是可能性最大的,而他们逃出后或去北京找外祖父周奎、或去当时南京的朱由崧处又是最可能的两种最佳方案。而这么一推断,那么多的传言也就能大致连的上了。而关于其死在清廷下的两个版本显然就成了最可信的版本。

很多啊,说都说不完。这部电视剧是南京军区的著名作家朱苏进编剧的,跟历史不符合的地方多的吓死人。

顺治出家前杀死了无数进谏的大臣。没这回事。

顺治的师父行森和尚被老和尚玉林琇烧死。随后老和尚坐化。两件事都没有。这两个人是有的。

魏东亭,这个人没有。

蓝齐儿,这个人没有。她的母亲,历史上也没有,后面什么被马桶压死之类,全不存在。

康熙被迫对准噶尔和亲。这件事没有。

朱三太子的女儿跟康熙的太子上床。这件事没有。朱三太子是否有女儿,都说不清。

噶礼与朱三太子合谋用大炮轰在南京的康熙。这事没有。

苏麻拉姑,这个人是有的,康熙想娶她,没这回事,她比康熙大十几岁,不可能结婚。

周培公与康熙如此亲近,朝夕相处,没有。

伍次友,这个人没有。

李光地,有这个人,但他的老师是伍次友,没这回事。

索额图也不是康熙的皇后的父亲,而是叔伯父。

擒鳌拜的时候,班布尔善带人闯宫,宫门前血流成河,杀了好多人,没这回事。兵不血刃而已。

你去看朱苏进编剧的明末崇祯皇帝电视剧《江山风雨情》,99%都是他胡编的。

打了这么多字,给个满意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46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