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必须遵循哪三大原则?

我国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必须遵循哪三大原则?,第1张

西周的婚姻制度,称为“七出”。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者公婆即可休之:

1、不顺父母:逆德

2、无子:

不孝(《《十三经注疏》:“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3、*:乱族

4、妒:乱家

5、恶疾:不能共祭祖先

6、多言:离间亲属

7、盗窃:反义

以上7种中,第2和第5项实际很少称为休妻的原因。因为古代女子多贤惠,一般嫁过夫家几年不能生儿子,都会劝丈夫纳妾。

“三不去”,是按照周代的礼制,女子若有这三个情形,夫家即不能离异休弃。

1、有所娶而无所归;

2、与更丧三年;

3、前贫贱后富贵

西周婚姻缔结有三大原则:

1、一夫一妻制: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但是并不排除男子纳妾

2、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附远厚别”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违背此原则为“*奔”,不为宗族和社会承认

古人常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来形容人生最快乐的两件事。可见,从古至今,婚姻都被认为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从原始社会杂乱的性关系,到现今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组合,婚姻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我们古人的婚姻发展中,又有哪些有趣又富有内涵的婚俗文化呢?

上古神话中反应的早期婚姻关系

人类婚姻发展是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通过了解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便能理解古人婚姻中的某些特殊现象。比如古人并不认为表亲之间的联姻有何不妥。

在中国的上古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他们是人类的始祖。而兄妹婚配的传说也是对原始时代婚姻的写照。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老幼之道。"

这段话是对原始时代早期群婚关系的描述。一句话概括,那时的两性关系是非常混杂的。

人类在最原始的时代,繁衍过程也非常的原始。随着人类的思维能力的进化,这种杂乱的关系慢慢的被排除。原本不固定的原始人群慢慢发展成比较固定的血亲团体,这个团体之间,又形成了团体内部的互婚关系。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排斥不同辈分之间的婚姻,只在同辈之间通婚。

对于这种兄妹为婚的传说,除了汉族的历史上有,少数民族关于史前大洪水的传说中也存在。

在云南怒族的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一场大洪水淹没了所有房屋良田,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里随着洪水漂浮幸存下来。后来,他们发现所有人都被淹死了,到处都是啃食骨肉的乌鸦。乌鸦对着二人说:"人类都死光了,只有你们成婚才能繁衍后代。"但是这是有违伦理的,兄妹两人并没有听乌鸦的话,而是各自超南北分开走。最后实在找不到配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两人才成婚,生下了九男九女,慢慢繁衍出了人类。

人类从杂乱的繁衍关系,演变到固定的血亲群婚关系,是婚姻史上的一个大的进步。这时的通婚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繁衍,而是可以通过婚姻达到稳定群体内部成员关系的社会作用。

血亲群婚随着人类对身体、自然、生育等关系的理解,慢慢向氏族外婚姻发展,这就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婚姻的习俗

抢婚习俗

在我们中国的古籍中,"婚姻"原本叫"昏姻",或者"昏因"。这是因为结婚和黄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白虎通义·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为什么结婚要在晚上行礼呢?这是因为古人的抢婚习俗。

《易经·屯》记载:"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

说的就是强盗抢女子做他的新娘。当然,强盗抢亲自然不敢在大白天行动,要趁着天黑之时才好抢。随着社会的稳定,买卖婚姻的出现,抢婚这种野蛮的形式也慢慢被边缘。不过,抢婚的习俗从上古开始,直到清代都还在某些地方有遗风。

买卖婚姻

现代社会,许多男性同胞非常头疼的就是聘礼的习俗,常有人吐槽:"这到底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其实,买卖婚姻的习俗由来已久,被称为"俪皮之礼"。下聘在最初的婚姻中,本身就是买卖的意思。

《淮南子记载》:"由是嫁娶俪皮之俗。"

《礼仪·士婚礼》:"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怎么证实古籍中说的纳征和俪皮就是买卖呢?

古代称呼妇人曾经用"妃"来形容,"妃"字又取义"帛匹",而古人曾经形容妻子又用"帑"字。《说文》对"帑"字的解释就是"金币所藏也"。古人说的"纳征",在过去也被叫"纳币"。从这些考证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从抢婚习俗之后,买卖婚姻确实是存在的。

所以,从古至今,娶媳妇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现代男青年们要抱怨也别抱怨丈母娘,要怪就怪咱们老祖宗给咱们留下了这些习俗。

媒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能自由恋爱,我想是古人最羡慕我们现在人的一点了吧。古人的婚姻将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古代婚姻中最重要的角色。所谓"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炫,弊而不售。"说的就是如果不用媒人,婚嫁会受人耻笑。所以,不论贫富,古人嫁娶一定是要让媒人去说媒的。

媒人到底是从人呢时候开始有的呢?据推测,两周时期就已经有媒人产生了。

媒人最初是由"巫觋"来担任的。"巫觋"是男女巫师的合称,女的叫巫,男的叫觋。在先秦时期,巫师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让他们来说媒代表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后来巫风衰弱,普通人也能说媒了。

媒人也分"官媒"和"私媒"。

春秋时期,天子要娶诸侯家的女儿,就必须找一个同姓的大臣去说媒。如果诸侯要娶哪家的姑娘,同样也要找个大臣去说媒。这就是官媒的形成。而私媒大部分都是由女人去做,所以我们总说媒婆,不曾听到人家叫媒公。

事实上,媒人的出现虽然给古人的婚恋也带来许多便捷,但更增加了更多的礼制规矩,而且直接限制了年轻男女自由恋爱的可能性。要不然,古人又怎么能给我们留下,那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呢?

同姓不婚

古人有同姓不婚的规矩,这种婚俗也是从周代开始的。

《魏书·高祖纪》:"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上面说过,人类历史上有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血亲群婚"。夏殷两朝是一个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的时代,子女随母姓还是父姓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所以并没有同姓不婚的必要。

周朝时,已经完全转化为父系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度,人们已经意识到,有血缘关系通婚会导致不孕或者子女畸形。所以,周代规定"同姓不婚"。

这种从生理上的解释在春秋时期的古籍中就已经有了许多记载。

《佐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惧不殖也。"

为了杜绝同姓婚姻的发生,唐朝在《唐律》中规定:

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缌麻以上,以奸论。

其实,在今天看来,唐朝的这条法律实属过于严苛迂腐。周朝的先祖们属于以以血缘维系的氏族部落,同姓之间都是亲戚。但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发展形式,同姓不代表他们有血缘关系。所以没有必要一味的强调同姓不婚。

虽然古人明白直系亲属通过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但对旁系亲属联姻却并不怎么避讳。这也是因为他们并不明白遗传基因的各中原由。

古代的婚姻自由

古代能做独身主义吗?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照这样说,在古人的礼教中,是不允许有人自愿做独身的,除非实在难以嫁娶。

其实,独身主义在先秦时期就有。前面说到过媒人始于巫觋,而独身主义者也始于巫觋。在巫风盛行的时代,巫觋既不愁吃穿,也不用干什么活。他们是天地的连接者,是神灵的使者,所以凡人的婚恋用在他们身上非常不合时宜。碍于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就成为了最早的独身主义。

碍于职业不能结婚的,还有佛教兴起后的和尚和全真教的道士。除了职业限制外,也有人突破礼教,选择一辈子不结婚的。宋朝有个叫林逋才子,他从小饱读诗书,通晓史经百家。可他既不好仕途,也愿娶妻生子。后来他归隐山林,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按理说,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这样的怪异因为应该被称为"大逆",但人们对他却不贬反褒,主要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实在太高的缘故。所以,不论古今想要做独身,必定是要具备超脱的精神,抵抗住世俗的压力才行。

古代能离婚吗?

我们通过一些影视剧知道,古代除了休妻,也是可以选择合离的。合离顾名思义讲究以和为贵,双方如果认为过不下去了,就可以商量离婚。不过嘛,合离只是在唐宋盛行。元明清三代女子地位最低,不允许女子再婚,寡妇必须守节。而女子主动提出合离更是想都不用想,只有休妻一说。所以,一旦被休,意味着她要孤生一人了。

除了唐宋时期的合离,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反马"的仪式。

《春秋·宣公五年》:"五年冬,齐高固反马叔姬来。"

反马其实和离婚有关,是古代婚姻中的一个仪式。

这个时候的离婚叫做绝婚,其实也是休妻。如果丈夫认为老婆触犯七去条律。比如无后、善妒、口舌等等,就可以申请判离。这些条律是男权社会对女子实行的一种压迫。不过,比元明清时期比较好的一点是,这个时候的女子是还可以再婚的。汉朝时期改嫁的案例就比比皆是,男女嫁娶更看重双方意愿,相比元明清时期要自由许多。

结语

总体来说,在古代婚姻发展对婚姻的各种限制,是对婚姻生活进一步社会化的表现。婚姻禁忌从原始社会对性的禁忌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对婚姻限制日益完备。例如:必须双方家长同意、同宗不婚、宗妻不婚、外姻不婚等等。

但由于限制太过于严苛也促使婚姻不自由,造成了大量爱情悲剧。自进入男权社会,对女子地位的压迫,也导致女子在婚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进入新中国以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旧社会的糟粕也已经被人们抛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53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