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十里乡俗不同”,中国人关于结婚的习俗因地方差异更是千变万化。不过,在今天,在结婚文化已经环球“同此凉热”的二十一世纪仍然保持老传统讲究老习惯的地方显然不是很多了。
最近,我家阿姨从河南洛阳给儿子结婚回来告诉我她家办婚事的过程可真让我大开眼界。我现在只给大家介绍一下举行婚礼前后的几个重要细节:(不包括请客)
第一步,婚礼的前一天婆家准备新房。说是准备新房其实主要就是铺新床。谁来铺这张新床呢?要找两个“搀人”,就是第二天新娘下车的时候搀扶新娘的人。这两个妇女可不是随便乱找的,她要根据新郎新娘的属相找“相容”的人,还得是个全活人儿。这两个人铺新床的主要任务是要在鼓乐声中在褥子下面铺三样东西。1、铺布袋(引秀才)2、铺谷穰(引姑娘)3、铺豆根(?)铺好了床,还得在屋里放一个柏木木桶,木桶两边插上葱绿的柏木枝,贴上红色的“大吉大利”的条子,还要在桶里放上一把铁灯,一把麦秸和一把尺子。这个柏木桶到底有什么用途,等新娘子进了新房以后就知道了。这一晚是伴郎陪新郎睡新屋,名叫“压床”。
第二步,接新娘。
婚礼这天九点左右接新人的车就要出发。出发前先扫车。所谓扫车,就是两个搀人一人打手电,一人用“苇花笤帚”在车里扬一扬做个扫的样子。车外可是要真真正正地撒几把五谷杂粮的。这一切程序过后,花车里坐上伴郎和新郎,带上两个姑娘挎上篮子,篮子里放上一条四寸宽的猪“肋条肉”,再带上一个大大的插着花儿的压轿馍,带上一床印有“百子图”的被子这才领着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凡是花车要通过十字路口或者水边桥头的时候,就有四个或者六个叔伯长辈先下车来,每人臂上搭一块一平方米大小的“红毡”分两边站立,举平手臂组成通道,花车从中间穿过。除此,还要在十字路口,桥头,树上贴上“大吉大利”的红条子。一路走,一路贴,一路放鞭炮。
第三步,新娘子到家。
中午十二点以前接新娘子的车必须到家,又一轮仪式开始。花车按照一定的方向停靠稳当。立刻有人去“燎轿”,过去是用烧着的干草围着花轿转一圈,现在是围着花车放鞭炮。之后由搀人端来礼盘,上面放有三杯酒,三碟菜,是给开车门的新娘的舅舅准备的。一般舅舅都不用喝,把酒洒在车前面就行了。舅舅打开车门,搀人搀扶新娘子下车,随即就给她一个“宝瓶壶”抱在怀里。这个宝瓶壶是用铜做的,很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净瓶。瓶里装有小米,插有一朵花。用一尺红布将瓶口盖上。拜堂的地方在家里的院子正中间,放一张“天地桌”,天地桌上放一个“斗”,斗里放一杆秤,秤钩上钩有一块红肉。一把织布用的“柱”,一把尺子,还有一根擀面杖。斗里装的是麦子。新郎和新娘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天地可见,高堂却不出面。理由是:新媳妇头上三把火,这时候见了面以后婆媳容易吵架。再者,新媳妇如果属相硬,以后也许会妨着公公或婆婆谁的,所以,他们就回避了。拜完堂,新媳妇要从斗里抓一把麦子,一路走一路漏,直至进了新房。
进了新房的新娘子要先坐在“柏木桶”上,当然,柏木桶要铺上“百子图”的被子,由搀人给她头上戴一个黑帕子,然后在帕子上做梳头状,这叫“上头”。两个搀人一个拿梳子梳三下,一个拿篦子蓖三下。等上完了头,新娘子才可以换了衣服出来给客人敬酒的。
这个婚礼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浓重的农耕文化。
铺新床用的“布袋”是一种粗织的装粮食的袋子,一般有三尺长,一尺余宽;谷穰、豆根都是农作物。新房里放的“柏木桶”是用柏木做的桶,取义长命百岁;桶里放的尺子、麦秸等都是生活用品或者农作物,取义新娘将来下地能耕种,居家能裁衣。“扫车”撒五谷杂里粮取义五谷丰登。“肋条肉”是“离娘肉”,“百子图”取义多子多福。叔伯们“搭红毡,组通道”取义妖魔鬼怪不得近身,“燎轿”取义即使有鬼怪相随也不得进屋。至于“宝瓶壶”和放在天地桌上的“斗”,里边都有粮食,都对新人寄予勤劳耕作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厚望。
据我所知,“河南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显然,东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代表,难怪时至今日在洛阳一带还保留着这些看似繁琐其实有着深刻内涵的婚俗文化。
1、扫帚能带上火车,因为这不算危险品。
2、锤子、扳手、斧头等可能危及旅客人身安全的利器、钝器不能带上火车;水泥、玻璃胶、PVC胶水等化工产品会污染或损坏车体,其他不能判明性质的化工产品都不能带上火车;水果刀、菜刀、弹簧刀、多功能折叠刀、工艺刀等利器,可能危及旅客人身安全的刀具都不能带上火车。电扳手、螺丝刀、电钻、理发剪、射钉枪、防卫器等也不能携带。如有需要,请提前咨询当地车站,您可以办理托运服务,符合标准的物品当场寄走,方便快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