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的结婚习俗是什么?

山东人的结婚习俗是什么?,第1张

我的家乡山东人一直都是非常热情淳朴的。那么大家都知道我们山东人有哪些风俗吗我精心整理的山东各地结婚习俗大盘点以及关于各地婚礼风俗。每个地区的风俗都不一样!

  山东各地结婚习俗

  一、山东结婚风俗-龙口

  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

  二、山东结婚风俗-胶南、日照

  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

  三、山东结婚风俗-博山一带

  新娘是“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较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四、山东结婚风俗-费县、蒙阴一带

  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五、山东结婚风俗-德州

  在德州,老公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表示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马上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

  七、山东结婚风俗-泰安

  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的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立即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

  六、山东结婚风俗-胶东和鲁北

  胶东和鲁北都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服的习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 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必须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可以避邪。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八、山东结婚风俗-日照

  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同时,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能生孩子。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挑盖头并不是都在门前用秤挑,也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

  九、山东结婚风俗-临沂、济宁地区

  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

十、山东结婚风俗-无棣县

  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以东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以西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较后由新郎父亲敬,饮必三杯。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

  十一、 山东结婚风俗-沂蒙山区

  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往往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孩子的意思。然后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

对于想要举办传统的中式主题婚礼的新人来说,下花轿这一个环节是最能体现中式婚礼特色的,今天久久结婚网小编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新娘下花轿的流程,顺便看看有关新娘花轿有哪些讲究吧。

花轿的正确使用

花轿的主要用途是接新娘到丈夫家举行婚礼。新郎如果去迎亲,多为骑马伴随,有时也可乘坐蓝、绿甚至红色的小轿子跟随。但因为婚礼尚未举行,传统上新郎新娘这时候不会同乘一轿。花轿多为4人抬,有的时候加2人替换,或者在前后打伞、放鞭炮等。在新娘娘家起轿、新郎家下轿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有关的民俗仪式;但具体情况则因地域而不同。去娘家的路上,花轿一般不可以空着,而是坐一名男孩,称为压轿孩。

传统上,只有初嫁女子可坐花轿,寡妇再嫁最多是在普通子上扎些彩布或纸,称为彩轿。至于纳妾,有些地方可以坐花轿,有些地方不能坐轿或者坐其他的轿。但总的来说,旧时女性一生最多只坐一次花轿,因此是很有特殊意义的经历。

新娘花轿

花轿的选材

喜轿的轿帏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轿帏的选材非常讲究,一般都选用红色的绫罗绸缎等丝织品。上面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都被赋予了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轿帏上面一般都绣着“禧”字、金鱼闹荷花、丹凤朝阳、麒麟送子、富贵牡丹、事事如意等喜庆、吉祥的图案。织绣工艺极为精湛细腻,所绣的画面丰满而充实,图案非常生动、新颖。轿帏的材料和图案的颜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鲜艳、热烈,明亮夺目的颜色烘托出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

明朝崇祯年间的花轿用蓝绸作幔,四角悬桃红色彩球。后来开始采用红色刺绣、织锦,后来又有用大红纱绸满绣的。

花轿的工艺制作

花轿选材要求既轻又有耐力,一般选用香樟、梓木、银杏等木材,雕刻多是“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龙彩凤”、“喜上眉梢”等喜庆吉祥的题材。花轿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采用了浮雕、透雕、贴金、涂银、朱漆等装饰手法,精美华丽,犹如一座黄金造就的佛龛。

花轿队伍人数

标准的民间轿队为22人配置。走在最前面的是开道锣、开道旗各2人,随后为喜牌队2人、民乐队——唢呐、笙、小鼓、镲共4人,喜扇2人,八抬大轿8人,最后为龙凤座伞2人。

民间轿队中的22人保留了具有帝王风范的“旗锣伞扇”仪仗队,有些地区轿队还要求”金瓜、利斧、朝天凳“这三样物品各2人执掌,更显得威武震慑。22人轿队簇拥着新郎迎娶新娘,新郎坐骑一般为高头大马或八抬龙椅,尽显尊贵浩大、气氛热烈。

新娘下花轿流程

新娘下花轿流程

(一)箭定乾坤

按照中国传统婚礼的婚礼习俗来说,新娘子下轿之前,新郎要在堂前对着花轿连射三箭,驱赶一路上带来的邪气,这就是中国传统民俗婚礼中的三箭定乾坤。新郎所射的这三箭,分别射的是天煞、地煞和轿煞。

(二)新娘下轿

然后,新娘头戴红盖头,由两个全福太太搀着,怀里抱着瓶、花等,来到新郎家大门口。大门口放着一块捶布石,石上放一马鞍,鞍上放一串制钱,新娘要从上面迈过去,寓意“前进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全福人把马鞍抽掉,寓意“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

(三)跨火盆

新郎家二门口要放一个火盆,新娘迈过去,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火、旺盛。在新娘过马鞍、迈火盆的同时有的地方新娘子要踩瓦,破“房煞”。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草节、麸子、栗子、枣、花生等,目的在于驱邪门。

虽然说传统婚礼繁文缛节比较多、流程相对比较繁琐,但是这样的形式也会留给大家非常深刻的印象。

上联:秦晋联姻欢歌随凤舞

下联:朱陈良缘笑语伴龙腾

上联:花开并蒂满堂喜

下联:桑结连理盈门欣

上联:琴瑟春常润

下联:日月晖共圆

上联:并蒂花开四季春

下联:比翼鸟伴百年福

上联:良日良辰配良偶

下联:佳男佳女成佳缘

上联:彩烛双辉欢合卺

下联:清歌一曲咏宜家

满族人很讲究结婚礼仪的程序和进行流程的。他们注重礼节,讲究礼貌。所以结婚习俗礼节挺繁杂的。

问门户

满族女长大,开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家长包办。先是“年老为媒”,或“亲友作伐”,议定婚姻。由男方托人到女方家说亲,女家如有意,方可开列某旗某佐领下人及三代情况,还要写清地址、功名、职业、属象、生辰八字等,这叫“门户帖”。由媒人黑转交,男先于女,两家借此了解对方家世等情况,其帖必压置于家奉灶神前三日,这是古礼中问名之义,谓之“问门户”。

相看

又称“看门户”。媒人为男女两家提亲后,双方家长在媒人陪同下,分别到对方家中相看。一般是男家主妇先往看妇方,同意后再由女方家长往看男方,此为“明相”。男有“暗相“,由媒人将男女之一方安排在某处,再指给另一方家长看,有直接见面,相后是否同意通过媒人转告对方。

合婚

“相看”后,如双方同意,便开写生辰等情况,双方还要问卜确认属上中下何等婚姻,并有无妨克翁姑你母之相,这叫“合婚”。

放小定

又称“下小茶”。议婚双方“合婚”后均无异议,即由男方家长辈携少量定礼送至女家。如女家收纳并对来人以礼款待,即表示允婚。定婚物一般为簪环首饰、荷包、如意等(均为双数)。由放定人(妇女)给女方戴上。

放大定

又称“下大茶”、“纳聘”。“放小定”后数日,由媒人与男女两家商定聘礼数目,然后男家择吉日将聘礼送至女家。聘礼必备猪与酒。殷实之家要送双猪双酒,即两口大猪,两提酒(每提24公斤)。此猪称为他哈猪,非为饲养,而是女家在出嫁前,择定时日,“跳神以志喜”之际,作为牲品,然后宰飨亲朋邻里。现在,新宾地方的满族放大定时也送他哈猪,但不用大猪,而是送小猪崽,女方家留之饲养。聘礼中还有如意和扁方、耳挖、耳钳、排杆、压髻针、翠花、戒子、手镯、指套等首饰。

换盅

男家送聘礼至女家时,女家受之并将手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两亲翁并跪,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定婚成为亲家,亦有在订亲宴上,两亲翁于席间行换盅仪式的。

装烟礼

装烟是订亲女子在结婚前后给公婆和长辈往旱烟袋锅里装上烟草,并亲自为其点燃,以示尊敬。有的是在“放小定”时,也有的是在“放大定”时。结婚的次日晨要给公婆装烟。初次装烟,长辈一般给“装烟钱”。平时来贵客时,晚辈亦装烟示敬。

拉单

由双方父亲择吉日良辰下婚期。之前,女方向男方开列嫁妆衣物在红笺上。男方按单购置结婚之物,并送至女家,待结婚时带回。

开剪

男方按女方拉单所要之布匹,提前送到女方家。女方则将这些礼品陈列于祖宗案前,由长辈将布匹用剪刀剪开,之后由女方缝衣裳,俗称“开剪”。

聘女开锁

满族儿童多经祭神戴线锁(索)于颈。女子在出嫁前须将幼时所戴之“锁”摘下,其家要为之举行摘锁仪式和祭祀。用猪祭。领牲时须由待嫁之女亲以水酒灌猪耳,并于摘锁仪式中亲向祖先神位叩头行礼。此项仪式之费用一般由男家负担,称为“给开锁银”。

过柜箱

满族结婚举办三天。第一天叫“过柜箱”,也有叫“柜箱日”的,俗称“送嫁妆”。女方向男方送嫁妆,其中包括描金柜、衣物等。送嫁妆时离夫家近的抬着去,每一组为一台。夫家远的有数人去送嫁妆,也论台,但不是抬着去而是乘车,只是快到夫家后再抬。富贵人家送嫁妆最多的24台,嫁妆送至半路,男方派人来接,叫“接鞭”,送到夫家后,摆好,俗称“亮嫁妆”。还要把新妇绣好的枕头顶、幔帐腰等图案用红绳连挂在新房,以示女方阔气和新娘子心灵手巧。

响棚

男方家这天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子,吹打起来,以使四邻能知道这家开始操办喜事,称谓“响棚”。

挂彩子

嫁家以红绸布或红布悬结自家大门门楣,藉以增添喜庆气氛。男方家挂“硬彩子”,女方家挂“软彩子”。所谓“硬彩子”,即于门首搭架,扎出重檐等样式。下以两根红漆木柱支撑,谓之“彩墩”。“软彩子”则只在彩绸布后托以架,再于绸布两端结成彩球。现多以贴红双喜字代替。

插车

第二天,新娘在送亲奶奶和诸亲友的陪同下离家。临走前,向祖先及佛托妈妈叩头,祈祷保佑。新娘登彩车时,换去娘家鞋,换上踩堂鞋。双方迎送亲车午夜相向出发,新娘胞兄或族兄同送亲队伍一起出发,称之“护送”。两车相遇时,车辕相错,由新夫兄从送亲车中将新娘抱上迎新车,俗称“插车”。

打下墅

又称“打下处”。双方将车赶到离夫家不远的一处预先借好的房子,新妇和陪亲先生在此暂信一宿,俗称“打下墅”。也有许多新妇,此时认这家房东的老人为干爸、干妈。

亲迎

婚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及父率本家亲族、傧相、吹鼓手、仪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发前还要“亮轿”,去时不空轿,轿里坐一小男孩叫“压轿”。迎亲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闭门礼

新妇在下墅处时并不立即梳妆,而是坐在炕上吃娘家给煮的鸡蛋。炕上要放铜钱,这叫“压炕钱”。男方花轿抬至下墅时,该家故意将大门关闭,娶亲队伍遂停于门外,由吹鼓手按女家所指曲牌吹打,同时男家主司迎亲之人要向门内作种种恳求之词(早年用满语),并递“红包”,女家随即开门允其入内。

拜妆披红

入院后,前导仪仗列于门前两侧,中铺红毡,新郞下马于红毡上给亲友叩头,称为拜妆。亲友受拜后,将所备之红布或红绸,俗称“红小布子”,披于新郞肩上,统称“披红”。如接红布较多,则由傧相等人将其中一部分编为坎肩使新郞着之,余者驮于新郞所乘马上。

蒙盖头

新郞进屋后,便有全科人给新妇梳妆,穿上红棉袄,红棉裤(不论冬夏),头上盖红布,统称“蒙盖头”。同时由主司高喊着,让新郎拜女方父母,这叫“改口”。两位老人也得给新郞馈赠礼品。这家还要在别的屋摆些糕点,让新郞家的所有接亲的人都吃几口,这叫新郞“吃上马饭”。之后,要新妇手抱铜镜,由长兄抱入轿内。迎亲队伍开始返程。

遮轿

轿往男家时,须有人持红毡于旁跟随。途中路过井、庙、坟墓等处,将红毡遮住轿,谓避煞神之意。新娘下轿之际,亦用红毡从侧面遮挡,以防被“犯忌”之人所“冲”。

劝性

当车到新郎家门口时,男方暂不让进,如在冬天,送一火盆给新妇取暖,少顷,开门放进,俗称“劝性”。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弓、箭由司仪递与新郞,射毕再由其接过。新郞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以免意外。

拜北斗

又称“拜天地”。新娘由陪亲婆扶下轿,蒙着“盖头”,胸前胸后挂铜镜,腋下挟着麻杆,由司仪引领新娘沿所铺红毡走至院中预设天地桌前,与新郞同跪。司仪在一旁高唱:“一拜阿布凯恩都哩!”“二拜纳丹屋什哈!”“三拜阿玛和额娘,”“夫妻对拜”。此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新婚夫妻向北三叩首,谓在北斗七星前表态之意。

抱宝瓶

拜完北斗,由司仪将“宝瓶”递于新娘抱入怀中。“宝瓶”一般为木制或锡制,其形有似花瓶,有似壶样。过去瓶内装金银锞子、制钱及“金银米”(黄米和白米),现农村有的宝瓶里装大米和小米。瓶口覆红绸布,以五色线扎之。此俗寓婚后多福多财之意。

坐账

过去满族有坐帐风俗。俗称“坐福”。事前在院内搭一个帐篷,新婚夫妻要在帐篷内住一、二宿。坐帐时,帐内点两根蜡烛,夫妇进入后禁止说话,一直坐到辰时,坐帐时,还由女察玛用满语致颂词。有的新娘坐帐时,屁股下还坐把斧子,用垫子放在斧子上,寓意坐福。晚上,新郞身上背包,绕帐篷三圈,问“留不留宿啊”新娘回答:留宿。如不答,新郞便要再绕三圈再问。此俗今已不见。但在农村拜天地后,到幔帐里坐在斧子上表示一下的还有。

开脸

坐帐时要开脸,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后开脸。又称“绞脸”。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镊子和五色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盖头

辰时,吹鼓手又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长辈全科女人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郞上前,以秤杆或马鞭子将新娘“盖头”挑下,抛于屋顶或帐篷顶。新郎揭盖头后,立即用手抚发,象征“结发夫妻”。此时新郞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模样。现在农村揭盖头的仪式仅是一种形式。

合卺礼

满语称“阿察布密”,俗称“饮交杯洒”。拜天地、坐帐一会后,进入婚礼厅。厅内设一矮桌,上置酒壶和以红绳相连的两只酒杯;另设一桌陈羊乌叉(尾骨)连后腔,并熟肉丝两碗,黄米饭两碗,新郎、新娘至矮桌左右跪,由娶、送亲妇女为之斟酒,两人换饮交杯酒三次。再由男方族中一老者捧肉丝米饭各一碗至索伦杆前,祝诵吉语,或唱阿察布密歌,掷饭肉于屋顶或抛向四周,凡三次,新郞新娘亦于屋内三尝饭肉,仍由斟酒妇女喂之。仪式结束后,由女司仪将子孙饽饽煮熟,分给新郎新娘吃,但不吃尽。由一小童于窗外连向屋内高声问“生不生”,新郞需答“生”,以寓婚后能生儿育女。子孙饽饽略小于饺子,均为双数,一般为20个,由女方家做好送入男方家,同时送筷子和碗,称“子孙筷”、“子孙碗”。

过火盆

新娘入洞房时,要从门前所设火盆上跨过。据说可使婚后生活过得红火兴旺。

过马鞍子

亦称“跨马鞍子”。新娘入洞房时门槛上放置上马鞍子,上覆红毡,寓意平安。

拜席

合卺礼后,便开筵席,款待娘家客人,各桌都要安排几个人陪吃。席间,在鼓乐吹奏下,新人双双敬酒,叫“拜席”。娘家人还要给厨师赏钱。将娘家客人送走后,其余参加婚礼的人才分批开始吃饭。陪娘家人吃饭叫“第一悠”,接着是“第二悠”,以此类推。悠少时新人给挨个敬酒,悠多时由司仪人给喊:“客人听真,现在不一一敬酒了,新人给诸位三鞠躬!”以此拜席。

团圆饭

客人都走后,新郞全家人坐在一起进餐,叫吃团圆饭。

认宗

新娘入洞房后,脱下红衣裳,换上彩色旗袍,头戴宫花陪新郞向祖先磕头,俗称认宗。

望日头

傍晚,由大姑姐或婶婆、姨婆领新娘出外边看日头,寓意过日子火红。回来后抱几块柴禾,俗称“进门抱财”。进屋捅捅灶坑,意在“锅底不倒风”。搅一搅水缸,意在“大发财源”。和弄和弄泔水缸,意在“养猪肥”。还有晚间“闹洞房”、“吃五大碗”的风俗。

认大小

结婚后第一天,即婚礼第四天,新娘在新郞或小姑、婆家嫂子引领下至男家祖茔叩拜,并将装好的烟袋点燃于墓前。事毕归家时逆河水流向而返。如居处距祖茔较远,亦可先于家内祖先神位前行礼,事后再至祖茔补行。此礼也有在“回门”后进行的。拜祖后,新娘在新郞陪同下,双手捧镶好枕头顶的长方形枕头,依次拜见长者、亲友,俗称“认大小”。

回门

结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领新郞回娘家,这叫“回门”。“回门”之前,头天晚上要倒“宝瓶”。此时新婚夫妇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状,由亲友家中一年长妇女将婚礼时新娘所抱“宝瓶”取来,向两个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为祝愿之词。倒毕,以瓶内原装之“金银米”熬粥,称“金银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回门”时,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东,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合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

住对月

到了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住对月”。从娘家回来要给婆家每人带一双新布鞋。

改锁

结婚后,婆家要备两头猪,两坛酒、两斗黄米送媳妇回娘家祭佛托妈妈,将系在娘家索绳之上之彩线解下,拿回婆家系在索绳上,为“改锁”。根据姓氏不同有的家在婚前,有的家在“回门”或“住对月”时,也有的在生育后进行“改锁”。但许多贫者,无力改锁。

一、提亲

男女到了一定年龄,父母便请媒人为孩子提亲。双方家长和子女不能相见,全凭媒人从中说合。

二、合亲

男女双方家长,将孩子生辰八字,通过媒人传达给对方,请阴阳先生测算,看属相“合不合”、“克不克”,例如按迷信说法,“鸡猴不到头”,属相克,不能合婚。

三、过礼

又叫“通礼”。在属相合的前提下,双方决定缔结婚约。然后由媒人把商订的衣物、彩礼送给女方家,也有送头程礼、二程礼、三程礼的。三程礼比较简单,棉花一捆、丝线一束、镜子一个。

男方欲结婚,可宴请媒人,告知女方家,问女方还需要什么结婚物品,还有什么要求,俗称“要人”。女方同意,可请阴阳先生选定日子。建国后,由介绍人“搭桥牵线”,男女见面,互赠礼物。初步同意后,女方家属到男方“看屋里”(了解男方家中情况),经过相互了解,可举行定婚仪式。订婚后,年节时辰,礼尚往来。

四、结婚

结婚,俗称“娶媳妇”。婚期既定,男方即请家门长辈主持结婚事务,与傧相、娶女客、执事商量迎亲、婚礼事。接着搭彩棚请厨师备酒席,布置新房,并派人给女方送二个箱子,以备女方来时盛放东西。

女方请送女客与亲邻缝衣服,备嫁妆。试穿嫁衣、梳头、开脸(用瓷片把眉毛纤细,用线绞去面部汗毛)。男女方至亲及近邻好友为男家送贺礼,为女方“添箱”,以示祝贺。

婚前晚上,男方请三姓男青年同居洞房之内。西南乡晚上由新郎上炕“踏四角”,谓之“踩房”。

旧时结婚,有用轿娶的。民国时又为套车迎娶,讲究早娶,即天不亮要将新娘接回家中。男方去变方家接新娘时,陪同的有本家叔伯、娶女客(多为嫂子)一人或两人、押车娃及亲友一二人。离开男方家门,家中人便在门口燃放鞭炮,随后出村门,逢十字、进女方村口都要鸣炮。到了女方家里,男女娶客分坐两处,女方做面条招待,并给男女双客一人一个封(用红纸包着的钱),或一人一个手帕,表示酬谢。

其间,新娘在送女客的照料下,净面擦粉更衣穿戴,换凤衣凤冠,穿绣鞋、拿手帕、顶盖头,向祖先跪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新娘被搀扶走出家门,门口鞭炮一响,男女娶客立刻起身。伴娘搀着新娘一手拿着一只碗,新娘手里拿双筷子,刚走出门,伴娘将手中碗摔碎,新娘将筷子往后一扔,然后再踏干草、过火堆,进轿或上车。早年还有哭嫁的风俗,一般哭到村外即可。迎娶路上,若两家娶亲的相遇,则认为是霉事情,双方伴娘拿出新娘的红花互换,以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

娶亲队伍走到村口,鸣炮缓行,以示平安归来。到了家门口,娶女客与送女客到男方家中,与男方执事者互拜,然后领新郎到轿前,请新娘下轿。这时男方执事一手提烧红的铧尖,一手拿醋,围绕着花轿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边走边把醋浇向烧红的犁铧,过后抛于轿底,此谓“浇铧尖”。然后新娘下轿,踩红砖、过马鞍、履红毡,皆取吉祥之意。

进门后,送女客搀扶新娘前走,娶女客随后,一手提斗,斗内装有麸子、碗豆、剪碎的谷草和少量古铜币及红绿黄纸剪成的形如古钱的碎花,撤在新娘头上身上,边撤边唱道:“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当新娘走到门口时,娶女客又接着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这时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走向花堂,然后在傧相指导下,随着唱礼拜天地、拜祖先、拜媒人、拜亲朋来宾、夫妻互拜,礼成。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盖头,新娘脱去凤衣凤冠,新人吃和气饭(一般多为面条,由娶女客端来,先由女方吃~口,男方再吃一口)。

要钥匙,亦称交钥匙。是指随伴娘来者有一男孩,一般是新娘的侄子。他带着新娘箱柜的钥匙。吃完和气饭后,便由新郎出面要钥匙,小孩便向新郎要钱,小孩总是说不够,继续讨价还价,终于把钥匙交给新郎,新郎把钥匙交给送女客,送女客再交给新娘。

接着,由男方几个年轻人,将新房的门帘取下,换上新门帘,将放在房外的箱子抬入洞房。然后给新娘要花手帕。仍有一番讨价还价,热闹一番。这就是所谓“挂门帘”、“抬箱子”。

随后,新娘梳头洗脸,男方一年轻人给新娘端洗脸水,其脸盆为女方所备,盆口用红纸封着,上面贴有双“喜”字,先用水将红纸冲破,俗称“浇花”。然后端水,不是装脏水,便是凉水,目的是耍闹,向女方索要“封”钱或小手帕,目的达到后,端来干净的洗脸水。

到了晚上,便有一帮年轻人来闹新房,俗称“耍房”。有“三天不论大小”之说。耍房花样很多,其内容幽默有趣,常令新娘害羞不止,有时近乎粗俗,旧时还有“听房”(即偷听新婚夫妇私房话)的风俗。

结婚后第二天,娘家专为女儿送来饭食,谓之“送饭”,意思让女儿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送饭时拿挂面、糕点等。男方盛情招待,席间娘家长辈叮咛新娘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

婚后第三天,丈夫同妻子去丈人家,谓之“回门”。到了女方家中,向主堂行礼,再向岳父母磕头,娘家小辈向新郎回礼,新郎向小辈赠礼品。饭后,娘家父母给女儿回赠一身穿戴后,当日返回。

建国后,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结婚,由一人介绍或自由恋爱,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后,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年龄,持村民委员会或单位介绍信到乡(镇)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择日结婚,发喜糖、喜烟、宴请亲友。建国初仍套车迎娶。现亦有用小四轮拖拉机或小汽车娶亲的。近年来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办,有组织集体结婚、旅游结婚等新风尚。还有夫妻同栽结婚纪念树的。但结婚讲排场、彩礼升级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所谓入乡随俗,中式婚礼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也是有着不同的特色。同样的,唐朝婚礼流程也有其别具一格的一面,那么它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朝婚礼的独特之处。 

唐朝婚礼流程的独特之一是六礼,什么是六礼呢?六礼其实就是古代谈及婚嫁必须遵循的一种礼节。那么它都包含什么内容呢?所谓六礼,其实就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六种礼节。其历史悠久,其中有些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例如纳彩,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提亲下聘。

唐朝婚礼流程又一独特之处是催妆,催妆是新郎接新娘时进行的环节。催妆其实很好理解,相当于我们现在新郎及兄弟团到新娘家接新娘时,新娘的亲戚及姐妹团设下各种关卡让新郎一一通过之后才能最终接走新娘。例如藏婚鞋就是经典的一环。

 障车也是唐朝婚礼流程的独特环节之一,就是新郎接完新娘之后,女方会有一批人拦住去路,只要给红包才能放新郎和新娘过去。这个环节现在我们多放在新郎来接新娘的时候,新郎必须给新娘的亲戚及姐妹团红包,她们才会开门给新郎进门。

唐朝婚礼流程的最后一个独特之处是下婿。为了告知新郎以后要好生对待新娘,不能欺负她,当新娘的轿子到达新郎家大门口的时候,新娘家中所有在场的女性宾客都会拿着棍子轻轻敲打新郎。这让我想起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式婚礼都有一个环节,就是让新郎宣读并签下对新娘的誓言书,发誓对新娘全心全意、“三从四德”。

 唐朝婚礼流程其实很多都有保留延续至今,只是很多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给简化或者创新了。但总体的精髓和传统环节是保留着的。中式婚礼有着中式婚礼的特别、有趣之处,婚礼就是人们对双方缔结婚姻的一种仪式,有了这种仪式感,以后就有纪念的寄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65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