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看过电影《立春》啊?

有谁看过电影《立春》啊?,第1张

王彩玲是个一心追求艺术的三十多岁的女人,孤独一人,在小城镇里当然有不少风言风语。走进她生命的第一个男人是小市民周瑜(吴国华饰),为了追求她,周瑜不惜拜她为师,又请他的好朋友黄四宝(李光洁饰)帮忙追求。结果,热爱艺术的王彩玲爱上了同样追求艺术的“窦唯式”愤怒青年黄四宝,然而,黄四宝却认为王彩玲的举动是玷污了他俩精神上的纯洁关系,不但到学校里状告王彩玲强奸,更远走他方。而周瑜因为得不到王彩玲的爱,在苦闷中与流氓发生口角,弄瞎了一只眼睛。

剧中另外两位女主角,即董璇饰演的小张老师和张瑶饰演的高贝贝,用蒋雯丽的话来说,“小张老师是一个特世俗、特八卦的人。”她喜欢炫耀,口头禅是“我老公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要求”,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反衬王彩玲的理想和孤独。高贝贝出现在故事后半段,虽然她向王彩玲编造了一个天大的谎言,但王彩玲却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也很希望能在她身上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我自己都没觉得,《立春》居然先后看了3遍。如果从严格的技术角度而言,《立春》当然算不得一部完全没的缺憾的**。但它的基本意思对了,所以就经得起一看再看。也有可能近几个月来其它国产片(尤其香港导演片)意思越来越不对了,所以我逮着一个好看的,就要连续看。

3遍看《立春》又感觉不很一样,这也让我觉得相当有趣。前两遍是试映被导演顾长卫叫去看,而身边多是些做**的或媒体人士,光凭卖东西的和帮忙吆喝的都说好了,那氛围就很有些靠不大住。但第三遍看首映是真卖票,因此至少身边花钱观众对**的反应,起码比较市场也比较真实。

由蒋雯丽担当主演的《立春》绝对主角王彩玲,是一位扮相巨为难看(甚至对蒋雯丽的一贯出镜形象有毁灭性颠覆)的中学音乐的学校老师。这位巨难看的王彩玲偏偏又相当热爱艺术,只要课余一有闲空,她就自弹钢琴高唱普契尼的《为艺术为爱情》。但就是既难看、又清高、又现实命运不济的王彩玲,却在《立春》里“为爱情”分别跟另三位男人都有过不浅的交往。

自己很难看地又确实热爱音乐的王彩玲,作为一个难以出嫁的老处女,最初她当然也很不甘心就在现实生活中真把自己的命全都泡在为艺术里了。所以她第一次主动出击的男性,就是以画油画作为幌子的浪荡骗子黄四宝。王彩玲因过于渴望现实“为爱情”,从一开始就把“为艺术”放在旁边,她不但主动献身于他,还满心盲目地专陪黄四宝漂流北京,去圆他那根本够不着的“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梦。可徒有其表的黄四宝从来画画就是假装,不过是想以它作敲门砖,然后妄图以此出人头地人前显贵。这样的男人,之后漫不经心就把王彩玲一脚蹬了,而且还当面侮辱她说:“是你强奸了我!”从此就给她留下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感情心病。

现场观众看到王彩玲被黄四宝尽情使用加戏弄之时,不但毫无悲伤并且大笑不止。这当然有赖于我们优良国民性传统——谁真心愿意身边的人“只要你比我过得好”呢?而一看到那么巨难看一个女人对俊俏男流氓所抛弃,**表现得又特具戏剧性,如果观众不乐才怪呢。尽管现实当中很多女人的爱情并不比王彩玲强到哪儿去,但至少也能从王彩玲的爱情苦命当中给自己找到一贴伤湿止痛膏药。

影片中第二个男人周瑜,追起王彩玲倒是全心全意死心塌地,但在他的诚恳之后,目的性却比黄四宝更现实也更过日子:我既又傻又笨,你也又胖又难看,还不如凑合一对搭伙夫妻,那就谁也不欠谁什么了。面对这样的男人,心里一直很艺术的王彩玲自然瞧他不上,所以毫不动心就彻底拒绝了他。

看周瑜追王彩玲完全失败,现场观众仍然哈哈大笑不止。这又是现实爱情在影片中的一个艺轮回。经常无论是身边女人、男人,虽然自己命并不好,但那就更看不上比自己更不济的异性了,所以想方设法,也一定尽量希望能找一个比自己强的异性去靠住。这也跟我们优良的国民性有紧密联系。严格地说,中国人生存的一个重要依赖,就是为了“靠”别人而活着——所以在家要靠父母、出外要靠朋友、单位要靠熟人,就连最日常骂人也说“我靠”!就算有女人或男人感觉自己终于找不到一个可以“我靠”的异性结合时,就算他们自己不得已最后在感情上屈尊降格于另一异性时,那么之后的家庭内部生活,就多半要彻底控制加感情暴力压迫了。

被王彩玲看重的第三个男人胡金泉,芭蕾舞是跳得不错,但他在把芭蕾看得高于一切之后,顺便也就把自己很优越于身边所有庸俗大众了。当人们对他的芭蕾充满奚落甚至将他视为人妖之时,他先是要求与王彩玲假结婚,幻想以此而抵挡市俗大众对同性恋者的百般嘲弄,但是当王彩玲向他质问真爱何在时,自恋成癖加同性恋的他根本就无言以对。之后,他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就永远会成为身边小城市人民心里的一根鱼刺,所以为证明自己的性别,他就把跟他学跳舞的女人拉进男厕所里假装了一把强奸未遂。

如果说现场观众对王彩玲跟黄四宝、跟周瑜的搞对象还当可喜之剧哈哈笑着看的话,那么从胡金泉被抓进监狱里,大家的同情心总算被激发起来,尤其当胡金泉穿着监牢服对王彩玲说:“我在这里边挺好的,外边的人终于可以拔掉他们心里的鱼刺了,我在里边还能跳芭蕾呢!”这时观众几乎就没人再笑得出来了。

《立春》的真正可悲性转折,是从苦命的王彩玲,被一个装癌症患者的参加选秀小姑娘高贝贝彻底给骗了,而且人家最后还在中央电视台的“歌赛”中大获成功,这时**放映厅里就已经开始有哭声了。可能是每个人都被唤起了被骗经历或是感觉了。

那么先后走过三个男人的王彩玲,她自己之前就没有象胡金泉那样的内心自恋吗?其实在她对黄四宝的舍身和对周瑜的冰冷拒绝之时,就很有拿艺术去证明“爱情”自我优越的惦记。

只因为在三个男人那里都碰了钉子之后,现实“爱情”的绝境,再加上被选秀小歌手姑娘所完整欺骗,这才真正将王彩玲彻底逼进了“为艺术”却不再企求男人之情的信仰之谷。

因此作家史铁生所言极是:久病成疴者根本就没有无神论者。而人的真正信仰与宗教感确立,常常更是在现实绝境跟前,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精神拯救或说安慰的可能性。

这样的王彩玲,终于被逼进了真正自我追求的精神处境,她最后将心中的善与爱,完全给予了被领养的残疾女孩儿小凡,而普契尼的《为艺术为爱情》,这时才在她内心深处越发辉煌成了灵魂的主旋律。王彩玲从此不再惧怕现实,也更不会因为命运的种种磨难,而放弃对自己对他人的善待与希望了。

巴尔扎克曾为自己的所有小说起了一个总的名字叫《人间喜剧》。但每个人的“人间喜剧”一旦将要谢幕之前,内心的可悲性就肯定必然会全面呈现。

所以这时,**院里无声的泪几乎挂在了每个人脸上——不但是哭王彩玲,又何尝不是在哭自己呢?

三遍看《立春》,有一个影院效果是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影片完全结束,字幕渐起,但所有观众都无声地坐着,没有一个人想马上离去,人人都沉浸于其中了。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王彩玲的生存与精神处境,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现实与精神矛盾冲突呢?

所以我认为:《立春》可以说是近期以来,国产**最值得观看的一部不错的作品。尽管它在技术上仍然种种不足。

“一座城市再大,一个人只会孤独,格格不入。”

一、

当你被生活伤害的体无完肤的时候,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会不会还和生活握手言和?

我一直觉得文艺青年现在说起来真的不像是一句夸人的话,我所听到的关于文艺青年的回应大多是:“你丫才文艺青年呢,你全家都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像是代表了一种坚守,一种不顾忌现实的,仍旧对梦想的坚守。

也千万不要觉得梦想是两个被说烂的字,它大约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坚持,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无法妥协的自己。

只不过,后来,为了活下去,很多人都选择隐藏起了自己的无法妥协。

或许,妥协会让他生活的更好一些。

很多人看完《立春》都会不自觉的对大龄文艺女青年产生一种悲悯,在大多人的眼中,一个女人人生最大化的实现,一个女人所做出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嫁人准备的。

如果你嫁不出去,那么你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被别人当做是茶余饭后的笑话。

王彩玲嫁不出去,所以,她妈妈说经常有风言风语的传到她的耳朵里。

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王彩玲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可怜,她只觉得周围的人可怜,她也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笑话,因为她总是有一种感觉,她并不属于包头这个地方,或早或晚,她迟早会走出去的。

但也只是希望,她走不出去,而且不愿妥协。

王彩玲觉得,春天是她的希望,她经常这般的来说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春天在她的眼中是希望的代表,她希望可以有所改变,希望可以有希望,但每次,却都又错过了。

二、

包头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市,工业城市,不富裕,80年代的小县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都挣扎在温饱线上,一个搞钢铁的工业城市,却偏偏出现了想搞艺术的。

如果一个地方真的不足以承载你的梦想的话,那么就离开吧,为了离开而不断的蓄积力量,只是,过程当中千万不要放弃。

为什么偏偏要有关于艺术的梦想呢?要是没有的话,或许就不必在这梦想和现实矛盾之中苦苦的挣扎了。

可能是天赋吧,想把自己的天赋变成让自己看起来比较独特的东西。

在理想夭亡之前,总觉得,自己不一样,这种错觉,成为了活下去的所有底气。

王彩玲长的实在是太丑了,大龅牙,满脸的暗疮,说话的时候牙仿佛都要从嘴里跑出来,却因为天生有一副唱歌剧的嗓喉,相当清高。

她也未必多喜欢自己这副端着的样子,也不想活在自己重复的谎言世界当中,她一直都在说她的北京,她却也知道,她从来都没有属于过北京。

买北京户口的钱,已经是她全部的积蓄了,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她也不想甘愿受骗。

可她得去北京啊,如果呆在包头,她什么时候才能唱到梦想当中的巴黎歌剧院啊;她也不能留在包头,包头容不下她,闲言碎语的唾沫就足够淹死她了。

小地方不比大城市,如果你太过格格不入的话,就得有勇气来承担特立独行的代价。

王小波写过一只猪:“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很酷,但是却很孤独,不要总说孤独让人强大了,孤独还可能会让一个人在还没有真正强大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害怕生活了。

她的清高,不过是竭力的,对于自己自尊的维护。

三、

包头那个地方,一定有很多人可怜王彩玲,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长的还死丑,身边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

就像是隔壁的女邻居一样,在老公抛弃她之前,她的确是活成了很多女人羡慕的样子。

她没有梦想,也不懂文艺,身边有一个照顾宠她的男人,安安稳稳的生活,老老实实的经营一段婚姻。

这才是适合包头的生活,但凭什么,她就一定比王彩玲幸福呢?

当老公转移了他们两个所有的财产并且静悄悄的消失之后,她什么都没有了。

我很喜欢一个关于自由的解读:“所谓自由,有时候并不只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候还是,你不想干什么的时候,就不去干什么。”

王彩玲的生活,是她自己的选择。

她未必不能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王彩玲说:“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恋爱。”一旦发生了爱情,那么也就意味着稳定,意味着余生可能都要在这个地方生活。

当自己还没有照顾明白的时候,那么,就先不要想着照顾另一个人,照顾一个家了。

钢铁厂的周瑜就是王彩玲的一个追求者,追求的方式也蛮别出心裁的,拜师,投其所好,愿意用自己并不擅长的东西来做出追求。

但不适合啊,自命清高的文艺女青年和老实本分的钢铁厂工人,那不搭啊,精神上是无可而谈共鸣的。

还是狷介的黄四宝更趁她的心。

周瑜本想是借黄四宝的事情和王彩玲更进一步的,然而不进门求她,一个人在操场上和一个画报粘成的纸杯玩乐的黄四宝,却一下子入了王彩玲的眼。

透过玻璃看着外面的四宝,脸上或许是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笑意。

黄四宝在画王彩玲的时候说:“能逃一个是一个,我一看见有人提着包离开这个城市,别管他去哪儿,我都很羡慕。”

逃出去吧,逃到一个能够安置梦想的地方。

四、

王彩玲又一次的踏上了去往北京的车,无论在北京遭遇了什么,回到小县城,是要吹牛逼的。

去了北京,到了剧院,负责人说:“我们绝对不可能进人,你想都不用想。”

太急切的想要被北京接纳了,所以她站在那里自顾自的唱了起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一腔孤勇都可以换来赏识,他们都自以为自己很厉害,但其实在别人的眼里,也就那么回事情。

王彩玲哭着跪在剧院的楼梯上,并不知道为何对她这样残酷无情。

她说她爱艺术,其实,她爱的并没有那么纯粹,纠结于上天所给予的好嗓子,所以希望歌剧可以带给她一切,艺术之外的名利和世俗,帮助她逃离小县城的跳板。

能力配不上梦想,但是又不甘心沦入世俗,所以很痛苦。

晚上,黄四宝又一次喝的醉醺醺的回来,他们睡了。

醒来后的黄四宝却恼怒了,他觉得自己被王彩玲玷污了,实在来说,黄四宝可能真的不是一个走艺术的人,接受不了王彩玲,也大概是因为她的丑陋。

只不是在一次次的报考失败中,把王彩玲当成了一种失败的安慰。

人在特别惨的时候,总是试图寻找一个过的比自己还惨的人。

黄四宝离开了,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洪流,下海了。

又一次被打击的王彩玲,穿着华美的唱歌剧的衣服,要跳楼,带着一种近乎庄严的心,想要死去。却没料到,摔断了胳膊腿,然后继续活下去。

她又回去了,回到了包头。

一边泡方便面的王彩玲对来告白的周瑜说:“我是宁吃鲜桃一口也不要烂杏一筐。”

她一直都活在自己的虚弱里,但是,也只有这样不真实的虚弱,才可以让她有希望继续坚持下去。

五、

芭蕾和歌剧是应该存在于舞台和剧院的,在大街上算怎么回事啊。

胡金铨自信的跳着自己的芭蕾,但围观的群众却相继的离开,脸上的耻笑还没有完全的消失。艺术在老百姓的眼里,那可不就是一笑话吗?

王彩玲终于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同类,一个可以相互理解的同类。

胡金铨太痛苦了,这是三个县城青年中,对艺术爱的最纯粹的一个,把芭蕾当成生命的那种。

他没办法坚持了,他受够了这种被嘲笑为人妖的生活,即使是想带母亲溜溜弯,母亲也会羞的用帽子遮住脸。

他祈求王彩玲可以跟他假结婚,被拒绝了:“那当炮灰的是我不是你,你跟世俗生活水火不容,我就是不甘平庸,有一天我实在坚持不了了,一咬牙随便找个人嫁了,也就算了。”

胡金铨走在雪地里,眼泪落下的不自觉,也不可抑止。

他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男人,所以做了一回流氓。

即使是在监狱里,穿着劳改鞋,他还是会踮起芭蕾的脚尖,这场足尖舞,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

他用了一种近乎自我毁灭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于艺术的坚持。真正的艺术家,大多是孤独的。

王彩玲过年回家了,原来,她也不过是来自一个即使是在农村都算得贫穷的家庭,怪不得会沦为笑柄呢,不知道他的父亲要是可以说话的话,会不会支持她。

妈妈说:“咱这小地方不比大城市,你总得入乡随俗吧。”所以,才要离开啊,她还无法妥协。

女邻居对她说:“我看你还是找个人嫁了吧,总不能一辈子独身。”

“单身有单身的好处。”   

“我就不相信天底下有愿意单身的,那都是迫不得已,你那是没碰上相爱的人,等你碰见了,你就不独身了,老一个人生活会出毛病的。”

女邻居是善意的,但这善意,不是王彩玲想要的。

高贝贝的到来,彻底的将王彩玲的梦撕开了,也让她从自己的谎言当中走了出来,她终于,要和世俗,握手言和了。

她没有办成自己的北京户口,拿回的一万两千块钱给了那个女孩,那个女孩的梦倒是圆了,可是她却绝望了:“出名,太难了。“

最后,她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得了兔唇被父母抛弃了,带女儿做了手术,也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母女两人在天安门广场前,不再唱歌剧了,唱的是通俗的哄小孩的儿歌,她终于,有了新的寄托,愿意换一种幸福的方式。

最后,她还是没有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有很多个瞬间,我在身边的年轻男女苦苦支撑的逐梦路上仿佛看到了一眼便可预知的未来。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用那些令人心灰意冷的例子来浇熄自己蠢蠢欲动的艺术热情。

后来,我在顾长卫的镜头里找到了我试图去发掘但一直不肯直面的一种人生方式。

看悲欢离合在近两个小时的**中纷纷上演,或许每个曾经迷茫挣扎过的灵魂会从中得到勇气并有所成长。

直到看了《立春》,我才猛然记起,还曾有这么一个理想在我生命中存在过。

看这部**的时候,很容易想到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立春》延续了李樯《孔雀》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一贯主题——小人物的不甘心

两部片子的编剧都是李樯 ,所以决定了它们气息上的相似,但风格就完全两样了。

许鞍华是 那种 婉约含蓄型,喜欢不温不火,丝丝入扣;

而顾长卫却是淋漓尽致,波涛汹涌,不论是痛苦还是嗟叹,总要发出声响来。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在日记里踌躇满志地写下“立志要修炼成文艺青年”

当时觉得这是一高贵无比的称呼,是从晨昏线解析几何的泥淖爬出后,可以选择的一种很不错的生活态度。

可是几年后我不无惊恐地发现,文艺青年这词儿渐渐变味儿了。

到了今天,这几乎就是一个臭大街的词汇,马上就到了“你才文艺青年!你全家都文艺青年!”的地步。

潮水般《立春》的影评里,王彩玲被捆绑上“文艺女青年”的标语。

简直相当于戴上了牛鬼蛇神的大帽子,表面上看似没啥也没说,暗地里早已是钉毡铺下,透的是更深的瞧不起与蔑视。

记得当初看《人生》, 高加林骨子里就很瞧不起黄土乡地 ,包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

**让这个青年在城市里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那块黄土地上。

那个珍宝一样深爱过他的女人巧珍也嫁作他人妇,而他自己的理想国也随黄沙鼓荡,不知跑到 那个 爪哇国去了。

一句话,它把小人物埃到骨子里的精髓诠释到了极致。

顾长卫的《立春》自然是没有这样的高度,北方某小城的一群准艺术家在哪儿爱情与事业全无收获地苟活着。

王雨要是看了这部**,肯定又要高喊“天天都想离开,不知道到哪一天才能换骨投胎。”

说实话,在看**时,我跟影片中那些哭着喊着要上北京的人还是能有些共鸣的。

我曾经也做过无数次北上广梦。但我就像讨厌自己一样,对《立春》这样的**很难产生好感。

无论是借助外来环境也比不了顺应环境的人来得从容和自然。

《立春》是08年由蒋雯丽,张瑶,李光洁,焦刚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八十年代一个小县城里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梦想与现实矛盾中痛苦挣扎的过程。

主演蒋雯丽因此片获得第二届罗马国际**节影后、第27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豆瓣评分81,IDMb评分86,票房不高但好评如潮。

影像中透露出一种浓郁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神圣终将陷落于世俗的叙事走向,给人以带着刺痛的无奈伤感。

但事实上,这部以“身在严寒意向春”的民间节气为主要隐喻。

那些所谓的“不甘平庸”的 社会 转型时期的“艺术青年”不过是一些在困守和逃离中分不清自我。

或者说自以为为了实现自我而痛苦抗争的臆想症患者。

而他们“执著追求之理想”最终幻灭或想象性延续 ,才是最具庸常性和卑微性的魅力所在。

这或许也是顾长卫将《立春》称之为残酷现实主义作品的原因之一。

顾长卫说,《立春》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励志的故事。

在我看来,《立春》倒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梦想破灭的故事。

结果《立春》之于《孔雀》没有取得成功,本来就是意料之外的事。

我无法接受有些人对《立春》的批评, 他们不相信真实的生活中会出现王彩玲这样的异类 ,他们说这又是一部刻意展现中国 社会 的阴暗面来讨好外国评委的做作“卖肉”影片。

影片对主人公王彩玲极尽丑化之极致,龅牙、粉刺、罗圈腿

一面是高雅的歌剧,圣洁的心灵,一面却又自欺欺人,满是俗态。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美丑对立法则,用在文学中由于不直接诉诸形象,或可产生意外效果,一旦落实为影像,丑就目不忍睹,阻碍认同。

美丑对立不仅指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对立,甚至在人物的内心里也是分裂的。

一方面我们感受着王彩玲们追求梦想的崇高,另一方面我们又可怜着他们自欺欺人的幻想。

王彩玲全然没有《孔雀》中姐姐张静初外表与内心的完美统一,俗陋与崇高并存,给观众的感受因此也就摇摆不定。

《孔雀》中的三姐弟虽然也略有异秉, 但总体还算正常,代表了大多数有梦想的普通人 ,因此很容易获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主角和思想远离大众,于是小众就成了另类。 一般人都会有梦想,但是对梦想执著成王彩玲这样的还真不多见。

于是,观众看他们,怕同情之外,更多可怜、可叹之外,或许也有可憎吧。

而这一切,都是以一个叫“王彩玲”的女子引起的。

王彩玲是谁?

是每一个平凡生活中不甘平庸在追梦路上独行的你我。

她与环境格格不入却始终像个战士一样不肯屈就,她是每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人的缩影。

她与诗人相似,有垂天翅翼,没有天空,却始终未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

片头的一句话似乎蕴含着某种心情,立春到了,温暖还会远吗?

女主角王彩玲就在这个时候扎眼地站了出来。

王彩玲在鹤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绝对算得上一个文化人。

她可以正确而完整地解释“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含义:“丝是弦乐,竹是管乐,她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人声。”

巧合的是,王彩玲用她的人生(人声),同样正确而完整的验证了这个成语。

如此丑陋的女人却有着狂妄的理想和可笑的骄傲, 她是那样地与世俗格格不入 ,她是那个城市里的异类。

好在她还有歌声

身为音乐老师的王彩玲有一副好嗓子,能唱非常动听的歌剧。

“我一贫如洗,又不好看,老天爷就给我一副好嗓子,除了这,我是个废物”。

王彩玲喜欢唱《暮春》,正如歌词里所说“生活对我如此残酷”仿佛是她对命运不公的一种呐喊。

无论白天黑夜,王彩玲的哭泣投射出的是理想破灭的绝望与无奈,而在现实中却一次次用谎言和欺骗来自欺欺人。

就条件来说, 命比纸薄的她却心比天高 :想考进中央音乐学院,学成后成为中央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她唯一的人生目标。

为此她学意大利语、自己一针一线做演出服、苦练舒曼钢琴曲选,这些其实都是“小意思”。

片中她花三万多块钱托人办北京户口更能让人看出她的决心。

王彩玲的遭遇让我想起蒋韵的小说《隐秘盛开》中的潘红霞。

一个小城市里的平凡女人,有不甘平庸的梦想,有自我憧憬的爱情。

压抑的小城氛围下, 她的心灵挣扎敌不过生活与命运 ,但是梦想一直存放于她们的心底,从未遗忘。

大家都明白的理,漂亮女人人见人爱,丑女人只能爱自己。

北京的艺术团体机构臃肿,选拔标准第一印象只凭长相,她这样的根本进不去;

北京户口办不下来,她的水平又没法达到外地分数线,中央音乐学院对她而言也变得遥不可及;

作为外地人的她,甚至连在中央音乐学院做临时工的资格都没有。

王彩玲的人生让我想起余杰的硕士论文《畸人录》,文论聚焦于类似郁达夫这样的 社会 另类,实则很可悲。

在一个80年代初的内陆县城,炼钢工人黄四宝做着梵高梦,热衷于画人体,屡败屡战要考中央美院。

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王彩玲则迷恋歌剧,梦想唱到巴黎歌剧院,口口声声中央歌剧院要调她,一次次跑北京想把户口办到北京。

群艺馆的舞蹈老师胡金泉被称为二胰子(不男不女的人),在这所偏陬小城的街头演出中竟然跳起芭蕾,引得群众一片哄笑。

他们是不合时宜的,是一群生了丫鬟命的**身。

然而他们不屈服于命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次次不知疲倦,死不改悔地对命运发起冲击。

他们其实就像那个古希腊神话中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虽然每次推到山顶,石头都会落下来,但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顺从,正在于对命运绝望的抗争。

反抗绝望

我们在为命运的残酷无情而感慨的同时, 不能不为这些无望冲击着的柔弱个体感动

这同样是鲁迅热衷的主题。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去回顾我们出生的那个八十年代恍如隔世。

容易被忽略的是,如果说九十年代的关键词是“经济”的话,那么八十年代的主题就是“文化”。

想想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们,我想起了王小波在《青铜时代》中的一句话:

也许文化发展的极致便是自由主义的泛滥,这样的结果在中国可想而知 ,于是就有了**中的这个多事之秋。

让王彩玲从她的艺术家之梦中醒来的第一个人是胡金泉。

这个世人眼中的“二胰子”酷爱芭蕾,作为生活在鸡群中的鹤,他一直承受着世人对他从事“紧身裤艺术”和一直都是单身身份的双重指责。

正如胡金泉自己所说,他就是一根鱼刺,卡在这个城市人们的喉咙里。一个雪夜,崩溃边缘的胡金泉向王彩玲提出假结婚。

“就领一张结婚证,别的什么都不会发生”

王彩玲不愿做“炮灰”,断然拒绝。

一次光天化日的强奸未遂之后,胡金泉被关进了监狱。

“我这根鱼刺终于被拔掉了”,探监时王彩玲听着胡金泉的话,看着胡金泉穿着囚鞋立脚尖,流下了愧疚的泪水——那个雪夜,如果她不拒绝的话

胡金泉的坐牢像一记闷棍,把同样处境的王彩玲打得晕头转向。

赴京无望的她,在这个城市里, 也许就是下一根鱼刺

我们不敢说此时的王彩玲已经对她首席女高音的人生目标彻底绝望, 只是从胡金泉入狱之后,王彩玲就再也没唱过歌剧,一句也没有

就在王彩玲的歌剧梦逐渐褪色的时候,第二个将王彩玲从梦中叫醒的人“适时”地出现了,她就是王彩玲的女邻居小张老师。

这位女邻居是个绝对的美人儿,很自然地嫁给了一个税务局的公务员。

胃痛难忍的王彩玲到邻居家借药,女邻居和她老公的恩爱让王彩玲艳羡不已。

再加上过年回家父母对王彩玲早日成家的期盼——王彩玲心中终于不再只有歌剧。

王彩玲开始用土方子自我美容的时候,最后一个也是最有力的唤醒者出现了。

歌唱天赋极佳的光头贝贝用她的癌症打动了在她看来有着“北京关系”的王彩玲。

王彩玲带着贝贝和她的侏儒妈妈来到北京, 把自己办北京户口剩下的1万2千元钱全都用到了贝贝参赛身上

最终, 贝贝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就在王彩玲和实现了自己未竟理想的贝贝母女抱头痛哭的时候,贝贝母女突然跪地不起。

原来贝贝得癌症是一个谎言, “出名太难了,唱得好的人多了,咱们又是小地方的,没点儿特殊手段根本出不来。”

一个如此“不纯净”女孩儿,竟然能唱出成绩。这彻底击碎了王彩玲的艺术梦。

打击还在继续。紧接着,女邻居的丈夫卷走家里所有的存款失踪。

这让王彩玲对婚姻也失去了信心。

其实王彩玲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她很明白自己的处境状况,但又不可抑制的认为自己是块能出彩的料。

直到被阳光深深的刺痛双眼,半夜里低声啜泣。

在《立春》的最后,王彩玲没有结婚,而是领养了一名兔唇的孤儿。

也许是在经历了因为追求理想而带来的种种境遇,她向命运妥协了,开始过一种平静恬淡的生活。

靠卖猪肉来抚养这个孩子,还给她做了整形手术。

治好了女儿的病后,她教女儿唱童谣,她带女儿去北京玩。

一名文艺女青年的理想,到此宣告终结。

影片的 结尾是一个女歌唱家在中国歌剧院唱着普契尼那段著名的《咏叹调》 ,我竟然看得有些惆怅,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看到那个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正常的男人而故意犯了流氓猥亵罪而坐牢的胡老师,最后穿着囚服踮起脚尖,安慰难过的王彩玲的场景时。

这个刚开始还被我唾弃的男人,最后看到他时竟然让我心生敬意。

理想主义者是可敬同时也是可悲的,他们的可敬之处在于对自己理想世界的坚持,而可悲之处在于自己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

于是,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有两个,要么融入到现实中来,要么一直在自己编造的理想世界里死去。

王彩玲结交的人当中首先是两个自称“艺术青年”黄四宝与周瑜。

自命不凡的黄四宝喜欢画自己的油画,一心想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却一次次铩羽而回;

梦想未灭的周瑜总是哀叹命运安排,另自己一无是处,白白浪费了一副好嗓子。

两个同样另类的人在王彩玲的面前却是如此地渺小和卑微。

那种虚伪的外衣和标榜的自我敌不过时间的检验,敌不过生活的磨砺。

周瑜的出现就是为了证明因艺术而崇高的王彩玲不会屈就自己嫁给一个伪文艺爱好者;

黄四宝的出现就是为了证明王彩玲是一个正常的喜欢趣味相投异性的女性。

另外顾长卫“捎带”表现文艺青年除了王彩玲和胡金泉所走的另一条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堕落下去。

换句话说,抽掉它们,王彩玲这个悲剧人物的发展轨迹依旧清晰明朗

跳芭蕾舞的胡金全和爱唱歌的高贝贝的出现一度让王彩玲的生活萌发了某种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头却变得冰冷。

胡金全无法忍受世俗的眼光,意欲同王彩玲假结婚掩盖自己的性取向 ,遭到拒绝后绝望万分,最终只能靠当众凌辱自己的学生来证明自己,即使代价是冰冷的手铐。

而高贝贝的欺骗显然是对艺术的一种侮辱和亵渎,让她近乎崩溃

在她眼里,艺术的高尚和纯粹容不得半点掺假, 对艺术的亵渎远胜于对她本身的亵渎

住在隔壁的小张老师是一个倾诉者,她年轻,漂亮,有自己的家庭。

她因为有那么一个丑陋而又单身的邻居而充满了优越感, 就连半夜里叫床也是扯尖了嗓门 ,就怕隔壁邻居听不到。

天生的优越让她资本十足, 她总是一味地说自己的老公多好多好,假装好意地给王彩玲治愈黑斑的土方,甚至到给她买来一个性具

而当她自己的丈夫提走了所有财产远走的时候,没有资本的她才开始知道什么叫同病相连。

所以,他们,在王彩玲面前都是侏儒。

也许你要问,什么是艺术?理想又是什么?

“我一定要唱到巴黎歌剧院去” ,王彩玲一次次地这么说,但她清楚,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罢了。

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她憧憬着艺术,也憧憬着爱情。“如果这是开往巴黎的列车就好了”

两个人的憧憬开始过了头,于是当一句拒绝的话语将她打醒,环顾周遭依然是无限残酷。

趴在站台上醉不成行的黄四宝,和那些散落的画架、马扎一起收入眼底的时候, 作为观众,我们也哀叹理想与现实的天壤之别

当高贝贝捧着鲜花和证书在电视上哭泣的时候,我们又哀叹这个理想的实现是那么地不光彩甚至暗淡。

当胡金全在牢狱里依然用布鞋立起脚尖旋转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哀叹,因为“理想”太沉重,把灵魂也压扁了。

所以,《立春》里的“艺术”,倒更像是某种心灵的麻药。

作为顾长卫的第二部作品,也免不了要和代表作《孔雀》做个比较。

《孔雀》写文革导致人性扭曲;《立春》显现一个个饱受压抑而心理变态的人。

平心而论,《立春》没有《孔雀》那么厚重,人物设置没有《孔雀》合理,给观众的震撼也不像《孔雀》那么强烈。

但《立春》所具有的一大亮点是《孔雀》所不具备的,那就是蒋雯丽的影后级表演。

王彩玲头一次转身亮相时,我甚至心头一紧:那可是国民女神蒋雯丽啊

一旦演员处理的不好 ,造型带给观众的审美期待,只能暴露演员的不足,让人物假到惨不忍睹。

就细节来看,蒋雯丽深厚的表演功底让顾长卫敢用长镜头。

顾长卫的长镜头也让蒋雯丽得以实现更加完整的表演,王彩玲这个人物在这种最接近纪实的镜头语言下也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从王彩玲一开始假装趾高气昂,到最后她和养女在一起身上散发出母性光辉。

王彩玲眼中的执著越来越少、平和越来越多,脆弱越来越少、坚强越来越多。

甚至她只用一个从喜悦到悲愤的表情变化,就道出了王彩玲心中的千言万语

在我看来,这正是这部**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通过细节构建影片的 历史 真实感上,《立春》也保持了顾长卫前一部的水准。

桥洞上贴着的北京亚运会、黄四宝身上的老式牛仔裤和周瑜身上的“祖宗级”文化衫;

天安门广场上的80版栅栏,复古的武警警服,响彻歌厅的《粉红色的回忆》;

王彩玲家的骆驼牌墨水、北京方便面、贴有灌篮高手贴画的台灯,电视上中央二台的老台标,养女手里的娃哈哈AD钙奶;

甚至还看到了当时很火的《红高粱》海报和92年的春节晚会。

贯穿全片的 历史 氛围和时代感就是从这些事物当中发散出来的

这一暗示理想和现实之永恒差距的句子同时也映射了《立春》 历史 想象与当下表达的距离问题。

很多人认为那是一种“头破血流却我梦犹在”的内在精神,但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依靠虚无梦想逃离无奈现实的病理表现。

但我始终认为, 《立春》所展现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其故事有多曲折 ,有多伤感, 而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中国**中很少见的、具有卡夫卡式荒诞情怀的人物形象

同时又以蹊跷古怪的编排和有关梦想的普遍主题对其进行了掩盖。

不是因为她对高雅艺术的实践不被人接受,而在于她在以一种撞墙的方式表达她的身体所不能承载的清高和飞扬。

影片最后在大剧院演唱的想象性满足或许该是王彩玲,这是观众所能得到的最大慰藉了。

**《立春》着重刻画底层社会人物的悲哀,亦在揭露大时代背景之下的不公平现象,悲剧色彩浓郁,引人深思。故事情节平实而独具现实意义,每个人物角色性格鲜明特色,追逐梦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敬佩,爱而不得同样使人感同身受,警示人人可以认清现实,并非所有的美好事物就会适合自己,人生在世,生活最重要。

**《立春》由一个小人物开启故事,讲述了身居县城中一个相貌丑陋,身怀才华,大龄剩女音乐老师王彩玲

的追梦之路,她除时常沉醉在自己歌声中,无外乎没有一丝闪光点,因为相貌问题,不被人看好,无人愿意与之接触,从而更加加剧其去北京发展的决心毅力。然而生活总会和自己开玩笑,随着一次次深受打击,王彩玲最终认清现实,拥抱生活,最后过起了正常人生活。

《立春》顾名思义,寒冬过后,春意盎然,处处存在着生机与渴望,王彩玲也不例外,他对于艺术的狂热追求,与充满生命力气息的春天有着不可言说的契合。身处于改革开放后时代中,人人都对生活充满着格外热情,王彩玲不被所有人看好,想要一飞升天当凤凰,奈何麻雀始终都是麻雀,尽管扑腾一番,仍然不能完美蜕变。王彩玲的求学之路艰难,多次被拒之门外,砸锅卖铁想要换取北京户口,却丝毫没有任何起色,只是让生活更加窘困而已,无疑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追求梦想的艰辛与不易,城镇与小县城之间明显的待遇差距,残酷而现实。王彩玲的悲剧亦是被形式所迫,同样是时代悲剧,将有才之人埋没在漫无天日的黄土之中,从而酿成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人人都会被潜移默化影响,影片中与王彩玲同病相怜的人,是对舞蹈情有独钟的胡金泉,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该处却也并不适用,所有人因环境思维限制,认为胡金泉有同性恋之嫌,荒唐而滑稽,他们同样是造成胡金泉悲剧的助手。所有人因王彩玲丑陋而避之不及,甚至嘲笑讥讽她,看脸下饭无疑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将人性的丑陋直白表露出来,相比自命不凡的王彩玲,民众更为可耻。

王彩玲的悲剧同样由自己亲手造就,因有一口好嗓子便躁动不安,自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时常陶醉于自身世界中,对于同样相貌不扬周瑜的追求视若不见,反而对屡次失败却拥有好皮囊的黄四宝情有独钟,可以说自己错过了人生的美丽景色。王彩玲最大的缺点在于她不能正确认知自我,在一个完全没有竞争力、参照物的小县城中展露头角,便洋洋得意,目光短浅,不知外面世界强中自有强中手,她虚荣,谎称自己在北京处境有多好,实则却是自欺欺人,看不清自己内心,找不到自身定位,的确是很悲哀的。

王彩玲的一句:“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听后莫名觉得尤其心酸,她的苍白与无助都尽收眼底,这是时代对她的不公,更是嘲讽自身对梦想的追求。

虽然《立春》是一部悲剧,却不可否认王彩玲等人对于梦想的追逐与执着,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追梦这条道路上却是坚强有力。包括王彩玲最后在伤痕累累之后,终于回归最本质生活,随之她脸上也露出了会心微笑,无论她是真放下,还是迫于生活无奈而放弃,但平凡生活才是她的最终归宿。

**《立春》通过刻画一波社会底层小人物,不仅揭露社会中存在的缺陷,且故事主人公的人生遭遇,凄凉而具渲染力,直击人心。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王彩玲长相美貌,那么她的遭遇是否会截然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805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