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坟与婚嫁有冲突吗

迁坟与婚嫁有冲突吗,第1张

结婚和迁坟都是大事,不能盲目草率。都应该找各自的吉日分别来办理,让你姨姨顺便来办是不妥当的。你应给你姥姥解释一下,我们所说的好日,对不同的人和事是有区别的,并不是说吉日对一切人和一切事都是好日。比方说,你今天结婚今天对你来说是吉日,那么今天可能还有死人的,那么对死人的那一家就是凶日。再好比,打麻将吧,四个人照样在一天同一个时辰打麻将,为什么在吉日照样有人输钱,在凶日照样有人赢钱,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关于错过多少天的问题,应该让查吉日的先生来定,最好让风水先生知道一下再拔坟。因为拔坟比结婚还重要。特别是你姥爷是第一辈迁到河南,是属于立祖坟。

题主所问的,是日前发生在陕西的一则奇闻,西安市一市民,母亲的葬礼和儿子的婚礼同一天举行。

据媒体采访当地知情人士表示:新郎的一家人都常年在外面打工。只有他母亲在附近打工,晚上都会回到家里。

前两天小伙母亲回家之后,到房上去扫树叶子不幸发生了意外,从房上摔了下来,不幸坠亡

由于家里的人都在外地打工,小伙母亲坠亡好几天后才被发现。

按照当地的习俗,家里办了这样的丧事以后,三年之内都不能再办喜事

于是新郎和家人们商量以后,决定婚礼和丧礼一起举行。 这个新闻被发到网上以后,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对于这件事的观点,也泾渭分明地分为了两派。

01 反对派:就不能等一等吗?母亲刚去世怎么忍心办婚礼?

这一派网友的观点,大多认为“人死为大”。

母亲刚刚去世,小伙子就急不可耐地办婚礼,难免有“不孝”的嫌疑。

 而且在母亲刚去世的情况下就结婚,就算是结婚了也不会开心。

小伙子如果孝顺,就应该恪守“守孝三年”的古训,等三年以后再举行婚礼。

02 赞同派:小伙子在丧礼当天结婚符合亡母的遗愿,并无不妥。

这一派网友认为,如果小伙子的母亲活着,也一定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事情耽误儿子的婚礼。

 而且现在的时代发展太快,让一对新人等三年,难保不会出现什么新的变局。

因此小伙子在母亲丧礼当天结婚,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是却是合情合理的

而且新娘不介意在这种情况下跟新郎结婚,足见她和家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

在这两种观点之中,读书君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赞同小伙子的做法

至于为什么?

我们就从一个故事来聊聊这个事情:

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官员的父亲去世了。

这位老先生活着的时候没有别的爱好,唯独钟爱骰子、麻将、牌九那一套玩意儿。

他的儿孙们曾经多次规劝都没有用。

而到了他临终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儿子叫到病床之前,让儿子答应他,在他死以后不管是纸人上还是纸马上,都要给他带上骰子、麻将、牌九之类的东西,以免他死了以后没人陪他玩,日子过得无聊。

这个官员答应了父亲的要求,而且也照做了;下葬的时候真给他烧了很多带些赌具的纸人、纸马

在那个年代,人下葬烧纸人纸马都是有一定的礼仪规范的,像这名官员这样搞“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不合礼仪的

于是,就有御史弹劾了这名官员,认为他违背了礼仪,有碍风化。

乾隆皇帝看到御史的奏折之后,不但没有惩罚那位官员,反而在批复中申饬了这名御史。

乾隆认为:礼仪无外乎人情。人家的爹想要什么他烧什么,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对,就算是那些纸扎的赌具有碍风化,烧完之后妨碍的也是地府的风化,你一个阳间的御史是有多闲?居然管这种不沾边的闲事。

这个故事读书君忘记是在哪儿看的了。

但其中的道理却是很清楚的:礼仪无外乎人情

丧礼当天结婚这件事,从情理上来讲:这位母亲不太可能愿意因为自己的死,耽误儿子的终身大事。

03 儿女最大的孝顺是什么?

不是坟前哭的有多响,也不是守孝论的有多真。

而是早日成家立业,让父母少操那么多心。

这一对新人在母亲的丧礼当天完婚,何尝不是对亡母的一种告慰?

如果这一对新人真死板的等到三年以后才结婚,对他们已经过世的母亲有什么好处?

况且题主问这事儿合不合“习俗”?

其实答案可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这事儿还真符合当地的习俗!

因为这一对新人之所以会选择在丧礼当天举行婚礼,本来就是要避开,办了丧事之后三年不能结婚的习俗。 

但是请大家注意!是办了丧事以后三年之内不能结婚。

而这一对新人是在办丧事的同时结的婚,而不是丧事办完以后结的婚。

所以,从程序上来讲,他们的婚礼是符合当地的习俗的

 

结语

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就谈不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婚姻双方是自愿自主的,他们的家人和亲戚朋友也都送上了祝福。

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本来就没有理由对他们过分苛责

而且根据当地婚庆从业人员的说法,像这对新人一样,为了避开办完丧事三年不能结婚的习俗,在办丧事的当天举行婚礼的,并不算很少见。

现在存留的风俗,基本都属于旧时代的产物。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相处的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的今天,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定会有很多习俗会遗忘或打破。

 

这种变化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毕竟,活着的人,是不会被一成不变的习俗困死的。

就像西安这种丧礼同时办婚礼的现象,其实就是在以“扣字眼儿”的方式,避开了办完丧事三年不能结婚的习俗。

如果没有丧事之后三不能结婚的习俗的话,丧礼和婚礼同时举行的现象也就不会发生了。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关注我,看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了解更多文化与知识。

这个各地的风俗应该是不一样的。主要还是和夫家商量,看看要注意什么。有些地方在过门前是要去亲人的坟前上个坟的,但有些就讲究过门前不应去。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到死者坟前进行祭祀,以表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

扩展资料:

较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坟地)举行,俗称“上坟”,时间主要是忌日和传统重大节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节(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里的男人携祭品香纸到坟前,摆放祭品、水酒,然后烧纸,焚香,奠酒,行礼,其间还压坟头纸。

上坟习俗尤以清明上坟最为隆重,前一天早上还要去给祖先坟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兴旺。大多数农村家族,儿子结婚,也要去上坟,含义是告诉祖宗,儿子成家,人口又多了。另外, 人死后第7天黎明,家人到坟前祭奠致哀,称“垒七”。

此后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毕,也有垒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时亲属儿女备供品祭奠,叫百餮,旧时有的扎上摇钱树,纸箱,纸柜焚化坟前,只是烧些纸钱。

我的家乡是陕西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东邻白河县、湖北省郧西县,南接平利县和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西连汉滨区;北与镇安县达仁镇、湖北省郧西县相壤。县境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79公里,周长约390公里。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新城区沿旬河西岸向上扩展延绵几公里,北段为县城老城区,因旬河入汉江处呈“S”形,故今又称“太极城”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旬阳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比方旬阳人喜欢吃酸,以面食为主,一般家家户户都泡酸菜。蒸面稠酒也是旬阳人的喜爱,杀猪不卖薰起来留着自己吃。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旬阳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旬阳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节气、婚嫁等民间艺术等活动中。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下面筒单介绍旬阳人的节气、婚嫁风俗习惯。

一、旬阳人的节气风俗习惯:

1、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龙抬头”日。这天妇女不敢做针线活,怕扎了龙眼,不给地里下雨。

2、清明节 各家祭祖扫墓。城里人,给祖坟插香、烧纸、放炮、挂“清明吊”;农家不插清明吊,在坟台四周压白纸或黄纸。

3、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旬阳人叫“过五月端午”。这天家家门上插菖蒲、艾蒿,有的还插石榴花,饮雄黄酒,酒中泡蒜和艾叶,用此酒给孩子涂抹耳鼻,以防毒虫钻入。给小孩做香包佩戴,以祛邪避秽。时值农家小麦登场,用新麦做醪糟。城里人主要吃粽子,还相互馈送。端阳午饭后,江边人都下河看龙舟赛。

4、 六月六 “六月天气热难当,六月六日晒衣裳。”城乡官民都在这天晾晒衣裳,以防虫蛀。

5、七月半 这天是“鬼节”。江南移民在河滩上划圈烧纸,祝告祖先。城隍庙这天请道士念皇经,晚上放灯,送死者去参加“盂兰会”。

6、中秋节,农村不重视赏月,吃新大米庆秋收,以新芝麻香油炸油糕办丰盛的酒菜,改善生活,欢庆团圆。本县人中秋节午宴之隆重,仅次于大年三十日吃团年饭。

二、婚嫁习俗:

1、男女双方商量确定结婚日子,到结婚前几天,男方上女方家报日子,也就是说把结婚的准确日子定下来,双方的做婚嫁的准备工作。比如:男方接亲到女方去多少人,人家女方要提前准备酒席,不是酒席准备多了浪费,准备少了去人多了,没地方坐,主人会感到面子。而男方要知道女方来多少人送亲,然后按女方送亲人数准备车辆(现在结婚农村都是车辆代步)。

2、旬阳人结婚习俗、婚礼酒席

男方的婚礼酒席一般为三天,婚前一天叫“支客”席上明确各类帮忙人的职责,一边吃席,一边由执客司用押韵的四言八句把每个帮忙人的工作 交代清楚,这天的酒席主要是招待众帮忙的人。

第二天是娶亲的正日子,主要是招待娘家的客人,每桌只安排两个上亲,为的是让娘家人都坐上席,同时还要根据上亲的身份地位安排相应的陪客。宾客入席后,新郎向客人敬酒,行鞠躬礼,执客司代表主家向来宾致礼。

三、丧葬习俗

丧葬是安康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古往今来,丧葬礼仪都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康由于地近楚蜀,居民“五方杂处”,其风土人情,礼仪习惯各异。但由于各种习俗的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和渗透,所以丧葬习俗的主要议程大体相同。一般说来,经济上有宽余者,其丧葬礼仪都是十分隆而庄严的,从在人咽气到出殡上山入土,乃至“七七”、百日、周年,它包括家祭,成服、守孝、唱孝歌、打丧鼓、荐亡灵、看风水以及土葬、崖葬、悬棺等一系列程序,祭祀程序繁琐而慎重,这里就倒头、设灵、入殓等做简要介绍。

1、人死洗澡穿衣

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烧倒头纸,以备亡人升天或入阴曹地府沿途花销;与此同时,要在室外鸣炮,表示亡人升天,也用以通知左邻右舍前来帮忙。死者的近亲属此时要用温水为死者净身。死者如是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理发修面;是女性,女儿要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安祥,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或火纸遮面。并在死者脚下烧一菜油灯,名曰“路灯”,意为给亡灵在黑暗的阴间照亮道路,此灯一直燃至出殡为止。

2、设灵堂

死者停放在堂屋里,前摆一祭桌,放香炉、蜡台、祭品、供果等,并用黄红纸叠一纸牌,上写“新故显考(妣)×公(母)讳××老大人(孺人)之灵位”,置于祭桌正中。富有之家用白绸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悬挂在灵牌后孝幛正中。孝幛两边悬挂挽联,灵堂祭桌两侧置放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如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宝盆钱树,车马坐骑以及挽联花圈等。在设灵堂的同时,要向亲友报丧事,一般人家由孝子或近亲登门向众亲友报丧,大户人家还印发讣告。此时,亡者之家大门上要张贴白纸对联,额书“当大事”。

3、入殓俗称“封棺”

死者倒头后,要将已备好的油漆棺材清扫干净,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白皮纸包好的草木灰包,再铺上新做的专用大红被褥。有些地方习俗要在棺内的草木灰上铺一层纸,纸上摆药精、明香、木炭皮、柏树叶、丝麻、五色线、七枚清制铜钱,取意尸体不化、香火流长的祝愿。然后铺上殓单、被褥等,再放置尸体。富有之家,棺材内要用红绸缎满糊,内置金银珠宝等,还需要给死者口里噙上金也有噙铜钱的)。死者的亲属要目睹入棺的全过程,“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己做到“养老送终”。

4、上坡入土

农村人一般人死后第三天就要入土,这天帮忙人们把棺材抬到院场,在棺材板两边放上两根木头,用绳子把木头和棺材板固定好,前后放上小杠把抬棺材板的杠子加固好。这个期间,孝子都是跪在地上,面向棺材板。一切准备好后,由管事人叫一声“起”,八个人就抬起棺材板,主孝把孝子盆摔在地上,就住早挖好的墓坑方向走去。

把棺材板抬到墓地后,孝子跪在墓前面。然后由挖墓坑的几个人,把棺材板放入墓坑,孝子开始还土。最后挖墓坑人把整个坑用土填平,整个过程就结束了。具体修墓立碑,农村一般都是在头七完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81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