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如何火化

尸体如何火化,第1张

  火葬仪式一般在火葬场举行,那里包括一个或多个的火化炉或火化“Retort”。火化炉是一个工业用的火炉,它的可高达)确保能瓦解尸体。火葬场可以是的礼拜堂或殡仪馆的一部分,或坟场提供的独立设施或服务。  现代火化炉的燃料包括瓦斯和柴油。然而,煤和焦炭一直用到60年代早期。很多的火化炉都是可调校的控制系统,用来监测火化时火炉的情况。  火化炉每次只准火化一具尸体,这也是很多国家的法例,包括美国。但也有因人类防疫的处理,将病死者举行集体火葬,以避免疫病于人群间散播。  摆放尸体的地方称为“Retort”。它们以耐火砖来抗衡热。为了保持其抗热的能力,这些砖一般每五年便要更换一次。现代的火化炉都由电脑控制以确保其正确和安全使用,例如火化炉的门直至火化炉抵达操作的温度方能开启。灵柩要尽快推进Retort,以避免火炉的热经顶部打开的门流失。使用Charger(升高的手推车)能快速地把灵柩推进火炉,并能够倾斜地把灵柩推进火化炉。部分火葬场容许家属观看这个过程。这有时是因宗教仪式而进行,例如传统的印度教葬礼仪式。  绝大部分的火化炉都有标准大小。但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会使用一些超大火化炉,这可处理重达200公斤的死者(441磅)。 但是不是所有过重者都能使用这方法,有些必须转为土葬方式。此外很多大型火葬场会另设一个小火化炉来处理年幼或夭折的儿童。尸体容器一个准备火化的尸体,首先会放置在一个箱内,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纸板箱或木制棺材。而多数的棺材制造商都会提供一个专门用来火化的棺材。另外,也可选择内置纸箱的木制外壳棺材,它看起来和一般传统棺材一样。葬礼后,内部的箱会从棺材取出来火化,这样,棺材外壳便可重复使用。此外,殡仪馆也有提供出租棺材服务,他们会在丧礼上用传统的棺材,然后移到另一个箱做火化。出租式的棺材有时会被设计到有可拆卸床板和衬板,那么每次使用只要更换它们就可以了。‍在英国,尸体是不会如上文所述从棺材中移走,然后再放置在另一个箱内火化的。他们的尸体会与棺材一起火化,所以所有的英国棺材一定要用能燃烧的材料来制作。其火葬经营守则(Code Of Cremation Practice)说明,灵柩一旦抵达火葬场后便不能再打开,并规定火化仪式必须与丧礼仪式同一天进行。因此,如果在英国火葬,其尸体由丧礼至火化完成前都会放在同一个棺材内。还有由于灵柩到了火葬场后不能再打开,灵柩封闭前,家属必须把死者身上的珠宝首饰全部取走。火化程序完成后,剩下程序是通过磁场来移除剩余的小量金属,这些金属埋稍后会被埋在火葬场附近的地下。在澳大利亚,死者火化的灵柩由承办丧葬者提供。可重复使用的或纸板棺材则不多。如果考虑成本问题,他们会提供在同业里称为“Chippie”的一种平的,粒片合板的灵柩。其把手位(如果适合)是塑料做的,也核准使用于火化炉内。棺材可以因人而异用不同的粒片合板(有些会以天鹅绒柩衣盖上)去稳固木材。大多数为外饰的粒片合板。火葬场的火化服务可以只是“Delivery-only”,而没有礼拜仪式服务(尽管教堂服务可能已举行)或先在火葬场的小礼拜堂举行仪式。“Delivery-only”使火葬场能如期进行火化服务,并最有效地利用火化炉,而未进行火化的将尸体会先放在冷藏室过夜。因此收费较低。“Delivery-only”可被称作行业术语,如“西方教堂服务”(west chapel service)。处理摆放尸体的箱会放在Retort(中文是),然后将其放在温度为760至1150 °C(1400至2100 °F)的火化炉火化。在火化过程中,尸体的大部份(特别是器官)和其他软组织都会因排放系统释出的热力和气体而蒸发和氧化。整个过程通常需时约两个小时。火化后所有剩下来的都是干骨头碎片(大多是钙磷酸盐及次要矿物质)。这些物质相当于身体的原有质量的大约35%(儿童的则占25%,但比例会因身体结构不同而有所相差)。由于干骨头碎片的重量非常接近骨骼的重量,所以它们会因应不同人而有所不同。研究指出,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成人(介于2至8磅,即09到36千克)样本的平均重量为53磅(约24千克)。并是双模态地分布,男性(介于4至8磅,即18至36千克)的平均为6磅(27千克);女性(介于2至6磅,即09至27千克)的为4磅(18千克)。在这些样本里,总括所有成年骨灰样本,超过6磅(27千克)是来自男性,低于4磅(18千克)则来自女性。珠宝首饰,如手表和戒指,通常会在火化前拆下并退回家属。其他须拆除的非天然物件还有心脏起搏器,因为心脏起搏器可能会爆炸或损毁火化炉。在英国和其他国家,承办丧葬者须在运送尸体到火葬场前把起搏器拆除,并签署一份声明,指出已拆除所有心脏起搏器。火化完成后,骨头碎片会从Retort扫出来,然后由操作者使用粉碎机,即骨灰研磨机(Cremulator)(非正式名称为Crembola)把其磨至沙土状的骨灰(注意,骨灰的细密度会因骨灰研磨机的效率不同而有别,而骨碎里的识别芯片也可能在骨灰里,这取决于不同国家和设施)。骨灰研磨机通常会使用不同形式的旋转或磨削机械装置去以磨碎骨头,如重金属轴承对应于旧机型。由于火化后的骨头碎片被磨成灰土状,因此也就称为“骨灰”。而英文中,一般称骨灰为“ashe”(有灰烬之意),但专门名称为“cremains”(是“cremated”(火化)和 “remains”(遗体)的混成词)。但在日本和台湾,除非家属事先请求,否则骨头不会被磨成粉末,并由家属自己或是丧葬业者代为去“收拾”火化后的骨灰,在台湾此过程称为“拣骨”。接着,骨灰会被放置在一个容器里,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纸盒,或一个花式的骨灰瓮。火葬一个不可避免后果是,还有微小的残留骨头碎片仍会留在火化时的容器内,并可能和随后火化的骨灰混在一起。并非所有火化后的剩余物的都是骨头,也可能始来自漏取的珠宝、本身的灵柩箱、死者的修补牙齿的材料、外科植入物,如髋关节代替物等熔化后金属硬块。大件物件,如钛髋关节代替物,通常在磨碎前拆除,因为它们可能会损害研磨机。经过研磨,较小的金属会被筛出,然后另外埋在远离坟场的地方。2柴堆在有些文化中,如印度教,尸体是放在火葬用的柴堆上焚烧的。柴堆会包围着摆放死者尸体的地方。然后在柴堆点燃火,火便会焚烧了木材和其尸体。这种方法主要用在古代,例如古希腊伊利亚德(Iliad)。这种方法在使用火葬场火化炉的西方国家也不常见,因为许多国家法律都禁止。3处置方法火化后的骨灰会放在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再放进一个纸箱或丝绒袋内,又或骨灰瓮内(如果家属已经购买了的话),然后归还给死者近亲。除了骨灰,火葬场当局会准备一张火葬的官方证明书给家属,用来证明死者遗体已合法处置,证书必须与骨灰一同保留。

死者沐浴穿戴后,必须在口中放物,称“含口”,含口按其阶级地位和贫富状况而定。后来民间将此俗演变为含银、含铜、含棒等,如用红纸包一块银角放人死者口中,也有用红纸包金或银制的圆形管,塞人死者口中,包钱者称“含口钱”,包金、银者称“含口劲”。也有在死者口中放饭者,称“含口饭”,俗信死者口中必须含饭人殓,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饿。

珠宝首饰,如手表和戒指,通常会在火化前拆下并退回家属。其他须拆除的非天然物件还有心脏起搏器,因为心脏起搏器可能会爆炸或损毁火化炉。

骨灰会被放置在一个容器里,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纸盒,或一个花式的骨灰瓮。火葬一个不可避免后果是,还有微小的残留骨头碎片仍会留在火化时的容器内,并可能和随后火化的骨灰混在一起。

并非所有火化后的剩余物的都是骨头,也可能始来自漏取的珠宝、本身的灵柩箱、死者的修补牙齿的材料、外科植入物,如髋关节代替物等熔化后金属硬块。大件物件,如钛髋关节代替物。

1912年,王利器出生在四川江津一个富裕家庭中。父亲王章可是前清官员,参加过四川保路和反对洋教活动,在乡里颇有威望。老人家性喜读书,在家里购置了不少书籍,用有光纸印刷的洋版书,如赫胥黎《天演论》、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等;有用毛边纸印刷的土版书,如钟云舫《振振堂集》等。

王利器从小就在父亲的藏书楼上游玩嬉戏,耳濡目染之下,不仅激发了一生不懈的读书心,也培养出高过同辈的不凡手眼。

王利器的启蒙老师,是清代秀才刘昌文先生。在老师那里,他从《四书》、《五经》学起,到《古文观止》、《声律启蒙》、《幼学琼林》、《赋学正鹄》、《白香词谱》,后来又学习《纲鉴易知录》、《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先是死记硬背,等上了路,就开始试着提笔做文章,学习对对子、做诗、做四六、做律赋等。十三年的私塾教育为王利器日后的治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20多岁的王利器考入江津中学,正式接受现代教育。入学之初,三年级一位同学去世,学校举行追悼会,王利器代表一班新生送了一副挽联:

逢君却又别君,叹砥砺无缘,红树青山人已去;相见争如不见,恨文章憎命,素车白马我方来。

这副挽联文字典丽、对仗整齐,当时追悼会上送挽联者不下百余副,多有大人先生之妙作,但相形此联均略有不及,一时竞相传诵、声名鹊起。

王利器三年级时,适逢蜀学名家吴芳吉到江津中学当校长。吴芳吉是个非常勤学的人,每天早晨三点钟就起床读书,也要求全体学生同时起床自习。正是这样的严师督导,培养了王利器后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积年不缀的审慎态度。当时,吴先生的校长办公室兼寝室正好在三年级学生寝室的对门,王利器经常和同学过去请益,发现吴先生案头总是放着两部书:一部《淮南鸿烈集解》,一部《杜诗镜铨》。受其影响,王利器也买了部《淮南鸿烈集解》来读,自己试着用水彩画红色来断句。 初中毕业后王利器进入重庆大学高中部,授课老师都是大学本科的教授,向宗鲁先生讲《清儒》,陈伟谟先生授英文,郭坚白先生讲代数,何鲁先生讲几何。当时,何鲁、文伯鲁、向宗鲁三人很是有名,人称“三鲁”,“三鲁”中就有二鲁在王利器所在的高中班上授课,王利器受益良多。

不久后,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北大、清华、交大受时局影响都没有在重庆设考区。王利器于是西上成都,考取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前身为著名的尊经书院,名师宿儒,汇聚一堂,蔚为蜀学中心。中文系以张颐为首,有龚向农讲《三礼》,林山腴讲《史记》,周癸叔讲词律,向先樵讲《楚辞》,祝屺怀讲《资治通鉴》,李培甫讲《说文》,赵少咸讲《广韵》,庞石帚讲《文心雕龙》,萧仲纶先生讲《诗经》,曾宇康先生讲《文选》……王利器游艺于众多名师之间,读书治学。

大学三年级时,向宗鲁先生从重庆赴四川大学任教。向宗鲁是一代名师,曾在成都存古学堂与蒙文通、彭云生、曾宇康诸先生共同学习,他对王利器的帮助很大。后来战事日深,四川大学为避敌机轰炸迁校峨眉,向宗鲁安排四年级学生写毕业论文。王利器写出了《风俗通义校注》一文。此一专著,不仅反映出他此时业已熟识校勘之法,具有了很丰富的典籍知识,而且也标志着他慢慢走上了校勘、考释古籍这条艰苦的学术道路。

上世纪四十年代,王利器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先生,从此踏上了治学新阶段。问学古人、对策时贤,成了他在中央研究院的主要生活。而作为傅斯年唯一的一个研究生,入学三年之后(即1943年),他提交出一份优秀研究成果——《吕氏春秋比义》,共二十四册,约莫两百万言,荣获当时教育部颁发的最高奖。 1941年11月11日,王利器正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里闭门读书,忽然从四川峨眉传来了乃师向宗鲁先生逝世的惊人消息。噩耗传来,王利器悲痛不已。这时,远在巴县龙凤场小湾的向师母牟红仪女士也拍来了电报,希望王利器能去一趟峨眉,把向宗鲁的灵柩送到故里安葬。王利器立刻拿着电报向导师傅斯年先生请假,辞别赴川。

到了峨眉后,见过向先樵、程天放诸先生,办过交涉,学校补发了一个月薪水约三百余元,另发派一个校工老史陪王利器一道扶灵去小湾。但是,学校补发的微薄薪金仅够从峨眉到江津北岸中渡街的费用,包括租船费在内,而从中渡街到龙凤场小湾,还有好几十公里的旱路,因为要雇用不少挑夫,走这段旱路所需的费用将比水路行船更高。王利器把心一横,一行人在平羌江畔登上了船。船入大江,从道土罐过鱼叉寺,一路险象环生。历尽艰难到达目的地宜宾。这时,后面的路费又成了问题。

在此之前,王利器曾为重庆一个财阀写过墓志铭,获赠了一笔为数可观的润笔之资。他将这笔钱作为股金与几个朋友合伙在江津开设了创业银行。为解燃眉之急,王利器索性搭乘小火轮到江津,把全部股金抽出作后面的路费,又在横街子找到经营烟业生意的亲戚赵楚翘打点劳力。不久,他们组织起一班三十六人的苦力队伍,或抬灵柩或挑书箱,与老史和太公等会合后,浩浩荡荡地上路了。

见过师母和太老师,安置好灵柩,布置好了灵堂,此事才算完结。这段历时一个多星期,行程近五百多公里的艰难旅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王利器忆起晋荀息的一句话:“死者反生,生者不愧。”时在成都的庞石帚先生听闻这件事,写了寄调《木兰花慢》以记之:

傍青峰望远,乱云外、故人稀。似海燕飘零,荒椽愁寄,残社须。征衣。对花溅泪,梦羌村、何地浣尘缁。眼暗黄垆旧影,鬓添明镜新丝。

峨眉。多事买筇枝,山鹤怪眠迟。剩灯床乱帙,礼堂谁写,穗帐空披。凄凄。一棺水驿,费侯芭、双袖万行啼。魂断平羌月冷,夜深来鉴虚帷。

词中以侯芭负土起坟,安葬杨子云事为典故,盛赞王利器“行芳而名高”。

浩劫过后惊人成就1945年毕业后,王先生被母校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聘为讲师,兼任光华大学教授。他把《淮南子》作为必读之书。每有所思,辄于书眉页脚之间兴酣落笔,积年来倒也颇有所得。有一次,他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殿爵所长之邀前去讲学。交谈之间刘殿爵问及“磬龟无腹”一语的出处,王利器很快根据《淮南子·览冥篇》找到了答案,令刘先生钦佩不已。

抗战胜利后,北大复校。王利器应北大之聘,回校任教,在中文系讲授校勘学及《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专书。此后他一面教学,一面研究,1956年后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属的文学古籍刊行社工作。

1957年,王利器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还受到了多次的批判。一大家子从北大教授所住四合院中被赶出来后,积存多年的三万余册古书,其中有敦煌卷子、宋元善本、明清佳刻等,被抄没一空,几十年来抄录的数万张卡片也荡然无存。然而王利器却仍然一心著述。

粉碎“四人帮”之后,王利器先生平反了。当别人还在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际,王利器已经开始对自己旧稿的整理工作。他笑称自己是浩劫中的老运动员,也是人生路上的老运动员,要“将寿补蹉跎”,以勤勉不懈之功尽量挽救虚度的大好光阴。

于是,在学术殖荒之年,王利器竟陆续交出了十余部书稿:《文镜秘府论校注》、《九籥集》、《郑康成年谱》、《李士祯李煦父子年谱》、《越缦堂读书简端记》、《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等,其数量之大,质量之高,涉及面之广,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引起世人的惊叹。

许多学界同仁跟王先生开玩笑,说他这几年丰收了,成了“两千万富翁”,意思是说他发表的著述众多,起码有两千万字之多,堪称富翁。这个特殊的称谓迅速流传开来,一时传为美谈。但他之所以有此成就,是因为他甘愿在陋室书斋中闭门而读,与前贤往圣神意交接,也是因为他拥有如深渊大泽的心境,舍得抛下浮名抛下功利,投身平凡琐碎却扎扎实实的事业。正如王利器的字“藏用”和他为自己书斋起的名:“善藏其书,所以善待其用”。 “文革”之初,王利器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打击。他的一家从北京大学教授院被赶出来,家藏3万余册古籍也全部没收(其中不少是稀有的珍本书,如敦煌子、宁元刻本等),有的甚至被江青和康生巧取豪夺,归为已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先是说他走“白专道路”,是“反动学术权威”, 被关了三年多“牛棚”;后下放文化部“五七干校”,名为“接受再教育”,实为劳动改造,虚度了四年。他总以道家人生态度处世,“呼我为牛吾应之,呼我为马吾应之”,才幸免于更大灾难。

在向阳湖,王利器由于年纪偏大,下地干活少一些,多数时间留在食堂烧开水,他总算没拖垮身体。有时星期天自由活动,他便去甘棠买点付食,打打牙祭;有时从王六咀上船,花二毛钱过一次摆渡去咸宁县城,也挺有意思的。令王利器伤感的,是连里抓“五一六”期间,天天斗,“逼供信”,甚至打人打得惨叫,搞得人人自危,彼此防范很严。

相比之下,他最难忘的,是咸宁的老乡给了文化人许多照顾。例如,当地群众并没有把一下子蜂拥而至的陌生人当作什么负担,更没有视作对立面的“劳改”对象。初到干校,没有房子住,十几个人挤住一间大房子,睡统铺,老乡为给干校分忧,就一户户腾出自已的空房;干校人不会干农活,老乡便手把手教。就连有的老乡子女结婚,也会提前通知文化人,当“上宾”请吃喜酒。要知道,这种礼遇给“五七”战士们曾带来多大的精神慰藉!而文化人却没有回报什么,说心里话,对老乡是欠了账的,事后想起来仍然十分惭愧。

干校中期,王利器和一批“老弱病残”从向阳湖转到了丹江,他被安排和大翻译家金人住在一起,据说是出于特殊的考虑,因为二人以前不太熟悉,没有“共同语言”,便于军宣队管理。那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正在文艺界大受批判,译者金人感到十分压抑,心力交瘁,因病危住进均县人民医院。王利器被连里安排“陪住”,照看了好几天,但由于小地方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刚过花甲之年的金人很快便告别人世,连死因都没弄清楚。王利器在那里还记过一本日记,可惜后来没时间整理出来。

安徽结婚习俗安徽地区城乡人民的婚俗,根据地区与民族杂居的特点,有其个性也有相似的共性,如回族的婚俗,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畲族的婚俗,盘歌活动就起重要的媒介作用。  一、传统婚俗  〔父母之命〕  无论高门大族或平民百姓,儿女婚姻大事基本上是由男女双方父母决定。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有的是“指腹为婚”,即双方儿女出生前就为其安排了婚姻。有的是儿女在孩提时,就为之订婚,如娃娃亲、童养媳,儿女成年时,父母就张罗代办其婚事。“指腹为婚”如双方生男,结为兄弟;双方为女,即结为姐妹。  30 年代以后,在民主的思想影响下,传统婚俗有所改变,如父母选择儿女婚姻对象之后,适当征求儿女的意见,但最终还是父母决定,尤其是父亲说了算。由于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和爱情,只有在婚后的长期家庭生活中,才逐渐相互了解,也有部分建立夫妻情谊;但其中也有不少家庭因此陷于不幸的深渊,而酿成了多少悲剧。  〔门当户对〕  家长为儿女择婚,一般都要了解对方的门户,做到门当户对。门户即是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素质(如书香门弟)等;还有门风即勤劳、俭朴、忠厚等家风。平民百姓议婚,不攀“高门坎”,有自己的门户标准:“高门对高门,笆门对笆门”;“穷和穷相好,富和富相交”。公教人员也多愿彼此的子女相互攀亲。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区别,家居城市者是吃商品粮,就业较易,因而城市家庭相互结亲。这是政治经济条件对婚姻的制约。  同姓不婚,是各地普遍的习俗,有些地方在同姓的五服之外,仍可联姻,有些地区(如霍山等)异姓间的舒、沈、何、韩、刘、赵等两姓中均不婚。可能由于封建家族矛盾和传统习俗所致。  〔婚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具体婚龄,各地不一致。建国前偏重早婚,皖南石埭(今石台)一带,有“十二爹,十四娘”之说。皖中和县一带的俗话说: “男长十六当家汉,女长十五当家婆”。大抵男女到十五、六岁,即认为已达婚龄,男女即可娶嫁了。一般要求是男龄要大于女龄,如五河等地俗话说:“女大五,如老母”。而淮北、皖西等地农村兴抱“等郎媳”,儿子未出生,就先抱女孩在家“等郎”,这既是吉兆,又可由小女孩带养“小丈夫”,以致男女双方年龄差距很大,思想感情不协调,家庭破裂者不少。  〔托媒提亲〕  当男女双方到婚龄时,双方家长认为门户相当,男方可委托媒人女方提亲,也有女方向男家提亲的。媒人要由“全福”之人担任,要求是双数二至四人为宜,即所谓“四大媒红”,其中有主媒和陪媒。媒人提亲,主要介绍双方情况,谈论男方或女方时大都有夸大喧染之处。俗话说:“媒人不扯谎,坐下没得讲”。又说“会做媒的两头瞒”,“十媒九谎”,“媒婆”一张嘴,会吹又会哄”等等。这些骗局,常坑害不少青年男女。托媒提亲,称为“起媒”或“起红”。  〔合八字〕提亲后,将男女双方的生日,年月日时等和生肖,由家长写在草纸上,由媒人转交对方,再由“算命”人推算,合婚是否犯“冲克”,如所谓“火克金”;“鸡不能配猴”、“鸡见猴,夜夜愁”;“龙不能配虎”说“龙虎相斗” 不吉利。还有“男属羊,抖抖忙,女属羊,守空房”“鼠马相冲”等等。如犯“冲克”,即使两相情愿,则不能结亲。这是江湖术士的五行生克之说,来判定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这对妇女则极为不利,如女方属虎,则所谓“主杀夫”、“主杀公婆”之命。被视为“八字”不好,就在婚事上设置了一道严重的障碍。故女方家族往往买通江湖术士改出生时间,变“相冲相克”为“相生相旺”。因有“十女九不真”的说法。合 “八字”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可初步定下来。在皖南绩溪一带,合“八字后”,男女生辰八字用红纸写好,谓之“红书”,双方互送一份,各放在自家的“灶神” 面前,经过三、五日,如家中平安无事,便认为婚事已得到“家神”的“默许”。  〔相亲〕  合“八字”后,由媒人与女方家长约定,择日由媒人陪同求亲男子到女家,拜见女方父母长辈,让女方家长亲自看到男方的外貌、风度、见识修养,以及家庭情况等等。男女双方也可乘机偷觑一眼,不能直接晤谈。  〔相家〕  由媒人带女方本人到男家,和男方父母见面。“相亲”是由女方父亲接待查询,“相家”就由男方母亲唱主角了。男方母亲邀该女到内室探询,细心观察她的衣鞋和装饰,以测定她的针线功夫和衡量品性。女方则借此细察男家的屋宇和陈设,尤其是新房中的家具的设备,这是涉及男女两方今后共同生活的直接利益。皖西一带,女到男家,男方父母看了满意,便以糖水代茶,还要添几样荤菜,招待吃饭,临别时馈赠见面礼。如女方喝了糖水,吃了酒饭,受了钱物,就显示女方已完全同意。  〔过庚〕  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就要办理订婚手续,所谓过“庚帖”,“庚帖”又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是详载男女双方姓名、生辰八字以及双方父母姓名的喜帖。最早的庚帖还得写上祖宗三代的姓名。喜帖的格式:外用大红封套,内装大红单帖和大红全扣各一纸。全扣封面、封底印上龙凤呈祥的金色图案。男方在单帖正中写上“恭求”二字,下款写“姻教弟×××偕室×氏顿首再拜。女方则写 “敬允”二字,下款称谓相同。全扣折三迭,当中一迭正中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称“乾造”,女方称“坤造”。故男又称“逑书”,女方又称“允书”。封套正中,还要写上“百和谐年秦晋凭红叶,一路荣华到白头”,“天成佳偶,永结同心”等吉祥语句。过庚由双方商定吉日,上午由男方填好“逑书”,放入庚帖盒内,备办彩礼,请媒人送至女家。女方隆重接待;填好“允书”以后,连同“逑书”放进庚帖盒,陈放堂屋的香案上,点好香烛,燃放鞭炮,由女方父亲先向祖灵行跪拜礼,后向媒人行拱手礼,以表谢意。然后请媒人入席,宴会毕,媒人携庚帖盒返回男家,女方亦回赠礼品。男方亦设宴隆重谢媒,跪拜祖先时,男本人得随父亲向祖灵行礼,并向媒人行大礼。“过庚”完成之后,双方婚事就正式定下来了。  〔下聘礼〕  又称“过礼”、“行聘”,古时称“纳采”。男女双方订婚之后,接着就要下聘礼,男家择吉日正式向女家馈赠彩礼。这是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礼节,婚事成败,往往取决于此。皖西南一带,事先通过媒人,由男女两方家庭协商,讨价还价。女方同意后,男家开出礼单,载明礼品的品种与数量,托媒人送交女家,或于送礼品时附入喜柬之内。男方下聘礼品与女方陪嫁妆奁有直接联系。皖西一带俗话说:“上等人家,赔钱嫁女;中等人家,将女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这说明了以家庭经济情况来决定聘礼与妆奁的比值的。有的地方,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后,将礼品和妆奁互相交换。大多数地区,是先下聘礼,礼品分干礼和非干礼。干礼是彩礼银和新娘衣物,非干礼是猪肉、鸡、鱼、糕点、糖等食品。彩礼银的多少,各地都有讲究:皖南一带为一百零八元;淮北凤台一带为六六元,称为“六六”大顺;皖西一带,以二十四元为一个“礼”,一般不少于两个“礼”,也有多至八个“礼”。这都是以银元计算的。新娘衣服包括单、夹、棉衣全副行装各一至数套,六安一带要送紫色衣服一套,叫“五子衣”,是新娘成婚时必穿的衣服。饰物包括手镯、耳环、戒指等,金质为上等礼,其次为包金或银制。非干礼一般要送猪肉一刀,粑一千,鸡、鱼、糕点都要双数。六安地区还要送公鹅一只,曰“催妆鹅”,女家配母鹅一只,送回男家。这对鹅永不能宰杀,意为预祝夫妻白头偕老。合肥地区还要送茶叶若干斤,据说茶叶味苦,女家嫁女是苦味。并祝贺新婚夫妇先苦后甜。徽州祁门一带称下聘为“提篮子”,每个篮装“四包礼”(猪肉、面条、鱼、蛋之类及其它糕点,根据女方至亲多少而送篮若干个,是送女方父母及主要亲戚。受礼者在女方举行婚礼时,都要赠送新娘衣物,俗话说“吃了饼子,套了颈子”。男方送礼的同时,要送女方衣服若干套)。  下聘时,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喜柬用红纸封套,内装红笺,一般要十封喜笺,曰“全柬”,有固定格式。如给女方父亲的,上书“大德望尊亲家某府某某先生阁下”,下书“姻教弟某某顿首再拜”,另附礼单注明品种和数量。  聘礼备齐后,装入抬箱(赠送礼品的专用“凹”字形抬箱)和箩筐内,上面放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象征吉祥的什物。抬箱、箩筐外都要贴上红纸写的 “喜” 字,请媒人及脚夫送到女家,女家放炮竹迎接,并给抬工红纸包。如女家住大村子里,还要将新娘衣服、饰物陈列堂屋,供宾客邻居观赏。  下聘后,凡不在当年结婚的,以后男方每年还要给女家送三节礼,即于端午、中秋、春节给女方父母送四色礼。  〔选定婚期〕又称“择日子”、“择吉”、“报日”,也叫“过大书子”。由男女双方商定,请“算命”先生择定办理婚事的喜日。传统婚礼极重视选定“黄道吉日”;所谓 “黄道吉日”,是依据星命之说,把日子分为建、满、平、收(黑道日)、除、危、定、执(黄道日)、成、开(非黄黑道日)、闭、破十二种,按天轮回。其中 “黄道日”为“吉日”,传说是“吉神”,即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值日的时间,就能百事大吉。而“黑道日”则是所谓“凶日”,是不宜办喜事的。淮北一带,习用传说中大禹结婚、生启那几天的日子为喜日,即三月壬日,四月辛日,六月甲日,七月癸日,这是由于淮北水灾频仍,人们怀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治水业迹,就以传说中大禹娶妻生子的日子为吉庆日。皖西六安一带,习用“二”(成双)、“六”(高官厚“禄”、六六大顺)两日办理喜事,忌讳 “四” (谐音“事”,怕出事故)、“七”、“八”、“九”(俗话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出门招是非。还有八为“八败星”值日等)日,认为都不是吉日。合肥地区选择婚期,要请算命先生把新人夫妇和两家父母的生辰八字一起推算,谓之“周堂择日”。一般是如果找不到人择吉,就选定双月双日,但三十日“尽头日”,不能用。另外,各地所择日期,都是两个日子,上半月一个日子,下半月一个日子,供女方母亲挑选,意在避开新娘的月经期,选择吉日,尽管含不少迷信杂质,而都是反映群和谐众心理,体现了对新婚夫妇同偕到老的良好祝愿。婚期选定后,用红纸写好,男家备四色礼,请媒人送达女家,双方即忙于婚礼的筹备了。安徽丧葬礼仪习俗“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徽州,旧的丧葬之事,的确是不同一般。人们对死的重视,从婚嫁时置棺木作嫁装到五六十岁即“办前程”(后事)可窥一斑。谚称“六十不办前程,死倒别怪儿孙”。因此一般人到五六十岁,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备置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棺材一般都用杉木,普通关才是“十二斗”(由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棺材叫“寿木”,寿木完工,至亲好友送礼庆贺,祝愿主人百年长寿。安葬之地要有“来龙”、有“下手”,朝山秀丽、望水来临的“牛眠大地”,地选好后建生坟,俗称“作风水”。旧时丧葬礼俗亦极为隆重以至过于繁琐,大致可分为“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安葬”等等。 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情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回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认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 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休宁县的报丧者,是执一伞进门,将伞尖向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黟县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  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  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 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一般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  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灵柩到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拮,并留火种,然后才能陈棺摆正。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964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