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材:面粉500克、发酵粉1袋、黑豆若干颗。
2、取500克面粉倒入大的容器中,加入适量发酵粉,加入水,揉成面团,等待发酵,30分钟后,面团出现气泡即可。
3、把发面揉成,大小均匀的椭圆状。
4、右边取三分之一指长处,向里捏圆。
5、用剪刀在右边减一刀,当作鱼的尾巴。
6、用叉子把尾巴按平,用手分别在两尾尖扭一下。
7、用两指沿着尾巴向头捏S型,并捏出花纹。用剪刀在头的左右两边处剪下鱼触角,并用手捏出花纹。
8、把两颗黑豆,放到鱼头部左右两边处,对称当作鱼的眼睛,并用勺子的尾部,在鱼眼睛的下方中间处按一下,在痕迹处捏出鱼嘴巴的形状。
9、最后在用勺子的大头,在眼睛上方分别按一下当作鱼鳃,在用小头在鱼身上按出大小均匀的痕线出来,当作鱼鳞,这样一条可爱的发面鱼就做好了,上锅蒸30分钟就可以食用啦。
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胶莱河以东,是山东半岛的一部分,包括山东省的文登市、荣成市、威海市、烟台市、乳山市、海阳市、莱阳市、栖霞市、蓬莱市、长岛县、龙口市、招远市、莱州市、莱西市、即墨市、青岛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共19县市。东、南、北三面环海的半岛地区,气候良好,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温变幅较小,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无酷暑,1月均温在0℃以上,7月均温25℃左右,全年无霜期约165~25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600~700毫米。胶东半岛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在温度方面,半岛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内陆,其中包括威海、烟台、莱州、平度、蓬莱、龙口、青岛,年平均气温120-126℃。其降水量在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大泽山、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的降水量较小,在6764mm左右。日照时间从半岛东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递减状态,西北的大泽山、龙口、蓬莱等地多达283443小时。然而在半岛近2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又分为几个不同的小区。半岛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最高峰崂山海拔1130米。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主产冬小麦、大豆、玉米等。盛产梨、苹果、葡萄等水果。海岸线曲折,多深水港湾,如青岛等。
地质与地貌
[编辑本段]
胶东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山东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
胶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芝罘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龙口附近的屺�岛。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较大者有象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
气候
[编辑本段]
胶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1月均温-3~-1℃,8月(最热月)均温约25℃,极端最高温约38℃。10℃以上活动积温为3 800~4 100℃。年降水量650~850毫米,半岛南侧在800毫米以上;西北侧滨海平原约600毫米。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半岛东侧南部沿海4~7月多海雾,年均雾日30~50天。
水系半岛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河川径流洪枯悬殊,汛期集中全年径流量的70~80%,水位、流量过程线随降水变化而迅速涨落,但一般不致为害。如遇暴雨则山洪暴发,加以河口受海潮顶托,往往加重了洪水危害;枯水季节河床暴露,甚至发生河水断流和枯涸现象。
植被与土壤 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栎类,如麻栎、檞、枹等树,以麻栎最多,但常因放养柞蚕而伐去主干呈灌木状,构成山地丘陵特殊的“柞岚”景观。针叶树以日本赤松为代表。植物区系中有亚热带成分,如苦木、山胡椒、三桠乌药等;还有东北区系成分,如蒙古栎、辽东栎、赤杨等。20世纪初引种了黑松、日本落叶松等树种。山东半岛开发历史悠久,原生植物破坏殆尽。
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一般分布在缓坡地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多已辟为农田和果园,发育成熟化的耕作土。低山丘陵中上部残积、坡积物上的粗骨棕壤土层浅薄,质地较粗,多种植花生、甘薯等作物。半岛的果树栽培以苹果、梨、葡萄为主,著名者有烟台苹果、莱阳茌梨、平度大泽山葡萄。
经济概况
[编辑本段]
胶东半岛经济开发较早。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代,渔盐业已逐步发展。战国时代,冶铁业和丝麻纺织已有较高水平。汉代成为著名的东方谷仓。唐代登州、莱州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鸦片战争以后经济畸形发展,青岛,威海先后被德国和英国割占。1949年以后,半岛地区优势条件才得以发挥,成为全国著名的花生、果品、水产品和柞蚕丝生产基地。青岛和烟台现正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饮食文化
[编辑本段]
(一)日常食品
鱼,渔家人离不开鱼,旧时的渔村在青黄不接之时,家家粮食断了顿,鱼则成为渔家的主食。老人们常说“那时候来了个讨饭的人,咱拿鱼打发他,哪有饭给他吃鱼是不值钱的东西,要出嫁的姑娘拿一篓鱼换几根丝线做绣鞋,渔家过年船帮上贴的对联是用几十只大螃蟹换来的。
渔家人喜食刀鱼。在捕刀鱼的旺季,小舢舨刚上岸,妇女们便涌到海边挑捡,把细小的刀鱼和小虾捡出来,扔在大场上晾晒,叫作晒“腥粪”,“腥粪”是用来做庄稼肥的(现在用来做饲料)。把宽厚的刀鱼剖净后,搁在大铁锅的箅子上。顺着大铁锅的边缘竖着盘放,一条接一条,条条首尾相接,密密地盘放满满一锅后,只撒点盐盖上锅盖去蒸,待烧熟后,招呼孩子们过来,每人一条,孩子们象啃青玉米棒子一样,拿在手里。在沙滩上又跑又跳,边走边吃,渔家孩子自小剔刺就十分麻利,仅一会儿功夫,一条鱼就进了肚,于是高喊着“还要一条!还要一条!”而再仅吃半条,肚子就饱了。这种宽厚的大刀鱼味道鲜美,而且越吃越香。一方面是因为是在旺季捕获的,渔家人都喜食旺季捕获的鱼,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鱼在产量多的旺季临近产卵期,体内积蓄了很多脂肪和营养。产卵前的鱼味鲜美,使人吃起来感到很香。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鱼是刚从海上捕上来的,鲜度好。
下过海的渔民都有这种体会,在海里吃刚捕上来的鲜鱼味道最鲜美。渔民在海上捕了鱼放在小船上的铁锅里,加点自制的豆瓣酱,再不加任何佐料,煎熟后,吃起来口齿留香,味鲜无比,欲罢不能,是任何大馆子名厨精心烹调都无法比拟的。渔民们说:那鱼要是上了岸,即使还是活的,吃起来味道可差多了。
旧时海边人吃鱼种类很多,但只吃海鱼,不吃河鱼,嫌河鱼有股“泥腥味”,70年代有一次大旱,塘里的水干涸了,大大小小的河鱼白花花地死在塘里,无人理睬,如今,鱼市上卖的河鱼还蛮贵的,有的人居然花钱买回来“尝鲜”。当然,渔家人现在吃海鱼也不象过去那样视鱼如草,鱼成了金贵的东西。
胶东沿海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大豆、地瓜等。
玉米饼子、又称“大饼子”、“粑粑”、渔民们常说:玉米是个贱东西,产量高,给点腥肥它就长。由于其产量高,分布十分广泛。
玉米饼子的做法很简单,将玉米面加点凉水调和,放在手里抟抟,待大铁锅烧热后,贴在锅边上,家里人口多的,黄灿灿的饼子围着铁锅贴一圈,十分好看,如果锅底正煎着鲜鱼,则更加诱人。
饼子是粗粮,没有刺激性的副食和着一起吃往往感到难以下咽,渔家妇女赶海时总愿揣着块饼子,在海边就着饼子吃生蛎子肉。平时,吃饼子就大葱蘸酱,这种酱,有自己磨制的豆瓣酱,但更多的是鱼酱或虾酱,有牙扁鱼酱、虾头酱、蟹酱、鲐巴拐子酱……这些鱼虾酱和着饼子吃,极其下饭,正是“臭鱼烂虾、下饭的冤家。”
饼子就咸菜也很下饭,海边人腌莱不用盐,而用“鱼卤油”。每逢秋天,妇女们把大萝卜切成厚厚的长条儿,放在腌咸菜的陈汤里(有的人家里有几十年前的老陈汤,越陈越香),放它一年半载,拿出来吃时,萝卜条腌成了橙红的颜色,吃时只能啃一点点,很咸,却不是单纯的咸,而是又香又鲜,余味无穷,拿一块啃半天却不舍得放下,这时候冷饼子、烧焦了的饼子,全吃得下,再喝两碗温开水,肚子就撑圆了。
馒头,又称“饽饽”,形方的叫卷子,“饽饽”一般比“卷子”更精致,以前“饽饽”一般拿来馈赠亲友,“卷子”是家里盖新房,管人家吃饭时才蒸的,自家人只有年节时才能吃上白面馒头。
包子,又名“莱饽饽”或“大菜饺子”,主要有发面、烫面、冷水面几种,渔家常用海白菜(又称海青)和肉包包子,还有蟹黄包,青岛一带有对虾小笼包、大鸡包等。
饺子,又名“水包”,渔村饺子皮薄馅多,肉馅饺子与其他地方相同,海边人喜欢鲅鱼饺子和蛎馅饺子。鲅鱼饺子,取新鲜鲅鱼,去内脏、头、皮、洗净后,平切两半取出鱼刺,将鱼肉与韭莱、油、盐、味精等加水搅和调制成馅,皮要又大又薄,包好后,有的形如拳头大小,每碗只盛二、三个,一般人吃八、九个尽饱,这种水饺以长岛最有名,吃起来又嫩又鲜,极为酣畅。
海蛎子饺子是用海蛎子肉和新鲜烫熟萝卜丝调制成馅,味道清新而鲜美。
面条,最好吃的要属鱼面,以水煮鲜鱼块,待开锅,加面条、青菜再煮,饭熟,鱼面、菜、汤混在一起,即连汤带面吃下。
饼,有发面饼、烫面饼、油饼、家常饼、单饼、馅饼、火烧、蒸饼等等。
地瓜。在山东沿海,地瓜的栽种也十分广泛。灾荒年间,地瓜是渔村老百姓的救命粮,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因饥饿而死,一些身体强壮的,饿得全身浮肿,举步维艰,仍硬撑着去山上开荒,栽几棵地瓜苗,到了秋上,那些地瓜喝着海风疯长,刨出来的地瓜个个象“小娃娃”大,很多老人都感慨地说:地瓜救了咱的命,咱这辈子再没吃过那年秋天那么好吃的地瓜。
地瓜除了煮食外,还有许多吃法:煮熟,搓之为“泥”,用以和面粉作饼,和玉米面贴饼子,和豇豆蒸成豆包。擦地瓜成丝,加水煮成稀粥,以前在稀粥熟后加糖精,现在有的加白糖,喝起来甘甜润滑,俗称“地瓜稀的”。将熟地瓜剥皮、切片、晾大半干,封存缸中使生粉状白醭,用作零食,也是旧时海上渔民必不可少的“干粮”。如今城里商城的食品玻璃橱里也摆放了红薯脯、红萝条,但不及乡下老百姓自己做的软和、甜爽。在文登、荣成,有一种食物称为“起糕”,做起来比较复杂,将地瓜面放入盆中,细细洒水,反复调和,令其潮湿而不粘湿,在锅中设筚子,铺笼布,用细罗将和好的地瓜面筛在笼布上,加水蒸熟,切方分食,甜软而有“咬劲”,配稀饭食用,风味独特。
豆面粑粑,用新玉米和新黄豆三比二混合,在石磨上磨出新面,即用以下锅,此面非常讲究,粮不新不佳,在机磨上磨面不佳,玉米与黄豆分别磨出后再行混合的不佳,磨出的面存放太久不佳。做饼子时,以温水和面,反复以拳捣杵,不时添加冷水,使面中生出泡沫,如果泡沫满盆,掐少许面,以碗盛水,放面于水上,倘若面马上散沉,仍欠火侯,需要再捣杵,直到面与泡沫充分混合,取面放水上飘而不沉时才为合格。这时,贴至锅边,(如贴玉米饼子类似),如同时焖鱼,鱼与粑粑一起出锅,比玉米饼子就鱼吃还香,有谚语“鱼就豆子粑粑,一下子撑死仨”。
以菜代粮,方法很多。切菜为馅,以玉米面包成饼子状,叫作“菜饼子”,海边人常剁海菜为末,掺玉米面,贴海菜饼子。最常见的还是“渣”,又称“豆沫子”、“菜豆沫”即古之谓“半菽”,是以少量豆面和大量野菜煮成。做渣的野菜很多,牟平、乳山一带用野芹菜,荣成,文登一带用萝卜缨子,海阳县用沙里沙,俗语“沙里沙,好擦渣,大人吃,孩子抓。”公认的“渣”中佳品,是芋头叶子,夏秋间锄芋头时,取嫩叶,挂在檐头下晾干,擦渣时用水泡软剁碎即可。这种“渣”香味别致,极受欢迎,民间有俗语:“芋头渣炒三遍,鱼肉都不换。”
海边山区的野菜种类极多,不仅可用来擦渣,还可煮食、凉拌、腌咸菜。几十年前,由于口粮不足,渔村人经常挖野菜充饥,令他们十分不解的是,常年吃不饱肚子而野菜度日的许多人竟意外长寿,而且身体硬朗,很少生病。其实,千姿百态的野生蔬菜,屈身于山泽泥淖,栖息在山边岩缝,练就了一身傲霜斗雪,抗虫驱病的本领,又不经任何培育,土生土长,无污染,是全天然的绿色食品。它具有很高药用价值,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氨基酸和种类齐全的优质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比许多种植蔬菜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目前,许多国家都把野菜誉为“健康食品”、“天然食品”,野菜不仅进入渔家人的莱蓝子,而且摆上了豪华宾馆的席面。
(二)节日食品
过年在渔家十分隆重,年前杀猪宰羊,蒸各种各样的枣饽饽、大饽饽、莱饽饽,准备过年。年三十的晚饭是团圆饭,作为年饭,一般要有十碗莱,叫“十大碗”,谓之十全大福之彩,有鱼、鸡、猪、羊肉等。吃饭时忌讳很多,不许说“不够”、不许骂人,不许把筷子横放碗上等等。
除夕之夜,是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一晚,除了与其他地方一样敬天地祖先以外,有的渔家过去都要在海滩岙口进行祭祀海神的仪式,俗称“谢年”。谢年要准备猪头、羔羊等五牲和极丰盛的肴馔,表示渔民对海神的还愿。祭祀仪式极其隆重,海口上,鞭炮不熄,香烟缭绕。
除夕夜要吃饺子,饺子里包红枣、硬币等,吃到枣的认为有喜事,吃到钱的认为能发财,因而,那些熬不住困的孩子也被叫起来吃饺子,以图吉利。初一早晨,有的地方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把各个角落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走黑暗,把邪恶之气赶出去。而后是贴春花,把剪制精美的龙、凤、老虎等贴在门上、窗上、墙上。初一早晨也要吃水饺,初一的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可说“破了”,而要说“挣了”,意为发财挣钱。从初一到初二,连续不断鸣放鞭炮,到初二日落后山送年。送年时也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
正月初七为“人七日”,吃糕,吃面条。
正月十五,元霄节,在胶东吃元霄不很多,通常还是摆酒席,吃水饺。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家家早起蒸糕,以祝春龙起蛰,糕一般有黍米糕和高梁米糕,又叫黄米糕和红米糕,有的地方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之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
清明节。荣成、文登一带蒸面燕,即把面做成燕子状,蒸熟后用高梁秆吊起,燕子尾下系上彩色布条,挂在家里。长岛地方又说这天是“驴生日”,此日必吃高梁米稠粥。饭熟时先盛一碗饷驴,故有歌唱道:“打一千骂一万,忘不了清明这碗饭。”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鸡蛋,渔村一大早起来吃安康鱼,文登、乳山一带习惯早起用多种鲜花浸泡的水洗脸。长岛在端午早晨拉过露水后,又到海滩的礁石下去摸鲍鱼,谓之“摸房檐”,据说这天鲍鱼爬上来特别多。
晒衣节,六月六为晒衣节,即墨人说是海蜇生日,这天天落一雨星就生一海蜇。即墨吃凉面,长岛、荣成等地吃包子,俗话说:“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
伏日,渔村在伏日都吃面条,这时海上蛤正肥,妇女拿着刨子、篓子去赶海,早早地赶回去,用它下面条。 。
七月七日,乞巧节,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即以木模磕小饼烙食,小饼式样各异,其中有面剪刀、面小篓、面果、茄、瓜、石榴、小猴、小鸡、小鸟、金鱼、虾、蟹、狮子狗……烙好后用线穿起,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吃边玩,亲友之间也互相馈送。
八月十五,吃月饼,包饺子,渔村有的地方做面箭,吃芋头、花生、萝卜、地瓜。
冬至,渔村在冬至都吃饺子,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
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小年”,祀灶多用甜和粘的食品,威海一带用糯米饼和小糖瓜,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一年人的善恶情况。因此,用糖瓜和糕粘在灶王爷的嘴上,他上天“会多说好话,少说坏话。小年这一天,渔家孩子都围坐在村里制作糖瓜的大屋里,吃着糖瓜,听老人们讲灶王爷的故事。过小年家家户户吃水饺,因此,供品除了糕和糖瓜外,还有水饺。
(三)礼仪往来食品
礼仪往来食品有特色的主要有结婚、女儿回娘家、生孩子“看喜”等互相馈赠的食品。
旧时渔家女远嫁,正月初三回娘家,有钱人家的姑爷赶一匹骡子,骡背上驮着一左一右两个大筐篓,一头坐着媳妇,一头装着回丈母娘家的礼物,有女儿亲手为自己父母做的里表一新的鞋,有单的,也有棉的;有婆家送给亲家的礼物:两瓶老烧是亲家爹最喜欢的,还有各种面点,当地特产等。女儿回娘家,娘家回礼不甘示弱,回送的大饽饽一定要更白、更精、更好吃,面要用头面(精粉)而且发面要恰到好处,发好后,拚命揉,揉得时间越长越好吃,当雪白的石榴状的饽饽出笼,一家人才松了一口气,点上红点,做为女儿带回婆家的回礼。除此之外,还必备“海腥”、干鱼片、卤的和腌的咸鱼、干螃蟹肉、虾虎仔、鱼仔、乌鱼干、鱿鱼干、海螺肉、虾米、虾皮、虾酱……足够女儿大半年吃的。这是几十年前的习俗,如今女儿回娘家多了些时兴食品,也没有人骑毛驴了,大都骑上“电驴子”(摩托车)。
在掖县等地,婚前男家向女家送面粉,女家用此面做“富贵”、“鱼”、“鸳鸯”,所有这些面食“主件”件上,又插满凤凰、燕子、荷花种种小面食,还做一种面塑,大鱼背上插一个小面人,叫做“王小摸鱼”。所有这些总名“早花”,意为“富贵有余”、“早生贵子”。结婚之日,所有陪嫁品的“盛器”(箱、盆等)上都需做印红印的大红火烧压着。另做面鱼,佛手等油炸食品放置“席头盒子’’中,随身携带,留以饷新郎者,名为“体己干粮”。新娘三日归宁,由娘家再回婆家时,需做包子数十个,炸面鱼、翻白果、“荷叶”各数十个。
乳山、文登、荣成等地,新娘归宁,娘家要准备“媳妇饼”,这种饼要用上等好的白面、鸡蛋、花生油、白糖精制而成,烙饼时,家里要揭开席子,(烧炕太热,以免烧焦)请邻居中揉面能手,烙饼高手,忙碌大半天,很是辛苦。荣成有些地方要烙几千张小饼,几十几百张大饼,烙得越多越说明娘家人大方。烙得好吃,说明娘家人手巧能干。
如今,年轻人嫌麻烦,姑娘结婚时携带的“媳妇饼”数量少了,老人们对这种变化也能够接受。渔家人富了,一些古老的习俗改变了,然而,那些最能热辣辣代表海边风味的饮食习惯却永远不会改变。那些离开故乡几十年的,甚至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至今都念念不忘故乡的饼子就臭虾、豆子粑粑,想念儿时坐在船头嚼着鱼头喝口酒的旧时光。
鱼,渔家人离不开鱼,旧时的渔村在青黄不接之时,家家粮食断了顿,鱼则成为渔家的主食。老人们常说“那时候来了个讨饭的人,咱拿鱼打发他,哪有饭给他吃 鱼是不值钱的东西,要出嫁的姑娘拿一篓鱼换几根丝线做绣鞋,渔家过年船帮上贴的对联是用几十只大螃蟹换来的。
渔家人喜食刀鱼。在捕刀鱼的旺季,小舢舨刚上岸,妇女们便涌到海边挑捡,把细小的刀鱼和小虾捡出来,扔在大场上晾晒,叫作晒“腥粪”,“腥粪”是用来做庄稼肥的(可以用来做饲料)。把宽厚的刀鱼剖净后,搁在大铁锅的箅子上。顺着大铁锅的边缘竖着盘放,一条接一条,条条首尾相接,密密地盘放满满一锅后,只撒点盐盖上锅盖去蒸,待烧熟后,招呼孩子们过来,每人一条,孩子们象啃青玉米棒子一样,拿在手里。在沙滩上又跑又跳,边走边吃,渔家孩子自小剔刺就十分麻利,仅一会儿功夫,一条鱼就进了肚,于是高喊着“还要一条!还要一条!”而再仅吃半条,肚子就饱了。这种宽厚的大刀鱼味道鲜美,而且越吃越香。一方面是因为是在旺季捕获的,渔家人都喜食旺季捕获的鱼,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鱼在产量多的旺季临近产卵期,体内积蓄了很多脂肪和营养。产卵前的鱼味鲜美,使人吃起来感到很香。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鱼是刚从海上捕上来的,鲜度好。
下过海的渔民都有这种体会,在海里吃刚捕上来的鲜鱼味道最鲜美。渔民在海上捕了鱼放在小船上的铁锅里,加点自制的豆瓣酱,再不加任何佐料,煎熟后,吃起来口齿留香,味鲜无比,欲罢不能,是任何大馆子名厨精心烹调都无法比拟的。渔民们说:那鱼要是上了岸,即使还是活的,吃起来味道可差多了。
旧时海边人吃鱼种类很多,但只吃海鱼,不吃河鱼,嫌河鱼有股“泥腥味”,70年代有一次大旱,塘里的水干涸了,大大小小的河鱼白花花地死在塘里,无人理睬,如今,鱼市上卖的河鱼还蛮贵的,有的人居然花钱买回来“尝鲜”。当然,渔家人吃海鱼也不象过去那样视鱼如草,鱼成了金贵的东西。
胶东沿海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大豆、地瓜等。
玉米饼子、又称“大饼子”、“粑粑”、渔民们常说:玉米是个贱东西,产量高,给点腥肥它就长。由于其产量高,分布十分广泛。
玉米饼子的做法很简单,将玉米面加点凉水调和,放在手里抟抟,待大铁锅烧热后,贴在锅边上,家里人口多的,黄灿灿的饼子围着铁锅贴一圈,十分好看,如果锅底正煎着鲜鱼,则更加诱人。
饼子是粗粮,没有刺激性的副食和着一起吃往往感到难以下咽,渔家妇女赶海时总愿揣着块饼子,在海边就着饼子吃生蛎子肉。平时,吃饼子就大葱蘸酱,这种酱,有自己磨制的豆瓣酱,但更多的是鱼酱或虾酱,有牙扁鱼酱、虾头酱、蟹酱、鲐巴拐子酱……这些鱼虾酱和着饼子吃,极其下饭,正是“臭鱼烂虾、下饭的冤家。”
饼子就咸菜也很下饭,海边人腌莱不用盐,而用“鱼卤油”。每逢秋天,妇女们把大萝卜切成厚厚的长条儿,放在腌咸菜的陈汤里(有的人家里有几十年前的老陈汤,越陈越香),放它一年半载,拿出来吃时,萝卜条腌成了橙红的颜色,吃时只能啃一点点,很咸,却不是单纯的咸,而是又香又鲜,余味无穷,拿一块啃半天却不舍得放下,这时候冷饼子、烧焦了的饼子,全吃得下,再喝两碗温开水,肚子就撑圆了。
馒头,又称“饽饽”,形方的叫卷子,“饽饽”一般比“卷子”更精致,以前“饽饽”一般拿来馈赠亲友,“卷子”是家里盖新房,管人家吃饭时才蒸的,自家人只有年节时才能吃上白面馒头。
包子,又名“莱饽饽”或“大菜饺子”,主要有发面、烫面、冷水面几种,渔家常用海白菜(又称海青)和肉包包子,还有蟹黄包,青岛一带有对虾小笼包、大鸡包等。
饺子,又名“水包”,渔村饺子皮薄馅多,肉馅饺子与其他地方相同,海边人喜欢鲅鱼饺子和蛎馅饺子。鲅鱼饺子,取新鲜鲅鱼,去内脏、头、皮、洗净后,平切两半取出鱼刺,将鱼肉与韭莱、油、盐、味精等加水搅和调制成馅,皮要又大又薄,包好后,有的形如拳头大小,每碗只盛二、三个,一般人吃八、九个尽饱,这种水饺以长岛最有名,吃起来又嫩又鲜,极为酣畅。
海蛎子饺子是用海蛎子肉和新鲜烫熟萝卜丝调制成馅,味道清新而鲜美。
面条,最好吃的要属鱼面,以水煮鲜鱼块,待开锅,加面条、青菜再煮,饭熟,鱼面、菜、汤混在一起,即连汤带面吃下。
饼,有发面饼、烫面饼、油饼、家常饼、单饼、馅饼、火烧、蒸饼等等。
地瓜。在山东沿海,地瓜的栽种也十分广泛。灾荒年间,地瓜是渔村老百姓的救命粮,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因饥饿而死,一些身体强壮的,饿得全身浮肿,举步维艰,仍硬撑着去山上开荒,栽几棵地瓜苗,到了秋上,那些地瓜喝着海风疯长,刨出来的地瓜个个象“小娃娃”大,很多老人都感慨地说:地瓜救了咱的命,咱这辈子再没吃过那年秋天那么好吃的地瓜。
地瓜除了煮食外,还有许多吃法:煮熟,搓之为“泥”,用以和面粉作饼,和玉米面贴饼子,和豇豆蒸成豆包。擦地瓜成丝,加水煮成稀粥,以前在稀粥熟后加糖精,有的加白糖,喝起来甘甜润滑,俗称“地瓜稀的”。将熟地瓜剥皮、切片、晾大半干,封存缸中使生粉状白醭,用作零食,也是旧时海上渔民必不可少的“干粮”。如今城里商城的食品玻璃橱里也摆放了红薯脯、红萝条,但不及乡下老百姓自己做的软和、甜爽。在文登、荣成,有一种食物称为“起糕”,做起来比较复杂,将地瓜面放入盆中,细细洒水,反复调和,令其潮湿而不粘湿,在锅中设筚子,铺笼布,用细罗将和好的地瓜面筛在笼布上,加水蒸熟,切方分食,甜软而有“咬劲”,配稀饭食用,风味独特。
豆面粑粑,用新玉米和新黄豆三比二混合,在石磨上磨出新面,即用以下锅,此面非常讲究,粮不新不佳,在机磨上磨面不佳,玉米与黄豆分别磨出后再行混合的不佳,磨出的面存放太久不佳。做饼子时,以温水和面,反复以拳捣杵,不时添加冷水,使面中生出泡沫,如果泡沫满盆,掐少许面,以碗盛水,放面于水上,倘若面马上散沉,仍欠火候,需要再捣杵,直到面与泡沫充分混合,取面放水上飘而不沉时才为合格。这时,贴至锅边,(如贴玉米饼子类似),如同时焖鱼,鱼与粑粑一起出锅,比玉米饼子就鱼吃还香,有谚语“鱼就豆子粑粑,一下子撑死仨”。
以菜代粮,方法很多。切菜为馅,以玉米面包成饼子状,叫作“菜饼子”,海边人常剁海菜为末,掺玉米面,贴海菜饼子。最常见的还是“渣”,又称“豆沫子”、“菜豆沫”即古之谓“半菽”,是以少量豆面和大量野菜煮成。做渣的野菜很多,牟平、乳山一带用野芹菜,荣成,文登一带用萝卜缨子,海阳县用沙里沙,俗语“沙里沙,好擦渣,大人吃,孩子抓。”公认的“渣”中佳品,是芋头叶子,夏秋间锄芋头时,取嫩叶,挂在檐头下晾干,擦渣时用水泡软剁碎即可。这种“渣”香味别致,极受欢迎,民间有俗语:“芋头渣炒三遍,鱼肉都不换。”
海边山区的野菜种类极多,不仅可用来擦渣,还可煮食、凉拌、腌咸菜。几十年前,由于口粮不足,渔村人经常挖野菜充饥,令他们十分不解的是,常年吃不饱肚子而野菜度日的许多人竟意外长寿,而且身体硬朗,很少生病。其实,千姿百态的野生蔬菜,屈身于山泽泥淖,栖息在山边岩缝,练就了一身傲霜斗雪,抗虫驱病的本领,又不经任何培育,土生土长,无污染,是全天然的绿色食品。它具有很高药用价值,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氨基酸和种类齐全的优质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比许多种植蔬菜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许多国家都把野菜誉为“健康食品”、“天然食品”,野菜不仅进入渔家人的莱蓝子,而且摆上了豪华宾馆的席面。 过年在渔家十分隆重,年前杀猪宰羊,蒸各种各样的枣饽饽、大饽饽、莱饽饽,准备过年。年三十的晚饭是团圆饭,作为年饭,一般要有十碗莱,叫“十大碗”,谓之十全大福之彩,有鱼、鸡、猪、羊肉等。吃饭时忌讳很多,不许说“不够”、不许骂人,不许把筷子横放碗上等等。
除夕之夜,是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一晚,除了与其他地方一样敬天地祖先以外,有的渔家过去都要在海滩岙口进行祭祀海神的仪式,俗称“谢年”。谢年要准备猪头、羔羊等五牲和极丰盛的肴馔,表示渔民对海神的还愿。祭祀仪式极其隆重,海口上,鞭炮不熄,香烟缭绕。
除夕夜要吃饺子,饺子里包红枣、硬币等,吃到枣的认为有喜事,吃到钱的认为能发财,因而,那些熬不住困的孩子也被叫起来吃饺子,以图吉利。初一早晨,有的地方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把各个角落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走黑暗,把邪恶之气赶出去。而后是贴春花,把剪制精美的龙、凤、老虎等贴在门上、窗上、墙上。初一早晨也要吃水饺,初一的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可说“破了”,而要说“挣了”,意为发财挣钱。从初一到初二,连续不断鸣放鞭炮,到初二日落后山送年。送年时也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
正月初七为“人七日”,吃糕,吃面条。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胶东吃元宵不很多,通常还是摆酒席,吃水饺。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家家早起蒸糕,以祝春龙起蛰,糕一般有黍米糕和高梁米糕,又叫黄米糕和红米糕,有的地方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之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
清明节。荣成、文登一带蒸面燕,即把面做成燕子状,蒸熟后用高梁秆吊起,燕子尾下系上彩色布条,挂在家里。长岛地方又说这天是“驴生日”,此日必吃高梁米稠粥。饭熟时先盛一碗饷驴,故有歌唱道:“打一千骂一万,忘不了清明这碗饭。”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鸡蛋,渔村一大早起来吃安康鱼,文登、乳山一带习惯早起用多种鲜花浸泡的水洗脸。长岛在端午早晨拉过露水后,又到海滩的礁石下去摸鲍鱼,谓之“摸房檐”,据说这天鲍鱼爬上来特别多。
晒衣节,六月六为晒衣节,即墨人说是海蜇生日,这天天落一雨星就生一海蜇。即墨吃凉面,长岛、荣成等地吃包子,俗话说:“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
伏日,渔村在伏日都吃面条,这时海上蛤正肥,妇女拿着刨子、篓子去赶海,早早地赶回去,用它下面条。 。
七月七日,乞巧节,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即以木模磕小饼烙食,小饼式样各异,其中有面剪刀、面小篓、面果、茄、瓜、石榴、小猴、小鸡、小鸟、金鱼、虾、蟹、狮子狗……烙好后用线穿起,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吃边玩,亲友之间也互相馈送。
八月十五,吃月饼,包饺子,渔村有的地方做面箭,吃芋头、花生、萝卜、地瓜。
冬至,渔村在冬至都吃饺子,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
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小年”,祀灶多用甜和粘的食品,威海一带用糯米饼和小糖瓜,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一年人的善恶情况。因此,用糖瓜和糕粘在灶王爷的嘴上,他上天“会多说好话,少说坏话。小年这一天,渔家孩子都围坐在村里制作糖瓜的大屋里,吃着糖瓜,听老人们讲灶王爷的故事。过小年家家户户吃水饺,因此,供品除了糕和糖瓜外,还有水饺。
礼仪往来食品有特色的主要有结婚、女儿回娘家、生孩子“看喜”等互相馈赠的食品。
旧时渔家女远嫁,正月初三回娘家,有钱人家的姑爷赶一匹骡子,骡背上驮着一左一右两个大筐篓,一头坐着媳妇,一头装着回丈母娘家的礼物,有女儿亲手为自己父母做的里表一新的鞋,有单的,也有棉的;有婆家送给亲家的礼物:两瓶老烧是亲家爹最喜欢的,还有各种面点,当地特产等。女儿回娘家,娘家回礼不甘示弱,回送的大饽饽一定要更白、更精、更好吃,面要用头面(精粉)而且发面要恰到好处,发好后,拚命揉,揉得时间越长越好吃,当雪白的石榴状的饽饽出笼,一家人才松了一口气,点上红点,做为女儿带回婆家的回礼。除此之外,还必备“海腥”、干鱼片、卤的和腌的咸鱼、干螃蟹肉、虾虎仔、鱼仔、乌鱼干、鱿鱼干、海螺肉、虾米、虾皮、虾酱……足够女儿大半年吃的。这是几十年前的习俗,如今女儿回娘家多了些时兴食品,也没有人骑毛驴了,大都骑上“电驴子”(摩托车)。
在掖县等地,婚前男家向女家送面粉,女家用此面做“富贵”、“鱼”、“鸳鸯”,所有这些面食“主件”件上,又插满凤凰、燕子、荷花种种小面食,还做一种面塑,大鱼背上插一个小面人,叫做“王小摸鱼”。所有这些总名“早花”,意为“富贵有余”、“早生贵子”。结婚之日,所有陪嫁品的“盛器”(箱、盆等)上都需做印红印的大红火烧压着。另做面鱼,佛手等油炸食品放置“席头盒子’’中,随身携带,留以饷新郎者,名为“体己干粮”。新娘三日归宁,由娘家再回婆家时,需做包子数十个,炸面鱼、翻白果、“荷叶”各数十个。
乳山、文登、荣成等地,新娘归宁,娘家要准备“媳妇饼”,这种饼要用上等好的白面、鸡蛋、花生油、白糖精制而成,烙饼时,家里要揭开席子,(烧炕太热,以免烧焦)请邻居中揉面能手,烙饼高手,忙碌大半天,很是辛苦。荣成有些地方要烙几千张小饼,几十几百张大饼,烙得越多越说明娘家人大方。烙得好吃,说明娘家人手巧能干。
如今,年轻人嫌麻烦,姑娘结婚时携带的“媳妇饼”数量少了,老人们对这种变化也能够接受。渔家人富了,一些古老的习俗改变了,然而,那些最能热辣辣代表海边风味的饮食习惯却永远不会改变。那些离开故乡几十年的,甚至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至今都念念不忘故乡的饼子就臭虾、豆子粑粑,想念儿时坐在船头嚼着鱼头喝口酒的旧时光。
莱州婚礼(也包括胶东地区)习俗中,男女订婚要互送“巧饽饽”(面食品,品种繁多),男方给女方送发面做的“二十个面桃”,女方留下十个,然后回赠男方龙凤、鸳鸯、金鱼、狮子、佛手、蝴蝶等对数不等。
这类“巧饽饽”体型较大,约一尺有余,上面插满了烫面做成的小型“面花”,称“枣花”,亦有早立子之意。
结婚时,姑姑、舅舅、姨等至亲要送八个寿桃形的大饽饽,上面插满了鸳鸯戏水、喜鹊闹梅、八仙庆寿、比翼双燕等。
结婚时娘家要做一对鱼、一对富贵,象征富贵有余,一对鸳鸯,象征着恩恩爱爱、白头到老,鸳鸯用红线系在一起放在脸盆里,寓意终生相随。鸳鸯在婚后让女婿食用,面鱼、包子、富贵要在回娘家时每样带回一个。
“去了应该说些什么?”你的对象最知道。问(她)吧。你还没说自己是男是女呢(似乎你是男士)。
参考:莱州面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