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娶妻求淑女,然,何为淑女呢???

古语云:娶妻求淑女,然,何为淑女呢???,第1张

从古至今,不同的时代对于淑女的概念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可是古时的淑女与现代的淑女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古时的淑女都是按照男人的意志和想法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淑女模式,现代的淑女就不一样了,她们以自己的思想及意志,勾画女人自己心中的淑女形象,这些淑女活的更加精彩,更加的有意义。

从远古时代的娥皇、女英开始,女人们就在以一种极为含蓄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人格的魅力。不过很显然,娥皇、女英并不能成为淑女的代表,因为她们只能是贤妇,她们开创了二女共事一夫的先例,也成为了男性可以正大光明的三妻四妾所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说服他人的证据,并被世人传为佳话。汉时的班婕妤,美貌而多才,温文而贤雅,可是却成为后宫佳丽三千的一员,虽然才高八斗,却仍难逃失宠的厄运,最后也只是贤妃而非淑女。齐宣王的皇后,钟无艳是有名的丑女,可是却也是有名的德妇,她以一已之力,劝诫齐王要一鸣惊人,成为后世皇后的典范。唐时贤德的长孙皇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则天女皇,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清朝睿智的孝庄皇后,以及最后一个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这些名女人,哪一个在出嫁前不被人称为淑女?琴棋书画都是样样皆精,可是她们最后的结局又有哪一个是善终呢?古时对于女人的规范教条极多,女人的言行举止都有着一些条款在加以约束,而对于淑女的定义则是更为严厉。

古时“三从四德”是对女人进行约束的一个很典型的条款。“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是“德、言、容、工”,既道德、言谈、容貌、技能。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时对于女性可说是从思想,到品性、言行,甚至是相貌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女人们不能行差踏错。而女子在婚前如果就已经做到这些,并且表现出众者,就会被称之为淑女,家里有钱的**,从小就要学习各种礼仪,以及当时流行的高雅技能,常见的就是琴、棋、书、画了,家里有钱,则只需要把自己打扮的漂亮,有着良好的品德,并学会了各种所谓的高雅玩意儿及社交礼仪,那么这个女子则已成为一位淑女。家里贫穷的女子无法学习那些高雅技能,那么她们也必须要学会一些持家之道,洗衣做饭,纺线织布,有的还要学会一些谋生的技能,以便嫁到同样贫穷的夫家之后可以帮助夫家操持生计,而这一类女子也会被称为淑女。从以上淑女的表现形式来看,古时的淑女就是按照他人的思想,以及他人的规定,端端正正的行走在一条直线,不能逾矩的模型淑女,前人们画好了一个模型,而女人们只需要照着那个模型成长就可以了,所以古时的女人虽然也有一些很有主见,且英明睿智,但是到最后仍然脱不了那些做好的模型,画好的圈圈。而现代的女性与古代女性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现代的女性已经完全脱离了那个模型,并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意志成为淑女。

目前突然兴起的淑女课堂,有人叫好,有人叫板,叫好的大多是男性,认为现今的女人都太过于强悍,常常会威胁到男人的地位,所以他们希望女人能变的温柔而贤良。叫板的大多是女性,认为这是封建主义的抬头,是对女人一种压迫。其实,我们这个社会随时都在发展、进步,那么淑女的定义也应该要改变了,而不能再延用以前的方式来对淑女进行定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淑女进行定义,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加正确的去面对淑女课堂的兴起呢?

在我看来,我们现今的社会,却要求女人再做回古时那样的淑女,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社会已经进步,女人现在和男人一样在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如果女人再如古时的淑女一样,那么以现今社会的优胜劣汰的制度,没有几个女人能正常的存活下来。所以我个人给淑女下的定义即是:“理智、坚强、独立,善良”。

理智是指女人需要更加理智的情感,而不再盲从,在不盲从的同时,又要具备能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不让自己丧失理智。以自己这个个体来生存,更为合理的处理自己的情感生活,即不能像古时的女子般毫无主见,也不能像如今的某些女人,对于自己的情感生活毫不检点,甚至以男朋友的多少来衡量自己是否是一个走在时代前锋的女性。理智的情感不是要女人从一而终,也不是要女人为家庭为他人牺牲自己的情感生活,和自己的人生,而是要女人当处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时,能够保持自我,忠于自己的家庭,也忠于自己的灵魂。不要管别的女人是如何发大财,是如何在享受人生,而是要看清楚自己是否能活的堂堂正正,是否能活的问心无愧。

坚强是指女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做一个强者,不是要女人去做一个女强人,而是在面对困境时,要有面对困境的勇气。也不是要女人去强忍自己的痛苦,把悲伤留给自己,而是要学会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共同去面对困难,因为,一个人再有能力,再坚强,他也只是一个人,所有的痛苦、悲伤都是一个人在承担,这不是坚强,这真的是傻子。真正的坚强不仅仅是要自己面对,还要有和家人、朋友一起去面对困难的勇气。这一点不仅女人要学会,男人更需要去学会,男人因为自以来的观念,总认为自己应该承担比女人多的社会及家庭的责任,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这也如同一个女人如果把养活整个家庭的责任都推给男人一样的不公平。所以真正的淑女不是要学会坚强,而是要理解坚强,学会操控坚强,而不是被它操纵,傻傻的一个人去承担所有的责任。

独立是指女人不仅要学会照顾自己,还要学会照顾其他人。一般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认为,独立就是要有能力养活自己,并能独自生存。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女孩子大多都不会做家事,但是都很会挣钱,而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这就是独立。而我认为,一个人不会做家事,如何能照顾好自己?等结婚生子以后,又如何能照顾好家人?等父母年迈之后,又如何为父母尽孝?所以学会做家事,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在学会当一个人独自生活时,如何更好的照顾好自己,成家立业后也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所以淑女的真正独立是指在经济上独立的同时,还可以把自己和家人照顾的妥妥当当。

善良是指爱心,这个很简单了,不需要我去下定义,举例子,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良,而我也相信大多的现代女性都是善良的。而这个爱心并不是单指要对弱者有爱心,而是要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要有爱心,这就是善良。

以上四点是我对于现代淑女的一点认知,也是我的一些浅见。新闻中所报道的淑女课堂最为醒目的就是家政,由新闻来看,这个课堂其实开设的并不是很科学,仍然将淑女局限在了古时对淑女的要求,何为“家政”?我认为家政就是家庭政务,不仅仅是洗衣做饭而已,还有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完正都应归入家政之列,而家政也不能仅仅只是女人需要学习,男人也同样需要,因为家庭的责任,男人也有一份,但是并不是指男人当家庭主男,而是女人和男人做家庭的“主人”。

淑女并没有流失,而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现代的淑女在和男人一起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分担着男人的压力,也许温暖牌会越来越少,可是男人和女人的心只会越靠越近,因为女人在学会体验男人的压力,并开始体谅男人以前的社会地位延续到现在的生活压力。男人进厨房的也许会越来越多,但是我希望男人们在进厨房时不要想到自己是一个大男人,进厨房是丢面子的事情,而是要在进入厨房的时候,体验一下女人的感受,你们心中所感受的压力也正是女人们在走进社会之前的压力,所以男人进厨房并不是坏事,而应该试着去体谅女人的处境。

女人的美丽并不能单一的以一种方式去表现,淑女淑女,如果个个女人都是同一个模子造出来的,那么我们的生活又如何能多姿多彩呢?个个都温柔敦厚,个个都轻声细语,女人的人格魅力又将要如何展示在你们的面前呢?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淑女,不管她是中性美女,或是泼女、辣妹,只要她们具备了我所说的以上四点的话,那么她就是淑女。所以真正的淑女并不是男人的需要,也不是女人心中真正的渴望,而是社会的需要,女人在保有我们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时,还要活的有自己的特色。

淑女课堂应该要教会女人的不仅仅是独特文化气质和优雅的行为,还应该教会她们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开设淑女课堂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尽快看到绅士课堂的出现,因为在女人身上出现的不良现像,男人们也同样出现了,而现今这个社会,不仅仅是女人需要学习当淑女,男人也需要学会如何做一位绅士。

68年属猴。男。如72年。淑淑女,二婚能接受结婚吗?我认为只要他们有真诚的相爱。对对方都是很好的。能说到一起的,经常在一起沟通的。在一块儿很好的,所以我认为他们两个人是能结婚的,而且他们结完婚以后一定会很幸福的,因为他们都有真爱,对。因为他们都有真爱,所以他们一定能结婚的,而且是很幸福的。这样的六八年属侯南如。起二年。淑淑女,二婚是可以结婚的,因为他们结完婚以后是非常幸福的。都是非常满意的,所以他们才是有真正的幸福。

史籍中关于结婚年龄的记载,所涉人物最早的,可能要数《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载:“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由此可见,上古的两位先王舜和禹都是三十岁结婚。舜三十岁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禹三十岁娶了涂山氏女娇。如果男子三十岁还不结婚,就与制度不合了。不过上古之事,多半是传说,不可考证。史籍中比较确切的关于结婚年龄的记载,是从先秦开始。

先秦:三十而娶,二十而嫁

《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也就是说,西周与春秋,男女的法定婚龄分别在三十岁和二十岁。《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而《谷梁传》传说为孔子弟子子夏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它记录下来,但实际上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这也与同样成书于两汉的《史记》和《吴越春秋》中舜和禹“三十而娶”的描述相吻合。

事实上,“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仅是礼法上的理想状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法定婚龄,往往更低。《国语·越语上》记载越王勾践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这里只规定了结婚年龄的上限,而没有下限,这显然与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向吴国复仇的国策有关。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提到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与管仲商议后“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齐国男女的法定婚龄也比《周礼》的规定分别小了十岁和五岁。

战国时期,墨家提倡早婚,《墨子·节用上》:“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也就是说,墨子主张,男二十女十五就应当成婚。这种理论,无疑也是为了适应当时交战各国繁衍人口的需要。

秦朝:身高不够,别想结婚

中国历史上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最特别的要数秦朝。根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举行冠礼,行冠礼后方可结婚;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定为成年,成年后许嫁。也就是说,能不能结婚,与年龄无关,完全取决于身高。这规定够奇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朝也有婚姻登记制度,结婚必须去官府登记才有效。秦朝的官方法律解释《法律答问》中就有这样的案例:“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也就是说虽然没达到结婚条件,但如果官府登记了,也予以承认。不登记,婚姻当然无效。

两汉: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到了汉朝,《汉书·惠帝纪》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征收五倍赋税。即汉朝的第二任皇帝要求女子十五岁前必须结婚,这同样是出于西汉初年迅速增加人口的需要。

汉代无论皇家还是民间,早婚现象都很普遍。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汉文帝十五岁生汉景帝,据此推算结婚年龄则更小。而《后汉书·灵帝纪》:“建宁四年四月癸丑,立贵人宋氏为皇后。”灵帝建宁元年十二岁即位,建宁四年十五岁结婚。民间如,收录汉魏晋石刻的《隶释》卷十五《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碑文:“年十八,娶妇徐氏。”以上为男子,女子如《后汉书·班昭传》:“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更为夸张的是《汉书·上官皇后传》:“诏召安女入为婕妤……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汉昭帝的上官皇后结婚时竟然只有六岁!真是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根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中的研究,汉代结婚年龄多为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汉代早婚之俗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后世,自汉以后,历朝历代多奉行早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十三当爹,三十当爷

三国时期,王肃在《<诗·摽有梅>疏》中说:男十六而精通,女十四而能化,自此以往,便可结婚。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观念,认为男十六女十四身体成熟达到结婚条件。

《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十月颁布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也就是说,西晋女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官府就要进行干预,勒令出嫁。《周书·武帝纪》建德三年正月诏:“自今已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即北周武帝规定,无论军民,包括丧偶者在内,男子年满十五,女子年满十三都要及时嫁娶。

举个比较有名的例子。《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二八就是十六岁,十六岁的貂蝉先许吕布后嫁董卓,致使二人反目。貂蝉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而三国历史上另一确有其人的美女——文昭皇后甄氏,在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时就已是他的妻子了,而甄氏据考证生于183年,也就是说她的结婚年龄在十七虚岁之前。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例子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也就是热播剧《锦绣未央》男主的父亲。根据北魏皇帝世谱,拓跋晃生于428年,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生于440年,拓跋浚的儿子拓跋弘生于454年,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生于467年,拓跋宏的儿子元恪生于483年。拓跋晃虚岁24岁病卒,假如他一直在世,虚岁13岁当爹,27岁当爷爷,40岁当太爷爷,到56岁就已五代同堂了。北魏早婚之风可见一斑。

隋唐:十三豆蔻正好,十五老大不小

隋朝未查到明确的法定婚龄,只能通过史实加以描述。《隋书·独孤皇后传》:“文献独狐皇后,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信见高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十四。”明确记载了独孤皇后十四岁嫁给隋文帝杨坚。《隋代墓志铭汇考》所辑500余方墓志,直接记载女子出嫁年龄的22例中,十三至十五岁成婚者8人,十六至二十岁成婚者11人,二十岁以上成婚者3人。

唐代第一次规定男女法定婚龄是唐太宗贞观元年二月:“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新唐书·太宗本纪》)即男二十女十五为结婚年龄上限,如果年满未婚,官府就要帮其结婚。唐太宗诏令一百多年后,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唐玄宗又下诏:“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会要·嫁娶》)即男十五女十三为结婚年龄下限。

唐人的婚嫁年龄,我们不妨通过唐代杰出的艺术形式——唐诗略做管窥。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虽写青楼女子,却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十三岁是女子最好的年华。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明确写了女子十四岁嫁人。李商隐《无题》诗:“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还未嫁人,那女孩自己都伤心不已了。可见早婚观念在唐朝是多么深入人心。

 两宋:晚婚新风尚

宋代的法定婚龄沿袭唐开元年间的规定,辑录宋代官吏办案判词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不过,宋人似乎并不热衷于这么早婚。比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就认为早婚有弊端,提出“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皆可成婚(《司马氏书仪》卷三)。南宋大儒朱熹也赞同司马光的观点,并在《朱子家礼》中加以引用。

《宋史》所记许多名臣,结婚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甚至还有花甲之年才成家的。大才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建中辛巳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而李清照生于1084年,结婚时已虚岁十八了。若是放在汉唐,这样的年纪不是要被罚款,就是要被强制官配了。

宋代晚婚之风从文学作品中也可看出一二。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小说《水浒传》,第六回鲁智深初见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第七回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前与丈人告别:“自蒙泰山错受,将令爱嫁事小人,已经三载……”可见林冲是三十岁后才结的婚。再如南宋陆游诗:“尝闻邻家女,及笄不思春。”及笄也就是十五岁,这与李白笔下“十五泣春风”的唐代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据统计,宋代男女的平均婚嫁年龄推迟到十七八岁,虽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仍属于早婚,但在普遍奉行早婚的古代社会,有宋一代可以说是开了晚婚的新风尚。

明清:男年十六,女年十四

《明史·嘉礼三》:“洪武元年定制用之,下令禁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凡庶人娶妇,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规定,明代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十六,女十四。乾隆《钦定大清通礼·嘉礼》:“许男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皆可行右议婚。”清朝也明确规定,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十六,女十四。

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在紫禁城坤宁宫大婚的皇帝——正统帝,就是十六岁结婚。那位从湖北入主紫禁城的嘉靖皇帝也是十六岁大婚。而正统帝之子成化帝十八岁大婚,成化帝之子弘治帝,也就是明朝唯一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也是十八岁大婚。而明代后妃的结婚年龄,如成化帝选后时,皇太后谕礼部:“榜谕京城内外,于大小官员民庶有德之家,务择其父母贤善,素有家法女子,年十五至十八……令其父母送来,吾将亲阅焉。”(《明宪宗实录》卷三)再如,天启元年三月,十七岁的天启帝要大婚,诏选天下十三到十六岁的淑女,最后选定十五岁的张嫣为皇后。

清朝早期,皇帝后妃的结婚年龄多早于乾隆《钦定大清通礼》的所说的十六岁和十四岁。比如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就是十三岁嫁给皇太极。而孝庄之子顺治帝则是十四岁迎娶自己的表妹。再如康熙帝十二岁大婚,迎娶了同样十二岁的赫舍里氏。而乾隆之后,清朝皇帝的大婚年龄多在十六至十八岁。而清宫后妃的重要来源——-选秀女制度,则是遴选年十三至十七岁的八旗女子。

 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上述均为虚岁),从西周的三十二十降至春秋战国的二十十五,到汉唐又降为十五十三,至明清又稍有提高至十六十四,大体呈一个反向的J型曲线分布,而并非很多人印象中的朝代越早婚龄越小。 至于《大戴礼·本命》所说的太古之礼“男五十而室,女三十而嫁”,姑妄听之,不必当真。

是的,是待字闺中女子。

守闺的女子在仪容配搭、言行谈吐、行为习惯、家庭教养以及文化领悟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一种符合中华伦理的女性魅力,着意突出女人纯真与善良的修为。 淑女情操指既有美德的传统价值,又不失现代社会价值的女子,贤淑的涵养气质能使女人更具有魅力和交际品位,更好的体现她们的社会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978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