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当时邪马台国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流行一夫多妻,现存奈良时代的户籍、计帐亦反映出庶民之多妻家庭不在少数。访妻婚虽然是一夫多妻,但初期妻子对丈夫的从属关系并不明显。女性由于一直居于母家,婚前婚后的生活没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婚姻关系缔结后,夫妻关系相对松散,男性往往同时有多名妻子,而妻子们因为并不共同生活,平时甚少接触,也就没有嫡庶之分,只有先后之分,当时日语也未有“妾”、“侧室”等词汇,各个妻子地位平等。这种婚姻形式是要男性“访妻”才有“婚”之实,因此女性是婚姻的主体,拥有择夫的权利,得到女方家长认可后就可结合,妻子也拥有子女的命名权,在当时母权颇为重要,女性的地位亦较后世高。直至大化革新后,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律令制时才把先访之妻称为“妻”,后访之妻称为“妾”,但当时编写的《令集解·户令》却又把妻和妾的地位视为平等。
由于访妻婚中同母兄弟姊妹一同生活,因此同母兄弟姊妹的关系最受重视,同父异母兄弟姊妹的关系则较为疏离,有些甚至素未谋面,人们往往只对母系的家庭成员才有亲缘关系的认同感。母权亦因而受到尊重。在婚姻方面,也是只禁止同母兄弟姊妹结婚,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结婚则很普遍 。
说起来,这其实是一个具有历史故事的字。我们都知道,现代人结婚,一般都是在中午举行婚礼的,而在古代则不是。
01“婚”的趣闻‘’婚‘’本义是指结婚,婚礼,是指女子出嫁到男子家里。从字面来看,‘’婚‘’这个字,由“女”和“昏”组成,单纯地从字体组合来看,可以看出不少有趣的意思。
如表示妇人归家,即女人有了家就有了一生的归宿。
因为在古代汉字中,婚是男娶女,姻是女嫁男。而“因”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表一个人躺在席子上,即被解释为靠上去,躺上去。
大体来说,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可靠的,安全的,让人放松的意思。在“因”的边上,加一个“女”字,表达的意思是女子出嫁,从此有了依靠,有了归宿。当然,这里折射出的是一种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观。
要说放在现在这社会,再拿这样的观念来解释,显然不太有说服力。
02 古代结婚在黄昏时分举行在古代,男女结婚,一般都是在黄昏时分进行,仪式之后就是洞房花烛,为此就渐渐形成了黄昏时结婚的习俗。
《说文》:“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说的便是此意。
为此,便有了“婚”这个字的组合写法。
在甲骨文中,“婚”这个字是用“闻”字来表示的,即一个人侧耳细听的形态动作。
为何如此?因为黄昏时嫁娶,光线不足,尤其是天色渐渐暗下来后,那时也没有什么电灯啥的,所以最简单的,也是最直用的办法就是用耳朵来听声音。
也就是黄昏时分抢婚时,女人在屋里,被蒙着头纱,一来又看不太清,二来加上光线也不太好,大概也就只能忐忑不安倾听周边的声音。
03 抢婚说法另外,还有个比较有趣的说法是,古代是抢婚,把女人打懵打昏了抢走,即结婚是发昏。所以“婚”就成了一个“女”+“昏”的组合。
另外,“婚”在古代的字形写法中,这字形的右边是一个类似于“巨”的形状,为“取”的简写,而甲骨文中,这字是表示用手抓耳朵。因为在古代的氏族战争中,人们会将敌人的耳朵割下了,以表邀功。
如《说文解字》中说道:
“取,捕取也。周礼:获者取其耳。”
男人结婚时,娶亲的“取”边上加个“女”字,表示的便是把女人抢过来的意思。
从这里也大体可以窥视到,当时的女性地位,其实很低。因为用武力将女人抢过来,这显然并不符合两厢情愿的做法。这也由此可见,女性在婚姻中的主动权是没有的。
04 其他的说法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极低,属于从属地位。为此,在古代,男人才有姓氏,女人没有真正的姓(出嫁前随父姓,出嫁后随丈夫姓)。
为此,“氏”本身除了表姓氏,还有表男性的意思。
男女结合称为“婚”,这字还可拆分为三个独体字,即“女”、“氏”、“日”。为此,“婚”拆开看,按三个独体字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男人、女人、过日子。
此外,在中华传统的文化中,男性代表阳性,女性代表阴性。男女结婚时,于黄昏时迎娶,有寓意“阳去阴来”的意思。即黄昏落日,阳去之时,将女人娶进家门,正好与女性的阴柔特性相符。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女人嫁人,一般都比较盲目感性,容易被男人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即常常是脑子糊涂,发昏了,才随便嫁给了男人。所以,即“女”+“昏”=“婚”。
对此,你又如何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意见~
关注我,了解更多文化历史知识!
中式传统婚礼从其所属技术类型上说有四种,即秦汉式、唐宋式、明清式、民初式,这些类型的中式婚礼从技术上看有一定的传承继承,但又有其各自的技术表现,虽从大范畴上统称为“中式婚礼”,但秦汉式、唐宋式、明清式、民初式的中式婚礼,从婚礼流程上各有其独特的特点。
另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婚礼形式,也属于“中式婚礼”的技术范畴,但由于地域风俗、宗教信仰等各自有所不同,所以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婚礼从技术形态上看又可大致分为佛教影响系婚礼、伊斯兰教影响系婚礼、道教及原始拜物宗教影响系婚礼、基督天主教影响系婚礼、地域民风流俗影响系婚礼五大类。
(1) 交错姑舅表婚。即舅舅的独生子可以优先娶姑家的女儿,而姑家的儿子也可以优先娶舅家的女儿,双方机会均等,又都是表亲内婚。这种婚配的结果便是同血缘娶的结果一样。
(2) 单向舅表婚。即姑家的儿子可以优先娶舅家女儿为妻。而舅家的儿子却不能娶姑家的女子。比如:我国的景颇族实行的就是单向舅表婚,属于同一祖先的兄弟姊妹是禁止通婚的,所以舅舅的儿子是不能娶姑妈的女儿的,这叫血不倒流。由于严格地要求血不倒流,景颇族普通恪守单向舅表婚。如果舅家有女儿,外甥在求偶时就无其他的选择余地;外甥如违背了惯例,向别的姓氏的人求亲,那就必须受到舅舅的惩罚,姑妈家还必须先向舅家送礼,表示向表姊妹道歉。当地人谓之洗脸。
四川宁蒗县的纳西族也实行这单向的舅表婚,称这种婚姻为本周尼周。四川的彝族也盛行过这种舅表婚,独龙族则称之为安克安拉,意思是:外甥理应成为舅父的女婿。在侗族地区,姑舅表兄弟、表姐妹之间有优先婚配的权利。虽然后来姑表婚淘汰了,但舅表婚的优先权却不能轻易取消,否则就会闹起一场纠纷。因为剥夺了舅舅女儿在婚姻上的优先权,就触犯了舅舅的利益,舅舅有权强迫缔结这门婚事。叭固的苗族把舅舅的这种权利称为还娘头。
在这种单向舅表婚中,占着支配地位的是舅舅,因为只有舅舅放弃这种优先权,姑家的儿子才被允许按自己的意愿去寻觅意中人,否则就必须送礼谢罪。而舅舅如果不愿意将女儿嫁给外族,则只须简单地打个招呼,根本无须送什么礼。
(3) 单向的姑表婚。即舅家的儿子有优先娶姑家女儿为妻的权利。土家族有句顺口溜:姑家女,伸手娶,舅舅要,隔河叫。历史上是舅表婚先行还是姑表婚先行,似乎已经很难考证了。古代婚姻形态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渐变过程,但事实上姑表婚的流行比舅表婚更广一些,这是可以断定的。
姑舅表婚是亚血缘婚的遗留形式。姑表婚是以父系来划分的,就是按父亲的血统来划分,父亲兄弟与姐妹之间的子女可以通婚;而舅表婚则是以母系来划分的,即母系兄弟与姐妹之间的子女可以通婚。用我们今天的称谓来说,那就姨表亲可以通婚。旧时,在汉族中也是盛行这种姨表亲婚配的。
在姑舅表婚的习俗中,舅舅的特殊地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据《永须府志》载:土司旧例,凡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不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的,必待舅氏之子成立才能婚配。有人对丽江纳西族的调查,发现那里的舅父可能因外甥女年龄大、体质差或貌丑而放弃优先娶的权利,但舅舅的独生子如貌丑、残疾,外甥女却不得拒绝,否则就要以重礼给舅家,以代骨种。
由此可见,在姑表婚中占着支配地位的仍是舅舅。舅舅的这种权利如果没有在社会、家庭、经济生活中确立公认的地位和权力,他也就不可能如此随心所欲。
对于舅权的存在,在各民族中都有明显的特点。例如:汉族中父母去世,要舅舅出面来分家当。白族中,母亲去世要舅舅验尸后方能钉棺。壮族中的舅舅要负责伸冤报仇,等等。历史表明,舅权的产生是母系家庭的产物。对母系家庭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理解了这一点,舅权在姑舅表婚中的表现就可以理解了。
3种姑舅表婚中,比较常见的是姑表 婚,也是比较进步的一种。姑舅表婚在近现代是很通行的,比如佤族中的舅表婚几乎占了全部夫妇关系的一半。在景颇族中,据1984年5月对一个小寨的统计,共有41户228人的寨子,已婚的有124人,其中姑舅表婚的有42人,占30。姑舅有婚的盛行,自然也带来一定的不良后果,这就是人口素质的降低。
姑舅表婚仍在不少地区流行,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仍持有亲上加亲的观念,并认为是门好的婚事。那些父母常对子女说,吃肉的碗不能丢掉,喝酒的碗不能碎掉,正如有些人分析的……血缘的纽带还是相互间紧紧地联系着,最显著的是卡干木江(姑表亲,姑母的女儿嫁给舅父的儿子)。因舅父与外甥间太密切了,并且许多外甥都是在舅父家里长大的,根据习惯,回到舅父家来继承是很自然的。
舅表婚、姑表婚,所有婚仪都是按习俗进行的,仍需经过送聘、订亲、迎娶等环节。聘礼的多少,虽然各地不一致,但一般是母亲出嫁时收多少,现在女儿出嫁也收多少,多的地方有数头牛之巨。订亲则少了媒妁,不必经过媒人,双方的父母经过商量就可定亲。在现代,当父母双方已取得一致意见后,总还要去征求一下女儿的意见,如果女儿坚决反对,当父母的也只好作罢了。不过现代的女青年一般都反对姑舅表婚,懂得近亲结婚的后果,所以流行姑舅表婚的区域正在越来越小。
在原始社会群婚制度逐渐向对偶婚转化的阶段,获取配偶常用抢亲方式,抢亲多会选择夜晚,所以构成了早期昏礼在黄昏之后举行的初始因素。
到了殷商时期,昏礼这个名词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并反映在了甲骨文中。”王辉介绍,周礼文献《仪礼士昏礼》中明确了“昏礼”二字与婚礼仪式的内容,“经过了华夏文明的漫长发展,黄昏之礼有了更为丰富积极的含义,最终构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婚礼名词由来”。
扩展资料:
“婚礼”原来叫“昏礼”,来源于婚姻缔结仪式举行于黄昏之际,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当然这种解释也是在婚礼仪式完善后的一种附会”。
“真正讲求细节的汉婚礼用汉礼文化诠释婚姻结合。服装道具置景等婚礼必要元素筹备细致用心,更为接近传统的婚礼仪式形态。当然细节上传承与复古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会结合今天的客观条件进行变通。
参考资料:
在潮汕地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因此有许多独特的婚礼习俗,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有趣的结婚习俗。
1洞房花烛夜,在潮汕地区,新人结婚当天,会在晚上入洞房。在洞房里,布置着精美的花环和鲜花,烛光摇曳,气氛浪漫。新人在洞房里过夜,被认为是象征着他们新婚生活的开始。
2切糕习俗,在潮汕地区,结婚当天,新娘子的家人会准备一块糕点,刻上字句,如“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等,以祝福新人。新娘子则要将糕点用刀切成七块,七块代表七姐妹,寓意着祝福自己的姐妹们也能够幸福美满。
3喜饼,潮汕地区的喜饼是一种特殊的糕点,味道酥香可口,通常在结婚仪式上赠送给宾客。喜饼的形状有花、鸟、鱼、虫等吉祥形态,代表着吉祥如意和美好祝福。
4破四烙,在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子会接受一个考验——破四烙。四烙是一种特殊的糕点,通常用糯米制成,烙上四个汉字——“金玉良缘”,代表着新人的美好祝福。破四烙的含义是新娘子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便会幸福美满。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结婚习俗很有特色,不仅有吉祥的喜饼和糕点,还有独特的洞房花烛夜和破四烙等仪式,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未来。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我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亲迎(并请期)。
一、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卜吉。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后,或问卜于星相,或即同意合婚。
议婚之初,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送与男家,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
字仔(庚帖),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中央直书,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字数须双数,如单数,男于生字上添“建”。女于生字上添“瑞”。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略有不同,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以便作占卜用,字仔则写籍贯、排行等,作为查采之用。俗称“字仔”为小年庆,“八字”为大年庚。
△婚尚未定,不可两家并列,议定后方可。
二、订盟
订,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12 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
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
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清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三、完聘(纳彩、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
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四、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此称为请期礼书,由媒的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经女家复书同意,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告诉于归日期。
五、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或称迎娶,即今之结婚婚礼。旧时,上中之家行亲迎,惟中下之家多从略,仅由媒人代往迎娶。而亲迎的仪式,随时代进步,多有改变。
迎娶当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即傧相)陪随同行。及至女家,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食鸡蛋汤,(仅喝其甜汤,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同时,女家团圆会餐,称食“姊妹桌”,即惜别宴。父告诫:“勤谨小心,早晚听舅姑、丈夫言语”;母告诫:“必敬必戒,三从四德。”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轿。新娘叩拜祖先,叩别父母,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俗称“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轿起行不远之地,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又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那就是父母的支配婚姻把,现在是提倡自由恋爱的。
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有不同形态的婚姻制度,从婚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社会进化发展的轨迹。古代婚姻形态主要有媵妾制、转房制、掠夺婚,其产生及演变情形值得认真研究。
原始人类并不需要婚姻,这跟今天的灵长动物是一样的,不必细说。后来有了氏族社会,采用的是集体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这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导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个习俗。
历史追溯到原始时代,就有了所谓的婚姻,这是一种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属性,自然法则会用异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类生命繁衍生息。人类的婚姻存在形式以及结合方式,受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多样的婚姻模式。
群婚制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造成的结果就是后代“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社会现象。具体就是男方晚上可到女方家里,在自愿的情况下与女方同房,时间无明确限制,可以连续几天也可只一天在一起,取决于双方的意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