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常受他人干扰歧视,他们深深懂得,得到一个地方安居,就必须十分注重和当地搞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处。客家人采用一种和蔼仁爱的金子般的心,广结善缘,在友好的气氛中,和睦相处。
过门当客送冰心。客家人以一片倾心善待客人,不论是本村邻居,还是外村人,过往的挑担夫,买糖客、阉鸡、理发者,甚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只要进了家门,一律当作自家人,送上一杯茶水,兜一张椅子让其暂歇。
有病有痛送爱心。邻里之间嘘寒问暖,遇到困难,积极与之排忧解难,如有病有痛,三长两短,第一时间去探望、慰问、共度难关。
修桥修路送善心。村中别村的道路桥梁不通或坏了,路中的茶亭受捐,本着修桥铺路有公德的观念出发,做到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同心协力共同修筑平安路、避雨亭。
回乡探亲送欢心。外出南洋或再远地工作数年回乡后,左邻右舍纷纷到其家中叙旧,外出回乡人员也要到各家各户中去拜访,送上红包、番饼、衣物等。
结婚办喜事送甜心。村中的人结婚办喜事,必请亲朋好友、四邻五居,对来看新娘的人、新郎新娘必须用四只手送一只糖果,一支香烟,并敬上一杯好茶,喝完喜酒后,送上一包精美的喜糖带回家,让众人共祝这个甜蜜的婚姻。
坐月煮鸡送喜心。生了小孩不论生男生女,头朝要宰大鸡公加娘酒煮熟敬天神,随后,给亲戚邻居送上一碗鸡酒,告知家中得一贵子女,向亲邻报喜。
蒸酒煮糯米饭送香心。坐月子、冬至、过年每家每户都要蒸娘酒,然后趁热用碗装好送到各家各户,,让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干,香宰每一家人的心里。
宰猪分猪红猪肉松禄心。旧时一家人,一年到头才养上一两头大猪,宰后把猪红搭配猪大肠,猪肉等一起煮好后,给近邻亲朋送上一大碗,对长辈老人,加送猪肝瘦肉,一家宰猪,邻里有禄。
摘水果送仁心。三月枇杷、六月番石榴、八月龙眼、冬至柑柚,收成时带给邻里亲朋,接这些果地仁,表达友爱的情感。
打旱塘送关心。客家人祖堂门前一般有口鱼塘养鱼,逢年过节会放干塘里的水,打起塘中放养的鱼,塘主挑出最大的鱼送给邻居长辈老人,并送上一句年年有余。同时还把塘中的各种杂小的鱼,让四邻去捉,让户户有余。
此外,平时做豆腐、踏板等,大家每做一件事,不论大小,有什么好吃的邻里都有一份。
平阳婚姻习俗
看亲
即“相亲”。由媒人向男家介绍女方晶貌、家庭情况后,男家初步同意,便遣媒人请庚帖,叫议亲。也有先相亲的。一般未婚男子都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被看的姑娘又往往故意避开,只能看到她兄弟姐妹,藉以推测她的模样,俗称“摸姻缘”。所以有“相亲相舅”的谚语。新式婚姻就没有这猜谜式的前奏。
合婚
媒人将女方庚帖送交男方父母,男家就将庚帖压在灶君神龛前,如三日内家中无盘碗打破、小孩跌伤或与人争吵等不吉利的小事,便初步通过,也有再去问签诗或请算命先生合婚。解放后,此种风气在农村尚存。即使不迷信,但在熟知女方家况不宜作亲后,正好借口神灵示意免得结怨,女方家属也能乘机收回“面子”。
定亲
男家合婚满意后,就由媒人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开合”,然后双方商定聘金数和嫁奁厚薄等,称“议聘”。再由男家遣人到女家“小定”(起帖),以戒指及四样礼物为聘,女方以鞋袜等回礼。再由男家送聘金、彩礼及“糖金奶”(白糖制成变形的石榴,象征多子)。待择定婚期,通知女方,名“送日”。双方都设宴请客,称“饮定酒”,客人要送陪嫁品。
娶亲
迎娶日,男家派人到女家运嫁奁,要再付“插花银”。女子在中堂“开额”(梳发剃面毛)后,向家人哭别。妆饰后披上红纱,由“利市人”抱上花轿(解放后已改为步行。虽然屋宇毗邻,也需“走路工”,八十年代竟高达五百元)。花轿离开时,家人立即以盐米撒送来“破煞”,并立即关上大门,以免风水被带走。兄弟扶着轿推搡三次,表示惜别。
花轿到夫家门口,左右人以米筛遮盖新娘,沿红毡(或席子、布袋)入堂屋。登堂拜天地祖宗,叫“拜堂”。入洞房,坐床沿,男向右,女向左,婆母以果子散掷室内,称“撒帐”。双方交换喂吃汤圆,然后新郎出房向宴会众客“敬酒”。民国时,这些繁琐礼节已渐简化。
闹房
又称“看新娘”。在新婚三日内,平辈亲友三五成群拥入新房取闹,索取柚子、花生、香烟、糕点,对新娘进行种种调笑。俗谚“洞房内三日无大小”,即指可不拘辈分礼节戏闹。戏闹过度即为恶习,近年有所改变。
回门
婚后次日,新娘先谒见舅姑长辈,叫“相见”。第三日,新娘由小姑引导,介绍左右邻居老少称呼,献糖茶,或以糖果糕饵点茶,受饮者给以赏钱。左右屋行遍,然后下厨房,拜灶后,学习做饭菜。第六日,新婚夫妇赴外家相见赴宴,称“上门”。次日,外家再到新郎家赴宴,称“会亲”。
望节
婚后第一个端午节,夫妻要送粽子与外家,称“回花”。此后,过节时,都以食品互相馈送,婿家送外家的有:端午节送粽,中秋节送粉干,十二月送年糕;外家送婿家的有:清明送麻糍(称“送清”),七夕送“巧舌”(名“送巧”),中秋送月饼,十二月送过年货、压岁钱,平时送新鲜果物。送礼最多的是女婿分家,此俗常使穷人破产。故俗谚云:“丈人怕女婿分家,女婿怕丈人葬丧。”
入赘
旧时,只有独女缺乏劳动力的农家,便招婿上门,俗称“进婿”。男子婚后便在女家劳作。生子归女姓,在养岳父母终老后,继承其家产;也有中途带妻回老家或分居者,叫“拆婿”。又有夫死子幼,不便改嫁而生计困难者,招夫上门,也称“进婿”,又称“招夫养子”。入赘要“做书”,因为涉及女家遗产继承问题,由双方家长和女方亲房伯叔或兄弟画押,才能生效。“招夫养子”要在祠堂“做书”,写好后,笔墨砚全部抛弃,意为此事不再出现第二次。
对歌
畲族的恋爱、结婚,少受封建礼教影响,较为自由,青年男女常通过对歌而相爱,然后男方托媒讲亲,经女方父母同意,女子就到男方“看人家”,看中后合“八字”,再定亲、完婚。在婚礼中,歌声贯彻始终。女子嫁前要唱《哭嫁歌》,对父母、兄嫂、弟妹一一叮咛告别。婚前一日,男家迎亲的“赤郎”(抬嫁奁的)、“行郎”(伴从人员)与媒人一起送喜酒到女家。午时请吃“落脚酒”后,当晚由男方在女家回席,称“请大酒”,又称“考赤郎”。即由赤郎手捧桶盘,盘中燃烛,并放一包索面,一刀猪肉,一双绑腿布,灶前唱《借镬歌》,歌中用隐谜方式求借炊具,多至四十来样,每样有问必答,直等女家满意后,才助他整治酒莱。席间,女子举杯敬酒,姨娘代唱《敬酒歌》,还清女歌手与“赤郎”、“行郎”对歌,通宵达旦。次日女子要趁天亮前赶到夫家,‘不许回头观望。到夫家后,踏着红布袋入室,意为“传宗接代”。
做表姊
畲族姑娘还流行“做表姊”的风俗。出嫁前,舅父、姑妈、姨娘等亲戚都要请她母女去做客,由村里男青年们陪她唱歌。对歌先由男子起“黄蜂头”,一套客气话唱得主人称心,拿出烟茶招待歌手们,然后劝说姑娘放心对歌。如果姑娘会唱,而本村又无好对手,就要请外村青年来代,一连对唱两三夜。不会唱的姑娘会遭讥讽。畲族婚嫁特有类型:
做两头亲家。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要女婿种两家田,赡养双方父母。
服务婚。贫困男子在妻家做二三年以抵聘金,期满带妻回家。
对婚。双方子女互配。畲族中以“大哥为父,大嫂为母”,故兄长亡故后,嫂与叔不能结婚。
外地人落户本村所需资料:带上当事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证件;去户口所在地村(居)委出具同意户口迁移的证明;户口接收地村(居)委会出具同意接收户口的证明;带上上述证件及资料,去户口迁入地的辖区派出所,申请迁入户口,领取户口“准迁证”;户口所在地的辖区派出所开出《户口迁移证》;携带上述资料,去户口迁入地的辖区派出所户籍科,根据工作人员的提示,办理落户手续即可。
国家现在规定为了不让城市人口夺取农村人口生活资源严令禁止非转农,如果你现在是集体户口可以转回农村户口常住户口就不能转农业户口了。集体户口转回农村后如果你想老婆异地投靠农村或者你现在的城镇,集体户口可依据下述政策投靠你的户口下
年满20周岁的本村村民,因结婚等原因确需建设新房,且缺少找基地的(包括男方到女方落户的);因发生或者防御自然灾害、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进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或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等原因需要搬迁的;外来人口落户,成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宅基地的;城镇居民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农村确无住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基于本集体经济组织(行政村或生产队)成员身份而享有的可以用于修建住宅的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无需交纳任何土地费用即可取得,具有福利性质和社会保障功能,一般不能继承。但宅基地上建成的房屋,则属于村民个人财产,可以依法继承。村民只有宅基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十条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如果法院愿意受理,正常情况下,外嫁女都能赢。一般情况下,法院不愿受理的。
你说的问题,全国都有,是否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关键在于你的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一般认为如果户籍还在原村,应当给予补偿,否则没有。
外嫁女即使与城镇居民结婚,如果户籍未曾迁移,那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并未丧失,要求获得土地补偿费的诉请,一般能得到法院支持。
一、农村外嫁女:
1.嫁外村或城镇且户口已经迁出的妇女;
2.嫁外村或城镇但不迁出户口的妇女;
3.迁回原籍的离婚、丧偶妇女;
4.未迁回原籍的离婚、丧偶妇女。
二、土地补偿费
《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三、外嫁女权益被忽视的原因
1、缺乏统一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标准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标准。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
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
扩展资料:
征地补偿标准:
1、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金额由市、县政府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
2、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有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
3、按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补助费。原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规定,已经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删除。
政府征收农民土地,应有合法项目,按照法定程序,给予被征收人合理补偿,先补偿,再征收,任何违反以上基本原则的征收行为都属于违法征收。被征收人可以拒绝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以申请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
参考资料:-征地补偿
有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的婚嫁女,嫁入地向其分配了承包地的,嫁出地村组可依法收回其承包地,并依法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注销登记,嫁入地村组应依法对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嫁入地未向其分配了承包地的,嫁出地村组应依法对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
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六条 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十条 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瑶族的支系很多,文山州内的瑶族主要有蓝靛瑶、大板瑶和山瑶三个支系,其中以历史上习种蓝靛染布而得名的蓝靛瑶,属盘瑶系统,自称“金门”。
在蓝靛瑶的诸多传统习俗中,以婚礼和度戒等最具民族特色。
蓝靛瑶的婚礼相当隆重。一家办婚事全村沸腾几天,男女双方在不同时间分别宴请宾客,村里家家都要请,远方亲戚甚至其他民族的朋友也要请。
在举行婚礼前,男方要聘请九至十二人的礼宾,组成礼宾团,受男方父母之重托,到女方家取亲。礼宾团中有“主人”一人,男性,为男方父母的代理人,懂本族婚姻习俗,能言善辩,善于喝酒,在婚礼中负责联络和协调。其他礼宾有:鸳父,中年男性,能歌善酒,是婚礼中重大礼仪的履行人;鸳母,中年女性,歌手,能歌善辩,负责对歌答辩;茶郎,未婚男青年,分为甲、乙、丙三等,为鸳父的助手;鸳姑,未婚姑娘,也分甲、乙、丙三等,为鸳母的助手。女方要聘请两位宾相,三位堂上老人,两名招姑。宾相,未婚男性青年,懂本族婚姻习惯及礼仪,有一定文化水平,会唱歌;堂上老人,必须是有一定威望的男性,深知本族婚姻习惯法和本族历史,是深谋善唱的老歌手,受女方委托主持嫁女的事务;招姑,未婚女青年,善唱歌,负责招待礼宾和客人。
蓝靛瑶婚礼的内容和形式都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一般包括五个阶段,即填补对联、核对生日、敬礼酒、换取“生日录”和送女出门。
各阶段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在良辰吉日定后,时晨一到,男方娶亲团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
在进女方家门前,男方礼宾团要过第一关:填补对联。填补对联是对男方的一种文化测试,反映瑶族重视文化知识。
只见鸳父身穿绿色长衫,头戴礼帽,挎着彩带花盒包,鸳母及第一助手要戴上全副银制装饰品,围着珠串花线彩裙,其余礼宾成员均着新装,聚集于门外,准备履行各自的职责。女方宾相则身穿绿色长衫,头戴礼帽,肩挎彩带花盒包,手持布伞,站在门内。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前来助兴。
填补对联仪式十分隆重,气氛十分热烈。宾相打开布伞示意,收伞后,彬彬有礼地向鸳父鸳母鞠躬行礼,鸳父鸳母还礼。双方施礼后,宾相首先唱歌问话,问礼宾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何路经此地,等等。宾相的问话要由鸳母来回答,鸳母一般要用典故或故事性的比喻进行回答,以唱歌的形式,回顾了男女青年爱情生活和自由恋爱与命定婚姻之间发生冲突所经历的曲折过程,指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道理,表明他们是来娶亲的,请宾相给予合作,以便圆满完成双方所负责的重托。
过了第一关,男方娶亲团来到了女方家,堂上老人当面向礼宾核对新郎新娘的生日,确定是夫妻命相生还是夫妻命相克。礼宾敬见堂上老人时,由“主人”出面通报礼宾各成员的身份,然后鸳父鸳母直接与堂上老人对话。先由堂上老人以对歌形式提问,鸳母作答。核对生日的对歌,内容虽然有一定格式,但要是没有一定知识水平,不熟悉本族婚姻习惯法,也是难以对付的。
核对生日后,礼宾代表男方向女方敬献礼酒。敬献礼酒是蓝靛瑶婚礼中的重要礼仪之一,女方接受敬酒后就意味着承认了结婚男女青年是相生命,同意并祝愿他们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礼酒由男方父母准备,交由礼宾敬献给女方父母。献礼酒是通过向堂上老人敬酒,表达男方父母对女方父母以及新娘的祝福。在敬献礼酒时,鸳母和堂上老人要对唱礼歌,互敬对歌酒,然后打开礼酒罐,由鸳姑抬着有酒杯的盘子,逐一敬献。这期间,鸳母还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歌表示不同祝福,一杯祝福堂上老人延年益寿,二杯祝福女方父母年寿德高;三杯祝福新婚夫妻恩爱到老;四杯祝福众位乡亲家家安宁,户户乐业。敬献礼酒时,爆竹齐鸣,共同祝愿新婚夫妇生活美满幸福。敬献礼酒后,举行换取“生日录”仪式,女方将“生日录”交给男方。
经过前四个阶段的仪式之后,鸳父便向堂上老人提出送女出门的要求。同意后,由宾相将新娘背出大门,家在本村较近的直接送到男家,嫁到本村较远或外村的改为骑马或乘车,送到目的地。无论嫁在本村还是嫁到外地,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要打着布伞,用花巾将新娘的脸遮住。
在蓝靛瑶的婚礼中,在新娘即将到来时,新郎一般要先躲起来,由父母派陪郎四处寻找,找到了才让他换上新装,连推带拉地领回来完成婚礼。新娘到村边时,男方所在村里的群众都主动聚集起来迎接。在振奋人心的鞭炮声中,新郎新娘进门。新郎新娘进门时还要跨过正在燃烧的油锅,叫“劫刹”,以保证今后婚姻幸福平安。
男方将新娘娶回来后,便办酒席热闹几天,整个婚礼酒宴一般要两到三天才散。
我觉得农村的婚礼就是人多一点比较热闹。要是城里举办婚礼,可能就会请自己朋友和同事亲人之类的。而农村的婚礼邻居也会来帮忙。因为宴席要做的菜是要主人家提供的。不是饭店里面买来的,都是要自己家去做的,而那个工程量很大,就需要邻居家亲戚家的女人来帮忙做饭。
女人们都在厨房里面忙活。男人们在外面喝酒和应酬,小孩子们就在一旁玩耍。会给小孩子一些红包。也会不让新郎进门闹新郎。在网上看到,有的婚闹都是很过分的。过于难为新郎或者是伴娘或者是伴郎。有的也比较low,开什么不合时宜的玩笑。
但是我家这边的还好。就是人多热闹一点。婚礼感觉不是两个人的婚礼。感觉是一堆亲戚朋友的聚会和狂欢。真的感觉婚礼就是一场大型的庙会。我要是结婚的话,我绝对不会办婚礼的。因为我觉得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互相知道要和对方过一生。让自己的家人和最亲近的朋友来见证。
结婚之前读一下婚姻的誓言。我觉得我会比较喜欢那一种。不太喜欢一群人的狂欢。但是有的人就是喜欢热闹。觉得结婚这么高兴的事就应该跟更多的人分享。所以我觉得中国农村都是很热情的。就算你不是那家的亲戚,你都可以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农村都非常的热情好客。家里有一些什么事儿,需要邻里邻居帮助的。大家都会来帮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