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可瓦尔多》
看了马可瓦尔多的经历,里面对于景色描写的很生动,尤其是在细节和人物形象上的描写出神入化特别棒,像是在看一部**。虽然里面的一些话语不是很懂,但是能感觉到,一年四季,生活、现实多么枯燥,马可瓦多都在憧憬着什么感觉和《骆驼祥子》的祥子不一样。
片段呈现
1“也许是因为那副眼镜总是盯着沥青路,搜寻着每一个大自然的痕迹,好用扫帚把它们抹除掉。”
2“一个人,在这一片凉爽的绿荫下,而不是在我那个低矮潮湿的房间里;在这里,在这片寂静中,而不是在整家人的鼾声和呓语中,不是在电车在路上跑的声音中;在这里,在这夜晚自然的黑暗中,而不是在那紧闭的百叶窗制造出来的黑暗中,那种会被车灯反射光打出一道道条纹的黑暗,我要是能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见树叶和天空,那该有多好啊!”小工马可瓦尔多每天就是带着这些心思,开始他每天八小时的工作——还不算加班。”
3月亮十分沉静,虽然偶尔会被纹以薄薄的残云,但却形容庄严,毫不在意,不紧不慢地放着自己的光辉;红绿灯总在那里亮了又暗,亮了又暗,急促不安,虚假而疲劳地活跃着,被奴役了一般。
4寒冷在这世上的游移有着上千种的形态和方式:在海面上,它就像一群马匹在奔跑;在田野里,它就似一群蝗虫猛扑而至;在城市中,它就如一叶刀片,切入街道,钻进没有暖气房间里的裂缝中。
对于《马可瓦尔多》我看到共读人好厉害,批注的内容也特别有深意。对于相关隐喻意以及相关讨论都好丰富,继续加油呀。
二、《一夜长大》
看了尼格买提大学临近毕业的片段感觉像是面临即将就业的我一样。我对于未来好像也是迷茫呢。
1感悟时刻
(1)在写到“热场”这个话题的时候,尼格买提从综艺大热场写到了父母过着丰富的生活又何尝不是“热场”的时候感觉很棒。
(2)“不要为得到而得意,永远要为失去做好准备。带着得失间复杂的心情,带着每当好运降临就忧心忡忡的习惯,在冰面上行走。老天定是公平的,踏踏实实,低调做人,这样才不会在难题来临时,显得过于狼狈。”
(3)“不要去跟优秀的人比,而是跟他们学。”
(4)“原来并不是我骄傲地挂着出入证,走进央视大楼上班了,我就真的属于这里。一个人的归属感,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你在一个单位、一家公司里能不断创造价值,不断提升能力,甚至每个阶段都感受到自己微小的进步,你才会找到自己属于这里的理由,否则,你的存在只是一串工作证号而已。”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身处某个职位,某个事项,接触某个人就是有一定的归属或者能与别人同起同坐了,事情终将会回归本身,内心才是最好的归属感。
(5)“青海很大,我用半年的时间丈量了从西宁到格尔木、德令哈、青海湖、贵德、惶源、化隆、循化、玉树的距离,从春到夏,从夏末到深秋,火车转汽车,大巴换毛驴,森林湖泊,高原沙漠,用双脚双眼,亲身感受了曾简单停留在文字上的那个:大美青海。现在回想这一切,我很感激那个将我分配到旅游节目的决策者,这让我在青海的短暂工作,有了更饱满的意义。我看到了一个个曾经完全陌生的地方,高山远水、风土人情、酥油茶里浓浓的人情味、刻在古城墙上的深沉历史……”
这是尼格买提调往青海的时候的感触。
三、《拆解逻辑思维里的墙》
古典从巴菲特先投资后买房讲起,分析一个人在思想、事业、个人3个层面可能存在那些问题?限制我们人生发展的不是世界,而是思维里的墙,即心智模式。要努力寻找内心的基线,掌握控制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
片段
1“他二十五六岁,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打拼了几年,家境不错,工作稳定,自己的积蓄加上父母的存款一共有300万左右,跟女朋友感情也很好,双方父母都见过面。这时候你觉得他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的思维是结婚,但是巴菲特选择了投资自己。即便是股神也要10年才能够很好磨练,有所成就,从某个角度来说买房会限制人生的发展,如果背负债务的话。
2“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却能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看法,进而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3“你不必傻傻地期待从一而终,也不应该没完没了地跳来跳去,而要寻找你内心的基线。如果你敢于追求,有目标感,即便不海投简历,也能成功入职你心仪的公司。年轻人有了钱,首选可以是投资自己,而先不急着买房,买房买的是你内心深处的安全感,过早买房有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些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4“成功入职并不一定需要简历,如果你目标感够强,愿意尝试其他方法,也是能够得到心仪的工作的。作者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门路,就是进行职业访谈。通过访谈,你可以接触到业内的优秀人士,了解一个职业,同时也是求职的好方法。你可能担心这些优秀人士会拒绝你的访谈请求,其实只要你勇敢去尝试,总会有人原意接受你的访谈,因为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秀品质,就是乐于帮助别人。作者的职业规划班上就有一个学员叫小周,她是通过职业访谈求职的高手。她先跟别人约时间,访谈的时候总会问两个问题:如果我这样一个人想要进入这个职业,您会给我什么建议呢?还有,什么时候,我会知道我能胜任这样一份工作?如果前期跟人家谈得好,对方会给她提一些关键意见和硬性要求。接下来的几周里面,小周会经常跟对方沟通,给他们看一看自己的计划书,听听对方专业人士对计划书的看法。3个月后,她带着简历和这段时间积累起来的富有针对性的案例,来应聘这家公司了。结果可想而知,应聘非常顺利,因为她已经把自己定制成了这个企业对口需要的人才。这样目标感强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轮职业访谈,能够胜过10份精心设计的简历。”
感觉这个职业经历写的特别棒,这个职业访谈感觉对于求职特别有帮助。
5“连地产大亨王石都说:“那些事业还没有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我建议你们,40岁之前租房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6“要获得真正的快乐,一定要摆脱受害者模式,进入掌控者模式,掌控你自己的人生。”
1994年3月中旬,原成都军区第二政委,开国中将陈仁麟同志,生命进入了最后阶段。工作人员已经报请上级批准,开始准备追悼会相关事宜了。
3月26日,老将军从弥留之中醒了过来。此时,虽然他说话费力,但头脑特别清醒,断断续续地交待身边人说:“董存瑞是我部队出来的英雄,我的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亲属参加。”说完,老将军再次陷入了昏迷。3月27日,老将军离开了人世。
这是陈仁麟将军的临终遗言,相关部门一定要落实。可是,追悼会参加的人员已经提前通知了,如果再通知董存瑞的家人,他们赶过来的话,最快也要五六天。
最终,工作人员还是决定完成老将军的遗愿,等董存瑞的家属过来。直到5天后,董存瑞的亲妹妹董存梅赶到了,纪念陈仁麟老将军的各项活动才开始。
那么,像陈仁麟这样我军的高级将领,为什么在临终之际,只留下了关于董存瑞的遗言呢?这是因为他与董存瑞的关系实属不一般。
1944年,董存瑞参军入伍,这一年他只有15岁。后来,他随部队转战东北,担任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
1948年,董存瑞所在团执行解放隆化的战斗任务,他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年仅19岁。他牺牲时,11纵队的政委正是陈仁麟将军。
实际上,早在董存瑞入伍后不久,陈仁麟便发现了这个典型,并开始在战斗中进行了重点培养。在他的培养下,董存瑞进步非常快,先后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并当上了班长,已经是11纵队人人皆知的战斗英雄了。
董存瑞牺牲以后,陈仁麟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英雄的家属。1958年,已经是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陈仁麟,利用在高等军事学院培训进修的时机,专门来到了董存瑞的家乡,看望了他的家人。
他的到来,让董家非常惊讶。因为,董存瑞牺牲以后,党和政府给了他们很大的关怀。但是,没有想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专门来看望他们,并给他们讲了很多董存瑞在部队里战斗工作生活的细节,并在他们简陋的房子里住了几天,每天帮助他们打扫院落,挑水,下地干活。董家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解放军领导,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平易近人的解放军大领导。
很快,陈仁麟便与董家结成了亲戚。他对董存瑞的父亲说:“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但是,我作为他生前部队的领导,他的亲密战友,我有责任和义务去替他照顾你们。”
陈仁麟说到做到。后来,他不但定期给董家寄去生活费,还把董存瑞妹妹董存梅上学的费用承担下来,并一直资助他学业有成。后来,董家干脆把他当成了亲人。
董存瑞生前有一位妻子,叫卢长玲。董存瑞牺牲以后,卢长玲一直为他守孝,也是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不愿改嫁。董存瑞的父母劝不了她,只好请陈仁麟出面来劝她。
陈仁麟先后给她去了很多封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她遵从董家老人的想法,说她还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最后,终于说服了卢长玲同意再嫁。
后来,卢长玲嫁给了本地一位老实巴交的小伙子。结婚前,陈仁麟因为工作忙,不能到场,但是,专门给他们邮寄了新婚礼物。卢长玲后来过得非常幸福,很快便有了一个女儿。
陈仁麟离休以后,一直致力于董存瑞英雄事迹的宣讲。1993年,80岁高龄的他,不顾身体有病坚持出席化隆县组织的,纪念董存瑞牺牲45周年活动,他说:我要带头崇敬英雄,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1994年,陈仁麟老将军在北京溘然辞世。
有一种静默叫伤痛 小时候,听爸爸唱一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 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首歌,悠扬的曲调,美丽的色彩。最令我向往的是歌中的场景。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后来,进了学校,背着橘红色的花书包,从蹦蹦跳跳,到羞羞怯怯,才知道,遥远的天边,有一种地貌叫高原。 高原上有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 追随着这些文字,一次次来到高原。果然看到了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还体会到了寒冷、孤独、雪崩,和稀薄的空气。 再后来,我到了青藏高原的最西端,到了一个叫阿里的高原。不但看到了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体会到了寒冷、孤独、雪崩,和稀薄的空气。还深深的理解了生的艰难,死的容易。 有一天,一个美妙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她叫刘兴秀,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曾经两次援藏,前后历时五年。她在给我朗读她的《云天之冠》。这是她在援藏期间,用理性的文字,感性的情感,写出来的一本心灵感悟之书。她的声音是那样悦耳,情绪是那样饱满。 她激情荡漾的朗读,我微笑着倾听。从太阳高挂在天空,到漆黑的夜晚降临,我们一直在一起,一直朗读与倾听。从她声情并茂的诵读中,知道了一个个故事。 在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地方,一个小女孩等了她两天,为的是送给她一把嫩绿的豌豆角。在海拔5000米的札达山上,人家问她想吃什么,她随口说这里海拔高,羊肉一定很鲜美。两个小时以后,她果然吃到了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下山途中,三辆车相撞,她险些丢命。撞车前两分钟,她刚刚把挂在脖子上的照相机取下来。如若不取,相机紧贴胸口,与车身剧烈撞击,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幸免于难,但鼻子流血,大脑好一阵才清醒过来。 朗读自己撞车经历的时候,依然很流畅,好像这些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跟她没有一点关系。而她读到才旺拉和尼玛拉的时候,停顿了好几次。一再给我解释,才旺拉和尼玛拉在阿里地区某单位工作,一位是领导,一位是农牧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她2003年去札达县和普兰县旅行时,才旺拉给她提供了车辆,他们三人同 行。才旺拉四十多岁,普兰县人,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尼玛拉的老家在林芝,打算将来退休以后到拉萨生活。 她的一再停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知道不管是才旺拉还是尼玛拉,都不是一个藏族男人的全名,而是对朋友的昵称,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忽然,我看到了她眼镜片后面晶莹的泪光。 她合上书本,伤心的对我说,才旺拉去世了,大概2006年左右。拉萨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当时惊讶极了,我想给他家人打电话,表示我的慰问,但没有打通。 她说,才旺拉的死亡原因听起来有点不可信。才旺拉的一个朋友跟他借车,才旺拉怕朋友对车况不熟悉,就主动陪同这位朋友出车。朋友的家人去世了,要送到神山冈仁波齐的天葬台天葬。车还没到天葬台,运送尸体的车就翻了,才旺拉和朋友全死了。这一天,天葬台一连天葬了他们三个人。 她停在那里,把书放在膝盖上,书的封面是淡蓝色的底色,白雪皑皑的雪峰。我知道,这是她在青藏高原,从飞机上俯拍到的照片。 我们两人安静地坐着,一言不发。 这种静默只属于最好的朋友,只有与西藏神灵相通的人,才感应和触摸到彼此的忧伤。 2009年7月29日下午,我在中国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一间朝南的办公室里,和副政委张毓育交谈。正说到高兴处,一位军官敲门进来,拿着一张纸,请张毓育签字。 我和张毓育面对面坐着,中间隔着两张办公桌。从纸的背面隐隐约约看见了两个字:挽联。 但是我不确定,待她签完字。我说,张副政委,我能看看这张纸吗? 她把纸递给我,确实是一幅草拟的挽联。 英勇牺牲昆仑静穆痛英魂 为国捐躯千秋英名传万代 张毓育说,这位战士上山刚半年,是一位新兵,十九岁,老家在内地农村。五天前,一辆地方上的长途货车在219国道上翻车,司机卡在驾驶室出不来,希望部队援救。我们就派了几名战士执行任务。这位战士爬到驾驶室,用电锯切割车体,车厢的货物掉下来砸伤了战士的头部。当时战士只是头痛,没有特别反应,过了几个小时,就死了。这种事故几乎每年都发生,阿里高原再苦再累,我都能承受,最忍受不住的是处理战友的后事。怕面对战友父母哭肿的脸庞。这位战士的父母接到电话,就从老家省会城市转乘飞机到拉萨,昨天已经从拉萨乘汽车往这边赶。再过两天,他们就该到了,战士的遗体还在太平间躺着,唉…… 张毓育沉默下来,我也沉默下来。很长时间,我们面对面,什么也没有说。 窗外是辽阔的戈壁滩,戈壁尽头,是逶迤的雪山。雪山一会暗淡,一会灿烂,那是因为云彩与阳光,在高空相互替换,绘制出来的图案。 张科,是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的军医,也是“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之一。在八大警种部队数万名官兵中,能荣获此项殊荣的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张科说起黄帅之死时,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2002年4月,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奉命挺进阿里,养护和保通新藏公路叶城到萨嘎段。他们的专业术语叫上勤。从叶城到阿里,海拔一路飙升。路上遭遇暴风雪。张科是随队军医,和战友们一样,也出现了头痛脑涨等高原反应,只能忍着,不能让战友们看出来,以免动摇军心。还没有到狮泉河镇,驾驶员黄帅因为长途驾驶,体力严重透支,出现感冒症状,他没有将病情告诉军医。感冒很快引起肺水肿,给他输液吸氧,作用不大,又出现脑水肿。 他陪同黄帅乘上卫生车,快速赶到狮泉河镇,住进医院抢救,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八支队领导将他的病情报告给中国武警总部,从兰州军区派来一架黑鹰直升机,要把黄帅和另外两名重病患者接到内地抢救。 飞机还没有飞越昆仑山,抵达神山下的狮泉河畔,黄帅就痛苦的闭上了眼睛。张科眼睁睁的看见自己的战友死去。而他,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职责,他却没有能力挽救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让他每当想起,就痛苦不堪。 黄帅才二十五岁,是一位新婚不久的新郎官,妻子刚有身孕。黄帅牺牲以后,按照他的遗愿,将遗体安葬在新疆叶城烈士陵园。那里也是新藏公路零公里处。每次下山到叶城,张科都要去祭奠众多的战友。 他说,他有愧于那些过早离开人世的战友,但又毫无办法,这种苦只有医生才能理解。 他经常下牧区,到农村,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分析病情,找出规律,希望在高原病研究上有所突破。 他还说到了一个久远的故事,那就是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病症。他说当年李狄三他们全身红肿,流出黄水,开始总觉得吃不饱,后来不吃东西,肚子也鼓胀难受。按照病情分析,也是高原病,当时还不为人了解,更没有医治条件。 也是一位年轻战士,非正常死亡。躺在太平间等父母来看最后一眼。战士的父母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赶到阿里,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战友们都去搀扶母亲。而那位父亲,自从见到儿子的遗体,就没有见他流一滴眼泪。过了很长时间,才慢慢走到儿子的遗体前,揭开洁白的布单,仔细的看着儿子,然后举起右手,向儿子的脸上打去。 一边打,一边狼一般的吼道——你有啥资格死在娘老子前头。 战士们去拉拽父亲,父亲踉踉跄跄向太平间门外走去,刚走到门口,就顺着门框滑下去。好不容易把父亲抢救过来,父亲的两只眼角,同时挂着两滴粘稠的血珠。 那血珠粘稠得如同寒冬的蜂蜜,浓酽得化也化不开。四十多岁的父母,一夜之间,仅仅是一夜之间,黑头发全部变成了白头发。 张科一字一句,缓慢的讲述,生怕我听不清楚,需要他重复。 我知道,他是不愿意重复这些话的,万不得已,也不愿意说出这些事。我理解他,就像他理解我一样。 我们没有再提这件事。而是,安静地坐在原处。 2010年8月,第二次到阿里。地委宣传部办公室姚主任给了我很多帮助,她是四川人,夫妻都在阿里工作。 她说阿里歌舞剧团有一位女演员,五十多岁,一次下乡到牧区,为牧民独唱一首《洁白的哈达》,唱到高音处,唱不上去,一口气上不来,倒在舞台上就死了。丈夫在文化局工作。 我便打出租车到文化局,星期天大家不上班,门卫是位中年藏族男子,他听不大懂我的汉语,我更听不懂他的藏语,比划一阵,没有收获。只好独自在街上闲逛,当我走到宽阔的广场上时,一组雕塑吸引了我。雕塑上有一位藏族女子,双手捧着一条哈达,高高的举过头顶。神情专注,哈达飘逸。 绕着雕塑转了一圈,仰望那女子,女子便在蓝天里了。觉得那女子正在唱歌,正在跳舞。唱的歌叫《洁白的哈达》,跳的舞,则是阿里独特的舞蹈,宣舞。 2011年1月1日,我乘汽车从石家庄到保定。现任保定市农业局副调研员的翁树文接待了我。他于2001年作为第三批技术援藏人员到阿里工作,因为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突出贡献,经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推荐,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自1995年选派援藏干部以来,全西藏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援藏干部。 翁树文给我讲他在狮泉河镇培育蔬菜的经历,而且是冬季培育蔬菜,令我感觉纯属神话。讲述过程中,他提到了两个人,一位是当时的地委副书记薛元亮,一位是地区农牧局局长许建平,他说薛书记和许局长对他工作很支持。 许建平的老家在四川内江。父母都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是汽车兵,母亲是卫生员。从朝鲜战场直接到了青藏高原,支援大西北建设,他属于藏二代。许建平1961年出生在青海省格尔木,两岁随父母到了拉萨。1984年从西藏农牧学院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阿里农牧系统工作。 许建平在阿里工作期间,跑遍了阿里的全部村庄。有一次下乡,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迷了路,他与另一名同事洪雪峰,背靠背在雪地里冻了一夜,差点冻死。由于长期下乡骑马,两条腿站不直,变成了罗圈腿。 翁树文援藏结束回到河北以后,和许局长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打电话,发短信。许局长每次到北京出差,他都要到北京把许局长接到保定,尽其地主之谊。自从2009年春季以后,再也没有接到许局长的电话,发给他短信也不回。直到这一年秋天,阿里地区农业系统有人到河北农业大学进修,酒桌上问起许局长,有人告诉他许局长已经去世,他震惊得不知道端起酒杯,还是放下酒杯。 他反复问了不同的人,得出的答案是相同的。2009年春季,许建平到拉萨开会,返回阿里的路上翻车死亡。翻车地点距离狮泉河镇只有两公里。他难受得管不住自己,没喝几杯,就醉得一塌糊涂。 翁树文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然后,掏出手机,给我看许局长的手机号码。并说,我不想删除这个号码。只有到过西藏的人,到过阿里的人,才知道什么叫感情。 翁树文高大魁梧,坐在他对面,我显得更加弱小,但这个时候,他细微温和,哀婉得如同一缕经幡。 不由自主,我也叹了一口气,不追问,不催促。我知道,等他的伤感减弱一些,自然会接上刚才的话题。 这是阿里人,才有的默契,才有的静默。 我在阿里的时候,去过地区农牧局,一进大门,有一个照壁,上书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石狮子,听说就是在许局长和其他几位职工非正常死亡以后,为了正邪,才放置的。 是的,我们在静默一个个纯洁的灵魂。那些曾经鲜活得如同雪莲花一般的生命,匆匆而来,稍纵即逝。那些灵魂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的静默,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最好的超度。 从活佛到英雄 从青海省化隆县农区通向玉树草原的路上,一位身披袈裟的少年,独自行走。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牛羊,草原的格桑花,都没有牵绊住少年的脚步。红色的袈裟轻轻拂起,洁白的雪山逶迤多姿,藏羚羊和土拨鼠奔来奔去。 少年名叫扎羊扎西,自从进了寺庙,活佛赐名洛桑山丹加措,稍微大一点,觉得名字太长,便自作主张,改名为洛桑山丹。 从此,少年有了一个嘹亮的名字,洛桑山丹。 洛桑山丹从夏琼寺而来,夏琼寺的藏语意为大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剃度修行的地方,也是格鲁派的发祥地,被信徒们顶礼膜拜。少年洛桑山丹在夏琼寺只当了一年多的扎巴。 他要去梦中出现的地方。 早在他还没有当扎巴的时候,这个梦就出现了,反复两三次,梦境相同,高大雄伟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湖水,山水相连,气势磅礴。那个时候,他不知道梦中的雪山在哪里,也不知道梦中的碧水在何方。他问过夏琼寺的师傅,师傅告诉他说,西宁附近没有那样的景致,那样的景象应该在西藏。 于是,小小少年洛桑山丹,离开夏琼寺,离开家乡化隆,离开父母家人,追寻梦中出现的地方。 少年洛桑山丹,知道唐古拉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地,从唐古拉山取直道进入西藏,太艰难。何况,那条路上没有寺庙,人烟稀少,吃饭住宿会有困难。他便沿唐蕃古道,踏上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路线而去。 在玉树停留期间,发现建筑队在拆除由玛尼石堆砌的墙垣,把玛尼石拉去铺路修房。 玛尼石上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吉祥图案,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用额头碰触,口中默诵祈祷词。玛尼石是藏族人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有人去世,家人也会把刻有文字图案的玛尼石放在洁净的高处,有的放几块,有的放100多快。每个石块石子都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适逢文革刚刚结束,寺庙的活佛才从监狱出来,与遭劫的玛尼石,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老百姓心中流泪,口中祈祷,却敢怒不敢言。活佛无处求助,看着寄宿寺庙的洛桑山丹,若有所思。自古英雄出少年,初出牛犊不怕虎,或许这个少年能助他一臂之力。 在活佛的授意下,洛桑山丹见到了玉树州的执政者,州长是位民主人士,对老百姓和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立即制止了建筑队的行为。拉走的玛尼石又回到原处,整整运了48卡车。 谢绝了活佛的挽留,袈裟少年,继续向梦中出现的地方出发。 大昭寺前,他暗下决心,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为佛祖磕20万个长头。从此,每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鸟儿还没有飞翔,他就来朝拜磕头。中午人多以后,回到寄宿的地方,念经学法。傍晚时分,继续朝拜,完成夙愿。磕头拜佛的时候,来自各方的云游侠士,虔诚信徒,高僧大德,带来了鬼魅的故事,精深的学问,四处的风景。潜移默化之中,洛桑山丹对照着梦中的景象,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梦里出现的雪山,原来是神山冈仁波齐。无垠的湖水,原来是圣湖玛旁雍错。神山圣湖,远在阿里,那是云的故乡。 20万个长头,用了六个月时光。然后,准备好木碗、酥油、茶叶、糌粑,披上一件新红的袈裟。不骑马,不吃荤,不搭车,风餐露宿,饥寒无常。48天以后,终于来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 圣湖边的楚果寺,留住了少年的脚步。那一年,洛桑山丹十六岁。 神山的风,圣湖的水,把翩翩少年看成了青年。洛桑山丹的诵经声,飘到了神山的冰雪中,圣湖的波光里,与神山圣湖融为一体,成为彩霞中的一道风景。 破烂凋敝的楚果寺,逐渐恢复了佛性的光辉,印度、尼泊尔、藏区的香客纷至沓来,为阿里高原增添了活力。洛桑山丹也从一位聪慧的少年,成长为楚果寺的活佛。 1993年5月,阿里高原白雪依然,玛旁雍错的结冰刚刚消融,洛桑山丹、一位弟子、朋友普穷,乘坐一辆客货两用车,从拉萨向阿里行驶。经过尼木县的时候,连车带人,翻下了150多米深的谷底。山谷有茂密的树木,崖底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洛桑山丹和司机被路过的日喀则人救起,弟子和朋友普穷的四肢散落林间,无法复原成完整的尸体。 开往拉萨的汽车上,他紧握司机的双手,不停的念经祈祷。一声声叫着好兄弟,好兄弟,你不要死,不能死。司机还是死在了他的怀中。 汽车直接开到阿里地区驻拉萨办事处,一瘸一拐的洛桑山丹,把司机的尸体交给阿办主任以后,就晕倒在地。 阿里驻拉萨办事处的人把他送进医院,他在医院一住就是17天。17天里,除过以泪洗面,就是反思自己。多年来,一心向佛,天天念经,虔诚备至,却挽救不了朋友的生命。生活向他袒露着残酷,病床上,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顾。 同车四个人,只有他一个人活着,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朋友的家人谁来照顾。 从拉萨的医院里走出来的那一刻,他的观念和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脱掉了袈裟,换上了便装,还俗成一位普通的藏族青年,重新打量和观察这个世界。 小商店开了起来,小旅馆生意兴隆,一位来自家乡青海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他的妻子。 俗间的生活刚刚开始,母亲就告诫他,人生短暂,做成一件事不容易,不能放弃楚果寺的事业。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以及噶当派中,只有格鲁派严禁结婚生子,楚果寺并非格鲁派的寺庙,僧人可以结婚生子。 他又回到了久别的楚果寺,回到了浓郁的宗教氛围中。 管理楚果寺,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老百姓办事之中。平日里,照顾朋友普穷的两个孩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收养楚果寺附近的孤寡老人,修路架桥,开旅馆,办餐厅,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利用圣湖资源,建起神山矿泉水厂,吸纳30多名当地牧民就业,产品远销尼泊尔、印度及藏区。 他还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民间渠道,将阿里名寺贤柏林寺,在文革中流逝的珍贵文物收回。 贤柏林寺,藏语译为普度众生,在阿里宗教史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是阿里人民的英雄甘丹才旺所建。 甘丹才旺,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的堂兄,本来在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出家为僧,勤钻佛法,苦修佛道。既对佛法赤胆忠心,又骁勇善战,才华出众。受五世达赖喇嘛的派遣,甘丹才旺亲率蒙藏联军,赶走了统治阿里长达50年的拉达克人,成为噶厦委任的第一任阿里噶尔本。战争胜利以后,大将军甘丹才旺,为了忏悔在战争中夺去诸多人命的罪过,在普兰修建了贤柏林寺。杀人如麻的将军与普度众生的佛教徒奇特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 贤柏林寺和甘丹才旺是阿里的一段传奇,也是佛界思想的另一种诠释。资深信徒洛桑山丹费尽周折,收回贤柏林寺的文物,这无疑有超出文物价值本身的意义,更与慈悲、善良、感恩、智慧是分不开的。 洛桑山丹的善举,不但赢得了农牧民的敬仰,也得到了政府的信任,先后当选为阿里地区佛教协会理事,政协副主席。 2008年3月14日,洛桑山丹又一次经历了死亡,又一次经历了佛学教义与世俗丑恶的纠结和较量。 洛桑山丹的家,在拉萨市嘎玛贡桑小区。这一天,他正在家中休息,下午四点左右,忽然听见一阵打砸声和尖叫声。上到二楼窗口向外看,发现不宽的巷子里,20多个手拿长刀、斧头、石头的暴徒正在疯狂的追赶行人。有人在砸街面上的商铺,有人冲进商户家中,搬出煤气罐,放在街道中间,浇上汽油,点燃沙发、被褥、衣物。整个街巷瞬间乌烟瘴气,狼籍一片。 洛桑山丹赶紧下楼,打开家门,把惊慌失措四处逃散的人叫进家中。当他看到周边商铺和出租房顶上躲着人时,搬来梯子,与弟弟一道,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有人发现房顶上还有一个汉族人,头部受伤,满脸是血,腰间血流不止。他和弟弟小心翼翼的抬起那个人,沿楼梯移到家中,为伤者敷药、包扎、止血。 还没有忙完,就接到女儿学校的电话,要求家长接走学生。他让弟弟守好家门,保护大家的安全。自己戴上一顶藏式毡帽,操小道跑到学校,接上女儿。一个学生的家长迟迟未来,老师正焦急万分。他答应老师,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这是一个汉族女孩,父母在公安系统工作。 回家的路上,他格外小心,压低两个孩子的帽檐,一手拽一个,绕小道跑回家中。 刚进家门,躲在他家避难的朝华和鲁秉梅,也接到学校的电话,让他们快速接走孩子。两人乱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洛桑山丹再次跑出家门,冒着浓烟,踏着血迹,接回了不同学校的两个孩子。 当天晚上,找出家中所有的衣服被褥,为避难者御寒。煮上一锅又一锅面条,烧热一壶又一壶酥油茶,用尽所有奶粉。慰藉胆战心惊的大人,温暖刚刚出生的婴儿。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据媒体报道,这一天,洛桑山丹一家,共救出了106名无辜群众。 2011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期间,洛桑山丹被评为“感动西藏60人”之一。想给这位英雄发一条短信,表示祝贺,握住手机的那一刻,停了下来。 一个经历如此丰富,兼备活佛与英雄两种品质的人,对人世间的名与利,成与败,看得比我清楚,根本不需要凡间的叨扰。 回到内地以后,只要想起阿里,就会想到阿里的寺庙和雪山,想起洛桑山丹额头上那块梅花状的疤痕。我曾经问过他,疤痕是否是20万个长头留下的烙印。 他只是淡淡一笑。 其实,肯定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洛桑山丹活出了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他的人生,不同于前辈甘丹才旺,也不同于众多的阿里人。他将佛的大慈悲和人性的光辉融于一身。 他创造了一个新神话。 阿里高原,因为洛桑山丹而更加神奇。 责任编辑 杨晓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