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路上撒红色纸钱是什么意思?

出殡路上撒红色纸钱是什么意思?,第1张

出殡的的路上都要撒纸钱,无论是什么颜色的纸钱,一般都是白色的纸钱这些都归为买路钱。按古时说法去阴曹地府也要给买路钱。所以,出殡的路即为通往阴间之路,是要付买路钱的。出殡的路上撒纸钱就不难理解了。

1、帮撒纸钱撒纸钱,注意卫生,这个还是需要有讲究的,好与否,信就是很好,不信也无所谓的。

2、按照传统鬼神论,撒纸钱是给鬼用的。路上撒纸钱是给路上的小鬼,让路上的鬼,不要干扰队伍的进行,不要欺负死者鬼魂。

3、严格意义的说只有那种**圆形,中间一个方块的那种才是给死人用的纸钱,或者是有高僧高道法印加持的纸钱才能被称作纸钱,外面那些冥币都是不属于纸钱。当然这是严格的说法,现代人谁管这些,而且高僧高道又不是那么好找。

巴基斯坦,意为“圣洁的土地” 、“清真之国”。首都背依秀丽的马格力雅山,面朝宽阔的印度河大平原,东侧是平静的拉瓦尔湖,西侧是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群山起伏,湖水清澈,整个城市掩映在绿树丛中,市区马路两旁绿树流翠,繁花似锦,这是一片美好又祥和的沃土。

可和其他的一些崇尚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国家不一样。在巴基斯坦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的伴侣都是经过媒人介绍,并且必须获得双方父母同意才可以结婚的。就是在一些公共场合也是不允许一对男女单独相处的,并且他们很喜欢并且推崇近亲之间的男女结婚生子。而正是这样的文化,也催生出了巴基斯坦别具一格的婚俗。

结婚也要扎堆

在中国,一般结婚都会挑选个喜庆的日子,巴基斯坦人更是把这发挥到了极致。每年的四月份和五月份是巴基斯坦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在这两个节日结婚十分喜庆。再加上巴基斯坦很多地方都干旱少雨,在夏季结婚会给婚礼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巴基斯坦人更喜欢在春季结婚,在每年的这两月都可以看到巴基斯坦人扎堆结婚。

结婚的巴基斯坦新娘

而巴基斯坦人多为穆斯林组成,对婚礼即十分重视,通常他们的结婚仪式都举办得声势浩大,即使是普通人的婚礼也要至少持续三天。富贵人家的婚礼甚至能达到十多天,因此在这两个月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新郎新娘。

新郎婚礼捧“花圈”

什么?结婚时捧上纸钱做的花圈?是的,你没听错。这惊世骇俗的习俗在巴基斯坦很常见。

可千万别误会了,它的含义可美着呢!

带着花圈的新郎

新郎手上捧着一个纸钱编成的“花圈”。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代表殡葬,它不是殡葬用的花圈,在巴基斯坦花圈代表吉祥和好运,有的新郎会脖子上戴着纸钱制成的花环,上面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彩纸,也有人手上戴着鲜花花环。在巴基斯坦的市场上到处都有出售类似花环的摊位,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婚礼上不能面露喜色

在大多数国家,无论是新人还是宾客,结婚时都是喜庆欢快的。但在巴基斯坦结婚时,婚礼中新娘要时刻面带哀伤,不能面露喜色的。中国通常只有在殡葬时才会哭泣,表达对逝世之人的不舍。而巴基斯坦的新娘哭,也是因为即将离开娘家,来表达对家人的不舍和留恋。

新娘不能笑

对于时间短的婚礼哭一下也没问题,但要命的是巴基斯坦的婚礼时间太长了,普通人家都要举行至少三天,富人们甚至举行十几天。这婚礼上最可怜的要数新娘了,新娘们为了这场婚礼已经一周没有好好休息了,还要哭鼻子。到婚礼快结束时,她们眼睛都哭得红红的,到了拍结婚照定格美好时刻的时候,好多新娘都哭笑不得了。

  婚丧喜庆习俗

  一、婚 嫁

  旧式婚配程序繁琐异常,民国时期倡导文明结婚,但民间仍然大量存在旧式婚姻。解放后,倡导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婚配手续大为简化,男女双方互相看中,到了结婚年龄去乡镇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就成合法夫妻。但民间旧式婚配遗风尚存,仅废除包办,剔除迷信活动,简化手续而己,许多习俗保留至今。其过程大致如下:

  说媒 旧时,男方相中门第相当,年龄相仿之女,请媒妁撮合,媒人总是夸张男方财富、容貌、品学、勤劳俭朴,尽情说合,征得女方家长同意就可“相亲”了。今民间仍有不少男女攀亲是央人作伐的,说合者称“介绍人”,相当于媒人。即使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到需要送聘礼、订婚、结婚时,也得临时拉一个人充当“介绍人”,人称“现成媒人”。

  相亲 经媒人说合,只需家长同意,就可以由媒人领着男方到女方家去相亲,主要是看女方容貌,考察人品。女方到男方家去,是由女方母亲等亲属代相亲的,除相男方长相外,主要看男家的房舍田产,打听男方的人品。今常由媒人牵线,男女双方当面考察。相亲有条规矩,如果相不中,是决不肯在对方家中用膳的。

  送庚贴 庚贴即写着生辰八字的贴子。“相亲”双方满意后就可送庚贴。按照旧式程序在送庚贴前,先由男方发出“求贴”,女方无异议就发出“允贴”,男方接到“允贴” 后,立即发出“请庚贴”,女方接到“请庚贴”后,立即发出“庚贴”。为简化手续,减少媒人的往返,常由男方一次发出“求贴”和“请庚贴”,女方一次性回上 “允贴”和“庚贴”。

  媒妁持女方庚贴送往男家,进男宅时要急匆匆地把它压在男家灶上的香炉下。男家取出庚贴,请人推算,推算既妥,然后择吉日行聘定亲。今这一过程已逐渐消失。

  行聘 经算命的排生辰八字,男女无相克之处,即可行聘,行聘即定亲、订婚,本地区称“押日”、“吃小喜酒”。由男家择定吉日,备聘贴、聘礼送往女家,是日男女两家各自设宴款待亲友。一般为中午男方先到女方去吃中饭,下午,女的到男家去吃晚饭。双方家长和亲戚中的长辈要出礼,俗称:“叫钱”。旧时,聘礼的多寡,贫富悬殊,从2石米到20石米不等,豪门富室竞尚奢华,聘礼多达千金,故女子有“千金**”之称。此项聘金为女方将来置办嫁妆之需,在聘金之外还有各色饰物,或金银玉器或珠宝或布匹,以多为贵,女方常斤斤计较,双方讨价还价,媒人两头奔走,居间调停。解放后,行聘的聘金不含嫁妆费。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一般聘礼为一套衣服料,两斤毛线,一副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人民币数十元不等。70至80年代,一般工薪阶层为一辆自行车(或缝纫机)、一只金戒指、一付金耳环、一块手表、衣料、毛线,外加数百元至千元不等。90年代以来,一般工薪阶层为金项链、金戒子、金耳环和人民币万元左右。“押日”后,即属定了婚约,如将来悔约,按惯例,男方悔约,此项聘礼就自行放弃,如属女方悔约,则需将聘礼归还男方。

  结婚 1950年开始,贯彻执行《婚姻法》,实行自由择偶,废除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排八字、算命占卜等迷信活动渐趋消失。但传统的婚配方式仍在民间存在,仅为形式简化而已。

  结婚的程式大致如下:请期,就是男方通过介绍人与女方商定完婚日子。其方式为农历七月初二,由媒人(或称介绍人)陪同男方到女家去“送节礼”。往往在受礼与不受礼之间要有几番往返折腾,一直到八月十五日为止。如果女家收下“节礼”,就算答应在本年度或春节前后定日子结婚。其时,由男方付给女方的嫁妆费就在这送节礼的过程中商定。一般工薪阶层的标准为一套新房里的家具、电视机、电冰箱、收音机、影碟机等折算的价目,外加衣着费用。档次的上下视家庭境况而定。女方用这笔钱购买上述用品于婚前或结婚那天下午运抵男家。迎娶,婚日上午,新郎备香烟、白酒、喜糖、鱼、肉以及喜钱,在介绍人陪同下到女方家去迎娶。迎娶新娘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用花轿、黄包车、独轮车。解放后,改乘自行车、拖拉机或者步行。近年来,新娘出嫁坐的是面包车或轿车。新郎抵门,燃放炮竹,女家款以莲子羹、汤圆、鸡蛋,称为“三道茶”,用毕即告别回家恭候新娘“于归”——嫁到夫家。今新郎要在新娘家用罢午餐后方始返家。下午,男方来人“起嫁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嫁妆到达男家,把新房布置一新。临近傍晚,在介绍人的再三催促下,新娘盛妆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嘤嘤哭泣,在介绍人引导和几名未婚女友的陪同下,在华灯初上时抵达夫家。男方燃放爆竹迎接,将新娘扶入中堂。合卺,即俗称拜堂成亲,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礼节,拜堂后即为合法夫妻(而今,结婚证在举行婚礼前一段时间里早已领取了)。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今改为行鞠躬礼。拜堂毕,新郎新娘各执红绿绸带的一端,由新郎牵引,踏着地上铺设的青布袋,一步步趋向洞房,布袋依次向前铺垫,谓之“传代”。闹新房,新娘进门宴会开始,宴罢,客人们不分男女老幼拥入新房,对新人故意评头品足,说笑调侃,索讨喜糖,逗耍新娘。逗耍对象除一对新人外,还将公婆小叔扯进新房取闹。主人不以为忤,反以为荣,闹得越凶,主人越有面子,叫做“闹发禄”。闹新房不分年序尊卑,所谓“三日无老少”。此俗,乡间仍有,但已淡化。旧时,新娘结婚之夜,从上轿之后起到进洞房是绝对不能开口说话的。新婚夫妇吃罢合卺酒,即花筵夜饭后就寝。按例,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面纱,新娘仍严守缄默,因传统说法,新娘开口不吉。此俗,今已不存,新娘进门后即在婆母引导下会见亲属长辈。会亲,女方父母、亲戚在女儿出嫁后的翌日,到婿家与女婿的父母、亲戚会见,谓之会亲。此俗原老沙人所有,今其他语音的移民后代也普遍仿效。参加会亲的女方亲戚一般达三四十人。归宁,俗称“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妇偕同丈夫备了礼品回到娘家,省问父母长辈安宁。当晚必须回到夫家。做满月,婚后匝月,岳家盛备礼物送往婿家,称作“做满月”。至此,婚嫁礼节才算结束。

  旧式婚姻还有如下种种:

  指腹为婚,婴儿尚在胎中,双方家长已指腹联姻。

  中表联姻,这在解放前甚多,认为亲上加亲,可以加深戚谊。解放后,因中表为血缘近亲,禁止成婚.

  童养媳,境内叫“养媳妇”。贫苦人家的女孩无法养活,送与他人做童养媳,也有男家贫寒,怕将来娶不起媳妇,就从小收养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子作童养媳。童养媳没有社会地位,自小备受歧视和虐待,长成后被强制成婚。

  抢亲,儿女幼年订婚,长成后,男家贫寒,无钱娶亲,或女方有赖婚意向,这时就会发生抢亲。还有一种抢亲是抢寡妇。汉子家贫讨不起媳妇,就去抢寡妇成亲,也有寡妇相中了人,但旧时寡妇再醮要遭非议,而甘愿被“抢”的。抢亲时,先探察女方在何处,然后准备好爆竹,组织人员潜往设伏。抢亲有规矩,必须是先由新郎去抓住女方,然后大家一拥而上强行抢走;在拉住女方的同时,连放两个爆竹,爆竹一响,邻里乡亲就不再阻拦。

  拔亲,男方长辈在儿孙辈婚期前突然病故,男方不愿将婚事延期,就将婚事提前举行。把死者搁置一边,先举行喜事,婚事仪式结束后再举丧。

  入赘,俗称招女婿,旧时,男方贫穷,女方富有,男方入赘女家。入赘后男方有易姓女姓者,有不易姓者,但生育子女要随女方的姓。今独生子女多,男方到女方家成婚者增多。这与旧时的入赘已有所区别。

  换亲,俗称姑娘换嫂嫂。两家都因家境贫寒,无力攀媳妇,双方互将女儿给对方儿子成婚,互不出聘金,婚事简办。解放后,这种方式的婚配逐渐减少。

  冥婚,是一种社会迷信陋习。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旧时未婚夫死,未婚妻抱神主牌位成婚,终身不嫁。这种陋习近代已无。第二种,有婚约的男女双方夭折,经双方家长同意合葬成“夫妻”。第三种。夭折的男女生前本无婚约,双方家长通过“攀阴亲”,将他俩撮合成“夫妻”。这两种陋习尚未绝迹。

  二、丧 葬

  讣告与报丧 境内习俗,人死后,其家人立即发出讣文,略述死者名讳、享年、死亡时间和举丧吊祭日期,由孝子(也可请他人代劳)持把雨伞至亲戚、族人处报丧,俗称报死讯。丧者每至一家,其家一定会泡碗糖茶或烧水孵鸡蛋给报丧者吃下,以求吉避凶。

  祭奠与吊唁 殓前为死者沐浴更衣,理发整容,移至前屋中堂,挂白布帏幔,设灵位,摆遗像,设香烛斋饭祭奠。凭吊一般为3日,到第三日举丧出殡。在此期间,直系子孙披麻戴孝日夜守灵,亲友陆续前往吊唁,多数人在举丧日前往吊唁。丧仪一般为香烛、纸钱,解放后除上述祭品外还送花圈、绸被、毛毯等物。吊唁称“望丧”。亲友前来吊唁,孝子孝女跪迎,哀乐齐鸣,死者女眷在灵堂哀声号啕。如吊唁者向死者行跪拜礼,死者子女要在一侧跪着俯伏于地,以示还礼。

  举丧与出殡 一般在死者死后的第三日举丧,俗称“发丧”。旧时,请道士做道场或请和尚做法事,此俗在解放后屡禁不止。是日,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前往聚餐送葬,称为“吃白米饭”、“吃豆腐”。60年代前以棺木入殓死者,实行土葬。实行土葬时,先选好墓地,掘好墓穴,出殡时,子孙先行,众人抬着棺木居中,亲友随后。领行者一路撒纸钱,称为“买路钱’。棺木入穴后即填土堆坟。送葬者回到丧家时,要在丧家燃起的火堆(俗称“烧床柴”)边上熏一下,然后吃一点丧家准备好的糖水和云片糕,以除晦驱邪。1966年开始实行火化。

  解放前殡葬,贫富差异甚大。富者棺木在家搁置49天,甚至三年才出殡,棺木安置在地矿里。贫者草草入殓,无钱发丧,邻里相帮一埋了之。更有一无所有者,无地下葬,由他人义捐芦席一张卷了死者送往乱坟场(义冢)埋葬。

  奉祀与七数 民间丧葬后大多设灵座,放牌位、遗像,每日早中两餐送上羹饭供奉,旧时,一直要到三年“脱孝”为止。解放后,此俗仍存在,但时间缩短为百日或1年。今市镇居民在商品套房内无法设灵座,此俗渐变。

  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此俗民间尚存。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三、喜 庆

  生育 催生,分娩前岳丈家要做一种叫“催生团”的大粉团、彩蛋、菜肴及婴儿衣帽、尿布等物品送往婿家,称做“催生”。送红蛋,婴儿诞生要染红蛋分送娘家及亲戚。生男孩送红蛋要成奇数,生女孩送红蛋成偶数。收到红蛋者必须去送产妇羹。产妇羹,收到报喜红蛋的娘家及亲戚,备了食品去探望产妇,叫“望产妇”、“送产妇羹”。产妇羹中常见的有鸡蛋、糖、油馓子,其余胡桃、桂园、蜜枣、莲子、鸡、鱼、肉等都可以送。今有亲友干脆送钱而不送食品。做三朝,分娩3日要“做三朝”,叫汤饼筵、吃三朝面,陈设酒馔敬神祀祖。做弥月,分娩匝月,为子女剃发,置办酒席以汤饼和粉团款待亲友,叫做弥月。周岁,孩子满一周岁,称做“满期(jī)”是件较重要的喜事,要办“满期”酒筵款待亲朋,外婆家再次送给孩子衣帽鞋袜。

  命名 为孩子命名是一件大事。旧时,稍有名望的人有名有字,一般人也有乳名、学名两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或祖父母给起的名字,俗称“小名”;上学时启蒙教师重新为孩子起个学名,俗称“大号”。

  命名常烙有时代印记。清末至民国时期,男孩的名字常带有福、禄、寿、富、贵和金、银、财、宝、吉、祥等字眼,女孩的名字常带有凤、贞、珠、玉、花、雪、琴等字眼。解放初期名建国、保卫、念恩的较多,60年代初以“腾飞、跃进”命名的不少,“文化大革命”时期,“卫东、红兵、建军、文革”等名字当作时尚,改革开放以来带“振兴、中华”等字眼的名字应运而生。这类名字反映了愿望和期盼。

  命名带有迷信成份的。请算命的排生辰八字,认为五行不全者用金木水土火等字或这些字作偏旁的字来命名。怕孩子长不大,用猫、狗等名称来命名,或带上根、柱、石等字眼,以图将孩子拴住。如果头胎是女孩,名字往往是招弟、领弟、盼弟、想弟、来弟等等。

  大户人家有家谱、族谱者,乳名不拘,但正名是由族中长者按预定的辈份序列排定的字序来命名。

  生日 旧时,境内居民过生日,除孩子周岁生日比较隆重外,其余生日纪念都较简单,不邀请亲友祝贺,自家吃一顿面条而已。90年代开始,为孩子过生日逐渐隆重起来,时兴送玩具、蛋糕、点小红烛。近年来有不少年满30岁者举办生日筵席,宴请宾朋。

  庆寿 民间称“做寿”、“吃面”。一般60岁做寿,富者有在50岁就做寿的,以后每隔10年举行一次。做寿,做九不做十,即59岁庆祝60岁寿辰。

  庆寿日为老人诞生的日子。是日举行寿筵,子孙亲朋前来送寿礼,吃寿面。除亲骨肉相邀前来祝寿外,一般亲友和邻里是不邀请的,他们是闻讯自动来的。俗话说“请吃喜酒捺吃面”,意思是其他喜庆宴是非请不到席的,而寿筵则可不请自到。

  庆寿的礼品。旧时,一般亲友和邻里送一篮重三四斤不扯断的长面条,上覆一条红纸,和称做喜糕的云片糕两贴;至亲骨肉及近亲除送寿面、喜糕外,要有香烛鞭炮,有的还送寿幛、寿轴、食品等。近年来变送寿面为蛋糕和营养补品,继而发展到不送食品送钞票,故有为官不正者,借为父母做寿而敛钱。

  旧时祝寿,被庆者端坐寿星轴下,子孙亲朋按大小次序,成双结对,点烛焚香,向被庆者礼拜,口道吉祥语,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子孙满堂” 之类。今焚香礼拜已少见,常见的作法是亲朋好友在筵席上举杯敬酒祝贺。做寿者吹灭蛋糕上的红烛,在祝生日快乐的歌声乐曲声中分吃蛋糕。

  待匠酒 民间建房造屋落成以后,要选定吉日宴请匠工和亲友,称“待匠酒”。建房造屋是件大事,有的是尽了毕生的精力和积蓄才建造起房屋。宴会之隆重不亚于其他婚丧喜庆,往往遍邀亲友赴宴。亲朋、邻里乡亲都会前往送礼贺喜。解放后,改送礼品为钱钞,此俗至今盛行。

  参军、入学宴会 80年代开始,青年人参军入伍和考取大专院校都属喜事,亲友常备礼品前去庆贺,主家设宴款待亲友、师长及有关乡村干部。

  婚丧喜庆,亲朋邻里之间礼尚往来称做“送人情”。近年来奢华竞逐,相互攀比加码。有道是“人情不是债,敲碎锅子当铁卖”,“人情”虽然不是债务,但比债务要紧,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去“送人情”。

  责任编辑: 张家港锦丰

我们这里没有撒纸钱的传统,不过孙女婿在葬仪里属于半个孙子,如果您的夫人在家里排行靠前的话,比她年纪小的孙子,在排次序时要排在您后面,而您夫人却只能排在众孙子之后,可见葬仪上孙女婿、女婿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因此推想负责撒纸钱应该不会有什么不好。

这只是我的推测,可能各地乡风不同,葬仪规则各异,如有不逮、差谬、不敬,望请原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56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