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日本人提出并现在非常流行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
断=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著,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不要想丢掉这件东西很可惜,或者因为还能用而觉得扔掉很浪费,这种观念对于收纳和感情都毫无益处,真正应该考虑的而是“这种东西是否适合你”。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而“断舍离”正是帮助你在“自己和物品”之间做出抉择的好方法。 不是“因为还能用所以要留下”,而是“因为是我使用的东西,所以要珍惜对待”。 如果你不扔掉不要的东西,恋爱也好、人生也罢,都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断舍离”的终极含义就是要彻底以自己为主体,过去、未来都不重要,我们拥有的只有今天和现在。 丢掉不舍和执著之后,你就会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如沐春风。而且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自己的“选择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丢掉不要的男人和爱情,丢掉不舍的想法和悲伤,你会遇见你真正需要的伴侣,活出更真实的自己。 当你持有的物品越少,越容易做出选择。选择越多,越难抉择。在你做“断舍离”的时候,最重要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晰的浮现出来,你也会变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断”是说不买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说舍弃没用,但人们总是陷入“买买买”“扔扔扔”的恶性循环中,让自己更累。人首先要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对很多东西的追逐,并不是源于需要,而是因为随波逐流或者世俗虚荣,所以陷入了对物质的迷恋中,让自己身心负累。
要清楚“断舍离”的核心应该是“断”,就是远离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国家各个地区关于结婚都有着不同的习俗,但是作为传统习俗,我相信娘家都会为即将出嫁的女儿准备嫁妆,也就是陪嫁物品,算是父母对女儿的一种深深地祝福。
而对于陪嫁物品要不要扔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先来说说这些陪嫁物品吧。
1被子。即使各地陪嫁物品不尽相同,但是必然会有“被子”。因为被子寓意为一辈子,父母亲手为女儿缝制被子,被子厚实意味着家庭足够温暖,和和美美。而结婚缝制的被子多为棉花被,因为被子厚实,有些年轻人不愿意盖,导致被子都成为压箱底,但是我觉得被子即使旧了也是可以翻新的,那就留着吧,毕竟这算是父母对自己婚姻的一种诚挚祝福。
2汽车或者其他大家电。现在有条件的娘家会为自己的女儿陪嫁一辆车作为婚后的出行工具,以对应男方买房,或者说娘家人为新房中添置新的家电作为陪嫁,比如:电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等。这些东西旧了真的就只能换新的,因为旧了有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即使舍不得扔掉摆在家里也很占地方,所以只能扔掉。这时候不只是存在是否吉利不吉利的问题了,因为婚姻生活的幸福与否,其实与这些外在物品没有太大关系。
3首饰。首饰即使是旧了或者样式不喜欢了,也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所以不可轻易扔掉。
总得来说,陪嫁物品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以翻新;二是不可翻新。对于可以翻新的手工用品,我觉得可以留作纪念;但是对于不可翻新又必须换新的物品,我认为扔了是很有必要的,做好断舍离,也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清理废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当达到观念精神上的断舍离时,我们才能获得俯瞰式思维——高视点高视野深洞察
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提升“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回归本真,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市面上给我们提供的“收纳术”、“整理术”本质上是在宣传如何把过多的物件密密实实地、见缝插针地塞满我们的生活。这种“收纳式”思维只会让我们在“浪费”、“过剩”、“惰性”中喘不过气来。其实,在收纳整理前, 我们应该先舍弃掉杂物及废物,不然是白做工。《断舍离》这本书讲述了从物的断舍离到执念的断舍离,并倡导通过不断实践断舍离最终实现人生的新陈代谢,获得怡然自得的人生,值得一读。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讲了什么。
一、书本内容回顾
第一章:无法放手的原因
1、冲动购物、懒于梳理,导致“新陈代谢”受阻,居所变成“污泥淤积的储水槽”。
2、生活年代的各种因素让我们喜欢囤货和买买买。
3、固化的 “物质轴” 方式:当面物质时,不是想这个东西需不需要,而是想这个东西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使我们购买原本可能用不到的东西。要知道 “有效性”的前提是必要性“”。
4、家里堆满杂物,居所变得拥挤,会给我们带来压迫感,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
5、断舍离以空间为主体的 “空间轴”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一开始没有处理掉,过后处理会困难许多,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甸甸,带有叫做“执念”的黏着剂。
6、外出光鲜亮丽,干净利落;家里却堆积大量衣物、杂物,混乱不堪,犹如贫民窟。
7、无法放手:逃避现实、执着过往、忧虑未来,是因为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8、舍与弃的不同:前者审视内心,考虑自己与物品的联系,如果物品还有用但自己不需要,那么把它给到需要的人;后者针对不需要的东西扔掉。在“舍”的基础上,执行“弃”,我们可以保留对自己而言高品质的东西,并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的量。
9、获得的自由与放手的自由:想要的东西买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明确自己是否需要一个东西,如果不需要,那么运用你的权力,勇敢放手。
第一章内容总结 :主要讲了物质过剩的社会现状以及造成居所堵塞的原因。大多数人在面对一个物品时,以“物质轴”的思维方式为主。
第二章: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1、明白舍弃东西的效果,更新对待事物价值的观念,只有这样,身体才能觉醒,我们才会自觉地做出行动,建立断舍离的系统程序:
1)观念上的断舍离:认识现状、停止自我否定、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2)杂物上的断舍离:拿出杂物,俯瞰;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 必要合适愉快 ”为标准进行取舍;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打扫的程序是首先清除垃圾、废物,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3)收纳指南:三分法、751法、“ 1 out 1 in法 ”、“ one touch法 ”、“ 自立自由自在 法”
2、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从小的地方积累成功的信心,给自己勇气去面对老大难的问题。
3、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肉体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从最基础的肉体生命出发,从容纳生命体的居所出口开始实践断舍离,让肉体保持舒畅和健康。
4、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衣柜、壁橱、厨房、餐具柜、冰箱、书架、厕所、玄关、客厅餐厅、再利用。
第二章内容总结 :讲述了需要建立一套断舍离的机制,并且提供了一些着手执行的小窍门,比如从小处着手增加信心、通过找出口的方式使身体舒畅,以及提供居所内不同场所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第三章:断舍离改变人生
1、从瑜伽感悟断舍离,并通过实践感受到断舍离带来的好处。
2、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感情”的结合体。家里的每个东西都带有一定的故事色彩,与我们有着某种联系。但如果这种联系不是良性的,把东西处理掉,摆脱杂念,内心会感到轻盈,从而实现心灵减重。
3、有舍,便有得:那些囤积的、未利用的人事物就等同于没有被实践的知识。只有放手,才能真正地走进“知识”。
4、物品是我们思维结果的证据。只有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到“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并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从关联度上升,到思维质量上升,最后到结果质量上升,最终过上舒适愉快的人生。
5、按照断舍离的方式去执行,会不经意间触发人生的开关,真正地实现有舍便有得。
6、引导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通过对杂物的取舍,了解自身,获得对自己的肯定,从 物品轴 转化为空间 思维轴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获得了勇敢面对问题、处置问题而不是被其捉弄的能力。
7、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是新陈代谢。我们居住的空间处于代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楚无用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8、提高沟通力。有意识地利用 时间空间手间(精力) 的“间”意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人际关系机能才能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与他人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率,人生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日常生活中掌握“间”意识的方法就是“断舍离”中宽松有度的空间制造。也就是说,利用看得见的物品,俯瞰空间整体,重新恢复居所的“间”功能。
9、“空”并不意味着空洞、空无一物。这些“空”地方隐藏着那些安抚我们的内心、激励我们、给我们带来畅快心情、让我们与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事物,正因为这些事物,才让“间”充满了温暖。从脱离执念开始断舍离,到运用断舍离的方法锤炼执念,我们逐渐学会与空间力为伍,并获得比想象更怡然自得的人生。
第三章内容总结 :讲述了实践断舍离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比如让我们生活在更加整洁干净的居所,不经意间触发人生开关,提高思维清晰度,提高选择和决策的速度与质量,节省时间和精力,改善人际沟通关系,提高对事物的掌控能力。
第四章:断舍离,怡然生活
1、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住所出现“排泄”阻塞后,住在这里的人也变得散漫、没有精神,总是提不起劲投入生活。结果,生活变得越发无聊和枯燥。
2、“相”指从“看得见的世界”的相关信息来判断其背后“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脏乱拥挤的居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生活状态。需要意识到的是,“居住环境自带强大能量”,通过“排出”改善居住环境,而可以让生活产生“流动感”、人生出现新陈代谢、明白舍弃的辛苦,更慎重对待获取、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得到优化。在改善与杂物的关系时,我们的内心也发生崭新的变化。我们学会在摄取东西时,同时从时间轴(现在)和重要轴度(自己)两方面考虑问题,掌握了如何保持空间的平衡感和关系度的方法,把“ 此时此地自己 ”的思维方式化为己有,最终逐渐 形成自己的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3、在和别人同住的居所实践断舍离时,尤其要注意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4、利用断舍离,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坦然地面对自我的思维感觉感受,就不会出现表里不一的自己,自然袒露自己的内心,也逐渐消除了对方的戒备心,也加速了自己碰见“机缘”的速度。在断舍离的指导下,实践“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成功三原则的过程中,自我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的协助两相吻合的机缘会越来越多。
5、长期实践断舍离会上升到“自在”的境界。
1)信息与自在人生:不信、不疑、亲自确认
2)时间与自在人生:保持一定宽松度的“放满”方式比是较理想的时间利用法
3)“烦恼”与自在人生: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解除
4)“节约”与自在人生:不要被人们口中的“常识”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 必要合适愉快” 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乘坐软座,是因为软座宽松的空间里有更大的价值,可以让这个时间在更大的空间里被充分利用起来,总体来看,价值更大)
5)“结婚”与自在人生:精神性的结婚、动物性的结婚以及社会性的结婚。不管什么样的结婚,重要的是“保养”,也就是,通过家务劳动来体现对对方的关心和 爱护
6)“家务”与自在人生:越是觉得家务麻烦的人,就越要尝试一下“ 压缩杂物=节省时间精力 ”。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最便捷的通道
7)“终活”与自在人生: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并不是“未来”,而是“当下”
6、先通过“清零式的断舍离”彻底缩减物量,之后就能顺势进入轻松地让居所恢复简洁舒适状态的良性循环中。
7、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处理掉多余杂物,人生才重新恢复光芒”的人远比因为“扔掉了某些东西,之后特别发愁”的人要多得多。怀着愉快的心情,利用“加分法”,积极地、反复地实践断舍离,这个过程让我们即使碰到什么么困难,也能带着明媚的犹如乐天派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8、想要获得自在的人生,也要恢复健全的“呼吸空间”。
9、东西越压缩,就越激发对当下的人事物的珍爱之心。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断舍离。
10、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指导下,讲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第四章内容总结 :讲述了实践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怡然自得的人生。我们会逐渐关注当下,把“ 此时此地自己 ”的思维方式化为己有,最终逐渐 形成自己的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会加快我们与“机缘”碰面。
二、内容分析与感悟
1、章节内容分析。第一章从大环境时代到人类自身,阐述了物质丰富时代,人们以“物质轴”的思维方式考虑,导致买入的东西越来越多,进而造成居所堵塞;第二章讲述了如何进行断舍离并提供了一些技巧;第三章讲述了作者断舍离的来源,以及实践断舍离有很多好处;第四章,进行升华,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过上怡然自得的人人生。
2、出,进,出,直到让居所恢复新陈代谢,由此推广到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等等,最终人生实现新陈代谢。
3、部分很值得可取的概念:物质轴、空间轴,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
4、控制购物欲:买东西时考虑时间轴(现在)和重要轴度。“时间轴”是现在,即对现在的你来说这件东西是必要的,而不是以后可能会用得上;“重要轴”是这个东西对现在的你很重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状态。
5、处理杂物是要遵守“必要合适愉快”的原则。一个东西对当下的你来说是必要的,合适的,且能带来愉快的心情,从这三点出发,就能很快判断一件东西是该扔还是该保留。
6、学会利用“间”的力量。人与人相处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事与事之间也需要合适的间隔,物品与物品之间同样需要合适的空间。好好利用“间”的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7、活在当下,不要过于缅怀过去或幻想未来。缅怀过去,不舍得把带有过去记忆的东西扔掉;幻想未来,以为某个东西对未来有用,因此提前购入。这两类与当前的自己关联度低的东西,都会降低对当下的关注度,对自己当下需求的关注度,有可能陷入不良循环。
三、我的观点
1、本书内容由浅及深。翻看目录,章节的设置可能不像一般专业书籍或畅销书那样逻辑清晰,但是每个章节主题明确,章节主题层层递进,倒也不必过于纠结章节。
2、书中的举例和比喻生动形象,能让读者快速领略作者意图,快速掌握作者表达的意思,比如“陌生的大叔”、“爱管闲事的大叔”看起来诙谐有趣,却又十分形象。
3、书中有些章节作者分享了通过实践断舍离获得人生新发现的案例,验证了断舍离理念的巨大效益。
最后,推荐阅读《断舍离》!
人一旦成为欲念的奴隶,就永远也解脱不了了。——(泰国)察高吉迪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欲望一直是贪婪的代名词,它是邪恶的化身,常常引起人们的反感,但出乎意料的是,低欲望的社会也有它的可怕之处。
日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代日本人的处女率高达40%,而且新时代的年轻人们结婚生子的欲望也愈来愈低。
历史之殇
之前在全网热了好一段时间的“佛系”一词其实起源于日本,它最早出现在日本的一本杂志里,里面提到的“佛系男子”,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低欲望人群”,他们喜静厌闹,偏爱独处,不想谈麻烦的恋爱,虽年纪轻轻但已像个无欲无求的老和尚。
但日本社会并非一直是这种低欲望状态,根源还得从历史说起。
虽然日本现在的经济发展状态排在世界前列,可在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条件投降后,需要承担大量的巨额债务和赔款,同时,他们还要重新发展自己元气大伤的国家经济。
对他们来说,那是一段黑色记忆,省吃俭用不说,一些女子为了养活一家人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
在短短二十年之后,日本就追赶上世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
得到的同时也必然失去些什么。人们压抑了许久的消费欲望在经济复苏后爆裂开来,也可以说是一种报复性补偿消费,他们有钱了,就要清空自己堆积许久的“购物车”。
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上弥漫着“购物狂潮”的风气,富人把金钱豪掷在楼房和矿产上,普通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宁愿贷款也要买到奢侈品。在街上,名牌包包已成为日常,它们似乎代表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但“所有的光鲜亮丽都敌不过时间”,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得人们措手不及,日股暴跌,房价跌到低谷,不变的只有高额的贷款。从天堂到地狱,只要一瞬间。
日本人从他们自己营造出来的浮华里清醒过来,回归了原先的朴实。
目睹了这一代人悲惨遭遇的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低欲望人群”,儿时的影响会绵延到未来的生活。
不想结婚,不想抚养孩子,不想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现在低欲望人群的典型表现,他们表面看上去容易满足,但其实是绝望的另一种姿态。
文化表现
就拿文化来说, 文化来源于生活,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盛行一时”的丧文化,**《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前些年甚嚣尘上,不少人看完都感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这部片子在上演多年以后重新火起来的一个原因,就是迎合了现在的低欲望社会风气,整部**几乎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这正与低欲望人群的心里想法相契合。在游戏领域,以《旅行青蛙》为代表的佛系游戏也火了一把,在那里,人们不需要交流,更不需要竞争,正是个适合“无欲无求”的低欲望人群玩的游戏。
隐患
他们不再被“消费主义”所蛊惑,收敛起人类本身的攀比心,摆脱了尘世浮华,转而追求一种“断舍离”的简朴生活。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低欲望”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和危害。
人们不愿意结婚生子了,这就使得本来就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压力更大,劳动力随之减少,社会生产力不足,发展就受到了抑制。
同时,消费者数量的下降导致消费动力欠缺,容易产生生产过剩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社会上的老年群体增多,给负责养老的青年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加上兄弟姐妹又少,更是难上加难。
但抚养孩子花销又多又麻烦,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拿出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以及时间分给更多的孩子。这样一来,低欲望社会极易陷入无限死循环。
原因
日本政府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日本有四分之一的女性从未结婚,日本处女率高达40%,这个数据让人震惊也让人疑惑,究竟是什么让日本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生子了?作为一个日本女性,婚姻所为她们带来的好处是微乎其微的,同时婚姻为她们带来的责任和负担是大大加深的,不仅要在家相夫教子、洗衣做饭还要照顾老人小孩。
一方面,“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人们在一段恋爱中的感情会随着时间慢慢变质,同居以后的生活会让你发现对方各种小毛病,长期的共处也会让人心生厌烦,当然摩擦也在所难免。
另外,婚姻的状态也不如从前稳固,现代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诱惑,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另一半毫无二心,日益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人们不敢轻易付出自己的下半辈子。
如果只是想体会恋爱的甜蜜,仅仅是谈恋爱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又何必大费周章地去和一个人结婚,然后两个人一起承担巨额的房债和车债?
另一方面,日本女人婚后多半要成为全职太太,她们此前的所有学历和工作都会成为泡沫,没有人会在乎她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人们在乎的是她们做了什么家务,中午给丈夫做了什么便当之类的柴米油盐的小事。
个人的理想抱负在婚后就要被搁置,这是新时代的女性所不能接受的。
当然,最重要的恐怕还得是经济原因。结婚生子需要大量的金钱,组建并维持好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并没有先前那么简单。
光是扶养一个孩子,就可以榨干一对夫妇。对于低欲望人群来说,一个孩子都是累赘,拖家带口的怎么会有一个人来的轻松?
启示
印度伟大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其实欲望本无善恶之分,它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没有欲望就相当于没有希望,我们不应该去刻意压制住它,而是要学会如何正确合理地去运用自己的欲望,让它成为我们不断发展的驱动力,而非社会上的绊脚石。
当然过度的欲望也不可取,那会让人们迷失自我。适度的欲望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佳状态。
其实低欲望社会不仅仅局限于日本国内,它有着蔓延全球的趋势,需要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与世无争”表面上避免了竞争,却也失去了机遇,错过了发展。
当人们内心的欲望变为一潭死水,那整个社会也必然死气沉沉。永远不放弃希望,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才是人类发展的长远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