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的夫人是怎样的人?

蔡锷的夫人是怎样的人?,第1张

  在蔡锷家谱上,记载着:

  “原配刘氏,清光绪11年乙酉9月16日(公元1885年10月13日)酉时生,生一女闺字菊莲,适石台白。

  刘氏即刘侠贞。蔡锷7岁时在山门镇的大地主刘辉阁家中私塾发蒙。刘辉阁看出此子根器不凡,不但主动提供学费、书籍和食宿,还做主将弟弟的女儿刘森英许配给蔡锷。这时他俩还小,成婚可能是在蔡锷去长沙时务学堂之前,也可能是东渡日本之前。结婚后,蔡锷给刘森英改了个名字,叫刘侠贞,从中可见他对刘氏的期许。婚后夫妻离别,蔡锷外出求学,刘侠贞在家中侍侯公婆。蔡锷的父亲于1901年病逝,此时蔡锷还在日本。蔡锷学成归国后,任职于广西,回家将母亲王太夫人和刘侠贞接了过来。后来蔡锷调往云南,又把母亲和妻子送回湖南。云南光复之后,蔡锷派专人回湖南接母亲。但王太夫人很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又兼云南路途遥远,不愿前去。刘侠贞虽然盼望跟蔡锷相聚,但也只能遵循婆婆的意愿,陪着她在山门镇。直到蔡锷往北京任职,再次派人回乡接母亲。王太夫人这次被说动了,带着刘侠贞和长孙女菊莲(又名铸莲)进京享将军儿子的福。但这福没能享多久。因为老袁要做皇帝,蔡锷决心反袁,当然先得把家属安顿好。他先是跟刘侠贞上演了一出双簧,为小凤仙的事大吵大闹,然后以老母思乡为名,派张亦斋护送王太夫人和刘侠贞,还有长女、次女和大儿子返回湖南。此后直到蔡锷逝世,刘侠贞都没和老公再见过面。她跟蔡锷一生聚少离多,在蔡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服侍王太夫人和照看小孩。

  又配潘氏,清光绪20年甲午12月18日(公元1895年1月13日)午时生,生二子泽琨、泽珂;生女一,闺字淑莲。”

  前面说过,王太夫人进京的时候,带着长孙女菊莲,回乡的时候,却多出一个孙女和一个孙子。这后面两位小朋友是潘惠英生的。潘惠英是云南人,出生于一个士绅之家。父亲潘延权在昆明城里有些名望,曾担任过普济堂堂长。潘延权思想开明,在爱女年幼时便送她进女子私塾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稍长后又接受西式教育。潘慧英非但聪慧好学,而且娇小玲珑,貌美如花,自然成为了昆明城中的名媛,追求者如过江之鲫。但她眼界很高,等闲之辈不可能获得她的青睐。直到1911年,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从广西来到云南,潘惠英才等到她理想中的郎君。虽然蔡锷比她大十三岁,而且已经有了家室,但这并不能阻挡潘惠英对蔡锷倾心相恋。也许受到的西式教育让这位云南佳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找到真爱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可以不去计较。面对潘惠英的温柔、美貌和深情,蔡锷无法不动心,最难以让他抗拒的,乃是这位宛如明珠的女子受过高等教育,能够站在平等的精神高度上,和他进行深入的交流,理解他,安慰他。大约在1912年夏天(也有人说是1911年10月),蔡锷与潘惠英办了一场简单的婚宴。除了都督府的几位重要人物和有关职员外,蔡锷并没有惊动其他人。婚后潘惠英绝无一般高官眷属的张扬,她低调、安静,很少和蔡锷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蔡锷生活简朴,身为都督,主动把月俸减到60元,以至于潘惠英身边没有服侍的丫头。当家中来客人时,潘惠英会亲自下厨。教育家董泽年轻时受到蔡锷赏识,把他选派为云南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临行前,蔡锷设家宴为他饯行。餐前是一杯清茶、一碟炒豆,正餐则是潘惠英烹饪的几个家常菜。这场简单的饯行餐让董泽终身难忘,因为他后来再也遇不到如此清廉的都督和如此贤惠的都督夫人。在朱德的回忆中,蔡锷在公务时间之外,几乎过着与人隔绝的生活。用今天的时髦话语来说,蔡锷是个宅男。除了工作之外,基本上就和老婆腻在一起。而潘惠英恰好是个宅女。两人真称得上是天作之合,感情之好,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蔡锷去北京,潘惠英便跟着去北京。蔡锷决定踏上一条充满风险的逃亡之路,潘惠英便把女儿淑莲和还没满一岁的长子端生(即族谱上所载的泽琨)托付给婆婆和刘侠贞,并且不顾自己已有身孕,执意要陪伴蔡锷。蔡锷一方面是拗她不过,一方面也是舍不得跟她分离,只有先派人送她到天津。蔡锷赴津后入住共和医院,这可不是装病,而是真的有病要治。虽然医院有护士,但潘惠英还是以有孕之身服侍蔡锷。直到蔡锷决定从天津奔赴日本,再转道香港、越南进入云南,万里辗转,于胎儿不利,潘惠英才被说服,由蔡锷派人护送她先回云南。蔡锷到云南之后,没能停留多久,便带兵入川做战。军务繁忙之中,他还不断给留守昆明的潘惠英写信,有时一天会写两封,思念之殷切,于此可见一斑。在1916年1月26日的信中蔡锷写道:“十六日启行,按站北进,沿途俱安适。”这是在向爱人报告自己的行踪。1月31号到了四川毕节后,他写下了给潘惠英众多书信中最有名的一封:“……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但自度生平无刚愎暴厉之行,而袁氏有恶贯满盈之象,天果相中国,其必以福国者而佑余也。……”这样的肺腑之言,只有对能够高度理解自己的人,才会倾吐。由此可见,在蔡锷心中,是把潘惠英当作红颜知己的。有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会大嚷起来,人家是夫妻,怎么会不是知己呢?这大惊小怪的读者肯定还没结婚。要晓得夫妻之间,到白头仍如陌路的并不罕见,相互之间不能理解的更是常见,真正是夫妻又为知己的,少之又少,是要修五百年才能修来的福分。蔡锷鏖战川南,退守纳溪永宁河的时候,潘惠英在昆明城中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消息传来,蔡锷即给小儿子取名永宁(即族谱上所载的泽珂),除了表示儿子是川南之战时所生外,还含有祝愿战事早平,家国永远安宁之意。倒袁成功后,潘惠英即带着永宁赶往四川,与夫君相聚。不久后,又陪着蔡锷远渡重洋,赴日本就医。蔡锷逝世后,潘惠英将他的一缕头发加入自己的发髻中,以示永不相忘。由于蔡锷一生清廉,没有留下任何遗产,21岁的潘惠英从此以教书为生,守寡到老。

  毫无疑问,潘惠英才是蔡锷一生中爱得最深的女子。可笑后人,津津乐道于蔡锷与小凤仙的萍水姻缘,却让这段真正生死相许的爱情传奇,尘封在了历史深处。如今,我要大声地说出来,与周瑜小乔,李靖红拂相并列的名字,应该是蔡锷潘惠英。我相信,松坡先生九泉之下,如果能听到我这样说,应该会倍感欣慰、频频点头吧。

主播都是感情骗子!她们想方设法,卖弄风骚哄骗你给她们刷礼物。你要是把感情和金钱投入进去,那就是人傻钱多的大傻子了!我玩了好几个直播平台,刷礼物加起来有一千万左右人民币,最后没有一个是真爱,只要你没钱了,理都不理你!甚至把你的一切东西都拉黑名单。我守护的最后一个主播是酷我聚星直播平台,房间号1588的“音域,纳兰依依”,守了她两年多,她是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上的人,一个1981年出生的老女人。我们好到了走私的地步,私下无所不谈,打情骂俏,裸聊和约会。最后发现她一直都在耍弄我感情,于是闹了矛盾,最后把我拉黑名单,甚至举报我,平台把我五个号都永久封号了!就是这个月2020年4月初发生的事情。我举报她没有用,因为平台都是护着这些大主播,得靠她们挣钱养活平台,别指望平台帮你说话,他们是穿同一条裤子的人。音域,纳兰依依她两年多就是女神4,变成大主播,全靠私底下与玩家走私,搞色情交易拉的人气。她的玩家进进出出,来来去去经常换人!都是这种“感情问题”跟她闹矛盾离开的!不相信你们可以去酷我聚星直播搜“音域,纳兰依依”就可以直接看见她了,非常嚣张跋扈的一个大主播,每天晚上十点左右开播,白天上午十点左右开播。我还有她的很多视频呢!

宁缺与桑桑一起引领人间的意志,写出神符“人字符”,打败了知守观观主,而桑桑也亲自打破了昊天世界,使整个人间重回平静,宁缺与桑桑在历经磨难后终成眷属,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收获圆满大结局。

大师兄和三师姐在一起。二师兄和七师姐在一起。叶红鱼和莫山山将一起去探索宇宙。

在剧版中,宁缺与桑桑为了给家人洗雪沉冤来到都城进入书院,之后他凭借过人的天赋,坚韧的毅力成为夫子的亲传弟子,后成功为家人平反。

扩展资料:

《将夜》是由金色传媒制作,杨阳执导,陈飞宇、宋伊人、袁冰妍、孟子义、胡军、童瑶、倪大红、金士杰领衔主演,郑少秋、郭品超、安志杰等特别出演,黎明特别友情出演的古装玄幻剧,于2018年10月31日在腾讯视频播出。

该剧改编自猫腻所著的同名小说《将夜》,讲述了大唐边军宁缺带着小侍女桑桑来到帝都,为了给自家冤案昭雪,经一番努力考入至高学府书院,步入世间强者行列的故事 。

2019年1月12日,该剧获得第三届金骨朵网络影视盛典年度IP改编网络剧奖 。

参考资料:

-将夜

历史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世白华泉率家徙居南安二十八都(今翔云、英都、东田交界处)榜头(旧址,现兴建水库)。一说徙居南安十八都黄芩。其裔去向不明。

浙江温州、平阳白氏是安溪榜头白逸宇裔孙,昭穆辈序同编。据榜头、平阳《白氏家谱》记载:首徙浙江的是五世白祖胜(迪魁)和白尾奴。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静(讳慕贞),由坑墘徙居平阳龙尾的龙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讳弥炳,又名敦鲁)及其兄白明我(讳弥著)并侄白而挺(字学圣,谥保真),由宫兜徙居平阳腾蛟的湖窦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窦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派系四世白玄赐(文山)之裔,自七世起,全部徙居温州三十六都江南沙头上村。明末清初,坑内、下埔、坑墘等地白氏,又陆续徙居温平地区。

浙江的湖州、杭州、处州等地,江苏的宜兴,闽东北的霞浦牙城、福鼎沙埕、建阳水吉、建瓯七里街等地的白氏,均有自浙江温州、平阳白氏徙居的裔孙。此外,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十一世白廷相、白廷伍,由安溪依仁的榜头、赤岭山,徙居建阳水吉镇上排村。白廷法,徙居邵武。

九世白文高、白治仔,徙居广东潮州;九世白妈阴、白妈弟,徙居广东海丰。十世白应旋、白应韬、白应仕、白应智,徙居江西;十三世白应璧,徙居江西垟下章。

清雍正、乾隆年间,十二世白进益、白拱照和十三世白玩,徙居厦门。抗日战争前夕,白如玉、白锡平(福地),由日本回厦门开办全市第一家铁工厂。抗战后和解放前后,均有榜头白氏宗贤徙居厦门。现厦门市聚居白氏之裔6000多人。

在香港观山白增棋于抗战前后徙港经商,大多数人则是近二十年来获准抵港的白氏宗亲。二十一世白炳文、白木柯,由坑内徙居澳门。其中宗亲白子为、白圻甫、白玉环、白植活、白水清等在港均事业有成。

榜头白姓入台最早者有“两说”:一是明末;二是清顺治、康熙间。《台湾通志》(1969年6月版)载:“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县志》(1994年4月版)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龙门榜头裔孙白圭,移住台湾旗后(今高雄市)盖寮捕鱼。”安溪榜头《白氏族谱》(1989年12月版)载:“最早迁居台湾的,是九世的福海宗亲白家节,约当顺治末康熙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家节即徙迁台湾的鹿港。”此后,榜头白氏纷纷迁台。《安溪县志》等书载:“清代,安溪人迁台开垦者不少,仅龙门榜头白逸宇派系迁台达200多人。”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带。目前,此三县(市)白氏人口约占台湾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白姓在台湾“百家姓”排序名列第64位。在台榜头白氏裔孙达3万多人。

据《安溪县志》和《新加坡白氏公会五十周年(1933~1983)纪念特刊》、《安溪榜头白氏族谱》等书载:安溪榜头白氏族人,最早南徙者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缅甸最早南徙者是十五世白天注,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旅居缅甸赛羌,与缅女结婚生六男,繁衍白氏裔孙。清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白雁塔、白锡豹往缅甸;白湖往仰光;十七世白香、白慈仁、白文港徙居缅甸。

印度尼西亚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五世白光沛、白光国,十六世白旁、白宣往印尼;白成章(友明)、白茂林于民国24年(1935年)移居印尼泗水;十九世白瑞裕、白水龙、白拱辰和二十世白春土,徙居印尼。

马来西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十六世白新衙、白进宗,十七世白双宾和十八世白熟目、白文简,徙居槟城;十七世白深澳、白文德、白文兴、白文良、白来珠、白来玉,徙居吉隆坡;十八世白金榜、白得意、白旺狮、白契弟、白朝水,徙居马来亚。

泰国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十六世白绿竹,十七世白永邻,十八世白青云、白辉煌、白清火、白玉桂,徙居泰国。白招福往暹罗;白招治于1980年带五男三女,徙居泰国。

越南

十九世白琼棠,徙居越南。

新加坡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六世白乌籴徙居新加坡。十五世白新佑及其五子,十六世白宜、白昌、白俾,徙居星洲。其中,白那、白心正、白办、白振华等在新加坡事业有成。

日本、美国

民国17年(1928年),白东荣随父从台湾徙居日本神户,曾任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主席。白招治,在柬战期间,携眷移居泰国难民营,再徙居美国,分别定居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及芝加哥。白秋水,民国12年(1923年)往缅甸经商,曾任缅甸安溪会馆理事长。1975年随子白宗荧(内科肾脏专家、医学博士)徙居美国南加州,担任该州福建同乡会理事,白宗荧则任该会顾问。

温州白氏分布

(总计人口50000人) 长房月溪派 养浩 祖胜、尾奴养湛 汉成岐山 标拔、标第            三房碧溪派 坪山 宪升 标廷 汉宗 汉石 居洛 萃卿 汉和 汉炎 汉畅 汉鼎 汉选 主器、迪吉、士允 文玑 文静梧山 学鸿 文祉 汉择 汉赤 标起 元享 汉秉              仁山 燝位寿山 凤腾、凤朝、凤起 良聚、良养 良知、良盛福山 学圣 敦鲁 学高、学潘 文介 学彦 祖法 四房雪溪派 文肇 居期 汉昂 学恕 可观三兄弟                                                  派系 徙瓯始祖 徙瓯时间 后裔分布长房月溪派 养浩 五世祖胜、尾奴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失考养湛 九世汉成及次子振玉、四子标兰五子赞玉、六子继孚 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 初至瑞安,转徙北港,初居水头溪头对岸,再徙水头麻园面前山。现有190人,其中转徙福鼎沙埕的标兰后裔160人,俱水头麻园的继孚后裔30人,其余不详,据说有转徙玉环象山等地,无通谱。岐山 十世标拔标第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东门外杨梅山坎头(今属苍南),现有100人。标第后人失考。  九世宪升 崇祯壬申(1632) 平阳,失考。  十世标廷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浦亭张家腰(今属苍南),330人,其中张家腰280人,蒲门王孙阙50人。 三房碧溪派 坪山 九世汉宗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南彩头,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石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油树下,始祖汉石不详,据传入赘张家,今该支系尊其子标坤为迁瓯始迁祖。840人,其中龙尾及平阳各地720人,宁波鄞县40人,杭州30人,瓯海白象10人,瑞安竹排头20人,福建霞浦10人,江苏宜兴10人。  十世居洛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八世萃卿(超凡)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九世汉和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炎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棋盘石,至十三世转徙杭州,失联系,无通谱。  九世汉畅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三十五都小亭(今属苍南),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鼎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四十二都墓庵山(今腾蛟镇腾带村),后入赘瑞安石龙潘家之陈氏,越数年,偕妣返回平阳,居杨山下(今属凤巢乡),730人,其中杨山下80人,洞桥头十八“土盾”130人,瑞安方门60人,平阳坑东岙100人,福鼎秦屿王子山170人,杭州杨梅山90人,松阳孔马堂50人湖州长兴50人。  九世汉选 崇祯壬申(1362) 湖窦。2100人。其中湖窦50人,水头镇林坑150人,瑞安大坑底100人,青田王“土贡”坑竹叶350人,杭州150人,苍南金乡湖里400人,炎亭100人,江西洋下章100人,泰顺南院300人,瑞安凤翔岙100人,文成100人,宁波象山200人。  十二世主器、迪吉、士允三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失考。  七世文玑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不详。  七世文静 万历辛丑(160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驷马双溪口,火灾后长玉田居四十四都樟阳(今属凤卧镇),后转徙龙潭坝(今龙尾乡龙岙村)。次,无传。三振田,后定居黄施岙。四爱田四十四都凤林庵基(今属凤卧镇)。12350人。其中平阳龙尾2000人,腾蛟镇650人,水头镇500人,凤卧镇100人,山门镇100人,晓坑乡1000人,怀溪乡100人,维新乡100人,南雁镇70人,鳌江镇900人,昆阳镇50人,鹿城100人,瓯海500人,龙湾50人,瑞安350人,文成150人,苍南300人,永嘉50人,丽水50人,青田100人,龙泉100人,遂昌400人,吴兴400人,安吉300人,德清700人,长兴500人,余杭450人,武康1000人,富阳200人,舟山50人,江苏宜兴150人,溧阳200人,溧水230人,福建霞浦300人,武夷山50人,建瓯100人。梧山 八世学鸿平阳,失考。  七世文祉及子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失考。  九世汉择 崇祯或顺治年间(1628-1661) 平阳岭门,后转徙永嘉徐岙小叶山,再徙永嘉桥下、温州等地,110人。  九世汉赤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岭门后卜居墩头。2350人。其中驷马250人梅亭220人,岭门80人,文成樟台乡山坑村320人,里阳乡郑“土贡”头220人,山茶花70人,瑞安牛桥430人,杭州古城130人,苍南龙港沙坡80人,福鼎岭头30人,泰顺新浦乡白牛坑50人,霞浦120人,松阳200人,温州鹿城150人。  十世标起(三英) 康熙年间(1662-1722) 迁福鼎一都下屿木里(今福鼎前岐双屿乡),150人。  十一世元享 康熙五十一年(1712) 青田八都石庄外洋(今属文成),120人。  九世汉秉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原住墩头,后转徙何处不详。仁山 十一世燝位 不详 平阳,凤巢乡。300人。其中凤巢200人,瑞安蕉石100人。寿山 九世凤腾、凤朝、凤起三兄弟 不详 温州,不详  八世良聚、良养两兄弟 不详 平阳,失考。  八世良知、良盛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良知不详。良盛次子汉理定居平阳亲仁乡二十五都芙蓉桥(今属苍南),传三世,长燝艺之裔转徙乐清和象山定山区大坭洋蒲白墩,次燝文、三燝徽后裔聚平阳芙蓉桥小云兜(今属苍南),350人。其中苍南宜山芙蓉桥120人,石塘青山30人,乐清双港渡70人,象山蒲白墩130人。福山 八世学圣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失考。  七世敦鲁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11280人,其中平阳腾蛟2500人,龙尾乡350人,鹤溪镇100人,水头镇200人,凤卧镇5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300人,瑞安200人,乐清120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丽水350人,松阳100人,青田50人,吴兴550人,安吉600人,德清700人,平湖250人,嘉善300人,嘉兴100人,余杭1300人,富阳200人,杭州市区80人,江苏宜兴1300人,福建福鼎100人。  八世学高、学潘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崇祯间携父骨殖随叔敦鲁一起徙居湖窦,今该支派尊明我为始迁祖,10480人。其中平阳腾蛟2000人,龙尾乡300人,鹤溪镇20人,水头镇400人,凤卧镇50人,山门镇800人,晓坑乡750人,怀溪乡20人,闹村乡10人,南雁镇6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700人,瓯海300人,泰顺100人,瑞安132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永嘉350人,松阳200人,景宁300人,吴兴200人,德清700人,长兴200人,余杭200人,杭州市区120人,江苏宜兴600人,福建霞浦200人,政和50人,建瓯70人,建阳70人,顺昌60人,安徽芜湖30人。  七世文介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学彦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祖法 不详 温州,失考。 四房雪溪派七世文肇、子学执、孙汉福 不详 平阳四十七都状元内,今状元内已无该支系后裔。  八世居期、子汉告、汉中 康熙廿五年(1686) 徙居永嘉三十六都江南上村(今属鹿城),900人,其中江南上村800人,温州市区100人。  九世汉昂、子标法 不详 始居瑞安、平阳等地,后长子燝建从瑞安转徙玉环,再徙象山,现住碶头上白家。次子燝魁、三子燝位、四子燝邦,由平阳迁玉环,后移象山,现魁裔住外洋,位裔住小太平,邦裔住黄盘岙,部分通谱。  九世学恕 顺治甲申(1644) 携汉景、汉卜、招英、汉辅、汉挺五子入徙平阳,初居墩头,后,长汉景失传,次汉卜转徙慕贤西乡十三都钱仓小山洋(今属钱仓镇),1150人,其中小山洋380人,钱仓150人,下河100人,鳌江70人,鳌江鹳巢100人,西塘30人,昆阳10人,苍南宜山100人,龙港30人,老码道120人,温州鹿城30人,乐清30人。三招英,移居处州松阳,无通谱,不详。四汉辅,过继福山派下学潘为子。五汉 转徙金乡洪岭头(今属苍南),800人,其中洪岭头150人,象山上白家黄盘岙650人。  七世可观 不详 温州,失考

  在蔡锷家谱上,记载着:

  “原配刘氏,清光绪11年乙酉9月16日(公元1885年10月13日)酉时生,生一女闺字菊莲,适石台白。

  刘氏即刘侠贞。蔡锷7岁时在山门镇的大地主刘辉阁家中私塾发蒙。刘辉阁看出此子根器不凡,不但主动提供学费、书籍和食宿,还做主将弟弟的女儿刘森英许配给蔡锷。这时他俩还小,成婚可能是在蔡锷去长沙时务学堂之前,也可能是东渡日本之前。结婚后,蔡锷给刘森英改了个名字,叫刘侠贞,从中可见他对刘氏的期许。婚后夫妻离别,蔡锷外出求学,刘侠贞在家中侍侯公婆。蔡锷的父亲于1901年病逝,此时蔡锷还在日本。蔡锷学成归国后,任职于广西,回家将母亲王太夫人和刘侠贞接了过来。后来蔡锷调往云南,又把母亲和妻子送回湖南。云南光复之后,蔡锷派专人回湖南接母亲。但王太夫人很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又兼云南路途遥远,不愿前去。刘侠贞虽然盼望跟蔡锷相聚,但也只能遵循婆婆的意愿,陪着她在山门镇。直到蔡锷往北京任职,再次派人回乡接母亲。王太夫人这次被说动了,带着刘侠贞和长孙女菊莲(又名铸莲)进京享将军儿子的福。但这福没能享多久。因为老袁要做皇帝,蔡锷决心反袁,当然先得把家属安顿好。他先是跟刘侠贞上演了一出双簧,为小凤仙的事大吵大闹,然后以老母思乡为名,派张亦斋护送王太夫人和刘侠贞,还有长女、次女和大儿子返回湖南。此后直到蔡锷逝世,刘侠贞都没和老公再见过面。她跟蔡锷一生聚少离多,在蔡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服侍王太夫人和照看小孩。

  又配潘氏,清光绪20年甲午12月18日(公元1895年1月13日)午时生,生二子泽琨、泽珂;生女一,闺字淑莲。”

  前面说过,王太夫人进京的时候,带着长孙女菊莲,回乡的时候,却多出一个孙女和一个孙子。这后面两位小朋友是潘惠英生的。潘惠英是云南人,出生于一个士绅之家。父亲潘延权在昆明城里有些名望,曾担任过普济堂堂长。潘延权思想开明,在爱女年幼时便送她进女子私塾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稍长后又接受西式教育。潘慧英非但聪慧好学,而且娇小玲珑,貌美如花,自然成为了昆明城中的名媛,追求者如过江之鲫。但她眼界很高,等闲之辈不可能获得她的青睐。直到1911年,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从广西来到云南,潘惠英才等到她理想中的郎君。虽然蔡锷比她大十三岁,而且已经有了家室,但这并不能阻挡潘惠英对蔡锷倾心相恋。也许受到的西式教育让这位云南佳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找到真爱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可以不去计较。面对潘惠英的温柔、美貌和深情,蔡锷无法不动心,最难以让他抗拒的,乃是这位宛如明珠的女子受过高等教育,能够站在平等的精神高度上,和他进行深入的交流,理解他,安慰他。大约在1912年夏天(也有人说是1911年10月),蔡锷与潘惠英办了一场简单的婚宴。除了都督府的几位重要人物和有关职员外,蔡锷并没有惊动其他人。婚后潘惠英绝无一般高官眷属的张扬,她低调、安静,很少和蔡锷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蔡锷生活简朴,身为都督,主动把月俸减到60元,以至于潘惠英身边没有服侍的丫头。当家中来客人时,潘惠英会亲自下厨。教育家董泽年轻时受到蔡锷赏识,把他选派为云南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临行前,蔡锷设家宴为他饯行。餐前是一杯清茶、一碟炒豆,正餐则是潘惠英烹饪的几个家常菜。这场简单的饯行餐让董泽终身难忘,因为他后来再也遇不到如此清廉的都督和如此贤惠的都督夫人。在朱德的回忆中,蔡锷在公务时间之外,几乎过着与人隔绝的生活。用今天的时髦话语来说,蔡锷是个宅男。除了工作之外,基本上就和老婆腻在一起。而潘惠英恰好是个宅女。两人真称得上是天作之合,感情之好,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蔡锷去北京,潘惠英便跟着去北京。蔡锷决定踏上一条充满风险的逃亡之路,潘惠英便把女儿淑莲和还没满一岁的长子端生(即族谱上所载的泽琨)托付给婆婆和刘侠贞,并且不顾自己已有身孕,执意要陪伴蔡锷。蔡锷一方面是拗她不过,一方面也是舍不得跟她分离,只有先派人送她到天津。蔡锷赴津后入住共和医院,这可不是装病,而是真的有病要治。虽然医院有护士,但潘惠英还是以有孕之身服侍蔡锷。直到蔡锷决定从天津奔赴日本,再转道香港、越南进入云南,万里辗转,于胎儿不利,潘惠英才被说服,由蔡锷派人护送她先回云南。蔡锷到云南之后,没能停留多久,便带兵入川做战。军务繁忙之中,他还不断给留守昆明的潘惠英写信,有时一天会写两封,思念之殷切,于此可见一斑。在1916年1月26日的信中蔡锷写道:“十六日启行,按站北进,沿途俱安适。”这是在向爱人报告自己的行踪。1月31号到了四川毕节后,他写下了给潘惠英众多书信中最有名的一封:“……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但自度生平无刚愎暴厉之行,而袁氏有恶贯满盈之象,天果相中国,其必以福国者而佑余也。……”这样的肺腑之言,只有对能够高度理解自己的人,才会倾吐。由此可见,在蔡锷心中,是把潘惠英当作红颜知己的。有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会大嚷起来,人家是夫妻,怎么会不是知己呢?这大惊小怪的读者肯定还没结婚。要晓得夫妻之间,到白头仍如陌路的并不罕见,相互之间不能理解的更是常见,真正是夫妻又为知己的,少之又少,是要修五百年才能修来的福分。蔡锷鏖战川南,退守纳溪永宁河的时候,潘惠英在昆明城中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消息传来,蔡锷即给小儿子取名永宁(即族谱上所载的泽珂),除了表示儿子是川南之战时所生外,还含有祝愿战事早平,家国永远安宁之意。倒袁成功后,潘惠英即带着永宁赶往四川,与夫君相聚。不久后,又陪着蔡锷远渡重洋,赴日本就医。蔡锷逝世后,潘惠英将他的一缕头发加入自己的发髻中,以示永不相忘。由于蔡锷一生清廉,没有留下任何遗产,21岁的潘惠英从此以教书为生,守寡到老。

  毫无疑问,潘惠英才是蔡锷一生中爱得最深的女子。可笑后人,津津乐道于蔡锷与小凤仙的萍水姻缘,却让这段真正生死相许的爱情传奇,尘封在了历史深处。如今,我要大声地说出来,与周瑜小乔,李靖红拂相并列的名字,应该是蔡锷潘惠英。我相信,松坡先生九泉之下,如果能听到我这样说,应该会倍感欣慰、频频点头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98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