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凤仙:一生痴爱蔡锷,死前紧攥他照片;蔡锷后人:她是自作多情

小凤仙:一生痴爱蔡锷,死前紧攥他照片;蔡锷后人:她是自作多情,第1张

1917年,北平城的中央公园。

护国将军蔡锷的灵柩停放于此,前来祭拜的人群,数十里绵延不绝。

也是这一天,一个单薄的身影出现在众人面前;只见她在蔡锷的灵前,献上鲜花和两幅挽联,随后含泪离去。

待到女子消失在人群中,才有人反应过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侠妓小凤仙啊!

听到“小凤仙”这三个字后,在场人们无不动容:好一个情深义重的女子!

“不信美女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

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故事,总是让人遗憾的:

一个肝胆侠肠,满腔壮怀,在险境中奋起,在理想中永诀,一个流落风尘、傲骨决然,在身不由己的宿命中漂泊挣扎;偏偏一场因缘际会的相遇,让两人演绎了意难平的人间绝恋。

红尘侠恋,一旦走进了深沉的时代画卷,便也看到了命运与时代的弦音邈邈、造化弄人。

小凤仙与蔡锷:一场意难平的短暂情缘

小凤仙出生在古城杭州,她的父亲本是逐渐走向没落的八旗里一个小小的武官,最后随着清王朝的腐朽衰败而失去饭碗。小凤仙的幼年就是在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缺乏母爱的家庭中度过的,后来被卖给陌生人,成为南京城有名的艺妓。

1913年7月,南京爆发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江赣部分地区沦为战场。辫子军张勋率队进攻江苏南京,城门被破后,张勋纵兵抢掠。兵荒马乱中,小凤仙被迫辗转来到北京,落脚于云吉班为妓。

美女如云的八大胡同中,小凤仙因为气质非凡、才艺超群,没多久就成了青楼的花魁。

同时命运不公的摆弄与折磨,成就了她孤傲的性情,给人以冷艳的感觉。她不擅侍候客人,亦不愿逢迎巴结,为此没少遭到鸨母的叱骂讥讽,可她依旧我行我素。

1915年,这个淹没在烟花场所的女子,在高山流水的悦耳琴音中,邂逅了日后让她声名鹊起的护国儒将蔡锷,与此同时,两人的相遇也奏响了一曲意难平的旷世恋歌。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复辟的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而手握重兵、深谙韬略、山高皇帝远的蔡锷成了他的重点怀疑对象。

因为蔡锷在云南鞭长莫及,于是袁世凯再施骗局,以调蔡锷任湖南总督的名义,将其召到北京;此后的蔡锷不管做什么都被人盯着,曾威震西南的大将军,此时却如笼中困兽,他的愤懑和无助可想而知。

一腔热血无处挥洒,蔡锷索性换去军装,身着商服,来到了“八大胡同”的美人堆里。

当被小凤仙问到身份时,商人打扮的蔡锷随口说道:“云南人,来京城做茶叶生意。”

阅人无数的小凤仙却莞尔一笑,随后打趣:

“我看不像,我从没见过你这般风采的商人,你和那些醉生梦死的人很不一样。”

如此聪慧的女子,也让蔡锷不再隐瞒身份;诚如小凤仙料定的英雄般,那日的小凤仙,才知道:面前这个风度翩翩的男子,正是各方军统争相笼络的云南都督蔡锷。

此后的两人,亦成为惺惺相惜的知己;“(蔡)独赏识凤仙,凤仙亦伟视蔡。”便是他们当时生活的真实的写照;而这种互相理解,彼此敬重的默契,也演绎出一段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

企图复辟的袁世凯,始终忌惮着蔡锷:这个曾入长沙时务学堂、后留学日本、学成归国后成为各方军统争相笼络的青年才俊;更是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时,与滇军将校起而响应,一举光复昆明的云南都督…

但来到北京的蔡锷,却让众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落差:整日与一个烟花女子打得火热,日日醇酒,夜夜笙歌,男儿的凌云壮志何在!

可蔡锷对此并不受影响,依旧与小凤仙如胶似漆,情深意笃,甚至扬言:请人购置宅院,扬言为小凤仙大兴土木,称“此际有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

一时间,将军狎美人的风花雪月事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此举激怒了蔡锷夫人,她出手打了小凤仙,夫妻反目,闹得满城风雨,绝望的蔡夫人决定回湖南老家,给他腾出清净,让他称心如意。

听闻蔡家乱七八糟,尽无安宁,袁世凯不屑至极,戒心也就松懈了下来。

曾经的患难夫妻,就这样无情决裂,世人唾骂蔡锷的忘恩负义;但只有小凤仙知道:将军狎美人的佳话中,于自己是奋不顾身的心动,于将军却是一场迷惑袁世凯的伪装。

他太需要一个机会,逃出北京,回到云南率部讨袁。

“决计不顾生死,非要逃脱羁系不可。”

这是蔡锷对小凤仙的坦白:他的接近和深情,都是对自己身份和处境的掩护;面对袁世凯的重重监控,这样令人流连忘返的烟花之地,才是唯一逃跑的机会。

她知晓他的家国大义,便毅然表示愿与之同行,而他却不能让她冒这个险。

“同行多有不便,将来成功之日,必不相忘!”

一句理智的拒绝,也成为他给予小凤仙的唯一念想。

1915年11月,一个寻常的夜晚,北京八大胡同的南帮妓院云吉班里人声鼎沸。

而小凤仙的厢房内,则是帘子高卷,十分通亮,只见蔡锷背窗而坐,和她对酒当歌。

对面房间,几双窥视的眼睛正严密监视,看到蔡锷沉醉于美色,便也放松下来。

此时的小凤仙屋中,只见她依旧拨弄琴弦,一边唱曲一边斟饮;夜深了,也自然把窗帘放下来,但人影依然晃动,并无休停,屋外的密探看了看,便也安心下来。

那一夜,小凤仙歌声未断、琴弦未歇;而流传下来的唱词,让人莫名心酸:

“骊歌一曲开琼宴,且将子饯,你倡义心坚,不辞冒险,浊酒一杯劝,料着你食难下咽。你莫认作离筵,是我两人大纪念。”

“燕婉情你体留恋,我这里百年预约来生券,切莫一缕情丝两地牵。如果所谋未遂或他日啊!化作地下并头莲,再了前生愿。”

人们只觉得好听,却不知那屋中的女子,早已泪千行、此生情缘尽斩。

第二日清晨,一群密探等了又等,仍不见蔡锷出门,才感到事有蹊跷;等他们闯进去才发现:房中只有小凤仙,而蔡锷早就没了影子。

原来,昨夜弦歌不绝中,蔡锷假装起身出门解手,将帽子和外衣留在房中;而后趁着一片纷乱,顺利溜了出去,直奔火车站。

至此,那场“将军狎美人”的佳话,也彻底转变为“美人挟走蔡将军”的传奇美谈,蔡锷与小凤仙的名字,也从此被绑在一起,流传于世,再不分离。

得知蔡锷逃走的消息,袁世凯气得火冒三丈,即刻下令展开杀势。

但此时的蔡锷早已抵达香港,不久曲线绕道,进云南组织护国军,起义讨袁。

护国运动兴起,加之北洋军系旧人策反,做着几世皇帝梦的袁世凯,只过了八十三天的皇帝瘾,就绝望而死。

洪宪断命后,黎元洪代理总统,任命蔡锷为四川都督。

而此时的小凤仙,则天天守着蔡锷的消息,盼着他差人来接。

千山万水,路途周折,直到数月后,她才接到他写来的信:“自军兴以来,顿罹喉痛及失眠之症,现在都督四川政务、军务,实在是难却盛情,所以勉为其难,等到大小事情布置就绪,就出洋就医,到时偕你同行,你暂时等一下。”

就是这封信,让小凤仙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可这世上,太多事情都是有期限的;有些情缘,注定写满遗憾。

1917年,早已并入膏肓的蔡锷再日本福冈医院去世,终年37岁。

他的意外离开,震惊了这个军阀割据的国家,也击垮了痴痴等待团聚的小凤仙。

闻知死讯的小凤仙,犹如坠入万丈深渊,悲痛欲绝,泪如雨下。

这样的结局,是她怎么也不曾猜想到的。

那日的她似乎有些恍惚,捧着登有蔡锷讣告的报纸,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就是不愿相信这是事实;肝肠寸断,这场因缘际会,短得令人错生幻觉……

蔡锷的灵柩运回上海,军商学各界及驻沪使节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

那一日,在蔡将军公祭的人群当中,小凤仙携两副挽联前来。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看到这两副挽联后,在场众人无不动容,叹息这段往事的情深缘浅。

此后的小凤仙便从八大胡同消失,再也无人知晓她的踪迹。

后来的许多年中,不断有人问道:漫漫天涯路,小凤仙究竟去了哪里。

在渺无音讯的年年岁岁中,时间也逐渐定格到了1998年。

这是一个遥远的年代,民国旧岁月的人与事,早已尘埃落定。

也是那一天,年已七旬的李桂兰,才知道:已经去世44年的继母,竟然是民国著名的小凤仙。

原来蔡锷去世后,深受打击的小凤仙曾决心赴死相随;在去往天津的火车上,她试图用安眠药自杀;也许是蔡锷的在天之灵,不想让她就这样离开吧,那日火车意外脱轨,颠撒了她的药品。

此后的小凤仙不事铅华,不碰丝竹,不展歌喉。

她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做“张洗非”,这个“张”字,是与蔡锷初相识那年,蔡锷扮做商人的假称。

后来,她辗转来到沈阳;曾嫁给张作霖的手下,一个姓王、与蔡锷有着相似容貌的军长;然而好景不长,王军长最终战死沙场,小凤仙又开始了人生的漂泊。

直到许多年过去了,东北解放,新中国焕然一新;她嫁给了一个锅炉工,成了他4个孩子的继母,生活才真正安稳下来。

据七十多岁的李桂兰回忆:小凤仙生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

“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偶有回答会说:这是一个朋友;只是喑哑的声音,却弥漫着厚重的悲伤。”

1953年,小凤仙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记忆力逐渐变差的她,却仍旧喜欢听戏曲,而每天必听一段“蔡锷与侠妓”的《情许三生》;回忆往事时,李桂兰仍旧感叹:神志不清的母亲,却总是听着这曲戏文,独自落了泪。

一年后,小凤仙病逝家中;整理后事时,子女们才发现:在母亲人生的最后时刻,手中仍旧紧紧攥着那张已经斑驳的军人照片。

那是她一生最看重的东西,也是她人生最后的留恋。

经过商量,子女们决定:将这张照片放入母亲的棺材,以作陪伴。

彼时的子女们还不知道:就是这番做法,园囿了一个民国传奇女子的痴情等待。

此后的许多年中,小凤仙和蔡锷的爱情故事一直流传;这段情深义重的凄美爱情,也曾被翻拍为**,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

但作为蔡锷后人蔡端曾说:自己父亲对小凤仙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不过是当时的局势需要小凤仙作掩护,从头到尾,都是小凤仙一人的遐想。

那么,蔡锷到底爱过小凤仙吗?

作为后人的我们,无法清楚知晓蔡锷的真实 情感 。

但以常人的角度去思考:我更相信,他对她是有过心动的!

当小凤仙配合蔡锷“醇酒美人计”表演时,当把自己的妆闺内室,改成他收集情报、拟发密电的安全掩所时,蔡锷即便是再铁骨铮铮的汉子,也多少会为这个丹心侠义的女子感动。

将军狎美人的风流韵事中,有蔡锷的利用和掩护,但也许更有人之常情的起意心动。

而美人挟将军的深明大义中,有难断情丝的追寻,更有家国大义的成全。

红颜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对于这场意难平的往事,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心动的,只是败给了时间,败给了宿命。

身已许国,再难许卿。

一个契机就改变了人生的抉择,一个举动成就了千秋的福祉…在情义难两全的命运中,他们的相遇,是生不逢时的情缘,更是造化弄人的情劫。

民国往事,十有九悲;在无法园囿的心心念念中,一场相遇,让她念了一生!

————END————

其他推荐——

为嫁豪门生四子女,苦熬27年逼走原配,42亿遗产却只分到1元

拒当外交官,被父母下跪哀求,那个回家种地的北大才子如今怎样了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净茗

净乃过滤质疑,茶的别名为茗。

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起名。

以茶的别名来构思好了。 如 “净香雪”等。

茶在千百年中,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出现了茶文化,在文人的笔下,更成了不同凡响的灵草异物,于是在赞许赞美赞叹之中,为它取了种种别名,以表达人们喜欢喜爱喜悦之情。绍兴茶也如此,其名五彩纷呈,不拘一格。大约可分五类:

(一)以茶的产地为借代。如不称茶而称日铸、石笕、后山等,正如不称酒而直呼“绍兴”一样。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谓:“绍兴酒各省通行,吾乡之呼之者直曰‘绍兴’,而不系‘酒’字。”如有人十分快乐时会拍案大叫“快拿绍兴来吃”即为一例。茶亦如此,茶客进茶楼,点茶也常称“石笕”、“日铸”,不系“茶”字。如欧阳修《归田录》:“两浙之品,日注第一。”徐渭《谢钏君惠石埭茶》中即以地名为茶名:“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小筐来石埭,太守赏池州。”四个地名代四种茶。陆游诗“囊中日铸传天下。”亦为一例。

(二)古代茶之别名:陆游《茶经·一之源》说得很清楚:“其名,一曰茶,二曰贾,三曰,四曰茗,五曰舛。”古称“荼”。自陆羽著《茶经》后,才统一称“茶字”。晋杜毓有《舛赋》,为我国最早茶赋。宋梅尧臣有《南有嘉茗赋》为茶赋名篇。内述:“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

(三)专有代名:叶嘉:这是苏轼所取的茶之专名、昵称。《苏轼文集》载此文,因《茶经》首句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又因茶之用于世者主要在叶,故取茶别名为“叶嘉”并作《叶嘉传》。此传为古来颂茶散文名篇,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位貌如削铁,志图挺立的清白自守之士,一心为民,一尘不染,如文中所言:“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评也。”为社稷黎民,“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这是茶别名最佳名号

(四)茶的外形特征作为茶的雅号。如:

(1)雀舌、麦颗、麦粒。《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沈括诗:《尝茶》:“谁把嫩香名雀舌。”又曾巩:《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

(2)香叶、嫩芽。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

(3)雀舌露、鸟喙长、枪旗耸,嫩茎茂。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称茶之形状曰:“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已吐乎纤萌。一之曰雀舌露……二之曰鸟喙长……三之曰枪旗耸……四之曰嫩茎茂……。”

(4)旗枪、枪旗:苏轼:《叶嘉传》:“吾当一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袁枚,《赠南浦太守……》:“谷雨旗枪最有名。”

(5)鹰爪、苍鹰爪: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 新茶蟹眼汤。”

(6)龙团凤饼:唐宋时蒸青法,把茶艺术化。有专门模型,刻有龙凤图案,压入模型制成饼,过黄焙干,色泽光莹。龙团供皇帝、亲王,凤饼供学士、将帅。宋徽宗《大观茶论》:“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又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贮以小饼,蜡纸丹印封之。”陆游诗《饭罢碾茶戏书》:“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

(五)以茶的灵异品性为茶的雅号,此项在文人的诗文化比比皆是,择要者述如下:

(1)灵芽、灵草、灵物、灵味: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划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顾况《茶赋》:“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又,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逗晓灵芽发翠茎。”韦应物《喜园中茶生》:“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2)瑞草:古代称绍兴卧龙山茶为“龙山瑞草”,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日铸雪芽,龙山瑞草。”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瑞草魁”,茶为瑞草之首领。

(3)雪芽、金芽:古代称日铸茶为“雪芽”。相传日铸岭资寿寺旁有茶树十数株,其芽长至二三寸,绒毛纤白,故名。陆游艺机《东丁院汲泉煮茶》诗:“雪芽近于峨嵋得。”明人韩铣《后山茶诗》称上虞茶:“金芽带露摘来新。”

(4)凌宵芽:高山云雾茶。杨维桢:《煮茶梦记》:“拟以凌霄芽为饮供。”“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5)兰雪:张岱改良之绍兴名茶品种。称“兰”者,因其茶色泽素兰,“雪”者,因滚汤冲之,状如雪涛。故名兰雪。张岱《露兄》文:“茗战争来兰雪。”他又有,《兰雪茶》一文。

(6)玉食、玉华:古代称供给皇帝的名茶为玉食。陆游:《喜得建茶》:“玉食何由到草莱。”玉华:沫渤。陆游:《试茶》:“得汤已见玉华浮。”泛指茶汤。

(7)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与陆羽号竟陵子一样,被人称为茶的别名,其典故就是“七碗茶诗”,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杨万里诗《谢木韫之舍人……》:“故人分送玉川子。”

(8)嘉木英:《茶经》谓茶“南方之嘉木也。”秦观《咏茶》:“茶实嘉木英,其香在天育。”

(9)琼蕊浆:似宝玉一般的仙花花蕊制成的浆汤。皎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何似诸仙琼蕊浆。”

唐朝灭亡后,五代乱世,兵戈四起,民不聊生。有个家境贫寒的小孩,名叫 柴荣 ,十二三岁就走南闯北,贩卖茶叶。他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替他的姑父 郭威 赚了一大笔钱。郭威是个将军,喜欢柴荣的机智能干,便收他为养子,让他改姓为郭,从此,他一直到生命终点,都叫做 郭荣

后来郭威官越做越大,郭荣也弃商从军,屡立战功,成为郭威军中的得力助手。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率大军在外时,沙陀后汉皇帝刘承佑因为猜忌汉人大臣,竟遣人杀之以夺军权。郭威躲过一劫,愤而起兵清君侧,大军杀向都城汴京,又令此时29岁的养子郭荣留守邺都,坐镇后方。

岂知刘承佑是个不脱蛮子本性的浑人,大军临城时一不做二不休,将郭威的两个儿子(青哥、意哥)一个女儿,还有郭荣的三个儿子(长子宜哥,另两个还在吃奶,没取名)全部杀光。

郭威闻讯恸哭泣血,将士群情激奋,于七里坡之战大败沙陀汉军,攻破京城,报了血仇。郭威被拥戴为皇帝,终结沙陀族后汉政权,光复华夏,建立了后周王朝。

因为郭威只剩下郭荣这么一个养子,便将他当做自己继承人,悉心培养,先封太原侯,后封晋王,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34岁的郭荣继位为帝,即 历史 上的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先纠正一点基本 历史 事实,周世宗文皇帝郭荣,姓郭不姓柴,继位前就是其姑父兼养父郭威正式册立的皇子,继位后严守自己身为郭家嗣子的本分。

不曾与柴家生父见面,待之以元舅之礼,也不曾封亲兄弟为王,不曾封柴氏族人为皇族。当然更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重新改姓为柴了。

历史 上后周王朝两代皇帝,“郭荣”“郭宗训”,之所以在史书上变成“柴荣”“柴宗训”,原就是 史官篡改 历史 的产物,其用意无非是削弱周世宗统治合法性,也等于变相加强赵宋王朝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柴可代郭,赵自可代柴),与唐朝史官修改玄武门之变相关 历史 ,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郭荣继位初的后周帝国,本质上还是个刚刚建立没几年的藩镇军阀政权,难以类比恩义已立、民心已附的正式王朝。即使是安史之乱时的唐朝,靖康之耻时的宋朝,论合法性和统治巩固程度也远胜之。

因此当北汉和契丹合计十万联军袭来时,如果此战输了,那么汴梁不守,后周一战亡国就是必然,郭荣就只能在同时代的朱友贞、李从厚、李从珂等悲剧名字中再添一笔。北中国乱世还要延续下去,不知几何方休。

所幸天佑华夏,当周军先锋骑兵先遁、步兵解甲,皇帝郭荣率禁军亲冒矢石,禁卫大将赵匡胤振臂高呼「 为了陛下,帝国兴亡在此一战!诸君誓死效忠! 」(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君臣同心,誓死拼杀,顿挫敌锋,终于令士气大振,将士奋勇争先,阵斩北汉军主将,一举破敌。北汉皇帝刘崇溃退,次年忧愤而死。

高平一战,堪称后周真正立国之战, 郭荣趁势杀到太原城下耀武,使北汉数年不敢南犯,之后才能从容经略,分兵攻取后蜀秦凤,亲征南唐夺取淮南,既取得两块战略要地,亦令这两个对手元气大伤。后周从此成为无可争议中原至强。

历史 上的郭荣,被历代史家称为五代第一英主,倒不是因为很多人可惜他英年早逝,关于「周世宗英武,若不早死必可一战平燕云、建立大一统王朝,丰功伟绩远胜两宋」的假想,

而是他在位的短短六年里,已经极称职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北中国政权的首领的本职工作,其军功政绩是汴京政权从割据军阀过渡为真正大一统王朝的不可磨灭的一环。

整顿禁军 ,沙汰老弱,建立殿前诸班,初步革除中唐以来冗兵积弊;

施政有方 ,扩大汴京外城,疏通运河,留心农事,均平田租,招抚流民,恢复生产;

限制佛教 ,严禁私自出家,收缴大量佛像和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令国库充盈;

革除弊政,用法严峻 ,约束群臣,令州县官吏占有的课户及俸户勒归州县,改由中枢直接发给俸钱,强化中央集权;

征伐四方,所向克捷 高平之战 令强敌北汉“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破孟蜀 夺秦凤四州 把他们打回四川, 夺淮南十四州 六十县把南方霸主南唐打成江南国自去帝号,

接连打败三个方向的强敌,让他们从统一中国的竞争里出局,为之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而郭荣生命中最后一次出征,趁敌国庸主在位,一路招降纳叛,兵不血刃,从北方霸主契丹虎口拔牙 抢回关南二州三关十七县 ,对其后中原王朝与契丹的长期相持更具重要战略意义。

所以《五代史》里称赞他是「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

因为前面战争太过轻易,郭荣不顾众将反对,想趁乱取幽州,也是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只是随即就因为生病而停止了,这未尝不是天意。

毕竟睡王再差再不成器,上升期的草原帝国同样朝气蓬勃,废愚立贤不过等闲事尔,绝不是朱元璋徐达面对的鲁班天子和裸奔将军可比的。

因为郭荣自幼行商,走南闯北,见识广博,对商业流通、城建营造和水利河工皆颇有独得心得,他大力促进商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理政思想,被他拓宽至之前四倍的汴京城,亦为之后赵宋王朝所继承。

有宋三百年,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繁盛 ,如此不同过往各朝的独具特色,当时世界第一大都会,古代史上 繁华富庶无与伦比的汴京城 实为周世宗郭荣这样一个茶叶小贩出身的帝王所奠基。

郭威——郭荣——赵匡胤——赵光义,这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整体。四代君王历时近半个世纪后,才终于在李唐帝国的废墟重建了一个昌盛的汉人王朝,结束了兵戈连绵、黎民饥馑的百年乱世。

所以赵光义时代虽然两次北伐不利,折损兵将,但这个王朝的根基已经稳固不可动摇了。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茶叶的别名,除了茗之外还有什么?

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 "苦口师" 等。例如:

1、 “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代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2、槚(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3、荈(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4、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6、不夜侯: 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代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7、清 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8、涤烦子: 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9、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龚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10、消毒臣: 据唐代《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 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曹邺深知饮茶益处,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说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

11、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12、茶曰酪奴、水厄,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长腰。

少数民族称茶与奶酪为奴。南北朝时,北方贵族仍然不习茶饮,甚至鄙视、 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桨,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

13、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茶名的雅号别称知多少?

茶的别称很多,据陆羽《茶经》中介绍,除茶外,其名尚有槚、蔎、茗和荈。另外,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诧、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葭荼、苦荼、酪妈等称呼。

茶的雅号也不少,如一名“不夜侯”。晋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一名“清友”,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言,“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一名“余甘氏”,据李郛《纬文琐语》称,“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亦有雅称“森伯”、“涤烦子”的。 随著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铁观音”、“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茶的别名是什么?

(1) 青心乌龙(别名:青心、种籽、种茶、软枝乌龙、正□) (2) 大叶乌龙(别名:乌龙种) (3) 青心大□(别名:大□、青心) (4) 硬枝红心(别名:大广红心)

记得采纳啊

茶叶的别名,除了茗之外还有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茶的别名 茶在千百年中,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出现了茶文化,在文人的笔下,更成了不同凡响的灵草异物,于是在赞许赞美赞叹之中,为它取了种种别名,以表达人们喜欢喜爱喜悦之情。绍兴茶也如此,其名五彩纷呈,不拘一格。大约可分五类: (一)以茶的产地为借代。如不称茶而称日铸、石笕、后山等,正如不称酒而直呼“绍兴”一样。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谓:“绍兴酒各省通行,吾乡之呼之者直曰‘绍兴’,而不系‘酒’字。”如有人十分快乐时会拍案大叫“快拿绍兴来吃”即为一例。茶亦如此,茶客进茶楼,点茶也常称“石笕”、“日铸”,不系“茶”字。如欧阳修《归田录》:“两浙之品,日注第一。”徐渭《谢钏君惠石埭茶》中即以地名为茶名:“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小筐来石埭,太守赏池州。”四个地名代四种茶。陆游诗“囊中日铸传天下。”亦为一例。 (二)古代茶之别名:陆游《茶经·一之源》说得很清楚:“其名,一曰茶,二曰贾,三曰,四曰茗,五曰舛。”古称“荼”。自陆羽著《茶经》后,才统一称“茶字”。晋杜毓有《舛赋》,为我国最早茶赋。宋梅尧臣有《南有嘉茗赋》为茶赋名篇。内述:“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 (三)专有代名:叶嘉:这是苏轼所取的茶之专名、暱称。《苏轼文集》载此文,因《茶经》首句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又因茶之用于世者主要在叶,故取茶别名为“叶嘉”并作《叶嘉传》。此传为古来颂茶散文名篇,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位貌如削铁,志图挺立的清白自守之士,一心为民,一尘不染,如文中所言:“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评也。”为社稷黎民,“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这是茶别名最佳名号 (四)茶的外形特征作为茶的雅号。如: (1)雀舌、麦颗、麦粒。《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沈括诗:《尝茶》:“谁把嫩香名雀舌。”又曾巩:《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 (2)香叶、嫩芽。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 (3)雀舌露、鸟喙长、枪旗耸,嫩茎茂。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称茶之形状曰:“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已吐乎纤萌。一之曰雀舌露……二之曰鸟喙长……三之曰枪旗耸……四之曰嫩茎茂……。” (4)旗枪、枪旗:苏轼:《叶嘉传》:“吾当一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袁枚,《赠南浦太守……》:“谷雨旗枪最有名。” (5)鹰爪、苍鹰爪: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 新茶蟹眼汤。” (6)龙团凤饼:唐宋时蒸青法,把茶艺术化。有专门模型,刻有龙凤图案,压入模型制成饼,过黄焙乾,色泽光莹。龙团供皇帝、亲王,凤饼供学士、将帅。宋徽宗《大观茶论》:“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又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贮以小饼,蜡纸丹印封之。”陆游诗《饭罢碾茶戏书》:“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 (五)以茶的灵异品性为茶的雅号,此项在文人的诗文化比比皆是,择要者述如下: (1)灵芽、灵草、灵物、灵味: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划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顾况《茶赋》:“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又,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逗晓灵芽发翠茎。”韦应物《喜园中茶生》:“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2)瑞草:古代称绍兴卧龙山茶为“龙山瑞草”,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日铸雪芽,龙山瑞草。”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

古代品茶的地方别称

“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就是一个“茶”字,也表示诸多意思。

茶的别称

甘侯——故事出自唐·孙樵的《与焦刑部书》。该书有一段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圻,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用之。”

涤烦子——故故事出自唐·常伯熊《烹茶账中》。《唐中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账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清友——故事出自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余甘氏——故事出自宋·李郛的《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

山茶的别名是什么

山茶,又叫山椿,耐冬,茶花。

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网上查来的资料,供参考:

1 云华

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2 云腴

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3 不夜侯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4 余甘氏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

5 水豹囊

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

6 仙芽

对茶的美称。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

7 玉爪

对茶的美称。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8 玉芽

上等的芽茶美称为“玉芽”。

9 甘草

对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

10 鸟嘴

对茶的喻称。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11 先春

茶的别称。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12 阳芽

对茶的喻称。宋周必大《茶》:“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13 冷面草

对茶的喻称。

14 鸡苏佛

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15 金叶

对茶的美称。

16 苦口师

对茶的拟人戏称。浓茶味苦,故称“苦口师”。

17 乳茗

刚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18 茶枪

对茶的喻称。茶未展开时似枪,故称。

19 茶旗

对茶的喻称。茶叶泡开后如一面面小旗,故称。

20 茗饮

对茶的雅称。唐杜甫《进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瓮无谢玉为缸。”

21 瓯蚁

本指茶瓯上浮的茶沫,后以喻茶。

22 香茗

对茶的美称。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23 蔎

茶的古称。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24 荼

苦茶。

25 荈

本指茶的老叶,即粗茶,后泛指茶。

26 涤烦子

茶的拟人戏称。唐施肩吾:“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27 森伯

对茶的拟人称谓。

28 雀舌

对茶的喻称。茶芽似鸟雀的舌头,故称。

29 晚甘侯

茶的拟人戏称。

30 瑞草魁

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31 酪奴

茶的拟人戏称。

32 橄榄仙

对茶的拟称。喝茶后似食橄榄那样回味久长,故称。

33 槚

即楸树,本为一种乔木,后代指茶。

34 碧霞

对茶的美喻。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肾茶的别名

肾茶,又名猫须草、猫须公、“牙努秒”。属于唇形科肾茶属。

产云南南部,我国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均产。印度,缅甸,尼科巴群岛,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达伊里安岛,菲律宾至大洋洲及萨摩亚和邻近岛屿有分布。

山茶花的别称。

中文学名

山茶花

拉丁学名

Camellia japonica L

别 称

茶花、曼佗罗树、薮春、山椿、耐冬、山茶、晚山茶、茶花、洋茶

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古名海石榴。有玉茗花、耐冬或曼陀罗等别名,又被分为华东山茶、川茶花和晚山茶。

茶花的品种极多,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七,亦是世界名贵花木之一。

茶的别名 茶在千百年中,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出现了茶文化,在文人的笔下,更成了不同凡响的灵草异物,于是在赞许赞美赞叹之中,为它取了种种别名,以表达人们喜欢喜爱喜悦之情。绍兴茶也如此,其名五彩纷呈,不拘一格。大约可分五类: (一)以茶的产地为借代。如不称茶而称日铸、石笕、后山等,正如不称酒而直呼“绍兴”一样。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谓:“绍兴酒各省通行,吾乡之呼之者直曰‘绍兴’,而不系‘酒’字。”如有人十分快乐时会拍案大叫“快拿绍兴来吃”即为一例。茶亦如此,茶客进茶楼,点茶也常称“石笕”、“日铸”,不系“茶”字。如欧阳修《归田录》:“两浙之品,日注第一。”徐渭《谢钏君惠石埭茶》中即以地名为茶名:“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小筐来石埭,太守赏池州。”四个地名代四种茶。陆游诗“囊中日铸传天下。”亦为一例。 (二)古代茶之别名:陆游《茶经·一之源》说得很清楚:“其名,一曰茶,二曰贾,三曰,四曰茗,五曰舛。”古称“荼”。自陆羽著《茶经》后,才统一称“茶字”。晋杜毓有《舛赋》,为我国最早茶赋。宋梅尧臣有《南有嘉茗赋》为茶赋名篇。内述:“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 (三)专有代名:叶嘉:这是苏轼所取的茶之专名、昵称。《苏轼文集》载此文,因《茶经》首句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又因茶之用于世者主要在叶,故取茶别名为“叶嘉”并作《叶嘉传》。此传为古来颂茶散文名篇,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位貌如削铁,志图挺立的清白自守之士,一心为民,一尘不染,如文中所言:“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评也。”为社稷黎民,“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这是茶别名最佳名号 (四)茶的外形特征作为茶的雅号。如: (1)雀舌、麦颗、麦粒。《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沈括诗:《尝茶》:“谁把嫩香名雀舌。”又曾巩:《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 (2)香叶、嫩芽。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 (3)雀舌露、鸟喙长、枪旗耸,嫩茎茂。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称茶之形状曰:“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已吐乎纤萌。一之曰雀舌露……二之曰鸟喙长……三之曰枪旗耸……四之曰嫩茎茂……。” (4)旗枪、枪旗:苏轼:《叶嘉传》:“吾当一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袁枚,《赠南浦太守……》:“谷雨旗枪最有名。” (5)鹰爪、苍鹰爪: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 新茶蟹眼汤。” (6)龙团凤饼:唐宋时蒸青法,把茶艺术化。有专门模型,刻有龙凤图案,压入模型制成饼,过黄焙干,色泽光莹。龙团供皇帝、亲王,凤饼供学士、将帅。宋徽宗《大观茶论》:“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又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贮以小饼,蜡纸丹印封之。”陆游诗《饭罢碾茶戏书》:“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 (五)以茶的灵异品性为茶的雅号,此项在文人的诗文化比比皆是,择要者述如下: (1)灵芽、灵草、灵物、灵味: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划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顾况《茶赋》:“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又,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逗晓灵芽发翠茎。”韦应物《喜园中茶生》:“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2)瑞草:古代称绍兴卧龙山茶为“龙山瑞草”,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日铸雪芽,龙山瑞草。”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瑞草魁”,茶为瑞草之首领。 (3)雪芽、金芽:古代称日铸茶为“雪芽”。相传日铸岭资寿寺旁有茶树十数株,其芽长至二三寸,绒毛纤白,故名。陆游艺机《东丁院汲泉煮茶》诗:“雪芽近于峨嵋得。”明人韩铣《后山茶诗》称上虞茶:“金芽带露摘来新。” (4)凌宵芽:高山云雾茶。杨维桢:《煮茶梦记》:“拟以凌霄芽为饮供。”“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5)兰雪:张岱改良之绍兴名茶品种。称“兰”者,因其茶色泽素兰,“雪”者,因滚汤冲之,状如雪涛。故名兰雪。张岱《露兄》文:“茗战争来兰雪。”他又有,《兰雪茶》一文。 (6)玉食、玉华:古代称供给皇帝的名茶为玉食。陆游:《喜得建茶》:“玉食何由到草莱。”玉华:沫渤。陆游:《试茶》:“得汤已见玉华浮。”泛指茶汤。 (7)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与陆羽号竟陵子一样,被人称为茶的别名,其典故就是“七碗茶诗”,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杨万里诗《谢木韫之舍人……》:“故人分送玉川子。” (8)嘉木英:《茶经》谓茶“南方之嘉木也。”秦观《咏茶》:“茶实嘉木英,其香在天育。” (9)琼蕊浆:似宝玉一般的仙花花蕊制成的浆汤。皎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何似诸仙琼蕊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86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