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兴仁结婚的风俗

南通兴仁结婚的风俗,第1张

a访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配讲究“门当户对”,是旧社会访亲(问名)的中心思想。大都要: 一访“底子”,了解对方家庭是否有狐臭。双方查访很严,除本户外还旁及亲族,这在当时也算一种朴素的优生优育观念。 二访“门第”,分清土农工商,要求门户相配,或是“攀高亲”。特别回避与那些所谓社会职业低微的“下九流”人家通婚。 三访“辈分”,要论班排辈,不能乱“字”(大族人家有家祠,每代人裔都统一规定名字上的一个字,如“道德文章荣华富贵”等,以字按序排辈)。 四访“家境”,女方男方的田地、房屋、家具、粮食、树木‘牲畜以及租佃关系等都要详细了解。还要访男方兄弟姐妹的多少,这是因为“小家搬穷,大家分穷”,直接关系到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但男方对女方的经济条件要求稍低,认为“买猪不买圈”,家当无关紧要。 五访“对象”,这是最主要的一项,也是最难访的一项。由于封建时代父母包办婚姻,男女方常不能见到面,媒人从中捣鬼,弊端百出,往往造成终身痛苦。 访亲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双方年龄适合,生肖相配,并传下许多俗语。如:“女大一,粮食囤子没处摺”,“男大三,金山靠银山”;“女大三,必讨饭”等等,这些都是毫无一点科学根据的胡言。 b订亲 互访认可后,若双方有意结亲,则女方将女之出生年、月、日、时各系所属天干,地支,即八字书于草纸上,外包红纸,由媒人送交男方,称“发庚帖”。庚帖又称草纸帖儿。男方以之供于神柜炉下,并体察凶吉,三天之内不能发生打碎器皿或其他不祥之兆,否则退给女方。如三日无事,男主即以“八字”交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乾坤两造的八字是否相配。也有少数人家“爱亲做亲”,不搞求神问卜的一套。合婚认可,男方请媒人择吉日到女方家送义务、银钱、首饰等作聘礼(彩礼),成“押帖儿”或“纳彩”。海安镇押帖时,一定要送桂圆、茶叶。曲塘一带女方受聘后,以糖果赠亲邻,表示已受聘。订亲后,未婚女婿逢年过节要到女方家中送“上门礼”。过大礼“定礼”仪式隆重,有一定的规格。一般要送猪膀、鲤鱼,糕粽团圆(谐音“高中团圆”)等。男主、女方同时邀请亲友宣布订婚。 c婚前准备 男方迎娶前,须先与女方商定迎娶日期,并将正式迎娶日期书写于红帖,由媒人送往女方,俗称“通话”,另外,男方要送“通话礼”,即要通过媒人商讨礼金、衣料、首饰、赔送等条件,就以女儿年幼、嫁妆尚未办等推诿;如协商成功,即由男方发出亲迎红柬帖(俗称“日子”),确定“良辰吉日”成婚。男方在迎娶前三天给女方送“开面礼”,包括“上头全”(胭脂、花粉、红绳、金花)、婚礼服(租用的凤冠、霞帔、彩衣、绣裙、盖头红巾)、爷娘席子(这是女儿不断娘家路的表示)以及供女家燃放的鞭炮、高升(俗称“起火”)等。女方必须赠女婿上下服装、鞋帽、腰带(苍缨带子)、寄富袋(绣囊)等六样,连同陪嫁妆奁一起交付,这是“回好”之礼。 女子出嫁前,嫡亲要请她玩几天以示惜别,称“晾嫁”,所赠礼物称“花仪”或“添妆”。女子出嫁前一天,家中办“待女酒”,父母教以新妇的规矩,虐人要拜谢天地、拜辞祖先。 婚期先一天,男方到女方家接嫁妆。嫁妆分硬铺盖(木器)、软铺盖(新被褥要请有福有寿者缝制)。其中木器需有三圆(马桶、脚盆、汤桶)(既为女子生活必需物,又含“三元及第”之意。马桶又称“子桶”,因为人坐桶上状如骑马),马桶内装红筷子(谐音“快子”)、炒米、草纸(以红纸封成夹子),上面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谐音“早生贵子”,分朝日供儿童分食)。是日,男方须请多子多孙、有福有寿的人伴房、暖轿、铺房、吃暖房酒。 d亲迎(迎娶) 结婚当天,男家天没亮就要派花轿往女家迎亲,条件好的有名堂的灯笼前导,并配有吹鼓乐手,新郎还要坐官轿同行,媒人在前;条件差的,河北用船,河南用两人抬的竹架轿(或独轮车)。无论穷富,新娘绝不步行。 花轿未到女方家时,媒人先告知女家接轿,燃放鞭炮。女家大门紧闭,男方须给女方发“开门封”(此钱留给娘家的兄弟分)。然后开门待茶,并检点礼物是否符合要求(其中须有“万年青”,由男女两家分别栽种在庭院中)。茶毕,由男方鸣炮奏乐,首次“催妆”。饭后,再而三“催妆”,这才由父母吩咐女儿上轿。 如系“一天圆”,在要茶后、饭前发嫁妆(河北用船,河南用车或靠人力挑、抬),其中“马桶”由喜娘搬,并要发赏钱。否则需新郎自己动手。 开门落轿传入催妆,由有福者为新娘梳头打扮,父母吩咐女儿上轿。新娘出房要脚父兄旧鞋,以示不沾娘家土财。上轿时要怀揣“三言真经”(代以红纸封好的老皇历)用以辟邪。上轿时,新娘之母要放声大哭,以示对女儿的爱惜。沿路过桥必放鞭炮、起火。有的地方,由新娘的弟兄持灯相送称“送亲”。河北地区新娘商船后,由哥哥用洗锅帚在船的三个角上刷一下,留一角不刷,表示女家分享男家财气;开船时,船在河心回旋打转三次,以示新娘对娘家人依依不舍之情。花轿到男家,燃放鞭炮,鼓乐齐奏。新娘入门时,脚踩柴草(谐音“财”),跨旺火盆(表示日子兴旺)。 My idea: 海安也有少数抢亲的陋习,因为男方家境贫寒或女方滥索财礼,百般刁难不准带人,男方无奈,有时就出此下策。抢亲前,未婚夫预约帮手准备停当,然后到女方家设法引未婚妻出门,由众人拥上,强行将她背回成婚。这种陋俗往往造成双方家长长期不睦,夫妇感情生伤,甚至酿成恶果。 e花烛 花烛日前下午,男方亲友就陆续来到吃“暖房酒”。新婚的床铺,要请亲戚中福寿双全的人先睡一夜,称为“暖床”。结婚正日,男家布置焕然一新;洞房门口要贴方形红纸,或贴双喜剪纸;房门口要挂“鲤鱼跳龙门”或“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的绣帘;新娘父母的房门口还要挂新娘敬献的“孝顺门帘”。堂上、洞房内同时高烧一对红烛,炉焚香料,喜气洋溢。新房房门上除贴:“梁家夫妇齐眉案,郭氏儿孙笏满堂”或“海燕引雏朝凤阙,江鱼带子跳龙门”之类的喜联外,上方还要挂两只箩筛(箩筛中贴红纸圆心,据说可以驱邪,防止来客中有人生辰属相与新郎、新娘生肖相冲、相克的)。 拜堂是结婚的正式仪式,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然后新人对拜,接着就是“送房”的节目。这些仪式多由喜娘引导,并由亲戚中福寿双全的老夫妇主持。 前来祝贺的亲友开怀畅饮喜酒开始,新郎要到席敬酒,并由喜娘代表新娘向客人敬酒,以后便逐渐转入“闹新房”的阶段。筵散后,亲友、贺客按当地“三天不分大小”的习俗,在新房里对新郎、新娘说笑逗趣,尽兴欢乐。闹房的花样百出,有时甚至很不文明,但只要主家多打招呼,一般的就适可而止了。 闹新房后,洞房紧闭,新娘卸妆,一对新人共饮“交杯酒”(古称“含卺”)。所食之鱼是带鳞煮的(谐音“粘”“余”),其寓意是:祝新婚夫妇互敬互爱,如胶似漆,吉庆有余。然后,夫妇结成“百年好合”。 f分朝 婚期第二日,堂屋内焚香点烛,新娘拜家神、祖先、公婆长辈,叫“分朝”。是日,邀请新娘的父兄长辈作客(不请女客),称“请朝”。同时邀请男方亲友隆重宴会,称为“会亲”。会亲时,以女方来客为贵宾(称为“朝客”),要坐在正席上,辈分高的要尊坐首席。老亲除陪新亲外,均坐侧席。如主家安排不当,往往引起新、老亲之间的争执。 分朝上午,新娘开箱请公婆查看衣物,并向公婆和长辈敬毛巾、手帕等小礼品,受赠者赠“红包”。用红纸包钱,新娘对小辈也要给予“小红包”。小姑子以主人身份设宴款待新娘,同时请几名未婚姑娘相陪,称“待新娘”,也叫“坐花桌”。 g回门(三朝回门) 新婚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做客,当日须返回。有的路途远较近,则在婚期正日餐后当天回门,也有六朝或九朝回门的。女方长辈给新郎纸封,俗称“叫钱”。李堡一带,结婚满月才回门,去时女轿在前,回时男轿在前。 h会亲 婚后(亦有在婚前),男方择日邀请男女双方亲族隆重宴会,称“会亲”。女方家长赴宴时,要携带女儿平时穿的几件衣服前来,表示女儿在夫家生根开花结果。会亲时,女方来客坐正席,辈份高的要尊坐首席。 i冲喜 有的未婚夫长期生病,要带童养媳(小带),或马上结婚(大带),进行所谓“冲喜”。对此,女方家庭很不情愿,女方本不的精神上也很痛苦,这种情况大都发生在男方有权势的富裕之家。 j月忌 结婚一个月内,新娘子不能到邻居家串门,否则被人称“毛脚鸡”上门,不吉利;甚至要给人家“挂红”赔礼。 k有关 如果婚后长期不育,便要引起男方家长的不满,小两口更有沉重的心理负担,访医求神无所不至。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往往怪罪新妇,甚至闹出休婚的悲剧。 有的妇女不育到庙上求神,脱女神的绣鞋回来供奉(如生儿子,就以“鞋小”为乳名),有的偷庙上的“太子”神像(生儿子就叫“太小”)。有的供奉“送子观音”像的;有的组织人“送秋”的,风俗各不相同,迷信色彩很浓。 如夫死子幼,赘婿上门,称为“招夫养子”,如改嫁他户,称为“跳门槛”。有后夫者称“两山一水”,有后妻者称“一山两小”,一般群众对此并无非议。 l特殊婚俗 旧时,农村有数岁就做小亲的,其后如男方家道中落,女方悔约或侈索财礼,男方即行“抢亲”。穷苦人家小女儿无以养活,往往将女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待成年时再圆房。男子丧妻后,可以续娶,其习俗与初婚无异,而女子改嫁者则甚少。富裕人家娶妻后无子的,往往另外娶妾。女家无子又无族子可以继承的,有“赘婿”之举,女婿上门,不改己姓,而婚后生子则从女姓。有的未婚男女早逝,好事者择门当户对的为之结“鬼姻缘”,婚嫁如同人生,婚礼将女方牌位以素轿迎娶,两棺同葬一穴。上述均为旧社会的畸形婚俗,今绝迹。 m婚俗变革 民国后,婚姻礼俗略有更改。城镇一些知识界人士提倡“文明结婚”。男着西装,女着旗袍,佩戴红花,见长辈行鞠躬礼。男女双方这长为主婚人,媒人称介绍人,地方著名人士作证婚人,亲友来宾致祝词,证婚人发结婚证书,礼毕宴请宾客,一般“一天圆”。新中国建立后,废除封建包办婚姻,禁止童养媳。男女青年一般由他人介绍认识,或是双方自由恋爱,如认为感情融洽,择双日或节日订婚,拍订婚照。到法定婚龄后,持单位介绍信到有关部门领取结婚证书,择日结婚。结婚时发喜糖、喜烟,并宴请亲友。迎亲不用花轿多用车。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假外出旅游;有的举行集体婚礼。

婚礼是一个需要漫长准备的过程,为了在婚礼当天做到最完美,新人们都会反复确认婚礼的所有细节。结婚需要准备:

1、新郎的物品:男方西服、男方礼服、男方衬衫、男方领带、领结皮带、男方皮鞋、男方袜子、袖扣、领巾等装饰物、眼镜、隐形眼镜

2、小物及现场装饰部分:海报或易拉宝、来宾名单、喜糖袋、迎宾牌、戒指、交杯酒杯、情侣公仔、蜡烛、花篮、气球、打火机、椅背纱/装饰纱、喜贴、签到本、签到、席位卡、喜字、红包(大、小)、回礼小礼品、彩带、敬茶杯(最好男方女方家名套)、龙凤烛(按照当地风俗进行购买)

3、食品部分:喜糖、红糖、花生、桂圆、莲子、其他各色干果、白酒、红酒、啤酒、啤酒、香烟、饮料、茶叶。

4、新娘的物品:女方婚纱、头纱手套、女方礼服、回门服装  、女方手包、女方婚、头饰、项链

5、婚礼当天新娘和伴娘必备品:零食和水、婚礼流程表、止痛药、创可贴、棉花球卫生护垫、手帕、备用长丝袜、头发定型喷赛、唇膏、粉底、吸油纸化妆槐、香水、手机及备用电池、红包、安全别针、眼药水、备用隐性眼镜和护理用品、备用首饰(耳环、项链、手链)、发夹、口气清新剂、婚礼筹备人员联系表

6、婚宴:喜糖、自带的酒水、香烟、火柴、鞭炮(禁烟地区则不需要准备)、彩带、花瓣 、签到本、新人的结婚照。 

7、其他东西:钻戒、对戒、手镯(配旗袍龙凤褂)、新家布香用品(气球彩带等)、家具、家电、床上用品、商帘、压床娃娃。

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大家的关注点在于明兰和墨兰的婚服颜色都是绿色的,大众认知中结婚一般都是大红喜服,很少见女子穿绿衣嫁人,经过查证,北宋男穿红女穿绿的大婚习俗是延续了唐朝的习惯。

明兰出嫁和墨兰出嫁自然就有嫡庶之分,加上明兰嫁得顾二叔,墨兰虽然嫁的伯爵府可自己毕竟是个庶女,再加上用不光彩的手段嫁过去,而明兰那是皇上赐婚的,那出嫁的场面真的天差之别了。

男穿红女穿绿,寓意着绿叶衬红叶,新妇过门后要守女德妇德,处处尊重夫家,以夫家为重,也显示出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从社会风俗意义上来讲,的确是上面的意思,但是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是“绿肥红瘦”,意思就是女强男弱,正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相反,也突出了明兰在这部电视剧中女主的角色地位。

北宋时期将女子的名节看得极其重要,墨兰做出这种事,别说她自己,就是盛家的几个女儿以后也会被人戳脊梁骨,没法抬起头做人,百般无奈之下盛老太太只好亲自出马,向梁家提亲,最后墨兰成功嫁给了梁晗成为正妻。

对于结婚礼服的颜色,大部分电视剧是没有太多考究的,一般都是使用大红色。但知否却考虑到了当时的时代风俗,这一个细节就能反映出,导演真的是很用心了。

因为在古代,只有显贵、正妻才能穿绿色的嫁衣,如果嫁给身份地位相对一般的家庭,女方过门时就会穿红色,如兰嫁给了文炎敬,他本是一个穷秀才,后来才考中探花,那如兰出阁时,只能穿红色,这么讲究的剧真的很不错。

  ◆◇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第一种寓意:“踩瓦片”,寓意过去如碎瓦,开始新生活。

  第二种寓意:大厅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请新娘脚跨过火炉,再踩破瓦片, 俗称过火与破煞。

  ◆◇古时婚礼习俗:

  (一)议 婚

  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

  又称“摆家风”、“踏家风”。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 庚

  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 婚

  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置三天。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 亲

  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定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也不会定在这个月。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50岁则暂不成亲。客家人在农历三、六两个月份忌提亲、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说。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二)定 婚

  定婚相当于古代的“纳吉”、“纳征”和“请期”,算作办喜事的开始。自此时起直到婚后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不得参与丧事,以免“红白相克”,不利喜家。定婚包括以下礼俗:

  1定 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 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扛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扛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如:婚书一对、聘金若干、金钗一支、鸡鸭各两只。应写上“婚书成通,聘金全封,金钗全副,德禽成双,家凫四翼”等字。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小至马桶、针线,大至田契、房契,甚至还有棺材和寿衣,称为“生死不求人”。旧时,富家嫁女还将“随嫁□(音干)”(媵婢)作为嫁妆。贫户嫁女只备“半厅面”:几套衣服、花粉、镜奁、剪、尺、被、帐及一些日常用品。嫁妆一般包括马桶,寓意早得贵子。另外还要准备一对“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迎娶之日用红头绳或红绸缎一条,两端各捆一只鸡的脚,使公鸡母鸡并排而蹲,装进新饭篮里,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3送 日

  男方择定吉日迎亲并经女方同意后,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因而有俗话说:“隔壁做亲情,礼数着照行。”

  (1)添妆与添丁

  行聘以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和喜糖。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

  (2)裁制婚衣

  送日之后,男女两家要择日祀神上香,然后裁制婚衣,称“开剪”。除礼服外,还要裁制新郎新娘的白色内衣内裤。婚后新娘要妥善收藏这套内衣内裤,直到她死时再换上这套内衣内裤入棺。有说此举含有重贞操的意思;亦有说陈元光入漳,倡导汉畲通婚,时畲族男子战死,畲族女子议定内着白衣以悼念死者。新娘的婚礼服为红袄红裙,配上绣花红鞋,衣服上要绣上“�”形以祈吉祥,俗称“打万字”。

  (3)挽 面

  新娘出嫁前要择日祀神上香,请专业的妇女为其“挽面”,就是用细线交叉绞掉新娘脸上的汗毛。俗称为“开面”,表示出阁成人。

  (4)安 床

  娶亲前男家要将洞房布置妥当,首先要择吉日安床挂帐。床铺必须顺着屋梁的方向放置,否则称为“担楹”,不吉。床安好后要请一两个属龙的(其次选属蛇的)男孩爬上新床翻滚嬉闹,象征新娘连生贵子,称“翻床”。

  裁制婚衣、挽面和安床都不能让寡妇、属虎的妇女参与或观看。亲友送来的贺联、贺幛及其他贺礼应在大厅内陈列出来,其中新郎的舅父送来的贺幛应悬挂在厅堂正中。厅堂里要点上三撮香火和一对红烛。

  迎娶前夕,女方家长会请人携带新卧具、镜奁、箱柜等物前往男家布置洞房。完婚前,新郎不可在新房单独过夜,必须有一两个平辈的男子伴睡,称为“暖房”。睡伴首选为属龙的,忌选属虎的。

  (三)完 婚

  依正统的家礼,婚礼中“亲迎”是六礼之一,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漳州在清代“乡俗间有不亲迎者”,历来不强调新郎亲自迎娶新妇,不少是请“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为上门迎接新娘。而对迎娶的细节却十分讲究,一丝不苟。

  1出 阁

  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清代,漳州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类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1)上 头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沐浴,换上婚衣。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筊□(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头”。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则由其他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此礼为古代笄礼的孑遗。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方头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一顿告别酒宴。宴席固定是12道菜,称“十二碗圆”。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2)上 轿

  男方迎亲队伍到后,经过傧相们再三催请,新娘随身带上一面制煞的小镜和一个装着象征“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莲子、花生、桂花、石榴、茉莉花心等吉祥物的袋子,走出厅堂向神明、祖宗神位及双亲行跪拜礼辞行。

  父母为女儿覆上盖头,送嫁姆唱:“乌巾罩上头,新娘贤慧囝婿□(音搞,能干)。”家人将点燃的鞭炮抛上屋顶,并用米筛遮在新娘头顶上,使新娘不见天日,父母随即扶新娘上轿。

  轿内多放有红圆子和冬瓜糖,新娘一路抛撒冬瓜糖,寓意此路可常来常往。

  (3)离 家

  新娘上轿后即从轿上扔出纸扇,谓之“放性地(脾气)”。父亲将一碗清水泼向轿后,这是古人嫁女戒勿“大归”(走回头路)的遗俗。

  花轿起行,新娘应在轿中号啕大哭,谓之“哭好命”、“哭兴旺”。同时娘家立即紧闭大门或以米筛挡门,有的地方新娘的母亲还要坐在大门槛上,以免娘家的财运、地气被新娘带走,也寓意新娘免得走回头路。

  2迎 亲

  旧时,迎亲要用花轿。20年代,漳州城区开辟马路,开始以马车迎亲;后来又改用黄包车、自行车、轿车迎亲。农村地区到50年代才逐渐废弃花轿,以乘客运汽车迎亲;70年代后流行骑自行车、坐拖拉机或汽车迎亲。

  迎亲要择吉时出发,一般多安排在凌晨时分。上路前有关的人要吃一顿宴席,席上照例有12道菜,其中一盘全烧鲤鱼不得动箸,其余各盘大家都要吃到。

  旧时,富家的迎亲队伍上路时由两个佣人执一对书写姓氏的红灯笼在队前引导,接着是八音乐队,一顶送嫁姆坐的油布轿、五顶给傧相和小叔坐的披红彩的竹帘轿、一顶给新郎坐的不挂竹帘略作装饰的官轿、一顶四人抬的装饰精致的花轿,最后是盛礼物、嫁妆的扛□(音匣,装礼品的大木箱)。匣的数目多的有12匣、24匣,最多的可达60匣,俗称“百二杠”(120人扛)。一般平民的迎亲队伍只有一两顶轿,乐队和扛匣的人数也少,由两个男孩用带根叶的甘蔗各挑一对红灯笼走在队前,队伍最后一个挑着布袋,内装便桶和子孙桶(产盆)。一些地方迎亲队伍由“拖青”的人走在最后。“拖青”的多为男孩,拖的是枝叶齐全的松枝或榕枝,有的是拖头尾齐全的鲜竹。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门时燃放鞭炮。放过三阵炮后女家开大门请迎亲队伍进门。男家送上两扎礼炮,一书“两姓合婚”、一书“百子千孙”。女家收入“两姓合婚”的一扎,将“百子千孙”一扎回赠给男家。

  接着,女家宴请迎亲队伍。男方陪新郎前去迎亲的“袍架”(傧相)在席间要设法偷窃两只酒盅,带回男家放在洞房里的新床下,俗谓可使新娘早生贵子。女家对男方傧相偷酒盅要佯作没发现。

  吃过宴席,男方的傧相催请新娘上轿。新娘要找各种借口推托,经数次催促才出厅准备启程。新娘上轿后,迎亲队伍接过嫁妆,有时还加上女方准备带到婆家种植的带根的毛竹,返回男家。女方若有随嫁婢,也坐轿随新娘同去。客家习俗,女方要有人手执“火龙”(火把)送嫁随行,谓之“开路制煞”。

  迎亲队伍一路上鼓吹(乐器)齐鸣,每经村巷、寺庙、桥梁都要鸣炮过路。到男家门口要将花轿停放在一面大筊□(音俩)内,等待吉时。良辰一到,新郎要猛踢一下花轿门,使新娘吓一跳,俗谓可使新郎以后不致惧内。送嫁姆随即打开轿门,小叔执红漆盘盛两颗红柑请新娘下轿,新娘回赠以红包。然后由“好命”(寿高多子孙、夫妻双全)的老妇女扶新娘出轿。送嫁姆唱:“新娘踏土,生囡好囡模;踏依在(稳),生囡胖狮狮。”同时有长辈用贴上八卦的米筛(现在多用雨伞)遮在新娘头顶上,另有人在地上铺红毯或新席或染红的麻袋,让新娘走进大门。

  送嫁姆随新娘进大门,口中要唱好话,如过门槛唱:“过户橂(音定,门坎),有吃又有穿”等等。新娘进门的礼节在漳州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此刻要将炉膛里的火用水浇灭,而且不许新娘踩门槛,谓可避免新娘脾气大,驾凌于他人之上。万一新娘踩到门槛上去,就暗中将举在她头上方的米筛放低来压一压凤冠,使她受惊来破此招。有的地方则相反地要生起炭火炉或烧一把稻草,让新娘“跨火薰”,而且要新娘踩门槛。有的地方当新娘到家门时长辈要暂时避开,以免“相冲”。客家人当新娘入门时要宰杀一只鸡,在门前放几只碗让新娘跨过,称“拦门鸡”。

  如果新娘的生辰八字中犯“破娘家”或“破婆家”,主持婚礼的人就会在大门口预先放一片完好的瓦片,新娘入门时踩破瓦片,旁边的人随即说:“都破了!都破了!”以此禳解八字中的缺陷。

  3成 亲

  漳州完婚的仪式大致包括古代的拜堂和合卺。男方要请一个内行人来主持仪式,称为“管事”。

  新娘进门后,管事手捧圆斗,边走边唱好话边撒斗里的谷粒,引导新娘走上厅堂。管事高声唱礼,新夫妇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交拜成礼。

  拜堂后在送嫁姆引导下新郎以红缎牵新娘入洞房,双双坐在床沿上,同时厅堂鸣炮,开始大宴宾客。

  新娘进洞房时,新郎的家人要把带路鸡放进床底下,然后撒米引诱,想方设法使公鸡先走出来,预兆新娘头胎生男孩。带路的母鸡在一两天内下蛋也被视为新娘早生早育的吉兆。送嫁姆在进洞房的前后都不停地唱好话,她教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色或黑色绸盖帕,并指导新夫妇食用洞房里由12道菜组成的“新娘桌”。送嫁姆先将酒倒在一对以红线联系在一起的酒杯里,让新夫妇互递酒杯,同饮合卺酒。接着,送嫁姆要为新郎、新娘搛菜,每吃一道菜她就唱一句与这道菜有关的吉利话,12道菜寓意12个月,月月美满。“好命人”点燃洞房里的一对红烛。自是夜起,洞房里要连续13夜彻夜灯火不熄。

  厅堂的宴席上由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的父亲作为主人向来宾敬酒。酒过三巡,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席终鸣炮送客,至门而止。有些地方新娘要一直呆在洞房里,仅由新郎和家长出面敬酒。在客家的婚宴上,由新娘的叔父或兄弟坐首席。

  清代,漳州就有看新娘和闹洞房之俗。“于初婚之日,亲戚朋友拥挤而至,索见新妇,嘲谑新婿。”新婚宴席散后,新夫妇端坐床沿,男左女右,中间插坐一个男孩,送嫁姆和其他人以次就坐,一两个男孩上床翻腾跳跃嬉闹一番,象征新娘早生贵子。新娘要向众人分发糖果、花生、蜜饯等,众人边吃边念歌谣式的吉利话。为增加喜庆的热闹气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与新娘逗乐戏谑,新娘必须端坐任亲友观看、笑闹,由送嫁姆来应付一切。闹洞房时参加者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辈分和地位,故有俗谚:“闹洞房,无大细。”但闹洞房者不得站到门槛上,也不得将雨伞带入洞房。

  闹洞房的人走后,小叔捧进甜汤圆,称“合房圆”,新娘要赏给红包,然后与新郎一起吃合房圆。有的地方合房圆要由新郎新娘亲自搓成。吃过合房圆,送嫁姆退出,新夫妇即可安歇。

  一些地方,婚礼中“新娘桌”的陈设与祭死人的供桌类似,婚床上要铺的草席也属葬死人的用品,这些寓意两人要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新郎新妇的亵衣以白布制成,婚后三日洗净珍藏,以备死时再贴身穿上,此俗也与贞操和互相忠诚的观念有关。

  (四)婚 后

  完婚之后,喜事并不算办完,此后4个月内不得参与他人的红白事活动。同时也忌家庭内的喜事“相冲”。一年之内家中不能有两个喜事,如儿女之中有两个嫁娶,或一个嫁娶一个生育;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再增加一个喜事,俗称“三打散”,就没有忌讳了。

  清代,漳州旧俗,合卺后“越日父母持汤饼�房,三日而后庙见,见毕旋马,乃执妇事”。后来婚后的礼俗逐渐有所变化。

  1出 厅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准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

  新娘先要煎四果汤,或者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准备“拜茶”。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新妇便到厅堂祭祀祖先和神明,然后端甜茶敬奉尊长,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拜茶即古代“庙见”之遗礼,长辈接受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

  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显示自己的身手;此外还要喂猪、饲鸡、舂米,显示自己的勤快。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新娘只舂几下米,撒一把谷子,搅一下泔水缸。

  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送嫁姆就要在旁边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搅潘(泔水)搅会浮,饲猪恰大牛(比牛还大)。”

  2探 房

  迎娶的第三天,新娘的弟弟要坐轿到姐夫家探望,俗称“舅子探房”,是古代“餪女”的遗俗。

  舅子带糖、饼、香粉、抹头发的茶籽油和一篮鲜花或纸制石榴花,径直走进新房,将礼物放在床上,并邀请姐姐回娘家作客。婆家应设宴隆重招待阿舅。

  3归 宁

  完婚后过一定时间新娘要“回门”(回娘家),俗称“做客”。新婿有时应陪同前往,俗称“回礼”。送嫁姆也同时伴新娘回门,至此完成她的任务。

  迎娶后的第四天(有的地方是第七天)新娘首次归宁,俗称“做头摆(次)客”,客家人则称“转朝”。依礼新婿要陪同并备香烛、礼炮、礼饼、猪脚等礼物。上路时如有小舅子同行,则舅爷轿在前,新夫妇在后。若步行则新郎要跟在新娘后面,俗称“趁(跟随)某(妻)吃”。

  抵娘家时岳父母到门前欢迎,入门后新娘径入旧闺房和女眷们话家常,新郎则留在厅堂上接受甜茶的款待。岳父要引女婿与亲友相见。有的地方礼俗,新郎要以红包分赠岳家亲属。按例,中午岳父母要宴请姑爷,厅堂上新婿坐首席;新娘则在内室坐首席,其他女眷作陪。

  宴席散后新夫妇休息片刻即应告辞回归。回程时要男轿在前,女轿在后。首次归宁的新夫妇不得在岳父母家过夜,如确因归途遥远需要留宿,也不得同床,否则对娘家大不利。

  女儿做客返回婆家时,娘家要赠送布料、上插石榴花枝的甜糯米饭、一对连根带叶箍上红纸的甘蔗、一对或一窝脚上绑红布的雏鸡。雏鸡用小竹笼装,挂在轿(或车)前,俗称“带路鸡”。有的地方还赠一对猪崽,称“带路猪”。有的地方娘家要派小舅子捧一瓶花生油伴送新娘回婆家;花生油是添灯的油,寓意尽快添丁。

  按旧俗,新娘婚后12天和婚后一个月还各应归宁一次,来回都要携带礼品。但夫婿就不一定再陪同,而且新妇可以在娘家留宿几天。以后新妇回娘家就习以为常,无须遵守特别的礼仪。

山东一带的婚嫁,大体上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

在这几个步骤中,迎娶最为热闹,也最为有特色。婚礼日早晨,吹鼓手最先来到主家大门口鼓吹一通,然后进洞房再吹。稍事休息后,迎亲的花轿就要起程。一般迎亲的花轿有两乘,新郎坐的叫“官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

去迎亲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坐在里面,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字样。一切就绪,三声炮响“三吹三打”后,新郎才能进入女家门内。新郎先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闺房,送入轿中,意为脚不沾娘家的土。博山一带,新娘是“抱”上轿的。

结婚那天,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跑,伴娘在后护卫,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姑娘便随着娶亲的队伍出嫁了。

山东村庄多聚一处,称“屯”、“村”、“庄"。大多数人住平房,有院落。乡间房屋,一般有草房、瓦房、泥平顶房等。草房之中,有一种海带草房颇有特色。海带草房是用一种海生的植物——海带草做成的。屋顶坡度很陡屋脊做成卷棚式,浑圆、厚实。从高处远望,象大鱼的脊梁。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可保四、五十年不漏。

结婚流程

1婚礼筹备计划

1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

12确定婚礼预算

13草拟客人名单

14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15确定伴郎、伴娘

16确定主婚人、证婚人

17成立婚礼筹备组

171召开kick-off项目启动会

172制定婚礼项目计划书

173明确筹备组分工

2婚礼前准备

2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211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

212发喜贴给亲友

213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214网上发布结婚通知

215再次确认主、证婚人

216及时反馈亲友受邀信息

217对于重要亲友再次确认

22结婚物品采购

221新家布置用品

2211家电、家具

2212床上用品

2213彩色气球

2214彩灯(冷光)

2215纱

2216蜡烛

2217胶布

2218插线板

2219其他物品

222婚礼用品订购

2221新郎新娘婚纱礼服

2222结婚戒指

2223新娘化妆品

2224喜贴、红包、喜字

2225彩带、拉花、喷物

2226烟、酒、饮料

2227糖、花生、瓜子、茶叶

2228录像带、胶卷

2229预定鲜花

22210预定蛋糕

22211水果

22212蜡烛

23新郎新娘形象准备

231新娘开始皮肤保养

232新郎剪头发

24拍婚纱照

241挑选婚纱影楼

242预约拍摄日期

243拍照

244选片

245冲印或喷绘

25布置新房

251请清洁公司彻底打扫新房

252布置新房

26确定婚礼主持人

261就婚礼当天计划与设想与之沟通

27婚宴预约

271估计来宾人数

272估计酒席数量

273选择婚宴地点

274确认酒席菜单、价格

275确认婚宴现场的音响效果

276与酒店协调婚宴布置等细节

277预定酒席

28婚礼化妆预约

281选择化妆地点

282与发型师、化妆师沟通

283确认婚礼当天的造型

284预约化妆具体时间

29婚庆车辆预约

291确定婚车数量

292选定婚车司机

293预约扎彩车时间地点

294确定婚礼当天婚车行进路线及所需时间

295预约婚车

210婚庆摄像预约

2101确定摄影社摄像数量

2102选定婚礼当天摄影摄像人员

2103安排摄影摄像分工

2104准备摄影像器材和胶卷录像带

2105预约摄影摄像

211其他

2111调换崭新钞票

2112确定滚床儿童

2113为远道而来的亲友准备客房

3婚礼前一天准备

3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311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

312就准备情况和婚礼当天分工与筹备组作最后沟通

313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314与伴郎伴娘再次沟通

315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316最后确认婚宴、车辆、摄影像、化妆等细节准备情况

32确认婚礼当天要发言人的准备情况

321主证婚人发言准备情况

322父母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3来宾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4抢亲时新娘提问准备

325新郎新娘在仪式上或闹洞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3最后确认婚礼当天所有物品准备情况

331最后试穿所有礼服

332将婚礼当天要穿的所有服装分装口袋

333准备两瓶假酒

334准备婚礼当天新郎新娘的快餐干粮

335最后检查所有物品并交于专人保管

3351新娘的新鞋

3352结婚证书

3353戒指

3354红包

3355要佩戴的首饰

3356新娘补妆盒

3357糖、烟、酒、茶、饮料

3358焰火道具

3359烛台、婚礼蜡烛

34新郎新娘特别准备

341新郎新娘反复熟悉婚礼程序

342预演背新娘动作

343预演婚礼进行台步

344预演交杯酒动作

345放松心情,互相鼓励

346注意睡眠,早点休息

35准备闹钟

351确认一只正常工作的闹钟

352将闹钟调到5点半

4婚礼当天流程

41化妆

411 5:30 起床

412 7:00 新郎发型做好后到达新南门女方娘家附近等待

413 7:45 新娘妆完成,通知新郎

414 化妆师、美发师红包

42婚车

421 6:30 开始扎彩车

422 7:00 专车送新郎至新南门

423 7:30 彩车完成

424 7:45 专车送新娘回新南门娘家(8:30前到达)

425 9:00 所有婚车到达新南门

426 司机红包

43抢新娘

431 8:00 伴郎准备好鲜花、红包

432 8:30 新娘回到娘家,藏好新鞋

433 8:40 新郎带领兄弟们开始抢人

434 8:45 敲门、盘问、塞红包、挤门

435 8:55 新郎找新鞋,向女方家人承诺

436 9:00 彩带师到位气球到位

437 9:05 新郎背新娘出门,彩带,踩气球

438 9:10 车队出发

44迎新娘

441 10:00 车队到达化成小区男方家

442 10:05 新郎抱新娘进门,彩带,踩气球

443 10:10 小孩子滚床

444 10:15 伴娘准备好茶

445 10:20 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

446 10:40 新郎新娘出发至酒店

45酒店准备

451 10:00 将糖、烟、酒、茶、饮料等带至酒店

452 10:10 最后检查酒席安排、音响、签到处等细节

453 10:30 准备好新郎新娘迎宾香烟火柴糖

454 10:45 彩带师到位酒店门口

46酒店迎宾

461 10:50 新郎新娘到酒店,彩带

462 11:00 签到处人员就位

463 11:00 引导人员门口就位

464 11:00 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门口迎宾

47婚礼仪式

471 12:15 主持人准备

472 12:15 音响准备

473 12:15 结婚证书、戒指准备

474 12:15 气球、彩带到位

478 12:20 奏乐,新人入场,彩带、踩气球

主持人介绍

主婚人致词

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新人父母上台

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三鞠躬

新人给父母敬茶

双方父母代表讲话

双方父母退场

新人开香槟、切蛋糕、喝交杯酒、点燃蜡烛

游戏

479 13:00 婚宴正式开始

4710 13:00 新郎新娘退场、速食,新娘换礼服

4711 13:15 新郎新娘逐桌敬酒

4712 14:00 宴席结束,宾客与新人合影

48下午休息

481 14:00 宾客离开或到棋牌室娱乐

482 14:30 新郎新娘进餐、休息

483 14:30 清点所剩烟酒糖等

484 14:30 统计晚餐人数

49晚餐

491 17:00 通知酒店晚餐准备数量

492 18:00 请宾客进晚餐

493 20:00 清点所有物品,离开酒店

410 闹洞房

4101 21:00 开始闹洞房

女方藏结婚证

新郎找结婚证

其它节目自由发挥

4102 22:30 宾客离开

411摄像摄影

4111摄像a从新娘化妆开始全程拍摄新娘

4112摄像b从新郎抢亲开始全程拍摄新郎

4113摄像c拍摄婚礼仪式全过程

4114摄影适时拍摄

4115摄影摄像人员红包

5婚礼项目结束

51 23:00 伴郎伴娘率筹备组另寻别处进行项目总结

2种。

1、周制婚礼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

婚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

商周时期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著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著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2、发展型婚礼

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中国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其它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婚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婚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

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像征。

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扩展资料:

中式婚礼婚礼禁忌:

1、 生花易于枯萎,故婚事讳之,只有连招花和石榴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闰女出嫁,诚等丈夫,后者则意谕多子多孙。

2、新妇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3、安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同睡在新床上。否则俗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

4、结婚当天, 新娘出门时,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扫"同音, 都不吉利。

5、成亲之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快越好,〝哭发哭发,不哭不发″不哭的话反而禁忌。

6、 婚后三日,新人回门,须在当天日落以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万一有特殊原因无法回家,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7、 迎娶途中,若花轿和花轿相逢,叫做〝喜冲喜″,会带来不祥。解决的办法是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是双方媒人各以预备的花交换,这叫做换花。

—中式婚礼

结婚,这其实是很有地域性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着不同的婚俗的,就来看看河南结婚的四干四湿究竟是什么?结婚的时候男方抬盒子装什么?

一、河南结婚用的四干四湿是什么

四干:粉条、海带、粉丝、腐竹。

四湿:葱、芹菜、香菜、黄花菜。也可以选择韭菜,但是不能用萝卜,萝卜是有把事情干砸的意思,蒜是有算完的意思,寓意不好。

在河南地区,嫂子是要给即将出嫁的妹妹梳头,这里就有两种情况了,一种是梳成髻,也叫做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要成为人家的媳妇。还有一种是按照闺女的法式梳,意思就是妹妹是的待出阁的闺女,到婆家了,再由婆家嫂子或者是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还有歌。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二、结婚男方抬盒子装什么

这盒子里面装的是女人的嫁妆,有四干四湿。男人娶亲这天,要带着一批的帮忙的青年去新娘家抬盒子,就是将这些嫁妆都搬到男方家里来。

在办喜事的前几天,男方要根据女方提供的数据落实好帮忙抬抬盒的人,一般是请亲戚和近邻关系比较好的男子来帮忙。被请到的人感到很荣耀,无特殊情况即使自己再忙也要答应下这份邀请,既成人之美帮了他人的忙,又有利是(指红包)可得,还能分享喜烟喜糖,坐席吃油大解嘴馋,何乐而不为呢?

婚嫁两家如果离得较远,男方娶亲的人(包括抬抬盒的)头天下午就要去女方家歇脚,称为歇人拱。如果路程不是很远,就当天去当天回,一般赶在中午男方婚宴开席前拢屋,因此早上都起得早、走得早。要去的人先在男方家聚齐,简单吃点点心,接过新郎奉上的喜烟,然后就由媒婆带路,一路喜笑颜开、浩浩荡荡地向着女方家进发。

抬抬盒需准备好架子和抬竿等工具。抬盒架子系木头做的,大都用红油漆漆过,专门用于婚嫁。有的人家平时就准备得有,没有的人可找他们借。盒子呈长方体,长约三尺,宽约二尺许,深约四五寸。盒梁上有孔,以便抬竿从中穿过,前后各一人抬着向前行进。有的盒梁上还雕刻有“鸳鸯戏水”或“囍”或“富贵”等图文,很是喜庆。一队娶亲的至少备有一个抬盒架子,也有备两三个的。去时,男方在抬盒架子上绑束有大红花或红丝带,挂有新郎给岳父岳母的厚礼如大红公鸡、猪肘子或宝肋肉以及聘礼(礼金)等,盒子里装有新郎给新娘准备的结婚礼服和鞋袜等。抬抬盒架子的,去时要抬,回来时也要抬。准备抬其它物件的,去时放空,只需把抬竿带上跟着走就是了。抬抬盒的竹竿两头都缠有红丝带或红纸条,以示喜庆。男方家还要请锣鼓、唢呐,接到新娘后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抬盒的抬数以双数为宜,好事都要成双成对嘛!一般人家有个十来八抬也就过得去了,殷实人户筹办个十几二十抬也不算什么。

一、婚纱礼服的发展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婚消费方面,约90%的新人愿意花费整个婚庆支出预算的15%左右,用来购买婚纱礼服或租借婚纱礼服拍摄婚纱照。

如今婚纱礼服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婚纱影楼中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以后只会在完善和整合上有所突破,婚纱礼服在这一块市场的增长有限。由于婚纱礼服个人消费市场刚刚起步,所以市场增长潜力很大。

此外,随着国内婚纱礼服行业的发展以及新人对婚纱礼服卫生和个性化的要求,国内掀起了购买婚纱礼服的热潮,婚纱礼服的消费量猛增。中国婚纱礼服行业区域分布上,具有一定规模、档次和效益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潮州、中山、深圳、广州、江苏苏州、福建厦门和泉州等地。

二、婚纱的历史是什么

1499年法国路易十二与布列塔尼的安妮的婚礼上新娘的结婚礼服, 是第一次有文献记载的婚纱。

传统婚纱一般为白色,采用白色的传统可追溯至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的婚礼。当时女皇穿着白色婚纱,拖尾长达18呎,官方照片被广泛刊登,不少新娘希望穿着类似的婚纱,这传统一直流传至今,而拖尾的长度也有新人富有的象征,1980年代英国黛安娜王妃结婚时的礼服约有480呎。

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前,婚纱可以是各种除黑色(表示哀悼)或红色(与娼妓有关连)以外的颜色,白色婚纱代表内心的纯洁及像孩童的天真无邪,后期则演变为童贞的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0年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使婚纱的风格大异从前,而有短裙设计的婚纱出现。

1940年代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故,婚纱的制作取得不易,因此新娘的结婚礼服转为简单朴素,或是向亲友借现成的婚纱,许多母亲也会将自己的婚纱当作传家宝,让自己的女儿在结婚时穿上自己结婚当时的婚纱。 。

三、苏州的虎丘山都有什么历史

虎丘山风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北,距离阊门约3。

5公里,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幽绝自然景色著称,因北宋文豪苏东坡的“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而流传千年,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 虎丘山经历代精心营造,先有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凿山引水,后有今国家 的大力整修,形成了“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虽为小丘,但也尽显绝岩耸壑。

虎丘山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 虎丘塔是云岩寺塔的俗称,现已倾斜3度59分,是著名的“中国斜塔”,有“江南第一古塔”之誉,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有“万千鹭鸟伴古塔”的壮丽景观;万景山庄位于虎丘西麓,是苏派盆景精华的汇聚地,有著名的“秦汉遗韵”、“巍然侣四皓”精品,堪称国家瑰宝。

虎丘山被古人喻为“苏州的双面绣”,有“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前山有着吴越春秋的霸气,后山有绿野仙林的惬意,人随景转,景随人移,文化在这里巧妙的注入到自然之中,令人回味无穷,别有一番情趣。 景点旅游提示: 门票:淡季(12月1日至2月29日,6月1日至8月31日)价格40元/人,旺季(3月1日至5月31日,9月1日至11月30日)价格60元/人(适时分别举办花会、庙会等活动)。

到达方式:在苏州市区乘坐游1、2路专线车,或8、49路公交车可到达。 开放时间:07:30-17:30。

最佳旅游时间:虎丘山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的春秋两季,春季时有“虎丘花会”可赏、秋季有“虎丘庙会”可游。 (文章来源:游来游去旅游网)。

四、婚纱礼服出自哪国

没有一个具体的国家,但新娘在婚礼上穿婚纱的历史却不到200年时间。

婚纱礼服的雏形应该上朔到公元前1700~公元前1550年古希腊米诺三代王朝贵族妇女所穿的前胸袒露,袖到肘部、胸、腰部位由线绳系在 以下,下身着钟形衣裙,整体紧身合体的服装。现在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白纱礼服远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

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与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白色的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西方19世纪以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到1820年前后,白色才逐渐成为婚礼上广为人用的礼服颜色。

这是因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婚纱。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所以按照真正第一件婚纱的发源,应该是在爱尔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03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