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习俗里:结婚习俗大全 网页链接
传统系统:送亲 双方父母见面 结婚藏鞋 结婚点蜡烛 说媒 结婚改口费 结婚滚床
结婚滚床:八字合婚 本命年结婚 结婚吉日 结婚冲喜 领证吉日
各地习俗: 不同民族结婚 世界各国结婚习俗
禁忌习俗: 参加婚礼禁忌 国外婚礼禁忌 结婚当天的禁忌
宝应地区的婚庆习俗大致分为五个过程:相亲,订婚,追节,暖房,正日,回门。
相亲:
先是朋友亲戚介绍说有适合双方的对象吧,然后由父母或者有他人参加的情况下对对方做一些明察暗访,如果没有意见了就同意两人交往了。也有的先是两个人先相处,过后慢慢的引荐给父母看看。这是大多数宝应人都遵循的习俗,虽然现在自由恋爱的多了,但是基本上还是要给父母看一下的。如果是自由恋爱的,到时候还要找个媒人的,以表示明媒正娶。
订婚:
恋人双方准备结婚了,告知父母一下。父母双方为了怕孩子不着急(其实大多数是父母着急),于是,婚前正式举行一个仪式,就是订婚。订婚的目的就是正式告知最亲近的亲朋好友,让他们知道姑娘有婆家了,同时小伙子也有未婚妻了,双方的主要亲戚认识一下,顺便请他们来吃饭(这顿饭在家里办也行,也有的男方表达自己真诚直接去饭店办的热闹些)。订婚仪式一般由男方带着订亲礼物(如:男方为姑娘买的衣服、戒指等算是订情物吧)去女方家,放些鞭炮,这个仪式不用亲朋好友出人情钱,但长辈会给两孩子见面礼。现在有的人为了图省事,将订婚这个仪式取消了。
追节:
在结婚前的倒数第二个节日里,一般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日子里,由男方在送节礼的时候加送两只鸭(押)子,表示我先把未婚妻押在丈母娘家,就等我准备来迎娶了。结婚前的倒数第一个节日里改为加送两只鹅(窝),表示要将未婚妻往自己家里窝(“窝”是方言,指“娶”的意思)了。因为平时送礼的时候没有鸭或者鹅的,送了鸭和鹅了,女方就知道男方要娶姑娘了,姑娘快要出嫁了,叫追节。
现在订婚和追节这两个仪式有时候会颠倒的。
暖房:
暖房日(在当地也叫“催妆”)是指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在结婚的日子商定下来之后,双方都要做些婚前准备:有的人家提前挑个好日子将姑娘嫁妆发到男方家,也有人家会在暧房发嫁妆。在暖房日,男女双方家里都要置办酒席招待亲朋好友,酒席一般安排在晚上,主要亲朋好友通常都要到场,一般舅舅,舅母坐主席(上席)所以这一天吃的酒就叫暖房酒。新娘,新郎也有事情要安排。新娘出嫁前,暖房日要沐浴更衣,一般由伴娘(姑娘家在当地挑一个比较出众的姑娘,或是亲戚朋友们中跟新娘要好姑娘)陪同休息;第二天梳妆打扮,等候新郎的到来。新郎暖房日除了招呼客人外,也要沐浴更衣,临睡觉前,男方家安排一个童男子(一般是近亲小男孩,或者是伴郎)陪睡。第二天,陪睡的童男子在新郎床上可以获得压床钱。新人床下面一般会放些枣子,花生和糖果糕点之类的食品,寓意新人红红火火添子添孙,早生贵子。
正日:
正日是结婚的当天,这是新人最关键的一天,也是礼仪最多的一天
早上,由新郎带车接新娘去化妆,但大多数是女方家自己按排,派人陪新娘去,或请化妆师到家里化妆。这时候新娘化妆,新郎安排扎婚车,及手捧花。化妆好后新娘自己坐车回家,或者安排副车送新娘,花车这时候和新郎一起回家。花车回到新郎家的时候,新郎父母烧香谢菩萨,安排娶亲队伍吃早茶。娶亲队伍的人员组成一般是新郎,伴郎,媒婆可带可不带,司机,摄像师等必须成双。简单吃一顿早茶后,带着娶亲礼物出发,鞭炮欢送,出发迎娶新娘。
快到新娘家前,放鞭报信,曰:娶亲鞭。新娘家早派人等候,也放鞭回应,曰:迎亲鞭。迎接娶亲队伍的到来,到了新娘家里,新郎直奔新娘处献手捧花,以表示我来娶你了。这时候也有的人家会不让开门,索要红包,曰:开门封子。然后新郎散喜烟。主人安排客人就坐吃三茶(一茶红糖红枣,二茶糖果糕点,三茶汤圆)。
稍作休息,新娘出嫁开始,一、发妆奁。(有先后安排,子孙马桶,铜炉门帘,箱子被子,梳妆用品,陪嫁物品),但现在这些妆奁一般提前跟嫁妆一起发到男方家了,一般正日当天主要是发个姑娘陪嫁的箱子,发箱子有讲究,箱子捏锁要求新郎给捏锁人(新娘哥或者弟)压手钱(多少事先商量好的,一般不为难新郎);箱子里面也有讲究,四周一般要放红包,曰:压箱钱。如果男方带红包压箱子的话,女方必须配等于或者大于红包的相同红包以一起压箱子。此时会有媒婆或者喜奶奶点燃红纸捻子(用红纸捻成并沾上油的纸棒子),或是女方家里铺上红纸的筛子,在箱子周围做个仪式,曰:照一下。 二、接着由新娘的父亲或者哥哥或者弟弟陪新娘做上席吃富贵饭,点上蜡烛,一般只有两样菜,鱼和豆腐。曰:吃饱了,平平安安的出嫁。由媒婆或者喜奶奶每样夹一点喂新娘的。这时候新娘和其母亲会哭的。曰:哭嫁。
接着新娘动身出嫁,此时新娘脚不沾地,新娘把新娘鞋套在父亲或哥哥的鞋里子,由父亲或哥弟搀扶着上新郎花车(或者由哥哥背着上新郎花车),出了家门或者坐上花车的时候新娘留下父亲或哥弟鞋子(在这之前,新娘要在鞋子里放上红包,这个红包是给搀扶的父亲或哥弟的),家里也安排人送嫁,通常是伴娘或是新娘哥弟,也要成双。同时记着带上女方家陪嫁的礼物,一般是新郎带来礼物的一半,曰:回礼。最后放鞭欢送。
娶亲队伍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过桥的时候,会放鞭炮或者扔硬币。到家的时候,新郎家人开始放鞭炮欢迎新人的到来。新娘暂不下车,曰:压压性子。这时候有人根据距离长短放上芦柴,从车子一直铺到家门口,在大门口或者楼梯口将放在元宝盆里面的红芦柴把和松枝及芝麻杆点燃。完成后接新娘下花车。新郎在前,新娘在后也有搀着或者抱着新娘,也有驮着新娘的,沿着此芦柴铺的路进入家门,曰:脚下有财;再跨过火盆,曰:节节高;进入洞房。
进入洞房后媒婆关门,安排新娘新郎吃茶和富贵饭,然后挂上门帘一般由媒公(主婚人)进行,需要叫上几句叫吉言,还要安排人未结婚的或者小童男子捣窗户,也要叫好,捣窗者可以得到喜糖或喜烟及红包。有的安排在闹洞房结束后捣窗户。常用的捣窗户的话:一捣一戳,养个儿子上大学;一捣一拖,养个儿子做官;一捣一拔,一肚子养十八;一捣一撂,养个儿子呱呱叫。
接着安排新人和迎亲队伍吃三道茶。茶后行见面礼,就是新娘拜见新郎家的主要亲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舅父、舅母、姑父、姑母、姨父、姨母、哥哥、姐姐、叔叔、婶婶等,)长辈子们这时会给新人见面的礼金,叫见面礼。也有举行拜堂仪式的。
礼毕安排新人回娘家,有的是女方家安排专人来带,一般是哥或者弟。曰:带回门也就是回门。也有的是第二天回门的。回门的时候也要带回门礼物。在回门的路上会遇见女方的亲戚来男方家做招的,一般由男方家派人派车去接,曰:带招。,这时候双方的车子或者车队可以直接开走,也有的是新郎下车散香烟不可以说话的然后各自车队开走,新人去女方家,招客去男方家作客。
中午,新人在女方家吃饭,也有再吃三道茶的吃饭前或后新人要主动拜见女方家里亲人及长辈并问候他们好,这时亲人及长辈同样会给新人见面礼;招客在男方家吃饭,招客(又名会亲)一般是女方家主要亲戚组成,为的是双方主要亲戚认识一下。
到了下午双方吃完饭后,新人回男方家,招客回女方家,而且双方的车队在路上还要会一下,新人回家以后休息一会,准备晚上的宴席,宴席上新人要向大家敬酒。
酒毕闹房开始。闹洞房的时候由主婚人喊上几句好话比如:掀开门帘子,看看新娘子,今个吃喜糖,明个吃喜蛋。闹房结束后,燃放烟花鞭炮和捣窗户如果上午没有捣的话,新娘新郎洗漱关门休息。
回门
回门是结婚日的继续,就算是当日回过门了,一般在第二天新人还是要回门的,也算是习俗的沿袭吧。现在青年人开放了,有的人家为了省钱,不累人,改为一天将事情办完了。也有的人家为了热闹将双方的宴席放在一起在饭店里办。更有新人运用照片跟拍,摄像,车队,婚庆礼仪等为人生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上面说的是现在我们宝应人沿袭的一般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明媚的阳光穿过花海,照射着一对幸福的新人。这里有白马王子和美丽的公主。每个女孩都做过这样的梦,梦想自己就是那位漂亮幸福的公主,穿着美丽的白纱娇美如花,帅气的王子就从阳光中潇洒走来,然后挽起我的手臂,用他充满爱的眼神看着我深深地一吻。这一天真的要来了,你准备好完美的出场了吗?
化妆师发型师要提前订好。把自己喜欢的发型和妆容可以先让化妆师给你示范一遍,也可以让化妆师给你推荐,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这个必须早定,以免化妆师被其他的新娘订走,也避免婚礼当天发型师推荐的发型不是你自己喜欢的。
首先,要准备婚纱,选一件合身又美丽的婚纱。包括穿婚纱配套的配饰:皇冠、项链、耳饰、手套。
然后是礼服,敬酒服。依照中国传统是红色的。同样也要选好配套的配饰:头饰、项链、耳饰(一般也都是红色)。
礼服要根据自己的身高来买合适舒适的,也可以定做,敬酒可不是件轻松地事情。
说到传统就把红色的统统说了吧,比如:内衣内裤袜子。
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细节,要保证自己穿(抹胸)婚纱的时候够美丽自然,要选择胸贴(要有透明肩带)。
鞋子就是白红鞋子各一双,白色呢可以是恨天高,穿婚纱怎么漂亮怎么办,举行仪式的时候是一直站在舞台上不会四处走动。但是红色高跟鞋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我们要穿着这双红色高跟鞋要把参加婚礼的亲人朋友都拜访一遍。会累到腿软的。
把婚前可以装扮的早早的装备好。比如说,做个美甲、做发型,做好沐浴。
准备好戒指、包包
最最重要的,要想做美丽的新娘一定要把自己的气色养好。美容觉,面膜是必须坚持的,不要因为太操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后给每位新娘送去最美好的祝福,白头偕老,幸福一生。
中式婚礼流程
凤冠霞帔、长袍马褂的服装,笙锣开道、浩浩荡荡的轿队定会为想依
照中国传统习俗、弘扬主族婚礼特色的新人留下难忘的一天。
中式婚礼习俗及程序
提亲及过大礼时下当一对恋人决定结婚,通常邀请双方长辈见面。由
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过大礼的
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叶,发
菜等。女家收下聘礼,婚约正式成立。双方家长并讨论婚礼形式,日
期及地点。婚前习俗礼仪双方家长见面以后,两家开始分别向外宣布
婚讯,召手准备。新娘的父母邀请亲友时要向亲友邻居分发男家过大
礼时送的喜饼以示女儿要出嫁。 女家开始准备女儿的嫁妆,并要在婚
前同清单一起送到男家。男家则举行“安床”仪式。 婚礼当日庆典结
婚当日清晨,女家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男家为新郎举行“加冠礼”
,均表示儿女已长大成人,从此将要成家立业了。新郎于是率领众亲
友去女家迎亲。在女家门前,照例要被女方的众朋友姊妹故意阻拦。
男方只有正确回答所有问题,并交足够开门利是才被容许迎娶新娘。
于是一对新人和众亲友一起去拜见男方父母。新娘并敬茶给公公婆婆
及男方亲友婚礼后礼仪 婚礼后第二天,如果新人同公婆同住,新娘应
该起早做饭给公婆。这项古礼是为了向男方家长表示女方具有教养,
勤劳能干。结婚后第三日,新人一起到新娘家拜访,俗称“三日回门
”。
古典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
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
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
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
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
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
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
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
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 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
,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
),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
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
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
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
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婚礼现场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
会感觉熟悉。不过,本文的可不是**电视中的剧照,而是百分
百的 真人秀哦!在厌倦了草坪婚礼、烛光婚礼、游轮婚礼等西式婚礼
后,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变得传统起来,一场场鞭炮声、唢呐声、
锣鼓声此起彼伏的复古婚礼借着春节前后的好日子,纷纷隆重“上演
”。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
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
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大红花轿根据古礼,新娘拜堂后被送入洞房,再揭开喜帕,才会
知道自己未来的伴侣是如何模样。那种心情,现代轿中人肯定无法体
会。或许,只有看到对方身着古装时的有趣模样才会眼睛一亮吧。
★各类小道具一共有火盆、马鞍、弓箭、喜烛、金秤、喜帕、剪刀
、麦斗、尺子、果盘、茶杯、合卺酒、双方信物等十几样东西。
中式婚礼道具及用途
★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
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
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
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
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
,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
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
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
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
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
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
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
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
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
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
,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
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
)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
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
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
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婚礼更多是在黄昏举行,整个仪式庄重典雅,现代的婚礼形式更多,场面也更加热闹。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多,婚礼的习俗也多。现在在民间婚礼大多要贴喜字、摆宴席。婚礼的那天是新娘最漂亮的一天,新娘要穿上专门订制的几套衣服,从东方的旗袍到西式的婚纱,新郎与新娘还互戴上象征誓言的戒指,在亲朋的祝福下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结婚信物龙凤呈祥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鞭炮中国人喜欢在节庆日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鞭炮红双喜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成双,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红双喜中式婚礼服装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汉服,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中式婚礼服结婚习俗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见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们东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后结婚请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坐在床上脚不沾地做鹌鹑装,靠着妈妈做的嫁妆:两床被褥,分别是刺绣的红色的百子千孙被子和龙凤呈祥被子,床上撒满新的一元五角硬币,傍边放着俺的喜盆。这个盆是有讲究的,红色印着喜字,里面有一些化妆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钱(意思将来得生活会金银满盆)以及一对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过越有),并且用一块有喜字的大红布包好,等我端着盆递给婆婆的时候,婆婆是要给红包的。然后,等我男人进来的时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开头(就是包红盆那个)。亲吻做幸福装,后把我扶起。这个时候我老妈--就是岳母要送进面条涡鸡蛋,新郎新娘互喂,然后新郎给岳父岳母带花。理论上是应该新娘脚不沾地,让新郎背到车里,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后来考虑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楼就很有可能瘫痪以至不能行礼的情况,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说要在新娘的鞋里各放100RMB意思有钱,但是我老爸坚决认为把毛主席踩在脚底下是大不敬地~这个就没有整。)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坐头车,二车是岳父岳母,三车是女方地爷爷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经等在酒店门口,等我下车,递红盆,给公公婆婆带花。然后候在酒店门口做迎宾,然后开始演戏~改口,女婿分别要给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币,万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妇。岳父岳母给999,意思天长地久。花朵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红枣、桂圆、花生、莲子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合髻“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合髻形式传统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过礼篇“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择吉篇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迎娶篇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迎娶拜堂篇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车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车停在门前,男方请的伴娘下车的一刹那,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拜堂仪式程序如下:引赞:新郎莅位通赞: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喜宴篇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堂屋:1 、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2 、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3 、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4 、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5 、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新房:1 、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2 、门上贴大红双喜字;3 、新房正中悬彩灯;4 、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5 、窗户两边贴对联;6 、墙壁四周挂字画。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乡下的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闹房篇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现代,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游戏之一、取筷子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游戏之二、吃香蕉用皮筋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游戏之三、点火柴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游戏之四、夹弹子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游戏之五、对诗比赛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游戏之六、夫妻识字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游戏之七、说昵称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游戏之八、亲亲甜心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游戏之九、接吻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游戏之十、撒喜床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回门篇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呼呼,终于完了。但是要记得年后,新人还要去亲戚家下认亲,这样,也就圆满了。中国婚礼变革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 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1]。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2]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婚礼主持人必看点
婚礼主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婚礼的完美程度,每对新人都要求自己的婚礼近乎完美,那么身为婚礼主持人当然也要近乎完美的标准。
婚礼主持人服务标准:
一、服装标准:
1、 西装(黑、蓝、灰色)或标准礼服(黑、白色),以适合现场整体风格为目的。
2、 领带(中性色为主)或领结(中性色为主),避免花俏浮夸,力求稳重得体。
3、 衬衣(浅色系)正装衬衣或礼服衬衣(白色),避免色彩复杂,突出专业服务形象。
4、 皮鞋(正装皮鞋,黑色),同色衬袜,避免行动不便及非正装鞋袜。
5、 发型(因人而异),整洁美观,避免长发(过颈)、染发(非黑色)、怪异发型。
6、 面部(严禁蓄须),整洁美观,适当应用护肤品,保持皮肤干净光泽。
7、 手部(指甲整齐),干净卫生,保持干燥,避免非必要的饰品(婚戒除外)。
8、 腕部(双手手腕),只可佩戴正装腕表,避免一切非必要饰品。
9、 皮带(西装裤带),避免过于夸张的带扣,严禁佩戴手机套、钥匙扣等物品。礼服必须装饰腰封。
10、胸花(由婚礼公司或新人提供),左胸部上装口袋佩戴。
二、语言标准:
1、 标准普通话国家二级甲等以上标准。
2、 严禁低俗、粗口、对新人及受众的一切侮辱、讥讽性质的语言。
3、 礼貌用语:谢谢、请、对不起等。
4、 声音自然圆润,配合婚礼仪式环节,充分体现不同主题风格。
三、仪态标准:
1、 站姿:挺胸、收腹、微低下颌、双脚自然站立,开度小于肩宽,避免摇晃、抖动、非自然踱步等现象。
2、 坐姿:就坐整理服装,保持舒适美观,上身微前倾,便于倾听及沟通,与新人谈话避免正面就坐,保持45°最佳谈话角度。
3、 手势:仪式中(站立)臂展微曲,手活动范围在眉骨以下、西装下摆以上,收臂贴近身体两侧,严禁用单指示意(应平掌手心向上示意方向等),请嘉宾讲话要手势提醒站立位置,递接话筒要双手。
4、 笑容:微笑为主,标准八齿,配合点头及微前倾身体,表示对来宾的尊敬。
5、 鞠躬:45°标准,避免抬头,鞠躬时上步,双脚并拢。持话筒时手放置胸部以下,调整鞠躬方向。仪式开始、仪式礼成、请来宾上台、向来宾表达感谢时必须鞠躬。
6、 站位:仪式中在新人侧面45°站立,避免以背部对拍摄方向、遮挡新人镜头、影响新人走位等问题。与新人保持15米以上距离(采访沟通形式、传递话筒、人前式证婚等除外),确保拍摄中新人的形象专一性。
7、 走位:脚步踏实稳重,严禁跑跳(特殊环节设计除外),避免从新人与拍摄机位之间穿行,有线话筒使用时避免缠绕、牵绊新人,避免踩踏新娘婚纱,阻挡新人、来宾、礼仪人员等行走路线。
8、 话筒:单手以拇指与四指相对持话筒,避免握拳及翘指等非专业动作。话筒平持,正对面部,话筒尾部低于口部(避免演唱姿态)。
四、前期服务标准:
1、 签订服务协议:与顾客(中介婚礼公司)签订婚礼服务协议,注明服务日期、时间、地点、服务内容、服务时限等内容。
2、 第一次联系客户:签订服务协议同时,与顾客(新人)取得联系,确认准确时间,地点,姓名,互留****(电话号码、邮箱、固话号码等),预定婚礼前沟通时间(婚礼前15天之内)、地点,提醒新人沟通时需要准备的资料(嘉宾名单、情感故事、特别创意等),便于策划婚礼流程。
3、 第二次联系顾客:到预定沟通日期前3天内,致电新人,确认准确见面时间、地点,提醒新人沟通时需要准备的资料(嘉宾名单、情感故事、特别创意等),便于策划婚礼流程。并通知婚礼公司与新人的见面时间。
4、 第三次联系顾客(见面沟通):按约定时间、地点与新人见面沟通。根据新人的需求、婚礼公司的策划创意,制定相应的婚礼仪式流程。充分理解新人对婚礼的要求,为新人细致耐心讲解流程细节,提示新人婚礼中的注意事项。并再次确认婚礼时间、地点、新人姓名等。
5、 第四次联系顾客:婚礼仪式举行前一天,致电新人,致以新婚祝贺,并再次提示各项准备事宜。
五、婚礼仪式当日服务标准:(第五次联系顾客)
6、 到场时间:婚礼仪式开始30分钟前到达现场(下午场次不晚于开始前10分钟),并通知新人主持人已经到场。
7、 准备工作:与新人及婚礼执行人员(婚礼公司现场负责人、酒店现场服务人员、摄像、摄影、伴郎伴娘、花童等)再次确认婚礼流程,排除现场故障。
8、 婚礼仪式:正式开始婚礼仪式,按照与新人的约定程序逐步引导完成婚礼仪式。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细节,确保婚礼仪式的流畅完整。
9、 仪式完成:仪式完成后,向合作婚礼执行人员(婚礼公司现场负责人、酒店现场服务人员、摄像、摄影、伴郎伴娘、花童等)表示感谢,及时离开现场。严禁在现场滞留、向来宾派发个人名片、向新人或亲属所要财物等。
六、婚礼后服务标准:
1、 第六次联系顾客:婚礼后第3天致电新人(下午,避免影响新人休息),致以新婚祝福,感谢新人接受服务,并请新人对主持服务提出批评建议。
2、 延续服务:于每次新人结婚纪念日、新人生日、重大节假日致电新人(或以其他方式),表达祝福。
3、 联系婚礼公司:婚礼完成后3天内(避开婚礼执行日),向中介婚礼公司致电表示感谢,并请求批评建议。
婚礼主持人婚礼服务完成。
婚礼主持人第一次上场的注意事项
刚刚学习了主持技巧,婚礼常识,和第一对新人沟通过的主持人,初次上场前难免紧张!怕忘词,怕丢程序,怕临场突发事件等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一、放下心理负担,轻装上阵
任何人第一次上场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求全责备记得我第一次上场时,也是腿抖手颤,语速飞快,恨不能快点礼成,一场典礼下来,汗流浃背!所以,紧张是必然的,不要强作镇定!挥洒自如不是装得出来的!调整心态,大声读下面的话十遍
☆我是第一次上场,这已经是成功的开始
☆现场所有的人里,只有我是最专业的
☆出错是正常的,李振涛也会出错!(我的学生都见过,哈哈)
☆观众在乎的不仅仅是我的水平,更在乎我真诚的服务态度
☆一次发挥不理想,并不妨碍我将来成为第一名
二、充足的前期准备是成功的保证
信心来自于了解,了解来自于沟通我们之前已经和新人充分沟通过了,掌握了很多资料,这一点我们已经探讨过(见沟通的四解法则)所以,想在现场发挥最好的水平,只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检查典礼用品:音乐,提示单,笔,字典,服装,手机,新人及婚礼公司电话号码
☆早一点到现场,调试熟悉音响设备,准备道具:茶具,戒指,红包,特殊礼物等
☆典礼前和协助人员确认分工:伴郎伴娘,DJ,花童,现场工作人员的配合等
☆用最少最大的字写好程序提示,重点加标注
☆保持和新人的随时联系,决不能让新人找不到你
三、程序至上,抛弃对主持词的依赖
新上场的主持人常见的问题是过分依赖主持词,甚至在提示单上写满字,千万别这样做!一个没完没了看词的主持人,本身就是让全场观众紧张的因素!一旦忘词,必然漏洞百出,惊慌失措
☆提示单,只写程序不写词
☆假如忘词,用最直白的话表达意图
☆词汇不重要,新人该做什么才重要
☆说错词不要解释,越描越黑!假装不知道才是高招
四、学会简化难点,转移重点,避开疑点
第一次上场,最忌简单问题复杂化试想你的提示单上密密麻麻写了七八条注意事项,不紧张才怪!有的主持人为了做好第一场典礼,新人提出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统统答应,结果现场忘光光!(见四解法则之化解)本来是想满足顾客,结果让人大失所望
☆尽量减少自己不熟悉的环节
☆现场提问要采取2选1提问法,减少回答的多样性
☆把话筒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丧失话语权
☆讲话人员名单要熟悉!典礼前确认其人
☆来宾想加入临时环节,让他本人来进行!(例如惊喜,特殊礼物,字画讲解等)
☆我们只听从新人及其父母的建议,其他人的建议必须通过新人的确认
诚挚的希望以上的经验能够帮助更多的主持新人,成就更多的婚礼!但不管怎样,心态第一,技巧第二,记住我们的目的:真诚的服务,更好的满足新人的需要
;在益阳,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很少叫爱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广东叫老婆,而最喜爱称“堂客”,找对象结婚谓之“讨堂客”。已婚的妇女们被称为“堂客们”。“堂客”这个称呼,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听了困惑不解,有的人还以为这是对妻子的蔑称。本地多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代代传承这个称呼而已。
其实,“堂客”一词是益阳人对已婚妇女们的尊敬之称。追本溯源,它应该与益阳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密切相关。
益阳本地的婚嫁习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内容及仪式,现择要简述之。
1、花轿迎亲:
它是千百年来益阳湖乡人民最盛行的、传统的、隆重的婚嫁习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礼仪。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程序繁复,场面热烈。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阳湖乡的山村还能时常看到这种花轿迎亲、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迎亲的花轿一般选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做工精巧、装饰艳丽。轿外披红挂彩,喜庆吉祥,气氛热烈。由四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四抬花轿”,
由八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八抬大轿”。益阳人民用花轿迎亲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显示出迎亲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热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轿,风风光光进婆家,以抬高自己身价。另外,如果婚后夫妻俩发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滚蛋”的话,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滚蛋没那么简单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是你家请人用八抬大轿把我抬来的,明媒正娶嫁来的。要走也行,不过那还得请你用八抬大轿送我回娘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边地区,至今仍传唱着这么一首妻子与丈夫辩理的民谣: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 男人家做事得讲理。
我一不是(走)路来的, 二不是(坐)船来的,
是你用香蜡钱纸拜来的, 锣鼓唢呐吹来的,
花花大轿抬来的, 明媒正娶讨来的!
…………
男人家听了自己堂客理直气壮的辩白,也就哑然无辞了。
益阳花轿迎亲,一般启用三顶轿子。最前面一顶为高宾轿,里面坐着男女高宾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花轿的背面悬挂有筛、镜、剑,或刻有类似的特殊图案。那些是辟邪镇妖的吉祥物。据说,竹筛可以驱鬼、明镜可以照妖、宝剑可以斩魔。以此来保护新娘一路平安,顺顺当当到婆家。
抬花轿的轿夫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挑选十分严格。要求年轻力壮,五官端正,性格开朗。除此之外,还有严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须品质优秀,没有偷鸡摸狗、搞歪门邪道的劣迹;已婚男子,必须是夫妻和睦,品质优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干,卫生体面。那些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品质低劣的男子,是没有资格抬花轿的。
2、告祖仪式:
新娘出嫁那天,娘家要大办筵席,俗称办“出嫁酒”。以此来款待各方族长,本族长辈,亲朋戚友和前来祝贺送礼的邻里乡亲。清早,常用茶点待客。茶,有时季讲究。冬春季节,一般用甜酒和茶食;夏秋季节一般用桂圆红枣鸡蛋茶。点,即点心,常有九碟不同的茶食。分别是雪枣、花根、花生、酥糖、巧稞、炸蚕豆、小花片、胶切、蛋糕、瓜子。外加香烟、槟榔等。用过早茶,出嫁酒筵席便很快就摆上了桌子。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屋内屋外、楼上楼下,场面热烈。席面丰盛无比,尤如皇帝老子嫁公主一般。常有弹琴卖唱讨红包者形容道:“鸡鸭鱼肉挤满台,炒煮煨炖胃口开;凉拌拼盘品种多,美酒可乐配好菜。八方宾朋四周坐,男女老幼乐开怀……今朝嫁出贤惠女,明日接纳吉祥财”。
吃罢“出嫁酒”席,新娘准备上轿出门。上轿之前,还要举行“告祖仪式”。仪式须在娘家堂屋里举行。先用朱红木制作的菜盘将男方家随接亲队伍一道送来的一桌丰盛的酒菜(习惯称“告祖席”)摆放于高桌子上。一般是十二道荤菜和一坛美酒。菜肴丰盛,制作精良,每碗菜上贴有红纸剪的喜字。并在堂屋里的神龛上系上一段红绸,点燃一支红烛、三柱香,然后新娘新郎面对神龛并肩站立,听候司仪人的口令。新郎新娘双手合掌,三次作揖后,跪拜磕头三次。站立,再作揖三次。表示对祖宗高德、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今日与祖宗告别,嫁到异地他乡,从此就成了别家的人。但仍祈求祖宗保佑幸福、平安,早生贵子,再报祖恩。长辈、父母、亲戚等站立两旁,陪伴祈祷。告祖仪式一般由本族年龄最大的长辈或族长主持。礼毕,女方父母为女儿披上红盖头,并扶送上轿,也有的是由新娘的兄弟背上轿的(因为当地民俗中说,“土能生万物,地可纳千祥”,它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因此,女儿出嫁上轿时,脚不能踏地,否则带上娘家泥土出嫁,会给娘家带来“失财”的厄运)。
有些地方还有哭嫁习俗。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嫁出去距离远,朝夕相处的亲人从此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心理牵挂;二是因为旧时代里,男尊女卑。女子到了婆家要受丈夫和婆家父母的严格管教,为其日后可能被欺侮而担心罢了。
新娘上轿坐定,父亲要为女儿关好轿门并上好锁,有的还贴上封条。这是洞庭湖一带湖乡人民的一种习俗遗风。其来历可追朔到流传千古的“梁祝姻缘”。
据说,当年祝英台被迫坐上花轿去马家成婚。由于当时轿门没有上锁加封,当花轿路过梁山伯坟前时,祝台英执意要求下轿看坟。下得轿来,只见昔日心爱的人已变成了一堆可怜的黄土。祝台英肝胆欲裂,痛不欲生,突然,她一头撞在墓碑上。霎时,只见电闪雷鸣,石崩坟裂,随即一股清烟从坟墓中飘出,梁祝二人便化作了一对彩蝶,双双飞向彩虹高挂的天堂去了。于是,马家喜事变成了丧事,只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或出别的意外,从那以后,千百年来,民间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新娘上轿后,必须加封上锁,以保万无一失。
锣鼓咚咚,唢呐声声,花轿在欢乐的鞭炮声中起轿上路了。前面有四盏某府大红喜字的灯笼开道。中间是送亲和迎亲的大队人马。大量的嫁妆被迎亲的人挑着、抬着,招摇过市。五颜六色、艳丽夺目。三顶大轿排列在队伍中间缓缓行进。气派威风、热烈非凡。花轿虽不及现代轿车华贵气派,但由四人或八人抬着,“闪唧丫唧”,倒是别有一番风韵味和情趣。
[但有时加封上锁也容易出意外。据说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七仙湖区大雪飘扬了七天七夜,整个湖面被冻结起来了。平时到对岸去必须绕湖堤半圈。从冻结的湖面走过去,可少走许多路程,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天寒地冻的,大家多么难受啊。于是,湖边一家接亲的人马返回男方时,便抄近道,在湖面冰块上走过对岸去。快要上岸时,岸上迎亲的人群兴奋不已,于是提前点燃了火药铳,代表新郎家热情欢迎新娘的到来。只听得“砰、砰、砰”三声巨响,响声还未落定,抬轿的、挑嫁妆的、送亲的人一个都不见了。原来冰块被震破了,新娘与其他人都落入了水中。等到把轿子捞上岸来时,新娘已绝气归西了,其它人则没出大事。于是,这家的喜事也变成了丧事]
3、歪轿习俗:
一路上,抬花轿的轿夫们还时不时地上演“歪花轿”的节目(比如北方的“癫轿”,还唱“癫轿歌”咧)。它既是湖乡人民古老的民俗,又是轿夫的最出色的滑稽剧。轿夫们把花轿抬得左摇右摆,上下起伏,令新娘在轿内坐立难安。因为轿夫们有一整套的理论,说什么“经得起‘歪’的新娘,才经得起生活的风吹浪打;受得了‘晃’的新娘,才会对爱情坚贞不二”。于是新娘、新郎和女方家人也没多少怨言可说。新娘要是想在路途中少受轿夫们的“歪晃”之苦,倒是有办法可想。新娘应事先托付送亲的女高宾--送亲娘子,或媒婆,在歪轿高潮到来之际多塞给轿夫们香烟、槟榔、糖果和红包。示意轿夫高抬贵手,放新娘一马,对新娘多一点关照和宽谅。
4、媒婆遭劫:
花轿在路中行进或轿夫们落轿休息之时,接亲的、送亲的、抬嫁妆的以及吹吹打打的乐队,大队的人马招摇过市,常常吸引沿途各方看热闹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年轻小伙子、姑娘们、小孩们。特别是年轻妇女,她们也曾是坐花轿嫁来此地的。见此情景,回想当年自己出嫁,记忆犹新,幸福美满,喜形于色,回味无穷。而且当年的她们也曾沿途一路遭人“敲诈”。今日不敲诈别人,起一起别人的味,实在想不通呢!于是她们便怂恿小孩子们,小伙子们,在路上设置障碍,把新娘的花轿团团围住,以讨得喜糖、喜烟和槟榔。特别是“媒婆”,此日难逃一劫。因为按当地习俗,“媒婆”是男女双方的牵线人,是代表男女双方的公关“大使”。接亲这天要负责沿途各种关系的处理,逃跑是没有用的。因为媒婆不能按指定的时间把新娘接到婆家,耽搁了进亲的良辰吉时,媒婆不仅得不到男方的大红包,更是负不起相关责任的。因此,识相的“媒婆”一路上代表男女双方积极主动的装烟发糖,以求一路上少费波折,顺畅及时把新娘护送到男方家完婚。
吃罢喜烟喜糖,沿途围观看热闹的人群便让开一道,让接亲队伍顺利通过。如果是不识相的“媒婆”,既不发烟又不发糖,看热闹的群众便主动开叫了:
媒婆媒婆真好当,东家大礼怀中放。不装烟来不发糖,今朝看你哪里藏
这时,与媒婆相识的人便邀上几个人一拥而上,扯住媒婆的衣袖。此刻媒婆若识相还来得及。否则,媒婆身边带的烟、糖会被一扫而光。有时甚至衣服都被扯破,鞋帽也弄丢了。媒婆往往会被弄得啼笑皆非,甚至狼狈不堪。
还有的时候,当地喜欢耍滑稽的中年人甚至老头子,喜欢怂恿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围住花轿讨新娘新郎的喜糖吃。若遇新娘新郎小气,出手不太大方,他们便会教那些孩子们唱些顺口溜,逗一逗,气一气新郎新娘,以使新郎新娘多给一些糖吃。顺口溜唱道:
“新姑娘,旧姑娘,胯里夹只芋头娘;不装烟,不发糖,小心夜里摇垮床!……”
顺口溜唱得新娘新郎面红耳赤,怪难受的。为了讨好孩子们说些吉利话,新郎只好叫新娘下轿,新娘装了烟,发了糖,又发槟榔。这时,那些孩子们又唱开了:
“新郎官,新姑娘,大家说你好大方。发了烟糖发槟榔,顺顺当当去拜堂;早生贵子当爹娘,荣华富贵登京堂”。
5、拜堂成亲:
经过沿途一路的颠簸周折。迎亲的队伍才把花轿抬到了男家,男家的亲朋戚友夹道欢迎。此时,礼炮轰鸣,钟鼓乐之,热闹非凡。在男方家的堂屋里落轿下地。因为堂屋是湖乡农家最神圣的殿堂,一贯以来这里供奉“天地国亲师位”,同时又是农家接待贵客佳宾的厅堂。新娘在堂屋下轿后,随即与新郎一道参加“拜堂”仪式。仪式简短,但庄严隆重,且内容丰富。简单地说,首先,仪式的主持人在堂屋里侧神龛下前方摆放一张高桌子,桌面上工整地摆放着鱼、肉、鸡、饭、茶、酒、筷子;并燃上一柱红烛,三柱香。这时,新郎新娘面对神龛,并肩站立桌前,双手合掌,屋外燃放礼炮,由司仪员司令。司仪员由当地本姓长辈担任,新郎新娘随口令做鞠躬动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四拜亲戚。最后,夫妻对拜”。之后,由男方的弟妹用茶盘抬上一碗茶来--俗称“和合茶”。喝了这杯“和合茶”,象征新婚夫妇和睦恩爱到永远,比翼双飞到白头。此刻,又鸣炮奏乐,庆贺礼成。随即,迎亲的女陪伴把新娘扶进洞房,落座休息。
经过拜堂仪式后,新娘才被正式承认为新郎家中堂堂正正的贵客之中特殊的贵客,即在自家庄严神圣的堂屋里拜堂成亲的结发妻子,被视为上等贵客对待。这就是益阳男子喜欢把自己老婆常称呼为“堂客”的由来。
6、大闹洞房:
新婚这天,吃罢晚宴,就张罗着闹洞房。有传统的模式,也有新兴花样。典礼隆重,气氛热烈,可以说是到了湖乡婚俗的最高潮了。因为,新郎大部分亲朋戚友以前还没有见过新娘子的头面,都想在闹洞房时一睹为快。另外也瞧瞧新娘子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程度以及才艺展示。还因为湖南有“新婚喜庆三日不分(辈份)大小”之风俗,所以长辈晚辈大人小孩,男女老幼,挤满洞房,喊的喊,叫的叫,唱的唱,笑的笑,热闹无比。
闹洞房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喝“新人茶”。其实,“新人茶”只是用芝麻、豆子、茶叶、姜片,加红糖泡制的开水茶。但喝这种茶是很有讲究的。客人事先找一个凳子坐好,等待新郎新娘送茶来。新郎新娘用红漆茶盘抬来,然后由新娘端上送到客人手上。一来表示新郎全家人的客气礼节,以礼待人,另外也是为了证明新娘懂得如何待客做人。
闹洞房的节目很多,有较为传统的节目。也有时兴的现代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有两类节目是最最缺少不得的,那就是: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合吃一颗糖果或红枣(同心果)的节目;唱歌跳舞、猜谜语等等,有时闹得通宵达旦。
有些俗不可耐的谜语是最能为难新郎新娘的。其实大家都知道它的谜底,只是说不出口,但就是要新郎新娘猜,看他们有不有足够的胆识。这里就省略不说了。
7、哭嫁习俗:
七仙湖区乡村某些地方,至今还遗传着古老的“哭嫁”习俗。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其母亲把女儿的嫂子,姐妹聚集起来,行歌对唱,互诉往日的手足之情、日后分别眷恋之苦。哭嫁,实际上成了妇女们发泄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不但新娘的母亲、姑妈、婶婶陪着哭,有的还要花钱请同村的姑娘们--玩得好的姊妹一起哭,这是传统习俗。她们从早哭到晚,又从晚哭到早。一直要哭到花轿抬出了村子,才得停息。她们哭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其内容除了评说女儿在娘家时勤劳守规遵妇道,骨肉之情难割舍之外,更多的是劝导女儿到婆家之后要学会好好做人,孝敬公婆的古今实例和道理。例如在《哭嫁歌》中,新娘的母亲连哭带唱道:
呜呜呜,女儿我的宝贝呃,
孝敬公婆第一桩咯:
一日三餐茶和饭,
哎哟哟,是咸是淡亲口尝哪!
呜呜呜,女儿我的肉团子心呃,
孝敬公婆第一亲咯:
一年四季衣和被,
哎哟哟,有烂有破亲手缝哪!
…………
那缠绵悱恻的哭声中和着词曲,形式与内容浑浑乎融为一体,且泣且歌,凄凄然催人泪下,亦喜亦悲。难怪乎有人说这类似古乐府中的《子夜曲》呢!真是别具一格,玩味无穷!
8、回门:
亦称“双回门”。古称“拜门”、“行拜门礼”。早在春秋时期《春秋羊公传》中就有文字记录。后代沿袭,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载;“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女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近代,一般在新婚第三日,亦有多日或满月后回门的,因地而异。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俗称“过(进)门”。从婆家回到娘家,故称“回门”。
9、婚联:又称喜联,是婚嫁时专用的对联。内容多为喜庆祝福的吉祥话语。婚联据其具体内容不同而贴于不同位置的门窗之上。有的还可贴于箱柜之上。现择要以飨读者诸君。
1、紫燕双飞齐比翼,鸾凤和鸣曲同音。
2、红锦裁云紫萧吹月,翠屏引风彩帐栖鸾。
3、尊夫爱妻家庭美满,教子扶幼生活欢欣。
4、一杯喜酒迎宾共喜,两颗红心向党更红。
5、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6、才子凌云佳人咏雪,插花映日蒲叶摇风。
7、新婚贺双美,齐乐庆百年。
8、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
9、两个劳动能手,一对恩爱夫妻。
10、一门喜庆三春暖,两姓欣成百世缘。
11、女慧男才原有对,你恩我爱总相联。
12、喜迎亲朋贵客,欣接伉俪佳人。
13、饭里有砂须细嚼,酒中无骨莫横吞。
14、庖厨百勺合千家口味,喜事一桩领万户吉祥。
15、今日嫁出贤惠女,明朝喜得聪明才。
横批1喜气盈门 2天合之作 3心心相印 4永结同心
5花好月圆 6夫妻恩爱 7天长地久 8百年好合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正德皇帝也喜欢乔装成平民,微服巡访。一日路过异州城郊,见一石雕大马巍峨直立路边,气势磅礴,便停下脚步,欲题一诗词。便脱口念道:“石马原来在异州,”可是念了好几遍,无法接下句。这时,只见一大队人马簇拥一少女朝自己走来,也在石马前停下来歇脚。少女见有人在石马边吟诗,老是只念一句现话,她便对着石马吟道:
石马依然在异州,不知流落几千秋。
狂风扑扑毛不动,细雨霏霏有汗流。
青茅嫩草难开口,扬鞭乱打不回头。
牧人有力难牵转,天地为栏夜不收。
正德皇帝听了,赞叹不已。见这乡间女子有如此才学,不禁问起那女子何方人氏,今日何事到此。少女含羞笑道:“今日是我的婚姻大事,正要嫁往夫家去!”正德点头称喜。
原来在明朝以前,女子出嫁从夫,一般是骑驴或步行,并无花轿。正德皇帝为了感激这位帮他把诗句接上的女子,便吩咐随从,将自己的四抬大轿饰上珠花,专门送这位女子出嫁。正德皇帝也一同步行前往送亲,并规定说:“以后凡官轿路遇花轿必得让道”。男方得知是正德皇帝送亲来了,连忙备办高宾宴席,特启用山珍海味答谢正德皇帝一行。从此以后,凡新娘出嫁,便开始流行用花轿迎亲,另有两抬供男女高宾坐的轿子相伴。即使官轿在道,也会退避三分,避免“冲喜”之意。由此,前往送亲的叔伯婶娘、兄弟姊妹都被称作“高宾大人”,男性为“男高宾”,女性称“女高宾”。此俗代代相传,至今依然适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