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以来,社会上充满了改革的朝气。在新的思潮影响下和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厦门的情况下,新式结婚出现了。
新式结婚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男女青年为摆脱封建礼教束缚,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得来的成果,也是现代妇女与男子争平等得来的成果。
新式结婚在厦门被誉为"文明结婚",意指旧式结婚是封建包办的,是不文明的。
文明结婚最本质的特征是男女自由恋爱,不经媒妁之言。这就挣脱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礼教桎梏,是厦门婚姻历史上的大事。
文明结婚的男女青年,在无意中相识或经人 介绍而认识,互相产生爱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后,男女双方向家长说明情况,经过双方家长的认识、考察和了解以后,同意双方结婚,即为其策划结婚事宜 。也有恋爱男女青年,不须家长参与,自行筹办结婚的。
关系确定后,一般男女双方互赠戒指,或再举行仪式,完成订婚程序,也有不再经过订婚程序的。婚期确定后,双方准备结婚物品,布置新房。在订婚、一筹备结婚事宜期间 。一般家长又依旧礼俗行事,如送聘金、聘礼,发喜糖、喜饼,收受贺礼,送嫁妆等。婚后"做客"等旧俗更是依然。
结婚要举办结婚典礼,颁须结婚证书,气氛隆重。
结婚典礼举行前,新郎与结婚傧相(伴郎)乘轿车到女家接新娘到举行典礼的礼堂(多在大旅社的礼堂、大咖啡厅) 。新郎多着西装礼服,新娘多着白色婚纱,一副西洋婚礼打扮。
举行婚礼,除男女结婚人外,必须有家长到场主持婚礼(家长叫做主婚人)。介绍人也必须到场。自由恋爱没有介绍人的,也必须安排一个人当介绍人;邀请一位年高德重的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士,或男女双方的老师做证婚人,到场证明结婚;发大红请帖,邀请至亲友好到场观礼和参加结婚喜宴;率先准备结婚证书,一式二份,证书上要记载男女结婚人的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日、籍贯,以及结婚日期和地点 。介绍人、主婚人和证婚人,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章。男女结婚人在婚礼上交换戒指信物,由男女傧相代劳。婚礼有司仪,按预先制定好的程序,进行各项礼仪,如请与证婚有关的人士入座,宣读结婚证书.各证明人士分别用印,新人依次向各证婚人士、亲友行鞠躬礼致谢,宾客向新人行鞠躬礼致贺,男女宾客代表结新人佩花,男宾代表演说致贺,女宾代表演说致贺,新人及各式人退席等 。每项程序都有乐队或风琴奏乐渲染气氛。入场处往往设有贵宾签名处,新郎新娘日后将签名装在镜框,悬挂纪念 。新郎新娘退席时,宾客夹道礼送祝贺,常常以彩色纸屑撒向新人,气氛十分热烈。
结婚典礼结束后,宴请宾客。席后,新郎新娘方入洞房。
文明结婚的结婚典礼新颖、庄重而热烈,又颇具宣教功能,令世人耳目一新,吸引着青年男女的眼光,以致连本想按旧式结婚的都学着到礼堂办结婚典礼 。特别是30年代初,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规定,男女结婚,必须有公开的仪式和二人以上的证人,使在公共场所举行结婚典礼的越来越普遍。
文明结婚的新人喜欢拍下大幅照片(更有放大到数尺的),高悬厅堂,以作珍贵的纪念。现在的年轻人因此可以在家庭相册中一睹父母的英年丰姿了。
旧的婚俗仍穿插在文明结婚的前后,实现了婚姻自主的年轻人往往尊重老一辈人的旧习。不多加干预 。也有文明结婚的新人,彻底抛弃了旧习惯旧习俗,特别是那些自始至终无需家长干预的新郎新娘们。
旧式婚姻礼俗和文明结婚礼俗,并行在辛亥革命后的厦门,一直到厦门解放。
解放后,政府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公布了婚姻法,青年男女实现婚姻自主才有法律保障。结婚必须男女自愿,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接受法律保护 。在此形势下,旧式婚姻礼俗才迅速为文明结婚所取代。
但是,厦门的婚姻礼俗并没有停留在文明结婚的仪式上,继取得对封建包办婚姻的绝对胜利之后,又继续大张旗鼓地开展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的全民运动,婚姻礼俗又进入了革命婚礼的新阶段。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这种风俗当时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纪初:
旧习消逝 文明结婚时兴
一张建国前的结婚证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在阿强的收藏中,几张建国前的结婚证就反映出当时的结婚方式,其中一张是日期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记者发现,这对广东新人结婚证书字体开始使用“变体”,书写顺序也由从右至左变成从上到下。该证书的图案和花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证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天使,手里牵着一条红色的丝带,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而在结婚证的底边有两个重合的心,由丝带串在一起,寓意天赐良缘、永结同心。
但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该婚书上依然注明了男女传统的生辰八字。收藏这个结婚证的阿强告诉记者,这时的“文明结婚”已经不是婚礼的形式了,而是带有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婚的意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重要了。但由于“大媒做见证人”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时的婚礼虽然具备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旧俗,是一个过渡时期。
据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建国前中国结婚方式发生一些转变,青年男女开始了一种新的结婚方式,即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选择在教堂结婚。这种结婚方式比传统的婚姻相对简单,称之为 “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礼”已经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少数人中出现。辛亥革命后,对婚姻方面有过某些改革。而自由恋爱者多实行新潮的“文明结婚”。
结婚证开始
加盖政府公章
“文明结婚”把旧式的从“请庚”到“收奁”的礼节,往往简略为订婚、行聘礼,或者这两项也没有。“结婚之日,当由男方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枚,礼服一袭”。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
阿强介绍,能够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两种人,其一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人,并接受过西方教育,第二种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这张则属于当时佛山“名门望族”的结婚证书,此时的 “结婚证书”已将过去的“媒人”称为“介绍人”,称谓进步了许多。证婚人主要请的是社会上比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员。
该“结婚证书”上还出现了政府的公章。阿强说,建国前,法律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必须先订婚,然后才能结婚。出现公章也说明男女结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纳入了统一管理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这种风俗当时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纪初:
旧习消逝 文明结婚时兴
一张建国前的结婚证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在阿强的收藏中,几张建国前的结婚证就反映出当时的结婚方式,其中一张是日期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记者发现,这对广东新人结婚证书字体开始使用“变体”,书写顺序也由从右至左变成从上到下。该证书的图案和花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证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天使,手里牵着一条红色的丝带,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而在结婚证的底边有两个重合的心,由丝带串在一起,寓意天赐良缘、永结同心。
但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该婚书上依然注明了男女传统的生辰八字。收藏这个结婚证的阿强告诉记者,这时的“文明结婚”已经不是婚礼的形式了,而是带有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婚的意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重要了。但由于“大媒做见证人”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时的婚礼虽然具备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旧俗,是一个过渡时期。
据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建国前中国结婚方式发生一些转变,青年男女开始了一种新的结婚方式,即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选择在教堂结婚。这种结婚方式比传统的婚姻相对简单,称之为 “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礼”已经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少数人中出现。辛亥革命后,对婚姻方面有过某些改革。而自由恋爱者多实行新潮的“文明结婚”。
结婚证开始
加盖政府公章
“文明结婚”把旧式的从“请庚”到“收奁”的礼节,往往简略为订婚、行聘礼,或者这两项也没有。“结婚之日,当由男方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枚,礼服一袭”。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
阿强介绍,能够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两种人,其一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人,并接受过西方教育,第二种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这张则属于当时佛山“名门望族”的结婚证书,此时的 “结婚证书”已将过去的“媒人”称为“介绍人”,称谓进步了许多。证婚人主要请的是社会上比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员。
该“结婚证书”上还出现了政府的公章。阿强说,建国前,法律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必须先订婚,然后才能结婚。出现公章也说明男女结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纳入了统一管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959724html
壮族婚礼结婚习俗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有语言,通用汉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http://tiebabaiducom/fkz=154166761
土家族结婚风俗
无论是少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 、打节�送聘礼 、讨庚�问女方生期 、定亲�求女方放话允婚 、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保留和展示了土家族婚礼与其它民族的差异性。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丧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哭媒人”、“哭辞祖宗”等。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风土味,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哭嫁歌中“哭戴花”唱词是:
金花银花不见藤,只见金花不见人。
金花银花头上戴,头上响铃闹沉沉。
八宝耳环金圈子,牙签插到胸当门……
经以上唱词描述,一位装饰艳丽,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娘“开脸”、“上头”后,当晚哭嫁达到高潮。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歌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哭上轿”对此进行了概括叙述:
脚踩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
前头八双跟我去,后头八双给兄弟。
前头八双跟我去,我自拿来我自吃。
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钱和米。
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哥哥背上轿,嫂嫂送到八角庙。
吹唢呐,放大炮。哩哩啦啦好热闹。
这首土家族童谣,正是土家人迎亲场面的生动写照。
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结婚当天,男方家杀猪宰羊,摆酒设宴,招待亲友。当晚洞房内外灯火辉煌,摆满糖食瓜果,男男女女入座,说四言八句,摆龙门阵,开新郎新娘玩笑,强要新人喝交杯酒等。名曰“闹洞房”。土家人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即从结婚那天起不分老幼尊卑,可以大闹三天。
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
到“回门”归来,作为土家族心目中所崇尚的人生大典——婚嫁礼仪才到此结束,从此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客家结婚风俗
客家结婚风俗结婚是人生大事,客家人婚嫁的风俗既多又杂,而且是十里不同俗。有时遇到双方都固执的老人,不知要谈多少次才能取一个折衷的风俗。他们要研究什么时辰“上轿”什么时辰“过门”,属相上与谁有无不合等等很复杂的问题。婚礼之行,新郎要按时辰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压轿”,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媒人同行。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铁器”。婚嫁的风俗对新郎要求不多,对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的当日,新娘不能吃娘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这时候能哭出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抽姊妹带”的仪式;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利是”;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内衣,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绝不“反骨”;新娘下了轿,必须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娘”,经过大门时,新娘还必须跨过燃烧的秆火避邪;如果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时来运来,娶个老婆带梯来”,客家话中“梯”、“胎”同音,意为上梯步步高;若是新娘轿车的座位上垫有红纸的话,嘿嘿!对不起!!新郎你今晚无事可干了囗囗囗(此处省去九百九十九字)。迎回新娘的时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见;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鸡头是不能吃的,因为那是“凤头”;如果宾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会很小心地把碎片一一拾起,用红纸包好放到厨房里去,主家的老人不责备宾客,就算宽容了。补充一点:新娘的嫁妆里,一定会有两条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蜜蜜、从头到尾 新娘在上轿前,要坐在一个土话叫“母栏”的很大的竹盆里面(见右上图。它平时是用来晒米粉、黄豆等的生产工具),由一个“打扮新娘的”妇女主持进行梳妆打扮。据俺夫人说跨进竹盆时,知道自己从此离开生已养已的家,成为另一家的人,一刹那心情的滋味,至今无法表达。“打扮新娘的”一边打扮一边还要说吉祥的话,当年大漠看自己的新娘坐着打扮的时候,太高兴了,那词却顾不上记。只知道她念一梳梳到尾,夫妻什么什么有头有尾的认真模样很好玩。打扮完毕,大家一涌而上包“上轿钱”给新娘(哗!想发财吗?赶快做个客家新娘哦)。。上轿的时候,由“打扮新娘的”执一个米筛,象伞似的开在新娘头上,里边放着新娘袋,袋子装满了青青的“长命草”,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还有其他民族的
http://bbs1sxcmnet/viewthreadphptid=48415
握手是西方常见的一种见面礼节戴有手套的人一般先脱去手套再握手拜访别人一般先约定穿着整齐按时达到先敲门待主人应答后进去进屋后脱去大衣和帽子在主人示意的地方坐下不经主人允许不能随便翻看主人的文字材料或进入主人的卧室和书房尊重女性礼让女性,为女士提供方便
进餐时依然以女士优先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在餐桌上拿不到物品礼貌请旁边的人帮忙切勿伸长手去拿喝汤不要发出任何声音刀叉不要发出任何声音
吃面包不要用刀和叉
#西班牙留学# 导语随着西班牙对中国公民申请签证的条件逐渐放宽松,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选择去西班牙留学。下面是 分享的留学西班牙生活礼仪常识一览。欢迎阅读参考!
留学西班牙生活礼仪常识一览
一、礼节礼仪
西班牙人非常健谈。他们乐于谈天闲聊,无论是斗牛、政治或是文艺及生活琐事,都是他们的好话题。他们搞社交活动一般总习惯在晚9点以后开展,尤其用餐,大多都爱很晚才举行。
西班牙妇女用扇子主要不是为了扇风凉快,而是通过用扇子做出各种动作来表达一些不便说出口的话:
当妇女打开扇子,把脸的下半部遮起来时,这意味她在问:“你喜欢我吗”,或者说:“我爱你”;
如若她一个劲快速地扇扇子,则表示“请离开我”;
若她把扇子一会儿打开一会儿合上,那是表明“我非常想念你”;
若把扇子在手中翻来翻去,等于告诉你“你太讨厌了”;
若把扇子收折起来,意为“你这个人不值得一爱”;
若将扇子掷在桌上,等于告诉“我不喜欢你,我爱的是别人”;
在男友面前打开扇子支着下巴颏,意为“我希望下次同你早点见面”。
西班牙人有一种特殊的求幸福习俗,逢遇除夕午夜的钟声一响,每个人都要吃下12粒葡萄,以此预祝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12个月中诸事如意。他们逢遇年节,总习惯手上拿一枚金币,认为这样会有福气,穷人没有金币,也习惯手中拿个铜币来代替。
他们最爱石榴花,视其为富贵和吉祥的象征,并尊其为国花。他们偏爱红色、**,也喜欢黑色。认为红色象征吉祥、热烈,**象征高贵、明朗,黑色象征庄严。
二、相见礼仪
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和吻礼。与熟人相见时,男朋友之间常紧紧地拥抱。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姓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口头称呼称父姓。
西班牙人在官方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惯行握手礼。他们亲朋好友间的相见,通常情况下,男人要相互抱一抱肩膀,女人要轻轻搂一楼并亲吻双颊。
三、餐饮礼仪
西班牙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也吃米饭,喜食酸辣味的食品,一般不吃过份油腻和咸味太重的菜。早餐习惯吃酸牛奶、水果,午餐和晚餐通常要喝啤酒、葡萄酒或白兰地酒,饭后则喝咖啡及吃水果。
四、喜丧礼仪
西班牙巴斯克人的婚礼沿袭着一套传统的习俗。人们习惯上认为星期二是“吉日”,因此婚礼一般选在这一天举行。典礼要在教堂里按天主教教会规定的仪式进行,随后还要举办宴会和舞会。
五、送礼礼仪
西班牙人在各种节日都有相互送礼的习惯,在赠送礼物的时候非常的注重对礼物的外包装上,在收到他们赠送礼品的时候要直接当着他们的面打开,并对对方表示感谢和礼品的赞赏。
西班牙人在赴约的时候有习惯性迟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应邀出席宴会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明显,在餐桌上基本上都不会劝酒,也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
六、西班牙节日
西班牙拥有丰富多彩的统计,每一年光固定的节日就有200多个。除了一些拥有重大意义的传统节日,比如国庆节、元旦、圣诞节、复活节等等,国内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的一些专属节日,这些地方性节日有着浓郁地方色彩。
他们在节日和假期的时候都喜欢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不愿接待客人。
七、信仰忌讳
西班牙人922%都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他宗教有新教和教。
西班牙人最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些数字及日期都是很不吉利的,遇其将会有厄运或灾难临头。他们不愿谈论宗教、家庭及个人工作等问题,更不愿听到有人说斗牛活动的坏话。
他们举止文雅,对当众对嘴接吻是看不惯的,认为这是极不雅观的举止,是伤风败俗的行为。他们认为小孩在元旦那天打架骂人和哭啼都是不吉利的,是不祥的征兆。因此,大人们在这天里为了换得孩子的笑颜,一般孩子提什么要求他们都答应。
他们忌讳大丽花和菊花,视这两种花为死亡的象征。
扩展阅读:女生选择去西班牙留学的优势
1、西班牙独特的文化,地理优势
西班牙地处欧洲大陆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被地中海和大西洋所环绕,与法国和葡萄牙接壤,首都是马德里。是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国。
西班牙地缘辽阔,是欧洲前五大领土国之一,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及法国,拥有人口将近5000万人。西班牙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西班牙人热情、浪漫、奔放、好客、富有幽默感。
西班牙虽地处欧洲,却和其他欧洲国家有着不一样的美。留学西班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2、留学西班牙性价比高
西班牙教育开支主要由国家专项拨款,所以西班牙公立大学本科是免学费的,每年根据不同专业收取相应的注册费,每年的注册费约在800欧-2000欧之间,折合人民币6000元-15000元人民币,在西班牙一年的生活费在4-6万人民币,读完4年西班牙本科总花费相当于在英美国家一年的费用。
3、西班牙签证率和申请成功率高
只要学生按照使馆的要求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并且达到使馆所需资金的要求签证率目前保持在很高的,而西班牙对于中国不同学历类型的学生都有相对应的学历去申请。
扩展阅读:西班牙公立学校留学费用
1、学费
西班牙是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在公立大学学习本科,一年需要700欧元的学费。
学费是按学分来付的,即一个学分多少钱,一年60个学分,每个学分的单价乘以60,在西班牙学分单价是1842欧元,中央政府会提供一个和一个价格,每个大区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价格,所以每个大区之间都会有些区别。私立学校相对来说就会贵一些,一般硕士一年学费的是1700欧元。
2、生活费
在西班牙留学生活费一个月差不多800欧元左右,当然,这也会根据他所住的城市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果人口密集一点,大城市就会稍微贵一些。
3、公立学校留学优势
(1)就读西班牙公立大学本科免学费
西语国家留学的上风就在于它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和低廉的生活费。一个熟练把握西班牙语又与专门学科结合起来的留学生,自身的信心和实力就是他的上风所在。在西语国家不仅学习当地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其自身已成为当地社会的一分子,这些国家不歧视东方人和热情、好客、好奇的传统,使得学生们会以中国人而自豪。同时具备两国文化背景的学生必能找到中西融合的交汇点,这样的学生是人欢迎的。
(2)优惠政策国立大学只需注册用度
据来自西班牙的招生代表先容,西班牙政府欢迎外国留学生来西班牙学习,对于在西班牙公立大学就读的学生是可以享受与当地学生一样的国民待遇的。也就是说,每年无需支付高昂的学费,而每年只需交500欧元的注册费就可以了。同时对于部分专业还可以免学分或者减免学时。毕业时还可获得由西班牙国王签署的皇家学位。在毕业后选择无论回国还是在西班牙都是轻易找到工作的。
(3)就业远景西语人才国内外都缺
中国加进世贸以后,与西班牙和拉美国家的外交、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和突出。在西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非常稀少,造成西语国家各个大中型企业普遍缺乏中西语专门人才,减缓了这些企业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由于语言人才的极度缺乏,使得西政府向中国投资的很多项目至今无法全面实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