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地方习俗的问题?相处到结婚,不容易啊!不要因为这这小事而坏了双方的感情!毕竟跟你过一辈子的是自已的另一半!简单就不能结婚吗?日子以后还长着呢!不要去跟人家攀比了,自已过得好就好!不要只看到人家风光的一面哦!
从小到大,我参加过无数婚礼,但有一次去附近寨子里参加傣族婚礼让我记忆犹新。
一直听说傣族婚礼很特别,到西双版纳已经近20多年了,都没有机会去参加。直到前两年,我们学校调来一位新老师依庄,她是傣家人,家就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寨子里。有一天,依庄的表妹结婚,她邀请了我们学校所以老师去参加。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开心,心想,终于圆了我参加傣家人婚礼的梦了。
依庄表妹结婚那天中午,学生放学后,在依庄的代领下,我们就跟着她一起去她表妹家。路上,我问了一下依庄,你们傣家人随礼一般是多少?依庄告诉我,她们寨子里不介意这个,20、50、60不等,根据自家的情况定。这礼金也太人性化了吧!我们汉族参加婚礼一次至少是200左右。
刚到依庄表妹家门口,就看到她家院子里聚集了很多寨子里的男男女女来帮忙。做菜的、煮饭的、收拾桌椅板凳的、招呼客人的等等,他们忙得不亦乐乎。真不愧为一家办事,全村人帮忙。
我们随完礼后,依庄就带着我们去到婚礼现场。婚礼现场设在竹楼上,新郎新娘跪坐在家里的长者主婚人旁边。他们的面前放着一个圆桌,桌子上摆放着许多果酒,家里的亲朋好友都围坐两边。主婚人在前面念经祝福。念完经以后,主婚人就取出盘子上早已准备好的白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随后由亲朋好友给新郎新娘拴线;最后由老人给新人拴线。老人用长线从新郎的左肩围到新娘的右肩,一边拴线一边念祝词:祝福他们一辈子恩恩爱爱、美满幸福。
拴线仪式结束后,我们就开始进餐了。看着桌上满满一桌傣家人的美味佳肴,馋的我直咽口水。有香茅草烤鱼、酸笋煮鸡、油炸牛皮、牛撒撇、猪肉剁生等等。
这是我参加过的一次别具一格的婚礼,它让我见识了傣家人与众不同的婚礼,真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1、迎亲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的亲朋好友来到女方家参加婚礼的人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地来到女方家,沿途还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
2、拴线仪式
在竹楼的堂屋里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着两个用芭蕉叶做成的圆锥形帽子,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如衣服、筒裙、银裤带、手镯等。此外放着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拴线仪式开始,新郎新娘并排跪在婚礼桌前,接受老人的祝福。
3、宴席
拴线后,桌上的一只鸡献给主婚人,另一只拿给小伙子们去分吃,预祝他们早日找到心爱的姑娘,也来幸福地拴线。其余的东西全部放在新婚夫妇的帐子边,过了三天才能吃。
4、唱歌
婚礼过程中,傣族歌手赞哈的演唱是决不可少的。傣家人常说:没有赞哈的婚礼不热闹,酒也不好喝。人们一边吃菜、喝酒,一边听赞哈们演唱,唱到精彩处,人们会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
5、结婚第二天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扩展资料
丈夫到女方家里居住,是傣族传统的习俗。解放前,丈夫到女方家上门,满三年后,经男方父母提出要求,女方父母同意,方能携带妻子到自己父母家居住。女方嫁到男方家,女方在男方家住满三年后,夫妻俩人再到女方家居住,由此循环往复,直到另立门户继承了某一方的财产为止。
解放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如果男方是独生子,家里缺乏劳动力,男方家长可以向女方家长提出要求,提前把新娘接到婆家,甚至婚后七天就可以接走了。如果男方家里人多,劳动力充足,而女方家里是独生女或缺乏男劳动力,男方可以长期地从妻居住。
傣族地区一般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中若有一人先死,没有死的人不管年纪有多大,都要在给死者举行葬礼的时候,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
-傣族婚俗
中国网-傣族的家庭生活——"上门"与一夫一妻制
1定亲 "吃小酒"是景谷傣族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后正式定亲的一种仪式。 所谓"吃小酒"就是傣族男女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谈情说爱,互相了解,建立了感情,肯定了关系,由男女双方将亲戚朋友请到女方家,由男方负责招待,正式宣布订婚,"吃小酒"。此前,男女双方恋爱是秘密的,"小酒"一吃,双方的关系便公开化了。 "吃小酒"的酒菜要男方家挑去,而且拿去的东西要成双成对,比如两只鸡、两瓶酒、两个冬瓜等等。这一天,未来的新娘要故意避开,由未来的新郎和他的朋友煮饭炒菜,招待客人。当客人们对两个年轻人的"定婚"表示过美好的祝愿陆续散去后,由三个女伴陪随的"未来新娘"才能回家。这时女方家要摆上一桌饭菜,"未来的新郎'也要由三个男伴陪同。双方围成一桌,吃"定婚饭"。这一桌摆的莱特别讲究。第一要热的,不要凉的,表示男女之间爱情的热忱。第二盐要放够,不能味淡,表明双方爱情不会淡漠,只会加深。第三要甜的,不要酸的,象征男女双方爱情是甜蜜的。吃饭中,未来的新郎要给未来的新娘敬酒,姑娘再不会喝酒也要喝上一小口,表示领受小伙子的一片深情。 吃过"小酒",男女双方定了终身,婚姻受到尊重,只等过门,就正式结为夫妻。 2婚宴 族男女举行婚礼,婚宴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所以结婚之日,男女双方都杀猪杀鸡,有条件的还要宰牛。到该吃午饭时分,男女双方家便摆开酒席,请寨中老人、亲朋好友喝酒。因为是男女双方同时宴客,因此被请者便常分两路,一路到男方家,一路到女方家。勐卯地区的傣族婚后一般都从夫居,故结婚之日,由女方家先摆筵席,请寨中老人及男方迎亲者、新娘好伙伴入席,新郎从新娘坐的地方开始,给每位客人斟酒、上菜。晚上再到男方家摆酒席,由新娘从新郎开始顺序为大家斟酒上菜。酒宴一般要摆到第二天上午。 3嫁妆 傣族青年男女的婚嫁都以银器饰品做嫁妆。现在傣族银饰品花样繁多,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图
案,还吸收了大量的现代元素。
服饰 男子:衣着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女子: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食物:宽敞的竹楼堂屋摆着一张礼桌,桌上铺芭蕉叶、雌雄鸡各一只及红布、白布等。主婚人端坐上首,面对跪在面前的新郎、新娘先致贺词。两位新人从桌上抓一坨糯米饭,蘸上酒,向四周,举手作揖,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奠。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傣族婚嫁仪式习俗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的亲朋好友来到女方家参加婚礼的人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地来到女方家,沿途还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念完后,和尚用彩色丝线分别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接着,男方要走进女方的
家,这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一是到门口时,竹门已经关闭,男方需放鞭炮、付礼钱,门才打开让男方通过;二是登竹楼时,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挡,男方需付礼钱才能登楼;三是进了屋后,新娘被藏起来,见不着新娘。男方需付礼钱和敬酒,几番恳求,几经周折,新娘才被送出来。这一系列过程包含着考验新郎的意味,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傣族婚礼,古老简朴,按照当地风俗,婚礼必须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拴线”仪式是傣族婚礼的主要内容。宽敞的竹楼堂屋摆着一张婚礼桌,桌面上覆盖着芭蕉叶,上面放着芭蕉叶做成的帽子,下面放着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红布、白布、芭蕉叶盒子等。主婚人坐在婚礼桌上首,亲友们靠近主婚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跪在主婚人对面,准备接受“拴线”仪式的洗礼。 主婚人致完贺词,新郎新娘从桌上抓一坨糯米饭,蘸上酒,掸向四周。之后,举手作揖,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典。接着,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有的地方是红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子上。然后,又用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婚夫妻的手腕上。表示他们的灵魂和心已经拴在一起,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同时,在坐的老人也纷纷拿起白线,重复地将线拴在新人的手腕上。并祝福他们婚后幸福。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 拴线后,桌子上的一只鸡献给念祝辞的老人,另一只让年轻小伙子拿去分享,预祝他们早日找到钟情的姑 娘。 在竹楼的另一端,主人摆设丰盛的佳肴,招待前来贺礼的宾客。新郎新娘举杯向来宾们殷勤地敬酒。此时 ,客人往往提出各种问题,让新郎新娘当场作答。幽默的问答,有时引起哄堂大笑,气氛异常热烈。 婚宴中,还要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赞哈”有男有女,大都是口齿灵俐,通晓本民族文化,善于 表达感情的人。当“赞哈”唱到精彩之处,人们爆发出“噢!噢!噢!”的欢呼声,将婚礼推向高潮。傣家人常说:没有赞哈的婚礼不热闹,酒也不好喝。因此,婚礼是男女赞哈们大显身手的机会。人们一边吃菜、喝酒,一边听赞哈们演唱,唱到精彩处,人们会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听,这是赞哈们的歌声: 今天是凤凰起舞的时刻,/今天是孔雀开屏的时辰,/在吉祥的日子里,/来的都是最尊敬的喜客。/欢迎你们,男女贵客,/我要唱最好最美的歌。/首先祝福新婚夫妻,/他们是人间的好儿好女,/像芭蕉一样的美丽,/像椰子一样的稀奇。 赞哈演唱之后,参加婚礼的宾客和新郎新娘一起跳舞。在铓鼓和象脚鼓声中,人们聚集在庭院里或广场上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筵席场合,既是对新婚夫妇的祝贺嬉戏,又是来宾中那些未婚男女谈情说爱的良机。在筵席桌旁,青年们 总是和自己的心上人坐在一起,互相把酒谈心。一对新人的结合,另一对新人又在悄悄地孕育之中。来年的这时,不知有多少青年结合为伴侣。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结婚后,男方一般要在女方家住满三年,然后才能携妻回到男方家住,在男方家住满三
年后,又可以回到女方家住,即所谓“三年去、三年来”。直到夫妇二人盖起自己的房屋,经济能独立后,才离开双方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新郎新娘结婚后即盖起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小家庭的已不少。
傣族的生活习俗和礼仪:
滇南地区的傣族,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
但由于家族和村社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扩展资料
1、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2、傣泰源于云贵高原西部(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哀牢人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3、傣泰先民自古就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居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泰先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部落联盟国家,这些部落联盟国家中以达光王国势力最大。
-傣族
男女青年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女方父母一般是不会阻挠的。定婚之后,就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婚礼一般都在女方家里举行,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意为“拴魂”,即把新郎新娘的魂拴在一起,把两颗心拴在一起。
结婚那天,人们把新郎(傣语叫“黑迈”)送新娘(傣语叫“摆迈”)家里,举行拴线仪式。在竹楼堂屋靠里的一端摆上一张小桌子,用芭蕉叶把桌面铺好,上面放上两个用芭蕉叶做成圆锥形的帽子(傣语称为“索累东”) 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雏鸡各一只, 桌上还放有红布、白布、芭蕉、盐巴、一杯酒以及盛着糯米饭和白线条的芭蕉叶盒子等。主婚人坐在果子的上首,亲友们靠近主婚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男右女左地跪在主婚人的对面。拴线仪式开始时,先由主婚人致贺词,在座的人均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头倾听贺词。主婚人致完贺词,新郎新娘每人从桌子上揪起一坨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点祭鸡、盐等物,每人连续点三次,点完后放在桌子上。接着,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到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然后,主婚人又拿起两根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婚夫妇的手腕上。接着,在座的其他老人也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他们婚后幸福,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