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是古代皇后为代表的高等级命妇所穿戴的品级服饰,如果要说中国古代服制金字塔上最顶端的衣冠,男性的是皇帝的冕服,那女性的就要数皇后的凤冠霞帔了。而我们看到凤冠霞帔,更熟悉的是婚礼场景,无论是古装影视剧中的新娘装扮,还是亲朋好友拍婚纱照、举办婚礼时的中式礼服,常常用的都是凤冠霞帔。那凤冠霞帔是怎么从高等级命妇才能穿戴的品级服饰流传演变到民间女子的婚服的呢?
自古以来,婚礼上的新娘都是衣装隆重、极尽奢华,但平民女子和后妃的身份、地位差距岂止是“九品十八级”,难道真的能够在婚礼上穿着和命妇礼服一模一样的的“凤冠霞帔”吗?而且,凤冠、霞帔绝对算古代女性的奢侈品,无论其制式、工艺还是价值都非同小可,普通百姓有怎么可以负担得起呢?
那么古代的新娘们在婚礼时究竟穿的是什么呢?
先秦的昏礼
自先秦以来,婚礼就是儒家礼仪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仪礼》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记载了周代的士冠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觐礼、士丧礼等各种礼仪规定,其中“士昏礼”部分,记录的就是先秦士大夫阶层举行婚礼的各种礼俗。
为什么称“昏礼”,而不是“婚礼”呢?在传统的观念里,一男一女的结合,不仅标志着一个新的小家庭的诞生,还是一个大家族扩充人丁,延续血脉的重要节点。《仪礼》中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婚礼被看作社会伦常的基础。按照先秦人的世界观,男为阳,女为阴,婚礼意味着阴阳相合;而白天为阳,夜晚为阴,黄昏是阴阳相交的时间,所以为了使人的阴阳相合与天地万物的阴阳相交同步,婚礼就选在黄昏时举行,也称之为“昏礼”。
“昏礼”上,新郎在迎接即将成为他妻子的女性时,要有“亲迎”的仪式。《仪礼注疏》记载:“天子亲迎当服衮冕”,“卿、大夫通玄冕”,“士变冕为爵弁”,总之,新郎是要穿着盛装,郑重其事地进行这个仪式。而婚礼上的新娘,则“纯衣纁袡”,就是穿通身黑色的礼服(即纯衣),装饰有深红色的边(即纁袡,纁指绛色,袡指边缘)。
这男子的“爵弁”和女子的的“纯衣纁袡”,实际上都是越级的穿着。玄冕、爵弁是士大夫们参加君王主持的国家祭祀活动时的穿着,结婚是私人的典礼,本不应当穿用;而纯衣纁袡本是王后之服,士庶之妻除了在助祭时穿着之外,在婚礼的亲迎当日穿着也属特例。除了衣服,婚礼最后的士人还可以乘坐日常大夫以上才可以用的墨车(不加纹饰的黑色车乘),也是超越规格礼仪的现象。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仪礼》时将这些情况称为“摄盛”,即为了显示婚礼的贵盛而临时性地超越了日常礼制规定。
所谓“摄盛”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这种习俗流传千年,时至今日,在婚礼的大喜日子里,也仍然有一些可以称之为“摄盛”的做法。例如今天迎娶新娘的婚车,大多数新郎是不会开自己平日里代步的车子的,或租或借总是要用些“高级车”。这“高级”,其实就是超越了新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的意思,也就是“摄盛”。如果新人平日里开普通家用车,婚礼当天可能会租借“名牌车”;如果平日里就开“名牌车”,那婚礼时估计就要用“豪车”了。总之标准就是要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级,否则就好像失去了婚礼隆重、慎重的意味。
既然是“摄盛”,是暂时性的,就仅限于在婚礼进行的过程中才能使用,婚礼一旦结束,一切就要变回日常的样子。先秦时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妇沐浴更衣,穿着“俪笄、霄衣”去拜见公婆,而那身婚礼时的“纯衣纁袡”就不能再穿了。对此,郑玄解释:“不着纯衣纁袡者,彼嫁时之婚服;今已成婚之后,不可使服,故退从此服也。”
唐代的摄盛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七年颁布的《武德令》中,对各个阶层的女性盛服都做了明确规定,皇后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礼服,皇太子妃有鞠衣和细钗礼衣,内外命妇在仪典场合,五品以上服花钗翟衣,七品以上服礼衣,九品以上则“大事及寻常供奉并公服”,但士庶女子婚礼时也可以穿花钗礼衣。按照《旧唐书》记载,五品命妇花钗翟衣的构成,包括了头上装饰的花钗、花钿各五树和两博鬓,身上穿的绘有翟纹的青色衣、裳和蔽膝、大带、革带、袜、舄、佩、绶等。而庶民女子的婚服,依《新唐书》的记载:“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袜、履同裳色。”正因为唐代婚礼时新郎无论身份,都可以穿本是五品服色的绛色纱袍,新娘穿青质连裳,所以才有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如何能看一看唐代的婚嫁场面和当时的新人衣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所幸在敦煌壁画中发现的四十六副婚娶图,让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婚礼风采。可是由唐至宋,建造敦煌石窑的人除了雕刻、绘制被供养的菩萨、出资修建的供养人之外,为什么会在壁画中绘制这些婚礼图景呢?
敦煌壁画的婚礼图,并不是修建洞窑的人为了让后世可以看到当时的婚礼景象而绘制的,它们不是世俗的纪实性绘画主题,而胡思来源于《弥勒下生经变》的佛教主题绘画。《弥勒下生经》讲述弥勒降生成佛,说法度众出家,并描绘了弥勒世界的太平景象。在《弥勒下生经》中记载:“人寿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尔乃行嫁”,就是说弥勒世界里人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年,女子要到五百岁的时候才到婚龄,才会行礼出嫁。于是,石窑中那些描绘佛国世界的壁画里,就有了弥勒世界的婚娶场面。当然,佛经里也没有具体描述佛国世界里的婚娶场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与人世间的婚礼有哪些不同,所以那些在敦煌绘制壁画的画工们,就只有以现实生活中的婚嫁习俗为蓝本去创作,也就为后世留下了唐代敦煌地区婚娶风俗的珍贵图像。
在唐代婚礼中,“摄盛”之俗仍被继续使用着。例如敦煌文书中发现婚嫁诗词一首《封锁诗咏》“锁是银钩锁,铜铁相绞过,暂请钥匙开,且放刺史过。”诗中“刺史”说的就是新郎,但又不是确指新郎的官职是刺史,而只是一种尊称,以抬高身份,表明婚礼当日新郎的重要地位。《下女夫词》是唐代敦煌地区有关婚俗的诗歌,其中反复提到新郎是“马上刺史,本在沙洲”,“马上刺史,本是敦煌”,“马上刺史,望在秦州”,这些个马上刺史们都只是婚礼当日的“一日刺史”而已。同样,在婚礼当日,新娘也是盛装打扮,花钗、凤冠是常见的首饰,只为享有一日的荣耀。
宋代的女性婚服
宋代女性婚嫁礼服的形制是身穿大绣衫,下着长裙,外披霞帔。霞帔是宋代正式成为命妇服制的一部分,是宫廷命妇的日常着装,外命妇只能在祭祀典礼等重大的正式场合穿着,而平民女子则只有在婚礼出嫁这个特殊的时间场合下,才可以穿用,不算是擅越。
宋代婚服的用色也与唐代大致相同,女子仍以青色为主。例如宋代皇后像中皇后穿深青色翟衣,、腰带、蔽膝、鞋袜也都是青色调的,领口。袖口、下摆有红色云龙样的镶边,这便也是宋代女性婚服的配色色系。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婚礼前男方送女方的催妆礼为“冠帔花粉”,而女方则回赠“公裳花幞头”之类,说明这就是当时婚礼上男女穿着的衣饰。宋末元初吴自牧在其著作《梦梁录》中,记录了当时临安城(今杭州市)富贵之家婚嫁时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可知虽然宋代朝廷明文规定,只有命妇可以佩戴金银玉饰件,霞帔非恩赐不能使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实力才是决定新娘会使用何种材质嫁妆的最主要因素。富贵人家女子就会在婚礼时用霞帔,佩戴金或镀金的霞帔坠饰和其他饰件,而家贫的女子则只能放弃这个展示荣耀的机会。这可能也就是宋代士族墓葬多出土金、银材质帔坠的原因。
明清时期:深入民间的凤冠霞帔
中国古代的婚礼礼服服色,自周代的玄纁开始逐步演变,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了白色的婚服,到了唐宋用青色,最早在明代变为大红色。并在民间盛行开来,明初律令里还明确规定,民间女子的礼服不许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等浅淡的颜色,不可以使用大红,鸦青(黑而泛着紫绿)和**,所以普通百姓就算是婚礼、寿诞等大喜的日子里,也不能穿大红衣裳。但到了明末,规定以及逐渐松动。
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中记载了明末婚礼的隆重场面,称在崇祯朝初年,婚事当天的礼服还用的是蓝色绸缎,只在喜轿的四角挂上桃红色彩球以示喜庆。之后不久就开始突破了服制禁忌,先是在婚服上使用刺绣,然后开始有人用红色绸缎做婚服,再之后甚至使用大红织锦和满绣的大红纱绸了。于是,先前对民间婚礼礼服用红和用刺绣的禁忌被全部打破,此后“真红对襟大袖衫”加“凤冠霞帔”的装扮,成为至今国人对“喜庆”“中国式婚礼”“中国新娘”的标准认识。
在清代,虽然服制变更,但关于服饰的“十从十不从”原则里,有一条:“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民间婚嫁时汉族的婚礼服饰,仍可沿用明代传统。根据汇编清代掌故逸闻的《清俾类钞》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然《续通典》所载,则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正如清代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见到十二钗正册里李纨的画像,也穿着凤冠霞帔:“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还有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恽来与咸水妹“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可见那时候凤冠霞帔已经是民间新娘的标准。
1 我哥哥结婚写一篇作文七百字
在姥姥家,我意外地参加了一次婚礼。
这次婚礼是姥姥的对门办的,由于对门跟姥姥关系比较好,所以我们才有幸参加了这次婚礼。本来外公是只带表姐去的,因为表姐的姥爷也要去参加这个婚礼,所以就一个外公领一个外孙女,这样我们就都去了。
到了婚礼现场,我们首先看见的是新娘子。新娘子的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既可爱,又美丽。
新郎官虽然没多帅,但总是笑呵呵的,让人觉得很亲切。场景布置得很漂亮。
我们随便找了一个位置坐下,等了二十多分钟,婚礼开始了。 那位婚礼主持人话很多,一口气说了好多话。
中间有一个特别搞笑的环节,就是新娘新郎的爸爸,穿了一身贵妃的衣服;新娘新郎的妈妈,穿了一身皇上的衣服,惹得来宾都开怀大笑起来。 婚礼仪式举行了半个小时,就开始吃酒席。
桌子上都是很好吃的东西,有鸡腿、肉夹馍……新娘新郎在每个桌子前敬酒,敬到我们桌时,几乎全桌的人都没喝。我们因为是来宾,不是亲戚,所以吃完酒席就走了,也没去闹洞房。
愿天下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
2 哥哥的婚礼作文怎么写飞绽的礼花,隆隆的鼓声,喧闹的乐声,长长的车队,欢歌笑语的人群,共同装点着这个喜结良缘的日子。
今天是哥哥结婚的大喜的日子,我穿梭于人流中,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喜悦着家人的幸福。看着婚礼上人们忙碌的人影,听着热闹的音乐声,读着哥哥嫂嫂绽放花朵的脸,看着大家忙着抬电视电脑的身影,家人心理乐开了花。大家还在议论,女方那边还陪了一辆小轿车。看着这一切,我的思绪飞到从前:记得以前的一首歌,歌词大致是:爷爷那年才十八,奶奶的花轿就推进了家,娶亲那天我没赶上呀,爹爹也不知在干啥……匆匆的我跑回家,问奶奶那幸福的日子,奶奶乐掂掂的笑着说,当初也没见过你爷爷,经媒人介绍,双方家长同意,你爷爷就抬着个大花轿,把我迎进了门,那时侯,你爷爷穿着个粗布大棉袄,家里窗上贴个大红喜字,一床旧被子就这样把我娶进门。
听了奶奶的故事,我又跑去问妈妈和爸爸当年婚礼的情况。妈妈笑着对我说: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说起来也好笑,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你爸,通过了解我们相爱了,在家人的催促下,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记得结婚那天,你爸爸身着一身西装,头发梳的油光,用蹦蹦车把我迎到了这个家,娘家给我陪了四床被子,娘家还给我陪嫁了一头牛,让我们好好耕地生活。
再看看哥哥结婚的景象;礼炮车开道,婚庆车挂着彩球,管乐队吹着喜庆歌歌曲,一曲曲动人个歌曲,增添着婚礼的热闹气氛。今天的好日子唱了一曲又曲,《春天的故事》在不停的传到我的耳鼓……乐队后面的小轿车队也缓缓使来,他们都是爸爸长里职工们今天来给爸爸凑兴的。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苦不堪言的夕日农民呀,今天他们都西装革履,开着自己的车。看着长长的车队,看着一朵朵绽放的笑脸,看着爸爸妈妈给大家准备的丰盛的饭菜,嗅着扑鼻的饭菜香,看着哥哥嫂嫂房间的豪华的摆设,电视电脑等高档家具一应俱全。
忽然听到婚礼典礼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奏乐,今天是个好日子,优美的乐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田,哥哥嫂子相拥着抬进了洞房……
3 哥哥的婚礼作文怎么写飞绽的礼花,隆隆的鼓声,喧闹的乐声,长长的车队,欢歌笑语的人群,共同装点着这个喜结良缘的日子。
今天是哥哥结婚的大喜的日子,我穿梭于人流中,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喜悦着家人的幸福。看着婚礼上人们忙碌的人影,听着热闹的音乐声,读着哥哥嫂嫂绽放花朵的脸,看着大家忙着抬电视电脑的身影,家人心理乐开了花。
大家还在议论,女方那边还陪了一辆小轿车。看着这一切,我的思绪飞到从前:记得以前的一首歌,歌词大致是:爷爷那年才十八,奶奶的花轿就推进了家,娶亲那天我没赶上呀,爹爹也不知在干啥……匆匆的我跑回家,问奶奶那幸福的日子,奶奶乐掂掂的笑着说,当初也没见过你爷爷,经媒人介绍,双方家长同意,你爷爷就抬着个大花轿,把我迎进了门,那时侯,你爷爷穿着个粗布大棉袄,家里窗上贴个大红喜字,一床旧被子就这样把我娶进门。
听了奶奶的故事,我又跑去问妈妈和爸爸当年婚礼的情况。妈妈笑着对我说: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说起来也好笑,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你爸,通过了解我们相爱了,在家人的催促下,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记得结婚那天,你爸爸身着一身西装,头发梳的油光,用蹦蹦车把我迎到了这个家,娘家给我陪了四床被子,娘家还给我陪嫁了一头牛,让我们好好耕地生活。再看看哥哥结婚的景象;礼炮车开道,婚庆车挂着彩球,管乐队吹着喜庆歌歌曲,一曲曲动人个歌曲,增添着婚礼的热闹气氛。
今天的好日子唱了一曲又曲,《春天的故事》在不停的传到我的耳鼓……乐队后面的小轿车队也缓缓使来,他们都是爸爸长里职工们今天来给爸爸凑兴的。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苦不堪言的夕日农民呀,今天他们都西装革履,开着自己的车。
看着长长的车队,看着一朵朵绽放的笑脸,看着爸爸妈妈给大家准备的丰盛的饭菜,嗅着扑鼻的饭菜香,看着哥哥嫂嫂房间的豪华的摆设,电视电脑等高档家具一应俱全。忽然听到婚礼典礼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奏乐,今天是个好日子,优美的乐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田,哥哥嫂子相拥着抬进了洞房……。
4 写作文写哥哥结婚了“啊!那里可热闹了。”我高兴的说。而且,每个人都面带微笑,非常高兴的来庆祝。
“新郎新娘来啦!”有人大声说。我们小孩便拿起彩带喷射器,往他们身上喷,不出一会儿,他们便满身是彩带。他们不停的把彩带拿开,可是太多了,拿好一会儿,也是拿不完。
到晚上喝喜酒时,哥哥姐姐也来敬酒,我们也让他们表演节目,要是失败了,就给什么东西。可惜我们这一桌一个也也难住他们。
最后喝酒,分发东西,样样都是喜气洋洋,还有发喜糖,可不知不觉的多10点了,还没结束,那就再等等吧。
最后祝他们白头到老,合家幸福。
5 我哥哥结婚了作文二百字怎么写正月初八,我的哥哥结婚了!
那天妈妈吩咐我到他房子找蜡烛,我奇怪地问:"为什么""他们晚上要用到蜡烛,这叫闹洞房"妈妈笑着说,"而且蜡烛在床的某个位置,找到还要偷回来,晚上向哥哥要香烟"我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不要糖果呢""糖果会发的,香烟可不会!"妈妈说
我按照妈妈的指令,到哥哥的房间里偷蜡烛,可是,来到床上,我连一点蜡烛的影子也没发现,只好作罢我找了一个人打听一下,新娘子什么时候才会到,我一听,傻了眼,没想到要三个小时才能见到新娘子,我只好在楼上看电视
听到有人在放鞭炮,赶紧跑下去看,原来是新娘子"大驾光临"了,我赶紧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新娘子来了,开始放鞭炮了,我点燃了一个,怎么也没想这鞭炮竟然是劣质产品,竟然炸到我身上,没想到我一个大活人都快被吓成大死人了,我再也不敢放鞭炮了
鞭炮放完了,我也准备拿手机了,因为,新娘和新郎要拜堂了,一不做,二不休,我赶紧拿起手机拍录像
6 哥哥结婚日记300字怎么写具体写哪些内容正月初八,星期五,妈妈说今天可是黄道好日子。早上我们起的很早,到车头大姨家喝剑亮哥哥的喜酒。
七点半去接新娘子,他们的车子都是宝马。开始敲锣打鼓了,敲了一会儿就要去接新娘子了,我坐在大姨家看电视。妈妈陪着去了,爸爸去接弟弟姐姐们了,我一个人电视看的都无聊死了,真想跟弟弟玩啊。过了几分钟,弟弟也到了。这时,姐姐给了我一个重要的任务,让我去平板电脑上搜喜庆的歌曲。这可是我的强项,我一下子就搜到了《红红的姑娘》,姐姐说好的。待一下新娘子到了你就把音响调的响一些。然后我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妈妈说已经到平水镇了,让我们把烟花拿出来。爸爸把烟花拿出来了,刚想放,婚车开进来了。爸爸连忙把烟花点燃了。 新娘子下车了,我爸爸和姨父赶紧过来传麻袋,一步一步走进来了。
转眼间,到了做亲的好时辰。只听见司仪高叫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7 写农村结婚场面的作文550字“咚咚咚!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新娘来了,新娘来了!”人们一齐向门口涌去。
只见十几辆车门两边拴着红汽球的小车徐徐停在大舅家门前,打头的第一辆白色的小车上被彩带红花打扮得非常漂亮。车门开了,表哥从车里走出来,只见他笔挺的西装、铮亮的皮鞋、胸前戴着一朵显眼的红花,花下面的红绸带上写着“新郎”二字,后面是身穿婚纱、手捧鲜花的新娘子。“哇!好漂亮啊!”人们在一旁纷纷议论。
这时,一位叔叔拿来好几个喷雾器,小孩们一拥而上,拿起喷雾器朝新郎新娘喷去。新娘子头上、身上挂满了喷出的彩带,犹如下凡的仙女一般,人们将新娘围得水泄不通。一位“送亲”的叔叔从包里掏出一把糖果天女散花般地扔了一地,就在人们抢拾糖果的时候,表哥拉着新娘就往院里跑。没跑几步,几个小伙子猛地奔过来,一把揪住表哥和新娘。“看你们往哪逃?”两个小伙子扭住表哥的胳膊,按着肩膀使劲压。“哪能这么轻易把新娘领回去,背上。”,表哥被压得蹲了下去。几个小伙子把新娘往表哥跟前拉,新娘羞红着脸,扭扭捏捏地不往过走。只听有人喊:“背回去也不行,骑在脖子上。”新娘子一听更不干了,她拼命地挣扎,可怎么能抵得过几个小伙子。又有人说:“抬上去。”几个人把新娘抬起来放在表哥的脖子上,看热闹的人们笑得前仰后合。录像机、照像机一起记录下了这热闹的场面。
乡村的结婚场面可真有意思。
8 结婚热闹场面描写作文谁能找到或者给我写一篇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的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的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的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
选自沈从文的《边城》,不知道合不合你意……o(∩_∩)o。
9 描写结婚热闹场面的作文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学习需要勤奋。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
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
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
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
10 结婚热闹场面描写作文谁能找到或者给我写一篇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的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
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的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的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
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 选自沈从文的《边城》,不知道合不合你意……o(∩_∩)o。
中国婚礼的历史演变(转载过来的)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古代婚礼习俗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成亲
请吃酒 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l方、鱼2尾等。
看嫁资 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 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 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
坐花轿 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赖一女子相救得脱,后找恩女不得,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制作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元,赵家首次贳用付费500元。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开面 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轿 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较异习俗有三:其一,“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 ”“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拜堂 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请(找)回,站左侧。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张(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必经的一个阶段,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应该要谈婚论嫁了,这也就意味着马上就要与自己喜欢的那个人步入婚姻殿堂了,既然如此,那么也少不了要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去举办婚礼,图,一个好的彩头是尤为重要的。
2022年6月宜结婚好日子
黄历2022年6月5日,农历五月初七,星期日,冲煞:冲羊(癸未)煞东
宜:搬家 结婚入宅 领证 动土 祈福 嫁娶 移徙 斋醮
忌:开业 开工 安葬 开张 开市
黄历2022年6月9日,农历五月十一,星期四,冲煞:冲猪(丁亥)煞东
宜:搬家 结婚入宅 领证 动土 订婚 安葬 破土 祈福 订盟 嫁娶 纳采 移徙 求医 治病
忌:针灸
黄历2022年6月11日,农历五月十三,星期六,冲煞:冲牛(己丑)煞西
宜:结婚领证 动土 安床 出行 旅游 求嗣 破土 祈福 启钻 嫁娶 掘井
忌:装修 入宅 安门 上梁 修造 伐木 盖屋 作梁
黄历202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廿五,星期四,冲煞:冲牛(辛丑)煞西
宜:结婚领证 安床 出行 旅游 求嗣 祈福 成服 除服 嫁娶 栽种 移柩 会亲友 进人口
忌:搬家 入宅 安葬 纳畜 移徙 伐木 盖屋 置产
结婚注意事项及讲究
一、花饰:传统的中式婚礼结婚时不能使用代表死亡的白花作为装饰。中国人结婚时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花作装饰,因牡丹象征富贵。
二、传宗接代: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
满族人很讲究结婚礼仪的程序和进行流程的。他们注重礼节,讲究礼貌。所以结婚习俗礼节挺繁杂的。
问门户
满族女长大,开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家长包办。先是“年老为媒”,或“亲友作伐”,议定婚姻。由男方托人到女方家说亲,女家如有意,方可开列某旗某佐领下人及三代情况,还要写清地址、功名、职业、属象、生辰八字等,这叫“门户帖”。由媒人黑转交,男先于女,两家借此了解对方家世等情况,其帖必压置于家奉灶神前三日,这是古礼中问名之义,谓之“问门户”。
相看
又称“看门户”。媒人为男女两家提亲后,双方家长在媒人陪同下,分别到对方家中相看。一般是男家主妇先往看妇方,同意后再由女方家长往看男方,此为“明相”。男有“暗相“,由媒人将男女之一方安排在某处,再指给另一方家长看,有直接见面,相后是否同意通过媒人转告对方。
合婚
“相看”后,如双方同意,便开写生辰等情况,双方还要问卜确认属上中下何等婚姻,并有无妨克翁姑你母之相,这叫“合婚”。
放小定
又称“下小茶”。议婚双方“合婚”后均无异议,即由男方家长辈携少量定礼送至女家。如女家收纳并对来人以礼款待,即表示允婚。定婚物一般为簪环首饰、荷包、如意等(均为双数)。由放定人(妇女)给女方戴上。
放大定
又称“下大茶”、“纳聘”。“放小定”后数日,由媒人与男女两家商定聘礼数目,然后男家择吉日将聘礼送至女家。聘礼必备猪与酒。殷实之家要送双猪双酒,即两口大猪,两提酒(每提24公斤)。此猪称为他哈猪,非为饲养,而是女家在出嫁前,择定时日,“跳神以志喜”之际,作为牲品,然后宰飨亲朋邻里。现在,新宾地方的满族放大定时也送他哈猪,但不用大猪,而是送小猪崽,女方家留之饲养。聘礼中还有如意和扁方、耳挖、耳钳、排杆、压髻针、翠花、戒子、手镯、指套等首饰。
换盅
男家送聘礼至女家时,女家受之并将手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两亲翁并跪,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定婚成为亲家,亦有在订亲宴上,两亲翁于席间行换盅仪式的。
装烟礼
装烟是订亲女子在结婚前后给公婆和长辈往旱烟袋锅里装上烟草,并亲自为其点燃,以示尊敬。有的是在“放小定”时,也有的是在“放大定”时。结婚的次日晨要给公婆装烟。初次装烟,长辈一般给“装烟钱”。平时来贵客时,晚辈亦装烟示敬。
拉单
由双方父亲择吉日良辰下婚期。之前,女方向男方开列嫁妆衣物在红笺上。男方按单购置结婚之物,并送至女家,待结婚时带回。
开剪
男方按女方拉单所要之布匹,提前送到女方家。女方则将这些礼品陈列于祖宗案前,由长辈将布匹用剪刀剪开,之后由女方缝衣裳,俗称“开剪”。
聘女开锁
满族儿童多经祭神戴线锁(索)于颈。女子在出嫁前须将幼时所戴之“锁”摘下,其家要为之举行摘锁仪式和祭祀。用猪祭。领牲时须由待嫁之女亲以水酒灌猪耳,并于摘锁仪式中亲向祖先神位叩头行礼。此项仪式之费用一般由男家负担,称为“给开锁银”。
过柜箱
满族结婚举办三天。第一天叫“过柜箱”,也有叫“柜箱日”的,俗称“送嫁妆”。女方向男方送嫁妆,其中包括描金柜、衣物等。送嫁妆时离夫家近的抬着去,每一组为一台。夫家远的有数人去送嫁妆,也论台,但不是抬着去而是乘车,只是快到夫家后再抬。富贵人家送嫁妆最多的24台,嫁妆送至半路,男方派人来接,叫“接鞭”,送到夫家后,摆好,俗称“亮嫁妆”。还要把新妇绣好的枕头顶、幔帐腰等图案用红绳连挂在新房,以示女方阔气和新娘子心灵手巧。
响棚
男方家这天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子,吹打起来,以使四邻能知道这家开始操办喜事,称谓“响棚”。
挂彩子
嫁家以红绸布或红布悬结自家大门门楣,藉以增添喜庆气氛。男方家挂“硬彩子”,女方家挂“软彩子”。所谓“硬彩子”,即于门首搭架,扎出重檐等样式。下以两根红漆木柱支撑,谓之“彩墩”。“软彩子”则只在彩绸布后托以架,再于绸布两端结成彩球。现多以贴红双喜字代替。
插车
第二天,新娘在送亲奶奶和诸亲友的陪同下离家。临走前,向祖先及佛托妈妈叩头,祈祷保佑。新娘登彩车时,换去娘家鞋,换上踩堂鞋。双方迎送亲车午夜相向出发,新娘胞兄或族兄同送亲队伍一起出发,称之“护送”。两车相遇时,车辕相错,由新夫兄从送亲车中将新娘抱上迎新车,俗称“插车”。
打下墅
又称“打下处”。双方将车赶到离夫家不远的一处预先借好的房子,新妇和陪亲先生在此暂信一宿,俗称“打下墅”。也有许多新妇,此时认这家房东的老人为干爸、干妈。
亲迎
婚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及父率本家亲族、傧相、吹鼓手、仪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发前还要“亮轿”,去时不空轿,轿里坐一小男孩叫“压轿”。迎亲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闭门礼
新妇在下墅处时并不立即梳妆,而是坐在炕上吃娘家给煮的鸡蛋。炕上要放铜钱,这叫“压炕钱”。男方花轿抬至下墅时,该家故意将大门关闭,娶亲队伍遂停于门外,由吹鼓手按女家所指曲牌吹打,同时男家主司迎亲之人要向门内作种种恳求之词(早年用满语),并递“红包”,女家随即开门允其入内。
拜妆披红
入院后,前导仪仗列于门前两侧,中铺红毡,新郞下马于红毡上给亲友叩头,称为拜妆。亲友受拜后,将所备之红布或红绸,俗称“红小布子”,披于新郞肩上,统称“披红”。如接红布较多,则由傧相等人将其中一部分编为坎肩使新郞着之,余者驮于新郞所乘马上。
蒙盖头
新郞进屋后,便有全科人给新妇梳妆,穿上红棉袄,红棉裤(不论冬夏),头上盖红布,统称“蒙盖头”。同时由主司高喊着,让新郎拜女方父母,这叫“改口”。两位老人也得给新郞馈赠礼品。这家还要在别的屋摆些糕点,让新郞家的所有接亲的人都吃几口,这叫新郞“吃上马饭”。之后,要新妇手抱铜镜,由长兄抱入轿内。迎亲队伍开始返程。
遮轿
轿往男家时,须有人持红毡于旁跟随。途中路过井、庙、坟墓等处,将红毡遮住轿,谓避煞神之意。新娘下轿之际,亦用红毡从侧面遮挡,以防被“犯忌”之人所“冲”。
劝性
当车到新郎家门口时,男方暂不让进,如在冬天,送一火盆给新妇取暖,少顷,开门放进,俗称“劝性”。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弓、箭由司仪递与新郞,射毕再由其接过。新郞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以免意外。
拜北斗
又称“拜天地”。新娘由陪亲婆扶下轿,蒙着“盖头”,胸前胸后挂铜镜,腋下挟着麻杆,由司仪引领新娘沿所铺红毡走至院中预设天地桌前,与新郞同跪。司仪在一旁高唱:“一拜阿布凯恩都哩!”“二拜纳丹屋什哈!”“三拜阿玛和额娘,”“夫妻对拜”。此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新婚夫妻向北三叩首,谓在北斗七星前表态之意。
抱宝瓶
拜完北斗,由司仪将“宝瓶”递于新娘抱入怀中。“宝瓶”一般为木制或锡制,其形有似花瓶,有似壶样。过去瓶内装金银锞子、制钱及“金银米”(黄米和白米),现农村有的宝瓶里装大米和小米。瓶口覆红绸布,以五色线扎之。此俗寓婚后多福多财之意。
坐账
过去满族有坐帐风俗。俗称“坐福”。事前在院内搭一个帐篷,新婚夫妻要在帐篷内住一、二宿。坐帐时,帐内点两根蜡烛,夫妇进入后禁止说话,一直坐到辰时,坐帐时,还由女察玛用满语致颂词。有的新娘坐帐时,屁股下还坐把斧子,用垫子放在斧子上,寓意坐福。晚上,新郞身上背包,绕帐篷三圈,问“留不留宿啊”新娘回答:留宿。如不答,新郞便要再绕三圈再问。此俗今已不见。但在农村拜天地后,到幔帐里坐在斧子上表示一下的还有。
开脸
坐帐时要开脸,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后开脸。又称“绞脸”。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镊子和五色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盖头
辰时,吹鼓手又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长辈全科女人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郞上前,以秤杆或马鞭子将新娘“盖头”挑下,抛于屋顶或帐篷顶。新郎揭盖头后,立即用手抚发,象征“结发夫妻”。此时新郞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模样。现在农村揭盖头的仪式仅是一种形式。
合卺礼
满语称“阿察布密”,俗称“饮交杯洒”。拜天地、坐帐一会后,进入婚礼厅。厅内设一矮桌,上置酒壶和以红绳相连的两只酒杯;另设一桌陈羊乌叉(尾骨)连后腔,并熟肉丝两碗,黄米饭两碗,新郎、新娘至矮桌左右跪,由娶、送亲妇女为之斟酒,两人换饮交杯酒三次。再由男方族中一老者捧肉丝米饭各一碗至索伦杆前,祝诵吉语,或唱阿察布密歌,掷饭肉于屋顶或抛向四周,凡三次,新郞新娘亦于屋内三尝饭肉,仍由斟酒妇女喂之。仪式结束后,由女司仪将子孙饽饽煮熟,分给新郎新娘吃,但不吃尽。由一小童于窗外连向屋内高声问“生不生”,新郞需答“生”,以寓婚后能生儿育女。子孙饽饽略小于饺子,均为双数,一般为20个,由女方家做好送入男方家,同时送筷子和碗,称“子孙筷”、“子孙碗”。
过火盆
新娘入洞房时,要从门前所设火盆上跨过。据说可使婚后生活过得红火兴旺。
过马鞍子
亦称“跨马鞍子”。新娘入洞房时门槛上放置上马鞍子,上覆红毡,寓意平安。
拜席
合卺礼后,便开筵席,款待娘家客人,各桌都要安排几个人陪吃。席间,在鼓乐吹奏下,新人双双敬酒,叫“拜席”。娘家人还要给厨师赏钱。将娘家客人送走后,其余参加婚礼的人才分批开始吃饭。陪娘家人吃饭叫“第一悠”,接着是“第二悠”,以此类推。悠少时新人给挨个敬酒,悠多时由司仪人给喊:“客人听真,现在不一一敬酒了,新人给诸位三鞠躬!”以此拜席。
团圆饭
客人都走后,新郞全家人坐在一起进餐,叫吃团圆饭。
认宗
新娘入洞房后,脱下红衣裳,换上彩色旗袍,头戴宫花陪新郞向祖先磕头,俗称认宗。
望日头
傍晚,由大姑姐或婶婆、姨婆领新娘出外边看日头,寓意过日子火红。回来后抱几块柴禾,俗称“进门抱财”。进屋捅捅灶坑,意在“锅底不倒风”。搅一搅水缸,意在“大发财源”。和弄和弄泔水缸,意在“养猪肥”。还有晚间“闹洞房”、“吃五大碗”的风俗。
认大小
结婚后第一天,即婚礼第四天,新娘在新郞或小姑、婆家嫂子引领下至男家祖茔叩拜,并将装好的烟袋点燃于墓前。事毕归家时逆河水流向而返。如居处距祖茔较远,亦可先于家内祖先神位前行礼,事后再至祖茔补行。此礼也有在“回门”后进行的。拜祖后,新娘在新郞陪同下,双手捧镶好枕头顶的长方形枕头,依次拜见长者、亲友,俗称“认大小”。
回门
结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领新郞回娘家,这叫“回门”。“回门”之前,头天晚上要倒“宝瓶”。此时新婚夫妇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状,由亲友家中一年长妇女将婚礼时新娘所抱“宝瓶”取来,向两个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为祝愿之词。倒毕,以瓶内原装之“金银米”熬粥,称“金银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回门”时,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东,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合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
住对月
到了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住对月”。从娘家回来要给婆家每人带一双新布鞋。
改锁
结婚后,婆家要备两头猪,两坛酒、两斗黄米送媳妇回娘家祭佛托妈妈,将系在娘家索绳之上之彩线解下,拿回婆家系在索绳上,为“改锁”。根据姓氏不同有的家在婚前,有的家在“回门”或“住对月”时,也有的在生育后进行“改锁”。但许多贫者,无力改锁。
婚礼一定要知道的婚嫁六礼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成亲 请吃酒 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l方、鱼2尾等。 看嫁资 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 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 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 坐花轿 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赖一女子相救得脱,后找恩女不得,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制作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元,赵家首次贳用付费500元。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开面 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轿 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较异习俗有三:其一,“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 ”“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拜堂 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请(找)回,站左侧。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张(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 成亲后 回门 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称“回门”。随轿送“望娘盘”一担。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宴毕返回,新娘一出轿门,宾客中爱闹者预先以二三十条长凳从轿前铺接至新房门,架成“仙桥”,要新郎搀扶新娘从“桥上”过,客人欢笑催促,若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桥头”凳上再叠长凳一条,并递上一只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过,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 满月盘 新婚弥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又送礼券若干,金额不等,供婿家酬谢襄办婚事人员,俗谓“花笑票”。 旧时贫富悬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入民国后,繁褥婚俗渐变。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中始有文明结婚。l936年鄞县县政府颁布《鄞县新生活集团结婚规则》,但未能推行。结婚中迷信和繁褥习俗有所改变,但仍兴新娘坐花轿、结婚拜天地。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作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婚礼从简,吃些糖果,或办酒数席,家人亲友欢聚庆贺。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旧式婚俗,有所抬头。婚事新办、婚事简办亟须大力提倡。
希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