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发展成为跨国;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开始自己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市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市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忍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开发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歌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买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舆论,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歌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舆论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买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接班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文革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台湾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市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市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忍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开发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歌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买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舆论,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歌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舆论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买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接班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文革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台湾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市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市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忍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开发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歌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买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舆论,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歌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舆论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买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接班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文革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台湾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市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市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忍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开发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歌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买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舆论,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歌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舆论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买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接班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文革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台湾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市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市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忍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开发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歌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买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舆论,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歌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舆论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买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接班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文革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台湾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