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结婚习俗,其中不少都非常有趣。以下是一些有趣的结婚习俗:
婚车抛物线 - 此习俗主要流行于南方,新郎在前方的车里,新娘在后方的车里,新郎会在某个路段突然用力踩刹车,新娘车会以较快速度追尾撞上去,象征着新娘要紧紧跟随新郎。
破四不吉利 - 在江苏和浙江地区,新娘的嫁妆通常包括四样东西:一面镜子、一条绸带、一把梳子和一双鞋子。在新娘出嫁当天,这四样东西会被打碎,以避免带来不吉利的预兆。
喝喜酒 - 在中国北方,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必须要喝酒,而且还要参加一些喝酒的游戏。如果喝不下酒,就会被逼着做一些有趣的惩罚,例如唱歌跳舞等。
鞭炮祭拜 - 在福建地区,新娘嫁到新家后要在门口燃放鞭炮,象征着欢迎新娘的到来。同时,新娘还要在门前摆放一些水果和鲜花,向新家的祖先祭拜,表示新娘已经成为家庭的一员。
敲门过关 - 在广东地区,新娘进入新家之前,要先通过一系列的门槛,例如让新娘唱歌、猜谜语等,以测试新娘是否适合成为家庭的一员。
总之,各地的结婚习俗千奇百怪,每个习俗都有着自己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这些习俗不仅仅是婚礼的仪式,更是文化传承和民俗传统的体现。
回忆一下我结婚的场景,最值得不理解的习俗有那么几个,应该算不算奇怪呢,我家是农村的,就是稍微有点迷信吧。
第一,我在我奶奶家发的嫁,原因是我哥哥第二年结婚,我不应该在我们家发嫁,因为在一个家里,办过喜事之后三年不能再办喜事,所以我就去了奶奶家。
第二,结婚那天早上,中午不能吃馒头,只能吃点包子和面条,说什么吃馒头将来日子苦什么的,不懂。
第三,结婚那天,家里的卫生,不能乱动,等到明天再收拾,再打扫。
第四,结婚那天晚上新娘不能出门,好想能碰到什么东西,看到黑天就赶紧上屋里,不能在出去了。
第五,在新娘未过门时婆婆会从门口抱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墩子,抱回家。希望到时候儿子和儿媳生个大胖孙子。
第六,我们这结婚从那新娘从什么方向上车,到什么方向下车都是有规定的,拉新娘的车子不能随便停车,可以慢点,就是不能停车。在迎完亲回去的路上,新娘要在每个桥头和拐弯处要洒喜钱,是事前用红纸抱起来的硬币。
第七,那天新娘和新朗上床时必须踩着糕上床,表示步步登高。
还有一点最令人生气,从准备结婚到结婚所要准备的东西,和结婚当天参加帮忙的主要人员,只让有儿有女的,或者是两个儿子的已婚妇女参加,而只生女儿的已婚妇女是不让参加的,这点我觉着很是奇怪,并且一点也不赞同。
结婚每个地方的风俗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古到今,所有的习俗都只是图个祝福,愿望。
一、裕固族婚俗:向新娘射箭
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致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
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裕固人没有火,后来有一个英雄取来火种,裕固人才过上好日子。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外出狩猎,妻子在家不慎将火弄灭。她为向一个三头妖求火而必须把血献给它喝。几天后,丈夫回来后,而妻子却因妖精天天来喝血而变得骨瘦如柴。丈夫知情后,用三箭射落妖精三个头,而自己也因受重伤死去了。从此,裕固族人民为了防止妖精再来,也为了纪念那位驱逐妖魔的英雄,举行婚礼时便兴起这个仪式。象征新娘有勇敢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蕴含着裕固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二、滇藏线民间婚俗:一妻多夫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浓雾顶村,存在着一妻多夫的婚姻状况。一妻多夫的形成与地理条件有关,这里处于横断山脉区域,到处是高山峡谷;河谷气温高,适合耕作,山间或山顶是草场,只能放牧。这是中国最特殊的区域之一:半农半牧区,这决定了一个男人对农、牧不能兼顾,一妻多夫家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许多游客曾经带着空前的“性幻想”来到泸沽湖试图走婚,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摩梭人拒绝外来“入侵者”。
三、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四、闽台婚俗-茶礼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在闽南、台湾,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据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五、拉祜族婚俗:结婚不设宴 离婚要请客
拉祜人有一种习俗:结婚不需备办酒席。但拉祜人离婚就大不一样。根据他们的习俗,提出离婚的一方,要备办丰盛的酒席请客,客人不必送礼。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习俗,目的在于儆戒年轻人在选择对象时要慎重考虑,一旦结婚,就要做到终生相爱。同时,“离婚宴”还含有儆戒双方今后不要相互仇视的意义。
六、青裤瑶的婚俗:凿壁探婚
凡有女儿的人家,父母都要预先给姑娘准备一间招揽小伙子的专用房屋——“探婚”。姑娘小伙的幽会,便在这里进行。
青裤瑶人的房屋,通常为土木结构的楼房。楼下以土筑墙或石片垒砌,用于关养牲畜;楼上是木板墙壁,供人住宿。楼梯置室外,直通大门。“探婚房”就设置在紧楼门边的侧屋中。当女儿长到十四、五岁时,父母就将其安置到“探婚房”里独身居住。
农村人结婚有哪些奇葩习俗?结婚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那么,你知道结婚要注意什么吗?有哪些传统的婚俗?选择婚期需要注意什么?我们来看看农村人是怎么结婚的!女人为此羞于嫁给男人。
细数农村婚姻的奇葩习俗。
婚姻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大事,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从古至今,对家乡的婚俗一直特别重视。夫妻恩爱,儿孙兴旺,生活幸福,是人们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千百年来,人们希望生活幸福的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相结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婚姻习俗。
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应该是一样的。今天,我想向你介绍一些农村地区保留下来的各种婚姻习俗。
1男方父母带小红帽(水桶)。
2新郎新娘要给父母磕头,父母也要给新郎新娘说两句话。
3新娘的礼服很讲究,必须是红色的鞋子。
4以前接新娘是坐轿子,现在是汽车。
5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习俗,意思是如果一个家庭举行婚礼,整个村庄都必须出席。村里男女老少都有份,都要凑热闹。当然,射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
6在农村,送礼清单是这样的。在传统的农村婚礼中,最重要的议程是接受礼物。主人家要摆一张桌子,然后铺一块红布,还有写名字的礼品册。不像现在,名字都贴在红包上,里面装了多少钱?不打开就不知道了。当然,为了避免一些问题,一般不是主人家收礼,而是村里的其他人委托。
7儿子结婚,邻居往父母脸上抹灰。
8和一个特别的人一起上车下车。
9、吃宴席,菜很丰富,以肉为主。
传统农村婚俗
近年来,中国婚礼的一些陋习越来越严重,让喜庆的婚礼变成了一场闹剧甚至悲剧。“搭桥洞房”在文化传统上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低俗趣味的追求,往往使一场庄重的婚礼成为一场丑陋的表演。
(指亲友)在新婚之夜戏弄新婚夫妇
在传统习俗中,新婚之夜,会特别邀请几个男孩与新娘和新郎同床共枕,这意味着早生贵子,传宗接代。时至今日,“压床”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压床”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大男人。
在中国很多地方,结婚一定要有新房。中国人做洞房的习俗看似简单,实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从影响范围来说,可以说是遍布全国。从存在的时间来看,它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近代还相当流行。
归根结底,中国婚礼陋习的根源在于,很多农村还缺少很多物质和文化。综合媒体报道,不难发现,不良婚俗并不局限于部分地区,而是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
6月2日,在山东淄博张店市,一群年轻男子差点把新郎的衣服脱光,绑在路中间的一根信号灯杆上,并向新郎扔鸡蛋和蛋糕,留下一地垃圾。
6月2日晚,陕西省榆林市某小区,白天刚办完婚礼的男子蔡某从6楼坠楼身亡。据他的亲戚说,新郎在躲避朋友的婚礼时发生了意外。
在一些地区,迎客时喝醉一直是一种传统,因此许多“送客”很痛苦。不仅“送亲”要喝酒,婚宴上男嘉宾喝酒更是家常便饭。婚礼上喝酒本该增加喜庆气氛,但强迫宾客喝酒不仅有碍酒席的文明,还容易让酒驾酿成悲剧。2013年1月,浙江松阳一名新郎在婚礼当天不阻止亲友饮酒,甚至
在一些婚礼中,新娘和伴娘被感动,甚至到了非礼的地步,这使得在许多地方找人做伴娘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无论是平时多好的朋友、亲戚、同事、同学,都坚决不做伴娘。
给新郎头上戴一顶圆锥形的绿色帽子,满脸油彩,女式内裤,脖子上系一条夸张的白领带。用丝带把钱挂在新娘的脖子上,叫做“披红”。原本活跃洞房气氛的小活动,在很多地区逐渐变味,变成了对新人的折磨。连新郎新娘都被扔了一斤多鸡蛋,婚礼差点没进行下去。
主要表现在用各种触目惊心的方式装扮男方父母,比如把煤灰、鞋油或者牙膏涂在脸上当小丑。更有甚者,把鞭炮挂在公公身上,等着男嘉宾争着点灯,拖来拖去。前段时间,郑州的一幕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新郎站在婚车里,用一根粗大的麻绳牵着他的父母,而新郎的父亲赤裸着涂满涂鸦的上身,光着脚,和同样涂满涂鸦的脸的新郎的母亲走在前面。
“搭桥洞房”在文化传统上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低俗趣味的追求,往往使一场庄重的婚礼成为一场丑陋的表演。比如一些低俗的谜语,逼着新郎新娘猜,猜对了就解释什么意思。网上还有《最新28种婚房打造法》、《现代7种婚房打造法》等婚礼招式集锦。越“玩”越过分,往往带有明显的暗示,对在场的未成年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在传统习俗中,新婚之夜,会特别邀请几个男孩与新娘和新郎同床共枕,这意味着早生贵子,传宗接代。时至今日,“压床”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压床”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大男人。几个成年男子在婚床上推推搡搡,难免会碰到新娘。如果婚礼在夏天举行,情况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几个成年男子整夜霸占婚床,甚至碾压。这些行为让客人和主人都不高兴。
“捣实”是指在卧室里参与的几个人共同将新郎新娘或伴娘举起到一定高度,然后一起松手,使被举起的人从空中落下。因为下面一般有席梦思床,床垫弹性非常强,所以一般来说不会对人造成什么伤害。但是有的时候,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在寝室的人经常会大量的扔捡,很容易伤到被举起的人。
归根结底,中国婚礼陋习的根源在于,很多农村还缺少很多物质和文化。综合媒体报道,不难发现,不良婚俗并不局限于部分地区,而是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农村物质文化地位的缺失,使得人们把低俗的婚礼内容视为难得的乐趣,而且愈演愈烈。
就像农村葬礼上的丧舞一样,中国人的婚俗不是简单的一个禁令就能解决的。陋习的参与者往往将其视为农村文化娱乐的一部分,并无“作恶”之意。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建设,让缺乏精神生活的人有更多更方便的文化选择。普通人除了吃饱穿暖,肯定还有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期待。
(指新婚妻子)和新婚丈夫一起去娘家
门也叫“省亲”,即“回娘家”。古代汉族的婚俗。就是女儿女婿回女儿家认门拜亲。结婚的时间因地而异。古代是结婚的第三、第六或第七、第八、第九天,也有满月走亲戚。
春秋时期就有回门的习俗,后人一直沿袭至今。因为“回门”是新婚夫妇的回门,所以叫“双回门”,寓意成双成对的吉祥之意。
当回到门口时,旧习俗规定新娘应该走在前面,而wh
这个时候我们新女婿会给公公婆婆“回礼”“还钱”,根据不同的地方带不同的礼物。有的带一只公鸡,寓意“好运”;有些人会带些肉、鸡蛋、面条和其他礼物。
更常见的是橘子、苹果、香蕉、葡萄酒等。都有供应,款式也不固定。但必须是偶数,意思是夫妻成对,奇数不吉利。一般新人结婚回国,女方家设宴,新女婿入座,由女长辈陪同。公婆办中式宴席招待新婚丈夫,算是回礼宴。
新娘婚礼当天的注意事项
1、好日子的选择。
对于怀孕的新娘来说,4月份左右是举行婚礼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宝宝和妈妈身体状况都比较稳定,这个时候举行婚礼不容易出意外。在这段时间里,宝宝的成长不会对妈妈的身材造成太大的影响,方便做婚纱,新娘也能做出华丽的样子。
2选择轻薄的婚纱。
一般婚纱款式都是束腰的:束腰、束腹、蓬松裙。但是,婚纱和怀孕新娘的礼服,尽量不要选择那些复杂的低腰或者丝带、蕾丝束身的款式,尤其是尾巴太长的,以免新娘不小心绊倒。
结论:通过上面的介绍,你了解农村人结婚的习俗了吗?结婚永远是一件喜事,尤其是在农村。农村人的婚礼一般都是大操大办,持续三天,相当热闹。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做了,都是一天解决一切。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婚礼习俗,有些让人感动,有些让人惊讶,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各地婚宴上的风俗做法,你见过哪些奇葩现象?
江西赣州,一个美丽的地方,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人们热情好客,喜欢聚餐,尤其是在婚宴上。然而,最近在一场婚宴上,一名男子的经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报道,这名男子在参加婚宴时,去打米饭,回来后发现桌上的菜肴几乎都被大妈们打包走了,只剩下两盘菜。
这种场面在江西赣州并不罕见,因为在当地,打包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风俗。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因为参加婚宴的目的是为了享受美食,而不是为了打包回家。而且,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就会浪费很多食物资源。但是,也有许多人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节俭的做法,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江西赣州和周边地区,打包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风俗。一些大妈们会在开席不久之后就开始打包,有的甚至会在第一道菜上桌之前就开始行动。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菜肴打包回家,或者分给自己的亲戚朋友。
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节约”的做法。然而,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一些问题。许多年轻人表示,他们不太喜欢这种做法,但是出于礼貌和风俗习惯,也不好说什么。有些人则表示,他们已经尽力了,会在自己的婚礼上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结婚是大喜的日子,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婚礼各不相同,婚礼习俗也代表他们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特民族特点,同时代表着当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祷告和愿望,每个国家的习俗是不相同的。
德国的婚礼费用过去非常完全是由女方家长负责,这是德国传统习俗,现在德国新人们为了追求自强自立,更愿意自己承担这笔费用。他们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参加婚礼的宾客都要带着几样破东西参加婚礼,破碗,破碟,破盘,破瓶子等等,然后在婚礼现场狠狠的乱砸一番,告别过去的烦恼,迎接新的开始。
俄罗斯人结婚的时候,他们认为酒是苦的,应该用新人的吻把它变甜的。于是在婚宴上大喊“苦啊,苦啊”。然后新人们就不得不站起来,深情地当众接吻,这样在婚姻上,新人们至少要重复10多次,朋友和亲友才会善罢甘休。
在丹麦这个国家婚礼是秘密进行的,他们认为公开筹办婚礼会触怒鬼怪,引起他们的嫉妒,而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在筹办婚礼前好几天得要秘密进行,在婚礼快结束的时候,新人们要守护在酒坛在上方,然而在场的酒坛会被宾客打破,在场的适婚女子要赶紧把碎片捡起来,捡到最大碎片的女子会第1个结婚而捡到最小的碎片的,注定以后会终身不嫁。
在传统的印度人的婚礼中,当新郎走进新娘帐篷后,新娘的姐姐就会偷走新郎的鞋子,如果新郎想拿回鞋子,必须贿赂这些姐妹,这个风俗和中国人娶新娘要给姐妹讨开门利士,是同一个意思。
印度婚礼:为了祭祀在印度教徒看来,结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是,男子必须结婚生儿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并且丈夫以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祭司等人也为此而祝愿他们。
丹麦--秘密进行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筹办婚姻会好几天,可却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公开筹办会触怒鬼怪或引起他们的嫉妒。在婚庆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把一大坛啤酒抬到园子里。新郎新娘的手握在酒坛上方,然后酒坛被打得粉碎。在场的适婚女子会把碎片捡起来,捡到最大的碎片的女子注定会第一个结婚,而捡到最小的注定会终生不嫁
德国婚礼--砸碗盆图吉利应邀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每人都带着几样破碗、破碟、破盘、破瓶之类的物品。然后玩命地猛砸猛摔一通,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新婚夫妇除去昔日的烦恼、迎来甜蜜的开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夫妻俩能够始终保持火热的爱情、终身形影相伴、白头偕老。
罗斯婚礼----叫苦不迭婚宴上会有人大喊“苦啊!苦啊!”每当有人带头喊时,在场的所有人便会齐声附和,这时新人便会站起来,当众深情地一吻。没过几分钟,又会有人大声叫“苦”,新郎新娘便又站起来,再次用甜蜜的吻来平息亲友们的叫“苦”声……这样的“程序”在婚宴上至少要重复十几次亲友们才会罢休。原来,按照俄罗斯人的说法,酒是苦的,不好喝,应该用新人的吻把它变甜
法国婚礼----浪漫简单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婚后大宴宾客。
犹太婚礼----祝福完毕后,新郎以右脚打破酒杯,象征对当年(公元70年)圣殿的毁灭的怀念以及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了当年耶路撒冷圣殿毁灭时的悲伤时刻。但在现代婚礼中,人们则以此风俗来表示人类关系的脆弱,新生活的开始以及摈弃一切偏见和无知
日本婚礼----传统的道教在传统的日本道教仪式上人们供奉kami---存在于自然界的神灵。在举行婚礼时,神职人员祈求神灵保佑新婚夫妻。仪式的最后一项是“共饮青酒”,即参加婚礼的人共同分享盛在三只扁平杯子中的米酒。这三个杯子从下往上依次骡放,新郎拿起第一个杯子,啜三口酒,然后传给新娘,新娘也连续啜饮三口酒,再将酒杯依次传给其它亲友。然后再开始喝第二杯和第三杯酒。
印第安婚礼:---静悄悄的酋长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菲律宾婚礼---恪守古老传统的菲律宾婚礼通常在婚礼上,新娘要身穿传统的白色婚纱,而新郎则身着菲律宾传统男式礼服(barong)。这种礼服是一种透明的系扣男式衬衣,通常用来参加一些特殊聚会或重大场合。婚礼的主办人将会参加婚礼,见证新人结拜为夫妻。而这些主办人同时意味着指导和帮助,即新婚夫妇在需要时可以得到他们慷慨的帮助。恪守古老传统的菲律宾婚礼通常在婚礼上,新娘要身穿传统的白色婚纱,而新郎则身着菲律宾传统男式礼服(barong)。这种礼服是一种透明的系扣男式衬衣,通常用来参加一些特殊聚会或重大场合。婚礼的主办人将会参加婚礼,见证新人结拜为夫妻。而这些主办人同时意味着指导和帮助,即新婚夫妇在需要时可以得到他们慷慨的帮助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这种风俗当时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纪初:
旧习消逝 文明结婚时兴
一张建国前的结婚证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在阿强的收藏中,几张建国前的结婚证就反映出当时的结婚方式,其中一张是日期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记者发现,这对广东新人结婚证书字体开始使用“变体”,书写顺序也由从右至左变成从上到下。该证书的图案和花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证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天使,手里牵着一条红色的丝带,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而在结婚证的底边有两个重合的心,由丝带串在一起,寓意天赐良缘、永结同心。
但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该婚书上依然注明了男女传统的生辰八字。收藏这个结婚证的阿强告诉记者,这时的“文明结婚”已经不是婚礼的形式了,而是带有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婚的意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重要了。但由于“大媒做见证人”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时的婚礼虽然具备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旧俗,是一个过渡时期。
据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建国前中国结婚方式发生一些转变,青年男女开始了一种新的结婚方式,即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选择在教堂结婚。这种结婚方式比传统的婚姻相对简单,称之为 “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礼”已经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少数人中出现。辛亥革命后,对婚姻方面有过某些改革。而自由恋爱者多实行新潮的“文明结婚”。
结婚证开始
加盖政府公章
“文明结婚”把旧式的从“请庚”到“收奁”的礼节,往往简略为订婚、行聘礼,或者这两项也没有。“结婚之日,当由男方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枚,礼服一袭”。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
阿强介绍,能够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两种人,其一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人,并接受过西方教育,第二种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这张则属于当时佛山“名门望族”的结婚证书,此时的 “结婚证书”已将过去的“媒人”称为“介绍人”,称谓进步了许多。证婚人主要请的是社会上比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员。
该“结婚证书”上还出现了政府的公章。阿强说,建国前,法律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必须先订婚,然后才能结婚。出现公章也说明男女结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纳入了统一管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959724html
壮族婚礼结婚习俗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有语言,通用汉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http://tiebabaiducom/fkz=154166761
土家族结婚风俗
无论是少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 、打节�送聘礼 、讨庚�问女方生期 、定亲�求女方放话允婚 、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保留和展示了土家族婚礼与其它民族的差异性。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丧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哭媒人”、“哭辞祖宗”等。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风土味,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哭嫁歌中“哭戴花”唱词是:
金花银花不见藤,只见金花不见人。
金花银花头上戴,头上响铃闹沉沉。
八宝耳环金圈子,牙签插到胸当门……
经以上唱词描述,一位装饰艳丽,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娘“开脸”、“上头”后,当晚哭嫁达到高潮。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歌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哭上轿”对此进行了概括叙述:
脚踩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
前头八双跟我去,后头八双给兄弟。
前头八双跟我去,我自拿来我自吃。
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钱和米。
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哥哥背上轿,嫂嫂送到八角庙。
吹唢呐,放大炮。哩哩啦啦好热闹。
这首土家族童谣,正是土家人迎亲场面的生动写照。
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结婚当天,男方家杀猪宰羊,摆酒设宴,招待亲友。当晚洞房内外灯火辉煌,摆满糖食瓜果,男男女女入座,说四言八句,摆龙门阵,开新郎新娘玩笑,强要新人喝交杯酒等。名曰“闹洞房”。土家人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即从结婚那天起不分老幼尊卑,可以大闹三天。
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
到“回门”归来,作为土家族心目中所崇尚的人生大典——婚嫁礼仪才到此结束,从此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客家结婚风俗
客家结婚风俗结婚是人生大事,客家人婚嫁的风俗既多又杂,而且是十里不同俗。有时遇到双方都固执的老人,不知要谈多少次才能取一个折衷的风俗。他们要研究什么时辰“上轿”什么时辰“过门”,属相上与谁有无不合等等很复杂的问题。婚礼之行,新郎要按时辰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压轿”,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媒人同行。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铁器”。婚嫁的风俗对新郎要求不多,对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的当日,新娘不能吃娘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这时候能哭出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抽姊妹带”的仪式;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利是”;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内衣,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绝不“反骨”;新娘下了轿,必须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娘”,经过大门时,新娘还必须跨过燃烧的秆火避邪;如果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时来运来,娶个老婆带梯来”,客家话中“梯”、“胎”同音,意为上梯步步高;若是新娘轿车的座位上垫有红纸的话,嘿嘿!对不起!!新郎你今晚无事可干了囗囗囗(此处省去九百九十九字)。迎回新娘的时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见;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鸡头是不能吃的,因为那是“凤头”;如果宾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会很小心地把碎片一一拾起,用红纸包好放到厨房里去,主家的老人不责备宾客,就算宽容了。补充一点:新娘的嫁妆里,一定会有两条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蜜蜜、从头到尾 新娘在上轿前,要坐在一个土话叫“母栏”的很大的竹盆里面(见右上图。它平时是用来晒米粉、黄豆等的生产工具),由一个“打扮新娘的”妇女主持进行梳妆打扮。据俺夫人说跨进竹盆时,知道自己从此离开生已养已的家,成为另一家的人,一刹那心情的滋味,至今无法表达。“打扮新娘的”一边打扮一边还要说吉祥的话,当年大漠看自己的新娘坐着打扮的时候,太高兴了,那词却顾不上记。只知道她念一梳梳到尾,夫妻什么什么有头有尾的认真模样很好玩。打扮完毕,大家一涌而上包“上轿钱”给新娘(哗!想发财吗?赶快做个客家新娘哦)。。上轿的时候,由“打扮新娘的”执一个米筛,象伞似的开在新娘头上,里边放着新娘袋,袋子装满了青青的“长命草”,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还有其他民族的
http://bbs1sxcmnet/viewthreadphptid=4841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