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属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是山西省运城市下辖县,其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全县共下辖有6个镇,2个乡,区域总面积为686平方千米。那么对于稷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继续往下了解。
稷山县1、稷山县东部与新绛县相靠,南部与闻喜县、万荣县接壤,西部是与河津市相临,北部则是与乡宁县相连。
2、稷山县境内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气候特点表现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在13℃左右。
3、稷山县著名景点有稷山稷王庙、稷山大佛寺、稷山三义庙、稷山县博物馆、李老庄玉帝庙等。
4、稷山县特产有稷山板枣、稷山麻花、稷山螺钿、稷山鲜桃、饼子等。
稷山县人口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稷山县常住人口约有316万人。总之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于“稷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这个问题已有所了解,稷山县是山西省文明县城,并且还是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游玩。
我国的结婚证上有一种花的标志,你知道是什么花吗?是牡丹!牡丹是我国的国花,有荣华富贵,和谐美满的含义!
结婚证上的花是什么?
牡丹
结婚证上会印有牡丹花。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代表吉祥的花种,自古有着富贵荣华、和谐美满的含义,代表着对美满婚姻生活的祝福。
结婚证上会印有牡丹花。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大多由紫斑牡丹与稷山牡丹杂交而成,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属于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牡丹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因其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牡丹属于中国特有的名贵花卉,原产于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现早已引种世界各地。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故谓“丹”。
结婚证上印的是什么花
1、结婚证上会印有牡丹花。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代表吉祥的花种,自古有着富贵荣华、和谐美满的含义,代表着对美满婚姻生活的祝福。
2、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用钢印。若结婚证丢失了可以前往民政局申请补办。
三只熊儿童摄影部好。
1、根据查询稷山本地宝显示,三只熊儿童摄影部里工作人员有耐心,热情,可以很好的引导宝宝照相。
2、三只熊儿童摄影部里的场景比较多,服装好看,穿过后会及时清洗消毒。
鸡蛋在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艺文类聚》),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史记》)而生,秦始祖大业也是“玄鸟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记》)。稷山的民间习俗,待孕妇生孩子后,四邻八舍纷纷登门贺喜,送的不是山珍海味、不是饼子麻花,一律提着鸡蛋前来祝福。稷山的婚俗,送给亲朋乡邻的也是鸡蛋,在后稷故里,鸡蛋和婚姻有着不解之缘。结婚时,主家一定得煮许多鸡蛋,乡邻亲朋要问新人讨要“喜蛋”,传说吃了“喜蛋”,常年牙不疼。新娘对讨喜蛋的人都笑脸相迎,来者不拒。因为稷山人觉得,喜蛋赠送得越多,新娘将来的小日子越红火,生活越圆满。也显示主家的人缘好,有威望。
稷山鸡蛋凭着敢碰石头的大无畏精神,傲世江湖,天下称霸,亦与稷山古老的鸡蛋习俗有关。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后稷文化,都把鸡誉为“德禽”、“知时鸟”。鸡鸣而起,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勤耕织、知向学”的后稷精神。
我的青少年时期,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原籍山西省稷山县度过的。23岁之前,除了曾在运城师范上学三年,其余20年全在稷山,或童年玩耍,或上学,或工作。只是到了1972年才完全离开稷山,到北京上学和工作,迄今已经41年都多了。由于在故里生活过许多年,所以,对那里的民俗多少有所了解。但远离家乡之后,却看到同样的事情,北京暨外地的习俗与稷山区别很大,由此也就留心并关注这些习俗的差别及其原因。结果发现,稷山的一些民俗完全保留着中国古代的习惯,而北京等地的一些习俗则是近代才形成的。
先说举行婚礼的时间。婚姻乃人生大事之一,为全社会普遍看重。北京、天津这一带,当代人迎娶新娘,必须在中午12点前完成,取太阳上升,越走越高的意蕴;而日过中午便开始西沉,走下坡路了,不很吉利。所以必须在中午12点前将新娘迎入家中,以利家室兴旺,步步高升。可是,咱稷山人直到现在,婚礼也是在接近黄昏时才完成的。童年时农村娱乐活动很少,只要有一家举行婚礼,几乎就是全村人的节日。我们小孩子也就跟着去看热闹,婚礼都是在傍晚完成。主家在天擦黑前将新妇迎入家中,祭拜天地,举行婚礼仪式。新妇入洞房后,才开始大宴宾朋。可见,人们并不考虑是日渐上升,还是日渐西沉。如果照当代北京人的看法,这简直是不能容忍的。不过,稷山人的婚俗恰是从古而来。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仪礼·士婚礼》说:“士婚礼,凡行事,必用昏昕。”这里的“昏”指黄昏,“昕”指早晨。古代两姓结婚前有许多仪式,如纳吉、纳徵、请期等,在早晨(即“昕”)进行,而最后举行婚礼仪式,则在黄昏。西汉人刘熙在《释名》中说:“婚者,昏时成礼。”东汉大历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里说:“婚者,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故曰姻。”“婚”“姻”二字,原本各有其义:“姻”即两姓结亲,故有“姻亲”之谓;“婚”乃谓此项仪式在黄昏正式举行,合为“婚姻”。最早时,“昏”字没有“女”旁,后来在手写文字中,因二字连用,“姻”字有“女”旁,于是也给“昏”字加了女旁,“昏姻”变成了“婚姻”,就看不出婚礼在黄昏举行的本义了。这在文字学上叫作“类化增旁字”。与此类似的还有“媳妇”一词。“息”指儿子,古有“子息”一词,指儿子,“息妇”即儿子的老婆。后世也给“息”字加了“女”旁,变成了“媳妇”,这就看不出其原始意义了。中国南方一些老人在谈到儿媳时说“我媳妇如何如何”,是正确的说法;北京一些年轻人在谈到自己妻子时,也说“我媳妇如何如何”,这便是错误的说法了。
次说礼品的数量。人活在世上,总免不了人情往来,如参加婚丧嫁娶,拜亲访友,或多或少都要带一些礼品。那么,礼物是双数为吉呢?还是单数为吉?北京人是带双数,取“好事成双”、“成双成对”的意思。但我清楚地记得,在稷山人的习俗中,走亲戚所带礼品,哪怕是几个白馒头或“托托子”,只能是单数;只有上供、祭奠鬼神时才用双数,与北京习俗真是大相径庭。后来我在报刊上看到,日本人走亲访友所带礼品也是单数。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大家知道,日本有许多早期文化是直接从中国照搬过去的。尤其是在唐代,日本曾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首都长安(今西安)学习,连他们的都城建筑、国家法令都是学习唐朝后才形成的。自然,这种民间礼品用单数的习俗,亦当源自中国。敦煌石室出土了一种唐前期的书仪,内中记载了唐人订婚时送礼品的数量,其中说道:“玄三匹,皂色少浅,使如土紫赤黑色;曛三匹,绯。玄与曛各四十尺。”“玄”是浅黑色布帛,“曛”本是浅红色布帛,这里规定其颜色为绯,是大红色。而且各为三匹。这自然是单数礼品。民间送礼,莫过于订婚之礼,唐人规定用单数,可见是以古礼为根据的。由此可见,就礼品是用单数或双数而言,稷山人和日本人都保留了中国古代的习俗。之所以会有人间送礼用单数、祭祀用品用双数的安排,当与中国古代阴阳文化有关。在阴阳家看来,单数(一、三、五、七、九)属“阳”,双数(二、四、六、八、十)归“阴”。活人生活在阳间,故用单数;鬼神和死者概在阴界,故用双数。
再说一日吃四餐的习惯。今天的城里人,一般来说,每天都是吃早、中、晚三餐饭。但我小时候在稷山农村生活,却是吃四餐饭。早晨起来,先要烧一锅开水,泡一碗馍,就点辣椒或小菜吃,叫“喝一口子”;上午九点吃早饭,叫“吃早起饭”;中午一点“吃晌午饭”;夏天在七、八点,冬天在五、六点吃晚饭,叫“吃黑了饭”。由于这种吃四餐饭的习惯我在别处从未见过,所以感到很特别。最近,在拜读30多年前我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为国家天文台)工作时的同事王立兴先生(工业万能尺的发明者)所写《纪时制度考》一文时,才知道王先生研究过古代的用餐时间问题。根据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载,那时“王”吃四餐,分别叫作“朝食”、“昼食”、“晡食”和“暮食”。“朝食”又叫“平旦食”,即天亮吃饭,相当于稷山人的“喝一口子”。唐代文豪韩愈《县斋有怀诗》云:“朝食不盈肠,冬衣才掩骼。”说明唐人也有吃朝食的习惯。“昼食”也叫“禺食”。据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记载,“昼”所指为“辰巳”之间。中古时代人们用十二辰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子”时在夜里11点到次日1点。依次下推,“辰”为上午7至9点,“巳”为9点至11点。“辰巳”之间不正好是上午9点么?这恰是稷山民间“吃早起饭”的时间!“晡”指下午3至5点,看来今人是将中饭时间提前了。“暮”指晚上,“暮食”自然是指吃晚饭了。王立兴先生又说古代大夫(相当于普通官员)一日两餐,诸侯(相当于地方大官)一日三餐,王(天子之下的受分封者)才一日四餐。我不知道王先生此说的根据。果然如此,咱稷山民间四餐制便是源自古代“王”的饮食习俗了。过去我在思考稷山民间四餐习惯时,总是想,之所以早起先“喝一口子”,恐怕是经过一夜休息,人体热量不足,农人又要立即下地干活,需要补充一些热量。看来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着实让我吃惊。
稷山是中华民族农业始祖稷王的故里,也是古代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民俗中保留一些古代习俗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生活习俗也会多少起变化。据老友裴孟纠(稷山县社队局原局长,已退休,与我同村)告知,现在稷山民间婚礼也不坚持一定在黄昏进行,一般下午四、五点就结束了;西边的河津市已有在12点前将新妇迎入夫家的做法。所以,不是说习俗越老就越好,它本身也是随时代前进而变化着的。我这篇小文只是想解读这三种稷山民俗的古义。如果认为习俗越古老越好,那就不是我的本义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