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抬花轿是中国民族婚嫁文化的一种婚礼形式。在新郎迎亲的时候抬花轿,并伴奏着抬花轿唢呐音乐歌曲,以示喜庆,是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
一、抬花轿的起源抬花轿是汉族民间 婚嫁 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始兴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性,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趣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此习俗虽被彩车迎亲所取代,然而,这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旧时,由于交通不发达,婚姻嫁娶,均以轿代步,一是显得隆重气派,二是表示热闹喜庆。花轿也称彩轿,即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花好月圆”、“龙凤呈祥”、“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再套上木轿即成。抬花轿的人数,一般为4个人,也有8个人的,轿前轿后对半,并配有彩旗、唢呐、铜锣、高灯等随轿物件。
二、抬花轿的类别
抬花轿分平抬、闹抬、戏抬3种。要求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婚庆行路途中,如遇转弯、沟坎等障碍时,均由前行轿夫喊出各种“彩头”予以提示。
(1)平抬,即抬着花轿平和行路,使新娘坐入轿中感到舒适;
(2)闹抬,喊起号子,吹奏乐曲,鸣放鞭炮,使迎亲场面显得热闹;
(3)戏抬,就是花轿快要接近男方家门前,轿夫采取摇、摆、抖等动作,使花轿处于不平稳状态,用以戏逗轿内的新娘。
随行人员伴之喊叫、起哄,为轿夫助威;乐队亦随之鼓乐高奏,为轿夫鼓劲;迎亲者也随之抛出 彩礼 钱,以示喜庆,使其成为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
三、抬花轿的基本流程
1、婚娶前,男方先请媒人至女方商订喜期和条件。喜期既定,前两日就杀猪办酒。
2、头一天男方将女方所需衣服、手饰、鸡鸭鱼肉及烟酒、喜饼、糖果等物,用抬盒送到女方;女方则将嫁妆交给来人抬回男方,俗称“辅盒”。这天晚间,新郎在家里行加冠礼,又叫“告祖礼”;新娘也在这天整容更衣,坐席习礼。
3、娶亲正日,男方抬花轿,张高灯,敲锣鼓,吹喇叭,组成迎亲队到女方迎亲,新郎随行。花轿至女方后,交给女方抬进屋门,接新娘上轿,迎亲乐队则立于门外高奏乐曲,频放鞭炮,谓之催轿。待新娘上轿后,由女方抬出再给迎亲者抬回男方。
四、抬花轿的发展历程
1、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是每个人的心愿,但一味追求“排场”而“打肿脸充胖子”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抬花轿”办婚礼,充满了传统文化色彩,办得虽然朴实简单,却不不失热闹排场。
人们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办这样一个“绿色低碳”的婚礼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新生活,应该给这种新形式点个赞。由于人们消费观念在发生转变,新时代年轻人的婚尚观也得到了提升。在农村,红色就是喜庆。
2、简单而有意义的婚礼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低碳从简”的角度去看待结婚这项人生大事。
事实而言,从简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明不仅仅表现在不随地吐痰、不横穿马路、不乱丢垃圾这些表层上,市民的核心价值取向才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明的程度。在拜金主义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这样一种隆重、热烈、简朴、严肃而且庄重的“抬花轿”婚礼,实际上也是在借传媒的力量推进城市的文明进程。
五、抬花轿唢呐 歌曲 歌词
《抬花轿》香囊记选段
类型:豫剧
歌词:劲松
演唱:周凤莲
府门外三(呀么)三声炮
(啊)花(啊)花
花轿起动(啊呀哈哪哈呀咳咳。
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
周凤莲哪,
周凤莲坐轿内我喜气盈盈。
众执事鸣锣开道排到齐整,
那个鼓乐吹,
嘀嘀嘀嘀嘀嘀,嗒嗒嗒嗒嗒嗒,
嘀嘀嘀嘀嗒嗒嗒嗒悦耳动听。
出府来吹得是百鸟朝凤,
一路上吹得是鸾风和鸣。
武状元来迎亲满城惊动,
乡亲们站路旁赞不绝声。
这个说新女婿他好人品相貌端正,
那个说新媳妇长得好多么水灵(哪哈呀)。
乡亲们都夸俺女婿好呀,
隔着轿帘我看(哪)
影影绰绰我看呀看不清(啊)。
看哪,看哪,
看呀看不清啊(哪呀咦呀咳)。
轿前边走一匹高头大马,
马上边端坐着一位相公。
只见他身穿红袍金盔罩顶,
上插着金花十字披红。
不用说俺知道,
就是俺的那个他来把那亲迎(啊)。
小兄弟扬鞭催马把我护送(啊),
头戴乌纱身穿红袍满面春风。
武状元把我娶呀,
文状元把我送啊,
大姑娘我今日(哪哈呀咳嗯啊咳)
那个八面威(哪)
那个八面(哪)威呀,
风(啊呀呀咳哪呀嗯啊咳)。
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之女家,叫做“请期”(民间的说法叫——报期。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女方答应这门亲事,男方再请媒人到女方家里去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庚八字(即天干地支记载的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看双方生辰是否相克,谓之“问名”。
合肥婚俗中的“三茶六礼”《礼仪。土昏礼》载:“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六礼”倒是文人墨客将婚礼阶段的各种礼节归纳的总称。传说,始于周文王。有史册记载:周文王卜得吉兆,纳采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经历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六个过程。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娘家去说亲。算是婚礼中的第一步。二是人们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不渝。但这些通指当时的达官贵人。一般的人弄不来大雁,只好以鸡代雁。意义也就不那么厚重了。农村的订婚礼,则以女方的要求来定,多为女人穿戴的衣物、手饰,再配以喜饼和喜酒。酒是断然不可少的。过去生了女孩,都说是生了个“酒坛子”。男方将礼物装入抬盒,辅以礼单,由媒人护送至女方家中。女方按原订单收礼,出了差池,由媒人解释,争取女方原谅。“三茶六礼”作为一种古老的乡风民俗,在其长远的地域文化中源远流长。“三茶六礼”是潜江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礼仪,一般为定婚到结婚之间男女双方所履行的各种礼节。
“纳徵”就是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按女家的要求所送的聘礼。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大概自夏禹时便出现,历代以来不断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老百姓来说,过去最熟悉的轿子,莫过于办喜事时的迎亲花轿了。只要经济不太拮据,办婚事时总要力争夫轿行租顶花轿来热闹一下。那“我是花花轿子抬来的”“我是八抬大轿抬来的”俗语,几乎就是“明煤正娶”的代词。旧社会,再嫁的寡妇往往只能半夜悄悄进入夫家门,一般没有坐花轿的资格。正式纳的妾,北方有些地方也只能坐车,无权坐轿。南方有的填房、纳妾可坐轿,但只能坐黑轿。因此,坐花轿也就成了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事,以至有时夫妻吵架,妻子就爱回击说:我是轿子抬来的。意即你奈何我不得。从而又有“破扇子扇扇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这类俗语的流传。
花轿,也叫喜轿,又叫彩轿,有“硬衣式”“软衣式”两种。硬衣式:全部木结构,轿身造型为四方四角出檐宝塔顶,一般尺六寸见方,高五尺多或六尺多,寸和分也多与吉祥的“六”字相合。四角翘檐各立一只展翅凤凰。口含琉璃珠穗,再由足部下垂三尺六寸红绫彩球,广东雷州等地还挂铜铃。四边出檐密垂红丝穗,精雕细缕、油漆彩绘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图案。软衣式;轿框罩以红色绫罗围幕,绣有金鱼闹荷花、丹凤朝阳等图案,色彩艳丽红火。围绕着花轿的民俗丰富多彩,现择要予以综述。
各地轿行或花轿行,有花轿连同仪仗、八音队一起出租。一般城市的轿行用于营业性出租的轿有三类。一为神轿、官轿(或叫大轿),前者管抬神像、祖宗牌位,后者抬有钱有势人,由四~八人抬;二为竹结构的青衣小轿,供普遍人代步,二人抬;三为花轿,供民间嫁娶用,多用四人抬,因轿重,还需加人换着抬。
集镇、乡村养轿户或轿行,主要是应红喜事之需的花轿行(或叫喜轿铺)。轿行出租的花轿,至少要有轿夫四人。有的若用六人,除四人管抬轿,另二人一在轿前打伞,一放鞭炮。讲究的要租用16~20人。八人管抬轿,其余人用于轿前高挑喜主家的堂号灯笼、轿前后提六角形宫灯,一定要成对,其他人用于开道锣、金瓜、钺斧等执事之需。轿行还管供应新娘头上戴的凤冠、红盖头,肩上披的霞被,怀里揣的三官经、三官镜,遮挡亵衣的花裙,披身上的过路衣以及运送陪嫁妆奁的抬盒、挑盒与下轿时新娘、新郎要踏的红毡等物。租轿费,如果是双程到目的地后要等候坐轿人回程的,费用一般比单程多50%,晚上出轿比白天约贵25%,节假日加倍或更多。迎亲轿要添点红包,否则桥夫故意晃动,让坐着难受。费用分成,一般是轿行与轿夫六、四分。
娶亲日,租用的花轿及全部执事喜具,在迎亲家的门外摆齐,这叫“亮轿”。除新娘乘的艳丽红花轿外,有的其余全部是绿轿,分别由新郎、娶亲、送亲太太多乘坐。有的新郎也坐小些的红轿。一切准备好后,喜轿铺的主事人要来请示娶亲太太:何时发轿?忌哪几个属相?是发桥前由一童男在新房内敲三声锣的正响房,还是喜轿进门后再敲的倒响房?敲响房是为了驱邪气一般多愿倒响房,因敲完,新娘就可趁吉进屋。
待上午八九点钟即已时这吉时一到,娶亲太太于一片鼓乐声中,要由天地桌上拿一盏油灯在喜轿里晃几下,这叫“照轿”。即以火除祟。扬州等地则是用镜子向花轿内外照一遍,再在轿内点燃一挂小鞭炮,谓之“搜轿”,与“照轿”意同。有的如常州等地,轿中还要置陶制的“稳继瓶”,放上名为’“旺盆”的火盆。轿后把米筛用红布缠竹竿上,挂盏灯叫“旺筛”。有的还要让一男孩坐轿里面“压轿”后,才能发轿,忌花轿空发。
喜轿来到女家门口,经一定仪式后,要由全福人的娶亲太太、送亲太太到新娘房中来扶新娘上轿,或由喜轿中的小轿(子轿)将新娘抬入,或新娘由红毡上走进轿内。下轿也如法行事。有的则要由父兄或娘舅抱上轿,如自己走上轿,就需先套上父兄的鞋,上轿后脱去。总之,双脚不能沾娘家泥土,以免把娘家财气带走。新娘上轿前要哭,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之说。这是古时“哭嫁”的遗风。
待新娘上轿后,放下轿帘,三声炮响,迎亲队伍浩浩荡荡择新路往回走。有的还在轿前加扛“回避”“肃静”的开路牌。途中尽量挑吉兆路过,如多子街、、三元巷、百寿事之类。如遇坟墓或寺庙,要由两人各用一块红毡在喜轿两侧挡一下以避邪。若遇出殡队伍,则男女两家宾客都要高喊“今天吉祥,碰上宝财了”,利用材、财谐音以求吉利。
喜轿临近男家门时,要放三铳枪及时通报,男家闻讯放鞭炮欢迎。进入男家门,要从院中火盆上抬过去,以火去邪,也有象征小两口日子红火之意。喜轿落轿时,轿门要正对喜神的方向,待吉时良辰一到,新娘就怀抱装金银米的宝瓶下轿,新郎要拿起桌上的弓箭朝新娘喜轿模拟性地射三箭。扬州的喜话道出了其中含义:“弯弓一把,神箭三枝。一支箭来先向东,新人脚下踏金龙,二枝箭来后向西,配了一对好夫妻,三枝箭射向轿前、轿后、轿左、轿右,射进九霄云外,百子千孙万代富贵。”民间传说此俗来自《桃花女破周公法》的故事。闽台习俗,还有新郎接新娘出轿时要用大力踢轿,这是向新娘示威,想让新娘以后顺从目已。而新娘则在跨入房门时.要用脚狠踩门槛,象征要压倒新郎。这种互相制服的闹法,相传也是传自周公与挑花女斗法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